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解剖学会主办,南方医科大学承办,《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解剖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学术期刊。由我国著名的解剖学家钟世镇院士于1983年7月创刊并主编,创刊名为《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1983-1985);后改为《临床解剖学杂志》(1986-1987);1988年改为《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为解剖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更多
2025年 第4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7-25
  
    述评
    肘关节骨折诊疗进展
    王蕾, 仲彪
    2025, 43(4):  371-37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4.01
    摘要 ( 24 )   PDF (463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肘关节运动损伤诊疗策略
    改良肘关节前正中经神经血管入路治疗冠状突骨折
    张清, 邓明月, 李一平, 郑金文, 杨金松, 代飞, 向明
    2025, 43(4):  373-37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4.02
    摘要 ( 19 )   PDF (1583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前正中经神经血管入路治疗肘关节冠状突骨折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方法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肘关节冠状突骨折患者,副韧带损伤评估。沿肘前皮肤横纹下、肘前内侧切口,经肘关节前方肱血管与正中神经间隙入路,显露内侧副韧带及内后侧结构、尺骨冠状突及前关节囊和内侧副韧带前束,纵切前关节囊,暴露尺骨冠状突骨折部位,直视下复位、固定处理,修补内侧副韧带、前关节囊等结构。术后透视确认肘关节内、外翻应力试验及前后抽屉试验,确认肘关节稳定性的恢复。  结果    改良前正中经神经血管入路能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骨折区暴露清晰,可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骨折块获得精准复位。术后通过主动及辅助功能锻炼,可促进肘关节力功能恢复。  结论    改良前正中经神经血管入路在治疗肘关节冠状突骨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提高骨折愈合率和关节功能,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自体骨移植重建伴顽固性肘关节脱位的巨大冠突缺损
    薛依青, 陆九州, 李舒琳, 杨康绮, 徐建光
    2025, 43(4):  379-38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4.03
    摘要 ( 14 )   PDF (2169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使用自体髂骨及桡骨头作移植物重建伴顽固性肘关节脱位的巨大冠突缺损,以恢复关节稳定性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自体髂骨或桡骨头移植物重建严重冠突缺损的6例患者的临床疗效。患者平均年龄36.2岁(28~57岁)。所有患者均因创伤导致严重冠突缺损伴陈旧的顽固性肘关节脱位,存在关节面磨损、塌陷及创伤性关节炎表现。  结果    6例患者从受伤至重建手术平均时间间隔为26.8月(11~60月)。其中,5例患者取自体髂骨作移植物,1例取自体桡骨头作移植物。手术同期,2例接受桡骨头置换,2例采用Box-loop法重建侧副韧带,1例重建外侧副韧带。平均随访时间为26.5月(1~88月)。术后复查CT显示,术后超过3月的5例患者均实现骨性愈合,1例出现移植物吸收。5例患者术后仍遗留一定程度的肘关节僵硬;其中3例2期接受肘关节镜松解手术,2例功能恢复较为满意。6例患者的梅奥肘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  结论    采用自体髂骨及桡骨头移植物对伴顽固性肘关节脱位的冠突大面积缺损进行重建,能够获得确切的骨性愈合及关节复位并长期维持;结合2期关节镜松解手术,能使患者肘关节功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避免关节置换,改善患者预后。
    冠状突骨折内固定联合桡侧副韧带修复治疗肘关节后内侧旋转不稳定的临床疗效
    潘超, 闫兵山, 刘俊阳, 韩磊, 张博, 田旭, 刘林涛, 东靖明
    2025, 43(4):  387-39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4.04
    摘要 ( 14 )   PDF (4072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冠状突骨折内固定伴或不伴桡侧副韧带(LRCL)修复治疗肘关节后内侧旋转不稳定(PMRI)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6月间符合标准的33例PMRI患者资料。15例患者接受单纯冠状突骨折内固定,18例患者行冠状突骨折内固定联合桡侧副韧带修复,对两组围手术期资料、肘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6~52个月,平均随访33.5个月。单纯固定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优于联合LRCL修复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LRCL联合修复组的屈肘及伸肘角度优于单纯固定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旋前、旋后角度无组间差异(P>0.05)。至末次随访,LRCL联合修复组的MEPS评分及DASH评分均优于单纯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V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RCL联合修复组1例患者出现外侧伤口愈合不良,两组患者分别有2例患者出现尺神经麻木症状,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Hastings&Graham异位骨化分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合并肱桡关节脱位和半脱位的PMRI患者,冠状突骨折内固定联合LRCL修复可显著改善肘关节的活动度和功能评分,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及异位骨化发生风险。
    肘关节镜治疗Maison II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分析
    林苏滨, 孙晟轩, 周海斌, 谢晔
    2025, 43(4):  392-39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4.05
    摘要 ( 15 )   PDF (1684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肘关节镜下治疗Maison II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其优劣及应用前景。 方法    回顾性分析肘关节镜下治疗Maison II型桡骨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相关信息。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随访,评估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同时,综合分析近5年来国内、外文献,对肘关节镜下治疗桡骨头骨折的优劣进行探讨。 结果    共纳入42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肘关节镜下螺钉内固定。术后X线检查显示骨折均获得了满意的复位和愈合。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2.5个月。术后3个月和随访结束时,所有患者的肘关节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VAS评分和DASH评分均显著降低。并发症包括2例肘关节功能受限,均经过康复治疗得到缓解。文献综述显示,肘关节镜下治疗Maison II型桡骨头骨折具有微创、减少软组织损伤、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对于部分复杂性骨折和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患者,其疗效有限。 结论    肘关节镜下治疗桡骨头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和功能恢复。但需要注意手术操作技巧和患者术后康复的管理。此外,对于复杂性骨折和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患者,应进行合理的手术选择和术后管理。
    一种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新型个性化桡骨头假体的力学性能试验与研究
    杨珖, 李尚哲, 陈仁杰, 张海龙, 鲁谊
    2025, 43(4):  396-40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4.06
    摘要 ( 12 )   PDF (1279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正常肘关节与两种新型个性化桡骨头假体及两种进口假体的力学性能、侧方稳定性差异。  方法    收集6名健康志愿者的肘关节三维CT/MRI数据,对肘关节中立位,旋前/旋后50°时,屈肘0°、30°、90°、120°等体位进行有限元分析,明确正常关节、钴珞钼合金一体型假体(1型)与组配型假体(2型)、Acumed(3型)与Wright(4型)假体在关节间接触面积及两侧应力的差异。分别对6例新鲜冷冻肘关节标本施加内、外翻应力并测量关节内、外翻成角10°时的应力数值,对比分析各假体和正常肘关节的参数差异。 结果    内、外翻应力下,1、2型假体与正常关节的应力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3型假体在10种体位下的测量值显著小于正常关节(P<0.05)。所有体位时4型假体测量值均显著小于正常关节(P<0.05)。有限元分析证实,上述12种体位下,1、2型假体的各项参数与正常关节相似。3型假体在6种体位下的接触面积显著小于正常关节;4种体位下的肱骨侧应力峰值显著大于正常关节;2种体位下的桡骨侧应力显著大于正常关节。 4型假体在7种体位下其接触面积显著小于正常关节;6种体位下其肱骨侧应力峰值显著大于正常关节;5种体位下其桡骨侧应力显著大于正常关节。  结论    3D打印个性化桡骨头假体相较于目前市场上应用的进口假体在生物力学性能方面更接近正常桡骨头,本研究为这一新型假体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线索。  
    应用解剖
    肩峰形态与角度的参数测量和肩峰类型的关系分析
    林源洵, 张沄奡龙, 李义凯
    2025, 43(4):  404-40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4.07
    摘要 ( 19 )   PDF (1726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测量肩峰形态和Aragão提出的角度与肩峰分型相关联,为中国人群的肩峰分型提供更客观的测量方式。  方法    在118例中国人正常、干燥的肩胛骨标本上,肩峰根据Bigliani分型,分为Ⅰ、Ⅱ、Ⅲ3种类型,测量肩峰长度距离,肩峰宽度距离,肩峰—关节盂距离,肩峰—喙突距离,肩峰尖端—肩峰角与水平线构成肩峰倾斜角,肩峰尖端—喙突中点延长线与喙突中点—关节盂上结节延长线构成∠a,肩峰尖端—肩峰角延长线与肩峰角—关节盂上结节延长线构成∠b;肩峰尖端—肩峰角与肩峰尖端—关节盂上结节构成∠c。  结果    左右两侧肩胛骨的肩峰分型并无显著性差异(P=0.460)。肩峰长度距离(P=0.374),肩峰宽度距离(P=0.912),肩峰-喙突距离(P=0.536),∠a(P=0.107)在肩峰分型无显著性差异。肩峰-关节盂距离(P<0.001),肩峰倾斜角(P=0.005),∠b(P=0.003)和∠c(P<0.001)在肩峰分型上有显著性差异。ROC曲线分析中,区分Ⅰ和Ⅱ型肩峰时,仅肩峰-关节盂距离的P值<0.05,截断值为31.09 cm;区分Ⅱ和Ⅲ型肩峰时,肩峰-关节盂距离EG,∠b和∠c均P<0.05,截断值分别为28.26 cm、37.46°和73.98°。  结论   区分Ⅰ和Ⅱ型肩峰中,肩峰-关节盂距离≥31.09 cm时,肩峰可归类为Ⅰ型;区分Ⅱ和Ⅲ型肩峰中,肩峰-关节盂距离≥28.26 cm或∠b≥37.46°或∠c≥73.98°时,肩峰可归类为Ⅱ型,这一结果对临床具有参考价值。
    断层影像解剖
    颈椎关节突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及轴性疼痛关系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江泽华, 崔皓竣, 任志帅, 张伯裕, 朱如森
    2025, 43(4):  409-41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4.08
    摘要 ( 15 )   PDF (1291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CT和MR影像探讨颈椎关节突关节退变与矢状位序列改变及轴性疼痛的关系。  方法    回顾2019年1月~2022年1月就诊我科的颈椎病患者156例,根据颈椎CT,分为观察组(关节突退变组)72例,平均年龄(51.0±12.3)岁,对照组(关节突正常组)84例,平均年龄(48.0±11.4)岁,记录轴性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在颈椎MR上测量C2~C7 cobb角,C2~7矢状位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T1倾斜角(T1 Slope,T1S),胸廓入射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颈倾角(neck tilt,NT),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并记录椎间盘退变评分。  结果   轴性疼痛患者观察组65例,VAS(6.4±1.3)分,对照组30例,VAS(3.3±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椎间盘退变评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9±1.1)分和(2.5±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颈椎矢状位参数测量,关节突退变组T1S为(27.5±5.4)°,对照组为(22.1±4.8)°,差异值5.4°,P=0.00;两组间TK差异值4.1°(P=0.00);两组TIA(P=0.18)、NT(P=0.34)、C2~C7 Cobb(P=0.08)、SVA(P=0.08)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颈椎关节突退变与轴性疼痛正相关,T1S和TK增大可能与关节突关节退变有关。
    基于CTA多平面重建研究优势椎动脉对枢椎椎弓根三维形态学特征的意义
    李宁, 解良利, 刘奇, 易丙奎
    2025, 43(4):  414-42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4.09
    摘要 ( 13 )   PDF (2069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伴有优势椎动脉C2椎弓根线性和角度的三维影像学特征。  方法    回顾2022年3月~2023年2月186例患者的颈椎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资料,双侧椎动脉在C2横突孔横截面直径差值大于0.8 mm定义为优势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VAD),伴VAD患者为VAD组,非VAD为对照组。通过RadiAnt DICOM Viewer软件进行多平面重建,测量C2椎弓根宽度(pedicle outer width,POW)、椎弓根横向角度(pedicle transverse angle,PTA)和峡部-椎弓根矢状位角度(isthmic-pedicle sagittal angle,IPSA),记录两组患者狭窄椎弓根(POW<4.0 mm)的占比,分析VAD对C2椎弓根形态学的影响。  结果    入组患者中49.5%(92/186)伴有VAD,左侧占67.4%(62/92);女性VAD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组内比较显示:VAD组C2优势侧POW(4.2±1.3)mm,IPSA(32.6±4.9)°,小于非优势侧(5.8±1.4)mm和36.4±5.5)°,P<0.001,优势侧PTA(36.7±6.4)°,大于非优势侧(30.6±7.1)°,P<0.001;对照组C2左右侧POW、PTA及IPSA无统计学差异。VAD组狭窄椎弓根总体占比(26.6%)高于对照组(10.6%),P<0.001;VAD组的优势侧狭窄椎弓根占比(44.6%)高于非优势侧(8.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AD是狭窄椎弓根的独立危险因素,Odds Ratio(OR):7.076,95% CI:3.176~15.764,P<0.001。  结论    VAD与C2椎弓根形态改变存在相关性,优势侧的椎弓根细小、内倾较大、尾倾较小,以上形态学特征对C2椎弓根安全置钉具有指导意义。
    老年人脑结构的ASL灌注加权成像观测及临床应用
    苗莹莹, 付钰蕾, 李培, 李品品, 岳学强, 付升旗
    2025, 43(4):  421-42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4.10
    摘要 ( 11 )   PDF (1053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阿尔茨海默病(AD)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影像诊断依据。  方法    选取动脉自旋标记(ASL)灌注加权成像检查的60名不同年龄阶段检查正常老年人和60例不同程度AD老年患者,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划分脑结构的感兴趣区(ROI),测量ROI的脑血流量(CBF)值。比较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脑结构ROI及其与AD患者相应ROI的CBF值。  结果    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的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额叶眶部、颞叶颞极、岛叶、杏仁体的CBF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OI脑结构的CBF值均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降低。观测组的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额叶眶部、颞叶颞极、岛叶、杏仁体的CBF值分别为(56.49±5.73) mL/100g·min、(49.40±3.51) mL/100g·min、(46.57±4.27) mL/100g·min、(58.59±4.67)mL/100g·min、(57.66±4.80) mL/100g·min、(56.47±3.79) mL/100g·min、(45.61±3.53) mL/100g·min,与轻、中、重度AD老年患者相应ROI脑结构的CBF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OI脑结构的CBF值随着AD病情加重而逐渐降低。 结论    边缘系统的海马、扣带回等是AD患者脑结构中的血流低灌注部位,ASL灌注加权成像在大脑皮质萎缩之前的CBF 值可以早期反映AD患者脑结构的功能情况。
    实验研究
    TRPC广谱抑制剂SKF96365协同顺铂对人胃癌HGC-27细胞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冯娜, 董升, 史丹丹, 黄晓敏, 亢鹏举, 李文春, 贺细菊
    2025, 43(4):  426-43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4.11
    摘要 ( 18 )   PDF (15929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SKF96365联合顺铂对HGC-27细胞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方法    采用2.5、5、7.5、10 μmol/L SKF96365与顺铂联合作用HGC-27细胞;CCK-8、划痕实验检测细胞活力和迁移;JC-1、MitoROS、Rhod-2/AM荧光探针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及钙离子浓度的变化;Hoechst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自噬蛋白及PI3K/AKT/B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用药组能够显著抑制HGC-27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诱导细胞线粒体功能受损,促使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联合用药可促进胃癌细胞凋亡、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且显著抑制了细胞中PI3K/AKT/BAD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  结论    SKF96365联合顺铂通过抑制PI3K/AKT/BAD通路的磷酸化水平诱导胃癌细胞启动线粒体凋亡途径和细胞自噬,促进细胞凋亡。
    大鼠股动脉的交感神经支配来源及其潜在临床意义
    吴志海, 吴翠敏, 方芳, 庄智勇
    2025, 43(4):  436-44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4.12
    摘要 ( 14 )   PDF (7268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交感神经轴突到达外周动脉的确切途径,为新型去动脉交感神经手术策略的研发打下基础。  方法    首先取10只新生SD大鼠股神经血管束,进行全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接着,取40只成年SD大鼠,分为5组,分别接受假手术、股动脉外膜剥离术、股神经-动脉分离术、神经切断术和腰交感切除术。术后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测量5组大鼠股动脉的血流灌注和直径,并使用TH、Tuj 1和α-SMA一抗,对5组股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的变化进行检测。最后,取30只大鼠,分成上述5组后,切取以腹壁浅动脉为蒂的跨区皮瓣,7 d后测量皮瓣坏死率。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上述5组大鼠之间股动脉灌注、直径和皮瓣坏死率的差异。  结果    新生大鼠股神经平均发出(2.8±0.8)根直径为(4.8±1.2) μm的交感支,形成初级和次级交感神经链以支配股动脉及静脉。股神经-动脉分离、股神经切断和腰交感神经切除术可消除动脉外膜的交感神经,分别导致股动脉直径增加约22.5 %、36.7 % 和59.2 %(P<0.05),导致股动脉血流灌注分别增加约51.5%、63.4%和201.3%(P<0.01)。股动脉外膜剥离术对动脉远端外膜的交感神经、直径和灌注没有显著影响(P>0.05)。由于去交感导致股动脉血流灌注显著性增大,股神经-动脉分离、股神经切断和腰交感神经切除术能够显著减少腹部皮瓣的坏死率(P<0.001)。  结论 大鼠股动脉的交感神经支配来源于伴随神经发出的节段性交感支。可能存在3种手术方式可以去除动脉交感神经支配。
    机械拉伸载荷调控肺癌细胞行为的分子机制
    李祥天, 温小晖, 王若琳, 成云水, 刘钊汝 , 吕英, 樊庭宇, 宫凤英
    2025, 43(4):  444-45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4.13
    摘要 ( 12 )   PDF (3954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拟揭示周期性应力刺激与肺癌发生发展的潜在机制。 方法    本研究通过重分析GEO数据库中的数据集GSE272292,初步探讨了硬基质环境下周期性拉伸应力(15%应变,0.2 Hz,持续7 d)对肺腺癌细胞A549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  结果    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显著富集于能量代谢的重要场所“线粒体内膜”和“含胶原的细胞外基质”,并筛选出线粒体核糖体蛋白(MRPL13)和V型胶原蛋白(COL5A1)作为调控该双表型的关键候选基因。GSEA分析进一步揭示了“CD22介导的B细胞受体信号调控”通路激活。  结论    机械信号可能通过调控MRPL13和COL5A1分子介导肺癌细胞的线粒体能量代谢与细胞外基质重塑等表型改变,为肺癌机械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针灸对脊髓损伤大鼠血清Leptin水平及神经元活性的影响
    周斌, 李占涛, 左艳丽
    2025, 43(4):  450-45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4.14
    摘要 ( 14 )   PDF (2476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PI3K /Akt信号通路探讨针灸对脊髓损伤大鼠血清Leptin水平及神经元活性的机制。  方法    30只SPF级SD大鼠按随机法分为Sham组、模型组及针灸组,均10只。除Sham组外均建立脊髓损伤(SCI)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针灸组进行针灸治疗,其余两组不干预。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针灸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与Sham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Leptin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灸组大鼠血清Leptin水平更高(P<0.05); Sham组、模型组及针灸组的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20±0.69)%、(26.81±4.59)%及(18.41±3.54)%,差异有显著性(F=115.000,P<0.001);与Sham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细胞PI3K、p-PI3K、AKT及p-AKT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灸组大鼠PI3K、p-PI3K、AKT及p-AKT蛋白水平升高(P<0.05)。  结论    针灸可减少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改善神经功能,同时可上调Leptin水平以改善脊髓损伤,可能与调节PI3K /Akt活性相关。
    临床生物力学
    后路寰枢椎连接棒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
    陈啟鸰, 欧阳北平, 罗春山, 梁栋柱, 陆廷盛
    2025, 43(4):  456-45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4.15
    摘要 ( 11 )   PDF (1758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连接棒组合方式在后路寰枢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    选取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分为完整状态组(A组)。在完整状态组的基础上建立了II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模型上,采用不同的固定方式进行后路寰椎(C1)侧块和枢椎(C2)椎弓根及椎板螺钉固定,这包括C1侧块和C2椎弓根平行棒固定(C组)、交叉棒固定(D组),C1侧块和C2椎板平行棒固定(E组)、交叉棒固定(F组)。使用三维运动仪测试各组标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状态下的寰枢椎活动度(ROM),并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估各组的生物力学特性。  结果   ①在各种状态下,完整状态组和内固定组的寰枢椎活动度均小于失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状态下,四种内固定组的寰枢椎活动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在旋转方向上,平行棒内固定组活动度小于交叉棒内固定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F组与C组活动度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度(ROM):D组<F组=C组<E组<A组<B组。  结论   C1侧块联合C2椎板螺钉构成的短节段平行棒固定系统的抗旋转稳定性稍显不足,而交叉棒固定可以较好的予以弥补。
    微型钢板与克氏针固定(猪)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林泽金, 张美超, 邓凯, 杜雪华, 谢锡洪, 吴海东
    2025, 43(4):  460-46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4.16
    摘要 ( 10 )   PDF (1938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生物学方法对掌骨骨折的3种固定方式进行力学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方法    通过对掌骨骨折不同方式固定,进行三点弯曲实验及压缩实验,分别计算其抗弯刚度和压缩刚度,监测荷载-位移加载变化情况,比较不同固定方式的刚度差异。  结果    钛质锁定钢板(4/6枚螺钉)背侧固定术与标准交叉克氏针固定术比较,在三点弯曲实验(掌侧加压)中有显著性差异,在三点弯曲实验(外侧加压)及压缩实验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钛质锁定钢板背侧固定术在三点弯曲实验及压缩实验中,锁定螺钉采用4枚或者6枚固定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掌骨骨折移位的主要力量来源于屈曲侧,背侧钢板固定术符合人体生物力学,是治疗掌骨不稳定骨折的最佳选择。
    临床研究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头置换术尺骨鹰嘴锁定板固定大转子的回顾性研究
    胡秀年, 兰伟斌, 陈日江, 王伟涛, 廖元军, 李龙建, 胡志龙, 邱剑斌
    2025, 43(4):  466-47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4.17
    摘要 ( 15 )   PDF (3287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采用尺骨鹰嘴锁定板和钢丝捆绑固定大转子的疗效。  方法    回顾本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46例,分为钢丝捆绑组(24例)和钛板固定组(2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初次下地时间以及术后1月、6月、12月髋关节功能VAS、Harris评分。  结果    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钢丝组优于钛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初次下地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评分:术后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12月钛板组优于钢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后1月钛板组优于钢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钢丝固定大转子骨折相比,钛板固定具有更好的早期关节功能。
    3D重建技术联合肺段切除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
    李文彬, 杨兵, 王鑫洋
    2025, 43(4):  471-47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4.18
    摘要 ( 12 )   PDF (1761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三维(3D)重建技术联合解剖性肺段切除(SA)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对肿瘤标志物、炎症反应、血气指标及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以2022年1月~2024年10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行胸腔镜下SA术(SA-VATS)治疗的NSCLC患者作为SA-VATS组,选取同期收治的31例行3D重建技术联合SA-VATS治疗的NSCLC患者作为3D组,观察至术后1个月。统计SA-VATS组和3D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SA-VATS组和3D组术前及术后7 d血清肿瘤标志物、炎性因子水平、血气指标,术前及术后1个月肺功能。  结果    3D组手术相关指标改善情况优于SA-VATS组(P<0.05)。SA-VATS组和3D组术后7 d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热休克蛋白90α、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水平与术前比较,降低,3D组低于SA-VATS组(P<0.05)。SA-VATS组和3D组术后7 d血清白介素-8、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术前比较,升高,但3D组低于SA-VATS组(P<0.05)。SA-VATS组和3D组术后7 d血气指标变化情况均改善,3D组优于SA-VATS组(P<0.05)。SA-VATS组和3D组术后1个月肺功能指标与术前比较,降低,但3D组高于SA-VATS组(P<0.05)。术后住院期间,3D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与SA-VATS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D组低于SA-VATS组。  结论    3D重建技术联合SA治疗NSCLC患者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同时降低其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缓解机体炎症反应,改善其血气指标及肺功能,且可能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MRI T2加权DIXON TSE序列对腰椎棘间韧带炎的诊断价值分析
    张泽波, 何杰
    2025, 43(4):  478-48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4.19
    摘要 ( 16 )   PDF (1821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MRI T2加权DIXON TSE序列对腰椎棘间韧带炎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2020年3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腰椎棘间韧带炎患者,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分级,分别为轻度组26例、中度组29例、重度组25例。比较3组患者基线资料、MRI T2加权DIXON TSE序列,并采用Spearman法分析MRI T2加权DIXON TSE序列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MRI T2加权DIXON TSE序列腰椎棘间韧带炎中重度疼痛的诊断价值。  结果    重度组FF-T2 TSE-Dixon值高于轻度组、中度组,中度组高于轻度组(P<0.05);FF-T2 TSE-Dixon值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P<0.05);FF-T2 TSE-Dixon诊断腰椎棘间韧带炎的AUC值为0.903。  结论    MRI T2加权DIXON TSE序列对腰椎棘间韧带炎可能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且FF-T2 TSE-Dixon值与疼痛程度可能呈正相关,疼痛程度越严重,FF-T2 TSE-Dixon值越高。
    技术方法
    “点赞”形态前臂动脉铸型制作及原形透明包埋方法
    肖钊明, 马梓玮, 李泽宇, 刘畅, 许广威, 梁海彬, 周贤熙, 戴景兴, 欧阳钧
    2025, 43(4):  483-48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4.20
    摘要 ( 15 )   PDF (1041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制作“点赞”的前臂及手掌动脉铸型以及为其原型包埋,为临床诊治,解剖学的教学、科研及科普提供直观的血管原型包埋模型,为其他不同形态的铸型标本的原型包埋提供经验及依据。方法     以带造型手掌为模,以硅胶及石膏为材料,制作阴阳面硅胶包埋模具,然后把标本灌注,腐蚀,最后把铸型放进硅胶模具内,使用水晶AB胶浇注。  结果    水晶模型透明度高,无气泡,造型与设计一致,能够清晰地观察内部的血管铸型的管道走行及分布,清晰的观察到血管铸型与表皮及关节之间的空间比邻关系。  结论    制作成本低廉,性价比高;血管铸型真实、精细,本方法可体现血管在不同姿势下,与表皮及关节之间的空间比邻关系,为临床诊治,解剖学的教学、科研及科普提供直观的血管原型包埋模型,可为其他不同形态的铸型标本的原型包埋提供经验及依据。
    综述
    DNA甲基化在皮肤恶性肿瘤中差异表达与临床意义
    唐亚平, 黄逸骁, 王鲁梅, 陈英华
    2025, 43(4):  486-49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4.21
    摘要 ( 13 )   PDF (1544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表观遗传学研究发现,DNA甲基化作为关键调控机制影响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皮肤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本文聚焦于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总结了CLDN11、MGMT、PTCH1、ID4等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与三种皮肤癌进展的关联,探讨了甲基化检测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潜力。文章也对基于DNA甲基化的新型治疗策略进行了展望。明确关键甲基化基因及其作用机制,为皮肤癌的早期筛查、分子分型和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Hangman骨折及其不同外科治疗策略的生物力学差异
    何英华, 刘彦凇, 梁钟标, 孙昊, 陈虎, 谢宁灵, 涂强
    2025, 43(4):  491-49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5.4.22
    摘要 ( 15 )   PDF (1282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系统评价Hangman骨折不同分型及其治疗方法的生物力学特征,为临床手术方案提供循证依据,以“Hangman”和“生物力学”为关键词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稳定型骨折(Ⅰ型)非手术治疗与不稳定型骨折(Ⅱ、Ⅱa型及Ⅲ型)手术治疗,在准确分型前提下均能获得良好生物力学稳定性及远期疗效。结论表明:Hangman骨折可分为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前路及后路手术均能重建颈椎稳定性。生物力学研究显示,伴前纵韧带及椎间盘损伤时,C2~3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即刻稳定性更优;后路单节段生理性内固定可保留C1~2旋转功能,但对C2~3失稳纠正不足;后路C2~3内固定融合术生物力学刚度更高,而C1~3长节段固定虽牺牲寰枢活动度,却在屈伸、侧弯和旋转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刚度和稳定性,临床可通过临时长节段固定策略平衡功能与稳定。
关节镜下 “Chinese way” 治疗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
孙晟轩, 谢晔, 沈光思, 周海斌
2024 42(3): 316-32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4.3.12
摘要( 83 )   PDF (2778KB) (2026
COX-2/sEH双抑制剂PTUPB抑制肝星型细胞活化减轻小鼠肝纤维化
马玲, 洪洁茹, 金玲, 刘昱镳, 杨金桐, 周勇, 张晨宇
2023 41(1): 58-6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1.11
摘要( 339 )   PDF (8723KB) (1536
迷走神经刺激通过调控M1/M2小胶质细胞极化减轻神经炎症改善癫痫大鼠认知功能
李永格, 周舒, 刘庆春, 未小明, 张冬, 马凤巧
2023 41(5): 550-55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09
摘要( 118 )   PDF (6400KB) (1506
施万细胞条件敲除SEMA3B通过AKT/GSK3β信号通路抑制神经损伤后的华勒变性
徐元涛, 许逸舟, 许淑怡, 马心蕊, 王祥海, 朱立新, 郭家松
2023 41(3): 330-33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3.14
摘要( 117 )   PDF (3972KB) (1302
METTL3调控SPRING1促进巨噬细胞脂质蓄积
贾波, 杨宙, 喻广力, 吕运成, 彭田红
2021 39(6): 686-69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6.013
摘要( 364 )   PDF (2762KB) (1241
微信公众号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