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登录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浏览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服务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
钟世镇
名誉主编:
徐达传
主 编:
欧阳钧
主 任:
黄美贤
国内发行:
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
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
46-108
邮 购: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
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
(020)61648203
E-mail:
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
CN 44-1153/R
国际刊号:
ISSN 1001-165X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的再手术策略
涂强, 孙昊, 陈虎, 朱昌荣, 陈育岳, 黄显华, 刘永刚, 马向阳, 王建华, 章凯, 夏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
2
): 218-22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2.17
摘要
(
492
)
PDF(pc)
(3631KB)(
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的手术治疗策略。 方法 对2015年至2020年我院收治的13例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再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采取颈椎前路Zero-P钢板固定术治疗8例单节段邻椎病,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5例2个节段邻椎病,采用JOA评分、VAS评分及NDI指数进行疗效评价,分析X线、CT或MRI影像学表现。 结果 本组所有病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1.6个月(6~24个月)。两种术式术后患者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均得到显著改善。颈椎前路Zero-P钢板术后内固定物位置良好,随访未见钢板螺钉松动,骨融合平均时间为7.6个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患者均未出现C5神经根麻痹、椎板再关门等并发症。 结论 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再手术方式的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单节段邻椎病且不伴严重后纵韧带骨化,可选择前路减压融合Zero-P固定术;邻椎病变节段≥2处,可选择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基于中国数字化人体的支气管树三维模型构建及纤维支气管镜手术模拟仿真
杨静怡, 胡昕, 姚洁, 徐洲, 杨智, 陈志, 吴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
1
): 1-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1.01
摘要
(
486
)
PDF(pc)
(8102KB)(
8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人体肺支气管树详细的三维数字化结构,并进行虚拟仿真和3D打印,为纤维支气管镜手术虚拟仿真提供精准的形态学资料。 方法 选择中国数字化人体CVH1,2,5,6胸部的断层解剖图像,使用AMIRA软件对肺和支气管树进行分割并三维重建,使用Cinema 4D软件平滑,构建交互式3D-PDF模型,并进行3D打印,创建虚拟纤维支气管镜手术仿真模型。 结果 我们构建了4例详细的肺支气管树三维数字化模型,包括3例成人,1例儿童,展示了人体支气管树3~6级分支,4级与6级分支数都为上一级分支数两倍左右,左肺段支气管为8段,6级支气管分支数为63.8±3.6,右肺段支气管为10段,6级支气管分支数为63.8±3.6,左右肺6级支气管数比为0.79。支气管最长长度均位于左叶,儿童管腔直径均小于3例成人的管腔直径。 结论 支气管树的三维数字化模型、3D打印模型、3D-PDF和手术虚拟仿真软件,提高了对支气管树解剖学和发育生物学的认识。我们认为,左肺的B1+2和B7+8段支气管为单独的段支气管,而不是两段合并的段支气管,此研究为临床解剖学教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手术虚拟仿真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五花血藤水煎液通过抗炎作用促进脊髓损伤后小鼠运动功能恢复
杨丹, 宋海旺, 梁银花, 刘国祥, 罗艺, 曾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
2
): 172-17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2.09
摘要
(
425
)
PDF(pc)
(2126KB)(
17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五花血藤水煎液(Sargentodoxa cuneata,SCD)在小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的抗炎作用及其对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36只SPF级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和SCD组,利用BMS评分检测小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脊髓白细胞介素(IL)-6、IL-12A、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通过NeuN观察损伤处脊髓前角神经元变化,rAAV-retro逆行示踪观察各组小鼠胫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 muscle,TA)相关脊髓运动神经元分布。 结果 与脊髓损伤组相比,SCD组小鼠在损伤后7 d的BMS评分显著提高(P<0.05),损伤后14 d,IL-6、IL-12A和TNF-α表达明显降低(P<0.05),BDNF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损伤处脊髓前角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多(P<0.05),TA相关运动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P<0.05)。 结论 五花血藤水煎液能明显下调炎症因子IL-6、IL-12A和TNF-α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同时上调BDNF的表达从而对运动神经元起保护作用,促进损伤后小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三维可视化探究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轴向长期变化差异
卢逸嘉, 陈春林, 刘云鹭, 冯婕, 刘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
2
): 137-14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2.04
摘要
(
307
)
PDF(pc)
(4378KB)(
18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MRI探究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Radical hysterectomy,RH)前、术后1年及5年阴道轴向变化。 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RH的宫颈癌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及5年行MRI共纳入30例。通过Mimics 23.0软件将术前、后骨盆及阴道三维重建并置于同一空间,以术前、术后1年及5年阴道受力点为P1~P3,测量阴道长度、P1~P3处阴道夹角及坐标。 结果 P2较P1角度增大(19.99±4.26)°、术后1年阴道缩短(5.55±0.6)cm,P3较P1角度增大(24.50±4.33)°、术后5年阴道缩短(5.95±1.13)cm,P3较P2角度增大(4.51±0.33)°、术后5年较1年阴道缩短(0.42±0.53)cm(P均<0.05);P1坐标(3.19±0.69,1.59±0.52),P2(2.52±0.38,0.94±0.87),P3(2.39±0.46,0.69±0.59)。 结论 RH术后阴道轴向夹角逐渐变钝、前倾,受力点向前更靠近耻骨联合、向下更靠近阴道口,这可能是其术后长期较少发生盆腔脏器脱垂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COX-2/sEH双抑制剂PTUPB抑制肝星型细胞活化减轻小鼠肝纤维化
马玲, 洪洁茹, 金玲, 刘昱镳, 杨金桐, 周勇, 张晨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
1
): 58-6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1.11
摘要
(
240
)
PDF(pc)
(8723KB)(
14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花生四烯酸(ARA)经细胞色素P450(CYPs)及环氧合酶2(COX-2)代谢途径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相关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并从肝星形细胞(HSC)活化的角度探讨其机制。 方法 采用雄性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高糖高脂饲养(HFD)诱导小鼠NAFLD相关肝纤维化模型。给予小鼠每天皮下注射COX-2/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sEH)双抑制剂PTUPB(5 mg/kg)。12周后观察COX-2/sEH双抑制对小鼠NAFLD相关肝纤维化的影响。记录小鼠体重变化;检测小鼠葡萄糖耐受性;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损伤;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脂质堆积;Masson染色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胶原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小鼠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相关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TUPB对棕榈酸(PA)诱导的肝星形细胞JS1活化的影响。 结果 PTUPB可显著降低HFD小鼠的体重,提高小鼠葡萄糖耐受性,减轻肝组织病理损伤、脂质堆积和胶原沉积;PTUPB亦可降低HFD小鼠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1及Timp2的基因表达;在细胞水平观察到PTUPB可降低PA诱导的JS1细胞的活化。 结论 抑制ARA的COX-2/sEH代谢可减轻HFD诱导的小鼠NAFLD相关肝纤维化,其机制与抑制HSC的活化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从解剖角度探讨成年女性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子宫圆韧带的处理
王雪娜, 谢明征, 李生龙, 冶福林, 吴兆丰, 益西平措, 仁增罗布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
2
): 240-24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2.21
摘要
(
199
)
PDF(pc)
(1115KB)(
17
)
可视化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后交叉韧带3D模型技术获取低位胫骨隧道解剖参数研究
陈思捷, 郭来威, 王遵林, 谭念, 张康瑞, 韵向东, 夏亚一, 滕元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
5
): 505-51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01
摘要
(
169
)
PDF(pc)
(1895KB)(
52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3D模型技术建立低位胫骨隧道并测量其解剖参数。 方法 选取101例健康膝关节CT影像资料,利用Mimics21.0(Materialise,比利时)软件建立PCL 3D虚拟手术模型并建立前内侧与前外侧入路的低位胫骨隧道,测量胫骨隧道长度(length of the PCL tibial tunnel,LTT),胫骨隧道与胫骨平台3D夹角(3D included angle between tibial medial axis extension line and tibial plateau,3D ATPT)以及隧道入口点到胫骨平台距离(perpendicular distance of the tunnel’s entry point to the tibial plateau,PTT)。利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前内侧与前外侧胫骨隧道参数测量,LTT分别为(45.56±4.27)mm、(43.93±4.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 ATPT分别为(48.17±6.12)°、(54.49±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T分别为(61.86±6.80)mm、(63.51±6.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测量PCL的3D模型低位胫骨隧道相关参数,可为临床PCL重建手术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胆囊静脉是如何回流的? ——临床解剖学研究
丁冉, 郑雪峰, 丁自海, 吴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
3
): 249-25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3.01
摘要
(
167
)
PDF(pc)
(5535KB)(
5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胆囊静脉的回流模式和注入部位,为了解胆囊癌血管转移途径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新鲜成人肝和胆囊标本32例,制成肝门静脉和胆囊静脉铸型标本。计数胆囊静脉属支和分支的数目,测量其直径。观察胆囊静脉的回流模式和注入肝门静脉的部位。 结果 胆囊有胆囊静脉2~4支,长1.6 cm (1.1~2.1 cm),中部直径3.1 mm(2.4~4.1 mm)。胆囊静脉属支有3支(2~5支), 末端直径1.6 mm(0.8~2.8 mm);胆囊静脉分支有4支(3~5支),起始处直径1.5 mm(0.8~2.2 mm)。胆囊静脉左、右侧各1支的有10例,各2支的有8例;左侧1支、右侧2支的有6例,左侧2支、右侧1支的有7例,左侧3支、右侧1支的有1例。在胆囊体和底部起始的细小静脉与胆囊动脉分支伴行,向胆囊两侧走行,汇合成2~5支胆囊静脉属支,在近胆囊床边缘处汇合为胆囊静脉。而后胆囊静脉分出3~5支分支,走行5~8 mm后与肝门静脉右支的第3~5级分支吻合。胆囊床底部有3~5支细小胆囊静脉直接与肝门静脉右支的细小分支吻合。胆囊颈部和胆囊管的静脉与胆总管静脉或肝总管静脉汇合,上行注入肝门静脉左支或右支。 结论 胆囊体和底部的静脉以胆囊门静脉的模式与肝门静脉右支的分支吻合,即首先以胆囊毛细血管静脉端汇合为小静脉,各属支进而汇合为数支胆囊静脉,而后胆囊静脉分出数支分支,与肝门静脉右支的第3~5级分支吻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多模态电磁导航辅助新鲜尸头经鼻内镜解剖测量
周春辉, 吕文英, 董超, 张剑宁, 孙君昭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
2
): 156-161.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2.07
摘要
(
167
)
PDF(pc)
(5366KB)(
1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经鼻内镜入路(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EEA)是显露腹侧颅底并处理相关病变非常适合的入路,探讨多模态电磁导航在辅助新鲜尸头EEA解剖中的作用。 方法 探索新鲜尸头标本的多模态重建;验证电磁导航在EEA中深部结构测量的精确性;利用电磁导航定位鼻腔及鼻窦内特征性的解剖标记。 结果 新鲜尸头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T1序列可用于多模态重建,其他序列失败;电磁导航测量结果与毫米软尺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证实电磁导航适合用于新鲜尸头EEA深部测量。 结论 CT及MRI的T1序列可用于对新鲜尸头EEA的深部多模态电磁导航测量;导航定位鼻腔及鼻窦内特征性的解剖标记,为后续颅腔内解剖测量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基于CT图像对人体肝副裂的观察研究
何祥发, 邱银汝, 王茹, 叶丽丽, 梁明, 庞瑜, 潘伟, 刘斯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
1
): 23-2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1.05
摘要
(
164
)
PDF(pc)
(2110KB)(
1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分析肝副裂的CT影像,以期提高对肝副裂的认识,避免误诊及手术损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12月东莞康华医院1449例上腹部CT,观察肝副裂的检出率及影像表现,记录其分布及形态。 结果 1449例CT中共检出205例具有肝副裂,其CT发现率为14.1%(205/1449),其中男性125例(61%),女性80例(39%),不同性别肝副裂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c2=0.592,P[>]0.05);所检出肝副裂分布以肝右前叶下段发生率最高(55%);随着年龄的增长,肝副裂的数目、长度、宽度随之增加,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副裂CT影像可表现为波浪型(24例)、膈褶型(5例)、楔型(107例)、沟型(68例)及不规则型(1例)。 结论 肝副裂在人群中分布广泛,多排螺旋CT可有效地观察到肝副裂的存在,了解其形态、分布特点,有助于减少对肝副裂的误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正常胸廓比CT影像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李至彦, 陈熙璞, 蔡明辉, 程书文, 岑少钦, 阿布都哈卡尔·克拉木, 马德华, 王朝, 李玉露, 张昕昕, 邹卫, 朱成楚, 易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
1
): 28-3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1.06
摘要
(
162
)
PDF(pc)
(1141KB)(
2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影像解剖学技术获取胸廓参数,计算胸廓比,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浙江台州地区和江苏南京地区560例体检人群、368例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SP)患者的胸部CT平扫影像,按其年龄及性别进行分组,于T6平面测量胸廓横径和纵径,并计算胸廓比,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体检人群正常胸廓比参考范围(1.62±0.14)。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男性(1.60±0.14)和女性(1.67±0.18)组间胸廓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胸廓比随年龄增大逐渐减小,不同年龄段组间胸廓比有显著差异(P<0.01)。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人群胸廓参考范围为(1.79±0.20)。其胸廓比与正常胸廓比各年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正常胸廓比参考值的确立可为胸廓畸形的相关疾病提供可靠参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逆行耻骨上支通道螺钉两种入针点与生殖结构距离的解剖研究
杨德猛, 霍念慈, 周奥然, 刘源, 梁爽, 王雪瑶, 张浩, 李壮志, 马建军, 陈志国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
2
): 121-12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2.01
摘要
(
161
)
PDF(pc)
(4548KB)(
31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测量两种不同经皮逆行耻骨上支螺钉导针入针点与周围重要生殖结构的解剖距离,比较两种入针点的导针置入时损伤周围重要生殖结构的风险,为临床安全置钉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14例防腐成年大体标本,C臂机监视下,徒手完成双侧经皮逆行螺钉导针置入,一侧A入针点选择于耻骨体内缘皮质的前端点,对侧B入针点选择于耻骨体腹侧皮质耻骨结节内侧点,影像设备监视下证实所有导针均位于骨性通道内。解剖标本,显露重要生殖结构,测量男性标本中两入针点到双侧精索、阴茎背神经、阴茎海绵体的最近距离,女性标本中测量两入针点到子宫圆韧带、阴蒂背神经、阴蒂体底部、阴蒂龟头的最近距离。 结果 A入针点,与同侧精索的平均距离(51.17±5.82)mm>阴茎背神经(20.94±4.16)mm>对侧精索(19.77±5.23)mm>阴茎海绵体(19.65±7.30)mm,与同侧子宫圆韧带的平均距离(63.12±10.26)mm>对侧子宫圆韧带(56.11±8.20)mm>阴蒂头(40.72±3.30)mm>阴蒂背神经(20.46±5.81)mm>阴蒂体基底部(17.72±1.76)mm;B入针点,与对侧精索(32.22±8.50)mm>阴茎背神经(31.18±6.23)mm>同侧精索的平均距离(27.09±5.58)mm>阴茎海绵体(20.01±7.54)mm;与阴蒂头(52.80±5.91)mm>阴蒂背神经(50.79±5.05)mm>对侧子宫圆韧带(43.40±6.70)mm>同侧子宫圆韧带的平均距离(35.04±11.25)mm>阴蒂体基底部(33.99±3.86)mm。 结论 A入针点损伤男性对侧精索、阴茎背神经及女性阴蒂背神经、阴蒂体底部的风险大于B入针点;B入针点损伤阴蒂背神经的可能性大于阴蒂背神经,损伤阴茎背神经损伤阴蒂体基底部的可能性大于阴茎海绵体,同种入针点行相同操作时需注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依那西普和传统合成改变病情抗风湿药序贯治疗轻中度强直性脊柱炎的中期疗效随访研究
江伟州, 胡勇, 宋旻恺, 刘欢, 黄文华, 肖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
1
): 97-10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1.18
摘要
(
158
)
PDF(pc)
(3101KB)(
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随访评估依那西普和传统合成改变病情抗风湿药(conventional synthetic 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csDMARDs)序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药物组合方案治疗轻中度AS的中期疗效。 方法 纳入南方医院2017~2018年确诊的轻中度AS患者64例,疾病活动期短期选用依那西普,疾病缓解期改用csDMARDs药物组合口服维持。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评估临床缓解率,并应用BASFI、BASDAI、SQOL-AS量表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 随访3、6、12个月,Patient Global、BASFI、BASDAI及ASDAS-CRP评分,CRP及ESR值均下降(P<0.05),SQOL-AS评分提高(P<0.05)。随访终点分别有85.9%、79.7%的患者达到ASAS 20、ASAS 40缓解标准。随访期间无结核、机会感染、肿瘤发生。 结论 对于轻中度AS,依那西普和csDMARDs序贯组合方案展示了良好的中期疗效,有望成为低收入AS患者的替代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前边缘皮质Kv7.3钾通道在甲基苯丙胺条件性位置偏爱中的作用
杭兆芳, 刘敏, 慕寿红, 韩伟凯, 张静, 岳庆伟, 孙晋浩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
1
): 45-5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1.09
摘要
(
158
)
PDF(pc)
(5266KB)(
2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前边缘皮质在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H)诱导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中的作用,以及电压门控型钾离子通道Kv7.3在前边缘皮质(prelimbic cortex,Prl)内的调控机制。 方法 给予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METH(2mg/kg)建立CPP成瘾模型。通过化学遗传学技术,在前边缘皮质内注射hM4di-mcherry病毒载体,经N-氧化氯氮平诱导激活小G蛋白Gi信号通路,观察Prl脑区在METH致CPP中的作用。应用PCR、Western Blot检测Prl内Kv7.3的表达情况。在Prl脑区埋置套管,定位注射瑞替加滨(Kv7钾通道激动剂),观察对CPP评分的影响。 结果 METH导致Prl内神经元明显活化并降低Kv7.3表达水平。通过化学遗传学特异性沉默Prl脑区神经元,明显减弱CPP分数,激活Prl脑区的Kv7.3通道亦明显降低CPP评分。 结论 前边缘皮质参与了METH诱导CPP的形成,Kv7.3钾离子通道蛋白在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淋巴瘤累及胃结肠韧带的CT表现
吴航, 周陶胡, 李玉标, 黄文君, 丁宁, 董小涵, 董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
1
): 20-2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1.04
摘要
(
157
)
PDF(pc)
(2315KB)(
2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累及胃结肠韧带(gastrocolic ligament,GCL)的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 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确诊的累及GCL的NHL病例,着重观察GCL的CT表现。 结果 GCL受累主要表现为GCL内淋巴结增大,增大淋巴结呈散在分布,未见淋巴结融合。增大淋巴结表现为均匀强化者25例,均匀强化合并环状强化者1例。有2例显示GCL增厚、局部呈饼状改变,伴有腹腔积液。 结论 熟悉GCL影像解剖学特点有助于累及GCL的NHL的CT诊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股骨颈滋养孔的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李海艳, 司丽娜, 要星晨, 杜心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
3
): 258-26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3.03
摘要
(
152
)
PDF(pc)
(6826KB)(
28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测股骨颈滋养孔的分布、形态特点,探讨与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相关性。 方法 干燥股骨标本73例,其中骨质疏松标本12例,正常组61例。观测股骨颈滋养孔的位置、数目、孔径,计算各区域滋养孔面积及不同孔径的百分比。 结果 无论是正常组还是骨质疏松组,股骨颈上方区域滋养孔的数目、面积所占百分比均最多;骨质疏松组与正常组相比,股骨颈后方和上方滋养孔孔径、面积所占百分比明显变小,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股骨颈上方区域滋养孔数目多、面积大,使此部位结构薄弱,可能是造成股骨颈骨折的解剖因素之一。骨质疏松组股骨颈上方区域滋养孔的面积百分比明显变小、孔径也较小,提示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可能与其血供较差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肺静脉解剖变异的多层螺旋CT研究
梅艺璇, 刘海蓝, 柳橙, 张翼, 刘树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
1
): 8-1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1.02
摘要
(
151
)
PDF(pc)
(9220KB)(
47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描述肺静脉的解剖变异并分型,为房颤射频消融术和心胸外科手术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0例应用MSCT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通过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成像(MIP)和容积重建(VR)观察肺静脉解剖结构,对其分型并统计出现频率。 结果 共同静脉出现率38.8%,副肺静脉出现率14.8%,均无性别差异。左心房-肺静脉连接方式可分4型:标准型最常见,有130例(52%);共干型83例(33.2%),是最常见的变异类型;副静脉型23例(9.2%);混合型14例(5.6%),最少见。两侧肺静脉引流模式的变异率为54%,右侧26.8%,左侧42%,均无性别差异。 结论 肺静脉具有较大变异性,MSCT可详细显示肺静脉,是研究其解剖结构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四肢及脊柱浅筋膜中间筋膜层MRI特点及其对脂肪瘤屏障作用的临床观察
杜心如, 要星晨, 徐晔, 于小雨, 史湘君, 徐子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
2
): 230-23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2.19
摘要
(
150
)
PDF(pc)
(2279KB)(
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四肢脊柱浅筋膜中间筋膜层对肿瘤的屏障作用。 方法 回顾117例共121部位(男48例,女69例)四肢脊柱脂肪瘤患者MRI、手术及病理结果,对肿瘤所在部位深筋膜、浅筋膜中间筋膜层的形态及肿瘤形态相关性进行观察。 结果 病人平均年龄52.2岁(15~82岁);脂肪瘤所在部位侧别:左侧44.4%(52例),右侧48.7%(57例),双侧5.1%(6例),中线1.7%(2例);部位:颈后部7.5%(9),胸背部5.8%(7),肩部23.1%(28),上臂15.7%(19),前臂7.4%(9),手3.3%(4),股部34.7%(42),小腿2.5%(3);肿瘤位置:肌内40.2%(47例),深筋膜深面17.9%(21例),浅筋膜中间筋膜深面23.9%(28例),浅筋膜中间筋膜浅面5.9%(7例),肌间隙11.9%(14例)。肿瘤形态:脂肪瘤均与正常组织存在边界,分叶状48.7%(57例),椭圆状41.9%(49例),扁平状9.4%(11例)。病理类型:棕色瘤3.4%(4例),血管脂肪瘤1.7%(2例),普通型86.3%(101例),纤维脂肪瘤8.4%(10例)。皮下脂肪瘤多位于深筋膜与中间筋膜层之间,呈分叶状,深筋膜深面及肌内肿瘤多为椭圆形,肿瘤形态与中间筋膜及深筋膜、肌外膜的形态相关。 结论 浅筋膜中间筋膜层是一层较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位于深筋膜和皮肤之间,中间筋膜层对脂肪瘤增殖有一定的阻挡作用,是自然屏障结构,深筋膜和肌间隔同样是肿瘤屏障结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胎儿孤立性单侧侧脑室扩张对脑实质体积影响的MRI研究
孙珊珊, 田迷迷, 赵鹏, 蔡硕, 杨涛, 杨咏青, 马文静, 林祥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
1
): 15-19.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1.03
摘要
(
147
)
PDF(pc)
(2278KB)(
27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不同程度单侧侧脑室扩张对脑实质体积的影响并探讨其对胎儿诊疗的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经超声证实的孤立性单侧侧脑室扩张的胎儿,行胎儿颅脑1.5T MR扫描。测量扩张侧及正常侧的侧脑室宽度、相邻外侧脑实质厚度、侧脑室体积、大脑半球体积,并计算脑实质体积。每隔1月随访侧脑室宽度随孕周的变化情况。 结果 最终纳入研究的23~31孕周的孤立性单侧侧脑室扩张胎儿共49例,按扩张程度分为3组:轻度扩张组12例、中度扩张组27例、重度扩张组10例。对比研究结果如下:① 3组病例的扩张侧与正常侧比较,扩张侧邻近脑实质厚度减小,脑实质体积未见明显差异;② 3组病例间的扩张侧侧脑室宽度、体积及大脑半球体积均存在差异(P<0.05),扩张侧脑实质厚度及体积未见明显差异;③ 随访发现轻中度扩张组侧脑室宽度逐渐减小者占76%,重度扩张组流产率达80%。 结论 孤立性单侧侧脑室扩张对脑实质的体积没有影响,轻中度扩张胎儿预后好,这为侧脑室扩张胎儿的评估、预后和干预提供了重要影像学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踝关节融合术后后足关节生物力学分析
林文杰, 孙欣, 黄文华, 魏波, 林涛, 梁振明, 钟环, 张欣, 欧阳汉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
2
): 212-21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2.16
摘要
(
145
)
PDF(pc)
(2924KB)(
14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踝关节融合术后后足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 利用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右踝关节CT图像,构建踝关节融合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模拟踝关节融合术后骨性融合状态,采用中立、外旋、内旋、背伸和跖屈的5种载荷工况分别对融合前、后模型组进行有限元分析,评估踝关节融合前后的整体刚度变化、距下关节和距舟关节的接触力学特性变化。 结果 踝关节发生骨性融合后,整体结构刚度较融合前模型显著增高;除中立位工况以外,融合后的距下关节的接触面积均有所减少,距舟关节接触面积则有所增加;而融合后的距下和距舟关节的接触应力在各工况下总体呈降低趋势。结论 踝关节骨性融合术后相邻关节的接触特性改变可能是足部整体结构刚度提高后承载模式发生变化的结果,其与相邻后足关节退行性改变之间的关联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