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低频脉冲电磁场影响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标记BMSCs的增殖和成软骨分化
    方楚玲,龚望球,黄婉静,周彬,栗园,田京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5, 33 (6): 662-66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6.010
    摘要1034)      收藏

    目的 探讨外加低频脉冲电磁场(low frequency 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LFPEMFs)对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PIO)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和成软骨分化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BMSCs并进行SPIO标记。将SPIO标记的细胞分为4组并给予不同干预: LFPEMFs组,成软骨诱导组,LFPEMFs+成软骨诱导组,对照组。采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PCR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MSCs成软骨分化水平。   结果    CCK8检测表明,LFPEMFs刺激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培养21 d时,LFPEMFs+成软骨诱导组细胞的Aggrecan 和CollagenⅡ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LFPEMFs刺激可以促进SPIO标记的BMSCs的增殖和成软骨分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肩胛上神经卡压机制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宋云骏,王永为,姜林鹤,黄微,辛建会,肖春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5, 33 (6): 623-62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6.002
    摘要1099)      收藏

    目的 探讨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解剖学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22具(男13具,女9具)44侧成尸标本,解剖观测肩胛上切迹,冈盂切迹的形态特点以及肩胛上神经走行、分支及分布的解剖学特点,所测数据统计学处理。  结果 肩胛上切迹类型:U型占40.91%(18侧),浅U型占22.73%(10侧),大弧型占27.27%(12侧),方形占9.01%(4侧)四种。肩胛上切迹的厚度为(1.55±0.36)mm。肩胛上神经主干与冈上肌支所成角为(86.04±1.28)°。冈下肌支的入肌点,有22.73%在该肌的起点处,77.27%在中或外1/3处。冈盂切迹的厚度在(6.82±1.21)mm 。肩胛上神经自肩胛上孔穿出点至肩胛冈基底部的高度为(11.13±0.21)mm;至冈盂切迹的水平距离为(14.03±0.64)mm 。肩胛上神经转折角为(49.65±1.63)°。  结论 肩胛上切迹的类型、肩胛上切迹和冈盂切迹的厚度,肩胛上神经转折角的大小、神经主干与冈上肌支的角度以及冈下肌支的入肌点等均是肩胛上神经卡压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大脑后动脉起自颈内动脉伴前、后交通动脉缺如1例
    秦雨萌,曹磊,陈拓,粟芝瑜,陈胜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5, 33 (5): 60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34
    摘要1088)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股骨头内螺旋刀片与拉力螺钉的特点对比和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
    张立智, 胡孙君, 杜守超, 马卓, 张世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5, 33 (5): 608-611.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28
    摘要1007)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mTOR和ERK/MAPK信号通路调控自噬在孤独症发病中的作用
    李延芳, 邓亚楠, 王婷, 张应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2): 225-228.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2.19
    摘要74)      PDF(pc) (1768KB)(692)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成年男性脐动脉的应用解剖
    霍介超, 杨美, 郑银, 张杲黎, 万珊珊, 刘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383-38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2
    摘要613)      PDF(pc) (3229KB)(675)    收藏
    目的    研究男性标本脐动脉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膀胱癌切除术中结扎脐动脉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随机选用福尔马林液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19具(38侧),解剖观测脐动脉的起点、走行、起始端外径及分支,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脐动脉均起自髂内动脉。脐动脉起始端外径为(3.02±0.30)mm。脐动脉均发出膀胱上动脉,其分支有5种类型:数支膀胱上动脉型,占总标本量的52.6%(20侧);数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膀胱下动脉型,占28.9%(11侧);2支膀胱上动脉、1支膀胱下动脉与闭孔动脉的共干动脉型,占5.3%(2侧);数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闭孔动脉型,占7.9%(3侧);2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精囊动脉型,占5.3%(2侧)。  结论    脐动脉起始位置固定,起始端外径狭小,分支数目变异较多,对膀胱手术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结肠镜检查致气胸、纵隔气肿及皮下气肿1例及文献总结
    刘露, 李耀岐, 祝成楼, 彭灵智, 夏雨, 邓维博, 达明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1, 39 (6): 741-74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6.022
    摘要376)      PDF(pc) (3615KB)(667)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体外腹主动脉末端阻断辅助标准心肺复苏的影像解剖研究
    钟涛,张旻海,菅洪健,武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5, 33 (6): 651-65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6.008
    摘要806)      收藏

    目的 为体外腹主动脉末端阻断辅助标准心肺复苏(CPR)提供影像解剖学基础。  方法 75名患者的CT影像解剖图中,以脐为标志点,主要观测:①脐中点水平面对应椎体的位置;②腹主动脉末端与脐中点的关系;③腹主动脉下段、下腔静脉下段与腰椎的相对位置关系。  结果 腹主动脉末端、腰椎与脐标志点基本重叠于人体正中线位置:①脐中点位于腰4椎体下缘以上40.31mm,以下32.82 mm范围内;②腹主动脉末端在脐上、下35 mm范围内;③腹主动脉末端所在的横切面上腹主动脉位于脊柱椎体前略偏左侧,下腔静脉在此平面位于椎体前偏右侧。  结论 可以脐为重要的标志点定位腹主动脉末端以进行体外腹主动脉远端阻断,辅助标准CPR改善血流动力学机制,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血供,从而增高冠状动脉灌注压和CPR成功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椎旁肌间隙与传统入路置钉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效果比较研究
    薛厚军, 潘磊, 黄必留, 刘青华, 李捷, 陈伟雄, 王诗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5, 33 (3): 354-35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3.026
    摘要718)      收藏

    目的 比较椎旁肌间隙与传统入路置钉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从2011年4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1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71例)和对照组(71例)。对两组患者均行后侧入路置钉手术。观察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入路置钉技术。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d、1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以及两组术后的椎体高度矫正率对比。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89.52±12.15)min,出血量为(139.61±36.25)ml,引流量为(59.62±9.15)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8.57±9.98) min,(413.54±29.83)ml,(373.14±11.8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1月、半年观察组VAS评分分别为(5.01±0.98)、(2.33±1.13)、(0.71±0.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5±1.15)、(3.09±1.25)和(1.74±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矫正率达到了(96.80±2.51)%,对照组的(95.68±2.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技术在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上具有手术时间短,安全矫正率与传统入路无差异的特点,安全性好,患者恢复情况好,值得临床的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脊柱腰段断面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
    李林宏, 钱学华, 周庭永, 李彦彦, 刘本菊, 徐 伟, 张 慧, 吕发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4): 392-.  
    摘要2685)      收藏

    目的 旨在为脊柱腰段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30例横断面标本,观测椎体、椎弓根、椎孔、椎弓板等结构。 结果    椎体横、矢径,以及椎孔横径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女性,P<0.0001),但椎孔矢径无性差(P=0.6441),而不同椎体间椎孔矢径存在差异(P=0.0349),不同椎体的横、矢径存在显著差异(P<0.0001);脊椎指数均<1:4.5,且存在性别差异(P<0.0001),不同腰椎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8);腰椎椎板夹角变化较大(70°~90°),同椎骨A、B两个断面该角的大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1),但无性差、各椎体间也无显著性差异;椎弓根横径、OE径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女性,P<0.0001),不同椎体的该两径存在显著差异(P<0.0001),但该两径值的侧差无显著性差异(P>0.6070);Z角在不同腰椎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1),但无性差、侧差(性别P=0.4153,侧差P=0.7579)。 结论 ⑴不同性别、不同腰椎间的形态数据存在显著差异;⑵ 椎体横、矢径,椎孔横、矢径,脊柱指数,椎弓板夹角均可作为诊断腰椎孔狭窄的参考指标;⑶椎弓根螺钉选择需结合术前影像测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研究猪肾动脉和集合系统的解剖关系
    彭卫华,刘云,黎源,张中华,付海洪,刘军华,方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6, 34 (4): 383-38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6.04.006
    摘要689)      收藏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VCT)三维成像在研究猪肾动脉和集合系统解剖关系中的可行性。   方法 使用MVCT扫描机对81例猪肾行螺旋CT扫描, 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进行猪肾动脉和集合系统的三维成像,以观察肾动脉和集合系统的解剖关系。   结果 全部81例猪肾标本均能显示肾动脉和集合系统的解剖关系。每个猪肾均只有一条动脉,肾动脉的一级分支有2支型和3支型两种,其中2支型占97.53%(79例),3支型占2.47%(2例);2支型中91.14% (72例)分为上极支和下极支,8.86% (7例)主分支为背侧支和腹侧支;所有标本中这2条动脉(背侧支和腹侧支)均供应肾上盏群;肾脏背侧中央区由1条起源于上极支的背侧动脉供应的占48.15%;供应肾脏腹侧中央区的动脉由水平分布在肾盂腹侧表面的分支血管组成的占82.72%;肾动脉下极支供应肾下盏群腹侧和背侧表面的占85.19%,而14.81%的背侧表面由来源于上极支的背侧动脉供应。   结论 MVCT三维成像可以作为研究猪肾动脉和集合系统解剖关系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成人胸椎间孔韧带的解剖学观测
    刘贞明, 曲永松, 安月勇, 吕美玲, 裴艳芳, 韩文祥, 王 枫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1, 29 (1): 42-44.  
    摘要2963)      收藏

    目的 通过解剖观测成人胸椎间孔韧带,为国人提供胸椎间孔韧带的解剖学资料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用成人尸体标本15具,解剖观察胸椎间孔韧带,用游标卡尺进行相关测量。 结果 在30侧成人胸椎标本中未发现横孔上韧带和体横韧带,T1椎间孔内未发现横孔下韧带,T2~T12椎间孔内均发现横孔下韧带,其出现率从T2~T12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别为6.7%、16.7%、30.0%、43.3%、 50.0%、83.3%、82.1%、84.6%、83.3%、87.5%、95.5%。  结论 成人胸椎横孔下韧带在胸椎间孔内普遍存在,当其肥厚、钙化压迫胸神经根时可以将其切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施万细胞条件敲除SEMA3B通过AKT/GSK3β信号通路抑制神经损伤后的华勒变性
    徐元涛, 许逸舟, 许淑怡, 马心蕊, 王祥海, 朱立新, 郭家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3): 330-335.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3.14
    摘要87)      PDF(pc) (3972KB)(560)    收藏
    目的    探究Semaphorin3B(SEMA3B)在施万细胞调控周围神经损伤后华勒退变进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方法    使用施万细胞敲除SEMA3B小鼠(cKO)为实验组,同窝Cre工具小鼠为对照组。通过体内横断坐骨神经和坐骨神经外植块培养分别建立体内和体外华勒退变模型,5d后取材开展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检测MBP、NF、c-Jun、MAG、p-AKT、AKT、p-GSK3β、GSK3β、p-ERK、ERK、p-JNK、JNK的表达差异,并用AKT激动剂在体外模型开展逆转验证实验。  结果    神经损伤5d后,cKO组体内外模型中MBP和NF的表达均高于Cre组,提示其华勒变性减慢。同时,cKO组的c-Jun表达下调而MAG表达量增高,提示施万细胞去分化程度降低;p-AKT和p-GSK3β表达下调,而p-ERK和p-JNK无显著差异;使用AKT激动剂(SC79)能逆转SEMA3B导致的MBP和NF的表达变化。  结论    施万细胞敲除SEMA3B后可以通过AKT/GSK3β信号通路延缓华勒变性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新型机械敏感离子通道Piezo1和TRPV4蛋白siRNA双沉默模式对骨关节炎大鼠模型的修复作用研究
    周勇伟, 章才华, 李晓飞, 蔡迅梓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1, 39 (6): 692-699.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6.014
    摘要200)      PDF(pc) (9129KB)(558)    收藏
    目的 探究新型机械敏感离子通道Piezo1和TRPV4蛋白siRNA双沉默模式对骨关节炎大鼠模型的修复作用。  方法 构建SD大鼠的OA动物模型,根据处理方案的不同,将SD大鼠分成4组,即空白对照组,siRNA-Piezo1组,siRNA-TRPV4组和双基因沉默组。通过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等方法,利用改良Minkin’s评分和OARSI评分进行评估。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检测膝关节软骨组织中Aggrecan蛋白和Collagen II的表达。  结果 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等结果显示,siRNA-Piezo1组和siRNA-TRPV4组膝关节软骨组织的评分要明显优于模型组,siRNA-Piezo1组和siRNA-TRPV4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结果显示,双基因沉默组中Aggrecan和Collagen II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siRNA-Piezo1组和siRNA-TRPV4组(P<0.05)。  结论 Piezo1和TRPV4蛋白siRNA双沉默模式可以促进Aggrecan和Collagen II的表达,进而对骨关节炎大鼠模型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METTL3调控SPRING1促进巨噬细胞脂质蓄积
    贾波, 杨宙, 喻广力, 吕运成, 彭田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1, 39 (6): 686-691.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6.013
    摘要314)      PDF(pc) (2762KB)(550)    收藏
     目的    探讨METTL3调控SPRING1促进巨噬细胞脂质蓄积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100 ng/mL PMA诱导THP-1细胞贴壁后,50 μg/mL Ac-LDL孵育THP-1细胞。Western blot测定METTL3和SPRING1蛋白;qRT-PCR测定SPRING1mRNA水平;细胞内总胆固醇、胆固醇酯以及游离胆固醇变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SRAMP和RMBase网站分析SPRING1 mRNA上的m6A修饰位点情况;质膜红色荧光标记探针Dil-Ac-LDL观察巨噬细胞脂滴摄取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c-LDL孵育后THP-1细胞METTL3和SPRING1蛋白表达上调,并且SPRING1 mRNA水平上调;过表达METTL3会使SPRING1蛋白表达上调,巨噬细胞对脂质摄取增加,细胞内Dil-Ac-LDL明显增多;反之,沉默METTL3表达,SPRING1蛋白表达下调;甲基化抑制剂环亮氨酸处理可部分抑制METTL3过表达对SPRING1表达的促进作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PRING1 mRNA存在m6A修饰位点。  结论    METTL3上调SPRING1表达,促进巨噬细胞脂质蓄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迷走神经刺激通过调控M1/M2小胶质细胞极化减轻神经炎症改善癫痫大鼠认知功能
    李永格, 周舒, 刘庆春, 未小明, 张冬, 马凤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50-55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09
    摘要91)      PDF(pc) (6400KB)(542)    收藏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刺激(VNS)对难治性癫痫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 通过腹腔注射氯化锂-皮罗卡品建立难治性癫痫大鼠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8只)与VNS组(15只),另外设对照组(20只)。对照组与模型组只分离迷走神经并植入刺激器,但不给予刺激;VNS组采取连续4周迷走神经电刺激。观察大鼠癫痫发作情况;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认知功能;Nissl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形态;ELISA检测大鼠海马组织TNF-ɑ、IL-6和IL-10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与Western-blot分别检测大鼠海马组织M1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NOS)和M2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Arg1)相对表达。  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癫痫发作等级及发作持续时间明显增加(P<0.05);通过VNS连续干预4周后,大鼠癫痫发作等级及发作持续时间明显降低(P<0.05)。②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而穿越原平台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通过VNS连续干预4周后,癫痫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缩短,而穿越原平台的次数明显增加(P<0.05)。③对照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正常;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严重,数量明显减少(P<0.05);VNS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相比模型组明显减轻,数量明显增加(P<0.05)。④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TNF-ɑ、IL-6相对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而IL-10相对表达明显降低(P<0.05);通过VNS连续干预4周后,癫痫大鼠海马组织TNF-ɑ、IL-6相对表达明显降低,而IL-10相对表达明显增加(P<0.05)。⑤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iNOS相对表达明显增加,而Arg1相对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VNS组大鼠海马组织iNOS相对表达明显减少,而Arg1相对表达明显增加(P<0.05)。  结论    VNS具有改善难治性癫痫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减轻中枢炎性反应,保护海马神经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拇指桡掌侧动脉变异1例
    王帅军,马建军,何京,王可,薛刚,徐丹丹,杨晨曦,徐思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5, 33 (5): 59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33
    摘要576)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正中动脉型掌浅弓变异1例
    魏贤飞, 庞家胤, 彭浩, 陈卫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5): 581-.  
    摘要155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COX-2/sEH双抑制剂PTUPB抑制肝星型细胞活化减轻小鼠肝纤维化
    马玲, 洪洁茹, 金玲, 刘昱镳, 杨金桐, 周勇, 张晨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1): 58-6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1.11
    摘要292)      PDF(pc) (8723KB)(518)    收藏
    目的    探讨花生四烯酸(ARA)经细胞色素P450(CYPs)及环氧合酶2(COX-2)代谢途径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相关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并从肝星形细胞(HSC)活化的角度探讨其机制。  方法   采用雄性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高糖高脂饲养(HFD)诱导小鼠NAFLD相关肝纤维化模型。给予小鼠每天皮下注射COX-2/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sEH)双抑制剂PTUPB(5 mg/kg)。12周后观察COX-2/sEH双抑制对小鼠NAFLD相关肝纤维化的影响。记录小鼠体重变化;检测小鼠葡萄糖耐受性;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损伤;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脂质堆积;Masson染色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胶原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小鼠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相关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TUPB对棕榈酸(PA)诱导的肝星形细胞JS1活化的影响。  结果    PTUPB可显著降低HFD小鼠的体重,提高小鼠葡萄糖耐受性,减轻肝组织病理损伤、脂质堆积和胶原沉积;PTUPB亦可降低HFD小鼠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1及Timp2的基因表达;在细胞水平观察到PTUPB可降低PA诱导的JS1细胞的活化。  结论    抑制ARA的COX-2/sEH代谢可减轻HFD诱导的小鼠NAFLD相关肝纤维化,其机制与抑制HSC的活化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数字化前臂穿支皮瓣模型构建与解剖学研究
    留成胜, 黄潮桐, 陈隆福, 李敬矿, 陈冬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1, 29 (3): 243-248.  
    摘要2585)      收藏

    目的 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构建前臂数字化模型,探讨前臂动脉穿支特点,虚拟仿真临床个性化皮瓣设计。  方法 选用新鲜男尸体无器质性损伤前臂标本4只,常温下灌注显影剂,经CT扫描后,将数据导入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imics13.1中,分别对骨骼、血管及软组织进行三维构建。测量前臂穿支血管数目、蒂长、管径,距尺、桡骨茎突距离,为穿支皮瓣切取提供依据。根据穿支血管支配区域,对图像进行多次分割,构建数字化穿支皮瓣。  结果 数字化前臂三维构建的图像仿真高,可立体显示前臂各穿支血管及其穿支皮瓣。桡动脉、尺动脉、骨间后动脉穿支血管数是12~17、10~15、5~11支,与实体解剖学数据基本一致。  结论 通过构建数字化前臂模型,测量数据表明各标本动脉起源、行程及其穿支较恒定,可根据尺桡动脉及骨间后动脉穿支血管的分布情况,设计皮瓣的范围,对临床穿支皮瓣的切取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基于JAK2/STAT3信号通路观察右美托咪定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抑制凋亡作用机制
    吴亚辉, 王韬甫, 林洪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1): 55-61.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1.11
    摘要166)      PDF(pc) (8201KB)(503)    收藏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中的抗凋亡作用,以及其对蛋白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janus kinase 2/signal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JAK2/STAT3)信号的调节机制。  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实验组及对照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构建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实验组、对照组大鼠术前1 h分别腹腔注射5.0 μg/kg的右美托咪定、JAK2/STAT3信号通路激动剂SC-39100,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心彩超仪检查各组大鼠的左室收缩压(1eft ventricular systohc pressure,LVSP)、左室舒张末压(1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LVEDP)、左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1eft ventricular pressure rise,+dp/dtmax)及左室压力下降最大速率(1eft ventricular pressure drop,-dp/dtmax)。TUNEL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DCFH-DA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p-JAK2,p-STAT3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LVSP、+dp/dtmax、-dp/dtmax明显降低,LVEDP、心肌凋亡率、ROS荧光强度、p-JAK2,p-STAT3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对照组大鼠的LVSP、+dp/dtmax、-dp/dtmax、p-JAK2,p-STAT3表达明显升高,LVEDP、心肌凋亡率、ROS荧光强度、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能降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心肌细胞凋亡,这可能与激活JAK2/STAT3信号,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口腭咽入路的解剖基础及手术中应用
    陈晓雷, 江力, 刘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1, 29 (5): 481-484.  
    摘要2070)      收藏

    目的 探讨口腭咽入路相应的解剖学结构和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在15具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头上模拟口腭咽入路,在显微镜下观察腭大孔、切牙孔的位置,骨嵴的比例,腭大动脉的走行,硬腭部软组织的结构特点并测量颅底重要解剖结构间的距离;对2006年3月至2010年6月经口腭咽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的18例颅底中线区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切牙孔距牙槽嵴前端的距离为(5.18±2.44)mm,骨嵴的比例为93.3%,54支腭大动脉走行于硬腭半宽的中内2/3侧,术式的暴露范围主要受限于双侧的视神经、颈内动脉、舌下神经管内口等结构;本组18例中12例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并发症包括1例脑脊液鼻漏,1例构音不良,无死亡、偏瘫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口腭咽入路切除颅底中线区肿瘤具有暴露充分、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该入路是切除颅底中线区肿瘤的较佳入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自体嗅粘膜联合β-七叶皂甙钠对脊髓损伤后FasL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
    徐年香, 刘曾旭, 罗小凤, 程华, 余庆, 刘卉芳, 刘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2, 30 (2): 214-217.  
    摘要150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股骨远端解剖数据测量及其与膝关节假体径线的匹配性探讨
    薛瑞琪,许杰,翁健豪,朱琪琪,李登,蔡志清,黄玉麟,马若凡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5, 33 (6): 631-63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6.004
    摘要800)      收藏

    目的 将股骨远端解剖结构相关数据与国内常用的膝关节假体参数进行对比,评估假体吻合度,为设计符合解剖结构的假体提供参考。  方法 ①选100例无明显骨质缺损的华南地区成人股骨标本 (左51,右49), 拍数字化照片;②校正放大率后测量:机械轴长度、机械轴/解剖轴夹角、髁横径、髁间截骨面横径、外髁前后径、内髁前后径;③测量Zimmer NexGen LPS、Stryker Scrorpio NRG Knee-Flexed、United-U1、威高 GKPS假体的髁内外径宽、假体前髁高度及后髁高度。   结果 (1)股骨远端横径为(7.60±0.60) cm,股骨远端外侧髁高度为(5.90±0.76) cm,内侧髁高度为(5.73±0.74) cm,其间无明显相关性;(2) 4品牌假体的截骨长度均可适应股骨远端骨结构,但前髁截骨高度与4种品牌假体前髁高度对比,在设定容差范围内的涵盖率为24%~55%,股骨后髁高度与假体的后髁高度对比,涵盖率仅14%~21%。   结论 股骨远端解剖形态数据分布较为弥散,在关节置换过程中需个体化处理。假体径线与华南地区国人股骨远端形态存在一定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锁骨舌骨肌1例
    毛苡泽, 刘玉淳, 叶鸿翔, 王晓芳, 刘仁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3): 284-.  
    摘要184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MCU在神经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江晨, 王纯, 黄永杰, 杨怡然, 胡文吴海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4): 484-48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4.23
    摘要42)      PDF(pc) (1314KB)(468)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喙突的形态变异与相关疾病
    胡健, 禹宝庆, 刘丙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1, 39 (4): 496-50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26
    摘要655)      PDF(pc) (1808KB)(467)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脾动脉伴膈下动脉变异1例
    李文奇, 方凌凌, 何晓静, 范子豫, 任同明, 付升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4): 473-.  
    摘要236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一种高效的β地中海贫血CD17(A>T)点突变293T细胞系的建立
    刘永祥, 蔡炳, 许言, 曾艳红, 周少虎, 麦庆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5): 581-58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5.14
    摘要489)      PDF(pc) (4739KB)(459)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高效构建β-地中海贫血CD17(A>T)点突变基因型HEK293T细胞系的方法。  方法    利用改良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即无痕基因组编辑(consecutive re-Guide or re-Cas steps to erase CRISPR/Cas-blocked targets, CORRECT),通过电转染CRISPR/Cas9质粒诱导HEK293T细胞HBB基因切割,同时以引入有CD17(A>T)点突变和同义突变碱基(G>T)的单链寡核苷酸(single-stranded oligo DNA nucleotides, ssODNs)作为同源模板进行重组,经单克隆筛选、测序验证获得β-珠蛋白基因(HBB)点突变CD17(A>T)基因型HEK293T细胞系。  结果    利用“CORRECT”技术成功获得一株β-地贫CD17(A>T)基因型点突变的HEK293T细胞系,同义突变的引入减少Cas9蛋白对靶点不准确的再编辑,提高单碱基突变效率。  结论    通过“CORRECT”技术可以高效获得点突变的293T细胞系,对单碱基突变疾病模型的细胞系及动物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颈外静脉属支及注入颈内静脉变异1例
    吴国运, 梁成青, 黄大元, 熊 键, 朱耀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3): 307-.  
    摘要172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膝下外侧动脉远端蒂腓骨头瓣的应用解剖
    陈超勇, 郑和平, 林松庆, 徐 皓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4): 366-.  
    摘要2550)      收藏

    目的 为膝下外侧动脉远端蒂腓骨头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重点观测膝下外侧动脉发出腓骨头支近端及远端的长度及外径,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 结果 膝下外侧动脉始于腘动脉,近端长(4.1±0.5)cm,外径(1.8±0.2) mm,远端长为(5.3±0.4)cm,外径为(1.0±0.1)mm。 结论 以膝下外侧动脉远端为蒂的腓骨头瓣,较近端为蒂损伤小、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外偏角对颈椎理想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刘庆余, 高 明, 陈建宇, 苏培强, 黄东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2): 174-.  
    摘要223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胫骨远端后内侧CT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洪加源, 丁真奇, 康两期, 翟文亮, 练克俭, 延净德, 郭林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2): 178-.  
    摘要2949)      收藏

        目的 为研制国人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型钢板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将40例成人活体胫骨进行螺旋CT扫描并重建三维图像,测量胫骨远端后内侧后翻角度、扭转高度、置钉安全区高度等解剖学指标并与整体信息作相关分析。 结果 胫骨远端后内侧后翻角度由外向内逐渐增大,而扭转高度由外向内则逐渐降低。胫骨远端后内侧后翻角度与身高、性别及年龄无显著性相关,胫骨远端后内侧置钉安全区高度、扭转高度与身高有正向直线相关,与性别、年龄无显著性相关。 结论 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学指标及测量的数据对国人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型钢板的设计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解剖学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基于影像的人体铸型标本三维计算机建模研究
    聂兰英, 唐 雷, 李泽宇, 欧阳钧, 赵卫东, 张美超, 李鉴轶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4): 445-.  
    摘要2818)      收藏

    目的 开展基于影像的人体铸型标本的三维计算机建模研究。 方法 采集小腿铸型标本(有骨和动脉结构)以及肺铸型标本(有肺动脉、肺静脉及支气管结构)各1件,将小腿铸型标本与肺铸型标本进行CT扫描。将CT数据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3.01(Materialise公司,比利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利用软件自带的阈值设定(Threshold)、图像编辑(Edit)、区域增长 (Region growth) 等功能可对选定的结构进行图像分割,采用软件的三维计算功能(3D calculation)重建人体小腿铸型标本及肺铸型标本的三维模型。 结果 获得小腿铸型标本CT图像共获得1310层图像,层厚为0.2mm,肺铸型标本CT图像共获得674层图像,层厚为0.4mm。经过三维重建可获得小腿铸型标本和肺铸型标本的三维模型,与原始的铸型标本相比,三维重建模型可清楚直观地再现小腿铸型标本及肺铸型标本的三维形态,能够满足临床应用。 结论 对人体铸型标本开展图像三维重建研究,将使人体铸型标本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可为进一步进行快速成型制造及相关数字医学研究奠定基础,并将产生很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网络药理学联合动物实验探讨润燥止痒胶囊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
    胡辉莹, 胡银霞, 刘昌顺, 郝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72-57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12
    摘要110)      PDF(pc) (5547KB)(442)    收藏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揭示润燥止痒胶囊(RunZao ZhiYang capsule,RZZY)治疗湿疹的药理学机制。  方法    选取RZZY中23个成分为研究对象,利用数据库筛选方药靶点,使用Metascape数据库对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筛选湿疹关联通路,开展动物实验评价RZZY对湿疹的疗效,验证RZZY对关键靶点调节作用。  结果    RZZY与湿疹关联靶点72个,包括JAK2、STAT3、PIK3R1、AKT1、MAPK1等;KEGG富集得到AGE-RAGE、TNF、Th17 cell differentiation、PI3K-Akt等关键信号转导通路;动物研究发现RZZY显著减轻湿疹模型大鼠皮肤肿胀、表面溃烂和渗透,降低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皮肤厚度和病理评分,确证RZZY对湿疹关键靶点JAK2和STAT3蛋白有下调作用,与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相一致。  结论    本研究联合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验证RZZY对湿疹的作用机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胆囊管低位的MRCP诊断
    袁 飞, 刘银社, 赵 军, 袁 滨, 张忠强, 艾克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2): 181-.  
    摘要3545)      收藏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胆囊管低位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方法 搜集 2004年4月~2009年6月期间行MRCP检查的304例病人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胆总管末端到左右肝管分叉处的距离(a)和从胆总管末端到胆囊管汇合处的距离(b),其比值(b/a)小于0.33(或1/3)者为胆囊管低位。同时确定胆囊管的汇合方位、长度、直径及其并发症。  结果 304例病人中诊断胆囊管低位者占3.6%(11例),其中72.7%(8例)的胆囊管低位者的胆囊管汇入点位于胆总管左侧壁,后侧壁为18.2%(2例),右侧壁为9.1%(1例)。除1例10岁儿童的胆囊管长为38.5mm外,其余均大于40mm的正常最大值。63.6%(7例)的胆囊管低位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  结论 MRCP是确定胆囊管低位的一种快速、有效及无创性检查方法,对手术设计及避免胆道损伤起着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穿支皮瓣的名词术语与临床应用原则
    张世民, 唐茂林, 章伟文, 徐达传, 徐永清, 杨大平, 王春梅, 刘元波, 陈宏, 梅劲, 王欣, 温树正, 章一新, 汪华侨, 王春惠, 季卫平, 陶圣祥, 刘小林, 侯春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1, 29 (6): 599-601.  
    摘要1501)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数字人体断层彩色图像数据的真实感体绘制
    明星, 韩道, 何龙军, 丁文祥, 刘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2, 30 (1): 48-51.  
    摘要1766)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青少年胸腰椎峡部及椎板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李筱贺, 李少华, 李志军, 蔡永强, 王星, 陈海芳,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1): 14-.  
    摘要3286)      收藏

           目的  测量青少年(14~19岁)脊柱胸腰段椎板峡部上下缘的厚度、峡部上下缘距离及椎板厚度值,为临床及运动医学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年龄在14~19岁(平均16.5岁)25例原配完整的胸腰段(T1~L5)标本,分别测量峡部上缘厚度,峡部下缘厚度,峡部上下缘距离和椎板厚度并对峡部上下缘厚度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峡部上缘厚度:胸段在(2.96±0.69) mm~(3.74±0.55)mm之间,呈逐渐上升趋势,腰段在(4.29±0.98 )mm~(4.83±0.80) mm之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峡部下缘厚度:胸段由(4.52± 1.06) mm到(5.11±0.99)mm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腰段在(6.06±1.03) mm到(7.30±1.24) mm之间,变化不大。峡部上、下缘为近似“双轨”的曲线,上、下缘间差值保持在2.00mm左右。峡部上下径:整体在(17.51±3.55)mm ~(7.90±1.71)mm之间,胸段呈上升的趋势,腰段呈下降的趋势。椎板厚度:整体在(4.94± 1.00)mm~(6.79±1.01)mm之间,呈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形”。 结论  青少年胸腰椎峡部与椎板相关参数变化有一定规律,峡部下缘总是较上缘厚,且具有一定的差值;其与成人数据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兔脊髓压迫器的研制及其评价
    孙宇星, 唐文静, 黄海霞, 王兴路, 刘桂勇, 孙善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 28 (2): 208-.  
    摘要2399)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新型、可靠的脊髓压迫动物模型,为探索脊髓受压后的分子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根据兔椎骨及脊柱的形态特点,设计一种新型的兔脊髓压迫器,并用以制作兔脊髓急性压迫模型。运用改良Tarlov法、TTC、HE及Nissl染色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 结果 脊髓受压后,兔后肢的肌力减退、行动迟缓;TTC结果显示压迫段及其相邻节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压迫后段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及组织坏死;脊髓受压后出现组织水肿,神经元肿胀、核固缩,尼氏体减少甚至消失等病理改变。 结论 ①用自行设计的压迫器制作兔脊髓压迫模型具有方法简便、科学、重复性强等特点;②本实验制作的兔脊髓压迫模型是用于研究脊髓压迫性损伤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理想模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