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mTOR和ERK/MAPK信号通路调控自噬在孤独症发病中的作用
    李延芳, 邓亚楠, 王婷, 张应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2): 225-228.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2.19
    摘要74)      PDF(pc) (1768KB)(692)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成年男性脐动脉的应用解剖
    霍介超, 杨美, 郑银, 张杲黎, 万珊珊, 刘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383-38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2
    摘要613)      PDF(pc) (3229KB)(675)    收藏
    目的    研究男性标本脐动脉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膀胱癌切除术中结扎脐动脉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随机选用福尔马林液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19具(38侧),解剖观测脐动脉的起点、走行、起始端外径及分支,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脐动脉均起自髂内动脉。脐动脉起始端外径为(3.02±0.30)mm。脐动脉均发出膀胱上动脉,其分支有5种类型:数支膀胱上动脉型,占总标本量的52.6%(20侧);数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膀胱下动脉型,占28.9%(11侧);2支膀胱上动脉、1支膀胱下动脉与闭孔动脉的共干动脉型,占5.3%(2侧);数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闭孔动脉型,占7.9%(3侧);2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精囊动脉型,占5.3%(2侧)。  结论    脐动脉起始位置固定,起始端外径狭小,分支数目变异较多,对膀胱手术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施万细胞条件敲除SEMA3B通过AKT/GSK3β信号通路抑制神经损伤后的华勒变性
    徐元涛, 许逸舟, 许淑怡, 马心蕊, 王祥海, 朱立新, 郭家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3): 330-335.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3.14
    摘要87)      PDF(pc) (3972KB)(560)    收藏
    目的    探究Semaphorin3B(SEMA3B)在施万细胞调控周围神经损伤后华勒退变进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方法    使用施万细胞敲除SEMA3B小鼠(cKO)为实验组,同窝Cre工具小鼠为对照组。通过体内横断坐骨神经和坐骨神经外植块培养分别建立体内和体外华勒退变模型,5d后取材开展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检测MBP、NF、c-Jun、MAG、p-AKT、AKT、p-GSK3β、GSK3β、p-ERK、ERK、p-JNK、JNK的表达差异,并用AKT激动剂在体外模型开展逆转验证实验。  结果    神经损伤5d后,cKO组体内外模型中MBP和NF的表达均高于Cre组,提示其华勒变性减慢。同时,cKO组的c-Jun表达下调而MAG表达量增高,提示施万细胞去分化程度降低;p-AKT和p-GSK3β表达下调,而p-ERK和p-JNK无显著差异;使用AKT激动剂(SC79)能逆转SEMA3B导致的MBP和NF的表达变化。  结论    施万细胞敲除SEMA3B后可以通过AKT/GSK3β信号通路延缓华勒变性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迷走神经刺激通过调控M1/M2小胶质细胞极化减轻神经炎症改善癫痫大鼠认知功能
    李永格, 周舒, 刘庆春, 未小明, 张冬, 马凤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50-55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09
    摘要91)      PDF(pc) (6400KB)(542)    收藏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刺激(VNS)对难治性癫痫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 通过腹腔注射氯化锂-皮罗卡品建立难治性癫痫大鼠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8只)与VNS组(15只),另外设对照组(20只)。对照组与模型组只分离迷走神经并植入刺激器,但不给予刺激;VNS组采取连续4周迷走神经电刺激。观察大鼠癫痫发作情况;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认知功能;Nissl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形态;ELISA检测大鼠海马组织TNF-ɑ、IL-6和IL-10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与Western-blot分别检测大鼠海马组织M1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NOS)和M2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Arg1)相对表达。  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癫痫发作等级及发作持续时间明显增加(P<0.05);通过VNS连续干预4周后,大鼠癫痫发作等级及发作持续时间明显降低(P<0.05)。②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而穿越原平台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通过VNS连续干预4周后,癫痫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缩短,而穿越原平台的次数明显增加(P<0.05)。③对照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正常;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严重,数量明显减少(P<0.05);VNS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相比模型组明显减轻,数量明显增加(P<0.05)。④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TNF-ɑ、IL-6相对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而IL-10相对表达明显降低(P<0.05);通过VNS连续干预4周后,癫痫大鼠海马组织TNF-ɑ、IL-6相对表达明显降低,而IL-10相对表达明显增加(P<0.05)。⑤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iNOS相对表达明显增加,而Arg1相对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VNS组大鼠海马组织iNOS相对表达明显减少,而Arg1相对表达明显增加(P<0.05)。  结论    VNS具有改善难治性癫痫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减轻中枢炎性反应,保护海马神经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COX-2/sEH双抑制剂PTUPB抑制肝星型细胞活化减轻小鼠肝纤维化
    马玲, 洪洁茹, 金玲, 刘昱镳, 杨金桐, 周勇, 张晨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1): 58-6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1.11
    摘要292)      PDF(pc) (8723KB)(520)    收藏
    目的    探讨花生四烯酸(ARA)经细胞色素P450(CYPs)及环氧合酶2(COX-2)代谢途径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相关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并从肝星形细胞(HSC)活化的角度探讨其机制。  方法   采用雄性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高糖高脂饲养(HFD)诱导小鼠NAFLD相关肝纤维化模型。给予小鼠每天皮下注射COX-2/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sEH)双抑制剂PTUPB(5 mg/kg)。12周后观察COX-2/sEH双抑制对小鼠NAFLD相关肝纤维化的影响。记录小鼠体重变化;检测小鼠葡萄糖耐受性;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损伤;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脂质堆积;Masson染色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胶原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小鼠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相关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TUPB对棕榈酸(PA)诱导的肝星形细胞JS1活化的影响。  结果    PTUPB可显著降低HFD小鼠的体重,提高小鼠葡萄糖耐受性,减轻肝组织病理损伤、脂质堆积和胶原沉积;PTUPB亦可降低HFD小鼠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1及Timp2的基因表达;在细胞水平观察到PTUPB可降低PA诱导的JS1细胞的活化。  结论    抑制ARA的COX-2/sEH代谢可减轻HFD诱导的小鼠NAFLD相关肝纤维化,其机制与抑制HSC的活化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MCU在神经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江晨, 王纯, 黄永杰, 杨怡然, 胡文吴海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4): 484-48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4.23
    摘要42)      PDF(pc) (1314KB)(468)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一种高效的β地中海贫血CD17(A>T)点突变293T细胞系的建立
    刘永祥, 蔡炳, 许言, 曾艳红, 周少虎, 麦庆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5): 581-58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5.14
    摘要489)      PDF(pc) (4739KB)(459)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高效构建β-地中海贫血CD17(A>T)点突变基因型HEK293T细胞系的方法。  方法    利用改良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即无痕基因组编辑(consecutive re-Guide or re-Cas steps to erase CRISPR/Cas-blocked targets, CORRECT),通过电转染CRISPR/Cas9质粒诱导HEK293T细胞HBB基因切割,同时以引入有CD17(A>T)点突变和同义突变碱基(G>T)的单链寡核苷酸(single-stranded oligo DNA nucleotides, ssODNs)作为同源模板进行重组,经单克隆筛选、测序验证获得β-珠蛋白基因(HBB)点突变CD17(A>T)基因型HEK293T细胞系。  结果    利用“CORRECT”技术成功获得一株β-地贫CD17(A>T)基因型点突变的HEK293T细胞系,同义突变的引入减少Cas9蛋白对靶点不准确的再编辑,提高单碱基突变效率。  结论    通过“CORRECT”技术可以高效获得点突变的293T细胞系,对单碱基突变疾病模型的细胞系及动物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网络药理学联合动物实验探讨润燥止痒胶囊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
    胡辉莹, 胡银霞, 刘昌顺, 郝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72-57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12
    摘要110)      PDF(pc) (5547KB)(442)    收藏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揭示润燥止痒胶囊(RunZao ZhiYang capsule,RZZY)治疗湿疹的药理学机制。  方法    选取RZZY中23个成分为研究对象,利用数据库筛选方药靶点,使用Metascape数据库对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筛选湿疹关联通路,开展动物实验评价RZZY对湿疹的疗效,验证RZZY对关键靶点调节作用。  结果    RZZY与湿疹关联靶点72个,包括JAK2、STAT3、PIK3R1、AKT1、MAPK1等;KEGG富集得到AGE-RAGE、TNF、Th17 cell differentiation、PI3K-Akt等关键信号转导通路;动物研究发现RZZY显著减轻湿疹模型大鼠皮肤肿胀、表面溃烂和渗透,降低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皮肤厚度和病理评分,确证RZZY对湿疹关键靶点JAK2和STAT3蛋白有下调作用,与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相一致。  结论    本研究联合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验证RZZY对湿疹的作用机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CT三维成像在颈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术中“V”点定位的作用
    简伟, 徐聪, 艾雯, 尹生江, 毕振宇, 吴泽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6): 720-72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6.16
    摘要803)      PDF(pc) (1655KB)(429)    收藏
    目的    探讨CT三维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3D-CT)技术在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孔减压髓核摘除术中“V”点确定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行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孔减压髓核摘除术并成功随访的患者50例,均为单侧症状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经保守治疗6周以上无效,且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发现颈椎失稳。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4.2(40~75)岁,C4/5节段14例,C5/6节段25例,C6/7节段11例。患者分为两组,术中常规C臂X线机下定位“V”点为A组(26例),术前通过3D-CT技术确定“V”点为B组(24例),比较二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手术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5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7.20±2.56)月(3~13月),A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多于B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随防评分、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稳定性,二组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3D-CT技术在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手术中“V”点定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基于影像学的PMS/PMDD脑病理研究进展
    李淑静, 孟辰, 高莹莹, 魏恩华, 曲嵩霖, 郭英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3): 372-375.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3.24
    摘要130)      PDF(pc) (534KB)(427)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远端综合征(FOS)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综述及个案报道
    黄勇兄, 程星, 余涛, 昌耘冰, 肖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6): 710-715.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18
    摘要58)      PDF(pc) (2798KB)(427)    收藏
    远端综合征(Far-out综合征,FOS)是一种罕见的脊柱疾病,主要由于L5神经根在L5横突与骶骨翼之间受到压迫而引起,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腰腿痛和功能障碍。其病因包括骨赘形成、假关节、增厚的腰骶韧带、黄韧带肥厚、椎间盘退变及移行椎等解剖变异。FOS的诊断具有挑战性,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如MRI、CT)和神经电生理检查。治疗方面,对于轻中度症状患者,非手术治疗如药物和物理治疗可能有效,而对于严重症状或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神经根管减压术(UBE)等微创手术为优选方案。本文综述了FOS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展,并通过1例成功接受UBE手术的67岁女性患者的个案报道,展示了该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治疗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髂后上棘的解剖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
    祁冀, 李静, 王海洲, 陈平, 林定坤, 陈海云, 平瑞月, 徐燕笑, 李义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377-38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1
    摘要1274)      PDF(pc) (3716KB)(419)    收藏
      目的    研究髂后上棘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80例干燥人体髋骨标本,以髂后上棘为A点,髂前上棘为B点,坐骨结节为C点,髂棘最高点为D点,耻骨结节为E点,耳状关节面后缘中点为F点,髂后上棘尖端A点的宽度为W0,A点的厚度为H0。髂嵴后部最大宽度为Wmax,其与A点的距离为D0,分别距离A点0.5、1.0、1.5、2.0 cm测量髂嵴的宽度,记为W1、W2、W3、W4,以髂嵴转折部为G点,G点宽度记为W5,分别测量AB,AC,AD,AE,AF,G,CD长度。  结果    髂后上棘形态大致分为4型:Ⅰ型“V”形(38.2%),Ⅱ型“U”形(43.2%),Ⅲ型“W”形(11.1%),Ⅳ型“增生型”(7.5%)。Ⅰ型的AB长度显著小于Ⅲ型和Ⅳ型,Ⅰ型的AF距离显著小于Ⅱ型和Ⅲ型,Ⅰ型的W0、W1、H0显著小于Ⅱ型、Ⅲ型、Ⅳ型,Ⅲ型的W0大于Ⅰ型Ⅱ型和Ⅳ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髂后上棘有4种形态变异,以“U”形为主,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复合骨碎补总黄酮的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在兔关节软骨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于洋, 宋永才, 杨立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6): 696-70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6.12
    摘要121)      PDF(pc) (7330KB)(413)    收藏
     目的    以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为载体将骨碎补总黄酮应用于兔软骨损伤局部,观察修复效果,为临床提供实验数据。  方法    制备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骨碎补总黄酮缓释微球与负载骨碎补总黄酮缓释微球的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支架形貌,同时检测该支架的体外缓释能力。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3组,利用电钻在股骨滑车部位构建直径3.5 mm、深1.5 mm的软骨损伤模型,空白组软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对照组植入单纯的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实验组植入负载骨碎补总黄酮缓释微球的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术后12周、24周行标本大体与组织学观察,RT-PCR检测修复组织Sox-9、II型胶原与聚集蛋白聚糖mRNA的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软骨缺损部位II型胶原蛋白表达,分析软骨修复效果。  结果    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具有良好的三维孔隙结构,孔洞之间相互联通;制备的载药微球表面较光滑,为较规则的圆球形;载药微球均匀分散于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基质中。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可在体外持续稳定地释放骨碎补总黄酮,实验组软骨损伤修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对应的ICRS评分与Wakitani组织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软骨基因Sox-9、Ⅱ型胶原与聚集蛋白聚糖mRNA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负载骨碎补总黄酮的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植入软骨损伤部位可持续缓慢地释放骨碎补总黄酮,为种子细胞的生长与分化提供适合的微环境,有效促进软骨组织再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基于中国数字化人体的支气管树三维模型构建及纤维支气管镜手术模拟仿真
    杨静怡, 胡昕, 姚洁, 徐洲, 杨智, 陈志, 吴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1): 1-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1.01
    摘要531)      PDF(pc) (8102KB)(393)    收藏
    目的    构建人体肺支气管树详细的三维数字化结构,并进行虚拟仿真和3D打印,为纤维支气管镜手术虚拟仿真提供精准的形态学资料。  方法    选择中国数字化人体CVH1,2,5,6胸部的断层解剖图像,使用AMIRA软件对肺和支气管树进行分割并三维重建,使用Cinema 4D软件平滑,构建交互式3D-PDF模型,并进行3D打印,创建虚拟纤维支气管镜手术仿真模型。  结果   我们构建了4例详细的肺支气管树三维数字化模型,包括3例成人,1例儿童,展示了人体支气管树3~6级分支,4级与6级分支数都为上一级分支数两倍左右,左肺段支气管为8段,6级支气管分支数为63.8±3.6,右肺段支气管为10段,6级支气管分支数为63.8±3.6,左右肺6级支气管数比为0.79。支气管最长长度均位于左叶,儿童管腔直径均小于3例成人的管腔直径。  结论   支气管树的三维数字化模型、3D打印模型、3D-PDF和手术虚拟仿真软件,提高了对支气管树解剖学和发育生物学的认识。我们认为,左肺的B1+2和B7+8段支气管为单独的段支气管,而不是两段合并的段支气管,此研究为临床解剖学教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手术虚拟仿真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络石藤-牛膝药治疗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庞婷, 唐秋莲, 陈勇, 魏江存, 梁草, 王志强, 何欢, 曾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5): 569-57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5.12
    摘要171)      PDF(pc) (5764KB)(352)    收藏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络石藤-牛膝”药对治疗关节炎(Arthritis)的潜在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检索中草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平台(TCMSP)进行药对“络石藤-牛膝”有效成分及靶基因筛选;以“Arthritis”为关键词,在GeneCards数据库、NCBI基因数据库以及OMIM数据库进行人类基因检索并获得关节炎相关基因;将筛选出的药对靶点与疾病靶点输入韦恩图制作软件Venny2.1,获得共有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进行PPI网络构建,Cystoscape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运用R语言软件对关键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及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的集分析。   结果   从TCMSP中筛选获得络石藤9种化合物成分,94个靶点;牛膝获得21种化合物成分,205个靶点。Venny映射得到128个共有靶点,STRING数据库筛选出5个基因簇和4个核心基因构建PPI网络。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络石藤-牛膝”药对涉及2329条生物过程,150项分子功能相关,60项细胞组成相关。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络石藤-牛膝”药对治疗关节炎富集到154条信号通路。  结论   基于网络药理学,从有效成分、基因靶点、信号通路等方面初步验证了“络石藤-牛膝”药对治疗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武平华, 莫立根, 陈海南, 郭方舟, 穆军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3): 255-258.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3.02
    摘要222)      PDF(pc) (4464KB)(342)    收藏
     目的    探索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暴露颅底中线区域的解剖结构,为临床该术式切除颅底中线区域肿瘤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该入路暴露的颅底中线区域脑组织、血管及神经。  结果    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可充分暴露前床突及其内侧前颅底硬脑膜、嗅沟及嗅神经;蝶鞍区可显露视神经、视交叉、视交叉前间隙、垂体上动脉、眼动脉、颈内动脉及其周围间隙;上斜坡区域可显露鞍背硬脑膜、乳头体、基底动脉末端、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及脑桥腹侧。  结论    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切除颅底中线区域肿瘤在解剖学上可行,临床上可作为常规显微镜手术及经鼻内镜入路手术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股骨颈滋养孔的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李海艳, 司丽娜, 要星晨, 杜心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3): 258-26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3.03
    摘要209)      PDF(pc) (6826KB)(338)    收藏
    目的    观测股骨颈滋养孔的分布、形态特点,探讨与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相关性。  方法   干燥股骨标本73例,其中骨质疏松标本12例,正常组61例。观测股骨颈滋养孔的位置、数目、孔径,计算各区域滋养孔面积及不同孔径的百分比。  结果   无论是正常组还是骨质疏松组,股骨颈上方区域滋养孔的数目、面积所占百分比均最多;骨质疏松组与正常组相比,股骨颈后方和上方滋养孔孔径、面积所占百分比明显变小,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股骨颈上方区域滋养孔数目多、面积大,使此部位结构薄弱,可能是造成股骨颈骨折的解剖因素之一。骨质疏松组股骨颈上方区域滋养孔的面积百分比明显变小、孔径也较小,提示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可能与其血供较差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内蒙古地区成年人下颌骨三维CT测量及分析
    张凯, 王一丹, 戴丽娜, 于静红, 张云凤, 金凤, 王海燕, 李筱贺, 温彦鑫, 温鑫, 樊建进, 谢宇轩, 倪敏, 张铁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404-409.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6
    摘要217)      PDF(pc) (2028KB)(323)    收藏
    目的   为成人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重塑面部骨骼整体形态提供解剖学参数。  方法     招募志愿者49例(男21例,女28例),收集71例下颌骨干骨标本进行CT扫描,使用Mimics软件建立内蒙古地区人120例下颌骨三维模型,测量120例内蒙古地区人下颌骨指标,并将下颌骨数据作两侧比较、男性与女性比较以及与现代华北地区下颌骨数据比较。 结果   男、女志愿者双侧所有测量数据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骨各项测量数据除下颌角外均为男性大于女性,下颌角女性大于男性。  结论   内蒙古地区人群较华北其他地区人群下颌骨更宽、下巴更为突出,下颌角小,咀嚼肌力量大;为内蒙古地区人群设计下颌骨假体时,设计为下颌体厚,矢状面横截面积较大,体高与下颌支高较小的形态更为合适。
            【关键词】 下颌骨;    三维测量;    内蒙古地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胆囊静脉是如何回流的? ——临床解剖学研究
    丁冉, 郑雪峰, 丁自海, 吴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3): 249-25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3.01
    摘要243)      PDF(pc) (5535KB)(321)    收藏
    目的    探讨胆囊静脉的回流模式和注入部位,为了解胆囊癌血管转移途径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新鲜成人肝和胆囊标本32例,制成肝门静脉和胆囊静脉铸型标本。计数胆囊静脉属支和分支的数目,测量其直径。观察胆囊静脉的回流模式和注入肝门静脉的部位。  结果    胆囊有胆囊静脉2~4支,长1.6 cm (1.1~2.1 cm),中部直径3.1 mm(2.4~4.1 mm)。胆囊静脉属支有3支(2~5支), 末端直径1.6 mm(0.8~2.8 mm);胆囊静脉分支有4支(3~5支),起始处直径1.5 mm(0.8~2.2 mm)。胆囊静脉左、右侧各1支的有10例,各2支的有8例;左侧1支、右侧2支的有6例,左侧2支、右侧1支的有7例,左侧3支、右侧1支的有1例。在胆囊体和底部起始的细小静脉与胆囊动脉分支伴行,向胆囊两侧走行,汇合成2~5支胆囊静脉属支,在近胆囊床边缘处汇合为胆囊静脉。而后胆囊静脉分出3~5支分支,走行5~8 mm后与肝门静脉右支的第3~5级分支吻合。胆囊床底部有3~5支细小胆囊静脉直接与肝门静脉右支的细小分支吻合。胆囊颈部和胆囊管的静脉与胆总管静脉或肝总管静脉汇合,上行注入肝门静脉左支或右支。  结论    胆囊体和底部的静脉以胆囊门静脉的模式与肝门静脉右支的分支吻合,即首先以胆囊毛细血管静脉端汇合为小静脉,各属支进而汇合为数支胆囊静脉,而后胆囊静脉分出数支分支,与肝门静脉右支的第3~5级分支吻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p-mTOR、p-4EBP1及p-S6K1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曹李, 陈鹏, 李丁昌, 董光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5): 541-54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5.08
    摘要171)      PDF(pc) (4524KB)(302)    收藏
    目的    研究p-mTOR、p-4EBP1及p-S6K1在结直肠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60例结直肠腺癌组织及4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mTOR、p-4EBP1及p-S6K1的表达情况,比较各组差异,分析其与相关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阳性率间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p-mTOR、p-4EBP1及p-S6K1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TOR的表达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分化程度有关(P<0.05)。p-S6K1的表达与患者的TNM分期及分化程度有关(P<0.05)。p-mTOR与p-4EBP1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有一定的正相关性(P<0.05)。p-mTOR与p-S6K1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有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  结论    p-mTOR、p-4EBP1及p-S6K1在结直肠腺癌粘膜组织中过度表达可能是结直肠腺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此三种磷酸化蛋白与结直肠腺癌的发生发展存在某种内在关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经胆囊板入路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肖乐, 江宗兴, 罗皓, 王涛, 谭震, 汪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480-48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20
    摘要408)      PDF(pc) (3039KB)(289)    收藏
    目的    探索经胆囊板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优势。  方法    回顾2016年7月~2019年12月我中心完成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80例,其中经胆囊板入路110例(实验组),传统入路17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结石大小数量、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量、生物夹使用数目、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引流液体总量。  结果    两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中出血量(P=0.004)、生物夹使用数目(P=0.000)、术后引流液体总量较少(P=0.005),术后疼痛较轻(P=0.015)。  结论    经胆囊板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理论上具有规避术中胆道损伤风险的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术前三维CT血管成像评估肠系膜下动脉解剖特征
    张鹏, 陈鑫, 张兰, 林曜, 吕剑波, 曾新宇, 王征, 李欣, 金曜, 陶凯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5): 530-535.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5.06
    摘要734)      PDF(pc) (4182KB)(276)    收藏
    目的    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CTA)评估分析直肠癌患者肠系膜下动脉(IMA)分型及解剖特点,为直肠癌手术血管处理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接受IMA CTA检查的直肠癌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重建IMA图像。对IMA进行分类并测量统计肠系膜下血管各解剖参数。 结果    266例研究对象中男性187例,女性79例。111例(41.7%)左结肠动脉(LCA)从主干独立发出,112例(42.1%)LCA和乙状结肠动脉(SA)共干发出,33例(12.4%)LCA、SA及直肠上动脉(SRA)共干,10例(3.8%)缺乏LCA。全组IMA主干长度(LIMA)为(39.1±10.1)mm、IMA根部至髂血管分叉距离(DIMA)为(44.1±7.4)mm、IMA根部与肠系膜下静脉(IMV)水平距离为(24.6±8.9)mm、IMA分支点与IMV水平距离为(13.0±5.3)mm。LCA走行包括:122例(47.6%)高位型,88例(34.4%)中位型,46例(18.0%)低位型。65例(25.4%)LCA紧贴IMV内侧,136例(53.1%)LCA紧贴IMV外侧,55例(21.5%)LCA外侧远离IMV。  结论   术前利用三维CT血管成像可准确评估IMA分型及肠系膜下血管的形态走行关系,为直肠癌手术中血管处理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吸食安钠咖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李建忠, , 郝兴华, 吴海平, 武志兵, 张丽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432-43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11
    摘要113)      PDF(pc) (5570KB)(265)    收藏
    目的   探讨吸食安钠咖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方法    取33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安钠咖小剂量组(A-LD)和安钠咖大剂量组(A-HD),每组11只,连续60 d灌胃给药1次/日(C组予生理盐水1 mL,A-LD组予安钠咖溶液60 mg/kg,A-HD组予安钠咖溶液120 mg/kg)。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和突触后致密蛋白95(postsynaptic density 95,PSD95)表达,Golgi染色检测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透射电镜和体视学方法检测海马CA1区突触数密度(Nv)和面密度(Sv)。  结果    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与C组比较,A-LD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A-HD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A-LD组海马SYN和PSD95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A-HD组海马SYN和PSD95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olgi染色和透射电镜技术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A-LD组树突棘密度、Nv和Sv无统计学差异(P>0.05),A-HD组树突棘密度、Nv和Sv都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大剂量吸食安钠咖可降低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导致学习记忆能力受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正中神经双束变异引起腕管综合征1例
    陈步国, 吴贞志, 董自强, 吴尧, 郑大伟, 朱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50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26
    摘要308)      PDF(pc) (1156KB)(256)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基于静动态磁共振成像比较正常青年男女盆底解剖结构及功能特征的差异
    赵志恒, 吴玥, 张静, 杨子涛, 张钦涌, 王庆伟, 程敬亮, 车英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2): 143-149.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2.05
    摘要186)      PDF(pc) (4147KB)(240)    收藏
    目的    利用静动态盆底磁共振成像技术比较正常青年男女盆底解剖结构及功能特征的差异。  方法    前瞻性收集健康青年志愿者男性60例,女性60例,使用3.0T MRI扫描仪行静态动态盆底MRI扫描。在静态及动态最大力排相矢状位T2WI图像上测量H线、M线、膀胱颈(bladder neck,BN)到耻骨尾骨线(pubococcygeal line,PCL)线的垂直距离(BN-PCL)、子宫(uterus)到PCL线的垂直距离(U-PCL)、肛管直肠角、肛提肌板角、耻骨前列腺角,并计算上述参数静动态差值;在静态横轴位T2WI图像上测量耻骨直肠肌厚度和髂尾肌厚度。比较各参数两组间差异。  结果    正常青年男性静态M线长度、静态及动态最大力排相BN-PCL线长度明显大于女性(P<0.05);男性髂尾肌厚度明显大于女性(P<0.05);女性H线、BN-PCL线静动态差值明显大于男性(P<0.05)。  结论    静动态盆底MRI发现男性和女性肛直肠交界处、膀胱颈位置及盆底支持结构存在差异,提示临床医生利用磁共振技术评估盆底解剖结构及功能时应关注性别、个体差异,以提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有效治愈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磁共振科, 2.泌尿外科,  郑州   45005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基于MRN技术的下腰椎Kambin三角的解剖学研究
    王洪伟, 李铠湘, 王青云, 李锐冰, 刘晓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3): 267-27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3.05
    摘要508)      PDF(pc) (1987KB)(232)    收藏
    目的    测量分析正常成人下腰椎Kambin三角工作区磁共振神经显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的相关解剖数据,为下腰椎微创手术的选择和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3.0 T磁共振对2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男10例,女10例)进行腰椎L4~S1节段的MRN扫描,通过Osirix软件对图像进行神经成像并测量以下数据:神经节与上位椎弓根间距(A)、神经节与下位椎弓根间距(B)、神经根与硬膜囊夹角(α)、Kambin三角的面积(S),并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自L4~S1,同侧神经节与上位椎弓根的距离逐渐减小(P<0.05),而同侧神经节与下位椎弓根的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L4~S1,同侧出口神经根与硬膜囊夹角逐渐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L4~S1,Kambin三角面积逐渐增大(P<0.05);此外,所有测量指标同节段左右两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MRN技术对下腰椎Kambin三角各组成结构的解剖关系显像清晰准确,便于相关解剖测量并指导临床腰椎微创手术方法的选择和手术安全性的评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不同体位腹膜后大血管及腰大肌的MRI影像解剖学差异
    易红蕾, 陈虎, 王昕辉, 朱昌荣, 练沛荣, 夏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11-515.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02
    摘要189)      PDF(pc) (3169KB)(224)    收藏
    目的    比较仰卧位、俯卧位及侧卧位时,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在腰椎各椎间隙水平的位移变化和腰大肌厚度及位移变化,确定经侧路进行腰椎融合术的安全工作区。  方法    15名志愿者在3种体位接受腰椎磁共振检查,记录L1/2~L4/5椎间隙水平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位置、腰大肌的厚度及位移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    相同节段不同体位下腔静脉分布相似。而在L1/2~L3/4水平,相较于仰卧位,腹主动脉在侧卧位和俯卧位部分向前方移动至椎体前缘。相同节段不同体位腰大肌厚度存在差异(L2/3 A区,L3/4 A区、IV区和P区,L4/5 II区和IV区)(P<0.05)。不同节段腰大肌前移距离存在差异,在L1/2水平,俯卧位(-7.53±3.30)mm及侧卧位(-7.25±3.96)mm的前移距离大于仰卧位(-10.90±3.31)mm,P=0.012;在L2/3水平,侧卧位的前移距离(-0.12±5.59)mm明显大于仰卧位(-5.03±2.49)mm和俯卧位(-3.38±3.99)mm,P=0.009;在L3/4和L4/5水平未见明显差异。  结论   右侧卧位在L1/2、L2/3选择I、II区穿刺是安全可行的;L3/4、L4/5水平可以选择II区穿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CT图像和重组技术在骶椎临床影像解剖学研究中的应用
    王诗鸣, 肖智博, 陆云峰, 廖军义, 金瑞, 李巧琳, 何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410-41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7
    摘要210)      PDF(pc) (1262KB)(220)    收藏
    目的   观察骶椎的解剖形态及其与耻骨联合的位置关系,为骶椎正位X线摄影体位的优化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回顾性随机收集1000例患者骨盆腔CT影像,借助CT图像重组技术观测骶椎的解剖形态及其与耻骨联合的相对位置关系。  结果   骶椎均为前面凹陷、底朝上、尖向下后方走行,骶椎上下端中点连线M与人躯体长轴之间的夹角A均为锐角,耻骨联合位于骶椎的前正中偏下位置,其与骶椎下缘的连线N和躯体长轴垂线间夹角B>0 °(即耻骨联合上缘低于骶椎下缘的位置)占89.7%(897/1000);青少年组(14~45岁)角A为(35.86±6.88)°,明显低于中年组(46~69岁)(37.82±6.34)°和老年组(>69岁)(37.60±6.65)°(P<0.05),青少年组角B为(10.27±7.02)°,明显高于中年组(8.88±7.23)°和老年组(7.83±6.93)°(P<0.05),而中年组和老年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角A(36.12±0.27)°和角B(6.27±0.25)°,均明显低于女性(38.03±0.33)°和(12.79±0.33)°(P<0.05)。  结论    CT图像重组技术可用于观察和分析骶椎的解剖形态及其与耻骨联合的位置关系,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者骶椎与耻骨联合的相对位置情况差异显著,可为骶椎正位X线摄影检查体位的优化设计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大鼠腹壁浅动脉皮瓣游离移植至腋窝模型的构建技巧
    吴东方, 刘东红, 方芳, 荆幸, 陈绍锋, 庄跃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3): 271-27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3.06
    摘要200)      PDF(pc) (3422KB)(217)    收藏
    目的    推介将大鼠腹壁浅动脉皮瓣游离移植至腋窝的具体操作步骤。  方法    选取体重420 ~ 450 g的清洁级SD雄性大鼠20只,麻醉成功后备皮,设计以腹壁浅血管为蒂的4 cm × 2 cm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至腋窝,以胸外侧血管为受区血管,重点观察:股血管及胸外侧血管的起源、走行与分支,测量其外径和长度;大鼠生存状态;术后第7 d皮瓣存活情况。  结果    股动、静脉的管径分别为(0.72± 0.08)mm及(1.29±0.17)mm,胸外侧动、静脉的管径分别为(0.59±0.18)mm及(1.04±0.12)mm,两者适合做端端吻合。术后有2只大鼠死亡,另有3只大鼠皮瓣完全坏死,皮瓣存活率达75%。由于股动脉的破坏,患肢术后会出现跛行,1周后,随着血供的代偿,大鼠的步态逐渐恢复正常。  结论   大鼠腹壁浅动脉游离皮瓣是超级显微外科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前操作练习的有效模型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基于Nrf2通路探讨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改善小鼠骨质疏松的机制研究
    黄星翔, 钟超, 叶华, 徐春贻, 刘云飞, 蒋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2): 162-171.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2.08
    摘要132)      PDF(pc) (6014KB)(209)    收藏
    目的    分析松脂醇二葡萄糖苷(Pinoresinol diglucoside,PD)改善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  方法    微型CT分析小鼠小梁骨体积/总体积(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平均小梁厚度(average trabecular thickness,Tb.Th)、平均小梁数目(average number of trabeculae,Tb.N)和平均小梁间距(average trabecular spacing,Tb.Sp);HE染色检测骨组织损伤;TRAP染色分析成骨细胞数量/骨周长(number of bone cells/bone circumference,N.Ob/B.Pm)、空泡率以及破骨细胞表面/骨表面百分比(osteoclast surface/bone surface,Ocs/BS);ELISA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相对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Wb检测核转录因子红细胞系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Nrf2)和HO-1表达。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骨丢失量增加,BV/TV、Tb.Th、Tb.N、N.Ob/B.Pm、ALP相对活性、SOD、GSH、Nrf2和HO-1表达水平明显下降,Tb.Sp、空泡率、Ocs/BS、TRAP相对活性和MDA水平明显上升(P<0.05);E2组和PD组小鼠与模型组小鼠变化趋势完全相反(P<0.05),PD组和E2组小鼠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PD可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改善小鼠骨质疏松症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与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
    陈文锦, 张树军, 彭伟, 庄胤, 崔巍, 孙振中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93-598.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17
    摘要165)      PDF(pc) (3800KB)(207)    收藏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D)与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分别应用UBED和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9例,其中UBED组24例,PEID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及术后3 d、1月和6月功能。  结果    UBED组1例术中出现硬膜囊破裂,1例术后出现头痛;PEID组1例术后早期出现S1神经根支配区烧灼样疼痛。UBED组切口长度(32.6±3.9)mm大于PEID组(9.8±1.3)mm,P<0.05;灌洗液使用量(11.1±2.3)L大于PEID组(6.5±1.1)L,P<0.05;术后血清肌酸激酶(351.8±99.9)U/L高于PEID组(241.4±49.6)U/L,P<0.05;手术时间(91.5±14.8)min短于PEID组(130.4±13.8)min,P<0.05。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 d、1月及6月的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两组患者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UBED与PEID均为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可有效减少术中透视次数且获得相似的疼痛缓解,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UBED术野开阔且操作空间更大,PEID创伤更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基于CT图像对人体肝副裂的观察研究
    何祥发, 邱银汝, 王茹, 叶丽丽, 梁明, 庞瑜, 潘伟, 刘斯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1): 23-2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1.05
    摘要204)      PDF(pc) (2110KB)(191)    收藏
    目的    总结分析肝副裂的CT影像,以期提高对肝副裂的认识,避免误诊及手术损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12月东莞康华医院1449例上腹部CT,观察肝副裂的检出率及影像表现,记录其分布及形态。 结果    1449例CT中共检出205例具有肝副裂,其CT发现率为14.1%(205/1449),其中男性125例(61%),女性80例(39%),不同性别肝副裂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c2=0.592,P[>]0.05);所检出肝副裂分布以肝右前叶下段发生率最高(55%);随着年龄的增长,肝副裂的数目、长度、宽度随之增加,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副裂CT影像可表现为波浪型(24例)、膈褶型(5例)、楔型(107例)、沟型(68例)及不规则型(1例)。 结论    肝副裂在人群中分布广泛,多排螺旋CT可有效地观察到肝副裂的存在,了解其形态、分布特点,有助于减少对肝副裂的误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MMPRT)研究进展:自体肌腱重建术或是更好选择
    李安旭, 谭洪波, 邱雄, 袁礼波, 张颖, 胡清, 徐永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5): 627-63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5.24
    摘要346)      PDF(pc) (554KB)(191)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寰枢椎后方结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潘保顺, 陈金水, 方镇, 高明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6): 633-638.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6.01
    摘要436)      PDF(pc) (2881KB)(189)    收藏
    目的    测量寰枢椎后方结构相关数据,为设计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测量30例寰椎和枢椎骨标本、50例男性和50例女性CT寰枢椎后方结构相关数据,分别比较骨标本、CT图像测量指标的侧别及性别统计学差异,比较骨标本数据和CT数据统计学差异。  结果   骨标本测得后中线处高(10.75±1.38)mm、厚(8.55±1.77)mm,内、外侧后中线到两侧椎动脉沟内侧缘距离分别为(13.45±0.73)mm、(20.28±2.20)mm,内、外侧缘后弓夹角分别为(141.00±3.43)°、(134.67±2.87)°。CT测量后中线处高(10.45±1.61)mm、厚(8.12±1.57)mm,内、外侧后中线到两侧椎动脉沟内侧缘距离分别为(13.60±1.26)mm、(20.48±2.05)mm,内、外侧缘后弓夹角分别为(141.23±9.64)°、(135.47±9.02)°,后弓外侧缘半径(26.77±2.14)mm,枢椎板斜率(58.34±7.60)°,寰椎后弓下缘至枢椎棘突上缘高(19.07±2.73)mm,寰枢椎后间隙高(6.83±2.01)mm。CT数据大部分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标本和CT数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标本与CT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寰枢椎后方骨性结构解剖特征较为固定;CT能较好地反映该特征;本研究可为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生骨再造丸对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形态计量学指标的影响
    马学强, 曹林忠, 蒋玮, 张琪, 刘孟初, 王多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5): 555-561.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5.10
    摘要330)      PDF(pc) (4233KB)(189)    收藏
    目的   观察生骨再造丸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SONFH)兔模型股骨头组织形态学及骨计量学相关指标的干预作用。  方法   将20只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生骨再造丸组和阳性对照药物仙灵骨葆胶囊组,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进行内毒素联合甲泼尼龙注射液造模。28 d后,生骨再造丸组以2.4 g/kg生骨再造丸灌胃,仙灵骨葆胶囊组以0.4 g/kg仙灵骨葆胶囊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以10 mL生理盐水灌胃,1次/d。28 d后取各组兔双侧股骨头,Micro-CT扫描并进行骨计量学参数分析,HE染色观察股骨头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Micro-CT扫描分析显示模型组兔股骨头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连接密度等骨计量学参数明显降低,骨小梁分离度和结构模型指数升高(P<0.05);HE染色观察发现模型组空骨陷窝率和脂肪细胞面积明显增加,骨骺变形,骨小梁增生、变窄或断裂。与模型组比较,生骨再造丸组和仙灵骨葆胶囊组兔股骨头的骨计量学和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好转(P<0.05),且生骨再造丸组与仙灵骨葆胶囊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生骨再造丸可显著提升兔SONFH骨计量学指标水平,改善组织病理形态,从而达到治疗SONFH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青少年海马亚区体积的侧别差异及性别差异
    刘宇宁, 滕野, 唐倩, 娄云霞, 王宇, 汤煜春, 刘树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4): 364-371.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4.02
    摘要2658)      PDF(pc) (7712KB)(189)    收藏
    目的 对青少年时期双侧海马进行精细的亚区划分并统计各亚区体积的侧别差异和性别差异,为海马的功能和相关精神疾病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收集101例健康青少年3.0T脑磁共振成像。利用FreeSurfer软件进行全脑和双侧海马的亚区分割,获取颅内体积和各亚区体积。利用Cendes法结合颅内体积对海马各亚区体积标准化,最后进行侧别差异和性别差异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 使用Cendes法标准化后,HBT(head/body/tail)协议下海马头、海马体和整体体积均右侧>左侧。FS60协议下海马尾、下托等体积无侧别差异;旁下托、前下托体积左侧>右侧,CA1、CA3、海马伞等体积右侧>左侧。HBT协议下双侧海马各亚区体积均女性>男性;FS60协议下左侧下托、CA4,右侧下托、CA1、海马尾等亚区体积均存在女性>男性。  结论 青少年海马不同亚区体积具有不同的性别差异和侧别差异性,体现了此时期海马的异质性发育状态,为揭示大脑功能偏侧化的形成和相关精神疾病机制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荭草苷抑制PERK/ATF4/CHOP通路改善癫痫小鼠认知功能障碍机制
    尹珊珊, 马红, 姜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78-58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13
    摘要96)      PDF(pc) (4323KB)(188)    收藏
    目的    探索荭草苷抑制PERK/ATF4/CHOP通路改善癫痫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  方法    腹腔注射东莨菪碱与盐酸匹鲁卡品,建立癫痫小鼠模型。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荭草苷(50 mg/kg)组、MK-28(PERK激活剂,1 mg/kg)组、荭草苷(50 mg/kg)+MK-28(1 mg/kg)组,分组给药后,观察小鼠癫痫发作情况;Morris水迷宫检测认知功能;TUNEL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率;ELISA测量血清COX-2、IL-18及IL-6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组织凋亡及PERK/ATF4/CHOP通路蛋白表达。  结果    荭草苷组小鼠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逃避潜伏期、海马神经元凋亡率、血清COX-2、IL-18及IL-6水平、海马组织Caspase-3、Bax、ATF4、CHOP蛋白表达及p-PERK/PERK相比模型组和荭草苷+MK-28组均降低(P<0.05),MK-28组小鼠各指标变化趋势与荭草苷组相反。  结论    荭草苷可通过抑制PERK/ATF4/CHOP通路激活阻止炎症,减轻癫痫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改善其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正常左侧肾旁后间隙的CT解剖学研究
    李玉标, 任安利, 丁宁, 赵喆, 董小涵, 李志敏, 董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414-41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8
    摘要466)      PDF(pc) (1682KB)(187)    收藏
    目的    研究正常左侧肾旁后间隙(left posterior pararenal space,LPPrS)的CT表现。  方法   对1具尸体标本行左侧肾旁前间隙乳胶灌注制作断面标本,观察双侧肾旁后间隙的解剖学特点并记录灌注剂在LPPrS的弥散情况;分析50例正常成人腹部CT资料,观察LPPrS的形态及脂肪厚度、LPPrS血管显示情况及其与左侧肾后筋膜的关系;测量左侧肾静脉水平LPPrS脂肪厚度的最大值以及第2腰椎体水平腹壁皮下脂肪面积,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   (1)标本轴位断层灌注剂进入左侧肾后筋膜间平面后沿LPPrS的纤维分隔蔓延。肾旁后间隙呈弯月状,见多条血管。(2)轴位CT图像上LPPrS可见多条血管影,主要位于左肾外侧、后方;血管可穿过肾后筋膜。LPPrS可见纤细的分隔,显示欠清。LPPrS的形态呈弯月状;左侧肾静脉水平,LPPrS脂肪最厚处位于左肾外侧、后方,平均厚度为0.77 cm。第2腰椎体水平皮下脂肪面积平均为112.37 cm2,二者具有正相关性(r=0.283,P<0.05)。  结论    LPPrS具有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关注LPPrS的CT表现有助于LPPrS病变及其邻近脏器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后交叉韧带3D模型技术获取低位胫骨隧道解剖参数研究
    陈思捷, 郭来威, 王遵林, 谭念, 张康瑞, 韵向东, 夏亚一, 滕元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05-51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01
    摘要236)      PDF(pc) (1895KB)(182)    收藏
    目的    基于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3D模型技术建立低位胫骨隧道并测量其解剖参数。  方法    选取101例健康膝关节CT影像资料,利用Mimics21.0(Materialise,比利时)软件建立PCL 3D虚拟手术模型并建立前内侧与前外侧入路的低位胫骨隧道,测量胫骨隧道长度(length of the PCL tibial tunnel,LTT),胫骨隧道与胫骨平台3D夹角(3D included angle between tibial medial axis extension line and tibial plateau,3D ATPT)以及隧道入口点到胫骨平台距离(perpendicular distance of the tunnel’s entry point to the tibial plateau,PTT)。利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前内侧与前外侧胫骨隧道参数测量,LTT分别为(45.56±4.27)mm、(43.93±4.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 ATPT分别为(48.17±6.12)°、(54.49±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T分别为(61.86±6.80)mm、(63.51±6.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测量PCL的3D模型低位胫骨隧道相关参数,可为临床PCL重建手术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氯膦酸盐脂质体通过消耗巨噬细胞延缓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性修复的实验研究
    李云伦, 许逸舟, 蔡家乐, 许淑怡, 张家琪, 傅兰雅, 马心蕊, 何叶, 王祥海, 郭家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3): 265-269.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3.05
    摘要67)      PDF(pc) (4176KB)(180)    收藏
     目的    探究巨噬细胞消耗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  方法    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氯膦酸盐脂质体消耗巨噬细胞后制备坐骨神经夹伤模型,另外部分小鼠注射空载脂质体后神经损伤作为对照组。术后7 d利用免疫荧光检测F4/80阳性巨噬细胞和GAP43阳性再生轴突。术后28 d再次进行免疫荧光检测F4/80阳性巨噬细胞,并通过行为学、神经电生理检测运动功能和神经传导功能,腓肠肌称重和HE染色评估靶区肌萎缩。  结果   术后7 d和28 d,实验组神经夹伤远端巨噬细胞消耗效率均达到70 %以上,术后7 d神经远端的GAP43阳性再生轴突比对照组更少、更短。术后28 d,实验组小鼠的运动能力和神经传导强度显著下降,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腓肠肌湿重比和肌纤维面积显著变小。  结论    氯膦酸盐脂质体通过巨噬细胞消耗可导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修复能力下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