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髂后上棘的解剖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
    祁冀, 李静, 王海洲, 陈平, 林定坤, 陈海云, 平瑞月, 徐燕笑, 李义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377-38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1
    摘要1000)      PDF(pc) (3716KB)(107)    收藏
      目的    研究髂后上棘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80例干燥人体髋骨标本,以髂后上棘为A点,髂前上棘为B点,坐骨结节为C点,髂棘最高点为D点,耻骨结节为E点,耳状关节面后缘中点为F点,髂后上棘尖端A点的宽度为W0,A点的厚度为H0。髂嵴后部最大宽度为Wmax,其与A点的距离为D0,分别距离A点0.5、1.0、1.5、2.0 cm测量髂嵴的宽度,记为W1、W2、W3、W4,以髂嵴转折部为G点,G点宽度记为W5,分别测量AB,AC,AD,AE,AF,G,CD长度。  结果    髂后上棘形态大致分为4型:Ⅰ型“V”形(38.2%),Ⅱ型“U”形(43.2%),Ⅲ型“W”形(11.1%),Ⅳ型“增生型”(7.5%)。Ⅰ型的AB长度显著小于Ⅲ型和Ⅳ型,Ⅰ型的AF距离显著小于Ⅱ型和Ⅲ型,Ⅰ型的W0、W1、H0显著小于Ⅱ型、Ⅲ型、Ⅳ型,Ⅲ型的W0大于Ⅰ型Ⅱ型和Ⅳ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髂后上棘有4种形态变异,以“U”形为主,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锥状肌及耻骨前韧带的解剖学观测
    袁嘉杰, 袁志荣, 陈小妹, 苏明浩, 李泽霖, 贺善礼, 刘畅, 李泽宇, 欧阳钧, 戴景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5): 515-518.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5.03
    摘要766)      PDF(pc) (1715KB)(78)    收藏
    目的    探究锥状肌及耻骨前韧带的毗邻关系,为进一步了解维持耻骨联合稳定的机制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用24具标本(男19具,女5具),观测锥状肌的长、宽、厚及其与邻近的腹直肌、长收肌和耻骨前韧带之间的毗邻关系。  结果   95.8%大体标本双侧存在锥状肌(23/24,男性19例,女性4例),4.2%右侧缺如(1/24,女性1例)。测得锥状肌长度,右侧:男(70.64±13.48)mm,女(71.81±11.27)mm,左侧:男(69.60±12.01)mm,女(64.25±19.79)mm;宽度,右侧:男(20.68±4.12)mm,女(20.65±2.04)mm,左侧:男(20.02±2.99)mm,女(18.23±4.77)mm;厚度,右侧:男(2.50±1.61)mm,女(1.49±0.40)mm,左侧:男(2.19±1.06)mm,女(1.50±0.56)mm,左、右侧锥状肌的长、宽和厚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测得耻骨前韧带宽度,右侧:男(5.96±1.55)mm,女(6.60±1.10)mm,左侧:男(6.35±1.58)mm,女(6.16±0.69)mm。锥状肌以腱性纤维起于耻骨前面及耻骨联合前的纤维性韧带;腹直肌肌腱、长收肌肌腱、腹股沟韧带以及锥状肌起点在耻骨嵴处交织毗邻,形成层次鲜明的耻骨前韧带。  结论    锥状肌起于耻骨前韧带,与腹股沟韧带和长收肌肌腱一同构成耻骨前韧带;同时以耻骨前韧带为中心,毗邻结构共同构成一个复合体,为耻骨联合的稳定提供重要的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内固定术后椎体空洞形成的危险因素与疗效分析
    梁昌详, 梁国彦, 郑晓青, 黄勇兄, 尹东, 昌耘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6): 714-719.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6.15
    摘要716)      PDF(pc) (3635KB)(34)    收藏
    目的    观察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后路内固定复位术后椎体内空洞形态,分析空洞产生的危险因素及空洞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   选取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内固定复位术治疗患者52例,随访2年以上,观察椎体内空洞形态;将患者按椎体内有无明显空洞分为2组,对比两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分析导致空洞的危险因素及空洞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结果    椎体完全愈合23.1%(12/52),存在空洞76.9%(40/52)。椎体空洞的形态有几种类型:终板空洞22.5%(9/40);椎体空洞47.5%(19/40);椎体劈裂30%(12/40)。椎体空洞组男性比例较高、脊髓神经损伤较严重。术后随访平均37.8个月,患者的腰痛及腰椎功能恢复良好,两组间VAS及OD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伤椎置钉复位术未行椎体植骨者容易导致椎体内空洞,骨折爆裂程度越高,越容易导致椎体空洞;实施伤椎螺钉置入术后椎体高度复位的程度较大是导致椎体中前部出现空洞的重要原因。椎体内出现空洞或劈裂,短期不影响患者的腰椎疼痛及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足底中间群肌和足背肌肌内神经整体分布模式及意义
    邓群, 罗林芬, 杨胜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5): 523-529.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5.05
    摘要661)      PDF(pc) (7242KB)(12)    收藏
    目的    揭示足底中间群和足背肌的肌内神经整体分布模式,探讨其意义。  方法    取下12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足底中间群肌和足背肌,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显示肌内神经整体分布模式。  结果    接受足底内侧神经支配的趾短屈肌、第1和第2蚓状肌的神经支,分别从肌的内侧深面和浅面入肌;接受足底外侧神经支配的足底方肌、第3和第4蚓状肌的神经支从肌止端走向起端;骨间足底肌和骨间背侧肌的神经支从肌起端走向止端。趾短伸肌和母短伸肌的神经支共干。蚓状肌、第1和第2骨间足底肌、第1骨间背侧、母短伸肌和趾短伸肌仅在肌腹中部形成1个肌内神经密集区;趾短屈肌、足底方肌、第3骨间足底肌以及第2~4骨间背侧肌有2个肌内神经密集区,位于肌腹两侧,这些肌可分为2个神经肌亚部。  结论    这些结果可为外科手术免于神经损伤、肌移植的选材匹配,以及注射肉毒毒素A阻滞这些肌的痉挛提供形态学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CT三维成像在颈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术中“V”点定位的作用
    简伟, 徐聪, 艾雯, 尹生江, 毕振宇, 吴泽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6): 720-72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6.16
    摘要584)      PDF(pc) (1655KB)(174)    收藏
    目的    探讨CT三维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3D-CT)技术在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孔减压髓核摘除术中“V”点确定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行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孔减压髓核摘除术并成功随访的患者50例,均为单侧症状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经保守治疗6周以上无效,且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发现颈椎失稳。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4.2(40~75)岁,C4/5节段14例,C5/6节段25例,C6/7节段11例。患者分为两组,术中常规C臂X线机下定位“V”点为A组(26例),术前通过3D-CT技术确定“V”点为B组(24例),比较二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手术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5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7.20±2.56)月(3~13月),A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多于B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随防评分、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稳定性,二组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3D-CT技术在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手术中“V”点定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的再手术策略
    涂强, 孙昊, 陈虎, 朱昌荣, 陈育岳, 黄显华, 刘永刚, 马向阳, 王建华, 章凯, 夏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2): 218-223.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2.17
    摘要522)      PDF(pc) (3631KB)(28)    收藏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的手术治疗策略。  方法    对2015年至2020年我院收治的13例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再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采取颈椎前路Zero-P钢板固定术治疗8例单节段邻椎病,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5例2个节段邻椎病,采用JOA评分、VAS评分及NDI指数进行疗效评价,分析X线、CT或MRI影像学表现。  结果   本组所有病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1.6个月(6~24个月)。两种术式术后患者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均得到显著改善。颈椎前路Zero-P钢板术后内固定物位置良好,随访未见钢板螺钉松动,骨融合平均时间为7.6个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患者均未出现C5神经根麻痹、椎板再关门等并发症。  结论    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再手术方式的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单节段邻椎病且不伴严重后纵韧带骨化,可选择前路减压融合Zero-P固定术;邻椎病变节段≥2处,可选择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基于中国数字化人体的支气管树三维模型构建及纤维支气管镜手术模拟仿真
    杨静怡, 胡昕, 姚洁, 徐洲, 杨智, 陈志, 吴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1): 1-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1.01
    摘要498)      PDF(pc) (8102KB)(169)    收藏
    目的    构建人体肺支气管树详细的三维数字化结构,并进行虚拟仿真和3D打印,为纤维支气管镜手术虚拟仿真提供精准的形态学资料。  方法    选择中国数字化人体CVH1,2,5,6胸部的断层解剖图像,使用AMIRA软件对肺和支气管树进行分割并三维重建,使用Cinema 4D软件平滑,构建交互式3D-PDF模型,并进行3D打印,创建虚拟纤维支气管镜手术仿真模型。  结果   我们构建了4例详细的肺支气管树三维数字化模型,包括3例成人,1例儿童,展示了人体支气管树3~6级分支,4级与6级分支数都为上一级分支数两倍左右,左肺段支气管为8段,6级支气管分支数为63.8±3.6,右肺段支气管为10段,6级支气管分支数为63.8±3.6,左右肺6级支气管数比为0.79。支气管最长长度均位于左叶,儿童管腔直径均小于3例成人的管腔直径。  结论   支气管树的三维数字化模型、3D打印模型、3D-PDF和手术虚拟仿真软件,提高了对支气管树解剖学和发育生物学的认识。我们认为,左肺的B1+2和B7+8段支气管为单独的段支气管,而不是两段合并的段支气管,此研究为临床解剖学教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手术虚拟仿真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术前三维CT血管成像评估肠系膜下动脉解剖特征
    张鹏, 陈鑫, 张兰, 林曜, 吕剑波, 曾新宇, 王征, 李欣, 金曜, 陶凯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5): 530-535.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5.06
    摘要488)      PDF(pc) (4182KB)(80)    收藏
    目的    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CTA)评估分析直肠癌患者肠系膜下动脉(IMA)分型及解剖特点,为直肠癌手术血管处理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接受IMA CTA检查的直肠癌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重建IMA图像。对IMA进行分类并测量统计肠系膜下血管各解剖参数。 结果    266例研究对象中男性187例,女性79例。111例(41.7%)左结肠动脉(LCA)从主干独立发出,112例(42.1%)LCA和乙状结肠动脉(SA)共干发出,33例(12.4%)LCA、SA及直肠上动脉(SRA)共干,10例(3.8%)缺乏LCA。全组IMA主干长度(LIMA)为(39.1±10.1)mm、IMA根部至髂血管分叉距离(DIMA)为(44.1±7.4)mm、IMA根部与肠系膜下静脉(IMV)水平距离为(24.6±8.9)mm、IMA分支点与IMV水平距离为(13.0±5.3)mm。LCA走行包括:122例(47.6%)高位型,88例(34.4%)中位型,46例(18.0%)低位型。65例(25.4%)LCA紧贴IMV内侧,136例(53.1%)LCA紧贴IMV外侧,55例(21.5%)LCA外侧远离IMV。  结论   术前利用三维CT血管成像可准确评估IMA分型及肠系膜下血管的形态走行关系,为直肠癌手术中血管处理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成年男性脐动脉的应用解剖
    霍介超, 杨美, 郑银, 张杲黎, 万珊珊, 刘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383-38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2
    摘要487)      PDF(pc) (3229KB)(415)    收藏
    目的    研究男性标本脐动脉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膀胱癌切除术中结扎脐动脉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随机选用福尔马林液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19具(38侧),解剖观测脐动脉的起点、走行、起始端外径及分支,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脐动脉均起自髂内动脉。脐动脉起始端外径为(3.02±0.30)mm。脐动脉均发出膀胱上动脉,其分支有5种类型:数支膀胱上动脉型,占总标本量的52.6%(20侧);数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膀胱下动脉型,占28.9%(11侧);2支膀胱上动脉、1支膀胱下动脉与闭孔动脉的共干动脉型,占5.3%(2侧);数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闭孔动脉型,占7.9%(3侧);2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精囊动脉型,占5.3%(2侧)。  结论    脐动脉起始位置固定,起始端外径狭小,分支数目变异较多,对膀胱手术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基于MRN技术的下腰椎Kambin三角的解剖学研究
    王洪伟, 李铠湘, 王青云, 李锐冰, 刘晓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3): 267-27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3.05
    摘要460)      PDF(pc) (1987KB)(120)    收藏
    目的    测量分析正常成人下腰椎Kambin三角工作区磁共振神经显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的相关解剖数据,为下腰椎微创手术的选择和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3.0 T磁共振对2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男10例,女10例)进行腰椎L4~S1节段的MRN扫描,通过Osirix软件对图像进行神经成像并测量以下数据:神经节与上位椎弓根间距(A)、神经节与下位椎弓根间距(B)、神经根与硬膜囊夹角(α)、Kambin三角的面积(S),并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自L4~S1,同侧神经节与上位椎弓根的距离逐渐减小(P<0.05),而同侧神经节与下位椎弓根的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L4~S1,同侧出口神经根与硬膜囊夹角逐渐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L4~S1,Kambin三角面积逐渐增大(P<0.05);此外,所有测量指标同节段左右两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MRN技术对下腰椎Kambin三角各组成结构的解剖关系显像清晰准确,便于相关解剖测量并指导临床腰椎微创手术方法的选择和手术安全性的评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一种高效的β地中海贫血CD17(A>T)点突变293T细胞系的建立
    刘永祥, 蔡炳, 许言, 曾艳红, 周少虎, 麦庆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5): 581-58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5.14
    摘要454)      PDF(pc) (4739KB)(82)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高效构建β-地中海贫血CD17(A>T)点突变基因型HEK293T细胞系的方法。  方法    利用改良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即无痕基因组编辑(consecutive re-Guide or re-Cas steps to erase CRISPR/Cas-blocked targets, CORRECT),通过电转染CRISPR/Cas9质粒诱导HEK293T细胞HBB基因切割,同时以引入有CD17(A>T)点突变和同义突变碱基(G>T)的单链寡核苷酸(single-stranded oligo DNA nucleotides, ssODNs)作为同源模板进行重组,经单克隆筛选、测序验证获得β-珠蛋白基因(HBB)点突变CD17(A>T)基因型HEK293T细胞系。  结果    利用“CORRECT”技术成功获得一株β-地贫CD17(A>T)基因型点突变的HEK293T细胞系,同义突变的引入减少Cas9蛋白对靶点不准确的再编辑,提高单碱基突变效率。  结论    通过“CORRECT”技术可以高效获得点突变的293T细胞系,对单碱基突变疾病模型的细胞系及动物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五花血藤水煎液通过抗炎作用促进脊髓损伤后小鼠运动功能恢复
    杨丹, 宋海旺, 梁银花, 刘国祥, 罗艺, 曾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2): 172-17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2.09
    摘要439)      PDF(pc) (2126KB)(23)    收藏
    目的    探讨五花血藤水煎液(Sargentodoxa cuneata,SCD)在小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的抗炎作用及其对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36只SPF级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和SCD组,利用BMS评分检测小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脊髓白细胞介素(IL)-6、IL-12A、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通过NeuN观察损伤处脊髓前角神经元变化,rAAV-retro逆行示踪观察各组小鼠胫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 muscle,TA)相关脊髓运动神经元分布。  结果   与脊髓损伤组相比,SCD组小鼠在损伤后7 d的BMS评分显著提高(P<0.05),损伤后14 d,IL-6、IL-12A和TNF-α表达明显降低(P<0.05),BDNF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损伤处脊髓前角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多(P<0.05),TA相关运动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P<0.05)。  结论    五花血藤水煎液能明显下调炎症因子IL-6、IL-12A和TNF-α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同时上调BDNF的表达从而对运动神经元起保护作用,促进损伤后小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胫侧副韧带与内侧半月板的关系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陈帅, 易陈鹏, 王杰, 宫大伟, 焦峰, 黄华扬, 郑小飞, 王海彬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5): 519-52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5.04
    摘要374)      PDF(pc) (2444KB)(37)    收藏
    目的    为胫侧副韧带(tibial collateral ligament, TCL)和内侧半月板(medial meniscus, MM)损伤的诊断及关节镜下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对18个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TCL与MM的解剖形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结果    TCL深层在后斜韧带和前内侧包膜之间与MM的体部和后角处形成宽而牢固的连接,两者接触长度(8.12±0.44)mm,接触面积(36.39±4.45)mm2,其可维系MM在膝关节屈伸运动时保持稳定。 结论    TCL与MM是膝关节内侧稳定的重要组成结构,深入了解其形态特点,为关节镜下TCL与MM损伤的诊治及解剖修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正常左侧肾旁后间隙的CT解剖学研究
    李玉标, 任安利, 丁宁, 赵喆, 董小涵, 李志敏, 董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414-41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8
    摘要361)      PDF(pc) (1682KB)(112)    收藏
    目的    研究正常左侧肾旁后间隙(left posterior pararenal space,LPPrS)的CT表现。  方法   对1具尸体标本行左侧肾旁前间隙乳胶灌注制作断面标本,观察双侧肾旁后间隙的解剖学特点并记录灌注剂在LPPrS的弥散情况;分析50例正常成人腹部CT资料,观察LPPrS的形态及脂肪厚度、LPPrS血管显示情况及其与左侧肾后筋膜的关系;测量左侧肾静脉水平LPPrS脂肪厚度的最大值以及第2腰椎体水平腹壁皮下脂肪面积,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   (1)标本轴位断层灌注剂进入左侧肾后筋膜间平面后沿LPPrS的纤维分隔蔓延。肾旁后间隙呈弯月状,见多条血管。(2)轴位CT图像上LPPrS可见多条血管影,主要位于左肾外侧、后方;血管可穿过肾后筋膜。LPPrS可见纤细的分隔,显示欠清。LPPrS的形态呈弯月状;左侧肾静脉水平,LPPrS脂肪最厚处位于左肾外侧、后方,平均厚度为0.77 cm。第2腰椎体水平皮下脂肪面积平均为112.37 cm2,二者具有正相关性(r=0.283,P<0.05)。  结论    LPPrS具有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关注LPPrS的CT表现有助于LPPrS病变及其邻近脏器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经胆囊板入路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肖乐, 江宗兴, 罗皓, 王涛, 谭震, 汪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4): 480-48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20
    摘要359)      PDF(pc) (3039KB)(142)    收藏
    目的    探索经胆囊板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优势。  方法    回顾2016年7月~2019年12月我中心完成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80例,其中经胆囊板入路110例(实验组),传统入路17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结石大小数量、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量、生物夹使用数目、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引流液体总量。  结果    两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中出血量(P=0.004)、生物夹使用数目(P=0.000)、术后引流液体总量较少(P=0.005),术后疼痛较轻(P=0.015)。  结论    经胆囊板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理论上具有规避术中胆道损伤风险的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精囊腺和射精管3D打印模型制作
    李泽宇, 肖钊明, 刘畅, 吴坤成, 许广威, 骆宝华, 骆世文, 马梓玮, 骆建恒, 贺善礼, 梁海彬, 曾伊琳, 欧阳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3): 366-368.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3.22
    摘要352)      PDF(pc) (1294KB)(42)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颈椎间孔内口锚链韧带的形态和分布特征
    邵玉普, 郑雪峰, 史本超, 丁自海, 赵庆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5): 511-51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5.02
    摘要336)      PDF(pc) (2532KB)(46)    收藏
    目的    通过解剖学观察,揭示颈椎间孔内口区锚链韧带的形态及其分布特征,探讨其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卡压之间的关系。  方法   12具成人脊柱颈段防腐标本,正中矢状切开,从脊神经根袖根部切断根袖,在外科显微镜下解剖观察C3/4~C7/T1椎间孔内口处神经根袖周围的锚链韧带,记录韧带的形态、分布、起止点及走行。   结果    120个椎间孔内口脊神经根袖周围共发现560条锚链韧带,所有韧带均呈放射状连于神经根袖与椎间孔内口周围骨膜壁,两端附着紧密,不易分离。各椎间孔内口韧带的数目均≥4个。锚链韧带形态主要包括带形和索形两种。带形韧带258条,宽度(4.5±2.6)mm(4.1~5.2 mm),索形韧带302条,直径(2.5±1.8)mm(1.2~3.8 mm)。C3/4、C7/T1椎间孔内口区韧带较为松散纤细,数量较少;C4/5~C6/7椎间孔内韧带较为坚韧而粗壮,数量较多。  结论    颈椎椎间孔内口区神经根周围存在锚链韧带,将神经根锚定于周围椎间孔骨膜壁,极大限制了神经根自由移动范围,可能与突出椎间盘一起导致神经根卡压,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潜在解剖学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甲状腺良性结节微波消融术中喉返神经及旁腺保护措施与解剖基础
    李宁磊, 刘初钦, 金一怡, 谢凤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5): 615-618.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5.20
    摘要329)      PDF(pc) (3019KB)(10)    收藏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过程中对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的损伤保护措施及其解剖基础。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6月行1射频消融治疗的甲状腺疾病患者52例,观察术后结节大小、血流信号变化、甲状腺激素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   术后超声随访结节的体积较治疗前不同程度缩小(P<0.05)。  结论   加强隔离带技术可以有效保护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降低损伤风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硕通镜与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结石合并脓肾对清石率、尿脓毒血症、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赵振威, 刘艳洁, 李东, 于千, 周卫东, 吴敬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 40 (3): 347-355.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3.19
    摘要325)      PDF(pc) (5175KB)(7)    收藏
     目的    探讨硕通镜与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结石合并脓肾对清石率、尿脓毒血症、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上尿路结石合并脓肾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1例。两组术前均行B超引导下肾穿刺引流脓液与抗菌治疗,炎症控制后,硕通镜组给予硕通镜钬激光碎石术,输尿管软镜组给予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置鞘成功率、术后第1 d和术后1个月清石率、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肾功能指标尿中α1微球蛋白(α1-MG)、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Cys-C)、肾小球滤过率(GFR)、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硕通镜组手术时间长于输尿管软镜组(P<0.05);硕通镜组术后第1 d清石率(84.31%)高于输尿管软镜组(66.67%)(P<0.05);两组术后1个月清石率(96.08%、92.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硕通镜组术后6 h、术后24 h CRP、IL-6、TNF-α低于输尿管软镜组(P<0.05);硕通镜组术后6 h、术后24 h CD3+、CD4+、CD4+/CD8+水平高于输尿管软镜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2周α1-MG、BUN、SCr、Cys-C、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并发症总发生率(1.96%、5.8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硕通镜与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结石合并脓肾均安全有效,但硕通镜术后早期清石率较高,并能改善围手术期炎症反应与机体细胞免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三维可视化探究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轴向长期变化差异
    卢逸嘉, 陈春林, 刘云鹭, 冯婕, 刘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3, 41 (2): 137-142.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3.2.04
    摘要316)      PDF(pc) (4378KB)(27)    收藏
    目的     通过MRI探究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Radical hysterectomy,RH)前、术后1年及5年阴道轴向变化。  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RH的宫颈癌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及5年行MRI共纳入30例。通过Mimics 23.0软件将术前、后骨盆及阴道三维重建并置于同一空间,以术前、术后1年及5年阴道受力点为P1~P3,测量阴道长度、P1~P3处阴道夹角及坐标。  结果    P2较P1角度增大(19.99±4.26)°、术后1年阴道缩短(5.55±0.6)cm,P3较P1角度增大(24.50±4.33)°、术后5年阴道缩短(5.95±1.13)cm,P3较P2角度增大(4.51±0.33)°、术后5年较1年阴道缩短(0.42±0.53)cm(P均<0.05);P1坐标(3.19±0.69,1.59±0.52),P2(2.52±0.38,0.94±0.87),P3(2.39±0.46,0.69±0.59)。   结论    RH术后阴道轴向夹角逐渐变钝、前倾,受力点向前更靠近耻骨联合、向下更靠近阴道口,这可能是其术后长期较少发生盆腔脏器脱垂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