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全年文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3 Vol.31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国内带血管蒂骨、骨膜瓣移位术近况
    陈振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1-4.  
    摘要788)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Meckel腔及毗邻结构显微解剖在中颅底入路中的应用研究
    刘晓东, 徐启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5-9.  
    摘要418)      收藏

    目的 研究Meckel腔及毗邻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手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采用手术显微镜观察Meckel腔及毗邻结构。  结果  Meckel腔是颅后窝向颅中窝后内侧突入的硬脑膜凹陷,内有三叉神经运动根和感觉根、三叉神经节及三叉神经池,腔前后长(14.53±0.98)mm,内外宽(15.24±1.29)mm,上下厚(4.95±0.54)mm。三叉神经孔至Dorello管开口(9.25±1.14)mm,至内耳道开口(15.30±1.14)mm。Meckel腔内侧壁为各壁中比较薄的,内侧壁后部与颞骨岩尖部岩蝶韧带相贴,毗邻Dorell管;下壁前方隔岩舌韧带与颈内动脉破裂孔段相邻。  结论 Meckel腔内侧壁的硬膜脑膜层较为菲薄,并直接与海绵窦静脉腔隙相邻,可能是肿瘤侵入海绵窦的薄弱点之一。岩蝶韧带和岩舌韧带可以作为前部经岩手术识别展神经和颈内动脉破裂孔段的解剖结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基底动脉顶端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尹浩, 刘窗溪, 游潮, 朱磊, 谌鸿斌, 马骏, 韩国强, 高方友, 王超, 王曲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10-12.  
    摘要232)      收藏

    目的 研究基底动脉顶端的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评价其显露范围。  方法 显微解剖10例(20侧)成人尸颅标本,通过翼点入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及乙状窦前入路三种方法显露基底动脉顶端,测量各自显露的距离和范围。显露范围由术者在显微镜下行主观评分。  结果 翼点入路开颅骨窗到基底动脉顶端的最短距离为(63.85±2.54)mm,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到基底动脉顶端的距离为(66.58± 2.03)mm,乙状窦前入路到基底动脉顶端的距离为(66.01±1.41)mm,三种方法翼点入路显露距离最短,而显露范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论 翼点入路可使基底动脉顶端获得最佳显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髋臼后壁钢板螺钉固定安全区域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周程鹏, 高仕长, 刘杰, 倪卫东, 蒋电明, 孙善权, 李咏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13-18.  
    摘要310)      收藏

    目的 测量髋臼后壁三维重建模型参数和行虚拟钢板螺钉固定,明确髋臼后壁钢板放置的安全位置及螺钉置入角度。  方法    用Mimics软件对25例(50侧)骨盆薄层CT行三维重建,切割出髋臼后壁三维模型,测量相关参数。用SolidWorks2010软件设计髋臼后壁虚拟钢板,导入Mimics软件,得出髋臼后壁虚拟钢板放置位置和螺钉安全角度。然后在15具(30侧)尸体髋臼后壁标本上进行钢板螺钉固定。  结果    髋臼纵径为55 mm,横径为52 mm。髋臼后壁最宽处位于上缘,为51 mm,最窄处位于髋臼后壁中下部,为38 mm。螺钉能够拧入Zimmer重建钢板钉孔所允许最小角度范围为50~66°。Mimics模拟置钉后,将钢板放置在距尸体标本髋臼后壁外缘6 mm处行钢板螺钉固定,螺钉未进入髋臼。  结论    重建钢板放置在距髋臼后壁外缘6 mm以远时,螺钉可以安全置入,且钢板距外缘越远,螺钉的安全范围越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成年女性乳头乳晕神经复合体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周绍龙, 罗盛康, 汪海滨, 孙中生, 徐翔, 陈贵宗, 聂云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19-21.  
    摘要703)      收藏

    目的 研究成年女性乳头乳晕区神经来源及其分布情况,指导临床实践,尽可能保留乳头乳晕感觉功能。  方法 对8具成年女性尸体的15侧乳房标本进行大体解剖学研究,应用显微手术器械对乳头乳晕区的神经来源、分布进行追踪探查。  结果 肋间神经前皮支和外侧皮支共同构筑了乳头乳晕区神经网。15侧标本乳头乳晕区神经支配均由第3及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及第4和第5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共同支配,其中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占据整个乳晕区神经分布约75%。  结论 乳头乳晕区神经分布广泛,呈现互补性,当第3或第5肋间神经受损时,乳头乳晕仍保留有大部分感觉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前臂后群伸肌的神经分布及意义
    陈士文, 周晓, 王文艳, 王震寰, 刘宏升, 廖亚平, 刘冬播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22-24.  
    摘要762)      收藏

    目的 探讨前臂后群肌内的桡神经走行及分布,为临床自体骨骼肌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5 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上,完整取下桡侧腕长伸肌、指伸肌、拇长展肌和拇长伸肌,观测肌外神经来源,并采用改良Sihler’s 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  结果 采用Sihler’s 染色后的肌肉标本,呈透明或半透明状态,肌内神经分支被染成紫黑色,其在肌肉内的分布及走行清晰可见。  结论 根据染色结果可将桡侧腕长伸肌、指伸肌、拇长展肌和拇长伸肌分为不同的肌亚部,为临床肌移植设计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改良经眶入路翼腭窝穿刺解剖学观测
    安月勇, 梁秀芬, 安然, 曲永松, 周燕, 冯建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25-27.  
    摘要354)      收藏

    目的 为眶入路法行翼腭窝穿刺提供新的进针路径。  方法 对77个(154侧)成人颅的眶和翼腭窝进行相关的观察和测量。  结果 眶外缘点至眶外下缘点、圆孔外口下缘、眶上裂后端、眶下裂前端的距离分别为:左(4.93±1.80)mm,右(4.02±2.05)mm;左(43.74±2.75)mm,右(43.80±2.89)mm;左(47.83±2.47)mm,右(47.74±2.53)mm;左(17.74±2.18)mm,右(17.43±1.97)mm。穿刺针(直针)由眶外缘点进入翼腭窝的成功率为:左侧96.10%;右侧93.51%。对穿刺针(直针)进入翼腭窝失败者改用弯针穿刺,直针和弯针由眶外缘点进入翼腭窝的总成功率为:左、右均达98.70%。  结论 经眶外缘点行眶入路翼腭窝穿刺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枕骨髁的分型及其意义
    李仕, 柴瑜, 曾广南, 梁善皓, 李义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28-31.  
    摘要1170)      收藏

    目的 研究干燥枕骨髁的解剖形态学特征。  方法 对165例枕骨髁的形状进行分类,并测量其长(前后径)、宽(左右径),厚度及前后径与枕骨大孔正中矢状线的连线的夹角。  结果 枕骨髁的形状可分为6型,两侧椭圆占66.1%(109例)、两侧哑铃占7.9%(13例)、左椭圆右哑铃占6.7%(11例)、左哑铃右椭圆占8.5%(14例)、左椭圆右三角占3.6%(6例)、左三角右椭圆占7.3%(12例)。  结论 枕骨髁存在较多的解剖学形态,以两侧椭圆为主,传统对其认识并不全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正常成人颈椎间盘相关参数测量及意义
    姜锦鹏, 顾洪生, 刘伟强, 薛清华, 廖振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32-36.  
    摘要551)      收藏

     目的    提出椎间盘的测量方法并测量正常成人颈椎间盘相关参数,为设计人工颈椎间盘提供参数依据。  方法    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深圳市南山医院提取正常成人颈椎MRI数据219例,测量C4/5、C5/6、C6/7 3个颈椎间盘的椎间盘前高,中高,后高,椎间角,矢径及横径6组数据并作统计学分析计算。  结果    颈椎间盘前高为(4.27±0.73)mm,中高为(5.63±0.83) mm,后高为(3.24±0.59)mm,颈椎间盘角度为(4.73±1.57)°,颈椎间盘矢径为(15.50±1.70)mm,横径为(22.20±2.56)mm。  结论    上述6组数据存在性别间的显著差异性和节段间的显著差异性,设计人工颈椎间盘应设计一系列不同参数的假体以满足不同性别不同颈椎节段的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拇短展肌对拇指指骨间关节背伸作用的解剖学研究
    方锡池, 庄永青, 常丽鹏, 汤银魁, 姜浩力, 熊洪涛, 付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37-41.  
    摘要901)      收藏

    目的 为解决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术后出现拇指指骨间关节屈曲畸形提供解剖学依据并寻找解决办法。  方法 在15具尸体手标本上,使拇指处于对掌位时,测量拇指指骨间关节在拇短展肌未切断及切断两种情况下的自然屈曲角度;同时,通过外力作用使拇指指骨间关节分别屈曲处于45°及60°时,分析拇短展肌对拇指指骨间关节屈伸功能的影响。  结果 拇指处于对掌位时,拇短展肌在未切断及切断两种情况下,拇指指骨间关节自然屈曲角度分别为(13.30±2.13)°及(24.03±1.25)°;同时,使拇指指骨间关节屈曲处于45°时,所用外力分别约(0.50±0.08)N及(0.22±0.07)N,而使拇指指骨间关节屈曲处于60°时,所用外力分别约(1.48±0.09)N及(1.15±0.04)N。  结论 拇短展肌对拇指指骨间关节主要起背伸作用,因此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时,应同时重建拇短展肌功能,才有可能纠正在拇对掌功能重建术后出现的拇指指骨间关节屈曲畸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尺动脉腕上皮支变异1例
    郑大伟, 黎章灿, 许立, 张旭阳, 石荣剑, 孙峰, 寿奎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41-.  
    摘要189)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两种移植第2、3趾再造指甲体增长术的解剖学研究
    王宝石, 孙丽颖, 田光磊, 田宇, 罗键, 于晋辉, 王清涛, 王新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42-46.  
    摘要367)      收藏

    目的 估算甲上皮瓣退缩移位术、近侧甲壁远端切除术于移植第2、3趾再造指的应用结果。  方法    测量40名男女成人正常双手拇、示、中、环、小指及双足第2、3趾甲体的宽度和长度。计算指、趾甲体的长度差、宽长比值及同宽长比值长度差。以长度差、同宽长比值长度差为标准,对文献所记述的两种手术于移植第2、3趾再造指的应用结果进行了评判。  结果 第2、3趾甲体分别较小、环、中、示、拇指短3.7~4.5 mm、4.8~5.5 mm、5.6~6.3 mm、5.9~6.8 mm、6.5~8.0 mm;第2、3趾甲体与各指甲体宽长比值相同时,分别较小、环、中、示、拇指短4.7~6.6 mm、3.7~4.7 mm、3.6~4.6 mm、4.4~5.6 mm、3.0~ 4.5 mm。文献所记上述手术于移植第2趾再造指的甲长增幅最多不过3 mm,较拇、示、中指还有3 mm以上的短缺,宽长比值也不能达到原指水平。  结论 甲上皮瓣退缩移位、近侧甲壁远端切除术于移植第2、3趾再造拇、示、中指的外观结果,难说是令人满意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经鼻蝶入路行斜坡区手术中蝶窦和斜坡关系的CT评价
    方琼, 江安红, 庞刚, 张子轩, 邓雪飞, 陶冶, 杨见明, 韩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47-50.  
    摘要181)      收藏

    目的 通过对蝶窦和斜坡之间关系的CT评价,为经鼻蝶入路行斜坡区手术入路的设计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30例患者行头颅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重建矢状位图像,选取正中矢状面,统计斜坡隐窝的发生率,观测蝶窦面积、斜坡厚度以及蝶窦后方斜坡高度,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结果 73%的患者斜坡厚度小于6.0 mm,高度在9.0 mm以上。斜坡隐窝的出现率为63%,隐窝存在时斜坡厚度为(1.8±1.1)mm,10%的患者斜坡隐窝不存在的同时,斜坡厚度小于6.0 mm。蝶窦面积与斜坡厚度之间成线性负相关,其中17%的患者蝶窦面积在3 cm2以上的同时,斜坡厚度大于6.0 mm。  结论 术前对斜坡厚度及斜坡隐窝的CT评价有助于经鼻蝶入路行斜坡区手术入路的设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侧颅底水平位火棉胶断层数据集获取及与CT影像对照观察
    李希平, 夏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51-55.  
    摘要181)      收藏

    目的 制作侧颅底火棉胶水平位断层连续薄层切片,获取数字化图片库,为影像学断层研究及侧颅底疾病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方法    用2例尸头标本进行螺旋CT扫描后制作侧颅底区标本。火棉胶包埋后,用德国产大型轮式切片机沿水平位切片,厚度100 μm,每切一片均采用Sony F-717数码照相机(500万像素)摄影并保存在计算机。将断层照片与HE染色照片和CT影像进行对照观察,选取代表性层面进行描述,包括外半规管层面,面神经水平段层面,前庭窗层面,圆窗层面。  结果    共获取数字化连续图片2套,分别为300、340张,断层图像分辨率1920×2560 像素,结构毗邻关系显示清晰。与HE照片和CT片对照,可以更清楚地定位断层结构。  结论    火棉胶包埋技术是制作侧颅底大切片,获取高分辨率的数字化图片的理想方法,对颞骨内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显示清晰,组织学与CT对照观察是研究侧颅底水平位断层解剖特点的重要方法, 对指导影像学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胃、十二指肠与空肠变异1例
    袁张根, 俞晓宇, 毛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55-.  
    摘要25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3.0T MR三维重建脑干小脑上脚纤维交叉的研究
    窦郁, 雷军强, 郭顺林, 马娴, 韩鸿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56-59.  
    摘要259)      收藏

    目的 应用3.0T MR扩散张量成像(DTI)和白质纤维成像技术(DTT),研究脑干小脑上脚纤维(SCP)交叉的微观结构和特性。  方法 Siemens 3.0T MR对20例健康志愿者行头颅轴位DTI (b=0和b=1000)检查, 应用工作站纤维束跟踪软件三维重建脑干SCP纤维交叉,选择参数:FA为0.08、角度阈值为80°、体素为1.2 mm×1.2 mm×3 mm。测量SCP和SCP交叉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  结果    脑干SCP纤维交叉出现三种不同形态:(1)交叉,占65%(13例);(2)对吻,占25%(5例);(3)分叉,占10%(2例)。SCP交叉和SCP的FA值分别为:0.40±0.13和0.65±0.08,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2,P<0.05)    结论    DTT三维重建技术能显示脑干SCP交叉纤维束的解剖类型,3.0T MR对于活体脑干交叉纤维束的研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罕见主动脉弓分支异常1例
    张皆德, 程道宾, 李宁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59-.  
    摘要21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腰椎“人”字嵴顶点定位的三维CT影像研究
    杨敬, 常鑫, 王强, 朱伟, 赵小魁, 杜心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60-63.  
    摘要611)      收藏

    目的 基于CT断层图像重建腰椎模型及三维可视化的方法研究如何确定腰椎“人”字嵴顶点,指导临床应用。  方法 将30例腰椎CT导入Mimics 10.01获得骨骼三维几何模型。在三维重建模型上应用“人”字嵴顶点法、“人”字嵴顶点上法及“人”字嵴顶点下法模拟置钉,测量进钉点至椎弓根轴线的距离及其与上下缘、内外缘的位置关系.比较3种方法在腰椎各节段的差异及优缺点。  结果 在L1~5,“人”字嵴顶点法的进钉点到椎弓根轴线距离小于它其两种方法。说明该确定方法较为理想。同时随着椎体序列的增加逐渐低于椎弓根轴线。  结论 在此基础上模拟的3种确定“人”字嵴顶点的方法与椎弓根轴线的解剖关系存在较大差异;“人”字嵴顶点定位法的钉道与椎弓根纵行中心线最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主动脉行程及主动脉弓分支变异1例
    邓小强, 干方舟, 王诚嘉, 吴方圆, 张俊, 张全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63-.  
    摘要222)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股骨小转子数字化三维重建与测量的临床意义
    叶书熙, 杨成亮, 熊然, 王华, 李涛, 韩卫雨, 樊仕才, 金大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64-67.  
    摘要429)      收藏

    目的 探讨股骨小转子相关解剖数字化测量方法,为设计针对小转子骨折特点的股骨近端内固定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80例完整成人股骨标本行CT扫描,应用Mimics 10.01软件,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重建股骨,标定相关解剖标志,测量指标包括股骨小转子相关解剖参数。  结果 小转子纵径为(27.01±1.72)mm,横径为(17.82±1.22)mm,应用后倾角为(22.42±9.08)°,应用上倾角为(17.02±2.02)°,拟固定小转子最短螺钉长度为(49.25±3.20) mm,小转子高为(8.59±1.44) mm,小转子体积为(755.91±150.14) mm3。所有测量参数,左、右侧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  结论 基于CT影像的股骨数字化三维重建图像具有良好的形态和清晰的边界,可精确识别股骨相应的解剖标志并进行三维测量,能较好地为设计用于小转子骨折固定的股骨近端内固定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西藏小型猪胫骨髓腔参数测量及临床意义
    董福, 张晟, 姜楠, 陈安富, 余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68-71.  
    摘要290)      收藏

    目的 比较3种方法测量西藏小型猪胫骨髓腔形态的优缺点,探索其胫骨髓腔形态学特点。  方法  取30例小型猪胫骨,分别予X线、CT三维重建、实物标本测量髓腔长度、髓腔最狭窄点水平径线长度、髓腔弧度,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  (1)小型猪胫骨髓腔近段三角形,远段椭圆形,中间为过渡形态;髓腔全长:X线(11.75±0.58)cm,CT(11.58±0.55)cm,实物标本(11.70±0.65)cm,P=0.524;最狭窄点水平正位径线长度分别为(0.88±0.08)、(0.84±0.06)、(0.85±0.07)cm,P=0.032;髓腔弧度分别为(26.89±0.50)°、(26.06±0.49)°、 (26.50±0.42)°,P=0.106。  结论  (1)CT三维重建测量更接近实物标本测量,精确性高于X线,可作为一种新的测量方法;(2)西藏小型猪胫骨髓腔长度适中,形态与人相似,适于设计新型可控微动胫骨髓内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活体造影法肝内胆管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金武男, 杨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72-74.  
    摘要227)      收藏

    目的 通过经皮胆道直接造影,研究肝内胆管的解剖与变异的类型与分布。  方法 经皮胆道造影50例, 用20 ml注射器接体外引流管进行造影,胆管充分显影的状态下,旋转拍摄胆管,观察胆管解剖与变异。  结果 50例成像中胆管变异42.0%(21例)。12.0% (6例)显示右前叶肝管、右后叶肝管及肝左管呈三分叉状汇合形成肝总管。8.0% (4例) 肝左管先和右前叶肝管汇合,在肝门处与右后叶肝管汇合。20.0% (10例) 肝左管先和右后叶肝管汇合,在肝门处与右前叶肝管汇合。2.0% (1例)多个肝管在肝门处汇合。  结论 胆管解剖与变异的分析对术前手术方式的确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大鼠慢性间歇性低氧后氧自由基/JNK信号通路介导神经损伤的机制
    王红阳, 郭霞, 赵雅宁, 李琳, 韩晓庆, 张盼盼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75-80.  
    摘要148)      收藏

    目的 探讨氧自由基/JNK信号通路在慢性间歇性低氧大鼠神经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40)、轻度间歇低氧组(n=40)、中度间歇低氧组(n=40)、重度间歇低氧组(n=40)。对照组暴露于空气中,间歇低氧组分别暴露于不同低氧条件下(100 ml/L、75 ml/L和50 ml/L,暴露时间每天8 h,持续时间2、4、6、8周),电镜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大脑组织丙二醛(MDA)水平;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法检海马区磷酸化JNK和c-fos蛋白表达水平,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随低氧时间的延长,三组间歇性低氧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结构损伤;MDA水平、磷酸化JNK及c-fos表达增多,TUNEL阳性细胞增多(P< 0.05);上述变化在重度间歇性低氧组最为显著(P<0.05);轻中度间歇性低氧组中MDA水平、磷酸化 JNK及c-fos和TUNEL阳性细胞6周达高峰,两组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间歇性低氧组MDA水平、磷酸化JNK及c-fos和TUNEL阳性细胞8周达高峰,与轻中度间歇性低氧组比较,差异显著。  结论 慢性间歇性低氧后氧自由基激活的JNK信号通路,通过调控c-fos表达介导神经细胞凋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NG2细胞在大鼠脊髓压迫性损伤急性期内源性增殖及形态变化规律
    漆伟, 孙善全, 冉建华, 黄思琴, 伍修宇, 侯良绢, 卓飞, 陈臻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81-84.  
    摘要148)      收藏

    目的 研究NG2细胞在大鼠脊髓损伤白质内源性增殖及形态特征。  方法 成年SD雄性大鼠42只,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按课题组自行设计的方法制作脊髓压迫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分别于术后1、3、7d运用免疫组化检测脊髓内NG2细胞的表达。采用Image Pro Plus6.0软件对NG2阳性细胞计数并测量其胞体面积和突起长度。  结果 伤后1d,NG2+细胞增多(30.17±11.08)/视野,至3d达到高峰(90.75±9.40) /视野,7d后下降(78.38±8.91)/视野,但仍多于假手术组(19.92±6.68)/视野(P<0.05)。在假手术组,NG2+细胞平均胞体面积为(205.67±10.80)μm2、平均突起长度为(22.92±1.24)μm,伤后1d,NG2+细胞胞体变小(128.25±32.06)μm2、突起变短(10.98±4.25) μm,3d后胞体变大(225.26± 16.64) μm2、突起增长(18.63±2.26) μm(P<0.05),至7d变化不明显(P>0.05)。在脊髓压迫损伤后,可见许多胞体较小呈圆形、突起少或无的NG2+细胞集落。  结论 在脊髓压迫损伤一周内,NG2细胞增殖活跃,胞体渐大,突起变长,但仍短于正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皮质发育障碍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体视学方法定量研究
    冯飞, 陈筱山, 贺兴, 张建刚, 文明, 唐勇, 晏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85-88.  
    摘要252)      收藏

    目的 用体视学方法计数比较X射线制作的大脑皮质发育障碍(DCDs)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数量变化和测量海马体积变化。  方法 选择2月龄正常SD大鼠和DCDs模型鼠各5 只,取脑后石蜡包埋、连续冠状切片。根据均匀系统随机抽样原则,从含海马结构的切片中随机抽取一组切片,组织化学染色,在体视学设备下计数大鼠海马CA1、CA3和DG区的神经元数目和测量海马体积。  结果 正常大鼠单侧海马CA1、CA3和DG区的神经元的数目分别是(8.35×104±1.44×104)、(8.23×104±1.60×104)和(1.43×105±2.24×104),DCDs模型大鼠单侧海马CA1、CA3和DG区的神经元的数目分别是(3.70×104± 1.96×104)、(3.57×104±1.47×104)和(6.86×104±4.85×104);正常大鼠和DCDs模型鼠单侧海马的体积分别是(14.18±1.52)mm3和(8.49±3.41)mm3。DCDs大鼠海马结构各亚区的神经元数量和海马体积均较正常鼠明显减小(P<0.05)。  结论 X射线制作的DCDs模型鼠海马CA1、CA3和DG的神经元数目和海马体积都较正常大鼠减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多孔铌基生物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熊建义, 欧阳建安, 王大平, 阮建明, 朱伟民, 费志强, 张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89-94.  
    摘要131)      收藏

      目的    制备多孔铌并评价其相关性能。  方法    采用新型的泡沫浸渍法,以聚氨酯泡沫为载体制备出具有较高强度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多孔铌基材料。并借助分析天平、XRD、CS600碳硫测试仪和SEM对多孔铌的孔隙率、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测试及观察,运用细胞生物学技术评价多孔铌的细胞生物相容性。  结果 多孔铌具有三维、连通孔隙结构且无任何杂质相,孔隙率为71.4%,孔径500 μm,平均密度为2.45 g/cm3,具有与人体松质骨相匹配的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多孔铌不影响成骨细胞的增殖、黏附和表型表达。  结论 多孔铌具有高孔隙率结构,良好的力学性能及细胞生物相容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跖腱膜对第1跖趾关节活动的影响
    陈大伟, 李兵, 杨云峰, 俞光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95-99.  
    摘要372)      收藏

    目的 认识跖腱膜对维持第1跖趾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探讨早期 僵硬手术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6例新鲜尸体足标本,固定于自制生物力学加载支架,用逐级定量的方法对第1跖趾关节进行力学加载,测量跖腱膜离断前后第1跖趾关节背屈活动范围的变化。  结果 跖腱膜离断前第1跖趾关节背屈为(68.34±3.05)°,跖腱膜离断后背屈为(78.50±3.77)°,较离断前增加了(10.16±2.10)°(t=11.83,P<0.05)。  结论 跖腱膜对维持第1跖趾关节稳定有重要作用,损伤后要尽可能修复;某些足部疾病的治疗如需离断跖腱膜,尽量做部分离断;跖腱膜切开术可能是治疗早期拇僵硬可以选择的一种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肝固有动脉分支及吻合变异1例
    苏耀, 吴莹怡, 沈慧香, 沈佳妮, 王红娟, 王芝华, 刘文庆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99-.  
    摘要25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股骨头钻孔减压孔径对股骨颈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何国忠, 庞清江, 陈先军, 余霄, 赵卫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100-103.  
    摘要241)      收藏

    目的 观察经转子间股骨头减压钻孔的孔径对股骨颈生物力学的影响。 方法    取新鲜尸体股骨标本24具, 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单孔减压组(D=10 mm)、双孔减压组(D=7 mm)和3孔减压组 (D=7 mm)。在股骨颈主张力侧、主压力侧和小转子处各选择1点作为应变测试点,检测4组标本在,0~1200 N分级载荷下各测点的应变。  结果 在股骨颈主张力侧和主压力侧的测试点中,单孔减压组、双孔减压组和3孔减压组的应变值均大于正常组,其中双孔减压组的应变值在三组钻孔组间最小,并且与其它组间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 经转子间股骨头钻孔减压明显影响股骨颈生物力学性能,与单纯大孔钻孔面积相同的2小孔钻孔减压对股骨颈生物力学性能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重建钢板前置和上置固定锁骨中段斜形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朱昌荣, 章莹, 郭晓泽, 肖进, 夏许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104-107.  
    摘要278)      收藏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对重建钢板前置和上置固定锁骨中段斜行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建立锁骨中段斜行骨折分别予以重建钢板前置位固定和上置位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相同的加载和约束条件下模拟轴向压缩、顺时针扭转、逆时针扭转和三点弯曲4种工况,评价不同内固定的最大等效应力、骨折块的最大综合位移和骨折断端的最大等效应力。  结果    ⑴压缩工况下前置位和上置位各评价指标无差异;⑵在顺时针扭转和弯曲时,前置位内固定装置的最大应力明显大于上置位,但骨折块的最大综合位移和骨折断端的最大应力差别不大;⑶在逆时针扭转工况下,上置位固定的各个指标数值虽大于前置位,但基本接近。  结论 对于重建钢板固定锁骨中段斜行骨折,前置位固定比上置位更容易出现应力集中,提示上置位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前置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双足第2趾皮瓣瓦合修复手指I度脱套伤
    王天亮, 巨积辉, 赵强, 李建宁, 程贺云, 王强, 侯瑞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108-111.  
    摘要224)      收藏

    目的 探索游离足第2趾甲背皮瓣联合对侧第2趾胫侧皮瓣瓦合修复单手指I度脱套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我科采用游离足第2趾甲背皮瓣联合对侧第2趾胫侧皮瓣瓦合修复单手指I度脱套伤13例13指,并进行了随访。  结果 本组13例13指移植瓦合的皮瓣全部成活,经过6~24月随访,皮瓣颜色与正常手指相同,皮瓣无明显萎缩及色素沉着,除1例外形欠佳外,其余12例外形美观,13例指甲均生长良好,感觉恢复2-PD 6~10 mm,术后经理疗和功能锻炼,远指间关节伸屈活动良好,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8指,良4指,可 1指,优良率为92.3%,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无瘢痕挛缩,无破溃,足趾无垂趾畸形,足部活动无影响。  结论 游离足第2趾甲背皮瓣瓦合对侧足第2趾胫侧皮瓣是修复单手指I°脱套伤的一种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前路寰枢椎内固定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丁祥, 牛国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112-114.  
    摘要148)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Berry韧带、Zuckerkandl结节及其在腔镜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中的意义
    唐诗彬, 陈小伍, 吴路杨, 冯剑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1): 115-117.  
    摘要472)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名词术语与定义
    唐举玉, 章伟文, 张世民, 章一新, 陈宏, 唐茂林, 汪华侨, 徐达传, 梅劲, 王欣, 张春, 黎晓华, 徐永清, 王春梅, 谢松林, 廖华, 刘小林, 侯春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2): 121-122.  
    摘要1021)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鞍膈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梁金, 漆松涛, 樊俊, 石瑾, 陆云涛, 颜小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2): 123-126.  
    摘要3048)      收藏

    目的 研究鞍膈的解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成人15例尸头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  结果    视交叉偏向蝶鞍左侧20%(3例),居于中线上66.7%(10例),偏向右侧13.3%(2例)。鞍隔孔完全被视交叉覆盖73.4%(11例),未被完全覆盖26.6%(4例)。鞍隔孔相对于视交叉的位置偏向左侧26.7%(4例),居于中线上66.7%(10例),偏向右侧6.6%(1例)。从上面观,鞍膈呈下凹型80%(12例),平坦型13.3%(2例),上凸型6.7%(1例)。鞍隔孔测量前后径为2.20 ~ 12.10 mm,左右径为3.10 ~ 13.40 mm;依据鞍隔孔的大小将鞍膈分为3种类型:紧密型,占13.3%(2例);常见型,占73.4%(11例);扩大型,占13.3%(2例)。垂体柄靠近鞍背前缘占53.3%(8例),居中占40%(6例),6.7%(1例)位于鞍结节后缘。  结论    鞍隔孔大小的变异可影响垂体瘤的生长方式,熟悉鞍膈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对鞍区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经口咽下颌骨劈开扩大入路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
    何玥, 尹庆水, 夏虹, 艾福志, 王智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2): 127-131.  
    摘要1158)      收藏

    目的 为经口咽下颌骨劈开扩大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6例新鲜成人头颈部标本,以模拟手术方式,依次行经口下颌骨劈开(保留舌体)和经口下颌骨、舌体劈开扩大入路解剖至颈髓,依次测量并记录两种入路的显露范围,探查性操作范围及重建性操作范围,测量双侧椎动脉相关解剖数据。  结果 两种扩大入路的显露角度分别为(63.67±3.50)°和(74.14±1.47)°。最大探查性操作范围分别为斜坡下1/3→C5上终板和斜坡下1/3→C6上终板,最大重建性操作范围分别为C2下1/2→C5上终板和C2下1/2→C6上终板。椎动脉距中线C2/3为(16.88±0.75)mm;C3/4为(16.48±1.47)mm,C4/5为(16.30±1.09)mm;距门齿垂直深度C2/3为(96.44±3.59)mm;C3/4为(97.94±4.51)mm,C4/5为(99.83±4.77)mm。  结论 经口咽下颌骨劈开扩大入路是处理张口受限和颈脊髓腹侧长节段病变的安全、有效的入路,需据手术范围确定是否劈开舌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高位桡动脉并桡神经-尺神经交通支1例
    柳新平, 徐旭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2): 131-.  
    摘要75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大脑半球顶叶外侧面隆凸与颅顶骨顶结节相关关系的观察
    黄亦美, 覃石磊, 玉洪荣, 蓝玲, 龚健古, 廖章鼎, 劳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2): 132-134.  
    摘要1355)      收藏

    目的 了解人颅顶骨顶结节与其内面脑结构的相关关系。  方法    32例福尔马林固定教学用头部标本,锯开颅骨,取脑后,肉眼观察确定颅顶骨顶结节和大脑半球顶叶外侧面隆凸,游标卡尺和软尺分别测量左右顶结节之间、两侧大脑半球顶叶外侧面隆凸之间的直线距离和实际距离,测量数据作相关性分析。  结果    大脑半球顶叶外侧面有一隆凸,由缘上回及附近脑回构成。与颅顶骨顶结节之间存在相关关系(r=0.639,P<0.05)。  结论    大脑半球顶叶外侧面存在一个恒定的隆凸,其位置相当于颅顶骨顶结节的内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复杂性枕颈部畸形损伤三维可视化模型建立及手术模拟
    李森, 傅栋, 曹加明, 王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2): 135-139.  
    摘要1081)      收藏

    目的 寻求建立复杂性枕颈部畸形三维可视化模型及手术模拟方法。  方法 取1名颅底凹陷症伴延髓受压,陈旧性寰枢关节脱位病人连续CTA动脉造影和MR脊髓造影断面图像,Mimics软件基于不同阈值对骨骼、动静脉、气管、甲状腺、喉软骨、脊髓等不同组织进行半自动分割和重建,三维化显示枕颈部畸形及周围相关解剖结构。并按经口咽入路寰枢关节松解复位,后路枕颈融合植骨内固定术进行术前模拟。  结果 建立枕颈部畸形相关结构三维可视化模型,显示颈部重要组织结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成功模拟复杂性枕颈部畸形前后路联合手术,并和临床手术结果得到验证。  结论 枕颈部畸形三维可视化模型为临床手术提供直观的解剖形态学和术前模拟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左位下腔静脉合并奇静脉变异1例
    崔春爱, 崔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2): 139-.  
    摘要815)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