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后交叉韧带3D模型技术获取低位胫骨隧道解剖参数研究
    陈思捷, 郭来威, 王遵林, 谭念, 张康瑞, 韵向东, 夏亚一, 滕元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05-51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01
    摘要214)      PDF(pc) (1895KB)(76)    收藏
    目的    基于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3D模型技术建立低位胫骨隧道并测量其解剖参数。  方法    选取101例健康膝关节CT影像资料,利用Mimics21.0(Materialise,比利时)软件建立PCL 3D虚拟手术模型并建立前内侧与前外侧入路的低位胫骨隧道,测量胫骨隧道长度(length of the PCL tibial tunnel,LTT),胫骨隧道与胫骨平台3D夹角(3D included angle between tibial medial axis extension line and tibial plateau,3D ATPT)以及隧道入口点到胫骨平台距离(perpendicular distance of the tunnel’s entry point to the tibial plateau,PTT)。利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前内侧与前外侧胫骨隧道参数测量,LTT分别为(45.56±4.27)mm、(43.93±4.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 ATPT分别为(48.17±6.12)°、(54.49±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T分别为(61.86±6.80)mm、(63.51±6.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测量PCL的3D模型低位胫骨隧道相关参数,可为临床PCL重建手术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不同体位腹膜后大血管及腰大肌的MRI影像解剖学差异
    易红蕾, 陈虎, 王昕辉, 朱昌荣, 练沛荣, 夏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11-515.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02
    摘要165)      PDF(pc) (3169KB)(102)    收藏
    目的    比较仰卧位、俯卧位及侧卧位时,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在腰椎各椎间隙水平的位移变化和腰大肌厚度及位移变化,确定经侧路进行腰椎融合术的安全工作区。  方法    15名志愿者在3种体位接受腰椎磁共振检查,记录L1/2~L4/5椎间隙水平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位置、腰大肌的厚度及位移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    相同节段不同体位下腔静脉分布相似。而在L1/2~L3/4水平,相较于仰卧位,腹主动脉在侧卧位和俯卧位部分向前方移动至椎体前缘。相同节段不同体位腰大肌厚度存在差异(L2/3 A区,L3/4 A区、IV区和P区,L4/5 II区和IV区)(P<0.05)。不同节段腰大肌前移距离存在差异,在L1/2水平,俯卧位(-7.53±3.30)mm及侧卧位(-7.25±3.96)mm的前移距离大于仰卧位(-10.90±3.31)mm,P=0.012;在L2/3水平,侧卧位的前移距离(-0.12±5.59)mm明显大于仰卧位(-5.03±2.49)mm和俯卧位(-3.38±3.99)mm,P=0.009;在L3/4和L4/5水平未见明显差异。  结论   右侧卧位在L1/2、L2/3选择I、II区穿刺是安全可行的;L3/4、L4/5水平可以选择II区穿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个体化“三定式”导向器在椎间孔镜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林煜倩, 赵薇, 王建琳, 王玉娟, 余青泠, 饶利兵, 李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99-60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17
    摘要145)      PDF(pc) (2288KB)(85)    收藏
    目的    探讨个体化“三定式”导向器辅助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意义。  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1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8)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实验组(n=8)利用团队自主设计的个体化“三定式”导向器辅助椎间孔镜手术,术前采集患者CT数据导入软件进行个体化设计,模拟手术穿刺路径,拟定进针位置、进针角度、进针深度(即“三定”),术中将个体化“三定式”导向器置于体表,根据修正值调整穿刺角度和方向,实现精准穿刺。比较两组透视次数、穿刺时间、穿刺次数。  结果    实验组透视次数、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  结论    应用个体化“三定式”导向器辅助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切实可行,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与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
    陈文锦, 张树军, 彭伟, 庄胤, 崔巍, 孙振中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93-598.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17
    摘要109)      PDF(pc) (3800KB)(71)    收藏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D)与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分别应用UBED和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9例,其中UBED组24例,PEID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及术后3 d、1月和6月功能。  结果    UBED组1例术中出现硬膜囊破裂,1例术后出现头痛;PEID组1例术后早期出现S1神经根支配区烧灼样疼痛。UBED组切口长度(32.6±3.9)mm大于PEID组(9.8±1.3)mm,P<0.05;灌洗液使用量(11.1±2.3)L大于PEID组(6.5±1.1)L,P<0.05;术后血清肌酸激酶(351.8±99.9)U/L高于PEID组(241.4±49.6)U/L,P<0.05;手术时间(91.5±14.8)min短于PEID组(130.4±13.8)min,P<0.05。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 d、1月及6月的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两组患者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UBED与PEID均为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可有效减少术中透视次数且获得相似的疼痛缓解,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UBED术野开阔且操作空间更大,PEID创伤更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国人胆道三维重建解剖变异应用研究
    江剑宏, 段仁鹏, 李晓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1): 1-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1.01
    摘要106)      PDF(pc) (1975KB)(64)    收藏
    目的    通过三维重建国人胆道系统,研究国人胆道走行及其解剖变异特点。  方法    利用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对100例梗阻性胆道疾病患者的腹部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得到胆道三维模型,观察肝内胆道系统的走形,根据黄氏分型法(右后叶胆管、右前叶胆管与左肝管的汇入方式)以及是否存在副肝管对胆道进行分型。  结果    成功重建100例国人的胆道三维模型,观察到胆道有7种类型,54%(54例)拥有典型的胆道解剖结构(Ⅰ型);46%(46例)有解剖变异,其中10%(10例)为Ⅱ型,14%(14例)为Ⅲ型,10%(10例)为Ⅳ型,2%(2例)为Ⅴ型,2%(2例)为Ⅵ型,此外有8%(8例)存在副肝管,其中6例同时伴有其他变异。  结论    通过三维重建模型,能清晰识别国人胆道系统走形及变异特点,发现新的胆道变异类型,有助于指导临床诊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网络药理学联合动物实验探讨润燥止痒胶囊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
    胡辉莹, 胡银霞, 刘昌顺, 郝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72-57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12
    摘要87)      PDF(pc) (5547KB)(76)    收藏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揭示润燥止痒胶囊(RunZao ZhiYang capsule,RZZY)治疗湿疹的药理学机制。  方法    选取RZZY中23个成分为研究对象,利用数据库筛选方药靶点,使用Metascape数据库对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筛选湿疹关联通路,开展动物实验评价RZZY对湿疹的疗效,验证RZZY对关键靶点调节作用。  结果    RZZY与湿疹关联靶点72个,包括JAK2、STAT3、PIK3R1、AKT1、MAPK1等;KEGG富集得到AGE-RAGE、TNF、Th17 cell differentiation、PI3K-Akt等关键信号转导通路;动物研究发现RZZY显著减轻湿疹模型大鼠皮肤肿胀、表面溃烂和渗透,降低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皮肤厚度和病理评分,确证RZZY对湿疹关键靶点JAK2和STAT3蛋白有下调作用,与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相一致。  结论    本研究联合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验证RZZY对湿疹的作用机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儿童及青少年颈椎生理弯曲相关指标测量及临床意义
    李琨, 张博然, 张宇, 韩可铭, 冯杰, 吴思瑶, 苏欣, 苏娜, 王超群, 张少杰, 李志军, 王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6): 675-679.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08
    摘要86)      PDF(pc) (1540KB)(10)    收藏
    目的    基于CT测量儿童及青少年颈椎曲度的相关基础参数,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到364例CT影像资料,以性别分组后,又按年龄分为1~3岁、4~6岁、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各6组。将扫描的颈椎断层影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存贮,并导入Mimics 16.0,采用基于距离(Borden氏、颈椎曲度指数、椎体质心)和基于角度(C1~C7 Cobb角、C2~C7 Cobb角、Harrison氏)共6种测量方法分别测量儿童及青少年的颈椎曲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Borden氏与椎体质心测量法测量值显示13~15岁组与前4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1~C7 Cobb角测量法测量值显示16~18岁组与前5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arrison氏与椎体质心测量法测量值显示4~18岁之间的5组都与1~3岁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间比较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基于角度的曲度测量方法组内相关系数一致性较差,但各指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颈椎曲度的测量方法较多,每个指标具有各自优势,临床可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采取不同的测量方法,为儿童及青少年颈椎曲度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膝关节滑膜皱襞的分型及滑膜皱襞综合征的诊治
    王鑫, 马超, 黄金勇, 谢增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627-63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23
    摘要82)      PDF(pc) (527KB)(3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大隐静脉及小隐静脉低位型注入变异1例
    邓钰, 蒋鸫, 罗时鹏, 孙宝飞, 陈运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631-.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24
    摘要82)      PDF(pc) (1093KB)(5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C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影像学测量及可行性分析
    陈钧麟, 马向阳, 邹小宝, 付索超, 朱昌荣, 邓琛府, 马仁财, 陈泽星, 夏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2): 126-13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2.02
    摘要80)      PDF(pc) (1704KB)(30)    收藏
    目的    测量C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相关影像学指标,并分析该置钉技术的可行性。  方法    收集120例全颈椎CT薄层扫描数据,其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设定C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即进钉点在枢椎侧块的水平中线与中外1/3垂线交点处,螺钉自枢椎侧块穿C2/3关节突关节、C3侧块止于C3椎弓根下缘。测量C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相关影像学数据,包括C3椎弓根宽度与高度,螺钉通道长度,内倾角度,头倾角度,最狭窄处宽度。并分析各项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结果    C3椎弓根平均宽度5.48 mm,平均高度6.82 mm,螺钉通道平均长度18.68 mm,平均内倾角度20.46°,平均头倾角度50.1°,最狭窄处平均宽度2.80 mm。C3椎弓根宽度与高度呈正相关(P=0.000),螺钉通道长度与C3椎弓根宽度、高度呈正相关(P=0.000;P=0.000),螺钉通道最狭窄处宽度与C3椎弓根宽度、高度呈正相关(P=0.000;P=0.000)。240例置钉测量数据中,如使用3.5 mm直径螺钉,均可完成置钉,C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适用于所有患者。  结论    C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可作为上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补充的置钉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支具治疗后肩平衡相关参数变化及影响因素
    曹江, 杨小红, 吕欣, 黄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16-521.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03
    摘要76)      PDF(pc) (1789KB)(47)    收藏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支具治疗后肩平衡相关参数变化及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支具治疗的82例AIS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末次随访时拍摄自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根据治疗后影像学肩关节高度差(radiographic shoulder height,RSH)分级绝对值是否大于治疗前将患者分为双肩平衡组和双肩失衡组。对比两组患者肩平衡参数,分析RSH与其他影像学参数的相关关系,多因素分析探讨AIS患者支具治疗后双肩失衡的影响因素。  结果    治疗后肩失衡发生率为23.17%,支具治疗前,双肩失衡组锁骨角(clavicular angle,CA)、锁骨轮廓角度差(clavicular contour angle difference,CCAD)均高于双肩平衡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及2年后RSH、上胸弯Cobb角、主胸弯Cobb角、CA及T1倾斜角均显著改善,双肩平衡组改善效果更佳(P<0.05)。双肩失衡患者治疗后RSH与治疗前CA及CCAD呈显著正相关(r=0.896、0.882,P<0.05),与上胸弯柔韧度呈显著负相关(r=-702,P<0.05);治疗后RSH变化与CA变化、上胸弯角度变化、上胸弯矫正率、主胸弯角度变化、主胸弯矫正率呈显著正相关(r=0.906、0.644、0.708、0.815、0.878,P<0.05)。Risser征>3、初发Cobb角≥35°及椎体旋转度≥Ⅲ度是患者支具治疗后双肩失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AIS患者经支具治疗后RSH、上胸弯Cobb角、主胸弯Cobb角、CA及T1倾斜角均显著改善,Risser征、初发Cobb角及椎体旋转度是AIS患者支具治疗后双肩失衡的独立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Poland综合征多层螺旋CT影像解剖学分析及鉴别
    叶茜, 彭洋, 唐广磊, 叶州, 李瑞希, 关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22-52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04
    摘要75)      PDF(pc) (2641KB)(24)    收藏
    目的 探讨Poland综合征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r tomography,MSCT)特征及鉴别诊断。  方法    回顾2014年10月至2022年1月9例Poland综合征患者(男8例、女1例)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CT特征。患者年龄18~83岁,中位年龄37(27,56)岁,平均(42±20)岁;1例因明显胸廓异常就诊,余8例为胸部CT检查时偶然发现。  结果    9例均为单侧发病(右侧5例、左侧4例),均有患侧胸小肌缺如,胸壁软组织变薄、塌陷,均无同侧短指或/和并指畸形;胸大肌发育不良7例,完全缺如2例。MSCT表现为原胸肌区域未见正常的肌肉组织密度灶,仅有轻度下陷的均匀低密度脂肪组织,胸壁皮肤连续。重组图像表现为患侧胸部稍下陷,两侧乳头位置不对称,对侧胸壁形态正常。其中1例复杂胸廓畸形CT表现为胸壁多重畸形,包括左侧胸大肌发育不良、胸小肌与前锯肌缺如、骨性胸廓塌陷以及第3、4肋与乳头发育不良,胸壁皮下软组织变薄,心右偏。  结论    Poland综合征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可通过MSCT横轴位图像结合重组图像逐层观察胸壁肌肉及骨的发育解剖,明确诊断该病并作出鉴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下颈椎新型双螺纹椎弓根螺钉设计的解剖学测量
    刘子豪, 刘家明, 颜金祥, 吴嘉宝, 黄山虎, 张志宏, 刘志礼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2): 121-125.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2.01
    摘要75)      PDF(pc) (1677KB)(42)    收藏
    目的   通过测量正常人群颈椎解剖学参数,为设计新型双螺纹椎弓根螺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纳入100名健康人群,完善颈椎CT扫描,在CT片上分别测量C3~7的双侧椎弓根螺钉进钉路径长度(包括椎体内长度、椎弓根长度、椎板长度,作为椎弓根螺钉长度设计参考)、进钉外展角和椎弓根峡部的宽度和高度(作为椎弓根螺钉直径设计参考)。计算各测量结果的均值及四分位数。  结果    纳入成年健康志愿者100人的基本信息,包括身高、年龄,体重,合并疾病,其中男54例,女46例,平均年龄35.95岁。从C3~7,各参数左右两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颈椎椎弓根螺钉进钉路径椎体平均长度(15.85±1.20)~(19.40±1.50)mm;椎弓根平均长度(5.42±1.06)~(6.03±0.84)mm;椎板平均长度(9.52±1.15)~(10.33±1.58)mm。进钉外展角平均值范围(39.82±2.53)°~(42.56±2.50)°;椎弓根峡部宽度平均值(5.84±0.87)~(7.10±1.05)mm;椎弓根峡部高度平均值(6.71±1.10)~(8.26±1.22)mm。  结论    通过对正常人群颈椎C3~C7椎弓根螺钉进钉相关解剖参数的测量,为设计新型双螺纹颈椎椎弓根螺钉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肌纤维内源TGF-β信号促进急性损伤骨骼肌内巨噬细胞胞葬
    廖钊宏, 蓝海强, 王涵, 菅晓婷, 黄静雯, 黄姝贤, 廖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35-54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07
    摘要74)      PDF(pc) (13004KB)(25)    收藏
    目的    探究骨骼肌内源TGF-β信号对肌毒素诱导的小鼠急性损伤肌内巨噬细胞胞葬的影响。  方法    选择野生C57BL/6 鼠(对照)、肌纤维条件性TGF-β受体Ⅱ敲除鼠(SM TGF-βr2-/-)。Cardiotoxin (CTX) 胫骨前肌(TA)注射诱导小鼠急性肌损伤。比较两组动物损伤肌内巨噬细胞渗出及表型、凋亡细胞数目、巨噬细胞胞葬差异。紫外照射法体外诱导细胞凋亡。体外分化培养原代野生鼠(WT),或SM TGF-βr2-/- 鼠成肌细胞(MPCs),与巨噬细胞、凋亡细胞共培养,对比分析巨噬细胞胞葬差异。  结果    较之WT鼠,SM TGF-βr2-/-鼠损伤肌内炎性渗出显著,以单核/巨噬细胞为主。M1细胞比例增加(P<0.05),但M2细胞比例、胞葬作用显著下调(P<0.05)。体外炎性环境中,TGF-βr2-/--MPCs共培养体系中的巨噬细胞胞葬、M2巨噬细胞比例较之WT- MPCs均显著下调(P<0.05)。  结论    内源TGF-β信号活化肌纤维参与调控巨噬细胞表型,可促进损伤肌内巨噬细胞胞葬,有助于局部炎症舒缓,加快肌修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一种皮肤感染性慢性溃疡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
    陈银燕, 张敏, 王雪儿, 卢魁, 房兆鑫, 张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65-571.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11
    摘要74)      PDF(pc) (10506KB)(20)    收藏
    目的     构建一种皮肤感染性慢性溃疡动物模型。  方法     C57BL/6小鼠通过药物处理、磁铁造成创面后,使用3M无菌透明敷料对伤口进行覆盖,观测和记录小鼠伤口的变化。挤压后的第3、7、14、21、28 d,大体拍照,伤口部位取材,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染色、16SrDNA检测观察伤口的病理变化。  结果  大体观察第3天开始有腐肉覆盖,渗出液渗出,至28天腐肉增多,第1~28天伤口愈合率均小于0;与正常皮肤相比,HE染色显示,伤口部位存在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坏死组织碎片;Masson染色显示,伤口部位仅少量胶原纤维散在分布于坏死组织中,且排列紊乱松散;继而免疫组化显示,伤口部位M1型巨噬细胞阳性率显著高于周围正常皮肤(P<0.001),M2型阳性率没有差异,M1与M2型巨噬细胞的比值最高可达10;免疫组化显示第14天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在伤口部位高表达;进一步16SrDNA检测显示,第0天菌群多样化明显,第3天之后变形菌门占据90%以上,伤口细菌多样化消失,出现菌群失调。 结论   本研究利用药物提高小鼠氧化应激水平,磁铁挤压的方法模拟伤口部位组织缺血坏死,3M膜促进伤口腐肉形成和菌群失调,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染色、免疫组化和菌群16SrDNA结果均符合临床上皮肤慢性溃疡的发展特征。该造模方法可以成功构建一种皮肤感染性慢性溃疡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荭草苷抑制PERK/ATF4/CHOP通路改善癫痫小鼠认知功能障碍机制
    尹珊珊, 马红, 姜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78-58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13
    摘要73)      PDF(pc) (4323KB)(82)    收藏
    目的    探索荭草苷抑制PERK/ATF4/CHOP通路改善癫痫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  方法    腹腔注射东莨菪碱与盐酸匹鲁卡品,建立癫痫小鼠模型。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荭草苷(50 mg/kg)组、MK-28(PERK激活剂,1 mg/kg)组、荭草苷(50 mg/kg)+MK-28(1 mg/kg)组,分组给药后,观察小鼠癫痫发作情况;Morris水迷宫检测认知功能;TUNEL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率;ELISA测量血清COX-2、IL-18及IL-6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组织凋亡及PERK/ATF4/CHOP通路蛋白表达。  结果    荭草苷组小鼠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逃避潜伏期、海马神经元凋亡率、血清COX-2、IL-18及IL-6水平、海马组织Caspase-3、Bax、ATF4、CHOP蛋白表达及p-PERK/PERK相比模型组和荭草苷+MK-28组均降低(P<0.05),MK-28组小鼠各指标变化趋势与荭草苷组相反。  结论    荭草苷可通过抑制PERK/ATF4/CHOP通路激活阻止炎症,减轻癫痫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改善其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改良腹直肌旁入路与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髋臼骨折临床疗效比较
    杨华, 向磊, 蒋红兵, 胡兵兵, 曾参军, 张彬, 刘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603-60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18
    摘要70)      PDF(pc) (2284KB)(36)    收藏
     目的    探讨改良腹直肌旁入路与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    回顾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完成的22例髋臼骨折手术,其中改良腹直肌旁入路13例(实验组),改良Stoppa入路9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Matta评分及髋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骨折复位优良率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124.54±52.21)min,术中出血量(318.46±65.68)mL,均优于对照组(175.00±59.28)min,(403.33±98.62)mL,P<0.05。  结论    相较于改良Stoppa入路,采用改良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可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椎神经节麻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吴文斌, 胡雨田, 代琳曦, 吕旺轩, 吕丰均, 尹袁杰, 杨红梦, 畅君达, 李文奇, 郭义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6): 640-64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02
    摘要70)      PDF(pc) (7039KB)(21)    收藏
    目的    观测椎神经节的解剖特征,为临床颈部交感干神经节麻醉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30具(60侧)成人大体标本进行解剖,根据出现的形式区分颈中神经节与椎神经节,观测椎神经节的形态、位置、大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  结果    椎神经节出现率为83.33%,测得椎神经节长,右侧:男(5.06±2.64)mm,女(4.72±2.56)mm,左侧:男(4.43±2.76)mm,女(4.28±2.43)mm;宽,右侧:男(3.31±1.57)mm,女(2.86±1.96)mm,左侧:男(3.14±0.93)mm,女(3.08±1.56)mm;厚,右侧:男(1.52±1.07)mm,女(1.88±1.56)mm,左侧:男(1.57±0.98)mm,女(2.14±1.21)mm,左右侧椎神经节的长、宽、厚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椎神经节的形态多为椭圆形(50%),其主要位于椎动脉起始部稍上方,发出分支与颈胸神经节的节后纤维共同分布于相应部位。两侧椎神经节至颈前正中线的距离及至皮肤的深度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椎神经节为颈部交感神经节的一部分,可能为低位颈中神经节,是颈胸神经节的辅助神经节,与其共同发出节后纤维至靶器官,颈胸神经节阻滞时的不完全阻滞和副反应可能与椎神经节的纤维联系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口咽部颈内动脉异位的CTA表现及临床意义
    韩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31-53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06
    摘要69)      PDF(pc) (1913KB)(54)    收藏
     目的   总结口咽部颈内动脉异位的CTA表现及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行头颈部CTA检查的363例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对颈内动脉口咽部走形进行分析。  结果    发现口咽部颈内动脉异位发生率为4.96%(18例),其中右侧异位3.03%(11例),左侧1.10%(4例),双侧0.83%(3例);变异颈内动脉距离咽壁(3.16±1.47)mm;患者多无明显局部症状,个别有咽部异物感、睡眠打鼾或吞咽梗阻感甚至发生进食短暂晕厥。  结论    CTA可以清晰准确地显示口咽部颈内动脉异位,提高其检出率,为临床诊治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单一改良腹直肌旁切口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合并对侧前环损伤的解剖研究
    陈柱宏, 李严兵, 黄华军, 林羲疆, 曾参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6): 633-639.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01
    摘要67)      PDF(pc) (4711KB)(44)    收藏
    目的    解剖实验验证单一改良腹直肌旁切口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合并对侧前环损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    收集大体标本3具,采用改良入路单切口显露同侧前后环并延伸至对侧前环,观察显露范围及对侧死亡冠、髂血管,收集相关数据,模拟复位固定,评价安全性及有效性。  结果    显露范围:同侧内侧可至腹中线,后内侧可至S1椎体对侧缘,头侧延伸至L5椎体,真骨盆内可达S1孔,外侧显露同经典入路;对侧外侧可至对侧髂耻隆起,头侧可至对侧四方体上前方,深部达闭孔外上1/2。改良入路可显露同侧骶髂关节及对侧耻骨上支,直视下处理后环及对侧前环损伤。切口总长(7.84±0.18)cm,对侧死亡冠、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的距离分别为(57.07±1.04)、(67.43±0.87)cm。    结论    单一改良腹直肌旁切口治疗同侧骨盆后环损伤合并对侧前环损伤安全、有效,有显著的微创及视野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