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7-05-25
      
    应用解剖
    大收肌腱转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应用解剖
    张亮,高建明,项杨,陈伟南,宗序华,王亚东
    2017, 35(3):  241-24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01
    摘要 ( 5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大收肌腱转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的术式可行性及可能的风险,探讨转位肌腱固定方法。  方法    解剖观察30侧尸体标本的大收肌腱及内侧髌股韧带形态及其周围血管神经等毗邻关系;测量收肌结节至内侧髌股韧带股骨止点距离、收肌结节至大收肌腱移行部距离;并在尸体标本上模拟手术。   结果    大收肌腱长度(收肌结节至收肌裂孔距离)为(105±14)mm(77~129 mm),内侧髌股韧带轴长长度为(46±6)mm(33~57 mm),收肌结节至内侧髌股韧带股骨止点距离为(9±2)mm(6~13 mm),收肌结节至大收肌腱移行部距离为(124±11)mm(102~144 mm)。  结论    长约55 mm的大收肌腱通过转位固定于髌骨内侧缘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可行,大收肌腱作为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供体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游离母趾甲皮瓣嵌合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的显微外科解剖
    肖湘君,刘鸣江,廖辉文,刘昌雄,王郑钢,黄新锋,黄雄杰
    2017, 35(3):  245-24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02
    摘要 ( 5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游离母趾甲皮瓣嵌合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0只新鲜成人尸体足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后进行解剖。系统观测母趾和第2趾动、静脉分布规律,测量血管长度及直径;模拟游离踇趾甲皮瓣嵌合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的术式设计。 结果 第1跖背动脉在第1趾蹼深层发出2分支:踇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和第2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踇趾腓侧趾底动脉血管(分叉至进入皮瓣)长度(1.82±0.12)cm,直径(1.08±0.06)mm;第2趾胫侧趾底动脉血管(分叉至近侧趾间关节)长度(0.90±0.16)cm,直径(0.82±0.13)mm。静脉分深浅两层,第1、2趾背侧浅静脉汇流入足踝内侧的大隐静脉。模拟再造拇指相互环绕的血管蒂无卡压。  结论 母趾、第2趾动、静脉血管可保障母趾甲皮瓣、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血供,模拟再造拇指相互环绕的血管蒂无卡压;适合设计游离母趾甲皮瓣嵌合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

    肩峰及喙肩韧带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潘昭勋,闵小军,孙超,杜德凯,钟彬
    2017, 35(3):  249-25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03
    摘要 ( 10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测量成人肩峰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以及喙肩韧带在肩峰止点处的宽度和厚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选取36个新鲜成人冷冻肩关节标本,分别进行CT扫描,并将扫描数据导入Mimics15.0软件中,重建肩胛骨,使用软件自带工具测量肩峰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然后解剖喙肩韧带,用游标卡尺测量其在肩峰止点处的宽度和厚度。 结果 肩峰的长度为(46.27±2.88)mm,宽度为(25.71±1.52)mm,厚度为(8.10±1.14 )mm ;喙肩韧带在肩峰止点处的宽度为(14.27±1.19)mm,厚度为(4.05±0.38)mm。  结论 喙肩韧带和肩峰的解剖学数据,可以为肩关节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设计的应用解剖
    邝艺臻,黄东,兰万利,陈智颖,左洁仪
    2017, 35(3):  252-25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04
    摘要 ( 17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临床设计以胫后动脉肌间隙穿支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8例成人新鲜小腿标本,解剖观察胫后动脉肌间隙穿支血管及其分支的分布规律,设计以胫后动脉穿支为血管蒂的显微削薄穿支皮瓣、联体穿支皮瓣、穿支蒂嵌合穿支皮瓣及穿支分叶皮瓣,并模拟皮瓣切取。  结果 胫后动脉平均发出4.8支(3~7支)肌间隙穿支,有3支较恒定、外径较粗的穿支分别位于内踝上(6.7±1.1) cm、(15.8±1.8) cm和(22.6±1.7) cm处;在深筋膜下穿支可发出多支皮支、骨膜支、肌支,骨膜支的穿支主要集中在小腿中段,在同一分支点两皮支起始外径均≥0.5 mm的穿支主要集中在中、上段。  结论 在小腿中、上段的胫后动脉的第1、2穿支较恒定、外径较粗、蒂较长及可发出多种组织分支,适合切取胫后动脉穿支蒂显微削薄穿支皮瓣、联体穿支皮瓣、嵌合穿支皮瓣及穿支分叶皮瓣。

    畸形与变异
    甲状腺位置及形态异常1例
    郑紫城,牟博琨,吴樾
    2017, 35(3):  25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28
    摘要 ( 5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层影像解剖
    髋臼闭孔后缘螺钉通道解剖学参数的研究
    冯凯,曹生鲁,郭东鸿,凌伟,彭赓,王钢
    2017, 35(3):  256-26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05
    摘要 ( 5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闭孔后缘螺钉通道置钉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收集50例正常成人骨盆(男女各25例)CT扫描数据,“轴位透视法”在半骨盆三维重建模型上测量闭孔后缘螺钉通道置钉参数,并于13具半骨盆骨性标本上验证。  结果 最大螺钉直径男、女性分为(6.48±1.07)mm、(5.87±1.34)mm,最大螺钉长度男、女性分为(98.03±4.08)mm、(87.34±4.76)mm;OA值男、女性分为(7.93±2.30)mm、(3.77±1.37)mm ,AB值男、女性分为(55.99±4.83)mm、(63.66±4.74)mm;∠θ男、女性分为(79.17±9.89)°、(71.81±10.61)°;∠ψ男、女性分为(108.72±6.13)°、(98.12±7.43)°。所有的测量参数均存在男女之间的统计学差异(P<0.05)。13具半骨盆骨性标本除1例女性标本外均于该通道成功置入1枚3.5 mm克氏针。   结论    根据测量所得参数,于闭孔后缘螺钉通道置入一枚长度合适、直径至少为3.5 mm的拉力螺钉是可行的,可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关置钉瞄准装置。

    应用锥形束CT对华南地区924颗下颌第1磨牙的根管形态学研究
    慈博雯,吴补领,麻丹丹,林思豆,严玲玲,黄文华
    2017, 35(3):  261-26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06
    摘要 ( 3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锥形束 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察下颌第1磨牙的根管解剖形态,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由两名牙体牙髓专业医生筛选我院口腔科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进行 CBCT 检查的500名患者,共计924颗下颌第1磨牙的影像资料,分别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牙位、根管构型及钙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424名存在双侧下颌第1磨牙的患者中,76.2%(323)根管构型完全对称。924颗下颌第1磨牙中,双根率为76.7%(709),3根率即远舌根发生率为23.3%(215);近中根最常见根管类型为Vertucci IV型,占 71.97%(665),其次为II型,占23.70%(219);远中根最常见根管类型为I型,占 49.35%(458),其次为IV型占31.82%(292)。存在远舌根时,远舌根管口与远颊根管口距离为(2.94±0.27) mm。下颌第1磨牙根管钙化率与年龄有关,老年人钙化率高,中年人次之。  结论 华南地区人群下颌第1磨牙根管形态多样,变异性较大;CBCT 是观察根管形态的有效工具,可以为根管治疗提供辅助诊断。

    实验研究
    维生素C对巨噬细胞增殖、迁移及吞噬功能的影响
    范志浩,李媛媛,李莉霞,王祥海,潘梦婕,谭丹丹,文锦坤,钱长晖,李振林,郭家松
    2017, 35(3):  266-27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07
    摘要 ( 1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维生素C(Vitamin C, VC)对巨噬细胞增殖、迁移和吞噬能力的影响。  方法 体外无菌分离和培养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培养液中加入VC处理24 h,然后利用BrdU和WST技术检测巨噬细胞的增殖能力,荧光微球法检测吞噬功能,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检测迁移能力。  结果 VC组中巨噬细胞BrdU阳性率和WST吸光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VC能够促进巨噬细胞的增殖;在培养液中加入荧光微球后巨噬细胞能吞噬微球,且VC组巨噬细胞吞噬的微球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 (P<0.05);另外巨噬细胞穿过Transwell小室及划痕后迁移的速度在VC处理后也明显加快(P<0.05)。   结论 VC能显著提高巨噬细胞的增殖、迁移与吞噬能力。

    HSNGLPL短肽修饰的聚氨酯的体内反应性分析
    肖将尉,史丹丹,术蓉,谷瑞彩,吴刚,廖华
    2017, 35(3):  271-27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08
    摘要 ( 4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短肽HSNGLPL修饰的聚氨酯在体内与体外的生物相容性与生物活性。 方法 将单纯的HSNGLPL短肽溶液、三种不同浓度HSNGLPL短肽修饰的聚氨酯(P-PU)及聚氨酯(BDO-PU)注射或种植在小鼠体内或在体外与C2C12细胞共培养,通过H&E检测体内局部炎症渗出、免疫荧光检测体内单核/巨噬细胞渗出凋亡和肌纤维的再生以及通过细胞增殖毒性反应检测体外共培养结果。 结果 在体外,BDO-PU、L-P-PU和M-P-PU是合格的生物材料,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在体内,BDO-PU只在材料28d诱发持久的单核/巨噬细胞的渗出和肌纤维的坏死,而P-PU在肌肉内诱发的炎症、坏死反应比BDO-PU更加复杂、持久,持续时间甚至超过56d。对于细胞凋亡而言,P-PU材料周围凋亡的巨噬细胞数却明显的低于BDO-PU组。  结论 HSNGLPL修饰的聚氨酯在体内与体外具有生物活性及优良的生物相容性。

    地塞米松诱导的危重病性肌病大鼠骨骼肌Beclin1、LC3的表达
    屈惠莹,包翠芬,于迪,秦书俭
    2017, 35(3):  276-28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09
    摘要 ( 4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对大鼠危重病性肌病(CIM)比目鱼肌细胞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和LC3表达的影响,探讨地塞米松诱导的大鼠危重病性肌病的可能机制。   方法 将健康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7,9,11d 3个时相点(n=10)。实验组采用5mg/kg地塞米松连续腹腔注射,每天1次,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足迹法判定肌功能缺损情况。利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比目鱼肌细胞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和LC3的表达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肌肉功能缺损症状,以11d时大鼠缺损程度最为严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对照组或可见微弱的Beclin1、LC3阳性表达,随着时间延长,实验组可见明显的Beclin1、LC3阳性表达,以11d时相点表达最为明显。免疫组化结果也证实了同一趋势。  结论 地塞米松诱导的大鼠CIM可能通过激活Beclin1和LC3的表达从而发挥对细胞自噬的调节作用。

    黄连素对缺氧复氧诱导大鼠心肌细胞内Nrf2/Keap1的影响
    王松海,车奕宏,陈捷
    2017, 35(3):  282-28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10
    摘要 ( 4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黄连素(BR)对大鼠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损伤后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将培养的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单纯药物组(BR组)、缺氧/复氧组(H/R组)、药物低剂量LBR组(1.5×10-6 mol/L)及高剂量HBR组(1.5×10-4 mol/L)。处理结束后,用MTT比色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的活力,用Hoechst33258染色检测细胞核形态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rf2, Keap1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NC组比较,单纯BR对H9c2心肌细胞无影响。与H/R组比较,低、高剂量BR组细胞的活力明显上升(65.2±1.6%; 82.3±1.4%) (P<0.01),心肌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减少(P<0.05),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BR可明显促进抗氧化相关蛋白Nrf2表达,抑制Keap1的表达。   结论  BR对H9c2心肌细胞H/R损伤后的凋亡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促进抗氧化核转录因子Nrf2表达有关。

    脂多糖损伤黑质导致迷走神经背核DR1和DR2表达变化
    连辉,张毅敏,付升旗,王志勇
    2017, 35(3):  286-29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11
    摘要 ( 6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 损伤大鼠黑质 (substantia nigra, SN) 后迷走神经背核 (dorsal motor nucleus of the vagus, DMV)中酪氨酸羟化酶 (tyrosine hydroxylase, TH) 和多巴胺受体1 (dopamine receptor 1, DR1) 和多巴胺受体2 (dopamine receptor 2, DR2) 的表达变化。  方法 30只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LPS大鼠组和对照组。LPS大鼠组双侧SN内注射LPS,对照组双侧SN内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6周后进行转棒实验,检测胃排空能力,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检测SN内TH和DMV内TH、DR1和DR2的表达。  结果 经鉴定LPS组大鼠造模成功,胃排空能力降低,DMV中TH阳性细胞数量从(7±3)个增加到(12±2)个(P<0.05),DR1阳性细胞数量从(28±5)个减少到(18±6)个(P<0.05),DR2阳性细胞数量从(20±3)个增加到(33±4)个(P<0.05)。背侧延髓内,TH蛋白表达水平从(0.16±0.02)增多到(0.43±0.04)(P<0.05),DR1的蛋白表达水平从(0.78±0.05)下降至(0.36±0.03)(P<0.05),DR2的蛋白表达水平从(0.43±0.03)增加至(0.58±0.07) (P<0.05)。  结论 LPS大鼠DMV中TH、DR1和DR2表达变化可能与帕金森病患者的胃排空障碍存在一定的联系。

    钙蛋白酶小亚基Capn4在鼻咽癌细胞CNE2中DNA损伤修复的作用
    王慧,王丰,吴丽贤,郑鸣
    2017, 35(3):  291-29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12
    摘要 ( 4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钙蛋白酶小亚基Capn4对放射所致的鼻咽癌细胞CNE2在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可能影响的修复通路。  方法 选取鼻咽癌细胞CNE2与293T细胞在37℃、5%CO2条件下培养,Western blot法检测Capn4在不同细胞中蛋白表达水平;构建shRNA下调Capn4表达的CNE2细胞并以Western blot法验证;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仪分析γ-H2AX在放射后的CNE2细胞及下调Capn4表达的CNE2细胞中的平均荧光强度;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通路特异性的质粒EJ5-GFP用Fugen6 HD转入空载的CNE2细胞及下调Capn4的CNE2细胞,用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仪检测GFP的阳性率,观察下调Capn4对放射诱导的鼻咽癌细胞DNA损伤NHEJ修复通路的影响。  结果 Capn4在鼻咽癌细胞系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细胞(P<0.01);shRNA确实下调Capn4在鼻咽癌细胞中的表达;下调Capn4表达对放射造成的CNE2细胞DNA损伤修复有抑制作用(P<0.01);下调Capn4表达能够抑制CNE2细胞DNA损伤后NHEJ通路的修复(P<0.01)。  结论 Capn4在鼻咽癌细胞CNE2中高表达,下调Capn4的表达能抑制放射所致的DNA损伤修复,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HEJ通路实现的。

    PET/CT对小动物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观察研究
    钟志宏,周葳,余灏涛,严蔚明,沈华伟,张平
    2017, 35(3):  296-30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13
    摘要 ( 4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小动物PET/CT扫描在小鼠前列腺癌骨转移检测中的可行性。  方法 裸鼠23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只,前列腺原位注射组、左心室注射组、胫骨腔内注射组每组各7只。分别采用前列腺原位注射、左心室内注射、胫骨腔内注射的方法建立前列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后饲养40天,原位注射及左心室注射组采用PET/CT扫描检测,胫骨腔注射组采用小动物高分辨率CT检测,对可疑的骨转移灶行解剖学观察及HE染色明确。  结果 前列腺原位注射组肿瘤细胞聚集腹腔软组织内生长,均未发现明显骨质破坏(0/7);左心室注射组均发生皮下等软组织转移(7/7), PET/CT检测出一例胫骨上端骨质破坏,组织学检测证实为骨转移灶(1/7);胫骨腔注射组所有动物均形成明显骨质破坏(7/7)且高分辨率CT检测见骨破坏分级良好。  结论 小动物PET/CT扫描能够良好的显示转移灶在小鼠体内的定位,且能良好的显示骨破坏情况,因此该技术在检测小动物骨转移上有着良好的可行性。

    食蟹猴单膝ACL损伤模型中ACL与腘绳肌本体感受器的变化
    张磊,郭晓光,祁冀,周鑫,汪国友,扶世杰,李义凯
    2017, 35(3):  301-30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14
    摘要 ( 4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食蟹猴单膝ACL损伤后,双侧的ACL与腘绳肌本体感受器的变化及其原因。  方法    选取6只正常的食蟹猴,随机选择3只食蟹猴进行关节镜下单侧ACL损伤造模后,将全部膝关节分为三组:正常组(正常3只膝关节)、模型A组(模型健侧3只膝关节)和模型B组(模型患侧3只膝关节),分别分离ACL、腘绳肌,进行HE和氯化金染色,观察韧带基本形态和本体感受器的形态及数量。  结果 我们观察到三组ACL和腘绳肌中的四类本体感受器。在术后4周,正常组与模型A组ACL和腘绳肌中,各类本体感受器形态、数量均未发现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模型B组的ACL和腘绳肌中:Ruffini小体、Pacinian小体和Golgi腱器官形态变异,游离神经末梢形态无明显变化,各类本体感受器数量均有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模型B组的ACL和腘绳肌中,Ruffini小体的变异数量最多,Pacinian小体其次,Golgi腱器官最少,且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1)。   结论 患侧ACL的损伤会引起同侧本体感受器数量减少,甚至形态变异,通过ACL-腘绳肌反射弧的反射性影响,同侧腘绳肌中的本体感受器也出现相应变化,但在短时间内不会影响到对侧的本体感受器形态和数量。

    临床生物力学
    用于治疗难复位性寰枢椎脱位的新型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研究
    莫少东,艾福志,李克维,李柯柯,陈树金
    2017, 35(3):  307-31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15
    摘要 ( 5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新型寰枢椎侧块融合器与传统内固定方式(TARP+髂骨块内固定技术,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差异。   方法 收集40例TARP术后病人的CT扫描数据进行测量并设计新型融合器。挑选6具新鲜上颈椎标本。分别进行完整状态,失稳状态及进行3种内固定方式[(TARP+融合器(A1);TARP+髂骨块(A2);后路椎弓根钉棒技术(B)]处理。再测量不同状态下标本的屈伸,侧屈,旋转6组动作的活动范围(RO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新型融合器有三种型号:13/12/7,12/11/7,11/10/7(长/宽/高);矢状面角设计为:16°/18°/20°。生物力学数据分析显示:Cage组(A1)与髂骨组(A2)在6个方向的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屈伸及旋转活动中,TARP固定组(A1、A2)与后路固定组(B)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侧屈活动中,TARP固定组(A1、A2)与后路固定组(B)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 配合TARP技术使用的新型融合器与TARP+髂骨块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相仿,在侧屈方向优于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且融合器相对于髂骨块而言,理论上具有以下优势:①简化手术步骤;②避免取髂骨相关并发症。

    髋臼部T形骨折四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张永强,章莹,夏远军,谢会斌,代元元,陈泽鹏
    2017, 35(3):  312-31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16
    摘要 ( 5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髋臼部T形骨折解剖结构较为复杂,损伤机制多种多样,在临床治疗中难以制定统一的手术金标准。本文通过建立有效的髋臼部T形骨折有限元模型,比较四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之间的差别。  方法 利用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髋臼T形骨折模型后,应用相关有限元软件建立双柱逆行拉力螺钉(A)、前柱重建钢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B)、后柱重建钢板联合前柱拉力螺钉(C)和双柱重建钢板(D)这4种不同内固定术后的模型,分别予以模拟站位和坐位并进行加载分析。   结果 分别在站位、坐位下,在加载方式相同的情况下髋臼T形骨折前后柱骨折线上最大位移及骨折线上节点位移均数表现为A>B>C>D。  结论 应用双柱重建钢板内固定方式治疗髋臼T形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后柱重建钢板联合前柱拉力螺钉次之。

    踝三角韧带修复重建的解剖与生物力学的基础研究
    林浩,徐世明,黄永军,牟勇,卓日波,郭洪娟,郑力彬
    2017, 35(3):  318-32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17
    摘要 ( 8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尸体标本踝三角韧带进行解剖观测,为踝关节韧带修复重建提供解剖与生物力学基础。  方法 选取成人新鲜尸体足踝标本10例,观察三角韧带的组成、起止、分布,测量各组成部分的长度、宽度及厚度;并在外翻应力位下拍摄X线片,测量踝关节内侧间隙(Mcs),依次切断三角韧带浅层、深层,并重复上述测量。  结果 踝三角韧带均分为深、浅两层组成,当踝关节韧带处于完整状态时,踝关节在跖屈、中立及背伸位的平均内踝间隙宽度分别为(2.67±0.38)mm、(2.42±0.35)mm、(2.55±0.24)mm。当踝关节处于中立位及最大背伸位时,切断三角韧带浅层后内踝间隙与完整状态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切断三角韧带深层后内踝间隙与完整状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当踝关节处于最大跖屈位时,所有韧带破坏状态后的内踝间隙与韧带完整时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踝三角韧带由 4 条韧带束组成,各韧带束精确起止点的确定是基础研究及临床解剖重建基础。(2)通过综合踝关节跖屈位、中立位及背伸位外旋应力试验结果,可更全面、准确地诊断三角韧带损伤。

    临床研究
    两种入路手术治疗闭合性跟腱断裂43例临床分析
    熊洪涛,庄永青,傅小宽,方锡池,魏瑞鸿
    2017, 35(3):  322-32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18
    摘要 ( 7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分析两种跟腱断裂修复手术入路和方式,对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的临床影响。  方法 回顾笔者2002.1~2015.12收治的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患者43例,其中传统入路组(25例)术中采用传统的跟腱后部正中偏内侧1 cm处的连续长切口,改良入路组(18例)采用新的踝后约3 cm长的“S”形短斜行切口加近段跟腱边缘处2对纵行小切口组合。跟腱缝合方法均采用Bunnell法。总结分析2种入路术后伤口不愈合、皮神经损伤、跟腱再断的发生率及疗效。  结果    术后随访9个月~5年,传统入路组术后伤口不愈合4例,跟腱再次断裂1例,无皮神经损伤病例。改良入路组术后发现腓肠神经损伤1例,无伤口不愈合及跟腱再次断裂发生。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传统入路组伤口不愈合的发生率较高(P<0.05)。两组跟腱再次断裂及皮神经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跟腱修复术后6个月时按照Arner-indholm评分标准,改良入路组优良率较高(P<0.05)。  结论 采用改良手术入路,术中沿踝后部皮肤皱褶走向,采用斜跨跟腱的短S形切口,加近段跟腱边缘处成对小切口,术后并发症较少,功能恢复较好。

    表面肌电信号评价呼吸电刺激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叶韵怡,张鸣生,李新平,张雷,梁桂英
    2017, 35(3):  327-33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19
    摘要 ( 5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表面肌电测量腹肌、膈肌和盆底肌肌电改变,评价呼吸电刺激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方法 共31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盆底生物反馈治疗(16例),治疗组在盆底生物反馈治疗基础上进行呼吸电刺激训练(15例)。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对两组选用便秘评分系统进行评估,采用表面肌电图技术检测膈肌和下腹肌表面肌电均方根,Glazer法评估盆底肌肌电参数。  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便秘评分系统评估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膈肌和腹直肌均方根值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膈肌肌电均方根值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Glazer法评估两组患者前基线、后基线波幅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前基线波幅值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呼吸电刺激训练可有效提高膈肌、腹肌收缩力,降低盆底肌的过度活动,增强盆底生物反馈治疗改善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效果。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椎管内占位手术中的应用
    陈艺,叶劲,林志雄,吴景明,黎文,卢永辉,白波,卢伟杰
    2017, 35(3):  331-33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20
    摘要 ( 4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CSEP)、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与自由及激发肌电图(EMG)多模式联合监测技术在脊柱椎管内占位手术中应用的价值。   方法 对47例脊柱椎管内占位患者(颈椎4例,胸椎14例,胸腰段13例,腰椎13例,骶椎3例)行占位病变切除术中采用CSEP+TES-MEP+自由EMG+激发EMG监护。  结果 ①CSEP和 TES-MEP:监测成功率各为100%和93.6%;阳性率分别为19.1%和17.0%;联合监测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均为0%;10例诱发电位阳性均与手术操作有关,8例及时报警采取措施后渐恢复,2例MEP阳性未能恢复,术后肌力下降;6例CSEP改善,术后症状好转。②自由和激发EMG:34例患者术中出现自由EMG,其中1例马尾神经严密包裹病变的患者,术后小便功能异常,术后渐恢复。  结论 ①椎管内占位术中联合运用CSEP和TES-MEP监测,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后,能准确地反映术中脊髓功能状况;②术中自由及激发EMG监测可准确探查和鉴别占位病变神经组织分布,实时反映神经受激惹情况,预防医源性神经损伤。

    3D打印技术在股骨髁上骨折医患沟通中的效果研究
    林钢,李鹏,肖菊姣,李鉴轶,彭文标,黄旭科,孙向华
    2017, 35(3):  336-34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21
    摘要 ( 4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Mimics18.0软件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骨折模型进行手术规划,术前模拟手术,辅助治疗复杂型股骨髁上骨折内固定及在医患沟通环节的效果研究。 方法 筛选10例复杂型股骨髁上骨折患者,将患者的骨折部分及全套内固定物的薄层CT数据导入Mimics 18.0软件,进行骨折三维建模、骨折块虚拟复位、建立股骨髁上骨折内固定物标准件库、选取最佳匹配的钢板及螺钉。3D打印出患者1:1的股骨髁上骨折实体模型, 术前应用3D打印模型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并进行3D打印模型的效度验证。让患者及其家属直接接触骨折3D模型并观看在模型上按照数字化设计进行模拟手术—将股骨髁上重建板的位置、钉道长度和方向同数字化设计比较,确定术中使用的钢板及螺钉。最后,按照术前模拟演练进行实际手术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   结果 术前应用3D模型获得了良好的沟通效果,患者及其家属理解度和满意度高。应用3D打印技术模拟手术共植入1块锁定钢板和8枚螺钉,钢板植入的位置、螺钉植入的方向均与数字化术前设计高度一致,钉道长度与数字化术前设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际手术与模拟手术的手术效果一致。  结论 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在医患沟通方面效果显著,且实现了复杂型股骨髁上骨折的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明显减少了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了患者的康复周期。

    脊髓型颈椎病伴大块椎间盘突出保守治疗1例及文献回顾
    林楚华,李颖彬,李义凯
    2017, 35(3):  341-34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22
    摘要 ( 7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方案选择及突出椎间盘自然吸收的机制。 方法 临床报道1例脊髓型颈椎病伴大块椎间盘突出保守治疗的病案,对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方案选择及突出椎间盘自然吸收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结果 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方式分手术和保守两种,手术疗法相对于保守疗法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优点和缺点仍然有争议。突出椎间盘自然吸收机制尚不明确。  结论 早期诊断并给予恰当的治疗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至关重要,因为可以显著改善预后。突出椎间盘自然吸收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技术方法
    兔胸乳突肌解剖学特点及肌性斜颈模型的建立
    祖文轩,蒋邦红,赖桂华,赵莉,张莉,徐静
    2017, 35(3):  346-34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23
    摘要 ( 8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兔胸乳突肌的位置、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建立简便,易重复的兔肌性斜颈动物模型。  方法 对20只新西兰大白兔颈部分层解剖,观察并测量肌束与颈外静脉、颈总动脉、迷走神经及气管间的位置关系。用三种硬化剂按不同浓度分别注射胸乳突肌上中下段,评估最优的造模方法。并计算出安全注射范围的位置和面积,确定其体表投影。  结果 用0.75ml/kg的无水酒精注入下段胸乳突肌造模效果最优。注射区域的体表投影为胸骨端上缘外斜18°角的一个高约2.3 cm、宽约0.85 cm,面积约2 cm2的近似平行四边形区域。  结论 本实验为建立兔肌性斜颈动物模型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有效的提高造模成功率。

    膀胱、尿道、精囊腺和射精管联合铸型标本的制作
    李泽宇,肖钊明,刘畅,吴坤成,许广威,骆宝华,骆世文,马梓玮,骆建恒,贺善礼,梁海彬,欧阳钧
    2017, 35(3):  350-35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24
    摘要 ( 5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腰椎间盘退变时椎间盘高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杨璐,邢浩然,陈晶晶,晏萍,王旭,李娜,熊鲲
    2017, 35(3):  355-35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26
    摘要 ( 5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畸形与变异
    股动静脉瘘并血管瘤1例
    夏红利,刘国利,吴岸森,赵蓉,李敏才
    2017, 35(3):  35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3.027
    摘要 ( 3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