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MCU在神经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江晨, 王纯, 黄永杰, 杨怡然, 胡文吴海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4): 484-48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4.23
    摘要42)      PDF(pc) (1314KB)(468)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远端综合征(FOS)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综述及个案报道
    黄勇兄, 程星, 余涛, 昌耘冰, 肖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6): 710-715.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18
    摘要58)      PDF(pc) (2798KB)(427)    收藏
    远端综合征(Far-out综合征,FOS)是一种罕见的脊柱疾病,主要由于L5神经根在L5横突与骶骨翼之间受到压迫而引起,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腰腿痛和功能障碍。其病因包括骨赘形成、假关节、增厚的腰骶韧带、黄韧带肥厚、椎间盘退变及移行椎等解剖变异。FOS的诊断具有挑战性,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如MRI、CT)和神经电生理检查。治疗方面,对于轻中度症状患者,非手术治疗如药物和物理治疗可能有效,而对于严重症状或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神经根管减压术(UBE)等微创手术为优选方案。本文综述了FOS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展,并通过1例成功接受UBE手术的67岁女性患者的个案报道,展示了该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治疗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青少年海马亚区体积的侧别差异及性别差异
    刘宇宁, 滕野, 唐倩, 娄云霞, 王宇, 汤煜春, 刘树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4): 364-371.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4.02
    摘要2658)      PDF(pc) (7712KB)(189)    收藏
    目的 对青少年时期双侧海马进行精细的亚区划分并统计各亚区体积的侧别差异和性别差异,为海马的功能和相关精神疾病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收集101例健康青少年3.0T脑磁共振成像。利用FreeSurfer软件进行全脑和双侧海马的亚区分割,获取颅内体积和各亚区体积。利用Cendes法结合颅内体积对海马各亚区体积标准化,最后进行侧别差异和性别差异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 使用Cendes法标准化后,HBT(head/body/tail)协议下海马头、海马体和整体体积均右侧>左侧。FS60协议下海马尾、下托等体积无侧别差异;旁下托、前下托体积左侧>右侧,CA1、CA3、海马伞等体积右侧>左侧。HBT协议下双侧海马各亚区体积均女性>男性;FS60协议下左侧下托、CA4,右侧下托、CA1、海马尾等亚区体积均存在女性>男性。  结论 青少年海马不同亚区体积具有不同的性别差异和侧别差异性,体现了此时期海马的异质性发育状态,为揭示大脑功能偏侧化的形成和相关精神疾病机制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氯膦酸盐脂质体通过消耗巨噬细胞延缓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性修复的实验研究
    李云伦, 许逸舟, 蔡家乐, 许淑怡, 张家琪, 傅兰雅, 马心蕊, 何叶, 王祥海, 郭家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3): 265-269.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3.05
    摘要67)      PDF(pc) (4176KB)(180)    收藏
     目的    探究巨噬细胞消耗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  方法    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氯膦酸盐脂质体消耗巨噬细胞后制备坐骨神经夹伤模型,另外部分小鼠注射空载脂质体后神经损伤作为对照组。术后7 d利用免疫荧光检测F4/80阳性巨噬细胞和GAP43阳性再生轴突。术后28 d再次进行免疫荧光检测F4/80阳性巨噬细胞,并通过行为学、神经电生理检测运动功能和神经传导功能,腓肠肌称重和HE染色评估靶区肌萎缩。  结果   术后7 d和28 d,实验组神经夹伤远端巨噬细胞消耗效率均达到70 %以上,术后7 d神经远端的GAP43阳性再生轴突比对照组更少、更短。术后28 d,实验组小鼠的运动能力和神经传导强度显著下降,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腓肠肌湿重比和肌纤维面积显著变小。  结论    氯膦酸盐脂质体通过巨噬细胞消耗可导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修复能力下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头皮和毛囊健康的多维度综合检测方法
    梁凤婷, 王雪儿, 叶理, 林枚芬, 张敏, 张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6): 720-725.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20
    摘要53)      PDF(pc) (3165KB)(111)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解剖学特征与定位方法的专家共识(2024版)
    徐永清, 唐举玉, 刘元波, 周征兵, 蒋灿华, 张兴, 张世民, 芮永军, 杨晓东, 巨积辉, 孙向东, 丁小珩, 周小兵, 魏在荣, 杜青晏, 臧梦青, 俞芳, 刘族安, 杨曦, 魏鹏, 宋达疆, 李赞, 战杰, 聂开瑜, 郭峰, 吴攀峰, 王欣, 崔怀瑞, 谢松林, 刘俊, 刘亦杨, 李士民, 范新宇, 何晓清, 王腾, 聂广辰, 赵刚, 刘军, 石小田, 张春, 唐茂林,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5): 489-499.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5.01
    摘要124)      PDF(pc) (4807KB)(108)    收藏
    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是以股前外侧为组织供区、主要以旋股外侧动脉 (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LCFA) 穿支为供血系统的外科皮瓣。ALTF作为一种经典的 “万能皮瓣” 广泛应用于临床修复重建领域。为了对ALTF穿支解剖特征与定位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由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与中国解剖学会临床解剖学分会牵头,《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多名从事显微修复重建外科的专家共同讨论,拟定《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解剖特征与定位方法的专家共识(2024版)》,旨在进一步推广其临床应用并展示我国学者在ALTF发展过程中所做的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退行性腰椎侧弯患者L3椎弓根形态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陈永龙, 王伟, 陈炯灰, 张镇武, 李俊, 杨志超, 黄春明, 李小川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5, 43 (1): 45-5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08
    摘要55)      PDF(pc) (4174KB)(100)    收藏
    目的   比较退行性腰椎侧弯(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和无退行性腰椎侧弯(No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NS)患者的L3椎弓根形态学参数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高州人民医院2018~2023年度住院治疗的DLS影像学资料,同时按照1:1匹配年龄、性别、身高和体重相近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并收集L3椎体的椎弓根长度(PL)、椎弓根宽度(PW)、椎弓根螺钉轨迹长度(PSTL),椎弓根外倾角(PCA)和椎弓根高度(PH)、Cobb角。比较两组L3椎弓根的形态学参数差异,分析腰椎Cobb角与椎弓根形态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共收集56位DLS患者作为DLS组,并匹配56位NS患者作为对照组(NS组)。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相比,DLS组L3凸侧椎弓根PL、PW、PCA、PSTL显著变小(P<0.05),PH二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凹侧椎弓根PL、PW显著变小(P<0.05),而PCA、PSTL显著变大(P<0.05), PH二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DLS组凸侧椎弓根相较于凹侧PL更长、PW更宽、PCA更小和PSTL更短(P<0.05), PH无统计学意义(P>0.05)。DLS组患者的Cobb角与凸侧椎弓根PL、PW、PCA和PSTL均呈负相关。与凹侧椎弓根PL、PW呈负相关,但与PCA和PSTL呈正相关。DLS组患者的Cobb角度也与凹侧凸侧PL差值、PW差值、和PSTL差值相关。   结论    DLS组L3凸侧椎弓根相对于NS组表现为“短”、“细”、“收”的变化,凹侧椎弓根表现为“短”、“细”、“展”的形态学改变。凹、凸侧不对称,其中凹侧椎弓根最为纤细,且外倾角较大,使DLS患者在凹侧椎弓根螺钉置入时更易发生意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淋巴外科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专家共识(2025版)
    谢庆平, 王伊龙, 潘伟人, 杨晓东, 郭辉, 肖明, 王海文, 毛之奇, 郑晓菊, 付晓红, 刘军, 熊凌云, 徐志鹏, 陆芸, 袁学谦, 侯建玺, 潘岳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5, 43 (2): 121-12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5.2.01
    摘要35)      PDF(pc) (716KB)(99)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神经调节蛋白1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中的作用
    邓亚楠, 李延芳, 张应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3): 353-355.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3.20
    摘要47)      PDF(pc) (482KB)(98)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股骨头颈压力骨小梁与股骨颈后内侧骨皮质及股骨距移行处的形态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李海艳, 黎萌, 杜心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5, 43 (1): 1-8.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01
    摘要189)      PDF(pc) (6360KB)(97)    收藏
    目的    探讨股骨头颈压力骨小梁与股骨颈后内侧骨皮质及股骨距移行处形态特点,为明确股骨颈骨折发病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股骨标本102具,分别拍摄正侧位、内斜45°、外斜45°位股骨上端X线片,观测股骨头颈压力骨小梁、股骨距和股骨颈后内侧皮质的位置关系;对股骨标本60具(正常组34具,骨质疏松组26具)头颈部行CT扫描及重建,比较两组压力骨小梁和股骨距形态差异;6具股骨标本沿股骨颈轴线的垂直面、冠状面、矢状面切开,观察压力骨小梁、股骨颈后内侧骨皮质及股骨距形态特点。应用Graphpad Prism v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股骨头颈压力骨小梁向内后方汇合,止于股骨颈后内骨皮质并与股骨距相续;股骨距向外上发出股骨距大转子间骨小梁;骨质疏松组股骨距大转子间骨小梁萎缩变细。压力骨小梁与股骨距呈交叉连接,交叉处夹角[正常组(82.96±2.91)°,骨质疏松组(116.40±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横断面上股骨距夹角[正常组(17.52±0.71)°,骨质疏松组(13.09±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股骨头颈压力骨小梁与股骨距上端均附着在股骨颈后内侧骨皮质,股骨颈后内侧骨皮质及股骨距共同承接压应力,移行处是压力传导枢纽。骨质疏松时股骨距变小、移行处骨皮质薄弱是造成骨质疏松头颈型股骨颈骨折发生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横突根部入路经皮椎弓根螺钉的解剖基础研究
    孙克, 周广文, 蒋智烨, 王洪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3): 246-25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3.02
    摘要87)      PDF(pc) (1586KB)(82)    收藏
    目的    研究横突根部入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解剖学基础,分析该置钉方法可行性。  方法    整理100例成人腰椎三维CT图像,在PACS系统测量L1~5置钉横断面置钉内倾角度,椎弓根宽度,理想钉道长度,椎弓根内理想钉道长度。   结果    各椎节指标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角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大部分长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男性大于女性。L1~5最小内倾角平均值分别为:15.40°、16.63°、14.74°、11.82°、6.82°;最大内倾角为:36.22°、38.86°、42.99°、49.05°、54.70°;理想进钉内倾角为:23.67°、24.30°、25.08°、27.10°、29.96°,大于传统进钉点置钉内倾角,且存在20.83°~47.88°的安全范围。置钉所在横断面,L1~5椎弓根的宽度平均值男性分别为:6.82、6.96、8.38、10.31、13.65 mm,女性为:5.39、5.78、7.24、9.09、13.21 mm;理想钉道长度男性为:54.90、55.19、55.75、54.87、56.27 mm,女性为:51.04、51.31、52.68、52.11、54.71 mm;椎弓根内理想钉道长度男性为:20.85、19.87、18.41、15.87、15.02 mm,女性为:20.18、19.02、17.00、15.19、15.05 mm。  结论    测量结果表明横突根部入路的特定解剖位置作为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方法安全可行,为经皮置钉技术进钉点的选择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类型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张兴, 吴攀峰, 李诚, 周小兵, 唐举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5): 535-54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5.08
    摘要1865)      PDF(pc) (7597KB)(76)    收藏
    目的 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切取提供血管解剖学依据。  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34具行全身血管造影灌注、CT扫描、三维重建、标本解剖与统筹分析,观测旋股外侧动脉的分支、行程与分布区域;然后按照皮瓣的设计、切取步骤,结合三维重建的影像进行解剖验证。  结果    在65侧有效标本中共观察到大腿前外侧皮肤穿支408支(平均每侧6.3支),其中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系统391支,占95.8%(391/408),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各分支的占比分别为:升支9.1% (37/408)、横支16.4% (67/408)、降支60.8% (248/408)、斜支9.6% (39/408),其穿支起始部外径分别为(0.7±0.3)、(0.9±0.4)、(1.1±0.5)、(0.8±0.3)mm ;来源于股深动脉、旋股内侧动脉、股动脉、旋髂浅动脉17支,占比4.2%,穿支起始部外径为(0.7±0.3)mm。  结论    (1)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仍然是股前外侧皮瓣穿支的主要源血管;(2)高位皮肤穿支主要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与升支;(3)斜支多起源于升支与横支的共干部,具备一定的外径与蒂长,可以斜支为蒂切取皮瓣;(4)旋股外侧动脉来源穿支纤细或缺如时,可以旋股内侧动脉、股动脉等源血管来源的高位皮肤穿支切取皮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关节镜下 “Chinese way” 治疗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
    孙晟轩, 谢晔, 沈光思, 周海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3): 316-321.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3.12
    摘要58)      PDF(pc) (2778KB)(75)    收藏
    目的    评估 “Chinese way” 技术行上关节囊重建在关节镜下治疗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老年肩关节脱位后合并巨大肩袖撕裂的患者资料,纳入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52~73岁,平均(62.3±4.7)岁,术中行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加强肩袖缝合。统计分析术前、术后的疼痛、肩关节活动度及肩关节功能评分,通过MR评估肩袖再撕裂率。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7.6±4.5个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外展、体侧外旋、体侧内旋活动度较术前均有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VAS评分、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无肩关节再次脱位发生,MR依据Sugaya标准提示5例(13.9%)肩袖再撕裂,UCLA评分优9例,良23例,差4例,优良率为88.9%。  结论    关节镜下处理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巨大肩袖损伤时,采用“Chinese way”技术重建上关节囊,加强缝合肩袖组织,可有效避免肩袖再撕裂,解除肩关节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并防止再次脱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踝关节源性母趾腱鞘囊肿(附4例报告)
    邢耀文, 陆志方, 范春海, 王占平, 苏锴, 陈玉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3): 336-34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3.16
    摘要58)      PDF(pc) (4459KB)(70)    收藏
    目的 通过4例踝关节源性母趾腱鞘囊肿病例的临床和解剖发现,结合相关文献探讨踝关节源性母趾腱鞘囊肿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等。  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术中造影等,证实4例均为踝关节源性母趾腱鞘囊肿;均采用母趾腱鞘囊肿切除+踝关节囊修补术。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本组3例患者术后愈合良好,如期拆线及功能锻炼,1例患者出现足底切口感染,积极换药14 d后愈合;术后随访3~13(平均7.5)个月,随访至发稿均未复发,通过AOFAS及VAS评分提示结果优良。  结论 通过本组4例及其他文献18例病例总结分析,提出的踝关节源性母趾腱鞘囊肿的发病机制假说,能较好地解释该疾病的临床特征。术前、术中明确诊断,是选择手术方案的关键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组织透明化技术在器官可视化应用中的初步探讨
    唐倩, 侯兰伟, 刘宇宁, 娄云霞, 滕野, 周文娟, 刘树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4): 393-398.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4.06
    摘要2492)      PDF(pc) (4311KB)(66)    收藏
    目的 对CUBIC(clear, unobstructed brain imaging cocktails and computational analysis )组织透明化技术在小鼠不同器官中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并探究该技术与细胞核染色及病毒示踪神经元标记技术的兼容性。  方法 (1)摘取并解剖新鲜灌注小鼠的脑、心以及肝,分别取1.0 cm×1.5 cm×0.5 cm的组织块,使用clear, unobstructed brain imaging cocktails and computational analysis-L (CUBIC-L)和clear,unobstructed brain imaging cocktails and computational analysis-R (CUBIC-R)组织清除液进行透明化处理;(2)对小鼠整脑进行透明化处理,应用碘化丙啶(PI)对鼠脑神经元的细胞核染色,激光片层显微镜(LSFM)获取小鼠左、右脑半球及小脑脑干的细胞核体积三维图像;(3)分别在鼠脑海马和黑质区显微注射腺相关病毒(AAV)-U6-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特定解剖部位的神经元,对完成病毒转染后的鼠脑进行透明化处理,LSFM进行三维立体成像。  结果 经过透明化处理的脑组织、肝组织、心脏组织都呈现透明凝胶样状态,但不同组织块的清除效率不同,脑组织清除效率最高,其次为肝脏组织,最后为心脏组织。LSFM可以对透明化并核染的脑组织进行整体积三维立体成像。AAV可以清楚的标记不同部位的神经元,配合透明化处理后可以观察到这些神经元的空间分布情况,同时还可以观察到不同部位神经元的物理投射。  结论 CUBIC组织透明化技术在小鼠脑组织、心组织、肝组织中具有普遍应用性,其中对脑组织的透明效率最高。CUBIC组织透明化方法与细胞核染色技术及病毒示踪神经元标记技术有很好的适配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副神经和迷走神经、颈神经根交通支的形态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李海艳, 刘英东, 宋东帅, 杨志鹏, 杜心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3): 241-245.  
    摘要106)      PDF(pc) (7199KB)(61)    收藏
    目的    观测副神经与迷走神经、颈神经根交通支的形态特点及副神经在颈静脉孔处的毗邻。  方法    解剖剥离头颈标本,观测颈静脉孔内的结构毗邻、颈静脉孔下方处副神经与迷走神经间的交通支及副神经脊髓根与颈神经根的交通支。  结果   在颈静脉孔处,左侧迷走道的面积为(6.99±0.74) mm2,右侧的面积为(5.02±0.37) 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颈静脉孔下方处,迷走神经和副神经有交通支者29侧(76.3%),交通支有4种分型,左侧交通支的长度为(5.82±1.18) mm,右侧长度为(6.60±1.17) mm,左右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2侧标本上观测到副神经脊髓根和C1、C2颈神经后根存在交通支者17侧(77.27 %,17/22)。  结论    副神经和迷走神经在颈静脉孔下方存在交通支,这种解剖结构特点,为临床上避免损伤副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副神经和颈神经后根存在交通支,说明副神经含有感觉纤维,来源于颈神经后根,其功能可能与维持头部姿势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Kager脂肪垫的分类及其与后踝撞击综合征的关系
    张磊, 唐湘宇, 姜璐, 杨思艺, 周鑫, 柳天宇, 汪国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5, 43 (1): 40-4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07
    摘要54)      PDF(pc) (1719KB)(61)    收藏
    目的    对Karger脂肪垫(Karger fat pad, KFP)的影像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并探讨其与后踝撞击综合征(pos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syndrome, PAIS)的关系。  方法    对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间的194例中国人的踝关节磁共振成像(MRI)扫描进行观察。在T1加权MRI上测量与KFP相关的FHL长度、KFP高度、与KFP相关的跟腱长度、距后三角骨长度、胫骨后下突长度、KFP与胫骨的最短水平距离、KFP矢状面面积、三角骨-跟骨-胫骨角等解剖参数。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94例三角籽骨综合征患者,其中对照106例(无PAIS), PAIS患者88例。根据KFP的形状、长度、高度和矢状面积将其分为3种类型:Ⅰ型(三角形)、Ⅱ型(长梯形)、Ⅲ型(短梯形)。3种KFP类型中,PAIS中Ⅲ型(72, 81.8%)最多,对照组中Ⅰ型(43, 40.6%)和Ⅱ型(55, 51.9%)所占比例较大。  结论    PAIS患者与非PAIS患者的KFP形态存在显著差异。KFP的变化在PAIS的进展中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理解不同类型的KFP有助于研究PAIS的特点,可以为临床诊断早期PAIS提供一定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Krackow缝合法联合缝线桥技术治疗儿童髌骨下极骨折
    殷钦, 印飞, 顾珺, 王军, 林伟枫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4): 472-47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4.20
    摘要58)      PDF(pc) (1579KB)(60)    收藏
    目的    探讨Krackow缝合法联合缝线桥技术治疗儿童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9例髌骨下极骨折患儿采用Krackow缝合法联合缝线桥技术固定,术后早期行康复锻炼。观察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Bostman评分。  结果    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12.6月。术后无感染、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等情况发生。骨折愈合时间(3.1±0.1)月,末次随访膝关节Bostman评分(29.1±1.1)分。  结论   采用Krackow缝合法联合缝线桥技术治疗儿童髌骨下极骨折无需二次手术,在提供足够的骨折稳定性基础上便于患儿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恢复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circRNA翻译多肽应用及工程化制备的研究进展
    杜坤朔, 杨天一, 贾淑惠, 王芳琳, 范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3): 356-358.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3.21
    摘要44)      PDF(pc) (495KB)(57)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的影像解剖学测量研究
    马仁财, 马向阳, 邹小宝, 付索超, 邓琛府, 陈钧麟, 陈泽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3): 251-258.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3.03
    摘要87)      PDF(pc) (4819KB)(55)    收藏
    目的 使用CT影像解剖测量及数字三维重建探究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120例成人(男59例,女61例)的颈椎CT数据,使用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重切片及数据测量、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测量数据包含枢椎椎板厚度、高度及长度、棘突根部宽度、模拟的螺钉长度、螺钉内倾及头倾角度、椎板与矢状面的夹角。分析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置钉的可行性。  结果 左右两侧的测量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枢椎椎板高度、厚度、长度以及棘突宽度、螺钉长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差异(P<0.05);男性、女性的螺钉的头倾、内倾角度,以及椎板与矢状面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的钉道长度男性为(27.16±3.92) mm,女性为(23.90±4.25) mm,螺钉内倾角度为(61.88±6.93) °,螺钉头倾角度为(28.26±5.95) °。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的钉道长度与椎板高度及下部厚度呈中等正相关,与椎板上、中部厚度呈强正相关。  结论 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在影像学解剖研究上是可行的,CT测量及计算机模拟置钉的结果为后续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经皮逆行耻骨上支最大螺钉通道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杨德猛, 何金键, 张铭坤, 宋金行, 李少娟, 任天宁, 闫含笑, 胡振华, 彭丹丹, 朱树亮, 侯力康, 韩木愚, 陈志国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6): 644-648.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06
    摘要53)      PDF(pc) (2985KB)(54)    收藏
    目的     建立骨盆3D模型,模拟耻骨上支螺钉置入过程,确定逆行耻骨上支螺钉置入最大通道的参数。  方法    收集萍乡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2020年12月~2023年1月成年人骨盆CT扫描数据50例,导入Mimics 20.0软件,重建骨盆3D模型并模拟螺钉置入。置入流程如下:(1)确定耻骨上支螺钉通道的轴线,置入小直径虚拟圆柱;(2)增加虚拟圆柱的直径,直至其恰不突破耻骨体、耻骨上支及髋臼为止,视其为最大螺钉通道;(3)测量最大螺钉通道的长度、直径,螺钉轴线与矢状面和横断面的角度。  结果    最大通道长度范围:男性右侧(107.26±7.58) mm、男性左侧(106.96±11.01) mm、女性右侧(102.34±8.30) mm、女性左侧(103.30±10.05) mm;最大通道直径范围:男性右侧(8.10 ± 0.61) mm、男性左侧(8.05±0.66) mm、女性右侧(6.57±0.77) mm、女性左侧(6.48±0.61) 螺钉通道最大长度和与横断面夹角在性别和左右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直径在左右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女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男性最大螺钉通道的平均直径为8.07 mm,平均长度107.11 mm;女性平均为6.50 mm,平均长度为102.82 mm。本研究可为经皮逆行耻骨上支通道螺钉固定耻骨上支骨折提供解剖学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桡骨头骨性结构的测量与双侧三维配准研究
    杨珖, 陈仁杰, 李尚哲, 张海龙, 鲁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6): 655-659.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08
    摘要57)      PDF(pc) (1063KB)(52)    收藏
    目的     测量分析成人桡骨头骨性结构并对双侧桡骨头进行立体配准,分析其差异性,并对包括年龄、性别、BMI在内的多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初步研究。  方法    收集53正常志愿者双肘三维CT数据,22例女性、31例男性,平均年龄(34.2±8.1)岁,除外骨性结构异常。影像学数据以DICOM格式传输到MIMICS 21.0软件中,测量双侧桡骨头外侧缘最大直径(D1max)、最小直径(D1min)、内侧缘最大直径(D2max)、最小直径(D2min)、桡骨头高度(H)及曲率半径(r)与颈干角(a);进行双侧桡骨头三维配准,评估双侧桡骨头立体结构差异性;分析年龄、性别及BMI对双侧桡骨头结构差异性的影响。  结果    53例患者的左侧D1max、D1min、D2max、D2min、H、r与a分别为(23.13±2.20) mm, (21.76±2.15) mm,(17.68±2.03) mm,(16.62±1.80) mm,(11.13±0.90) mm,(11.61±1.09) mm,(167.78±2.25) mm,(167.78±2.25)°;右侧分别为(23.28±2.12) mm,(21.87±2.15) mm,(18.28±1.83) mm,(16.93±1.77) mm,(11.32±1.33) mm,(11.53±0.89)mm,(167.81±2.31)°。 双侧桡骨头在D2max处存在显著差异(P=0.027),但平均差异小于2 mm;其他各解剖学参数双侧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性别、BMI不是结构差异性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正常人群中,双侧桡骨头骨性结构无明显差异,并与年龄、性别、BMI情况无显著相关性,可以将一侧桡骨头骨性结构作为构建对侧桡骨头的解剖模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3D打印关节软骨支架研究新进展
    晏紫, 利时雨, 王艺霖, 吴耀彬, 李严兵, 黄文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3): 341-34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3.17
    摘要50)      PDF(pc) (635KB)(52)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股前外侧皮瓣奔赴新的山海
    唐茂林, 崔怀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5): 500-50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5.02
    摘要2402)      PDF(pc) (586KB)(51)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阴茎体部筋膜解剖对先天性隐匿阴茎手术的临床意义
    张鸿毅, 冯改丰, 周海彬, 孙萌航, 王晨月, 李华锋, 崔洁, 金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6): 617-621.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6.01
    摘要114)      PDF(pc) (2914KB)(46)    收藏
    目的    解剖观察尸体阴茎筋膜结构,探索先天性隐匿阴茎病因,为预防术后阴茎回缩、包皮长期淋巴水肿及恢复阴茎正常外观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解剖10例成年男性尸体阴茎,观察阴茎体部各层筋膜结构特点。将解剖发现应用于先天性隐匿阴茎手术,观察记录60例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阴茎浅筋膜具有浅、深两个亚层,浅筋膜浅层富含血管、神经及淋巴组织,保持其完整可有效避免术后包皮长期淋巴水肿;阴茎浅筋膜深层是乏血供膜状组织,与浅筋膜浅层及深筋膜间均有大量融合纤维,其作用是将浅筋膜浅层锚定于深筋膜。手术切除该层组织后,患者阴茎正常伸出,术后随访无阴茎回缩病例。阴茎深筋膜将阴茎背动脉、背深静脉及阴茎背神经固定于白膜,术中损伤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阴茎-阴阜/阴囊皮肤交界线和耻骨下/阴囊中隔脂肪平面是重建阴茎耻骨角及阴茎阴囊角解剖标记。  结论    阴茎体部各层筋膜解剖结构及功能各不相同。熟悉解剖结构对预防术后阴茎回缩、包皮长期淋巴水肿,恢复阴茎正常外观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股前外侧皮瓣:万能皮瓣,修复利器 ——历38年逾千例临床应用研究经验体会
    张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5): 504-509.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5.03
    摘要1707)      PDF(pc) (10362KB)(45)    收藏
    股前外侧皮瓣由于其解剖学特点的优异性及广泛的适用性,被誉为“万能皮瓣”。本文是作者38年逾千例股前外侧皮瓣临床应用的心路历程和总结。文中分享了作者学习、研究、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的经历,介绍了拓展该皮瓣应用范围和发现高位穿支的过程,总结了手术适应证和术中操作技巧。以期为股前外侧皮瓣更好的研究、发展和推广,作出绵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枕下肌群头后小直肌变异1例
    钟伟兴, 谌祖江, 李义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4): 479-.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4.24
    摘要81)      PDF(pc) (927KB)(45)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个性化精准设计:十年1079例临床疗效分析
    唐举玉, 孙念哲, 吴攀峰, 俞芳, 曾磊, 卿黎明, 肖勇兵, 潘丁, 刘睿, 符劲飞, 贺继强, 李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5): 510-51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5.04
    摘要1898)      PDF(pc) (2704KB)(43)    收藏
    目的    探讨个性化精准设计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重建各种复杂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13年1月-2023年1月采用个性化精准设计的各种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的1079例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切取1013例(其中小儿65例)、横支为血管蒂切取40例、斜支为血管蒂切取26例(小儿1例),以旋股内侧动脉或股动脉来源穿支为蒂切取9例。其中传统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441例、带蒂转移27例、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基本术式511例、衍生术式100例。修复下肢787例,上肢264例,躯干部17例,头颈部4例,上述多部位7例。并对各种个性化精准设计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术后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    本组1079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中,术后顺利成活1063例,其中发生血管危象行探查术成活14例,总成功率为98.52%。比较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带蒂转移、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基本术式和衍生术式各组成功率,结果显示各组间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本组1079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静脉危象35例(3.24%),动脉危象22例(2.04%),感染19例(1.76%),切口延迟愈合6例(0.56%),完全坏死16例(1.48%),部分坏死35例(3.24%)。统计学分析显示静脉危象方面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基本类型组发生率低于衍生术式组(P<0.001),切口感染方面带蒂转移组发生率高于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组(P =0.007),切口延迟愈合方面传统游离移植组发生率高于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组(P=0.04),皮瓣部分坏死方面带蒂转移组发生率高于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组(P=0.008)。   结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个性化精准设计,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TVT与TVT-O不同位置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有限元分析
    李伟君, 周沂, 吴建辉, 陈丽华, 刘海英, 翟丽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5, 43 (1): 76-81.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12
    摘要58)      PDF(pc) (2052KB)(43)    收藏
    目的    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模拟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ence, SUI)常见吊带手术:经耻骨后无张力尿道吊带(Tension-free vaginal tape, TVT)和经闭孔无张力尿道吊带(Tension-free vaginal tape-obturator, TVT-O),评估它们在尿道不同位置的治疗效果。  方法   根据一名无盆底疾病女性的磁共振(MRI)图像构建盆腔几何模型。将老年阴道组织薄弱认定为组织刚度降低,施加腹压模拟valsalva运动并分别在尿道近端、中远端、远端放置TVT与TVT-O,得出力学数据。结果    尿道近端的吊带会导致α角与膀胱颈位移小于正常值。“漏斗”现象在吊带位于尿道近端与中远端时消失,位于尿道远端时依然存在;不同位置吊带与尿道之间的压强大小关系为:近端>中远端>远端。  结论     尿道近端(30%)的吊带容易导致尿道过紧,引起术后并发症;尿道远端(80%)的吊带治疗效果不佳;尿道中远端(60%)的吊带治疗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尿道中远端放置TVT应该作为老年女性SUI手术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股前外侧皮瓣的穿支定位及皮瓣优化设计
    魏在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5): 523-528.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5.06
    摘要1955)      PDF(pc) (1579KB)(42)    收藏
    股前外侧皮瓣(ALTF)由中国学者首次报道以来,经过国内外学者们40年的深入研究,不断推陈出新,被誉为“万能皮瓣”。截至目前,有近20种穿支定位方法用于辅助ALTF的穿支定位,也有近20种皮瓣设计和切取方案。本文从ALTF的应用解剖、穿支定位方法以及优化设计出发,总结了作者10余年从事ALTF的穿支定位选择和多种皮瓣优化设计流程,以期进一步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股前外侧皮瓣与颌面缺损个性化修复
    蒋灿华, 付馨瑶, 朱非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5): 529-53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5.07
    摘要1948)      PDF(pc) (3135KB)(42)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肩胛上动脉解剖变异类型及临床意义
    肖晨曦, 周浩瑞, 郑心彤, 章浩民, 赖嘉豪, 苏继东, 周坤, 孙诗竹, 付饶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4): 475-479.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4.21
    摘要67)      PDF(pc) (2498KB)(39)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基于腹部CTA腹腔干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李晶晶, 龚沈初, 尹剑兵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4): 424-428.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4.11
    摘要59)      PDF(pc) (1874KB)(39)    收藏
    目的 回顾性研究正中弓状韧带(median arcuate ligament,MAL)引起腹腔干(celiac artery,CA)压迫的流行病学、解剖学特征。  方法 测量MAL和CA起始位置及两者距离;CA受压程度,腹腔干主动脉角(angle of emergence,AE)及腹腔干折角(fold angle,FA)。分析MAL引起CA压迫的解剖学特征与基线特征。  结果    MAL和CA椎体起始水平与BMI呈负相关。MAL/CA重叠组与非重叠组在BMI、MAL、CA椎体起始位置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E、FA与BMI相关。MAL引起CA压迫占9.7%,其中符合正中弓状韧带综合征(median arcuate ligament syndrome,MALS)占4.6%。BMI、AE、FA的差异在腹腔干压迫组与非压迫组间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本研究为MALS的解剖学、病理学及临床诊治研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基于儿童连续薄层解剖数据集三维重建骶椎及其软骨的可视化研究
    张凤珍, 尹兆正, 伊钰营, 李磊, 赵婧, 王星, 李琨, 李志军, 张少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5, 43 (1): 18-25.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04
    摘要70)      PDF(pc) (2352KB)(39)    收藏
    目的    基于儿童连续薄层解剖数据集重建骶椎及其软骨并行三维观测,为临床、教学及研究应用提供三维可视化模型。  方法    利用冷冻数控技术对 1 例中国3岁女童盆部标本进行铣切,获取女童盆部连续高清断层解剖数据集。然后,应用软件分割骶椎的骨、软骨及椎间盘等结构并建立相应路径,在此基础上完成儿童骶椎模型的重建,并且对重建后的模型观测分析。最后,将该模型与收集的 20例3~4岁儿童盆部影像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对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予以验证。  结果    获得女童盆部薄层高清解剖学图像数据集,并构建中国3岁女童的骶椎及其软骨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测量结果显示S1~S4神经弓中心软骨联合(NCS)的前后径从头侧向尾端呈现由大到小的变化,S1 NCS的横径明显大于其余骶椎的NCS横径。S1~S3椎体-肋部软骨(VB-CEC)的高度、周长和前后径从头侧向尾端逐渐减小。S1 VB-CEC的横径明显大于其余骶椎VB-CEC的横径。三维模型与 CT 影像测量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    儿童骶椎三维可视化模型可以清晰显示骶椎及骶椎软骨的结构及位置,儿童骶椎各软骨具有发育解剖学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扩大经鼻入路内镜下斜坡区解剖学研究
    尹都, 岑波, 陈阳, 戴黎明, 周军格, 胡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5, 43 (1): 14-1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5.1.03
    摘要64)      PDF(pc) (2978KB)(37)    收藏
    目的   探讨斜坡及其相邻结构的解剖特点,为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斜坡和后颅窝腹侧病变提供指导。  方法   对6具尸体头部进行解剖学研究,血管予以红蓝硅胶填充,分别在显微镜及内镜下测量主要解剖学标志。  结果   岩尖上缘与展神经硬膜孔的距离为(3.51±0.62) mm,后床突与展神经硬膜孔的距离为(13.42±1.32) mm,展神经硬膜孔与舌咽神经距离为(21.53±1.73) mm,舌下神经管与舌咽神经距离为(25.62±2.24) mm,舌咽神经孔在咽结节尖端上方(3.73±0.54) mm,咽鼓管孔之间的横向距离为(23.14±1.15) mm。  结论    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是手术治疗斜坡腹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1260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后引起皮瓣坏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陶先耀, 薛明宇, 糜菁熠, 施海峰, 陆征峰, 赵刚, 强力, 周晓, 张志海, 许亚军, 芮永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5): 517-52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5.05
    摘要1871)      PDF(pc) (574KB)(37)    收藏
    目的 对我院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坏死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  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24年6月我院手术的1260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相关信息,对23个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特点、术前因素、术中因素和术后因素。将这些影响因素与皮瓣坏死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260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成活1167例(92.6%),坏死93例(7.4%)。经统计学分析得出:静脉吻合数量、皮瓣感染、皮瓣下血肿、血管危象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坏死密切相关。   结论    静脉血管吻合数(≥2)会增加血液回流,皮瓣更易成活;术中彻底清创、精确止血和充分的引流会减少皮瓣感染和血肿的发生,可以减少皮瓣坏死;术后及时发现动静脉血管危象并对应的处理,可以提高皮瓣成活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右股外侧皮神经变异1例
    蒲勇华, 彭哲, 王学锋, 刘鑫, 张彬, 周桂安, 符元涛, 彭一翔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3): 28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3.22
    摘要68)      PDF(pc) (879KB)(35)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3岁女童盆部虚拟解剖模型的建立
    尹兆正, 李琨, 张凤珍, 赵靖, 伊钰营, 李磊, 陈诚志, 王钰, 李志军, 张少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4): 372-37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4.03
    摘要2536)      PDF(pc) (4928KB)(35)    收藏
    目的 研究女童连续超薄断层解剖及虚拟女童盆部数字化三维模型,以辅助解剖学研究和模拟手术。  方法 选取学龄前女童可视人数据集自髂前上棘到会阴下区域的横切面图像,用Adobe Photoshop软件从图像中交互式分割感兴趣区域。对图像行格式转换和分割处理。用三维重建软件Digihuman Reconstruction System提取重建该区域的数字三维模型。  结果 获取了女童盆部断层高清解剖图像,并对重要结构进行标注;成功建立了虚拟女童盆部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该三维模型精确地显示了各结构间的解剖位置关系,为盆部手术模拟系统提供了可靠的三维模型。  结论 虚拟女童盆部数字化三维重建可视化能立体真实地显示该区域及其邻近结构,为该区域的解剖、影像诊断和虚拟手术提供发育形态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烧伤后脂肪组织棕色化调控的研究进展
    鲁崇轩, 刘桔子, 蔡俊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3): 350-35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3.19
    摘要38)      PDF(pc) (486KB)(35)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华南地区国人成人腹腔干分型变异的临床应用研究
    赖文华, 毛隆昆, 王诗雨, 李奕宣, 刘瑞平, 徐达政, 李明哲, 周丽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3): 259-26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3.04
    摘要64)      PDF(pc) (3850KB)(34)    收藏
    目的    研究成人腹腔干的分型及其解剖变异特点,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44具经防腐处理的尸体进行了腹腔干解剖。观察腹腔干各分支的走形,根据Panagouli分型法以及其起源椎体水平对其进行进一步量化和描述。  结果    成人腹腔干标本存在5种分型:83%(36例)拥有典型的腹腔干解剖结构(分型Ⅰ),18%(8例)有解剖变异,其中11%(5例)为分型Ⅲ,2%(1例)为分型Ⅳ,2%(1例)为分型Ⅴ,2%(1例)为分型Ⅸ。  结论    成人腹腔干变异较多,术前需结合影像学做好充分评估,避免损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