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8-05-25
      
    应用解剖
    腹外斜肌的神经入肌点定位与肌内神经分布研究
    朱光琼,李寿田,何斌,杨方玖
    2018, 36(3):  241-24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01
    摘要 ( 8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人腹外斜肌的神经入肌点定位和肌内神经染色观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  方法 成尸11具定位神经入肌点和5具行Sihler’s 肌内神经染色。  结果 腹外斜肌受下8对肋间神经外侧肌支支配,各个肌齿的神经入肌点距离相应肌齿起端中点(1.54±0.33)cm,位于锁骨中线与第5肋下缘的交界处至腋后线与第11肋下缘交界处的连线上。Sihler’s染色显示支配腹外斜肌的肋间神经外侧肌支入肌后分出小分支分布到各肌齿的起端1/3,然后约在各肌齿的近、中1/3交界处分出2支二级神经分支,即上支与下支,它们分出小分支分布到各肌齿的中间1/3,相邻两个肌齿的上支与下支在各肌齿中远部形成“U”形吻合,从“U”形吻合弓上分出小分支分布到各肌齿的止端1/3。在腹外斜肌上半部,各肌齿的神经分支分布到相应的肌齿,但在腹外斜肌下半部,上一肌齿的远侧下份是由下一肌齿的神经分支(上支)分布。  结论 ①为临床上腹壁局部麻醉和术后切口疼痛的神经阻滞提供指导意义;②腹外斜肌中远部从上至下形成“波浪形”的神经分支密集区;③腹部手术切口建议不要超过四个肌齿。

    腕背侧深层神经血管分布与腕背痛的解剖学研究
    王洪宾,孙丰刚,陈国永,王慧,安淑红,顿爱社
    2018, 36(3):  245-24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02
    摘要 ( 1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腕背侧深层神经血管来源、走行及分布进行解剖,探讨神经血管损伤与腕背痛的关系,为临床诊治腕背痛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头戴式放大镜下,对10具尸体标本20侧上肢进行了腕背侧深层神经血管来源、走行及分布进行大体解剖并测量相关数据。  结果 腕背侧深层神经来源于骨间后神经终末支,经过第4骨纤维管道后分布至腕关节背侧;血管来源于骨间前动脉终末支,骨间前动脉在旋前方肌上缘穿前臂骨间膜至前臂后面,终末支最终分为桡侧和尺侧分支,分别经过第4和第5骨纤维管道分布至腕背侧深层,而桡侧分支在穿经第4骨纤维管道时与骨间后神经终末支伴行,尺侧分支单独穿过第5骨纤维管道。  结论 明确腕背侧深层神经血管分布、来源及走行,对腕背痛的预防、诊断、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髂骨螺钉骨性通道毗连血管及神经的解剖学研究
    盛伟超,高延征,钟世镇
    2018, 36(3):  248-25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03
    摘要 ( 8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经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髂骨螺钉通道附近的血管、神经分布,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12具防腐骨盆标本,模拟手术操作,从后向前沿骨盆经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骨性通道钻入3.5 mm 钢针,观察盆腔内重要的血管神经和钢针空间关系,找出在放置髂骨螺钉时血管神经易损伤区域。  结果 髂骨翼后部,血管、神经与髂骨之间有腰大肌相隔开,进行放置螺钉操作中不易损伤;骨盆壁侧方,闭孔血管和闭孔神经距离盆壁都很近,在进行内固定操作时,如果导针或螺钉进钉角度偏小,对这些结构就有可能造成医源性损伤;髋臼及腹股沟区,因髂前下棘与旋髂深动脉距离最近,所以此动脉损伤几率最大。  结论 由后向前植入髂骨螺钉时,髂骨翼后部较为安全,但骨盆壁侧方和髋臼及腹股沟区较危险,闭孔血管、神经和旋髂深动脉容易受到损伤。

    不同国家人群胸椎椎弓根解剖结构的对比研究
    韩华,项燕,韩佳栩,张建水,周劲松,高正超,刘俭涛
    2018, 36(3):  252-25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04
    摘要 ( 6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文献回顾对比不同国家人群胸椎椎弓根解剖结构的异同,为胸椎手术中椎弓根钉的选择、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的提高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 以 “胸椎”、“椎弓根”、“解剖”、“测量”等为关键词,语言限定为英语或中文,在中国知识网、Pubmed、Web of knowledge等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排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根据实验对象来源地将纳入文献进行国别划分,对比不同国家人群胸椎椎弓根解剖参数的异同。  结果 共20篇文献被纳入对比性研究。椎弓根高(pedicle height, PDH)最小值均位于T1,最大值位于T11或T12,中间椎序列PDH变化相对较小;不同国家人群椎弓根宽(pedicle width,PDW)均随椎序数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最小值位于T4或T5;虽然来自不同国家人群椎弓根水平面夹角(transverse pedicle angle,TPDA)数值存在一定差异,但均自T1~T10随椎序的增加呈减小趋势。  结论 不同国家人群胸椎椎弓根解剖参数随椎序变化呈现大致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其具体解剖参数尚存在一定差异,熟悉上述解剖差异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与安全性的关键。

    断层影像解剖
    髋臼上区域置钉安全范围的影像学研究
    谭山,高仕长,张安维,陈剑飞
    2018, 36(3):  259-26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05
    摘要 ( 6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髋臼上区域螺钉的进钉位置、角度以及安全范围。  方法 收集男女骨盆CT数据各50例,利用Mimics软件重建髋臼上置钉区域三维模型(髂前下棘至髂后上棘方向)。同一横断面上,通道狭窄处中点连线方向确定为螺钉方向,沿该方向每2.5 mm为一层,逐层测量安全范围相关指标。在1/2高度层面放置中心钉,测量中心钉进钉点与髂前下棘的位置关系及螺钉方向,在水平面和矢状面上移动钉尖,测量安全倾角范围。  结果 髋臼上骨通道存在前、后两狭窄点,不同层面其宽度不同,从下至上,前狭窄由窄变宽再变窄,后狭窄逐层增宽。螺钉通道中间层较宽,上下层较窄;中心通道宽度90%的男、女性分别大于7 mm和6 mm;进钉约50 mm至前狭窄,70 mm至坐骨大切迹顶上方,100 mm至后狭窄,全程长约130 mm;螺钉为内倾、头倾方向,与矢状面和横断面的夹角均约为30°;97%的进钉点位于髂前下棘中心外侧,其中外下方占71%。  结论 髋臼上螺钉的进钉点主要位于髂前下棘外方,内倾、头倾方向,与矢状面和横断面的夹角均约为30°。

    右主支气管与右上叶支气管交汇区的MSCT影像学研究
    李磊,韩新巍,曹靖,王素雅,华成飞,康泰
    2018, 36(3):  264-26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06
    摘要 ( 6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正常成年人右主支气管与右上叶支气管交汇区的径线进行测量,分析右主支气管、右上叶支气管、中间支气管径线的相关性。  方法 分析300例正常成年男性与300例正常成年女性的胸部MSCT图像,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测量右主支气管、右上叶支气管、中间支气管的内径、长度、横截面积和夹角,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男性和女性右主支气管长径(Z)与右上叶支气管长径(X)、中间支气管的长径(Y)相关性分别为Z=0.379X+0.955Y-0.691(r=0.763,P<0.05)和Z=0.386X+0.358Y+6.340(r=0.745,P<0.05)。  结论 正常成年人右主支气管内径、右上叶支气管内径、中间支气管内径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可以为右主支气管与右上叶支气管交汇区域内径的准确测量和估算提供参考。

    Dyna CT与Embolization Guidance技术在前列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李萌,陈建,舒树苗,高炜,司同国,邢文阁
    2018, 36(3):  268-27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07
    摘要 ( 4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Dyna CT与Embolization Guidance技术在前列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方法 收集我科使用 SIEMENS Artis Zeego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检查和图像采集进行前列腺动脉栓塞的38例患者,用Dyna CT技术明确前列腺癌供血动脉与其他侧支的情况,Embolization Guidance技术指导进行安全性的前列腺癌供血动脉栓塞。  结果 38例患者经两名高年资主任医师指导分别进行前列腺癌动脉栓塞术。Dyna CT联合DSA确认前列腺动脉65侧,比例达85.5%(65/76),其中24例患者显示双侧前列腺动脉,10例确认单侧前列腺动脉;前列腺动脉开口起源于髂内动脉38条,起源于闭孔动脉11条,起源于膀胱下动脉9条,起源于阴部内动脉5条,起源于直肠下动脉2条。利用Embolization Guidance技术完成前列腺动脉栓塞89.2%(58/65),其中24例患者完成双侧栓塞,10例完成单侧栓塞,4例因血管迂曲不能进行超选择栓塞。  结论 Dyna CT联合Embolization Guidance技术能够准确地显示前列腺优势供血动脉,在前列腺动脉栓塞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畸形与变异
    髂血管变异1例
    苏宝科,王建忠,许阳阳,冯会梅,王海燕,李筱贺
    2018, 36(3):  27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28
    摘要 ( 4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研究
    新生期内毒素血症对大鼠卵巢发育的影响
    屈丽华,胡崛,杨红霞,秦佳俊,李玥,李美香,莫中成,石金凤,黄远臻
    2018, 36(3):  272-27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08
    摘要 ( 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大鼠新生期内毒素血症对卵巢发育的影响。  方法 选用新生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处理组于生后第4~12 d期间,隔日皮下注射脂多糖(75 µg/kg),复制内毒素血症模型,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皮下注射等容生理盐水。动态观察两组大鼠体重、阴道开口时间、第一次动情期出现时间和动情周期,并于生后14 d、阴道开口日、77 d称取体重后,分批处死,取双侧卵巢,称重、计算脏器系数;常规石蜡制片,光镜观察卵巢组织病理变化。  结果 ①处理组大鼠, 体重、卵巢重量均下降,阴道开口时间和第一次动情期出现的时间均延迟;②处理组大鼠,近期可见卵巢组织中血管充血扩张、组织间隙水肿,远期可见卵巢中正常卵泡数目减少、闭锁卵泡增加、动情周期延长。  结论 新生期内毒素血症,可造成雌鼠青春期延迟,性周期紊乱,卵泡储备减少。

    导电弹性水凝胶促进C2C12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黄世嘉,吴威乐,陈小星,王乐禹,刘成龙
    2018, 36(3):  277-28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09
    摘要 ( 5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文主要探讨一种多巴胺激活的导电冷冻水凝胶(Dopamine-based polypyrrole -methacrylated gelatin cryogel, Ppy-GelMA)对成肌细胞活性的影响。  方法 通过扫描电镜了解材料结构、细胞粘附生长情况,并通过活死染色、CCK-8试验、Ki-67免疫荧光染色明确此水凝胶对C2C12细胞的影响。  结果 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此水凝胶具有均一连通的多孔结构, Ppy-GelMA导电水凝胶上的成肌细胞具有同向排列性;活死染色显示此水凝胶对C2C12成肌细胞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CCK-8检测显示Ppy-GelMA导电水凝胶上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GelMA水凝胶上的细胞活力; Ki67免疫染色结果显示Ppy-GelMA导电水凝胶相比GelMA水凝胶拥有更高的Ki67阳性细胞率。  结论 Ppy-GelMA导电水凝胶可促进成肌细胞增殖。

    SETD4对脂多糖诱导的AML12细胞IL-6转录的调控作用
    孙江,李月,牛世贤,黄梦怡,钟玙沄,赵舒祺,罗海华,姜勇,刘靖华
    2018, 36(3):  282-28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13
    摘要 ( 4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SETD4(SET-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4)对脂多糖(LPS)诱导的AML12(小鼠肝脏细胞系)细胞IL-6的转录调控作用。  方法 构建SETD4表达质粒和IL-6 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共转染小鼠肝脏细胞系AML12,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LPS刺激后IL-6 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单独转染SETD4表达质粒上调AML12细胞SETD4表达,检测LPS刺激后IL-6 mRNA水平变化。  结果 双酶切鉴定及核酸测序证实重组质粒pcDNA3.0/HA-SETD4、pGL3.0/IL-6 promoter的构建成功。pcDNA3.0/HA-SETD4与pGL3.0/IL-6 promoter共转染AML12细胞,LPS刺激后SETD4对IL-6 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没有影响;上调SETD4表达后,可以促进LPS诱导的IL-6 mRNA转录。  结论 成功构建SETD4真核表达质粒和IL-6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SETD4对LPS诱导的AML12细胞IL-6的转录发挥正调控作用。

    乳腺癌组织中IL-6与PRL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高延鑫,孙景波,邓云爻,刘立新,刘晓珑
    2018, 36(3):  288-29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10
    摘要 ( 6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催乳素(prolactin,PRL)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reast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BID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63例乳腺癌及其癌旁组织、17例乳腺纤维瘤中IL-6和PRL的表达进行检测,结合临床病理参数及无事件生存(event free survival,EFS)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IL-6和PRL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及乳腺纤维瘤组织(P均<0.05);癌旁组织中IL-6和PRL的表达高于瘤旁组织(P均<0.05);IL-6、PRL的表达均与肿瘤大小、TNM分期相关(P均<0.05);IL-6与PRL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s=0.842,P<0.05)。EFS显示,IL-6、PRL高表达组患者EFS均低于低表达组患者(分别为IL-6,Log- rank= 5.186,P= 0.023;PRL, Log- rank= 5.743,P= 0.017)。单因素Cox风险模型显示,淋巴结转移、TNM分期高、IL-6阳性表达、PRL阳性表达均对患者的EFS有影响。   结论 检测乳腺癌中PRL和IL-6的表达有利于其预后诊断;通过缓解病人的紧张、促进情绪调节、改善睡眠质量等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乳腺癌的发生、进展及不良预后的风险。

    EphA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
    李艳娇,张本斯,李庄,卞思源,杨桂,黄煜
    2018, 36(3):  294-29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11
    摘要 ( 4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EphA2、上皮间质转化(EMT)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探讨EphA2与EMT在乳腺癌的侵袭与转移过程中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乳腺纤维瘤组织和110例乳腺癌中EphA2、E-钙黏蛋白(E-cadher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EphA2、E-cadherin蛋白、β-catenin蛋白、viment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 在30例乳腺纤维瘤组织中EphA2、E-cadherin蛋白、β-catenin蛋白、vimentin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0%、90%、26.67%、13.33%,在110例乳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1.82%、34.54%、64.54% 、68.18%。EphA2的高表达、E-cadherin蛋白的低表达、β-catenin蛋白和vimentin蛋白的高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5),EphA2的高表达与E-cadherin蛋白的低表达呈负相关(P<0.05),与β-catenin蛋白、vimentin蛋白的高表达呈正相关(P<0.05)。   结论 EphA2、E-cadherin蛋白、β-catenin蛋白、vimentin蛋白与乳腺癌的侵袭与转移有相关性;EphA2可能通过调控E-cadherin蛋白、β-catenin蛋白、vimentin蛋白的表达来促进EMT,进而在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被动运动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及骨骼肌的影响
    杨璇,李宪,张鹏,林森,于洪宇
    2018, 36(3):  299-30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12
    摘要 ( 3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被动运动促进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和改善骨骼肌萎缩的影响;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被动运动促进功能恢复和延缓肌萎缩的作用。  方法 将36只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假手术组、对照组(未行运动),被动运动组(损伤1周后开始被动运动,共4 周)。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制备SCI模型。术后1 d和1、2、3、4 周通过大鼠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行为学评分检测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术后5周,采用HE染色比较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变化,观察大鼠后肢腓肠肌的横断面积、直径和形态变化。测量腓肠肌湿重、体重和肌湿重/体重,评价肌萎缩情况;采用Western blots检测腓肠肌中BDNF的表达变化。  结果 被动运动组运动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损伤5周后,对照组和被动运动组的脊髓组织失去正常形态,神经元数量减少,损伤区大量空洞形成,而被动运动组的变化较对照组轻。对照组腓肠肌湿重、肌湿重/体重、横断面积和直径下降,被动运动组改善上述肌萎缩情况(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和被动运动组BDNF表达量增加(P<0.05),其中被动运动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被动运动可能是通过增加SCI后BDNF表达促进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并能有效改善失神经性肌萎缩。

    HuR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的作用探析
    李永津,伍慧媚,林涌鹏,侯宇,陈博来
    2018, 36(3):  304-30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14
    摘要 ( 4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HuR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BMSC)成软骨分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4周龄 SD大鼠提取骨髓,制备BMSC,取第3代BMSC,分为HuR组和NC组,分别用pAdEasy-HuR-GFP病毒液(HuR组)和pAdEasy-GFP病毒液(NC组)干预,诱导14 d后进行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行甲苯胺蓝进行染色,免疫组化、qPCR和检测XIAP、HuR、Col2a1的表达差异。   结果 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过表达HuR组的蛋白聚糖阳性信号比NC组多,且软骨球直径更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XIAP、HuR、Col2a1随着含药血清浓度的提高逐渐上调,XIAP上调趋势比较明显,HuR和Col2a1上调不是很明显。qPCR检测到软骨HuR、XIAP明显升高,col2a1上调不明显。  结论  过表达HuR有利于BMSC分化成软骨,其机制可能与HuR过表达后调控XIAP转录增加有关。

    单羧酸转运蛋白2在急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的表达变化
    宋开琴,康承巧,孙善全
    2018, 36(3):  308-31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15
    摘要 ( 2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时,大脑皮质区(cerebral cortex)神经元单羧酸转运蛋白2(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s2, MCT2)的表达变化,以探讨MCT2参与大脑缺血缺氧时能量代偿的机制。  方法 静脉注射1.5%戊巴比妥钠制作AHF大鼠模型;通过记录左室内压峰值(LVSP)和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 max)变化曲线,以判断模型是否成功;应用免疫组化(IHC)和免疫印迹法(WB)检测AHF模型大鼠大脑皮质区MCT2的表达变化。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大鼠大脑皮质区MCT2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及积分光密度(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在5 min时明显升高,到10 min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正常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假手术组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WB结果与IHC变化趋势一致。  结论 在AHF状态下,大脑皮质神经元MCT2的表达增强,提示MCT2参与了大脑缺血缺氧时进行自我代偿的过程。

    选择性激光熔融打印钛种植体的制备和表面优化处理及其成骨性能的研究
    严玲玲,郑丽梅,高杰,杨承锋,李严兵,黄文华
    2018, 36(3):  313-31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16
    摘要 ( 3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表征和体外相关实验分析选择性激光熔融(SLM)3D打印钛种植体试样表面的生物相容性能,为SLM打印种植体最终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方法 使用SLM方法制备得圆片形钛种植体试样60枚,经不同处理后分为三组:喷砂酸蚀组(S组)、阳极氧化组(SA组)、阳极氧化+rhBMP-2表面组(SAB组);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各组试样的表面形貌和粗糙度,接触角测量仪检测亲水性;SEM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在各组试样表面的粘附状态;CCK-8检测BMMSCs在各组试样表面的增殖水平。  结果 SEM观察结果显示阳极氧化后的试样SA组表面可见一层均匀密布的二氧化钛纳米管,直径约为100纳米;AFM观察试样表面粗糙度约为300纳米;接触角测量仪测得经表面处理和改性的SA组,SAB组试样具有超亲水性;BMMSCs粘附和增殖实验显示各组试样表面的促细胞粘附和增殖能力SAB组>SA组>S组。  结论 SLM打印种植体试样未处理组和处理组都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能,阳极氧化与加载BMP-2生长因子处理结合的方法能有效促进BMMSCs的粘附和增殖。

    畸形与变异
    临床生物力学
    锚钉联合骨道技术重建肘关节尺侧副韧带前束的生物力学研究
    蔡慧,徐世明,邓子文,黄东,刘晓春,余超群
    2018, 36(3):  319-32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17
    摘要 ( 4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肘关节尺侧副韧带(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UCL)前束在完整、断裂、重建三种状态时的肘外翻稳定性,评价锚钉联合骨道重建技术的有效性。  方法 选用8具新鲜成人尸体上肢制成肘关节骨-韧带模型,均先后模拟成UCL前束完整、断裂及锚钉联合骨道技术重建前束3种状态,测量各状态下肘关节在屈曲0°、30°、60°、90°、120°时的生物力学指标,包括外翻松弛度、肱桡关节接触面积、肱桡关节内压强;根据前束的不同状态分为完整组、断裂组、重建组,每组8具标本,将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组内比较,各组在屈肘0°时的生物力学指标与其余角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各组在0°时的生物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除0°以外的其余角度,完整组与断裂组、重建组与断裂组的生物力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整组与重建组的生物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UCL前束是维持肘关节外翻稳定性的重要结构。肘关节在伸直位时较屈曲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锚钉联合骨道技术重建UCL前束不仅能恢复肘外翻稳定性,而且还具有与正常肘关节同等优良的生物力学特性。

    基于2D/3D配准技术评估两种可调式颈托对椎间孔形态的影响
    曾意君,张鑫涛,叶强,李鉴轶,李文睿
    2018, 36(3):  325-32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18
    摘要 ( 4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2D/3D配准技术评估可调式颈托一代与二代对椎间孔形态的影响并进行对比,从而探讨哪种颈托可以更好地为颈椎病患者提供牵引治疗。  方法 利用2D/3D配准技术采集C2/3、C3/4、C4/5、C5/6双侧椎间孔面积等数据,计算不同角度椎间孔面积差值及面积增长率。统计对比颈托一代与二代不同角度椎间孔面积差值及面积增长率。  结果 通过对比,第二代颈托的牵引效果在颈椎大部分位置上统计学结果是显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C5/6节段在4个牵引角度上都是显著的。  结论 第二代颈托对于扩大椎间孔面积效果优于第一代颈托,能更有效地对颈椎病患者进行牵引治疗。

    临床研究
    基于彩色3D打印技术的肾结石个性化手术治疗
    郭文彬,郭晓彬,张万松,杨诚,卞军,杨建昆,刘存东
    2018, 36(3):  329-33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19
    摘要 ( 6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彩色3D打印技术在泌尿外科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方法 随机选择16例彩色3D打印肾结石患者作为A组,利用逆向工程与彩色3D打印技术进行重建并备1:1大小完整的肾脏、肾血管及肾彩色结石3D模型。选取23例传统PCNL患者作为B组,观察比较A、B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结石清除率。手术医师填写模型评估调查问卷,患方填写调查问卷并进行评分。    结果 成功打印出患者的彩色3D结石模型。纳入研究的两组患者年龄、结石大小、铸型结石量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预估穿刺深度与实际穿刺深度分别为A组:(6.5±0.8)cm vs(6.8±1.1)cm (P>0.05); B组:(6.5±1.5)cm vs (7.6±1.8)cm(P<0.05)。两组医师评分分别为(8.4±0.4),(6.5±0.5)(P<0.05);患者评分分别为(9. 0±0.7),(7.2±0.6)(P<0.05)。两组的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例数分别为: 81.25% vs 73.91%(P<0.05),(52.27±9.64)min vs(67.39±10.81)min(P<0.05),(55.49±18.16)mL vs(92.92±22.17)ml(P<0.05),(6.48±1.51)d vs(7.32±1.43)d(P >0.05),1例vs 3例(P<0.05)。这些结果提示使用彩色3D打印结石模型预估的穿刺点和穿刺深度与实际手术基本相符,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手术医师评价彩色3D打印结石模型满意,患方术前谈话满意度更高。    结论 彩色3D打印技术能够使泌尿外科医生在术前精确、直观地了解肾结石情况,较传统手术获得更高的精确性和安全性。使用彩色3D打印结石模型对患者进行病情讲解和术前谈话可以提高其对肾结石及手术并发症的理解,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自体颗粒植骨与髂骨块植骨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结核的疗效对比
    李剑箫,欧云生,高永建,赵增辉,朱勇,杜兴,陈艳阳
    2018, 36(3):  333-33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20
    摘要 ( 3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回顾性观察自体颗粒植骨和髂骨块植骨在后路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 2012年8月至2016年6月行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58例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按植骨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颗粒组31例,髂骨组2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的VAS、ODI评分、神经功能恢复,在影像学资料上记录两组节段后凸Cobb角和椎间高度的改善及末次随访时的丢失、植骨融合时间。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6(15~38)月,颗粒组手术时间(194.2±34.9) min、术中出血量(282.2±130.0) ml、植骨融合时间(5.8±1.0)月均优于髂骨组(240.0±61.5 min、540.7±276.6 ml、8.3±3.6月)(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时节段后凸Cobb角和椎间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颗粒组节段后凸Cobb角和椎间高度丢失稍大于髂骨块组,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和髂骨植骨相比,颗粒骨植骨方便易行,术中出血少,植骨融合快,应用于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手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植骨方式。

    直肠癌术后并发改道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欧阳满照,廖天佑,伍锦浩,张伟杰,罗振涛,唐立,姚学清
    2018, 36(3):  338-34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21
    摘要 ( 8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改道性结肠炎的发生情况、临床症状和肠镜特点,以期能够提高临床对改道性结肠炎的认识。  方法 将89例直肠癌保护性造瘘患者与375例直肠癌未造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内镜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结果 造瘘组中有30例出现改道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其腹痛、肛门粘液便、粘液血便的发生率分别为14.6%、23.6%和12.4%,均高于未造瘘组的2.9%、5.1%和1.9% (均P<0.05);造瘘组内镜检出其旷置结肠黏膜出现红斑肿胀、糜烂溃疡、炎性滤泡样增生、炎性息肉以及吻合口狭窄的阳性率分别为93.3%、29.2%、15.7%、29.2%和15.7%,均高于未造瘘组的14.1%、7.5%、0.5%、6.7%、4.5%(P<0.05);造瘘组T淋巴细胞外周血绝对计数CD3+ (980±475)个/μl、CD4+ (550±243)个/μl、CD8+ (342±206)个/μl和CD4+/ CD8+比值1.94±1.44,与未造瘘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改道性结肠炎在直肠癌造瘘术后3月左右即有较高的发生率,内镜检查有助于该病的临床早期诊断以得到及早的对症治疗。

    上颌窦底骨分隔对内提升术后成骨效果的影响
    王秋子,徐普,陈灼庚,陆丽英
    2018, 36(3):  343-34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22
    摘要 ( 6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上颌窦骨分隔被认为是上颌窦内提术的相对禁忌症,文中旨在探讨上颌窦底骨分隔对内提升术后成骨效果的影响。  方法 收集上颌窦底骨分隔需内提升进行种植的患者7例(有分隔组),另随机选取上颌窦无分隔需进行内提升的患者8例(无分隔组),共15例,利用CB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和Simplant软件对植体周围骨高度及骨密度进行测量,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有分隔组及无分隔组的提升高度,植体根尖高度差,颊侧高度差,根尖区骨密度,颊侧骨密度的对比,P值均大于0.05,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上颌窦底骨分隔内提升术后的成骨效果无明显影响。

    3D打印用于青少年Salter-HarrisⅡ型桡骨远端骨折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赵景新,马雅昌,朱雅文,杨朝昕,邱宇辰,苗伟,王瑜,金宇
    2018, 36(3):  346-34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23
    摘要 ( 5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儿童及青少年Salter-HarrisⅡ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3D打印技术行手术治疗的19例Salter-HarrisⅡ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儿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基本指标,随访术后患肢生长、腕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   结果 19例患儿手术中进针方向、长度、直径均与术前模拟过程一致。手术时间17~39 min,平均21.6 min;术中出血量0~10 ml,平均4.5 ml;术中透视次数4~6次,平均5次,17例患儿骨折达解剖复位,2例术后骨折移位≤2 mm。19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4.5个月。患儿患肢均达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采用Gartland-Werley 评分标准对腕关节进行功能评定:优18例,一般1例。   结论 3D打印技术作为辅助技术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桡骨远端Salter-HarrisⅡ型不稳定骨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游离桡动脉腕横纹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小面积软组织缺损
    巫文强, 郭俊光, 刘世豪, 王旭东, 王文刚, 凌素舫
    2018, 36(3):  349-35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24
    摘要 ( 6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游离桡动脉腕横纹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6年01月~2017年06月对11例手指皮肤缺损患者,缺损面积约为1.5 cm×3.0 cm~2.0 cm×4.0 cm,采用游离桡动脉腕横纹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小面积皮肤缺损。  结果 术后11例皮瓣均成活,随访6~12个月,修复手指外形和功能恢复满意,皮瓣供区损伤小,瘢痕轻、仅遗留线状瘢痕,腕关节屈、伸功能无明显障碍。  结论    动脉腕横纹穿支皮瓣具有不牺牲主干血管、血供可靠、供区损伤小等优点,是修复手指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综述
    人脑伏隔核壳部与核部解剖的差异与临床疾病联系
    全梓方,武衡,何栋刚,魏乃礼,贾艳飞,张祎年
    2018, 36(3):  354-35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8.03.026
    摘要 ( 10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