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成年男性脐动脉的应用解剖
    霍介超, 杨美, 郑银, 张杲黎, 万珊珊, 刘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383-38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2
    摘要489)      PDF(pc) (3229KB)(416)    收藏
    目的    研究男性标本脐动脉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膀胱癌切除术中结扎脐动脉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随机选用福尔马林液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19具(38侧),解剖观测脐动脉的起点、走行、起始端外径及分支,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脐动脉均起自髂内动脉。脐动脉起始端外径为(3.02±0.30)mm。脐动脉均发出膀胱上动脉,其分支有5种类型:数支膀胱上动脉型,占总标本量的52.6%(20侧);数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膀胱下动脉型,占28.9%(11侧);2支膀胱上动脉、1支膀胱下动脉与闭孔动脉的共干动脉型,占5.3%(2侧);数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闭孔动脉型,占7.9%(3侧);2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精囊动脉型,占5.3%(2侧)。  结论    脐动脉起始位置固定,起始端外径狭小,分支数目变异较多,对膀胱手术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内蒙古地区成年人下颌骨三维CT测量及分析
    张凯, 王一丹, 戴丽娜, 于静红, 张云凤, 金凤, 王海燕, 李筱贺, 温彦鑫, 温鑫, 樊建进, 谢宇轩, 倪敏, 张铁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404-409.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6
    摘要187)      PDF(pc) (2028KB)(200)    收藏
    目的   为成人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重塑面部骨骼整体形态提供解剖学参数。  方法     招募志愿者49例(男21例,女28例),收集71例下颌骨干骨标本进行CT扫描,使用Mimics软件建立内蒙古地区人120例下颌骨三维模型,测量120例内蒙古地区人下颌骨指标,并将下颌骨数据作两侧比较、男性与女性比较以及与现代华北地区下颌骨数据比较。 结果   男、女志愿者双侧所有测量数据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骨各项测量数据除下颌角外均为男性大于女性,下颌角女性大于男性。  结论   内蒙古地区人群较华北其他地区人群下颌骨更宽、下巴更为突出,下颌角小,咀嚼肌力量大;为内蒙古地区人群设计下颌骨假体时,设计为下颌体厚,矢状面横截面积较大,体高与下颌支高较小的形态更为合适。
            【关键词】 下颌骨;    三维测量;    内蒙古地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CT三维成像在颈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术中“V”点定位的作用
    简伟, 徐聪, 艾雯, 尹生江, 毕振宇, 吴泽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6): 720-72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6.16
    摘要587)      PDF(pc) (1655KB)(174)    收藏
    目的    探讨CT三维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3D-CT)技术在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孔减压髓核摘除术中“V”点确定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行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孔减压髓核摘除术并成功随访的患者50例,均为单侧症状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经保守治疗6周以上无效,且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发现颈椎失稳。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4.2(40~75)岁,C4/5节段14例,C5/6节段25例,C6/7节段11例。患者分为两组,术中常规C臂X线机下定位“V”点为A组(26例),术前通过3D-CT技术确定“V”点为B组(24例),比较二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手术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5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7.20±2.56)月(3~13月),A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多于B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随防评分、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稳定性,二组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3D-CT技术在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手术中“V”点定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正中神经双束变异引起腕管综合征1例
    陈步国, 吴贞志, 董自强, 吴尧, 郑大伟, 朱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50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26
    摘要266)      PDF(pc) (1156KB)(173)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基于中国数字化人体的支气管树三维模型构建及纤维支气管镜手术模拟仿真
    杨静怡, 胡昕, 姚洁, 徐洲, 杨智, 陈志, 吴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1): 1-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1.01
    摘要499)      PDF(pc) (8102KB)(169)    收藏
    目的    构建人体肺支气管树详细的三维数字化结构,并进行虚拟仿真和3D打印,为纤维支气管镜手术虚拟仿真提供精准的形态学资料。  方法    选择中国数字化人体CVH1,2,5,6胸部的断层解剖图像,使用AMIRA软件对肺和支气管树进行分割并三维重建,使用Cinema 4D软件平滑,构建交互式3D-PDF模型,并进行3D打印,创建虚拟纤维支气管镜手术仿真模型。  结果   我们构建了4例详细的肺支气管树三维数字化模型,包括3例成人,1例儿童,展示了人体支气管树3~6级分支,4级与6级分支数都为上一级分支数两倍左右,左肺段支气管为8段,6级支气管分支数为63.8±3.6,右肺段支气管为10段,6级支气管分支数为63.8±3.6,左右肺6级支气管数比为0.79。支气管最长长度均位于左叶,儿童管腔直径均小于3例成人的管腔直径。  结论   支气管树的三维数字化模型、3D打印模型、3D-PDF和手术虚拟仿真软件,提高了对支气管树解剖学和发育生物学的认识。我们认为,左肺的B1+2和B7+8段支气管为单独的段支气管,而不是两段合并的段支气管,此研究为临床解剖学教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手术虚拟仿真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CT图像和重组技术在骶椎临床影像解剖学研究中的应用
    王诗鸣, 肖智博, 陆云峰, 廖军义, 金瑞, 李巧琳, 何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410-41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7
    摘要184)      PDF(pc) (1262KB)(164)    收藏
    目的   观察骶椎的解剖形态及其与耻骨联合的位置关系,为骶椎正位X线摄影体位的优化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回顾性随机收集1000例患者骨盆腔CT影像,借助CT图像重组技术观测骶椎的解剖形态及其与耻骨联合的相对位置关系。  结果   骶椎均为前面凹陷、底朝上、尖向下后方走行,骶椎上下端中点连线M与人躯体长轴之间的夹角A均为锐角,耻骨联合位于骶椎的前正中偏下位置,其与骶椎下缘的连线N和躯体长轴垂线间夹角B>0 °(即耻骨联合上缘低于骶椎下缘的位置)占89.7%(897/1000);青少年组(14~45岁)角A为(35.86±6.88)°,明显低于中年组(46~69岁)(37.82±6.34)°和老年组(>69岁)(37.60±6.65)°(P<0.05),青少年组角B为(10.27±7.02)°,明显高于中年组(8.88±7.23)°和老年组(7.83±6.93)°(P<0.05),而中年组和老年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角A(36.12±0.27)°和角B(6.27±0.25)°,均明显低于女性(38.03±0.33)°和(12.79±0.33)°(P<0.05)。  结论    CT图像重组技术可用于观察和分析骶椎的解剖形态及其与耻骨联合的位置关系,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者骶椎与耻骨联合的相对位置情况差异显著,可为骶椎正位X线摄影检查体位的优化设计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经胆囊板入路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肖乐, 江宗兴, 罗皓, 王涛, 谭震, 汪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480-48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20
    摘要359)      PDF(pc) (3039KB)(143)    收藏
    目的    探索经胆囊板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优势。  方法    回顾2016年7月~2019年12月我中心完成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80例,其中经胆囊板入路110例(实验组),传统入路17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结石大小数量、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量、生物夹使用数目、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引流液体总量。  结果    两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中出血量(P=0.004)、生物夹使用数目(P=0.000)、术后引流液体总量较少(P=0.005),术后疼痛较轻(P=0.015)。  结论    经胆囊板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理论上具有规避术中胆道损伤风险的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武平华, 莫立根, 陈海南, 郭方舟, 穆军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3): 255-258.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3.02
    摘要193)      PDF(pc) (4464KB)(131)    收藏
     目的    探索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暴露颅底中线区域的解剖结构,为临床该术式切除颅底中线区域肿瘤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该入路暴露的颅底中线区域脑组织、血管及神经。  结果    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可充分暴露前床突及其内侧前颅底硬脑膜、嗅沟及嗅神经;蝶鞍区可显露视神经、视交叉、视交叉前间隙、垂体上动脉、眼动脉、颈内动脉及其周围间隙;上斜坡区域可显露鞍背硬脑膜、乳头体、基底动脉末端、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及脑桥腹侧。  结论    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切除颅底中线区域肿瘤在解剖学上可行,临床上可作为常规显微镜手术及经鼻内镜入路手术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基于MRN技术的下腰椎Kambin三角的解剖学研究
    王洪伟, 李铠湘, 王青云, 李锐冰, 刘晓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3): 267-27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3.05
    摘要461)      PDF(pc) (1987KB)(121)    收藏
    目的    测量分析正常成人下腰椎Kambin三角工作区磁共振神经显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的相关解剖数据,为下腰椎微创手术的选择和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3.0 T磁共振对2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男10例,女10例)进行腰椎L4~S1节段的MRN扫描,通过Osirix软件对图像进行神经成像并测量以下数据:神经节与上位椎弓根间距(A)、神经节与下位椎弓根间距(B)、神经根与硬膜囊夹角(α)、Kambin三角的面积(S),并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自L4~S1,同侧神经节与上位椎弓根的距离逐渐减小(P<0.05),而同侧神经节与下位椎弓根的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L4~S1,同侧出口神经根与硬膜囊夹角逐渐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L4~S1,Kambin三角面积逐渐增大(P<0.05);此外,所有测量指标同节段左右两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MRN技术对下腰椎Kambin三角各组成结构的解剖关系显像清晰准确,便于相关解剖测量并指导临床腰椎微创手术方法的选择和手术安全性的评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正常左侧肾旁后间隙的CT解剖学研究
    李玉标, 任安利, 丁宁, 赵喆, 董小涵, 李志敏, 董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414-41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8
    摘要366)      PDF(pc) (1682KB)(112)    收藏
    目的    研究正常左侧肾旁后间隙(left posterior pararenal space,LPPrS)的CT表现。  方法   对1具尸体标本行左侧肾旁前间隙乳胶灌注制作断面标本,观察双侧肾旁后间隙的解剖学特点并记录灌注剂在LPPrS的弥散情况;分析50例正常成人腹部CT资料,观察LPPrS的形态及脂肪厚度、LPPrS血管显示情况及其与左侧肾后筋膜的关系;测量左侧肾静脉水平LPPrS脂肪厚度的最大值以及第2腰椎体水平腹壁皮下脂肪面积,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   (1)标本轴位断层灌注剂进入左侧肾后筋膜间平面后沿LPPrS的纤维分隔蔓延。肾旁后间隙呈弯月状,见多条血管。(2)轴位CT图像上LPPrS可见多条血管影,主要位于左肾外侧、后方;血管可穿过肾后筋膜。LPPrS可见纤细的分隔,显示欠清。LPPrS的形态呈弯月状;左侧肾静脉水平,LPPrS脂肪最厚处位于左肾外侧、后方,平均厚度为0.77 cm。第2腰椎体水平皮下脂肪面积平均为112.37 cm2,二者具有正相关性(r=0.283,P<0.05)。  结论    LPPrS具有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关注LPPrS的CT表现有助于LPPrS病变及其邻近脏器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髂后上棘的解剖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
    祁冀, 李静, 王海洲, 陈平, 林定坤, 陈海云, 平瑞月, 徐燕笑, 李义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377-38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1
    摘要1003)      PDF(pc) (3716KB)(108)    收藏
      目的    研究髂后上棘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80例干燥人体髋骨标本,以髂后上棘为A点,髂前上棘为B点,坐骨结节为C点,髂棘最高点为D点,耻骨结节为E点,耳状关节面后缘中点为F点,髂后上棘尖端A点的宽度为W0,A点的厚度为H0。髂嵴后部最大宽度为Wmax,其与A点的距离为D0,分别距离A点0.5、1.0、1.5、2.0 cm测量髂嵴的宽度,记为W1、W2、W3、W4,以髂嵴转折部为G点,G点宽度记为W5,分别测量AB,AC,AD,AE,AF,G,CD长度。  结果    髂后上棘形态大致分为4型:Ⅰ型“V”形(38.2%),Ⅱ型“U”形(43.2%),Ⅲ型“W”形(11.1%),Ⅳ型“增生型”(7.5%)。Ⅰ型的AB长度显著小于Ⅲ型和Ⅳ型,Ⅰ型的AF距离显著小于Ⅱ型和Ⅲ型,Ⅰ型的W0、W1、H0显著小于Ⅱ型、Ⅲ型、Ⅳ型,Ⅲ型的W0大于Ⅰ型Ⅱ型和Ⅳ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髂后上棘有4种形态变异,以“U”形为主,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施万细胞条件敲除SEMA3B通过AKT/GSK3β信号通路抑制神经损伤后的华勒变性
    徐元涛, 许逸舟, 许淑怡, 马心蕊, 王祥海, 朱立新, 郭家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3): 330-335.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3.14
    摘要46)      PDF(pc) (3972KB)(106)    收藏
    目的    探究Semaphorin3B(SEMA3B)在施万细胞调控周围神经损伤后华勒退变进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方法    使用施万细胞敲除SEMA3B小鼠(cKO)为实验组,同窝Cre工具小鼠为对照组。通过体内横断坐骨神经和坐骨神经外植块培养分别建立体内和体外华勒退变模型,5d后取材开展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检测MBP、NF、c-Jun、MAG、p-AKT、AKT、p-GSK3β、GSK3β、p-ERK、ERK、p-JNK、JNK的表达差异,并用AKT激动剂在体外模型开展逆转验证实验。  结果    神经损伤5d后,cKO组体内外模型中MBP和NF的表达均高于Cre组,提示其华勒变性减慢。同时,cKO组的c-Jun表达下调而MAG表达量增高,提示施万细胞去分化程度降低;p-AKT和p-GSK3β表达下调,而p-ERK和p-JNK无显著差异;使用AKT激动剂(SC79)能逆转SEMA3B导致的MBP和NF的表达变化。  结论    施万细胞敲除SEMA3B后可以通过AKT/GSK3β信号通路延缓华勒变性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基于影像学的PMS/PMDD脑病理研究进展
    李淑静, 孟辰, 高莹莹, 魏恩华, 曲嵩霖, 郭英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3): 372-375.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3.24
    摘要99)      PDF(pc) (534KB)(105)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胆囊静脉是如何回流的? ——临床解剖学研究
    丁冉, 郑雪峰, 丁自海, 吴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3): 249-25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3.01
    摘要205)      PDF(pc) (5535KB)(102)    收藏
    目的    探讨胆囊静脉的回流模式和注入部位,为了解胆囊癌血管转移途径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新鲜成人肝和胆囊标本32例,制成肝门静脉和胆囊静脉铸型标本。计数胆囊静脉属支和分支的数目,测量其直径。观察胆囊静脉的回流模式和注入肝门静脉的部位。  结果    胆囊有胆囊静脉2~4支,长1.6 cm (1.1~2.1 cm),中部直径3.1 mm(2.4~4.1 mm)。胆囊静脉属支有3支(2~5支), 末端直径1.6 mm(0.8~2.8 mm);胆囊静脉分支有4支(3~5支),起始处直径1.5 mm(0.8~2.2 mm)。胆囊静脉左、右侧各1支的有10例,各2支的有8例;左侧1支、右侧2支的有6例,左侧2支、右侧1支的有7例,左侧3支、右侧1支的有1例。在胆囊体和底部起始的细小静脉与胆囊动脉分支伴行,向胆囊两侧走行,汇合成2~5支胆囊静脉属支,在近胆囊床边缘处汇合为胆囊静脉。而后胆囊静脉分出3~5支分支,走行5~8 mm后与肝门静脉右支的第3~5级分支吻合。胆囊床底部有3~5支细小胆囊静脉直接与肝门静脉右支的细小分支吻合。胆囊颈部和胆囊管的静脉与胆总管静脉或肝总管静脉汇合,上行注入肝门静脉左支或右支。  结论    胆囊体和底部的静脉以胆囊门静脉的模式与肝门静脉右支的分支吻合,即首先以胆囊毛细血管静脉端汇合为小静脉,各属支进而汇合为数支胆囊静脉,而后胆囊静脉分出数支分支,与肝门静脉右支的第3~5级分支吻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第1掌心动脉掌骨颈尺侧穿支的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朱明昇, 王增涛, 陈京国, 郝丽文, 陈超, 侯致典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3): 249-25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3.01
    摘要157)      PDF(pc) (7697KB)(96)    收藏
    目的    研究第1掌心动脉掌骨颈尺侧穿支与第2掌背动脉及指蹼动脉间的吻合类型, 为第2掌背动脉皮瓣的安全设计切取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成人新鲜手标本39侧, 用红色乳胶灌注动脉。解剖观测第1掌心动脉掌骨颈尺侧穿支的起源、走行、外径以及与第2掌背动脉和指蹼动脉间的吻合方式。  结果     第1掌心动脉掌骨颈尺侧穿支在第2掌骨颈处起自第1掌心动脉,起始处直径(0.57±0.20)mm,沿第2掌骨颈尺侧和骨间肌的间隙穿向背侧,与第2掌背动脉及指蹼动脉间形成吻合。依其与掌背动脉及指蹼动脉的吻合特点可分4型:Ⅰ.无吻合型(38.46%);Ⅱ. “T” 型(33.33%);Ⅲ. “Y”型(25.64%);IV. “π” 型(2.56%)。 结论    28.20%的第2掌背动脉与指蹼动脉间并非直接吻合,而是通过第1掌心动脉掌骨颈尺侧穿支间接吻合( “Y” 型、 “π” 型吻合),当遇到这两种情况时,术中很容易破坏第2掌背动脉与指蹼动脉间的吻合连续性,导致第2掌背动脉皮瓣的切取困难甚至失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p-mTOR、p-4EBP1及p-S6K1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曹李, 陈鹏, 李丁昌, 董光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5): 541-54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5.08
    摘要142)      PDF(pc) (4524KB)(94)    收藏
    目的    研究p-mTOR、p-4EBP1及p-S6K1在结直肠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60例结直肠腺癌组织及4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mTOR、p-4EBP1及p-S6K1的表达情况,比较各组差异,分析其与相关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阳性率间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p-mTOR、p-4EBP1及p-S6K1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TOR的表达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分化程度有关(P<0.05)。p-S6K1的表达与患者的TNM分期及分化程度有关(P<0.05)。p-mTOR与p-4EBP1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有一定的正相关性(P<0.05)。p-mTOR与p-S6K1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有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  结论    p-mTOR、p-4EBP1及p-S6K1在结直肠腺癌粘膜组织中过度表达可能是结直肠腺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此三种磷酸化蛋白与结直肠腺癌的发生发展存在某种内在关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重视超声在鉴别骨与软组织肿瘤复发中的价值
    胡闻珂, 邵欣欣, 杜少华, 戴双武, 邝玉媚, 许广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3): 327-33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3.15
    摘要71)      PDF(pc) (4620KB)(92)    收藏
    目的 探讨在CT基础上骨与软组织肿瘤术后复发与瘢痕在超声和MRI的不同表现,评价超声对鉴别术后肿瘤复发与瘢痕形成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至2021年07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肿瘤科收治的50例骨与软组织肿瘤术后疑似复发患者,年龄8~84岁,平均年龄(36.2±19.5)岁,男性21例,女性29例。发生部位于四肢42例,骨盆环6例,脊柱2例。所有病例均行超声、CT及MRI检查,由主要从事肌骨系统的超声科、放射科副主任或主任医师各1名,在CT基础上,超声和MRI分别进行诊断。所有病例均有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 结果 50例中病理确诊复发40例,瘢痕10例。超声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是97.50%、90.00%、96.00%;MRI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是92.50%、40.00%、82.00%。超声的特异度和准确率高于MRI,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敏感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内固定物存留患者中超声的特异度(85.71%)高于MRI(42.8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在鉴别诊断骨与软组织肿瘤术后复发及瘢痕形成中,特别是在行内固定术后体内固定物对CT或磁共振的显像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可提高骨肿瘤复发的诊断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皮质骨螺钉的解剖学研究
    彭鹏, 黄刚, 朱美松, 李鉴轶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5): 505-51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5.01
    摘要295)      PDF(pc) (1282KB)(90)    收藏
    目的    测量正常成人下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学参数,探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可行性。  方法    随机选取80例正常成人颈椎CT影像资料,将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测量C3~C7椎体的椎弓根宽度(OPW)、椎弓根高度(OPH)、内侧皮质骨厚度(MCT)以及颈前路椎弓根皮质骨螺钉置钉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各节段左右两侧 OPH 和 MCT 参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男性的 OPH 和 OPW 参数均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C4进钉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椎弓根的对侧1.0~3.0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1.0~3.5 mm;C5进钉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椎弓根同侧或对侧1.0~2.0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3.0~4.0 mm;C6~C7进钉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椎弓根的同侧2.0~4.5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4.5~7.0 mm。C3~C7的皮质骨螺钉总体内倾角平均值分别是:39.13°、41.00°、40.91°、37.28°、31.84°,总体矢状角是:90.85°、97.23°、108.97°、111.60°、104.83°。螺钉的直径为3.5 mm,长度选择30 mm,32 mm较为适宜。   结论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技术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并总结出置钉规律,为其下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不同体位腹膜后大血管及腰大肌的MRI影像解剖学差异
    易红蕾, 陈虎, 王昕辉, 朱昌荣, 练沛荣, 夏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11-515.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02
    摘要153)      PDF(pc) (3169KB)(88)    收藏
    目的    比较仰卧位、俯卧位及侧卧位时,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在腰椎各椎间隙水平的位移变化和腰大肌厚度及位移变化,确定经侧路进行腰椎融合术的安全工作区。  方法    15名志愿者在3种体位接受腰椎磁共振检查,记录L1/2~L4/5椎间隙水平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位置、腰大肌的厚度及位移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    相同节段不同体位下腔静脉分布相似。而在L1/2~L3/4水平,相较于仰卧位,腹主动脉在侧卧位和俯卧位部分向前方移动至椎体前缘。相同节段不同体位腰大肌厚度存在差异(L2/3 A区,L3/4 A区、IV区和P区,L4/5 II区和IV区)(P<0.05)。不同节段腰大肌前移距离存在差异,在L1/2水平,俯卧位(-7.53±3.30)mm及侧卧位(-7.25±3.96)mm的前移距离大于仰卧位(-10.90±3.31)mm,P=0.012;在L2/3水平,侧卧位的前移距离(-0.12±5.59)mm明显大于仰卧位(-5.03±2.49)mm和俯卧位(-3.38±3.99)mm,P=0.009;在L3/4和L4/5水平未见明显差异。  结论   右侧卧位在L1/2、L2/3选择I、II区穿刺是安全可行的;L3/4、L4/5水平可以选择II区穿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基于Nrf2通路探讨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改善小鼠骨质疏松的机制研究
    黄星翔, 钟超, 叶华, 徐春贻, 刘云飞, 蒋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2): 162-171.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2.08
    摘要104)      PDF(pc) (6014KB)(84)    收藏
    目的    分析松脂醇二葡萄糖苷(Pinoresinol diglucoside,PD)改善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  方法    微型CT分析小鼠小梁骨体积/总体积(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平均小梁厚度(average trabecular thickness,Tb.Th)、平均小梁数目(average number of trabeculae,Tb.N)和平均小梁间距(average trabecular spacing,Tb.Sp);HE染色检测骨组织损伤;TRAP染色分析成骨细胞数量/骨周长(number of bone cells/bone circumference,N.Ob/B.Pm)、空泡率以及破骨细胞表面/骨表面百分比(osteoclast surface/bone surface,Ocs/BS);ELISA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相对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Wb检测核转录因子红细胞系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Nrf2)和HO-1表达。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骨丢失量增加,BV/TV、Tb.Th、Tb.N、N.Ob/B.Pm、ALP相对活性、SOD、GSH、Nrf2和HO-1表达水平明显下降,Tb.Sp、空泡率、Ocs/BS、TRAP相对活性和MDA水平明显上升(P<0.05);E2组和PD组小鼠与模型组小鼠变化趋势完全相反(P<0.05),PD组和E2组小鼠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PD可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改善小鼠骨质疏松症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膝关节镜下取自体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分析
    李炳坤, 张磊, 夏章容, 周鑫, 唐小高, 扶世杰, 汪国友, 黄文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466-47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17
    摘要18)      PDF(pc) (1600KB)(82)    收藏
    目的    探究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腓骨长肌腱和半腱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手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  方法    选取本院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33例,予以关节镜下取自体腓骨长肌腱和半腱肌腱重建PCL治疗。比较术前、术后3、6、12个月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胫骨后移距离,对患者膝关节的综合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患者术后12个月X线片和MRI显示螺钉位置固定可靠,无断裂、松脱及骨道愈合,后抽屉实验转阴性。术后12个月胫骨后移距离较术前明显缩短,(11.33±1.45)cm VS(3.27±0.80)cm,P<0.05;术后3、6、12个月胫骨后移距离有缓慢增长趋势,分别为(2.94±0.90)、(3.18±0.84)及(3.27±0.80)cm,无统计学差异。与术前(50.33±3.31)相比,术后3、6、12个月IKDC评分分别为(70.97±2.59)、(86.18±1.78)、(92.67±2.13),P<0.05;Lysholm评分术前(51.82±3.95),术后3、6、12个月分别为(73.52±2.59)、(87.12±1.93)、(93.94±1.98),P<0.05;Tegner评分术前(1.97±1.10),术后3、6、12个月分别为(5.21±0.74)、(7.67±0.85)、(8.52±0.57),P<0.05。功能明显改善,且评分比较均逐步提高,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在镜下应用自体腓骨长肌腱和半腱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较少,可显著改善膝关节的功能、疼痛和稳定性,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术前三维CT血管成像评估肠系膜下动脉解剖特征
    张鹏, 陈鑫, 张兰, 林曜, 吕剑波, 曾新宇, 王征, 李欣, 金曜, 陶凯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5): 530-535.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5.06
    摘要496)      PDF(pc) (4182KB)(82)    收藏
    目的    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CTA)评估分析直肠癌患者肠系膜下动脉(IMA)分型及解剖特点,为直肠癌手术血管处理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接受IMA CTA检查的直肠癌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重建IMA图像。对IMA进行分类并测量统计肠系膜下血管各解剖参数。 结果    266例研究对象中男性187例,女性79例。111例(41.7%)左结肠动脉(LCA)从主干独立发出,112例(42.1%)LCA和乙状结肠动脉(SA)共干发出,33例(12.4%)LCA、SA及直肠上动脉(SRA)共干,10例(3.8%)缺乏LCA。全组IMA主干长度(LIMA)为(39.1±10.1)mm、IMA根部至髂血管分叉距离(DIMA)为(44.1±7.4)mm、IMA根部与肠系膜下静脉(IMV)水平距离为(24.6±8.9)mm、IMA分支点与IMV水平距离为(13.0±5.3)mm。LCA走行包括:122例(47.6%)高位型,88例(34.4%)中位型,46例(18.0%)低位型。65例(25.4%)LCA紧贴IMV内侧,136例(53.1%)LCA紧贴IMV外侧,55例(21.5%)LCA外侧远离IMV。  结论   术前利用三维CT血管成像可准确评估IMA分型及肠系膜下血管的形态走行关系,为直肠癌手术中血管处理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一种高效的β地中海贫血CD17(A>T)点突变293T细胞系的建立
    刘永祥, 蔡炳, 许言, 曾艳红, 周少虎, 麦庆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5): 581-58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5.14
    摘要454)      PDF(pc) (4739KB)(82)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高效构建β-地中海贫血CD17(A>T)点突变基因型HEK293T细胞系的方法。  方法    利用改良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即无痕基因组编辑(consecutive re-Guide or re-Cas steps to erase CRISPR/Cas-blocked targets, CORRECT),通过电转染CRISPR/Cas9质粒诱导HEK293T细胞HBB基因切割,同时以引入有CD17(A>T)点突变和同义突变碱基(G>T)的单链寡核苷酸(single-stranded oligo DNA nucleotides, ssODNs)作为同源模板进行重组,经单克隆筛选、测序验证获得β-珠蛋白基因(HBB)点突变CD17(A>T)基因型HEK293T细胞系。  结果    利用“CORRECT”技术成功获得一株β-地贫CD17(A>T)基因型点突变的HEK293T细胞系,同义突变的引入减少Cas9蛋白对靶点不准确的再编辑,提高单碱基突变效率。  结论    通过“CORRECT”技术可以高效获得点突变的293T细胞系,对单碱基突变疾病模型的细胞系及动物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广东地区人群颞下颌关节解剖参数的三维分析
    郭津源, 杜原, 王桐月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3): 263-26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3.04
    摘要128)      PDF(pc) (1628KB)(81)    收藏
    目的    对广东地区不同人群的下颌骨及髁突解剖参数进行三维分析。  方法    选取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的患者265名,利用CBCT分别测量男性和女性的髁突长度、髁突高度、下颌升支高度、下颌体高度以及下颌神经进入下颌升支的位置。  结果    所有患者髁突的平均长度(内极-外极)二维测量为19.2 mm、三维测量为20.3 mm,男性比女性长3.6 mm,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下颌骨高度、髁突高度和下颌升支高度分别为59.6 mm,22.8 mm和38.3 mm,其中下颌骨高度男性比女性长6.4 mm,两性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下颌升支的宽度、下颌小舌到升支前缘的距离和下颌小舌到升支后缘的距离分别为:29.4 mm,14.8 mm及14.6 mm,男女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CBCT测量颞下颌关节有着更显著的准确性,本实验结果丰富了中国人群下颌骨解剖数据,有助于开发适合广东地区的人工颞下颌关节。
            【关键词】 下颌骨;    髁突;    CBCT;    人工颞下颌关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个体化“三定式”导向器在椎间孔镜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林煜倩, 赵薇, 王建琳, 王玉娟, 余青泠, 饶利兵, 李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99-60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17
    摘要142)      PDF(pc) (2288KB)(79)    收藏
    目的    探讨个体化“三定式”导向器辅助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意义。  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1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8)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实验组(n=8)利用团队自主设计的个体化“三定式”导向器辅助椎间孔镜手术,术前采集患者CT数据导入软件进行个体化设计,模拟手术穿刺路径,拟定进针位置、进针角度、进针深度(即“三定”),术中将个体化“三定式”导向器置于体表,根据修正值调整穿刺角度和方向,实现精准穿刺。比较两组透视次数、穿刺时间、穿刺次数。  结果    实验组透视次数、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  结论    应用个体化“三定式”导向器辅助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切实可行,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锥状肌及耻骨前韧带的解剖学观测
    袁嘉杰, 袁志荣, 陈小妹, 苏明浩, 李泽霖, 贺善礼, 刘畅, 李泽宇, 欧阳钧, 戴景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5): 515-518.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5.03
    摘要768)      PDF(pc) (1715KB)(78)    收藏
    目的    探究锥状肌及耻骨前韧带的毗邻关系,为进一步了解维持耻骨联合稳定的机制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用24具标本(男19具,女5具),观测锥状肌的长、宽、厚及其与邻近的腹直肌、长收肌和耻骨前韧带之间的毗邻关系。  结果   95.8%大体标本双侧存在锥状肌(23/24,男性19例,女性4例),4.2%右侧缺如(1/24,女性1例)。测得锥状肌长度,右侧:男(70.64±13.48)mm,女(71.81±11.27)mm,左侧:男(69.60±12.01)mm,女(64.25±19.79)mm;宽度,右侧:男(20.68±4.12)mm,女(20.65±2.04)mm,左侧:男(20.02±2.99)mm,女(18.23±4.77)mm;厚度,右侧:男(2.50±1.61)mm,女(1.49±0.40)mm,左侧:男(2.19±1.06)mm,女(1.50±0.56)mm,左、右侧锥状肌的长、宽和厚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测得耻骨前韧带宽度,右侧:男(5.96±1.55)mm,女(6.60±1.10)mm,左侧:男(6.35±1.58)mm,女(6.16±0.69)mm。锥状肌以腱性纤维起于耻骨前面及耻骨联合前的纤维性韧带;腹直肌肌腱、长收肌肌腱、腹股沟韧带以及锥状肌起点在耻骨嵴处交织毗邻,形成层次鲜明的耻骨前韧带。  结论    锥状肌起于耻骨前韧带,与腹股沟韧带和长收肌肌腱一同构成耻骨前韧带;同时以耻骨前韧带为中心,毗邻结构共同构成一个复合体,为耻骨联合的稳定提供重要的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寰枢椎后方结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潘保顺, 陈金水, 方镇, 高明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6): 633-638.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6.01
    摘要261)      PDF(pc) (2881KB)(78)    收藏
    目的    测量寰枢椎后方结构相关数据,为设计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测量30例寰椎和枢椎骨标本、50例男性和50例女性CT寰枢椎后方结构相关数据,分别比较骨标本、CT图像测量指标的侧别及性别统计学差异,比较骨标本数据和CT数据统计学差异。  结果   骨标本测得后中线处高(10.75±1.38)mm、厚(8.55±1.77)mm,内、外侧后中线到两侧椎动脉沟内侧缘距离分别为(13.45±0.73)mm、(20.28±2.20)mm,内、外侧缘后弓夹角分别为(141.00±3.43)°、(134.67±2.87)°。CT测量后中线处高(10.45±1.61)mm、厚(8.12±1.57)mm,内、外侧后中线到两侧椎动脉沟内侧缘距离分别为(13.60±1.26)mm、(20.48±2.05)mm,内、外侧缘后弓夹角分别为(141.23±9.64)°、(135.47±9.02)°,后弓外侧缘半径(26.77±2.14)mm,枢椎板斜率(58.34±7.60)°,寰椎后弓下缘至枢椎棘突上缘高(19.07±2.73)mm,寰枢椎后间隙高(6.83±2.01)mm。CT数据大部分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标本和CT数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标本与CT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寰枢椎后方骨性结构解剖特征较为固定;CT能较好地反映该特征;本研究可为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大鼠腹壁浅动脉皮瓣游离移植至腋窝模型的构建技巧
    吴东方, 刘东红, 方芳, 荆幸, 陈绍锋, 庄跃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3): 271-27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3.06
    摘要168)      PDF(pc) (3422KB)(76)    收藏
    目的    推介将大鼠腹壁浅动脉皮瓣游离移植至腋窝的具体操作步骤。  方法    选取体重420 ~ 450 g的清洁级SD雄性大鼠20只,麻醉成功后备皮,设计以腹壁浅血管为蒂的4 cm × 2 cm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至腋窝,以胸外侧血管为受区血管,重点观察:股血管及胸外侧血管的起源、走行与分支,测量其外径和长度;大鼠生存状态;术后第7 d皮瓣存活情况。  结果    股动、静脉的管径分别为(0.72± 0.08)mm及(1.29±0.17)mm,胸外侧动、静脉的管径分别为(0.59±0.18)mm及(1.04±0.12)mm,两者适合做端端吻合。术后有2只大鼠死亡,另有3只大鼠皮瓣完全坏死,皮瓣存活率达75%。由于股动脉的破坏,患肢术后会出现跛行,1周后,随着血供的代偿,大鼠的步态逐渐恢复正常。  结论   大鼠腹壁浅动脉游离皮瓣是超级显微外科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前操作练习的有效模型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青少年骶骨骶髂螺钉钉道增龄变化的数字化评估
    阿拉木斯, 张元智, 胡旭锋, 刘刚, 刘亚欧, 莫伟鹏, 郝晓东, 李严兵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398-40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5
    摘要155)      PDF(pc) (6355KB)(73)    收藏
    目的    通过数字化分析、测量青少年骶骨安全骨性螺钉钉道并观察钉道增龄变化的规律。  方法     收集160名10~17岁健康青少年志愿者骨盆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测量S1、S2横向骶髂螺钉最优置钉通道的轴向狭窄处的宽度,测量S1、S2最优钉道经“骶骨经髂骨”(trans-sacral trans-iliac,TSTI)螺钉通道长度,测量S1、S2 TSTI通道投影长短轴长度并观察通道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  结果    S1骶髂螺钉安全通道宽度,男性:左(8.96±2.02)mm,右(9.03±2.24)mm;女性:左(8.26±1.96)mm,右(8.37±2.11)mm。S1处TSTI螺钉长度,男性(141.25±5.92)mm,女性(134.37±5.68)mm。S2骶髂螺钉安全通道宽度,男性:左(6.49±1.98)mm,右(6.38±1.88)mm;女性:左(6.21±1.76)mm,右(6.14±1.55)mm。S2处TSTI螺钉长度,男性(126.28±4.94)mm,女性(122.31±5.13)mm。  结论    青少年在S1、S2均存在影像学上安全的骨性髂骶螺钉通道,随着年龄的增长,通道投影长短轴比例逐渐加大,高度的增长速度快于宽度的增长速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股骨颈滋养孔的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李海艳, 司丽娜, 要星晨, 杜心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3): 258-26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3.03
    摘要182)      PDF(pc) (6826KB)(73)    收藏
    目的    观测股骨颈滋养孔的分布、形态特点,探讨与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相关性。  方法   干燥股骨标本73例,其中骨质疏松标本12例,正常组61例。观测股骨颈滋养孔的位置、数目、孔径,计算各区域滋养孔面积及不同孔径的百分比。  结果   无论是正常组还是骨质疏松组,股骨颈上方区域滋养孔的数目、面积所占百分比均最多;骨质疏松组与正常组相比,股骨颈后方和上方滋养孔孔径、面积所占百分比明显变小,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股骨颈上方区域滋养孔数目多、面积大,使此部位结构薄弱,可能是造成股骨颈骨折的解剖因素之一。骨质疏松组股骨颈上方区域滋养孔的面积百分比明显变小、孔径也较小,提示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可能与其血供较差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后交叉韧带3D模型技术获取低位胫骨隧道解剖参数研究
    陈思捷, 郭来威, 王遵林, 谭念, 张康瑞, 韵向东, 夏亚一, 滕元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05-51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01
    摘要202)      PDF(pc) (1895KB)(69)    收藏
    目的    基于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3D模型技术建立低位胫骨隧道并测量其解剖参数。  方法    选取101例健康膝关节CT影像资料,利用Mimics21.0(Materialise,比利时)软件建立PCL 3D虚拟手术模型并建立前内侧与前外侧入路的低位胫骨隧道,测量胫骨隧道长度(length of the PCL tibial tunnel,LTT),胫骨隧道与胫骨平台3D夹角(3D included angle between tibial medial axis extension line and tibial plateau,3D ATPT)以及隧道入口点到胫骨平台距离(perpendicular distance of the tunnel’s entry point to the tibial plateau,PTT)。利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前内侧与前外侧胫骨隧道参数测量,LTT分别为(45.56±4.27)mm、(43.93±4.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 ATPT分别为(48.17±6.12)°、(54.49±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T分别为(61.86±6.80)mm、(63.51±6.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测量PCL的3D模型低位胫骨隧道相关参数,可为临床PCL重建手术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冬凌草甲素通过上调miR-204-5p抑制PC-3细胞迁移与侵袭的作用机制研究
    施浩然, 包广龙, 令狐熙涛, 吴洪瀚, 赵泽驹, 刘霄, 付瑶, 黄帅, 瓦庆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3): 286-291.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3.08
    摘要98)      PDF(pc) (4237KB)(69)    收藏
    目的    探索冬凌草甲素影响PC-3细胞迁移及侵袭的作用及机制,为冬凌草甲素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提供前期体外实验参考。  方法   通过CCK8检测冬凌草甲素对PC-3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检测冬凌草甲素对PC-3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qRT-PCR分析冬凌草甲素溶液处理PC-3细胞后miR-204-5p及NF-κB信号通路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分析冬凌草甲素溶液处理PC-3细胞后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冬凌草甲素溶液以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方式抑制PC-3细胞的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冬凌草甲素IC50值为10 μmol/L;冬凌草甲素溶液呈浓度依赖性抑制PC-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差异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冬凌草甲素溶液能促进PC-3细胞表达miR-204-5p并阻断NF-κB信号通路下游基因表达;过表达miR-204-5p和冬凌草甲素均能抑制PC-3细胞NF-κB信号通路下游基因表达。  结论   冬凌草甲素能抑制PC-3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上调miR-204-5p阻断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改良切口抗旋髓内钉置入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陈亮, 胡定祥, 段超, 马晨曦, 邓川芬, 刘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3): 333-33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3.16
    摘要91)      PDF(pc) (3344KB)(69)    收藏
    目的   与标准切口比较,探讨改良切口置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  方法    纳入2017年1月~ 2018年12月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手术的患者48例,标准切口手术患者38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长、C臂透视次数、近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评分及Charnley评分,评价手术疗效。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和平均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改良切口组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减少,术后1年随访Harris及Charnley评分均高于标准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切口的PFNA置入手术具有透视次数较少、手术时间较短、手术切口较小、出血量较少、手术损伤较小的优点,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基于CT图像对人体肝副裂的观察研究
    何祥发, 邱银汝, 王茹, 叶丽丽, 梁明, 庞瑜, 潘伟, 刘斯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1): 23-2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1.05
    摘要170)      PDF(pc) (2110KB)(68)    收藏
    目的    总结分析肝副裂的CT影像,以期提高对肝副裂的认识,避免误诊及手术损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12月东莞康华医院1449例上腹部CT,观察肝副裂的检出率及影像表现,记录其分布及形态。 结果    1449例CT中共检出205例具有肝副裂,其CT发现率为14.1%(205/1449),其中男性125例(61%),女性80例(39%),不同性别肝副裂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c2=0.592,P[>]0.05);所检出肝副裂分布以肝右前叶下段发生率最高(55%);随着年龄的增长,肝副裂的数目、长度、宽度随之增加,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副裂CT影像可表现为波浪型(24例)、膈褶型(5例)、楔型(107例)、沟型(68例)及不规则型(1例)。 结论    肝副裂在人群中分布广泛,多排螺旋CT可有效地观察到肝副裂的存在,了解其形态、分布特点,有助于减少对肝副裂的误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二甲双胍通过SHH通路对髓母细胞瘤抑制机制的研究进展
    章钟鼎, 方黄毅, 盛汉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500-50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24
    摘要178)      PDF(pc) (495KB)(63)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国人胆道三维重建解剖变异应用研究
    江剑宏, 段仁鹏, 李晓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4, 42 (1): 1-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4.1.01
    摘要84)      PDF(pc) (1975KB)(61)    收藏
    目的    通过三维重建国人胆道系统,研究国人胆道走行及其解剖变异特点。  方法    利用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对100例梗阻性胆道疾病患者的腹部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得到胆道三维模型,观察肝内胆道系统的走形,根据黄氏分型法(右后叶胆管、右前叶胆管与左肝管的汇入方式)以及是否存在副肝管对胆道进行分型。  结果    成功重建100例国人的胆道三维模型,观察到胆道有7种类型,54%(54例)拥有典型的胆道解剖结构(Ⅰ型);46%(46例)有解剖变异,其中10%(10例)为Ⅱ型,14%(14例)为Ⅲ型,10%(10例)为Ⅳ型,2%(2例)为Ⅴ型,2%(2例)为Ⅵ型,此外有8%(8例)存在副肝管,其中6例同时伴有其他变异。  结论    通过三维重建模型,能清晰识别国人胆道系统走形及变异特点,发现新的胆道变异类型,有助于指导临床诊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Hippo通路核心蛋白在小鼠出生后不同时间点脑皮质中的表达变化
    陈禹, 李希凡, 李凯璇, 陈晨, 黄希仕, 方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5): 575-58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5.13
    摘要94)      PDF(pc) (6533KB)(60)    收藏
    目的    探究Hippo信号通路核心蛋白在小鼠出生后不同时间点皮质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在C57BL/6小鼠出生后(postnatal,P)3 d、6 d、9 d、3周和8周,通过测量脑重及脑横径来检测小鼠脑组织生长发育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皮质中MST1、LATS1的表达;通过酪酰胺信号放大技术检测小鼠皮质中小胶质细胞在小鼠出生后五个不同时间点的数目变化以及Yes-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在小胶质细胞中的定位情况。  结果   小鼠出生后早期脑重、脑横径增速显著;MST1和LATS1从P9d开始极显著降低,P3周与P8周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皮质中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数目占比随鼠龄上升,出生后早期增速显著,伴随小胶质细胞数目增多的是YAP从核外转向核内聚集。  结论   Hippo信号通路在出生后早期的小鼠皮质中被激活,可能参与出生后脑发育时体积调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生骨再造丸对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形态计量学指标的影响
    马学强, 曹林忠, 蒋玮, 张琪, 刘孟初, 王多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5): 555-561.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5.10
    摘要284)      PDF(pc) (4233KB)(59)    收藏
    目的   观察生骨再造丸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SONFH)兔模型股骨头组织形态学及骨计量学相关指标的干预作用。  方法   将20只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生骨再造丸组和阳性对照药物仙灵骨葆胶囊组,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进行内毒素联合甲泼尼龙注射液造模。28 d后,生骨再造丸组以2.4 g/kg生骨再造丸灌胃,仙灵骨葆胶囊组以0.4 g/kg仙灵骨葆胶囊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以10 mL生理盐水灌胃,1次/d。28 d后取各组兔双侧股骨头,Micro-CT扫描并进行骨计量学参数分析,HE染色观察股骨头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Micro-CT扫描分析显示模型组兔股骨头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连接密度等骨计量学参数明显降低,骨小梁分离度和结构模型指数升高(P<0.05);HE染色观察发现模型组空骨陷窝率和脂肪细胞面积明显增加,骨骺变形,骨小梁增生、变窄或断裂。与模型组比较,生骨再造丸组和仙灵骨葆胶囊组兔股骨头的骨计量学和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好转(P<0.05),且生骨再造丸组与仙灵骨葆胶囊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生骨再造丸可显著提升兔SONFH骨计量学指标水平,改善组织病理形态,从而达到治疗SONFH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时间与缺血程度对皮瓣延迟效果的影响探讨
    陈绍锋, 荆幸, 方芳, 范莹娟, 庄跃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447-45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14
    摘要113)      PDF(pc) (5720KB)(59)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时长及缺血程度的延迟术式对皮瓣存活的影响。 方法   125只成年ICR小鼠随机等分为5组。对照组切取以髂腰血管为蒂的4.5 cm×1.5 cm皮瓣。4个延迟组按照延迟时间与切断胸背动脉尾侧支与否分为留血管7 d组与14 d组及切血管7 d与14 d组。在延迟结束后,建立与对照组同样的皮瓣模型。之后,计算皮瓣的坏死率,并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仪测量皮瓣的动脉管径及血流灌注、以及利用CD31抗体标示皮瓣内的血管。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   术后7 d各延迟组的皮瓣坏死率均小于对照组(P<0.001)。4个延迟组蒂部与choke动脉管径及灌注强度都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切血管组皮瓣存活率、蒂部与choke动脉管径、血流灌注强度均显著大于两留血管组(P<0.05);延迟7 d组之间与延迟14 d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 d,4组延迟皮瓣的血管密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但术后7 d各组皮瓣的血管密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883)。  结论    延迟只需要7 d便能达到最佳效果。此外,延迟期间应尽量使皮瓣处于缺血最严重但不致组织坏死的状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肺静脉解剖变异的多层螺旋CT研究
    梅艺璇, 刘海蓝, 柳橙, 张翼, 刘树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1): 8-1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1.02
    摘要171)      PDF(pc) (9220KB)(58)    收藏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描述肺静脉的解剖变异并分型,为房颤射频消融术和心胸外科手术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0例应用MSCT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通过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成像(MIP)和容积重建(VR)观察肺静脉解剖结构,对其分型并统计出现频率。 结果 共同静脉出现率38.8%,副肺静脉出现率14.8%,均无性别差异。左心房-肺静脉连接方式可分4型:标准型最常见,有130例(52%);共干型83例(33.2%),是最常见的变异类型;副静脉型23例(9.2%);混合型14例(5.6%),最少见。两侧肺静脉引流模式的变异率为54%,右侧26.8%,左侧42%,均无性别差异。 结论 肺静脉具有较大变异性,MSCT可详细显示肺静脉,是研究其解剖结构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