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胆囊静脉是如何回流的? ——临床解剖学研究
    丁冉, 郑雪峰, 丁自海, 吴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3): 249-25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3.01
    摘要204)      PDF(pc) (5535KB)(100)    收藏
    目的    探讨胆囊静脉的回流模式和注入部位,为了解胆囊癌血管转移途径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新鲜成人肝和胆囊标本32例,制成肝门静脉和胆囊静脉铸型标本。计数胆囊静脉属支和分支的数目,测量其直径。观察胆囊静脉的回流模式和注入肝门静脉的部位。  结果    胆囊有胆囊静脉2~4支,长1.6 cm (1.1~2.1 cm),中部直径3.1 mm(2.4~4.1 mm)。胆囊静脉属支有3支(2~5支), 末端直径1.6 mm(0.8~2.8 mm);胆囊静脉分支有4支(3~5支),起始处直径1.5 mm(0.8~2.2 mm)。胆囊静脉左、右侧各1支的有10例,各2支的有8例;左侧1支、右侧2支的有6例,左侧2支、右侧1支的有7例,左侧3支、右侧1支的有1例。在胆囊体和底部起始的细小静脉与胆囊动脉分支伴行,向胆囊两侧走行,汇合成2~5支胆囊静脉属支,在近胆囊床边缘处汇合为胆囊静脉。而后胆囊静脉分出3~5支分支,走行5~8 mm后与肝门静脉右支的第3~5级分支吻合。胆囊床底部有3~5支细小胆囊静脉直接与肝门静脉右支的细小分支吻合。胆囊颈部和胆囊管的静脉与胆总管静脉或肝总管静脉汇合,上行注入肝门静脉左支或右支。  结论    胆囊体和底部的静脉以胆囊门静脉的模式与肝门静脉右支的分支吻合,即首先以胆囊毛细血管静脉端汇合为小静脉,各属支进而汇合为数支胆囊静脉,而后胆囊静脉分出数支分支,与肝门静脉右支的第3~5级分支吻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后交叉韧带3D模型技术获取低位胫骨隧道解剖参数研究
    陈思捷, 郭来威, 王遵林, 谭念, 张康瑞, 韵向东, 夏亚一, 滕元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05-51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01
    摘要201)      PDF(pc) (1895KB)(69)    收藏
    目的    基于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3D模型技术建立低位胫骨隧道并测量其解剖参数。  方法    选取101例健康膝关节CT影像资料,利用Mimics21.0(Materialise,比利时)软件建立PCL 3D虚拟手术模型并建立前内侧与前外侧入路的低位胫骨隧道,测量胫骨隧道长度(length of the PCL tibial tunnel,LTT),胫骨隧道与胫骨平台3D夹角(3D included angle between tibial medial axis extension line and tibial plateau,3D ATPT)以及隧道入口点到胫骨平台距离(perpendicular distance of the tunnel’s entry point to the tibial plateau,PTT)。利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前内侧与前外侧胫骨隧道参数测量,LTT分别为(45.56±4.27)mm、(43.93±4.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 ATPT分别为(48.17±6.12)°、(54.49±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T分别为(61.86±6.80)mm、(63.51±6.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测量PCL的3D模型低位胫骨隧道相关参数,可为临床PCL重建手术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股骨颈滋养孔的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李海艳, 司丽娜, 要星晨, 杜心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3): 258-26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3.03
    摘要181)      PDF(pc) (6826KB)(68)    收藏
    目的    观测股骨颈滋养孔的分布、形态特点,探讨与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相关性。  方法   干燥股骨标本73例,其中骨质疏松标本12例,正常组61例。观测股骨颈滋养孔的位置、数目、孔径,计算各区域滋养孔面积及不同孔径的百分比。  结果   无论是正常组还是骨质疏松组,股骨颈上方区域滋养孔的数目、面积所占百分比均最多;骨质疏松组与正常组相比,股骨颈后方和上方滋养孔孔径、面积所占百分比明显变小,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股骨颈上方区域滋养孔数目多、面积大,使此部位结构薄弱,可能是造成股骨颈骨折的解剖因素之一。骨质疏松组股骨颈上方区域滋养孔的面积百分比明显变小、孔径也较小,提示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可能与其血供较差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不同体位腹膜后大血管及腰大肌的MRI影像解剖学差异
    易红蕾, 陈虎, 王昕辉, 朱昌荣, 练沛荣, 夏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11-515.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02
    摘要150)      PDF(pc) (3169KB)(87)    收藏
    目的    比较仰卧位、俯卧位及侧卧位时,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在腰椎各椎间隙水平的位移变化和腰大肌厚度及位移变化,确定经侧路进行腰椎融合术的安全工作区。  方法    15名志愿者在3种体位接受腰椎磁共振检查,记录L1/2~L4/5椎间隙水平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位置、腰大肌的厚度及位移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    相同节段不同体位下腔静脉分布相似。而在L1/2~L3/4水平,相较于仰卧位,腹主动脉在侧卧位和俯卧位部分向前方移动至椎体前缘。相同节段不同体位腰大肌厚度存在差异(L2/3 A区,L3/4 A区、IV区和P区,L4/5 II区和IV区)(P<0.05)。不同节段腰大肌前移距离存在差异,在L1/2水平,俯卧位(-7.53±3.30)mm及侧卧位(-7.25±3.96)mm的前移距离大于仰卧位(-10.90±3.31)mm,P=0.012;在L2/3水平,侧卧位的前移距离(-0.12±5.59)mm明显大于仰卧位(-5.03±2.49)mm和俯卧位(-3.38±3.99)mm,P=0.009;在L3/4和L4/5水平未见明显差异。  结论   右侧卧位在L1/2、L2/3选择I、II区穿刺是安全可行的;L3/4、L4/5水平可以选择II区穿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个体化“三定式”导向器在椎间孔镜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林煜倩, 赵薇, 王建琳, 王玉娟, 余青泠, 饶利兵, 李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99-60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17
    摘要141)      PDF(pc) (2288KB)(78)    收藏
    目的    探讨个体化“三定式”导向器辅助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意义。  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1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8)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实验组(n=8)利用团队自主设计的个体化“三定式”导向器辅助椎间孔镜手术,术前采集患者CT数据导入软件进行个体化设计,模拟手术穿刺路径,拟定进针位置、进针角度、进针深度(即“三定”),术中将个体化“三定式”导向器置于体表,根据修正值调整穿刺角度和方向,实现精准穿刺。比较两组透视次数、穿刺时间、穿刺次数。  结果    实验组透视次数、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  结论    应用个体化“三定式”导向器辅助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切实可行,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枕下肌的神经入肌点定位
    熊伟, 王捷, 舒红燕, 杨胜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4): 377-381.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4.01
    摘要129)      PDF(pc) (2988KB)(50)    收藏
    目的     准确定位枕下肌的神经入肌点(NEP),为枕下肌肌张力增高所致疾病的肌外神经阻滞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24具成人尸体。解剖暴露枕下肌(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的NEP,硫酸钡标记,原位缝合。螺旋CT扫描与三维重建。经皮连接枕外隆突与第7颈椎棘突的曲线为纵向(L)参考线,乳突与第7颈椎棘突的曲线为横向(H)参考线,NEP在项部和相反侧皮肤上的点分别记为P点和P'点,经P点分别向H线和L线作垂线,其交点分别记为PH点和PL点。Syngo系统下确定PH点和PL点分别在H线和L线上的百分位置及NEP的深度。  结果    每块枕下肌(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常只有1个NEP,其NEP的PH分别位于H线上的46.29%、35.85%、28.88%和32.29%处;PL分别位于L线上的27.39%、39.06%、35.06%和40.42%处。NEP的深度分别位于PP'线上的21.21%、24.02%、14.59%和21.44%处。上述百分值均为平均值。左右侧及男女性间的数据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这些NEPs的体表百分位置和深度的准确界定,利于提高枕下肌张力增高所致疾病的肌外神经阻滞的定位效率与疗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新鲜猪心房室传导轴的显微解剖
    王德昌, 龚浙溢, 廖承浩, 支沙沙, 邹旭菲, 胡耀辉, 王凯, 娄阳云, 李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3): 254-25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3.02
    摘要127)      PDF(pc) (3017KB)(33)    收藏
    目的     通过体视显微镜和组织学方法检查新鲜猪心房室传导轴,观察其形态特征。  方法 采用30例新鲜猪心进行实验,在体视显微镜下进行房室传导轴的解剖探查,观察其形态并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再通过HE、Masson染色等组织学技术进行形态观察和分析。  结果    成功地检查猪心房室传导轴(22/30),发现左束支近端呈束状分布,远端呈喇叭口型散开(22例);猪心His 束、左束支、右束支的被膜相对较厚,肉眼上容易识别;房室束宽度为(1.58±0.75)mm,房室束长度为(17.56±7.79)mm,左束支近端宽度为(2.40±1.11)mm,左束支与房室束的夹角为(114.46±13.06)°。  结论    猪心房室束、左束支、右束支的位置及形态可能与人及其他动物略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副神经和颈筋膜解剖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聂政, 姜恒, 陈萌萌, 单建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4): 382-38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4.02
    摘要118)      PDF(pc) (2282KB)(29)    收藏
    目的   了解副神经与胸锁乳突肌后缘封套筋膜的解剖关系,为颈后三角手术中避免损伤副神经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策略。  方法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大体标本21具(42侧),显露胸锁乳突肌和颈后三角,紧贴胸锁乳突肌后缘剪开封套筋膜,观察胸锁乳突肌后缘封套筋膜的完整性、致密性,以及封套筋膜与副神经的解剖关系,副神经是否容易辨识、分离。  结果    胸锁乳突肌后缘封套筋膜完整、致密,副神经与封套筋膜之间无直接接触、纤维连接或其他组织。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剪开封套筋膜后,18具标本双侧不能直接看到副神经,副神经与封套筋膜之间隔以脂肪组织,钝性分离脂肪后较易寻找副神经;另3具标本双侧能直接看到副神经。所有副神经位于耳大神经以上,与耳大神经距离(12.6±5.2)mm。  结论    胸锁乳突肌后缘的封套筋膜完整致密,与副神经无密切联系;在颈后三角手术中锐性打开后寻找副神经较为容易,术野清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黄芩苷对糖尿病大鼠血管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喜波, 张英杰, 王洪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3): 324-329.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3.13
    摘要117)      PDF(pc) (6803KB)(11)    收藏
    目的    探讨黄芩苷对糖尿病大鼠血管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组、糖尿病组、黄芩苷50 mg/kg组、黄芩苷100 mg/kg组。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 mg·kg-1·d-1用于建立糖尿病模型,注射链脲佐菌素后黄芩苷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每日1次,灌胃28 d。离体血管环实验检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8,IL-1β,TNF-α,IL-6,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px)含量;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主动脉形态;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NO水平;免疫印迹检测各组大鼠主动脉组织中eNOS、NF-κB蛋白表达;二氢乙锭(D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主动脉活性氧(ROS)形成情况。  结果    经黄芩苷治疗后,糖尿病大鼠血管舒张功能障碍改善,血清中IL-β,IL-18,IL-6和TNF-α含量降低,NO、MDA和GSH-px含量升高,主动脉组织中eNOS蛋白表达增加、NF-κB蛋白表达降低,ROS形成减少。  结论    黄芩苷可能通过NF-κB/ROS信号通路保护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管损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SuperPATH入路微创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术中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策略
    刘宇, 顾三军, 徐耀增, 李海峰, 魏长宝, 殷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4): 465-469.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4.16
    摘要114)      PDF(pc) (4026KB)(18)    收藏
    目的    探讨SuperPATH入路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术中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06月至2018年12月间采用SuperPATH入路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20例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4例男性,56例女性,平均年龄74.5岁(65-98岁),全髋关节置换术63例,半髋关节置换术57例。  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24月以上随访,其中术中并发症12例,包括髋臼磨穿及骨折、股骨侧裂隙骨折、股骨柄的前倾角过小或内外翻放置等,行相应处理后均恢复正常髋关节功能,术后随访无感染、脱位等并发症,无二次手术。  结论    SuperPATH入路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采用完全肌间隙入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病人满意度好的特点,同时由于手术操作视野小,若手术操作不规范容易产生术中并发症,所以必须经过严格的正规培训及规范的手术操作,才能有效的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积木式脑综合标本的制作
    李明哲, 王涛, 丛培颉, 王承涛, 刘晓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3): 365-36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3.20
    摘要107)      PDF(pc) (1650KB)(54)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多模态融合技术三维重建岩上静脉
    吴世源, 何浩强, 陈正和, 牟永告, 李严兵, 黄文华,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3): 270-27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3.05
    摘要104)      PDF(pc) (4080KB)(27)    收藏
    目的   为了更客观、更个性化地体现岩上静脉(Superior petrosal vein, SPV)及其毗邻骨性结构的形态学特点,应用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相结合的多模态融合技术三维重建岩上静脉复合体及其周围颅骨的正常解剖结构,为解剖学研究和临床手术提供新的参考。 方法    通过对造影剂浓度、造影剂推注速度、开始扫描时间等的调整,扫描得到的3D CEMRA经过图像处理工作站MIP后处理软件判断岩上静脉复合体 (SPVC)显影成功。3D CEMRA与3D-CT的原始数据共同导入3Dslicer软件,通过图像配准、阈值分割、结构修剪和数据打包保存,最后把这两种模态的打包数据共同导入并同时3D融合显现。运用3Dslicer软件的测量模块对相关解剖参数进行测量。  结果    ①得到造影精度分别为乙状窦、岩上窦(Superior petrosal sinus,SPS)、 SPV、 SPV属支的相关造影参数,但是成功率不够稳定;②通过对头部CEMRA和头颅CT的DICOM数据的三维重建,得到SPV及其属支、SPS、乙状窦、横窦和海绵窦等静脉结构,内耳道、岩上窦沟和横窦沟等颅底特别是岩斜区附近的骨性解剖标志;③多模态融合后静脉结构和骨性结构的三维融合图;④运用3Dslicer软件中的测量模块测量的测量图示。  结论    提示影像学与3Dslicer软件的结合可以逼真地展示多模态融合的解剖结构,为解剖形态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也可以为临床手术提供个性化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坐骨神经高位分支并发出臀下神经变异1例
    崔峻嘉, 刘环宇, 方智颖, 李佳逢, 林星, 全贵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3): 295-.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3.23
    摘要101)      PDF(pc) (1310KB)(24)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特制牵引床在直接前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李骏然, 梁俊生, 李冬梅, 翟婧秀, 徐颖, 王宏润, 邓福宽, 李力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3): 349-35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3.17
    摘要99)      PDF(pc) (2719KB)(17)    收藏
    目的    探讨特制牵引床在直接前侧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12月我院行DAA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75例。根据术中是否使用牵引床,将患者分为A组(39例,牵引床DAA半髋关节置换术)和B组(36例,无牵引床DAA半髋关节置换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骨折侧别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疗效、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A组术前准备时间明显长于B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B组(P<0.05)。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股骨假体中心性固定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双侧肢体长度差小于10 mm比率,术后首次下床站立时间,术后使用助行器行走时间,术后独立行走时间以及术后1个月、1年的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8%(5/39,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大转子骨折2例,切口渗液1例),B组为19.4%(7/36,股外侧皮神经损伤3例,大转子骨折2例,切口渗液2例),P>0.05。   结论    特制牵引床辅助完成DAA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疗效确切,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股骨假体中心性固定率,但其术前准备时间较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两种神经功能重建术式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的比较
    蒋孟楠, 张紫珺, 张乾玲, 苏欢, 高一凡, 卢巍, 杨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4): 428-43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4.10
    摘要91)      PDF(pc) (3387KB)(32)    收藏
    目的   比较靶向肌肉神经功能重建(targeted muscle reinnervation,TMR)和靶向神经功能替代(targeted nerve function replacement,TNFR)两种术式的疗效。  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Sham)组、单纯胫神经离断(TNT)组以及在TNT基础上建立模型TMR组和TNFR组,通过足迹分析、肌电信号(electromyography,EMG)、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评价两种手术效果。  结果    TNFR组胫神经指数(-12.30±4.06)略大于TMR组(-13.79±5.28);第8周TMR组和TNFR组患侧EMG幅值相较于TNT组明显增强(P<0.05),TNFR组患侧EMG幅值强于TMR组;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发现TNFR组和TMR组神经和肌萎缩程度较TNT组轻;TNFR组腓肠肌内侧头延续胫神经原有功能,相较于TMR组,其神经分支更加密集。  结论    TNFR术及TMR术均可延缓肌萎缩并促进运动功能重建,TNFR术的远期疗效较优于TMR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与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
    陈文锦, 张树军, 彭伟, 庄胤, 崔巍, 孙振中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5): 593-598.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5.17
    摘要91)      PDF(pc) (3800KB)(55)    收藏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D)与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分别应用UBED和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9例,其中UBED组24例,PEID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及术后3 d、1月和6月功能。  结果    UBED组1例术中出现硬膜囊破裂,1例术后出现头痛;PEID组1例术后早期出现S1神经根支配区烧灼样疼痛。UBED组切口长度(32.6±3.9)mm大于PEID组(9.8±1.3)mm,P<0.05;灌洗液使用量(11.1±2.3)L大于PEID组(6.5±1.1)L,P<0.05;术后血清肌酸激酶(351.8±99.9)U/L高于PEID组(241.4±49.6)U/L,P<0.05;手术时间(91.5±14.8)min短于PEID组(130.4±13.8)min,P<0.05。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 d、1月及6月的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两组患者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UBED与PEID均为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可有效减少术中透视次数且获得相似的疼痛缓解,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UBED术野开阔且操作空间更大,PEID创伤更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中老年大骨节病患者下颈椎椎体高度及前后径的X线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吴学元, 易智, 凌鸣, 刘时璋, 孙正明, 谢利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4): 395-40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4.05
    摘要85)      PDF(pc) (3988KB)(22)    收藏
    目的    测量大骨节病(Kashin-Beck disease,KBD)患者下颈椎椎体的X线参数,明确KBD对下颈椎椎体发育的影响。  方法    分别对62例KBD患者(KBD组)及67例正常人(对照组)行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观察颈椎椎体的影像学特征,测量两组C3~7椎体前缘、中份及后缘高及前后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KBD患者下颈椎椎体上、下面凹凸不平,终板凹陷、硬化。颈C3~7椎体前、后缘高大于中份高,椎体前、后缘高无统计学差异(P>0.05);KBD组男性C4~6和女性C4~7的椎体中份高小于前、后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男性C4~7及女性C3~7椎体中间高均高于K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BD患者男女组间前后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男女前后径较KBD组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KBD可引起终板软骨凹陷、不平及硬化,导致颈椎中间高度降低,但对颈椎前后径无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腹壁血管纤维瘤1例
    胡凡刚, 刘金凤, 刘德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4): 50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4.25
    摘要83)      PDF(pc) (1789KB)(27)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基于三维测量的颞浅动脉干解剖学研究
    廖晓霜, 鲁辉, 刘融, 魏在荣, 周健, 陈伟, 蒋海芳, 聂开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3): 263-269.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3.04
    摘要82)      PDF(pc) (3512KB)(25)    收藏
    目的    通过三维测量方法测量颞浅动脉干解剖学参数, 为相关临床操作提供解剖学参考。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头颅CTA检查的70例影像学原始图像,患者年龄30~79岁,平均60.0岁,其中女性32例,男性38例。通过专业医学三维重建软件(mimics)进行颞浅动脉重建后,测量颞浅动脉主干解剖参数: 颞浅动脉干长度(AB)、C型弯曲的长度(CD)、水平测量的外耳道和颞浅动脉干之间的距离(EF)、C型弯曲弯曲度。  结果    在三维可视化模型上进行三维测量,男性与女性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组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66%颞浅动脉干颧弓处出现C型弯曲;C型弯曲长度与弯曲度呈线性相关y=0.82788x-0.02919。89 %C型弯曲处有分支血管发出;C型弯曲处发出的分支7%为颞中动脉,64%为颧眶动脉,29%为颞中动脉和颧眶动脉。70例数据中1侧颞浅动脉顶支缺如,1侧颞浅动脉额顶支分叉点位于颧弓处,分叉点处于C型弯曲中点。  结论    三维立体可视化可以精准地进行颞浅动脉干解剖学测量,为相关临床操作提供解剖学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从腔镜解剖视角看分析肠脱垂嵌顿Altemeier手术治疗策略
    华伟, 李龑杼, 雷挺, 周福荣, 刘勇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4): 487-489.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4.20
    摘要81)      PDF(pc) (2352KB)(8)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