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卵巢移植术后放疗的保护作用
    王丽君, 姚亮, 肖仲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5, 43 (2): 195-20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5.2.14
    摘要2930)      PDF(pc) (1998KB)(17)    收藏
    目的    评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在卵巢移植放疗后中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40只雌性Wistar近交系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只。另取10只大鼠分离BMSC并进行培养及鉴定。对照组大鼠接受卵巢移植+200 cGy射线照射+磷酸盐缓冲溶液,观察组大鼠接受卵巢移植+200 cGy射线照射+BMSC移植。移植1月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不良反应并处死所有大鼠,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清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通过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检测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P3 BMSC免疫表型显示,表面标记CD44(+)和CD90(+)的高表达率分别为培养细胞的78.04%和75.17%,此外CD45(+)和CD34(+)表达率较低,仅为8.05%和10.40%。观察组经BMSC移植后,大鼠饮食、皮毛、行为和精神状态等一般状况较对照组恢复较快,体重出现明显增长(P<0.05),不良反应率较低(P=0.010)。此外,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大鼠血清E2水平明显升高,LH、FSH水平明显降低(P<0.001)。同时,观察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率也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BMSC可在卵巢移植放疗后发挥保护作用,促使血清E2水平升高,LH、FSH水平降低,进而抑制卵巢颗粒细胞凋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双腋动脉1例
    陶伟, 陈家瑞, 杨思瑶, 袁勇亮, 许欣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5, 43 (2): 24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5.2.21
    摘要2728)      PDF(pc) (1901KB)(46)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静脉化淋巴结移植联合LVA治疗继发性上肢淋巴水肿
    吴建龙, 谢庆平, 朱孜冠, 卢鸿瑞, 陈博达, 杨晓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5, 43 (2): 133-13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5.2.03
    摘要2589)      PDF(pc) (1804KB)(34)    收藏
    目的    探讨静脉化淋巴结移植(Venous lymph node transplantation, VLNT)联合淋巴静脉吻合术(lymphatic vein anastomosis,LVA)治疗继发性上肢淋巴水肿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2021年8月至2024年6月,我院通过VLNT联合LVA的治疗方式治疗16例继发性上肢淋巴水肿患者。所有患者术前进行患肢臂围周径的测量,从腕部至腋窝每间隔5 cm测量1次,记录数据。所有患者术前均需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淋巴检查和吲哚菁绿(ICG)近红外淋巴成像检查,定位标记肢体功能性淋巴管和腋窝处淋巴液堵塞区域。切取含浅静脉血管的腹股沟淋巴结组织瓣(3~4个淋巴结),移植至患肢腋窝处行浅静脉与受区静脉进行flow-through吻合。结合多位点的淋巴静脉吻合术,根据术前淋巴定位,选择多位点横行小切口(2~3 cm)切开皮肤至脂肪层,显微镜下选择功能性淋巴管与皮下浅静脉吻合。术后测量患肢上肢臂围周径并记录。  结果    16例患者均为单侧上肢淋巴水肿,年龄(52~78)岁;所有患者切口均愈合良好。随访时间(6~24)月(平均12月),患肢水肿均较术前明显减轻,患肢不同平面的测量周径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上肢活动功能较术前改善,患者对恢复满意。  结论    静脉化淋巴结移植联合肢体淋巴静脉吻合术治疗继发性上肢淋巴水肿,能够明显减轻肢体水肿,改善肢体功能,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技术优化的研究进展
    陈泽星, 邹小宝, 朱昌荣, 杨浩志, 练沛荣, 马仁财, 陈钧麟, 马向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5, 43 (1): 107-111.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17
    摘要2543)      PDF(pc) (613KB)(19)    收藏
    寰枢椎脱位是上颈椎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而钉棒内固定技术已成为后路寰枢椎应用最广泛的技术。近年来,大量研究对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进行了优化,增加了置钉的安全性、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及复位的能力。本文通过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技术优化的相关文献,从寰枢椎各种常用置钉方式的演进,特点及优化方式进行综述,以期为寰枢椎脱位治疗的临床决策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股前外侧皮瓣奔赴新的山海
    唐茂林, 崔怀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5): 500-50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5.02
    摘要2427)      PDF(pc) (586KB)(58)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Dubberley B型肱骨小头-滑车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
    谢晔, 孙晟轩, 沈光思, 周海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5, 43 (2): 212-21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5.2.16
    摘要2424)      PDF(pc) (2691KB)(38)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Dubberley B型肱骨小头-滑车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2月使用双螺纹螺钉(Herbert螺钉)或解剖锁定钢板(LCP)治疗的肱骨小头-滑车骨折患者136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94例。年龄30岁~78岁(平均54.2岁)。骨折按Dubberley分型:IB型65例,IIB型52例,IIIB 19型例。手术采用切开复位行单纯Herbert螺钉内固定或LCP固定。比较两种内固定方式的手术时间、末次随访时梅奥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肘关节伸屈活动度、前臂内外旋活动度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术后获得随访10~46个月(平均28.6个月)。LCP组手术时间较Herbert组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肢伸直角度、屈肘角度、前臂旋转功能Herbert组优于LCP组,MEPS LCP组较Herbert组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IB型,采用外侧或后侧入路,螺钉及钢板均可选择。对于IIB型以及IIIB型,后侧入路更具优势,钢板可提供坚强固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项韧带骨化的研究进展
    叶文林, 陈崇, 梁国彦, 叶勇裕, 余涛, 程星, 郑晓青, 昌耘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5, 43 (2): 229-23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5.2.19
    摘要2419)      PDF(pc) (563KB)(57)    收藏
     项韧带骨化 (Ossification of the Nuchal Ligament, ONL) 指项韧带软组织区发生致密钙化或骨化,常由项韧带组织损伤与退变引起,破坏颈椎力学平衡引起颈部不适。ONL和术前颈椎不稳、颈椎病的发生之间存在相关性。ONL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分子和环境因素相关,但ONL在不同阶段的病理生理发展的认识还不清楚。ONL是异位骨化类型之一,目前异位骨化已经发现多种致病基因,外在致病因素也被证实在异位骨化中起重要作用,这些研究有助于对ONL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剖析。因此,本文分析ONL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学,解剖及生物力学,临床发展史、分型及临床意义,病理生理及基因调控机制、外在致病因素的相关文章,为伴有ONL的退变性颈脊髓病患者单开门术后的颈椎稳定性研究和ONL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Kager脂肪垫的分类及其与后踝撞击综合征的关系
    张磊, 唐湘宇, 姜璐, 杨思艺, 周鑫, 柳天宇, 汪国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5, 43 (1): 40-4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07
    摘要2372)      PDF(pc) (1719KB)(150)    收藏
    目的    对Karger脂肪垫(Karger fat pad, KFP)的影像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并探讨其与后踝撞击综合征(pos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syndrome, PAIS)的关系。  方法    对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间的194例中国人的踝关节磁共振成像(MRI)扫描进行观察。在T1加权MRI上测量与KFP相关的FHL长度、KFP高度、与KFP相关的跟腱长度、距后三角骨长度、胫骨后下突长度、KFP与胫骨的最短水平距离、KFP矢状面面积、三角骨-跟骨-胫骨角等解剖参数。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94例三角籽骨综合征患者,其中对照106例(无PAIS), PAIS患者88例。根据KFP的形状、长度、高度和矢状面积将其分为3种类型:Ⅰ型(三角形)、Ⅱ型(长梯形)、Ⅲ型(短梯形)。3种KFP类型中,PAIS中Ⅲ型(72, 81.8%)最多,对照组中Ⅰ型(43, 40.6%)和Ⅱ型(55, 51.9%)所占比例较大。  结论    PAIS患者与非PAIS患者的KFP形态存在显著差异。KFP的变化在PAIS的进展中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理解不同类型的KFP有助于研究PAIS的特点,可以为临床诊断早期PAIS提供一定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CEP55, GLAST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研究
    陆小亮, 朱斌, 卢泽法, 王若尘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5, 43 (2): 217-22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5.2.17
    摘要2290)      PDF(pc) (1987KB)(19)    收藏
     目的    探究中心体相关蛋白55(CEP55)、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1(GLAST)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二者与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20年3月~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8例HCC患者,以距肿瘤边缘至少5 cm、无明显肝脏病变的癌旁正常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EP55、GLAST表达水平。比较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CEP55、GLAST蛋白表达,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CEP55、GLAST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截至2024年10月,出现HCC复发或远处转移的患者纳入复发转移组,未出现复发或转移的患者纳入未复发转移组,比较两组CEP55、GLAST蛋白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HCC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CEP55、GLAST不同表达水平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  结果    128例HCC患者最终纳入120例进行分析。HCC癌组织CEP55蛋白阳性率较癌旁组织高(P<0.05),GLAST蛋白阳性率较癌旁组织低(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EP55阳性表达与年龄、肿瘤直径、肿瘤数量、Child-Pugh分级、巴塞罗那(BCLC)分期、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与分化程度均呈负相关(P<0.05);GLAST阳性表达与年龄、肿瘤直径、肿瘤数量、Child-Pugh分级、BCLC分期、术前AFP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与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120例患者中共有32例术后发生复发转移,发生率为26.67%。复发转移组CEP55蛋白阳性率较未复发转移组高,GLAST蛋白阳性率较未复发转移组低(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EP55阳性是HCC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GLAST阳性是HCC术后复发转移的保护因素(P<0.05)。CEP55、GLAST不同表达水平患者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7)。  结论    CEP55和GLAST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CEP55高表达和GLAST低表达可能提示HCC患者复发转移风险升高,并显著缩短无进展生存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股前外侧皮瓣的穿支定位及皮瓣优化设计
    魏在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5): 523-528.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5.06
    摘要1985)      PDF(pc) (1579KB)(78)    收藏
    股前外侧皮瓣(ALTF)由中国学者首次报道以来,经过国内外学者们40年的深入研究,不断推陈出新,被誉为“万能皮瓣”。截至目前,有近20种穿支定位方法用于辅助ALTF的穿支定位,也有近20种皮瓣设计和切取方案。本文从ALTF的应用解剖、穿支定位方法以及优化设计出发,总结了作者10余年从事ALTF的穿支定位选择和多种皮瓣优化设计流程,以期进一步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新生儿脑结构的动脉自旋标记灌注加权成像观测及临床应用
    岳学强, 付钰蕾, 李品品, 杜亚非, 付升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5, 43 (2): 224-228.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5.2.18
    摘要1982)      PDF(pc) (1045KB)(15)    收藏
    目的    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早期定量诊断提供新的影像诊断依据。 方法   选取动脉自旋标记(ASL)灌注加权成像检查的20名不同日龄正常新生儿和40例不同程度新生儿HIE患儿,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划分脑结构的感兴趣区(ROI),测量ROI的脑血流量(CBF)。比较不同日龄脑结构ROI及其与HIE患儿相应ROI的CBF值。  结果    不同日龄脑结构的尾状核头、豆状核、背侧丘脑、额叶白质和各日龄组ROI的CBF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BF值随着出生日龄增大则逐渐升高,且脑神经核的CBF值明显大于额叶白质。观测组的尾状核头、豆状核、背侧丘脑、额叶白质的CBF值分别为(30.75±1.05) mL/100g·min、(32.02±0.97) mL/100g·min、(39.13±1.36)mL/100g·min、(15.89±0.89) mL/100g·min,与轻、中、重度病变组相应ROI的CBF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尾状核头、豆状核和背侧丘脑的CBF值随着病情加重则逐渐升高,而额叶白质的CBF值则随着病情加重则逐渐降低。 结论    基底神经核和背侧丘脑是新生儿脑结构中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的部位,ASL灌注加权成像的CBF 值可以早期反映HIE患儿脑结构的再灌注水平和损伤程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股前外侧皮瓣与颌面缺损个性化修复
    蒋灿华, 付馨瑶, 朱非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5): 529-53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5.07
    摘要1973)      PDF(pc) (3135KB)(48)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肝胰壶腹组织及其周围细小结构的三维重建
    刘健男, 张伟娜, 王三贵, 刘燕, 石玉莲, 刘家瑄, 李祥天, 肖钊明, 叶锡银, 黄文华, 戴景兴, 李严兵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5, 43 (2): 157-16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5.2.08
    摘要1958)      PDF(pc) (6413KB)(25)    收藏
    目的    明确肝胰壶腹附近的细小动脉、静脉、交感神经、淋巴管道的配布及数量关系。  方法    将人肝胰壶腹的375张连续石蜡组织切片分成3组,分别进行苏木精与伊红染色、抗Tyrosine Hydroxylase组化染色、抗LYVE1抗体组化染色后扫描,用Photoshop进行图像配准。使用Mimics21.0分别将扫描切片进行叠加、分割、三维重建。在三维模型中,分析肝胰壶腹动脉、静脉、交感神经和淋巴管道及其分支在肝胰壶腹周围的分布和吻合情况,以及以上结构间的位置关系。  结果    肝胰壶腹区域的动脉、静脉相互伴行,弯曲走行,围绕在肝胰壶腹周围,紧密贴合肝胰壶腹管道分布;交感神经神经束分布清晰,围绕肝胰壶腹周围,伴随血管束走行;淋巴管道与血管伴行,围绕在肝胰壶腹管道表面与淋巴结周围。肝胰壶腹两层肌层结构区分清晰。  结论    本研究为肝外胆道、胆囊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提供了准确的解剖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个性化精准设计:十年1079例临床疗效分析
    唐举玉, 孙念哲, 吴攀峰, 俞芳, 曾磊, 卿黎明, 肖勇兵, 潘丁, 刘睿, 符劲飞, 贺继强, 李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5): 510-51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5.04
    摘要1921)      PDF(pc) (2704KB)(46)    收藏
    目的    探讨个性化精准设计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重建各种复杂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13年1月-2023年1月采用个性化精准设计的各种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的1079例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切取1013例(其中小儿65例)、横支为血管蒂切取40例、斜支为血管蒂切取26例(小儿1例),以旋股内侧动脉或股动脉来源穿支为蒂切取9例。其中传统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441例、带蒂转移27例、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基本术式511例、衍生术式100例。修复下肢787例,上肢264例,躯干部17例,头颈部4例,上述多部位7例。并对各种个性化精准设计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术后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    本组1079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中,术后顺利成活1063例,其中发生血管危象行探查术成活14例,总成功率为98.52%。比较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带蒂转移、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基本术式和衍生术式各组成功率,结果显示各组间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本组1079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静脉危象35例(3.24%),动脉危象22例(2.04%),感染19例(1.76%),切口延迟愈合6例(0.56%),完全坏死16例(1.48%),部分坏死35例(3.24%)。统计学分析显示静脉危象方面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基本类型组发生率低于衍生术式组(P<0.001),切口感染方面带蒂转移组发生率高于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组(P =0.007),切口延迟愈合方面传统游离移植组发生率高于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组(P=0.04),皮瓣部分坏死方面带蒂转移组发生率高于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组(P=0.008)。   结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个性化精准设计,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穿支形态学的层次解剖与3D定位
    周小兵, 张兴, 姚婕, 王潜, 熊振华, 丁茂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5): 575-58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5.15
    摘要1920)      PDF(pc) (7686KB)(85)    收藏
    目的    基于数字解剖学技术构建穿支血管层次解剖及定位的标准方法,为穿支血管的形态学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新鲜成人标本5具,行全身动脉灌注,2具用红色乳胶-羧甲基纤维素混悬液灌注,另外3具用氧化铅-红色乳胶-羧甲基纤维素混悬液灌注。前者供大体层次解剖,后者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应用图像工作站(Mimics, Materialise, Belgium)先行数字解剖,建立皮瓣数字解剖模型,然后大体层次解剖。  结果    标本的血管填充良好,边缘连续平滑,无空泡产生及中断现象。真皮下血管网,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链清晰可见。三维图像的血管主干及大、小分支均饱满清晰, 无齿状伪影,立体感强。  结论    ①碱化、温控与混悬剂配比为数字化前期处理的三要素;②应用Mimics建立的皮瓣数字解剖模型,可对穿支进行精准的层次解剖与3D追踪定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1260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后引起皮瓣坏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陶先耀, 薛明宇, 糜菁熠, 施海峰, 陆征峰, 赵刚, 强力, 周晓, 张志海, 许亚军, 芮永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5): 517-52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5.05
    摘要1893)      PDF(pc) (574KB)(46)    收藏
    目的 对我院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坏死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  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24年6月我院手术的1260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相关信息,对23个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特点、术前因素、术中因素和术后因素。将这些影响因素与皮瓣坏死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260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成活1167例(92.6%),坏死93例(7.4%)。经统计学分析得出:静脉吻合数量、皮瓣感染、皮瓣下血肿、血管危象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坏死密切相关。   结论    静脉血管吻合数(≥2)会增加血液回流,皮瓣更易成活;术中彻底清创、精确止血和充分的引流会减少皮瓣感染和血肿的发生,可以减少皮瓣坏死;术后及时发现动静脉血管危象并对应的处理,可以提高皮瓣成活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类型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张兴, 吴攀峰, 李诚, 周小兵, 唐举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5): 535-54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5.08
    摘要1890)      PDF(pc) (7597KB)(114)    收藏
    目的 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切取提供血管解剖学依据。  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34具行全身血管造影灌注、CT扫描、三维重建、标本解剖与统筹分析,观测旋股外侧动脉的分支、行程与分布区域;然后按照皮瓣的设计、切取步骤,结合三维重建的影像进行解剖验证。  结果    在65侧有效标本中共观察到大腿前外侧皮肤穿支408支(平均每侧6.3支),其中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系统391支,占95.8%(391/408),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各分支的占比分别为:升支9.1% (37/408)、横支16.4% (67/408)、降支60.8% (248/408)、斜支9.6% (39/408),其穿支起始部外径分别为(0.7±0.3)、(0.9±0.4)、(1.1±0.5)、(0.8±0.3)mm ;来源于股深动脉、旋股内侧动脉、股动脉、旋髂浅动脉17支,占比4.2%,穿支起始部外径为(0.7±0.3)mm。  结论    (1)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仍然是股前外侧皮瓣穿支的主要源血管;(2)高位皮肤穿支主要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与升支;(3)斜支多起源于升支与横支的共干部,具备一定的外径与蒂长,可以斜支为蒂切取皮瓣;(4)旋股外侧动脉来源穿支纤细或缺如时,可以旋股内侧动脉、股动脉等源血管来源的高位皮肤穿支切取皮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股前外侧穿支螺旋桨皮瓣的临床应用和替代方案选择
    杜青晏, 臧梦青, 朱珊, 李杉珊, 陈子翔, 刘元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5): 543-548.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5.09
    摘要1769)      PDF(pc) (2449KB)(22)    收藏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anterolateral thigh,ALT)穿支螺旋桨皮瓣的临床应用和手术替代方案。   方法    回顾在2009年1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计划实施ALT穿支螺旋桨皮瓣手术45例,修复自腹股沟到膝关节范围内的缺损,分析ALT穿支螺旋桨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并总结该皮瓣不可用时采用的替代方案。  结果    45例患者中,按计划成功实施的ALT穿支螺旋桨皮瓣手术共39例(86.7%);因不存在合适的ALT区穿支血管,手术变更为其他穿支螺旋桨皮瓣手术,共6例(13.3%),其中,其他穿支螺旋桨皮瓣的穿支血管的源血管包括股直肌支者2例,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股动脉,股深动脉,膝上外侧动脉各1例。2块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1块皮瓣经保守治疗后成活;1块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应用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清创后继发创面。  结论    ALT穿支螺旋桨皮瓣可修复自腹股沟到膝关节范围内的缺损;在ALT区穿支血管不可用时,以来自股直肌支、股动脉、膝上外侧动脉或股深动脉等邻近的穿支血管为蒂,同样可以切取螺旋桨皮瓣修复缺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基于新分类的41例远端蒂股前外侧皮瓣回顾性临床研究
    杜青晏, 臧梦青, 朱珊, 童德迪, 李杉珊, 陈子翔, 刘元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5): 549-55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5.10
    摘要1769)      PDF(pc) (4969KB)(22)    收藏
    目的    探讨远端蒂股前外侧(distally based anterolateral thigh,dALT)皮瓣的特点及手术注意事项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10年11月至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41例患者,以dALT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将以降支为蒂者定义为Ⅰ型皮瓣,以斜支为蒂者为Ⅱ型皮瓣,以横支为蒂者为Ⅲ型皮瓣,对比不同类型皮瓣的血管蒂长度、修复的缺损位置以及皮瓣转归。  结果    Ⅰ型皮瓣24块,Ⅱ型皮瓣13块,Ⅲ型皮瓣4块。Ⅰ型皮瓣血管蒂较短,修复的缺损主要位于大腿远端1/3和膝关节前/外侧(62.5%,15/24);Ⅱ型和Ⅲ型皮瓣血管蒂较长,修复的缺损主要位于膝关节后/内侧和小腿近端1/3(84.7%,11/13;100.0%,4/4)。Ⅲ型皮瓣的并发症发生率(50.0%)和皮瓣坏死率(25.0%)较高。  结论    dALT皮瓣术前应注意评估可切取的血管蒂长度,术中需注意血管解剖、小心操作,避免破坏逆行血供,影响皮瓣血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股前外侧皮瓣:万能皮瓣,修复利器 ——历38年逾千例临床应用研究经验体会
    张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5): 504-509.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5.03
    摘要1725)      PDF(pc) (10362KB)(49)    收藏
    股前外侧皮瓣由于其解剖学特点的优异性及广泛的适用性,被誉为“万能皮瓣”。本文是作者38年逾千例股前外侧皮瓣临床应用的心路历程和总结。文中分享了作者学习、研究、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的经历,介绍了拓展该皮瓣应用范围和发现高位穿支的过程,总结了手术适应证和术中操作技巧。以期为股前外侧皮瓣更好的研究、发展和推广,作出绵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