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7-07-25
      
    应用解剖
    两种联合入路处理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的应用解剖比较
    徐领领,王玉海
    2017, 35(4):  361-36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01
    摘要 ( 6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比较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与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为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16具成人尸头镜下模拟两种联合入路,比较两种联合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暴露范围及相关解剖学标志,同时观察寰椎横突磨除后对颈静脉孔区颅外段的暴露情况。  结果 两种联合入路均可显露颈静脉孔区颅内段及有限的颅外段,但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有利于暴露颈静脉孔后内侧区域,而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更利于暴露颈静脉孔后外侧区域。枕髁和颈静脉突为前者的解剖标志,茎乳孔和颈静脉突为后者的解剖标志。寰椎横突的切除可增加颈静脉孔区颅外段茎突后间隙的显露。  结论 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结合寰椎横突的磨除,适宜处理肿瘤主体偏于孔内侧的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而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合寰椎横突的磨除,更适宜处理肿瘤主体偏于颈静脉孔外侧的沟通性肿瘤。 

    基于鼻内带蒂组织瓣蝶腭动脉的解剖研究
    华顺德,杨少春,黄骏,易仁辉,丁观福,罗穆云
    2017, 35(4):  367-37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02
    摘要 ( 5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蝶腭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特征,为临床获取鼻内黏膜瓣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10具(20侧)成人尸颅标本在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蝶腭动脉及其分支鼻后中隔动脉和鼻后外侧动脉进行观测。  结果 蝶腭动脉是鼻腔的主要供血动脉,在出蝶腭孔前或后分为鼻后中隔动脉和鼻后外侧动脉,鼻后中隔动脉在蝶窦前壁分成两支,主干或上支到蝶窦开口的距离为(3.95±0.74)mm,主干或下支距离后鼻孔的最短距离为(8.96±1.69)mm。鼻后外侧动脉在中鼻甲后端前下约10 mm处分为中鼻甲动脉和下鼻甲动脉。  结论 熟悉掌握蝶腭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特征对获取鼻内组织瓣有重要意义。鼻中隔粘膜瓣切取时应紧贴蝶窦开口上缘及后鼻孔边缘。在获取下鼻甲、中鼻甲黏膜瓣时,应特别注意靠近下鼻甲的下鼻甲后端10 mm及中鼻甲后端前下约10 mm区域。

    骨间背侧神经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孙斌,夏玉军,李俊杰,孔祥全,王曙光,金利新
    2017, 35(4):  371-37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03
    摘要 ( 24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及其肌支的解剖学特征,为体表定位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解剖 30具成人防腐尸体的60侧上肢骨间背侧神经及其肌支,观察骨间背侧神经的行程与神经分叉点,测量分叉点分别至肱骨外上髁(LHE)、桡骨Lister结节(LTR)、尺骨茎突(SPU)的距离等参数,通过三圆交汇法及神经分段法来确定神经的体表位置。  结果 骨间背侧神经在发出指伸肌支、小指伸肌支及尺侧腕伸肌支后,主干有4个主要分叉点(O、O1、 O2、 O3);以分叉点分别至LHE 、LTR 、SPU 的平均距离为半径,LHE 、LTR 、SPU为圆心,绘制3个圆,三圆交汇的点或区域可作为神经的体表定位;4个分叉点又可将骨间背侧神经分为7段(O点上段、OO1段、O1点下段、OO2段、O2点下段、O2O3段、O3点下段)。   结论 骨间背侧神经分叉点结合三圆交汇定位及神经分段法,根据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可明确神经损伤的位置。

    畸形与变异
    应用解剖
    趾足底固有动脉趾端动脉弓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
    唐林峰, 巨积辉, 刘跃飞, 周荣, 胡昌庆, 杨开航, 郭全伟, 侯瑞兴
    2017, 35(4):  376-37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04
    摘要 ( 8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解剖观测趾足底固有动脉趾端动脉弓及其分支的解剖学特点。  方法 选取新鲜成人足标本8只,分别经足背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对第2趾趾足底固有动脉进行显微解剖,观察趾足底固有动脉弓的出现概率,位置及其口径,趾端动脉弓发出的弓上动脉的起始部位,走行方向,分支数目及血管口径情况。  结果 第2趾趾足底固有动脉趾端动脉弓恒定,动脉弓的外径为0.5~0.8 mm,平均外径为0.64 mm,动脉弓距趾端的距离为9.5~13.0 mm,平均为11.1 mm。动脉弓上发出5支恒定的分支,即趾端弓上动脉,我们将其命名为第1~5支趾端弓上动脉(由胫侧至腓侧)。  结论   第2趾趾端动脉弓及其发出的弓上动脉解剖恒定,可以采用弓上动脉为蒂的微型轴型皮瓣改善第2足趾再造后外形。

    畸形与变异
    应用解剖
    Ⅰ型腰骶移行椎与正常第5腰椎的形态学比较及其临床意义
    杜心如,杜瑞勇
    2017, 35(4):  380-38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05
    摘要 ( 7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Ⅰ型腰骶移行椎与正常第5腰椎椎体的形态学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选取Ⅰ型腰骶移行椎和正常第5腰椎标本各60例,观测:椎体上下终板前后径、横径;椎体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及其前/后高比值;椎弓根纵、横径。统计学分析并进行t检验。  结果 I型移行椎与正常第5腰椎相比,椎体上、下终板前后径及横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椎体的上、下前后径大1~2 mm,上、下横径大2~3 mm,前高大0.7~1.2 mm,后高大0.8~1 mm,统计均有显著意义;椎体的前/后高度比值及椎弓根纵横径I型移行椎与正常第5腰椎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结论 I型腰骶移行椎椎体各径线较正常第5腰椎椎体稍大, 但形态相近; I型移行椎椎体与正常第5腰椎椎体无明显区别,I型腰骶移行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可按正常第5腰椎方法进行。

    断层影像解剖
    Kawase入路操作方向对脑干显露影响的虚拟现实解剖学研究
    冯旭,钱增辉,汤可,李一鸣,梁径山,刘爱华
    2017, 35(4):  384-38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06
    摘要 ( 5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在虚拟现实建模基础上探讨Kawase入路显微解剖特征。  方法 15例尸体头颅CT和MRI影像数据用于构建颅底虚拟现实三维解剖模型。以开颅和磨除岩骨的标志点连线为轴线作出圆柱模拟Kawase入路手术路径。观察和测量两种方向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  结果 Kawase入路路径1包含岩上窦,路径终点为三叉神经出脑干处的脑桥,包含部分三叉神经和小脑上动脉。路径2包含岩上窦、岩下窦和基底窦,之后于脑桥腹侧依次经过同侧三叉神经、同侧展神经、基底动脉、对侧展神经和对侧三叉神经,路径2终点为路径圆柱轴线与对侧三叉神经根的交点。路径2中所测手术路径、路径中骨性结构、脑干、动脉结构、静脉结构、岩浅大神经和同侧三叉神经体积均大于路径1中所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操作方向1和2路径中包含颞叶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Kawase三角形成一个手术窗口,改变经过窗口的路径方向时,路径操作范围随之改变。经过颞骨颧突根部上缘的路径更有助于显露脑干腹侧。

    基于3D偏差分析的成人桡骨远端解剖对称性研究
    张宜, 邓羽平, 王勉, 谭晋川, 欧阳汉斌, 黄文华
    2017, 35(4):  388-39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07
    摘要 ( 5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形态学测量方法评估成人桡骨远端解剖的对称性。  方法 采集15例正常志愿者的双侧前臂薄层CT扫描数据,对桡骨远端1/3的骨性结构进行三维重建,以模型体积和表面积作为目标参数对每一例志愿者左、右侧桡骨的三维模型进行解剖测量;进一步通过3D偏差分析方法完成双侧桡骨模型解剖对称性的定量化和可视化分析。  结果 左、右侧桡骨远端表面积最大差异小于5.6%(P=0.004),体积差异小于9.1%(P=0.005);3D偏差分析结果显示,受试者的最大平均负偏差为-0.40 mm,最大平均正偏差为0.34 mm;3D偏差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桡骨远端的非关节面部位。  结论 成人桡骨远端在关节面形态方面具有高度的解剖对称性,临床上对于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外科解剖重建,采用健侧桡骨镜像模型作为参考对象有利于指导桡骨远端骨折的精准复位重建,这对于术后桡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1~3岁幼儿鼻后孔CT影像解剖学研究
    廖大红,张飞,王慧
    2017, 35(4):  394-39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08
    摘要 ( 6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测量1~3岁幼儿鼻后孔的影像解剖数据,为临床鼻后孔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相关数据。  方法 通过CT影像工作站研究240例1~3岁幼儿鼻后孔冠状位CT,观察鼻后孔形态发育,并对鼻后孔测量左右径和上下径及截面积。  结果 120例1~2岁幼儿左侧鼻后孔左右径(8.98±0.69)mm,上下径(14.42±1.34)mm,鼻后孔截面积(92.75±14.76)mm2。右侧鼻后孔左右径(8.93±0.71)mm,上下径(14.25±1.24)mm,鼻后孔截面积(92.31±13.54)mm2; 120例2~3岁幼儿左侧鼻后孔左右径(9.51±0.74)mm,上下径(15.60±1.55)mm,鼻后孔截面积(108.72±18.05)mm2。右侧鼻后孔左右径(9.54±0.71)mm,上下径(15.76±1.32)mm,鼻后孔截面积(108.66±17.43)mm2。  结论 1~3岁幼儿鼻后孔正常大小可满足幼儿正常呼吸通气量,明显小于此数值则可能造成1~3岁幼儿鼻塞及呼吸困难。

    实验研究
    樟芝酵素对苯丙胺致PC12细胞毒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池丹璐,孙煜,潘三强
    2017, 35(4):  397-40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09
    摘要 ( 3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樟芝酵素对苯丙胺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  方法 利用PC12细胞模型,设置对照组,3.5 mmol/L苯丙胺组和3.5 mmol/L苯丙胺+樟芝酵素组。(1)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2)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3)通过Western blot分析Caspase-3的变化; (4)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内活性氧的变化。 结果 (1)苯丙胺损伤了PC12细胞的结构,导致细胞凋亡增加,樟芝酵素能够减少细胞的凋亡,提高细胞的存活率;(2)樟芝酵素减少了细胞内ROS的生成;(3)樟芝酵素组procaspase-3(35 kd)蛋白含量比苯丙胺组增多,激活分子caspase-3(17 kd)含量较苯丙胺组减少。  结论 樟芝酵素对苯丙胺致PC12细胞毒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理与抑制细胞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以及减少细胞内氧自由基的产生密切相关。

    氯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肖学进,李丹丹,梁佳,李霞,秦书俭,包翠芬
    2017, 35(4):  402-40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10
    摘要 ( 4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氯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取75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氯喹(CQ)20、40、60 mg/kg组,每组15只。应用线栓法使右脑中动脉栓塞(MCAO),栓塞2 h。3个药物组于栓塞后立即腹腔注射CQ 20、40、60 mg/kg,其余各组注射2 ml 0.9%氯化钠。再灌注24 h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判断模型是否制作成功,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脑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  结果    ① Sham组, Model组, CQ 20、40、60 mg/kg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0、2.67±0.49、2.93±0.26、2.40±0.51及1.93±0.70。通过TTC染色与Model组比较梗死面积,CQ 20 mg/kg组增大,CQ 40 mg/kg组无明显变化,CQ 60 mg/kg组减小。②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各组均有蛋白(Atg5、Atg7、Beclin1、Atg12)表达,与Model组比较,其中Sham组仅有极少量表达(P<0.05),CQ 20 mg/kg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CQ 60 mg/kg组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  结论 氯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双重作用,低剂量20 mg/kg加重损伤,高剂量60 mg/kg减轻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某些脑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量有关。

    LSCI检测不同缺血期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过程脑血流的影响
    田智慧,廖卫国,余健烨,王利胜
    2017, 35(4):  409-41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11
    摘要 ( 4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考察不同缺血期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过程脑血流的影响。  方法 通过激光散斑成像技术(LSCI)检测大鼠大脑中动脉不同栓塞时间后,对再灌注过程中脑血流的影响,并对再灌注过程中的低灌注状态、无复流现象、血流流速及管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 2 h的栓塞后,大鼠脑部血流量趋向低灌注状态,约为栓塞前血流基值的(35±10)%;栓塞时间越长,无复流现象越多;在再灌注期间,缺血2 h组的血流比0.5 h组的低灌注水平低10%。   结论 长时间的脑缺血期再灌注过程可能是造成脑损伤程度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LSCI可应用于脑部血流实时监测,操作简便,成像灵敏、稳定,结果可靠。

     

    二甲双胍通过AMPK信号通路对小鼠骨关节炎保护作用的研究
    谭清梅,杨诚,廖坚文,邹庆宝,黄爱军,林莉,张从新
    2017, 35(4):  413-41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12
    摘要 ( 6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二甲双胍对小鼠骨关节炎及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方法 切除小鼠右膝关节的内侧半月板和前交叉韧带造模骨关节炎,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给予二甲双胍(2mg/kg/d)而对照组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干预治疗8周,通过HE、番红O-快速绿切片染色和Micro-CT观察关节结构变化,进行Mankin评分评估关节炎严重程度,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关节软骨AMPK、mTOR的活性及自噬程度;取新生小鼠肋软骨和膝关节软骨进行细胞培养,随机分为实验组(2mmol/L的二甲双胍)和空白对照组,观察软骨细胞形态、数量,MTT法检测细胞活性, Western Blot检测软骨细胞AMPK、mTOR的活性及自噬程度。  结果 (1)成功构建了小鼠骨关节炎模型, HE、番红O-快速绿染色、Micro-CT结果及Mankin评分证明二甲双胍能保护骨关节炎;(2)关节软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二甲双胍能激活AMPK,增强自噬保护骨关节炎;(3)MTT法显示二甲双胍抑制软骨细胞增殖分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二甲双胍促进软骨细胞自噬。   结论 二甲双胍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抑制mTOR信号通路,促进软骨细胞自噬,发挥保护骨关节炎作用。

    临床生物力学
    不同牙 合  位时翼外肌对颞下颌关节盘的生物力学影响
    殷学民,张琰,李子文,刘啸,宋梦阳,王方圆,刘小豪
    2017, 35(4):  419-42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13
    摘要 ( 7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在牙尖交错位和最大张口位时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中翼外肌对关节盘的生物力学影响及两牙合  位之间的差异。  方法 对已经建立的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颞下颌关节数字化仿真模型,在不同牙合  位时进行翼外肌加载,通过三维有限元的方法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结果 最大张口位时,关节盘应力集中区较牙尖交错位时向前外侧移动,集中于关节盘中间带偏外侧区;关节盘中间带与关节盘后带之间存在明显位移差,形成位移撕裂带,而在牙尖交错位时则无类似位移差现象。 结论 在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中,最大张口位时翼外肌可导致关节盘中间带偏外侧区的应力集中,在关节盘中间带形成位移撕裂带,导致此区域变薄、穿孔甚至撕裂。

    髋臼前壁骨折模型的建立及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比较
    许博文,张青松,安思琪,裴宝瑞,李浩,戴世龙,吴啸波
    2017, 35(4):  425-43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14
    摘要 ( 6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髋臼前壁骨折模型,比较4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 选取20个防腐成人半骨盆标本,建立髋臼前壁骨折模型。将骨折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采用真骨盆上缘重建接骨板固定,B组采用真骨盆内缘重建接骨板固定,C组采用顺行拉力螺钉固定,D组采用逆行拉力螺钉固定。对各组标本进行轴向压缩实验,测量骨折断端水平位移,计算剪切刚度,比较4组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  结果 相同加载载荷下,骨折断端水平位移:A组>B组>C组>D组,内固定剪切刚度:D组>C组>B组>A组。载荷为400 N时各组水平位移及内固定剪切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载荷为800 N至2000 N时,除C组与D组间水平位移及内固定剪切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髋臼前壁骨折模型可用于髋臼前壁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采用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前壁骨折的稳定性高于重建接骨板固定方式,其中顺行拉力螺钉固定与逆行拉力螺钉固定的稳定性相似。

    临床研究
    新型双Endobutton袢钢板联合关节镜治疗锁骨远端Neer IIB型骨折的临床分析
    刘刚,张磊,张宝露,周鑫,汪国友,关钛元,郭晓光,扶世杰
    2017, 35(4):  431-43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15
    摘要 ( 4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新型双Endobutton袢钢板联合关节镜治疗锁骨远端Neer IIB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方法 回顾性追踪40例锁骨远端Neer IIB型骨折分别行新型双Endobutton袢钢板(A组)和锁骨钩钢板(B组)固定的患者,各20人;并在术前、术后用Constant-Murley Score(CMS)和VAS评分;并客观测量其手术切口和术中出血量。  结果 (1)A组、B组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99±0.71) cm、(6.10±0.98) cm (P<0.05);(53.50±4.82) ml、(95.50±6.69) ml(P<0.05);(2)CMS两组对比,术后1月A组优于B组且P<0.05,其余各时间段P>0.05;VAS评分两组术后1月和1年对比A组优于B组且P<0.05,术前和术后6月P>0.05。   结论 新型双袢钢板治疗锁骨远端Neer II型骨折,具有切口短、出血量少,有利于早期的肩关节功能锻炼并且避免二次手术,是一种比较好的临床术式。

    缝线锚钉结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修复股四头肌腱髌骨止点断裂
    冯志,姜良斌
    2017, 35(4):  437-44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16
    摘要 ( 7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缝线锚钉结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修复股四头肌腱髌骨止点断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期间,临沂市人民医院对收治的21例单侧股四头肌腱髌骨止点断裂患者,采用缝线锚钉结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行股四头肌腱髌骨止点修补缝合术。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16~68岁,平均33.3岁;左侧15例,右侧6例;运动损伤13例,碰撞损伤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3 h~7 d,平均 2.1 d。术前常规拍摄患侧膝关节X线片及MRI,术后6周内支具保护,6周后行屈膝练习,术后6个月测量患者屈膝角度,并采用Lysholm评分系统评估患者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本组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21例患者均未发生锚钉松动及脱出。术后6个月屈膝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术后得分较术前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缝线锚钉结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行股四头肌腱髌骨止点修复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内踝上皮支皮瓣在糖尿病足部溃疡的临床应用
    杨亚东,周娟, 唐文,张飞,刘氜,魏晓军
    2017, 35(4):  441-44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17
    摘要 ( 5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糖尿病足部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内科治疗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对糖尿病足合并Wagner分级2级以上的足部溃疡采用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32例共38足。  结果 术后皮瓣血运良好,2例皮瓣远端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后治愈,l例半年后因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外伤后伤口不愈合再次发生溃疡,并出现糖尿病足坏疽,行截肢处理。本组病例随访2~18个月,皮瓣成活良好,质地优良,耐磨压,大部分恢复保护性感觉,患足可负重行走,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应用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糖尿病足部溃疡临床效果良好,手术操作简便易行,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足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
    李楚炎, 李文庆, 姚海波, 朱小弟, 陈传煌, 毛仁群
    2017, 35(4):  445-44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18
    摘要 ( 4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应用足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 自2012 年 1月至 2016 年9月,共从住院病人组织缺损患者中选择10例前足软组织缺损患者应用足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进行修复。   结果 9例患者的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患者有皮瓣远端皮缘坏死现象,经切痂换药后创面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2 个月,平均 9.5个月。皮瓣外形不臃肿,色泽、质地优良,耐磨无破溃。  结论 采用足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切取方便,其术后皮瓣质地柔软,外形美观,供区损伤小等特点,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数字化导航模板在Salter截骨术中的临床应用
    吴显奎,李培,李旭,史强,刘亮洪,谢庆祥
    2017, 35(4):  448-45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19
    摘要 ( 4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数字化技术为Salter截骨术设计一种导航模板,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自2012年4月~2015年6月,收集21例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Salter截骨术患儿的术前骨盆CT原始数据,应用数字化技术,模拟Salter截骨术,设计并生产辅助截取三角形髂骨植骨块的导航模板,辅助术中截骨。分析双侧髋关节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的髋臼指数(AI),采用Mckay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和Severin X线评定标准评定手术疗效。   结果 双侧髋关节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的髋臼指数进行重复测量因素的方差分析,不同测量时间之间(F= 357.72,P=0.00)、部位之间(F= 221.05,P=0.00)存在显著的主效应。时间与部位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F= 1984.82,P=0.00)。所有时间水平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患侧髋臼指数术后改善的角度与导航模板的角度或三角形髂骨植骨块顶角的角度均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91,P=0.00)及(r=0.96,P=0.00)。改良Severin 影像学分类为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0.48%。改良Mckay功能评价为优13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5.24%。   结论 数字化导航模板可辅助Salter截骨术快速、精确截取三角形髂骨植骨块,提高手术精确度和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

    肘管的解剖特点对原位松解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疗效影响
    贾科锋
    2017, 35(4):  453-45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20
    摘要 ( 5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肘管的解剖特点,为肘管综合征的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意义。  方法 选取81例肘管综合征患者,依据其肘管的解剖构造特点分为A、B两组,A 组:肘管支持带的厚度≥1.4 mm者,或者肘管支持带被滑车上肘肌取代者,共39例,B组:肘管支持带的厚度<1.4 mm者,共42例,均实施尺神经原位松解术,术后随访12个月,我们将两组的有效率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的有效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 A组的有效率为92.31%, B组的有效率为76.19%。   结论 对于肘管支持带较厚者,或者直接被滑车上肘肌的患者,引发肘管综合征的病因考虑为被增厚的弓状韧带或者被滑车上肘肌卡压,故实施尺神经原位松解术的效果好,而肘管支持带相对较薄者,实施尺神经原位松解术治疗效果较差,考虑这类肘管综合征患者为尺神经完全屈肘时遭到牵拉引起,而非卡压造成。

    平卧位下改良前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初步探讨
    肖智青, 徐洲发, 朱锦忠, 王凤龙, 王爱明, 陈焕文, 林子华, 黄世海, 邓志生, 刘勇
    2017, 35(4):  456-45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21
    摘要 ( 4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平卧位下改良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技术要点以及疗效。  方法 2013 年8月- 2016 年8 月采用平卧位下改良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321例,男170例,女151例,年龄在46~84岁,平均76岁,记录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术后3月跛行率及Trendelenburg 征阳性率、并发症,随访髋关节Harris 评分。  结果 切口长度平均为8.4cm(7.0~10.0)cm,术中出血量平均165ml(110~300)ml,手术时间平均40 min(30~50)min,术后平均下地行走时间为2.5d(2~5 d),术后3个月跛行率及Trendelenburg 征阳性率3%,未出现脱位、假体位置不良情况,随访时间最短3月,最长达3年,平均Harris 评分达94.5 分。   结论 平卧位下改良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诱导膜在感染性骨缺损治疗中的作用观察
    殷渠东,顾三军,孙振中,吴永伟,芮永军,胡辉东
    2017, 35(4):  459-46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22
    摘要 ( 5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诱导膜在感染性骨缺损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2008年1月~2015年9月,应用万古霉素骨水泥填塞、二期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38例。分为诱导膜包裹组(A组,24例)和无诱导膜包裹组(B组,14例)。记录骨愈合、感染复发和再次手术干预情况,骨愈合和邻近关节功能分级按Paley方法分别评价。  结果 随访12~51(平均19.6)个月。A组均一期愈合,临床愈合时间3.0~7.0(平均5.25)个月;B组1例骨不愈合,B组临床愈合时间3.0~15.0(平均6.64)个月。A组术后感染复发1例, B组感染复发3例。B组需要再次手术干预3例,A组无。两组的骨愈合时间和再次手术干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两组感染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感染复发率呈高于A组的趋势。末次随访,两组的骨缺损愈合分级和邻近关节功能恢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诱导膜完整性与骨愈合效果有关,负载抗生素骨水泥填塞形成的诱导膜对感染性骨缺损术后感染复发具有一定的隔离保护作用。

    剥离加吸脂技术治疗皮瓣术后臃肿
    宋骁军,韦旭明,牛耀胜
    2017, 35(4):  463-46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23
    摘要 ( 5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报道脂肪剥离、吸脂加小切口一次性去脂整形治疗皮瓣术后臃肿的方法。  方法 2002年7月至2013年5月共112例患者,在我科接受脂肪剥离及吸脂加小切口一次性去除皮瓣内所有脂肪及筋膜组织。  结果 本组112例患者, 111例术后皮瓣血运良好,外观满意,感觉功能早期恢复。仅有1例皮瓣表层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本组随访1~10年,无复发。   结论 脂肪剥离加吸脂结合小切口去脂治疗皮瓣术后臃肿临床疗效好,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许伟成, 张鸣生, 白文芳, 吴博, 张雷
    2017, 35(4):  466-46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24
    摘要 ( 4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等速肌力训练加强踝关节屈伸肌群的肌力,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4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治疗组(n=2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对踝关节背伸与跖屈肌群的等速肌力训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均进行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起立—走”计时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 TUGT);以及ProKin平衡仪的评估,参数包括Y-COP标准差、运动轨迹长度、运动轨迹面积、踝关节背伸与跖屈肌群的等速峰力矩等平衡功能相关指标的测量。  结果 2组患者经过平衡训练后,平衡功能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平衡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各项评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踝关节背伸与跖屈肌群的肌力及平衡功能。

    技术方法
    离体股骨头动脉显微灌注技术方法
    邱兴,程亮亮,王本杰,杨磊,赵德伟
    2017, 35(4):  469-47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25
    摘要 ( 5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猪股骨头标本离体后支持带动脉显微灌注技术方法。   方法 显微镜下对12例离体猪股骨头标本显微灌注,显微CT扫描;血管三维重建。  结果 通过下支持带动脉对离体猪股骨头显微灌注及骨内血管三维重建。构建离体股骨头的数字化三维模型,可精确、清晰呈现股骨头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形态结构。  结论 离体猪股骨头动脉显微灌注及骨内血管三维重建能够清晰显示猪股骨头骨内的血管。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研究提供形态学基础。

    综述
    肝门静脉解剖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张慧,张烁,樊夏,周庭永
    2017, 35(4):  473-47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4.026
    摘要 ( 3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