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7-25
      
    应用解剖
    经颞骨岩部入路中乳突切除术的应用解剖
    王君玉, 卢亦成, 党瑞山, 廖建春
    2011, 29(4):  363-366. 
    摘要 ( 8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临床侧颅底入路手术中乳突切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经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头标本25具(50侧),电动磨钻磨除乳突骨质,暴露乙状窦、岩上窦、颅中窝底硬膜、乙状窦前的颅前窝硬膜,岩上窦,轮廓化3个骨半规管、面神经乳突段。统计相关解剖结构出现变异情况并观察影响乳突切除术的因素。  结果 气化良好的乳突可分为三层结构:表面骨皮质、乳突蜂房骨质、覆盖深层结构的坚硬骨质。乳突表面距乙状窦、横窦-乙状窦-岩上窦交点、外骨半规管隆凸顶点、面神经乳突段中点、二腹肌嵴的最小距离分别为(7.28±2.14)mm、(14.22±2.74)mm、(16.56±2.10)mm、(13.31±1.87)mm、(11.58±1.60)mm。乙状窦出现的变异包括乙状窦粗大、前置、高位颈静脉球。面神经乳突段及骨性半规管未发现明显变异。  结论 熟识乳突局部解剖学特点有助于安全、快速的完成乳突切除术。

    改良扩大前颅底入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陈晓雷, 刘 宁
    2011, 29(4):  367-370. 
    摘要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改良扩大前颅底入路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例,颅骨标本20例进行解剖学观察,并对13例应用该入路切除的颅底中线区肿瘤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 与标准前颅底入路相比改良扩大前颅底入路的暴露范围明显扩大。通过将鼻骨与眶板一起截除,可保留足够长度的鼻中隔粘膜。术式的暴露范围主要受限于双侧的视神经、颈内动脉、翼管、舌下神经管等结构。本组13例中,9例全切除;1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无手术死亡。  结论 改良扩大前颅底入路具有暴露充分、脑损伤小、可有效保护嗅觉等优点。该入路是切除颅底中线部位侵犯眶、鼻、筛、蝶和斜坡肿瘤的较佳入路。

    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后眶容积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殷学民, 任晓旭, 刘 啸, 李 燕
    2011, 29(4):  371-374. 
    摘要 ( 7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和计算机软件辅助测量技术,精确测量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伴眼球内陷患者眶容积的改变量,为手术恢复眶容积及重建眼眶外形提供依据。  方法 18例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伴眼球内陷的患者,分别行64排三维螺旋CT扫描,利用Simplant软件测量健侧与患侧眶容积并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8例患者患侧眶容积均存在不同程度增大,健侧与患侧眶容积差值为(1.83±0.75)cm3,双侧眶容积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男性健侧眶容积的平均值为(28.50± 1.15)cm3,女性为(23.57±1.31)cm3,不同性别患者健侧眶容积之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  结论 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早期进行眶容积的测定有助于术者制定手术方案,准确恢复原有的眶容积,避免眼球内陷等并发症的发生。

    畸形与变异
    肱三头肌额外头多肌腹异常1例
    荆 洋, 池嘉栋, 杨 瑞, 吴 樾
    2011, 29(4):  374. 
    摘要 ( 1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下颌管的三维重建及临床意义
    付升旗, 范锡印, 苗莹莹, 许 伟, 陶 晶, 邓晓慧
    2011, 29(4):  375-377. 
    摘要 ( 7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下颌牙种植术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取全牙志愿者20名,在螺旋CT机以眶耳线(OML)为基线连续扫描,采用ADW 4.2重建软件的曲面重组技术(CPR)重建下颌管,观察下颌管的位置、构造和测量下颌后牙牙根至下颌管上壁的距离;在Amira三维重建软件下重建下颌骨及下颌管的可视化模型,观察透明下颌骨内下颌管的走行及其与下颌后牙的关系。  结果 下颌管壁由一薄层骨密质构成,自磨牙牙根尖舌侧和前磨牙牙根尖颊侧的下方走行;透明下颌骨内的下颌管可清晰显示其位置、形态及走行,下颌管与下颌体下缘、牙槽嵴及内、外侧骨板的距离。下颌后牙牙根至下颌管的距离以第2磨牙最近,由近及远依次为第2磨牙、第1磨牙、第3磨牙、第2前磨牙和第1前磨牙;下颌磨牙的远中根至下颌管的距离均较近中根近。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至下颌管上壁的最短距离分别为(8.38±1.04) mm(左)和(8.44±1.05) mm(右)、(7.51±0.85) mm、(3.40± 0.65) mm、(2.93±0.61) mm、(3.92±0.63) mm(左)和(3.97±0.63) mm(右)。  结论 下颌管的三维重建对选择适宜长度的牙种植体,避免牙种植体损伤下牙槽神经等具有重要意义。

    腹壁浅动脉皮瓣的应用解剖及其在头颈部修复中的意义
    王晓敏, 马士崟, 张 凯, 孟中华
    2011, 29(4):  378-381. 
    摘要 ( 4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腹壁浅动脉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意义。  方法 在10例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解剖观察并测量腹壁浅动、静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外径、蒂长及与周围血管的毗邻关系。  结果 腹壁浅动脉的出现率为90%(18侧),管径为(1.48±0.44) mm(0.85~2.43  mm), 蒂长为(4.8±1.18) cm (2.56~7.02 mm),腹壁浅静脉恒定,管径为:(2.33±0.71) mm (1.46~4.05 mm),蒂长为:(5.45±1.2) cm(4.03~8.42 cm),当腹壁浅动脉缺如或管径细小、位置靠内侧时,外侧旋髂浅动脉上升支代偿性增粗。  结论 腹壁浅动脉皮瓣血供可靠,面积充足,供区损伤小,可选择性的应用于头颈部的多种软组织缺损修复。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李匡文, 唐举玉, 刘昌雄, 谢松林, 刘鸣江, 陶克奇
    2011, 29(4):  382-385. 
    摘要 ( 12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5例新鲜中国成人小腿标本,红色乳胶灌注,观测腓动脉穿支数目、分布、蒂长与外径、走行与类别。  结果 15例标本共出现68个穿支,每侧4.5个穿支,小腿外侧近端穿支呈多源性;腓动脉在腓骨头下10~15 cm节段穿支数所占比例最大,这一区间穿支蒂最长,为(5.23±0.75)cm;腓骨头下5~20 cm 范围内穿支外径较粗,小腿外侧近段穿支以比目鱼肌肌穿支为主,中远段以 长屈肌肌穿支和肌间隙支为主。  结论 腓骨头下10~15 cm节段腓动脉穿支较为恒定,穿支蒂较长,外径较粗,适合设计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

    畸形与变异
    肱二头肌多肌腹伴额外肌异常1例
    池嘉栋, 荆 洋, 杨 瑞, 吴 樾
    2011, 29(4):  385. 
    摘要 ( 3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腘腓韧带解剖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曾蜀雄, 董喜乐, 伍国胜, 黄会龙, 郭晓丹, 王 栋, 党瑞山
    2011, 29(4):  386-388. 
    摘要 ( 1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临床腘腓韧带损伤的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对61侧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腘腓韧带形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  结果 腘腓韧带出现恒定,位于腘肌腱与腓骨头之间。 88.5%(54)的腘腓韧带为明显增厚的韧带,前宽后窄;11.5%(7)则呈筋膜形态。腘腓韧带前缘长(10.47±2.38)mm,后缘长(6.24±1.71)mm,宽(8.90±3.12)mm,厚(1.23±0.48)mm。其与腘肌腱的夹角为(120.2± 15.2)°,距腓侧副韧带距离为(9.67±3.87)mm。  结论 腘腓韧带是组成膝关节后外侧重要结构之一,但其形态变异较大;了解其解剖特点,对腘腓韧带损伤诊断及解剖重建有重要意义。

    髌下深囊与关节腔间组织结构观察及临床意义
    雍刘军, 钟河清, 杜芯瑜, 罗 瑛, 吴少平
    2011, 29(4):  389-391. 
    摘要 ( 12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髌下深囊和关节腔间组织结构特点,为膝关节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侧固定后的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关节腔、髌下深囊的滑膜分布及其之间区域组织结构;对20件膝关节铸型标本进行观察,研究关节腔、髌下深囊及其之间区域的血管来源、分支及分布。  结果 关节腔和髌下深囊内表面有相同的滑膜组织,但彼此间并非延续而成,二者之间被髌下脂肪组织填充分隔;关节腔、髌下深囊及其之间区域主要通过膝降动脉、膝下内侧动脉和膝上、下外侧动脉及其分支连通。  结论 髌下深囊和膝关节腔间滑膜互不延续,二者间有动脉连通。不同的膝关节病变在髌下深囊和膝关节腔可有不同的病理改变和影像学表现。

    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腰椎的形态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杨立辉, 柳 伟, 王 瑞, 张继宗, 孔晓川, 安立琨, 杜心如
    2011, 29(4):  392-395. 
    摘要 ( 10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腰椎的形态特点,为腰骶移行椎合并腰椎滑脱、不稳症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提供依据。  方法 对59例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腰椎标本的矢状径、横径,峡部的高度、厚度;椎弓根的纵径、横径;椎板的高度、厚度;脊椎指数及退变情况等进行观测。  结果 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椎体前后径(34.1±2.7)mm,横径(47.5±4.6)mm;峡部高度(12.9±1.6)mm;峡部厚度(9.0±1.2)mm;椎弓根纵径 (10.6±2.4)mm,椎弓根横径 (14.0±2.4)mm;椎板高度(18.2±2.6) mm,椎板厚度 (5.7±1.2)mm。脊椎指数:1:4.35; 81.4%(48例)发生椎体增生,未发现峡部裂。  结论 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腰椎椎体各径线及椎弓根横径较正常L4椎体大,可选择直径稍大的椎弓根螺钉;峡部厚度较正常L4增加;峡部不存在发育薄弱和局部缺损。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前路手术的应用解剖
    武兴国, 谌业光, 黄 健, 谢伟文, 王 军, 郑 锋, 林浩东
    2011, 29(4):  396-398. 
    摘要 ( 1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临床前路手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成年防腐盆部标本20具(40侧),解剖观察髂内动静脉、髂腰动静脉与骶髂关节的位置关系,测量L4、5神经前支及腰骶干与骶髂关节的毗邻关系。  结果 髂内动脉横跨骶髂关节处的外径左侧为(5.92±0.7)mm,右侧为(5.38± 0.7)mm,起始处距骨壁距离左侧为(11.91±2.4)mm,右侧为(12.52±2.9)mm,髂腰动脉横跨骶髂关节处的外径为(2.54±0.39)mm,起始处距骨壁的距离为(2.50±0.41)mm。骶髂关节从后上到前下的不同平面到L4、5神经前支及腰骶干的距离逐渐减小,L4神经根前支距离骶骨翼骨面的垂直距离亦逐渐减小,L5神经根出椎间孔后,几乎紧贴骶骨翼骨面行走。  结论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前路手术要特别注意医源性血管神经的损伤,L5神经根易受损伤,安全放置钢板的位置是骶骨翼中上部,距骶骨翼边缘20 mm以内。

    脐中襞和脐内侧襞形态特点及其在腹腔镜疝修补术中的意义
    刘嘉林, 毕建钢, 田恒宇, 陈 阳, 鲍世韵
    2011, 29(4):  399-403. 
    摘要 ( 7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腹腔镜技术研究国人脐中襞及脐内侧襞与脐环会合的类型,并测量分析脐中/内侧襞宽度分布规律。  方法 自2006 年1 月~2009年12月, 收集了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463例患者脐正中/内侧襞与脐部会合类型,测量了脐正中襞和脐内侧襞于盆壁附着处宽度,对比分析不同年龄组和男女两性之间脐内侧襞宽度。  结果 脐正中襞和脐内侧襞与脐部会合方式分4型,双侧脐内侧襞与脐正中襞分别独立会入脐环为Ⅰ型22.2%(103例),脐正中襞与一侧脐内侧襞回合后再与另一侧脐内侧襞分别汇入脐环为Ⅱ型43.6%(202例),双侧脐内侧襞与脐正中襞三者会合一起后再汇入脐环为Ⅲ型20.7%(96例),未见脐中襞者为Ⅳ型13.5%(62例),与国外报道相似。在儿童组、青少年组、中青年组和老年组之间,脐正中襞宽度没有差别,但老年组脐内侧襞宽度大于2.0cm以上比例(46.6%)显著低于儿童组(73.9%)。男女两性别之间,脐正中襞宽度也没有差别,但男性脐内侧襞宽度大于2.0cm以上比例(61.6%)显著高于女性(41.4%)。  结论 腹腔镜下国人脐正中襞及脐内侧襞与脐部会合方式可分4型,脐内侧襞宽度在不同年龄、性别之间有显著差异,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切取自身材料提供参考。

    畸形与变异
    4支左肾动脉1例
    陶 伟, 薛现彪, 高 杰, 仲 捷
    2011, 29(4):  403. 
    摘要 ( 2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成人下腹壁厚度测量及其对根据指南针原理设计的排尿报警装置的意义
    王剑火, 侯春林, 魏春芹
    2011, 29(4):  404-406. 
    摘要 ( 5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正常成人下腹壁厚度,并探讨其相关因素及其对根据指南针原理设计的排尿报警装置的意义。  方法 应用B超连续测量l00例成人的下腹壁及其浅层和深层的厚度,膀胱的前后径、上下径及左右径,并测量身高、体质量、测量点到脐部的距离,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和膀胱容量,分析影响下腹壁厚度的相关因素。  结果 本组成人的下腹壁厚度(23.4±6.6)mm,95%可信区间为22.1~24.7 mm,与下腹壁深层厚度、浅层厚度和BMI、体质量、测量点到脐部的距离呈正相关(P<0.05),与膀胱容量、膀胱的上下径和左右径呈负相关(P<0.05),而与性别、身高、年龄、膀胱的前后径无相关性(P>0.05)。  结论 应用超声测量的成人下腹壁厚度为(23.4±6.6)mm,营养状态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为根据指南针原理设计的排尿报警装置的可行性提供了新的证据,对该装置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研制的解剖学基础
    张西兵, 朱立新, 王 健, 史本超, 叶文明
    2011, 29(4):  407-410. 
    摘要 ( 9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解剖测量L1~5, S1形态学参数为研制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20套正常成人腰骶椎标本测量L1~5,S1的相关参数,据此设计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  结果    以L4/L5为例:(1)腰椎棘突下面两侧缘与椎板的交点至同侧横突根部上缘的距离(DITR)为(35.30±2.38)mm;(2)腰椎横突根部上缘前后两侧面的夹角(AFR)为(30.47±6.38)°;横突根部上下缘宽度(WRT)为(11.43±1.76)mm;(3)腰椎两侧横突、上关节突及椎弓根交界处中心点间距(DTAP) 为(46.44±2.55)mm;(4)腰骶椎棘突的厚度(TSP)为(9.04±1.12)mm;(5)腰骶椎棘突间距 (DAP)为(7.10±1.83) mm;(6)腰椎棘突下面两侧缘与椎板的交点到横突根部、上关节突、椎弓根交界处中心点的连线和相应棘突下面侧缘的夹角(ATL)为(58.31±7.02)°;(7) 腰骶椎棘突后面到椎板的距离(LSP)为(20.40±2.80)mm。该内固定器由“U”形体部及两侧翼构成,初步设计大、中、小3个型号。  结论    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设计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且利用了镍钛合金的记忆效应、超弹性、耐腐蚀等特性,是一种牢靠安全,操作简便的新型内固定器。

    肠系膜上静脉胰后干的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李占生, 田志逢
    2011, 29(4):  411-412. 
    摘要 ( 3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肠系膜上静脉胰后干切除及血管重建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选取男、女性标本各50例,切除胰十二指肠后,测量肠系膜上静脉胰后干的长度和向上纵向折叠长度,以推算肿瘤手术时可切除的静脉的最大长度。  结果 肠系膜上静脉胰后干长度男、女性分别为(3.5±0.8)cm和(3.3±0.6) cm;长度大于3.0 cm的分别为80%(40例)和76.0%(38例)。切除胰十二指肠后,胰腺钩突以下肠系膜上静脉向上纵向折叠长度为4.0~5.1cm。  结论 胰头肿瘤合并受浸润胰后干切除后,血管重建是可行的。

    断层影像解剖
    前列腺解剖带区的断层切片与MRI图像对照研究
    高 炜, 袁 武, 韩 悦, 翟丽东, 李云生
    2011, 29(4):  413-417. 
    摘要 ( 10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前列腺各带区在解剖断层切片的形态学表现,及其与MRI断层图像的对应关系,确定前列腺各带区MRI影像的解剖学基础。  方法 利用MRI技术对6具成人尸体及576例健康成人的前列腺进行扫描,观察尸体及活体前列腺带区MRI表现,然后采用火棉胶包埋技术把标本制成前列腺区薄层连续切片,并与MRI图片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 尸体断层解剖切片可根据尿道、精阜、射精管识别外周带、中央带、移行带、尿道周围组织及前列腺肌肉基质区的大体位置,但其间未见明显界限。尸体标本及活体MRI图像表现基本一致,即T1WI上整个前列腺呈略低信号;T2WI上前列腺外周带呈高信号表现,中央区呈低信号;薄层切片与MRI图像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结论 MRI检查时,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相结合,才能完整显示前列腺各带区的结构特点,进而有利于对前列腺内的病灶进行准确地MRI定位诊断。

    基于“9点3面”配准方案的CT+MR异机三维图像融合研究
    彭鳒侨, 鞠向阳, 白 波, 刘 琦, 陈 艺, 莫建文, 朱巧洪, 李新春
    2011, 29(4):  418-422. 
    摘要 ( 2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尝试一种基于体表定位的二维图像配准方法,实现CT和MR异机三维图像的精确融合。  方法 输入CT/MR原始数据后采用数字化格式转换,设计“9点3面”立体对位法进行配准,在实时工作站Mimics按照信息交互自动融合模式,通过讯号叠加技术完成图像融合。  结果 以患者的头、膝为实例试验[CT+MR]立体图像的异机融合,生成了同时展现头部软硬组织、膝部病变性质和位置的互补影像,携带着来自CT和MR各自的讯号特征和医学信息,既能了解MR所发现的异常组织的明确位置,又能鉴别CT所发现的异常病灶的性质。  结论 这种异机融合手段是对目前这一空缺技术的补充,同时,这一实验也将为进一步研制[CT+MR]同机三维融合设备提供经验借鉴。

    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影像学特点及其意义
    袁 飞, 崔 翔, 刘银社, 赵 军, 顾 欣
    2011, 29(4):  423-427. 
    摘要 ( 7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影像学特点, 提高对此类异常吻合血管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头颈CT血管造影(CTA)及MR血管造影(MRA)诊断为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9例病人行头颈联合CTA检查,3例行头和/或颈部MR血管造影(MRA)检查。  结果 12例中,9例为永存三叉动脉,3例为永存舌下动脉。永存三叉动脉中,外侧型8例,内侧型1例;按Saltzman分型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4例;吻合点近端的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发育不良4例,吻合点近端基底动脉完全萎缩1例;1例合并动脉瘤,2例合并大脑中动脉成窗。3例永存舌下动脉中,2例伴同侧椎动脉缺如,1例伴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伴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及成窗变异。  结论 (1)CTA及MRA能清晰、快速、准确地显示永存三叉动脉和永存舌下动脉等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走行、毗邻关系及其合并症;(2)熟悉这些原始吻合血管的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相应治疗中的安全性。

    实验研究
    自聚肽纳米纤维支架对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的作用研究
    崔晓军, 谭玉珍, 李少华, 国海东, 王 存, 张剑凯
    2011, 29(4):  428-432. 
    摘要 ( 1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自聚肽纳米纤维支架对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MCSCs)生长和存活的作用。  方法 设计和固相合成自聚肽,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下观察其自组装后的形态结构和与MCSCs的相互关系;通过CCK-8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纳米纤维支架对MCSCs增殖和分化情况。  结果 1%多肽溶液自组装成直径约10 nm,长度为100 ~ 300 nm纳米纤维,并相互交织成孔径为50 ~ 200 nm的网状结构;MCSCs在纤维支架中培养1 d后,可见细胞呈长梭形,位于三维纳米纤维支架的网孔中,生长状态良好;生长曲线显示细胞在纤维支架中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MCSCs在纤维支架中诱导培养4 周时,形态和排列方式均发生明显改变。  结论 纤维支架与MCSCs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纤维支架有利于MCSCs的生长和定向分化。

    动脉粥样硬化致兔窦房结起搏细胞和细胞间质脂质浸润
    李娜娜, 王庆志, ??立, 张红旗
    2011, 29(4):  433-435. 
    摘要 ( 3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兔窦房结组织,特别是对起搏细胞和过渡细胞结构的影响。  方法    兔20只,分为对照组和高脂组两组。高脂组饲高脂饮食,对照组饲普通饮食。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窦房结组织及其细胞、间质的结构变化。  结果 高脂组心肌组织中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间质内有大量脂质沉积、浸润。透射电镜下,高脂组起搏细胞和过渡细胞内有大量脂滴,且成纤维细胞、心肌细胞、间质内及髓样结构周围均有脂滴的存在。  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窦房结组织脂肪沉积,结内各种细胞脂质化,可能是影响窦房结起搏冲动的产生、发放和传递,导致其电生理活动异常的形态学基础。

    基于图像分析的周围神经Karnovsky-Roots法染色规律的效果观察
    戚 剑, 罗 鹏, 程思红, 李增宏, 张 毅, 刘小林
    2011, 29(4):  436-441. 
    摘要 ( 5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图像分析探讨用于鉴别周围神经功能束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Karnovsky-Roots法24小时内的染色规律,为基于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的周围神经功能束三维重建确定标准化的孵育条件。  方法 新鲜人体截肢腓总神经标本,连续横断冰冻切片,片厚10 μm,共切取56 张,随机分为7组,每组8张切片,采用Karnovsky-Roots法进行乙酰胆碱酯酶孵育,其中1~6 组分别为1、2、4、8、12和24 h,第7组切片为阴性对照组。采用Image-Pro Plus 6.0 图像分析软件对不同时间染色组图像进行图像分析,指标为:(1) AChE 反应阳性区域的面积;(2) AChE 反应阳性区域的平均光密度;(3)  AChE 反应阳性区域的累积光密度。组间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t-test 统计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8h 组的平均光密度值与12 h组有显著性差异,而12 h 与24 h 的平均光密度值无显著性差异;8 h、12 h 和24 h 间的染色面积、累计光密度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镜下可观察到24 h组存在过度染色。  结论 孵育12~24 h间的染色效果趋于一致,染色结果稳定可靠,神经束功能性质鉴别容易,神经束膜与染色的神经纤维间有清晰的分界,利于轮廓获取,可作为基于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的周围神经功能束三维重建的标准化的育条件。

    应用破骨细胞-颅骨联合培养体系研究先天性成骨不全的骨再建过程
    张 浩, 钟招明, 袁 凯, 陈国仙, 李郅涵, 陈建庭
    2011, 29(4):  442-445. 
    摘要 ( 8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先天性成骨不全(OI)小鼠,oim/oim为动物模型,应用破骨细胞-颅骨联合培养体系研究OB和OC两种细胞在OI骨再建过程中的功能改变和相互作用。  方法 实验采用小鼠颅骨(CAL)组织培养,实验设两组:WTCAL-WTOC组:联合培养对照组颅(WTCAL)  与对照破骨细胞(WTOC);OICAL-OIOC组:联合培养OI颅骨(OICAL)与OI破骨细胞(OIOC)。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TRAP识别破骨细胞,AL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识别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吸收活性为骨吸收陷窝占颅骨表面百分比。单位OC吸收面积为总骨吸收陷窝除以破骨细胞数。  结果 于7d,OICAL-OIOC组破骨细胞数低于WTCAL-WTOC组;OICAL-OIOC组的OC/OB比例低WTCAL-WTOC组;OICAL-OIOC组单位破骨细胞吸收能力高于WTCAL-WTOC组。  结论 OI的小鼠模型骨再建中骨量丢失一方面由于其成骨细胞功能异常,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其破骨细胞的代偿性功能活跃。

    创伤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任 凯, 邵玉凤, 杨欣建, 刘黎军, 王大平
    2011, 29(4):  446-449. 
    摘要 ( 15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建立可重复的大鼠创伤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实验模型。  方法 Wistar大鼠30 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脂多糖组(B组)和实验组(C组)。B组在完成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后注入脂多糖(LPS,12 mg/kg),C组采取手术切除1/3肝脏及锤击右侧股骨3次的方法,而A组在同等条件下不进行有创实验。2 h后采血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尿素氮(UN) 和肌酐(Cr) 的含量,12 h 后处死大鼠, 取大鼠肺及肝脏组织做病理切片并HE染色。  结果 B组及C组大鼠在建模后血清AL T、AST、UN 和Cr 含量明显增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C组大鼠血清UN ,Cr 含量较B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光镜观察发现B组及C组大鼠的肝脏和肺脏有组织损伤及明显的炎性反应;B组及C组其肝脏及肺的病理变化差别不明显。  结论 此方法可较方便的制作大鼠创伤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动物模型。

    畸形与变异
    旋股外侧动脉旋髂浅动脉和旋髂深动脉起始变异1例
    孙丰刚, 顿爱社, 安淑红, 吕伯实
    2011, 29(4):  449. 
    摘要 ( 2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研究
    家兔面神经颅外段的显微解剖
    段永畅, 田广永, 于巧莲, 郑 伟
    2011, 29(4):  450-451. 
    摘要 ( 4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家兔面神经颅外段的主干及分支特点。  方法 健康家兔15只,在显微镜下解剖家兔面神经,并对其形态特点进行观测。  结果 家兔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分出耳后支、二腹肌支、茎突舌骨肌支及面神经主干。兔面神经主干在面部的分支有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其中颧支与颊支关系密切,走行过程中合成一干,然后在口角后缘分离。  结论 家兔面神经颧支与颊支在耳廓下缘前部位到口角后缘之间,分支少,神经干较粗,便于进行面神经缺损修复动物模型的建立。

    临床研究
    股骨偏心距重建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的影响
    李利昕, 周 兵, 魏 振, 丁自海
    2011, 29(4):  452-455. 
    摘要 ( 3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重建股骨偏心距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作者选择2005年01月至2008年01月间行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8例,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9.2个月。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前外侧入路,使用Zweymüller双锥形螺旋臼及SL-PLUS矩形直柄(颈干角135°,股骨头假体的直径均为28 mm)。对比术前术后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股骨偏心距、髋外展肌力臂及双下肢长度,记录手术前后髋关节活动度及Harris评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股骨偏心距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①股骨偏心距与髋外展肌力臂具有正相关性(r=0.534,P<0.001)。②髋关节术后活动度、Harris评分与股骨偏心距均存在明显回归相关关系(r=0.403,0.344,P<0.001)。③股骨偏心距重建与否对下肢长度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x2=4.23,P<0.05)。  结论 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股骨偏心距可增加髋外展肌力,改善髋关节的活动功能及稳定性。

    肱骨远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
    陈伟明, 刘 飞, 陈桂全, 钟子敏, 黄 彬, 叶 劲
    2011, 29(4):  456-457. 
    摘要 ( 3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肱骨远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DHP)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7年7月~2010年2月,采用切开复位DHP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60~80岁,平均72 岁,骨折按AO分型:A型 1 例,B型 7 例,C1型 5 例,C2型  10 例,C3型 7 例。均采用DHP固定,术后第3d开始功能锻炼,所有患者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估疗效。  结果 24例患者获得11~30个月(平均 17 个月)随诊。骨折均获愈合。肘关节平均屈、伸(78±17.08)°(10°~135°):屈曲(102±11.35)° (90°~135°)、伸直(20±8.20)°(0°~60°)。Mayo评分平均85.3分(60~100分),其中优 11例,良 10 例,可 2 例,差 1 例,优良率为87.5%。3例出现暂时性尺神经麻痹,3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表现,1例骨折延迟愈合导致肘关节僵硬,2例发生异位骨化,3例发生轻度肘关节内翻畸形。  结论 DHP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能达到满意的稳定固定,允许早期功能锻炼,在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方面取得满意效果。

    指伸肌腱止点形态特点与损伤分型及治疗方法
    胡洪涌, 赵小伟, 窦庆寅, 刘国龙
    2011, 29(4):  458-460. 
    摘要 ( 8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根据指伸肌腱止点的形态特点探讨其损伤分型与手术修复方法。  方法 依据将28例指伸肌腱止点区损伤情况分为带较大骨折块手指伸肌腱止点损伤、撕脱骨片小或骨折块粉碎无法固定及不带骨片的伸肌腱止点撕脱伤、靠近末节指骨基底背侧指伸肌腱腱性损伤3种类型。按损伤分型分别采骨块固定,末节指骨基底钻孔缝合固定及直接缝合修补等手术方法进行修复。  结果 28例无一例再度撕脱或断裂,其中3例远侧指间关节僵硬,其余25例远侧指间关节主动伸直受限度0°~10°,主动屈曲度30°~70°。  结论 根据伸肌腱止点损伤的分型,分别采用骨折块固定,末节指骨基底钻孔缝合固定及直接修补缝合手术方法进行修复,方法简便,疗效可靠。

    甲状腺肿瘤手术中暴露并保护甲状旁腺的解剖与手术操作要点
    洪浩波, 黄英凯, 林仁渠, 黄汉民
    2011, 29(4):  461-463. 
    摘要 ( 2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甲状腺肿瘤手术中暴露并保护甲状旁腺的要点。  方法 对 2004年 1 月至2010 年 12 月 145例甲状腺弥漫性结节和甲状腺癌患者进行手术,分前、后3年两组,前3年组65例患者保留甲状腺后被膜,未寻找甲状旁腺;后3年组80例患者暴露并保护甲状旁腺,精细解剖观察被膜,尽量保存甲状旁腺的血供及完整性。术后进行动态监测血清钙变化,观察甲状旁腺的功能情况。  结果 在术中暴露并保护甲状旁腺后3年组中,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机率较未寻找甲状旁腺前3年组患者明显降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甲状腺肿瘤手术中,暴露并保护好甲状旁腺,可有效降低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

    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应用
    张国伟
    2011, 29(4):  464-466. 
    摘要 ( 2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讨论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 tectomy,LC)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2004年8月~2010年10月收治的217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全麻下行三孔法LC的临床资料。  结果 93.1%(202例)成功完成LC,4.6%(10例)中转开腹,5例术后合并胆总管结石,行ERCP取石后治愈。无胆管损伤、胆漏、出血等手术并发症。术后根据手术操作情况决定是否放置引流。术后住院2~12d,平均4.5d。193例术后随访半年无手术并发症。  结论 在急性胆囊炎的病例中采用后三角入路三孔法LC安全可行、手术成功率较高、容易掌握,可减少手术并发症,尤其适用于胆囊三角严重粘连患者,值得提倡与推广。

    胸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方法探讨
    刘小友, 徐 健, 杜传福, 邓文峰, 王亦斌, 付绍杰, 余玉明, 魏 强, 苗 芸, 李川江, 叶俊生, 于立新
    2011, 29(4):  467-469. 
    摘要 ( 1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胸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的技术方法及其对获取的器官质量的影响。  方法    采取胸部U型切口联合腹部大“十”切口,分别建立胸部器官和腹部器官原位灌注,在灌注的同时进行多器官游离和切取。  结果 2003年至今采用此方法行胸、腹腔多器官联合切取术8次,获得供心、肝、胰各8个,供肺8对及供肾16个。热缺血时间为(2±1.2)min,器官切取时间约(20±3)min。未出现任何影响器官质量和功能的手术意外损伤。临床行心脏移植6例、心肺联合移植2例、双肺移植3例、单肺移植5例、肝移植6例、肝肾联合移植2例、胰肾联合移植3例、肾移植11例,所有移植器官均在术后立即发挥功能。  结论 采用胸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的技术方法能够快速优质的获取胸部和腹部供器官,缩短热缺血时间,减少手术损伤,提高供器官的质量和数量。

    骨盆的形态特点与不稳定型骨折内固定治疗评价
    翁阳华, 吴显奎, 彭扬国, 欧耀芬
    2011, 29(4):  470-472. 
    摘要 ( 3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根据骨盆的形态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65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31例Tile B型骨折经前入路,将耻骨联合或耻骨支复位用重建钢板固定,其中8例合并髂骨骨折经髂窝入路将之复位用重建钢板固定;34例Tile C型骨折的前环损伤均采用与Tile B型骨盆骨折相同的方法处理,后环损伤的固定方法:17例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脱位之中,复位后在透视引导下从后方经皮骶髂螺钉固定11例,经髂骨的螺栓固定4例,经后路在双侧髂骨后嵴之间用张力带钢板固定2例;9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之中,经皮骶髂螺钉固定6例,钢板固定3例;8例合并髋臼骨折行重建钢板内固定。  结果 通过对术后骨盆X线测量骨折分离移位的最大距离,根据Matta评分标准:小于4 mm为优,占86.1%(56例);4~10 mm为良,占7.7%(5例);10~20 mm为可,占6.2%(4例);大于20 mm为差(0例)。本组骨盆X线测量结果总优良率为93.8%。  结论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应在血流动力学稳定时尽早根据骨折的类型及骨盆的解剖形态特点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手术方案。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与疗效分析
    吴运成, 何林果, 梁开涛, 蒋广瑞
    2011, 29(4):  473-474. 
    摘要 ( 4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对50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克氏针或钢板内固定,必要时行自体髂骨植骨治疗。术后通过随访,并对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 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优26例、良13例、可7例、差3例,失访1例,优良率达到79.6%,其中15例开放损伤患者中,1例行食指固有伸肌腱转位重建拇长伸肌腱术,2例皮肤缺损者经期游离植皮后伤口愈合,13例伤口I期愈合。  结论 针对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内固定方式,方能提供稳定的固定,尽可能减少并发症,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髂嵴连线和肋架下缘连线在椎体或椎间隙中定位的作用及意义
    李 珏, 张雯君, 王寿平, 张晓亚, 彭书崚
    2011, 29(4):  475-477. 
    摘要 ( 11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髂嵴连线和肋架下缘连线作为定位椎体或椎间隙的可行性。  方法 216例正常成人,其中男98 例,女118 例,年龄  18~94  岁。均行胸腰骶椎立位X片和MR SE序列矢状位片,测定脊髓圆锥、髂嵴连线和肋架下缘对应的脊椎位置,并利用Reimanm方法进行量化,所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  结果 脊髓圆锥、髂嵴连线和肋架下缘连线对应的脊椎位置分别为L1下三分之一(29.72±2.032)、L4~5(16.11±1.192)和L2~3(24.69±1.909),且后两者男女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肋架下缘对应的脊椎位置与年龄之间存在相关性。  结论 立位时,髂嵴连线对应的脊椎位置绝大部分为L4~5或L4,肋架下缘对应脊椎位置集中分布于L2~3,两者均能用于定位椎间隙的序数;两者结合定位可更好的减少操作风险。

    综述
    畸形与变异
    左睾丸动脉和静脉变异1例
    潘霞明, 梁赵佳, 黄康康, 潘三强
    2011, 29(4):  480. 
    摘要 ( 3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