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低频脉冲电磁场影响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标记BMSCs的增殖和成软骨分化
    方楚玲,龚望球,黄婉静,周彬,栗园,田京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5, 33 (6): 662-66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6.010
    摘要1014)      收藏

    目的 探讨外加低频脉冲电磁场(low frequency 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LFPEMFs)对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PIO)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和成软骨分化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BMSCs并进行SPIO标记。将SPIO标记的细胞分为4组并给予不同干预: LFPEMFs组,成软骨诱导组,LFPEMFs+成软骨诱导组,对照组。采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PCR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MSCs成软骨分化水平。   结果    CCK8检测表明,LFPEMFs刺激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培养21 d时,LFPEMFs+成软骨诱导组细胞的Aggrecan 和CollagenⅡ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LFPEMFs刺激可以促进SPIO标记的BMSCs的增殖和成软骨分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肩胛上神经卡压机制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宋云骏,王永为,姜林鹤,黄微,辛建会,肖春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5, 33 (6): 623-62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6.002
    摘要1069)      收藏

    目的 探讨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解剖学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22具(男13具,女9具)44侧成尸标本,解剖观测肩胛上切迹,冈盂切迹的形态特点以及肩胛上神经走行、分支及分布的解剖学特点,所测数据统计学处理。  结果 肩胛上切迹类型:U型占40.91%(18侧),浅U型占22.73%(10侧),大弧型占27.27%(12侧),方形占9.01%(4侧)四种。肩胛上切迹的厚度为(1.55±0.36)mm。肩胛上神经主干与冈上肌支所成角为(86.04±1.28)°。冈下肌支的入肌点,有22.73%在该肌的起点处,77.27%在中或外1/3处。冈盂切迹的厚度在(6.82±1.21)mm 。肩胛上神经自肩胛上孔穿出点至肩胛冈基底部的高度为(11.13±0.21)mm;至冈盂切迹的水平距离为(14.03±0.64)mm 。肩胛上神经转折角为(49.65±1.63)°。  结论 肩胛上切迹的类型、肩胛上切迹和冈盂切迹的厚度,肩胛上神经转折角的大小、神经主干与冈上肌支的角度以及冈下肌支的入肌点等均是肩胛上神经卡压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大脑后动脉起自颈内动脉伴前、后交通动脉缺如1例
    秦雨萌,曹磊,陈拓,粟芝瑜,陈胜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5, 33 (5): 60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34
    摘要1064)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股骨头内螺旋刀片与拉力螺钉的特点对比和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
    张立智, 胡孙君, 杜守超, 马卓, 张世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5, 33 (5): 608-611.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28
    摘要969)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体外腹主动脉末端阻断辅助标准心肺复苏的影像解剖研究
    钟涛,张旻海,菅洪健,武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5, 33 (6): 651-65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6.008
    摘要793)      收藏

    目的 为体外腹主动脉末端阻断辅助标准心肺复苏(CPR)提供影像解剖学基础。  方法 75名患者的CT影像解剖图中,以脐为标志点,主要观测:①脐中点水平面对应椎体的位置;②腹主动脉末端与脐中点的关系;③腹主动脉下段、下腔静脉下段与腰椎的相对位置关系。  结果 腹主动脉末端、腰椎与脐标志点基本重叠于人体正中线位置:①脐中点位于腰4椎体下缘以上40.31mm,以下32.82 mm范围内;②腹主动脉末端在脐上、下35 mm范围内;③腹主动脉末端所在的横切面上腹主动脉位于脊柱椎体前略偏左侧,下腔静脉在此平面位于椎体前偏右侧。  结论 可以脐为重要的标志点定位腹主动脉末端以进行体外腹主动脉远端阻断,辅助标准CPR改善血流动力学机制,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血供,从而增高冠状动脉灌注压和CPR成功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椎旁肌间隙与传统入路置钉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效果比较研究
    薛厚军, 潘磊, 黄必留, 刘青华, 李捷, 陈伟雄, 王诗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5, 33 (3): 354-35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3.026
    摘要709)      收藏

    目的 比较椎旁肌间隙与传统入路置钉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从2011年4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1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71例)和对照组(71例)。对两组患者均行后侧入路置钉手术。观察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入路置钉技术。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d、1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以及两组术后的椎体高度矫正率对比。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89.52±12.15)min,出血量为(139.61±36.25)ml,引流量为(59.62±9.15)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8.57±9.98) min,(413.54±29.83)ml,(373.14±11.8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1月、半年观察组VAS评分分别为(5.01±0.98)、(2.33±1.13)、(0.71±0.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5±1.15)、(3.09±1.25)和(1.74±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矫正率达到了(96.80±2.51)%,对照组的(95.68±2.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技术在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上具有手术时间短,安全矫正率与传统入路无差异的特点,安全性好,患者恢复情况好,值得临床的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脊柱腰段断面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
    李林宏, 钱学华, 周庭永, 李彦彦, 刘本菊, 徐 伟, 张 慧, 吕发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4): 392-.  
    摘要2668)      收藏

    目的 旨在为脊柱腰段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30例横断面标本,观测椎体、椎弓根、椎孔、椎弓板等结构。 结果    椎体横、矢径,以及椎孔横径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女性,P<0.0001),但椎孔矢径无性差(P=0.6441),而不同椎体间椎孔矢径存在差异(P=0.0349),不同椎体的横、矢径存在显著差异(P<0.0001);脊椎指数均<1:4.5,且存在性别差异(P<0.0001),不同腰椎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8);腰椎椎板夹角变化较大(70°~90°),同椎骨A、B两个断面该角的大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1),但无性差、各椎体间也无显著性差异;椎弓根横径、OE径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女性,P<0.0001),不同椎体的该两径存在显著差异(P<0.0001),但该两径值的侧差无显著性差异(P>0.6070);Z角在不同腰椎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1),但无性差、侧差(性别P=0.4153,侧差P=0.7579)。 结论 ⑴不同性别、不同腰椎间的形态数据存在显著差异;⑵ 椎体横、矢径,椎孔横、矢径,脊柱指数,椎弓板夹角均可作为诊断腰椎孔狭窄的参考指标;⑶椎弓根螺钉选择需结合术前影像测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结肠镜检查致气胸、纵隔气肿及皮下气肿1例及文献总结
    刘露, 李耀岐, 祝成楼, 彭灵智, 夏雨, 邓维博, 达明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1, 39 (6): 741-74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6.022
    摘要355)      PDF(pc) (3615KB)(578)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研究猪肾动脉和集合系统的解剖关系
    彭卫华,刘云,黎源,张中华,付海洪,刘军华,方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6, 34 (4): 383-38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6.04.006
    摘要670)      收藏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VCT)三维成像在研究猪肾动脉和集合系统解剖关系中的可行性。   方法 使用MVCT扫描机对81例猪肾行螺旋CT扫描, 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进行猪肾动脉和集合系统的三维成像,以观察肾动脉和集合系统的解剖关系。   结果 全部81例猪肾标本均能显示肾动脉和集合系统的解剖关系。每个猪肾均只有一条动脉,肾动脉的一级分支有2支型和3支型两种,其中2支型占97.53%(79例),3支型占2.47%(2例);2支型中91.14% (72例)分为上极支和下极支,8.86% (7例)主分支为背侧支和腹侧支;所有标本中这2条动脉(背侧支和腹侧支)均供应肾上盏群;肾脏背侧中央区由1条起源于上极支的背侧动脉供应的占48.15%;供应肾脏腹侧中央区的动脉由水平分布在肾盂腹侧表面的分支血管组成的占82.72%;肾动脉下极支供应肾下盏群腹侧和背侧表面的占85.19%,而14.81%的背侧表面由来源于上极支的背侧动脉供应。   结论 MVCT三维成像可以作为研究猪肾动脉和集合系统解剖关系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成人胸椎间孔韧带的解剖学观测
    刘贞明, 曲永松, 安月勇, 吕美玲, 裴艳芳, 韩文祥, 王 枫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1, 29 (1): 42-44.  
    摘要2949)      收藏

    目的 通过解剖观测成人胸椎间孔韧带,为国人提供胸椎间孔韧带的解剖学资料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用成人尸体标本15具,解剖观察胸椎间孔韧带,用游标卡尺进行相关测量。 结果 在30侧成人胸椎标本中未发现横孔上韧带和体横韧带,T1椎间孔内未发现横孔下韧带,T2~T12椎间孔内均发现横孔下韧带,其出现率从T2~T12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别为6.7%、16.7%、30.0%、43.3%、 50.0%、83.3%、82.1%、84.6%、83.3%、87.5%、95.5%。  结论 成人胸椎横孔下韧带在胸椎间孔内普遍存在,当其肥厚、钙化压迫胸神经根时可以将其切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成年男性脐动脉的应用解剖
    霍介超, 杨美, 郑银, 张杲黎, 万珊珊, 刘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383-38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2
    摘要589)      PDF(pc) (3229KB)(547)    收藏
    目的    研究男性标本脐动脉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膀胱癌切除术中结扎脐动脉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随机选用福尔马林液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19具(38侧),解剖观测脐动脉的起点、走行、起始端外径及分支,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脐动脉均起自髂内动脉。脐动脉起始端外径为(3.02±0.30)mm。脐动脉均发出膀胱上动脉,其分支有5种类型:数支膀胱上动脉型,占总标本量的52.6%(20侧);数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膀胱下动脉型,占28.9%(11侧);2支膀胱上动脉、1支膀胱下动脉与闭孔动脉的共干动脉型,占5.3%(2侧);数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闭孔动脉型,占7.9%(3侧);2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精囊动脉型,占5.3%(2侧)。  结论    脐动脉起始位置固定,起始端外径狭小,分支数目变异较多,对膀胱手术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正中动脉型掌浅弓变异1例
    魏贤飞, 庞家胤, 彭浩, 陈卫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5): 581-.  
    摘要154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拇指桡掌侧动脉变异1例
    王帅军,马建军,何京,王可,薛刚,徐丹丹,杨晨曦,徐思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5, 33 (5): 59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33
    摘要566)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数字化前臂穿支皮瓣模型构建与解剖学研究
    留成胜, 黄潮桐, 陈隆福, 李敬矿, 陈冬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1, 29 (3): 243-248.  
    摘要2535)      收藏

    目的 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构建前臂数字化模型,探讨前臂动脉穿支特点,虚拟仿真临床个性化皮瓣设计。  方法 选用新鲜男尸体无器质性损伤前臂标本4只,常温下灌注显影剂,经CT扫描后,将数据导入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imics13.1中,分别对骨骼、血管及软组织进行三维构建。测量前臂穿支血管数目、蒂长、管径,距尺、桡骨茎突距离,为穿支皮瓣切取提供依据。根据穿支血管支配区域,对图像进行多次分割,构建数字化穿支皮瓣。  结果 数字化前臂三维构建的图像仿真高,可立体显示前臂各穿支血管及其穿支皮瓣。桡动脉、尺动脉、骨间后动脉穿支血管数是12~17、10~15、5~11支,与实体解剖学数据基本一致。  结论 通过构建数字化前臂模型,测量数据表明各标本动脉起源、行程及其穿支较恒定,可根据尺桡动脉及骨间后动脉穿支血管的分布情况,设计皮瓣的范围,对临床穿支皮瓣的切取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口腭咽入路的解剖基础及手术中应用
    陈晓雷, 江力, 刘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1, 29 (5): 481-484.  
    摘要2056)      收藏

    目的 探讨口腭咽入路相应的解剖学结构和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在15具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头上模拟口腭咽入路,在显微镜下观察腭大孔、切牙孔的位置,骨嵴的比例,腭大动脉的走行,硬腭部软组织的结构特点并测量颅底重要解剖结构间的距离;对2006年3月至2010年6月经口腭咽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的18例颅底中线区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切牙孔距牙槽嵴前端的距离为(5.18±2.44)mm,骨嵴的比例为93.3%,54支腭大动脉走行于硬腭半宽的中内2/3侧,术式的暴露范围主要受限于双侧的视神经、颈内动脉、舌下神经管内口等结构;本组18例中12例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并发症包括1例脑脊液鼻漏,1例构音不良,无死亡、偏瘫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口腭咽入路切除颅底中线区肿瘤具有暴露充分、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该入路是切除颅底中线区肿瘤的较佳入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自体嗅粘膜联合β-七叶皂甙钠对脊髓损伤后FasL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
    徐年香, 刘曾旭, 罗小凤, 程华, 余庆, 刘卉芳, 刘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2, 30 (2): 214-217.  
    摘要149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股骨远端解剖数据测量及其与膝关节假体径线的匹配性探讨
    薛瑞琪,许杰,翁健豪,朱琪琪,李登,蔡志清,黄玉麟,马若凡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5, 33 (6): 631-63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6.004
    摘要788)      收藏

    目的 将股骨远端解剖结构相关数据与国内常用的膝关节假体参数进行对比,评估假体吻合度,为设计符合解剖结构的假体提供参考。  方法 ①选100例无明显骨质缺损的华南地区成人股骨标本 (左51,右49), 拍数字化照片;②校正放大率后测量:机械轴长度、机械轴/解剖轴夹角、髁横径、髁间截骨面横径、外髁前后径、内髁前后径;③测量Zimmer NexGen LPS、Stryker Scrorpio NRG Knee-Flexed、United-U1、威高 GKPS假体的髁内外径宽、假体前髁高度及后髁高度。   结果 (1)股骨远端横径为(7.60±0.60) cm,股骨远端外侧髁高度为(5.90±0.76) cm,内侧髁高度为(5.73±0.74) cm,其间无明显相关性;(2) 4品牌假体的截骨长度均可适应股骨远端骨结构,但前髁截骨高度与4种品牌假体前髁高度对比,在设定容差范围内的涵盖率为24%~55%,股骨后髁高度与假体的后髁高度对比,涵盖率仅14%~21%。   结论 股骨远端解剖形态数据分布较为弥散,在关节置换过程中需个体化处理。假体径线与华南地区国人股骨远端形态存在一定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锁骨舌骨肌1例
    毛苡泽, 刘玉淳, 叶鸿翔, 王晓芳, 刘仁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3): 284-.  
    摘要182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脾动脉伴膈下动脉变异1例
    李文奇, 方凌凌, 何晓静, 范子豫, 任同明, 付升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4): 473-.  
    摘要235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颈外静脉属支及注入颈内静脉变异1例
    吴国运, 梁成青, 黄大元, 熊 键, 朱耀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3): 307-.  
    摘要170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膝下外侧动脉远端蒂腓骨头瓣的应用解剖
    陈超勇, 郑和平, 林松庆, 徐 皓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4): 366-.  
    摘要2537)      收藏

    目的 为膝下外侧动脉远端蒂腓骨头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重点观测膝下外侧动脉发出腓骨头支近端及远端的长度及外径,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 结果 膝下外侧动脉始于腘动脉,近端长(4.1±0.5)cm,外径(1.8±0.2) mm,远端长为(5.3±0.4)cm,外径为(1.0±0.1)mm。 结论 以膝下外侧动脉远端为蒂的腓骨头瓣,较近端为蒂损伤小、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外偏角对颈椎理想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刘庆余, 高 明, 陈建宇, 苏培强, 黄东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2): 174-.  
    摘要223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胫骨远端后内侧CT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洪加源, 丁真奇, 康两期, 翟文亮, 练克俭, 延净德, 郭林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2): 178-.  
    摘要2932)      收藏

        目的 为研制国人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型钢板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将40例成人活体胫骨进行螺旋CT扫描并重建三维图像,测量胫骨远端后内侧后翻角度、扭转高度、置钉安全区高度等解剖学指标并与整体信息作相关分析。 结果 胫骨远端后内侧后翻角度由外向内逐渐增大,而扭转高度由外向内则逐渐降低。胫骨远端后内侧后翻角度与身高、性别及年龄无显著性相关,胫骨远端后内侧置钉安全区高度、扭转高度与身高有正向直线相关,与性别、年龄无显著性相关。 结论 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学指标及测量的数据对国人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型钢板的设计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解剖学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胆囊管低位的MRCP诊断
    袁 飞, 刘银社, 赵 军, 袁 滨, 张忠强, 艾克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2): 181-.  
    摘要3508)      收藏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胆囊管低位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方法 搜集 2004年4月~2009年6月期间行MRCP检查的304例病人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胆总管末端到左右肝管分叉处的距离(a)和从胆总管末端到胆囊管汇合处的距离(b),其比值(b/a)小于0.33(或1/3)者为胆囊管低位。同时确定胆囊管的汇合方位、长度、直径及其并发症。  结果 304例病人中诊断胆囊管低位者占3.6%(11例),其中72.7%(8例)的胆囊管低位者的胆囊管汇入点位于胆总管左侧壁,后侧壁为18.2%(2例),右侧壁为9.1%(1例)。除1例10岁儿童的胆囊管长为38.5mm外,其余均大于40mm的正常最大值。63.6%(7例)的胆囊管低位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  结论 MRCP是确定胆囊管低位的一种快速、有效及无创性检查方法,对手术设计及避免胆道损伤起着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基于影像的人体铸型标本三维计算机建模研究
    聂兰英, 唐 雷, 李泽宇, 欧阳钧, 赵卫东, 张美超, 李鉴轶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4): 445-.  
    摘要2800)      收藏

    目的 开展基于影像的人体铸型标本的三维计算机建模研究。 方法 采集小腿铸型标本(有骨和动脉结构)以及肺铸型标本(有肺动脉、肺静脉及支气管结构)各1件,将小腿铸型标本与肺铸型标本进行CT扫描。将CT数据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3.01(Materialise公司,比利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利用软件自带的阈值设定(Threshold)、图像编辑(Edit)、区域增长 (Region growth) 等功能可对选定的结构进行图像分割,采用软件的三维计算功能(3D calculation)重建人体小腿铸型标本及肺铸型标本的三维模型。 结果 获得小腿铸型标本CT图像共获得1310层图像,层厚为0.2mm,肺铸型标本CT图像共获得674层图像,层厚为0.4mm。经过三维重建可获得小腿铸型标本和肺铸型标本的三维模型,与原始的铸型标本相比,三维重建模型可清楚直观地再现小腿铸型标本及肺铸型标本的三维形态,能够满足临床应用。 结论 对人体铸型标本开展图像三维重建研究,将使人体铸型标本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可为进一步进行快速成型制造及相关数字医学研究奠定基础,并将产生很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穿支皮瓣的名词术语与临床应用原则
    张世民, 唐茂林, 章伟文, 徐达传, 徐永清, 杨大平, 王春梅, 刘元波, 陈宏, 梅劲, 王欣, 温树正, 章一新, 汪华侨, 王春惠, 季卫平, 陶圣祥, 刘小林, 侯春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1, 29 (6): 599-601.  
    摘要1494)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兔脊髓压迫器的研制及其评价
    孙宇星, 唐文静, 黄海霞, 王兴路, 刘桂勇, 孙善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2): 208-.  
    摘要2380)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新型、可靠的脊髓压迫动物模型,为探索脊髓受压后的分子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根据兔椎骨及脊柱的形态特点,设计一种新型的兔脊髓压迫器,并用以制作兔脊髓急性压迫模型。运用改良Tarlov法、TTC、HE及Nissl染色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 结果 脊髓受压后,兔后肢的肌力减退、行动迟缓;TTC结果显示压迫段及其相邻节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压迫后段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及组织坏死;脊髓受压后出现组织水肿,神经元肿胀、核固缩,尼氏体减少甚至消失等病理改变。 结论 ①用自行设计的压迫器制作兔脊髓压迫模型具有方法简便、科学、重复性强等特点;②本实验制作的兔脊髓压迫模型是用于研究脊髓压迫性损伤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理想模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设计的解剖学研究
    陈胜华, 徐达传, 周小兵, 安 高, 钟光明, 吴坤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3): 237-.  
    摘要3046)      收藏

    目的    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  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外径(3.7±0.9) mm,于股直肌深面,沿股外侧肌前缘下降,在起始下方(9.0±3.5) cm处分为内、外两侧支。(2)外侧支营养股外侧肌,肌外血管蒂长(8.1±3.3)cm,在股外侧肌中段肌内行走的全程发出6.6支口径1.0 mm的肌支或肌皮支,平均支间距(1.9±0.9) cm。(3)股前外侧部出现皮支(2.5±1.2)支,外径(0.8±0.3)mm,其中肌间隙穿支占23.8%,而肌皮穿支占76.2%。57.7 %(15侧)肢体有高位皮动脉出现。  结论    (1)可以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并用不同部位的血管支的距离来调整肌瓣和肌皮瓣的叶间距离,修复不同的创面。(2)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是临床修复复杂创面的一种极佳选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青少年胸腰椎峡部及椎板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李筱贺, 李少华, 李志军, 蔡永强, 王星, 陈海芳,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1): 14-.  
    摘要3264)      收藏

           目的  测量青少年(14~19岁)脊柱胸腰段椎板峡部上下缘的厚度、峡部上下缘距离及椎板厚度值,为临床及运动医学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年龄在14~19岁(平均16.5岁)25例原配完整的胸腰段(T1~L5)标本,分别测量峡部上缘厚度,峡部下缘厚度,峡部上下缘距离和椎板厚度并对峡部上下缘厚度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峡部上缘厚度:胸段在(2.96±0.69) mm~(3.74±0.55)mm之间,呈逐渐上升趋势,腰段在(4.29±0.98 )mm~(4.83±0.80) mm之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峡部下缘厚度:胸段由(4.52± 1.06) mm到(5.11±0.99)mm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腰段在(6.06±1.03) mm到(7.30±1.24) mm之间,变化不大。峡部上、下缘为近似“双轨”的曲线,上、下缘间差值保持在2.00mm左右。峡部上下径:整体在(17.51±3.55)mm ~(7.90±1.71)mm之间,胸段呈上升的趋势,腰段呈下降的趋势。椎板厚度:整体在(4.94± 1.00)mm~(6.79±1.01)mm之间,呈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形”。 结论  青少年胸腰椎峡部与椎板相关参数变化有一定规律,峡部下缘总是较上缘厚,且具有一定的差值;其与成人数据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数字人体断层彩色图像数据的真实感体绘制
    明星, 韩道, 何龙军, 丁文祥, 刘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2, 30 (1): 48-51.  
    摘要1727)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腰神经后支影像解剖学定位研究及其意义
    张顺利, 尤兆雄, 李筱贺, 乔建业, 李志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1, 29 (3): 301-303.  
    摘要1550)      收藏

    目的 为诊治腰背部疼痛及麻醉定位提供腰神经后支的影像解剖学资料。  方法 选择符合实验要求成年30例,行螺旋CT薄层扫描(范围T12-S1),将原始数据导入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行统计分析。  结果 横突根点旁开距离L1-L5分别为(20.86±6.00)mm,(21.19±4.71)mm,(22.86±4.53) mm,(24.56±5.10)mm,(26.68±5.98)mm;横突根点深L1-L5分别为(27.55±4.42)mm,(29.02±5.39)mm,(32.64±5.03)mm,(33.92±4.74)mm,(35.65±4.89)mm;横突根点高L1-L5分别为(8.12±5.84)mm,(8.22± 4.87)mm,(8.61±4.60)mm,(8.40±6.13)mm,(8.49±4.67)mm;L1- L5横突、横突根点旁开距离及深度等观测指标均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结论 三维重建,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腰椎相关结构指标和变化规律,为腰段麻醉定位、腰背痛疾患诊治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肝门静脉的应用解剖
    张 慧, 周庭永, 钱学华, 刘本菊, 徐 伟, 李林宏, 吕发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6): 625-.  
    摘要1982)      收藏

    目的 观测肝门静脉的形态特征和分支分布规律,为诊断和治疗肝脏疾病提供更为详尽的形态学资料。 方法 50例肉眼观察无病变的成人肝标本,对肝门静脉分支分型等形态特征进行解剖观察,测量肝门静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肝门静脉主干54.0%在肝实质外分叉,其分叉点距肝实质的垂直距离为(8.94±3.17)mm;34.0%紧贴肝实质分叉。左支主干长(47.44±7.23)mm;左支横部长(23.90±5.29)mm,外径为(7.43±1.09)mm,矢部长(24.02±4.97)mm,外径为(7.07±1.36)mm,角部角度为(114.18±22.59)°;右支主干长(20.63±6.59)mm,外径为(9.26±1.77)mm。依据肝门静脉的分支情况可将其分为8型。 结论 肝门静脉变异情况并不少见,其分叉点距肝实质的垂直距离及左、右支主干径值与分支等均存在一定的变化,在肝外科手术实施时,对肝门静脉主干分支各型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肝脏第IX段临床应用解剖及恶性肿瘤的介入栓塞化疗
    蒲淼水, 霍 枫,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5): 500-.  
    摘要1971)      收藏

    目的 探讨肝脏第IX段临床应用解剖及其占位性病变的介入治疗。 方法 对50例肝脏进行解剖观察;对6例肝脏第IX段占位性病变进行介入栓塞化疗。 结果 肝脏第IX段动脉主要来源于肝右动脉,部分来自肝中动脉或肝左动脉;门静脉主要来自门静脉右前叶上段支,小部分来自门静脉左支横部;胆管汇入右肝管;静脉血由数支细小静脉经第3肝门直接汇入肝后下腔静脉,部分汇入肝右静脉。第IX段肝脏肿瘤通过血管介入治疗后,肿瘤显著缩小;其中4例合并黄疸患者肝功能明显缓解。 结论 肝脏第IX段是一个结构上较为独立的区域,有其特殊的管道系统和引流系统,位置深隐,单独或联合手术切除较困难;通过介入技术可以对该区段进行相应的治疗。利用微导管采用超选技术,可以对肝脏第IX段的病变进行精确的治疗,微创、副作用小、可重复操作,能够弥补外科手术的局限性,达到甚至超过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双侧示指短伸肌1例
    陈 波, 高 云, 廖新品, 刘建川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2): 227-.  
    摘要120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CT三维重建对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不同置钉技术的安全性评估
    段 扬, 靳安民, 闵少雄, 胡孔和, 张 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2): 170-.  
    摘要232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带蒂膈肌瓣重建食管的临床解剖学可行性研究
    郭少鸣, 王武军, 李鉴轶, 邓 荟, 王昊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1, 29 (3): 256-259.  
    摘要2456)      收藏

    目的 为带血管蒂膈肌瓣重建食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12具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 解剖观测膈肌神经血管的起源、走行、外径、分布、长度及其交通情况。  结果 膈肌的营养血管主要有膈下动脉,肌膈动脉、心包膈动脉膈肌支、膈上动脉和下位肋间后动脉的部分分支。膈下动脉是膈肌的主要供血血管,主要起始于腹腔动脉干或腹主动脉,起始点外径分别为:(1.52±0.06)mm,(1.61±0.04)mm。经左右膈脚的两侧上行进入膈肌,分别分成前、后两支。前支行向前外,支配中心腱中间部、中心腱两侧叶前部、部分膈肌前肋部,后支行向后外,分布中心腱两侧叶后部、部分膈肌后肋部、部分膈肌腰部。  结论 以膈下动脉为血管蒂的膈肌瓣完全具有重建食管的解剖学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下颌开闭口运动的三维数字化虚拟还原
    王辉, 刘阳, 赵卫东, 焦培峰, 欧阳钧, 黄文华, 毕振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1, 29 (5): 568-571.  
    摘要1574)      收藏

    目的 利用Motion capture运动捕捉及分析系统,获得下颌开闭口运动的6个自由度,结合上下颌骨三维数字化模型,实现下颌运动轨迹还原,为下颌运动虚拟仿真奠定了基础。  方法 1例咬合关系正常的健康成年男性,Motion capture运动捕捉及分析系统采集开闭口运动过程,获得下颌运动的6个自由度。CT图像重建上下颌骨独立的三维数字模型,在Autodesk 3dsmax 8.0中实现下颌开闭口运动还原。  结果 在Autodesk 3dsmax 8.0中,还原了下颌开闭口运动,清楚显示上下颌骨的位置变化关系,上下颌牙列在开闭口运动中的变化,颞下颌关节结构对应变化关系。  结论 Motion capture运动捕捉及分析系统采集6个自由度结合CT重建的上下颌骨三维数字化模型准确还原了下颌开闭口运动,量化可视化了下颌运动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上矢状窦旁桥静脉注入口的显微解剖学观察及其意义
    邹莉娜, 邓雪飞, 陈峰, 韩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4): 355-.  
    摘要2643)      收藏

    目的 通过显微解剖观察上矢状窦旁桥静脉注入口的形态特点,为脑静脉血栓形成发病机理的解释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30例(60侧)成人头颅湿性标本,观测记录注入口的数目、分布、类型及走行。 结果 上矢状窦旁桥静脉共有注入外口367个(桥静脉与硬脑膜连接处,位于上矢状窦腔外),注入内口(桥静脉在上矢状窦腔内的开口)375个,其中有8个注入外口分别对应两个注入内口。注入口集中分布在上矢状窦前段和后段,分直接注入和间接注入(注入外口经脑膜静脉或硬膜旁窦走行一段距离后到达注入内口)两种类型。37%的上矢状窦后段注入口为间接注入,其中85%使得桥静脉由逆行注入上矢状窦变为垂直或顺行注入。 结论 上矢状窦旁桥静脉注入口复杂多样,且常使桥静脉逆行、垂直和顺行注入上矢状窦内的方式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抗脑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虚拟手在纵形断指临床解剖学的研究
    陈隆福, 黄潮桐, 李敬矿, 陈冬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1, 29 (1): 45-50.  
    摘要2181)      收藏

    目的 探讨应用数字化虚拟技术研究纵形断指的临床解剖学特点。  方法 将虚拟手模型三维图形文件导入Mimics软件,利用Simulation模块的正交立体切割工具,对重建后的手分别沿指体侧中线、指体侧中线偏背侧、指体侧中线偏掌侧、指体掌(背)侧中线截面进行切割,并对其解剖学形态进行观察测量。  结果 建立了基于解剖结构的可视化手模型并精确显示其主要解剖结构,各结构可单独、联合显示,可任意旋转缩放,模型透视及多剖面显示。切割截面骨骼、动脉、神经、肌腱等结构呈现纵向斜形,动脉管腔截面可见短斜形、长斜形、类圆形等多种形式。各平面切割缺如情况不一,呈现多平面,多形状,多节段,空间立体分布特征。切割截面形态与伤指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能真实反映断指伤情及损伤特点。 结论 数字化虚拟技术可较真实的虚拟再现纵形断指伤情,能为纵行断指伤再植研究提供临床应用解剖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微创三角肌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李松建, 陈彦, 于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1, 29 (5): 585-587.  
    摘要127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