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5-09-25
      
    应用解剖
    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手术入路的深层解剖及后外侧与后内侧比较
    胡孙君,张世民,张英琪,杜守超,马卓,姚勐炜,张凯
    2015, 33(5):  497-50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01
    摘要 ( 1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比膝关节后内侧与后外侧入路所需显露的深层解剖结构,分析探讨其局限性与损伤重要结构的风险。  方法 5个成人下肢尸体标本,解剖测量胫前动静脉穿过骨间膜上裂孔的位置和腓骨头对胫骨后外侧平台的遮挡面积比例;观察膝关节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需要显露的深层结构。结合解剖研究,临床应用20例,比较两种入路的优缺点。  结果 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主要有下列3个缺点:(1)胫前血管束向前穿过胫腓骨间膜上裂孔,三根血管纵向宽度在1 cm左右,其前穿点距离关节面和腓骨头最高点距离平均4.93 cm和3.77 cm;其上方伴行静脉,距二者的距离分别是4.41 cm和3.25 cm,影响切口的纵向显露;(2)腓骨头遮盖后外侧象限平均61.7%,阻挡向外的横向显露宽度;(3)显露后外侧关节面,需破坏部分后外侧角结构,包括腘肌肌腱复合体、韧带、关节囊等。  结论 显露孤立的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可能更为合适。

    胸腰骶段脊神经根鞘结构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
    张立,漆松涛,王海,周强,李宏,石瑾,彭林,陆云涛
    2015, 33(5):  502-50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02
    摘要 ( 8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胸腰骶部不同节段脊神经根鞘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结构及其分布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取7例成人脊柱标本,解剖观察胸腰骶部不同节段神经根鞘的硬脊膜囊开口方式,并制成组织切片后显微镜下观察神经根鞘的结构。  结果 胸腰段神经根鞘存在单孔和双孔两种硬脊膜囊开口方式,而骶段神经根鞘只存在单孔开口方式;单孔根鞘又根据前、后根之间有无双层袖套结构分为Ⅰ型和Ⅱ型。较之神经根其他部位,神经节处硬脊膜袖套的胶原纤维层少且结合疏松。腰4/5和骶1~5节段神经节处的硬脊膜袖套的厚度比其他节段更薄(F=37.31,P<0.01)。神经根袖套下腔隙终止于神经节。  结论 Ⅰ型和Ⅱ型神经根鞘在各节段的分布规律,解释了腰骶部神经根受压时多表现为感觉和运动功能同时受累的现象;而神经节处的硬脊膜袖套在下腰骶节段最薄的特点,也和腰腿痛高发的现象相关系。脊神经节是脊神经根开始转化为脊神经的标志。

    膈肌脚的形态特点及其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复位中的作用研究
    姜良海,杜心如,孔祥玉
    2015, 33(5):  507-51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03
    摘要 ( 11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膈肌脚的形态特点及其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复位中的作用。  方法 成人胸腰段躯干标本3具,胸腰段横断面标本4套及矢状面标本1套,观察膈肌脚的形态及其与椎体、前纵韧带、椎间盘的附着关系。回顾性分析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资料64例(T12 12例,L1 31例,L2 14例,L3 7例),所有患者均行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比不同节段(T12、L1、L2、L3)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矫正量、前缘压缩率矫正量。  结果 左、右膈肌脚位于T12~L4椎体前方为腱肌混合结构,与前纵韧带融合。伤椎Cobb角矫正量,T12为23.9±10.5°,L1 20.4±10.7°,L2 14.5±11.4°,L3 11.9±8.7°,T12与L2、L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前缘压缩率矫正量,T12为0.48±0.13,L1 0.45±0.17,L2 0.37±0.20,L3 0.30±0.18,T12、L1与L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12、L1伤椎骨折复位率优于L2、L3,膈肌脚可能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复位中起作用。

    腰椎横突间韧带的解剖学观测及意义
    曲永松,安月勇,李顺见,吕美玲
    2015, 33(5):  511-51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04
    摘要 ( 24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腰椎横突间韧带的解剖学观测,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5具经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测腰椎横突间韧带,用游标卡尺测量其长度、宽度和厚度。 结果 L1~2横突间韧带长度(1.67±0.39)cm,宽度(0.80±0.23)cm,厚度(0.09±0.04)cm;L2~3横突间韧带长度(1.80±0.35)cm,宽度(0.94±0.23)cm,厚度(0.09±0.06)cm;L3~4横突间韧带长度(1.72±0.25)cm,宽度(0.95±0.21)cm,厚度(0.09±0.03)cm;L4~5横突间韧带长度(1.50±0.20)cm,宽度(1.04±0.23)cm,厚度(0.09±0.04)cm。   结论 腰椎横突间韧带为经横突间入路(含内窥镜下)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解剖学标志,熟悉其解剖形态特点对于此类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经导管植入钳夹装置治疗三尖瓣膜关闭不全的应用解剖
    宗刚军,姜海滨,吴刚勇,王霄,夏阳
    2015, 33(5):  514-51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05
    摘要 ( 7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经导管植入钳夹装置治疗三尖瓣膜关闭不全提供三尖瓣区相关的应用解剖。  方法 解剖28例(男18,女10)外形大小正常的成年人心脏标本,观察三尖瓣膜的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测量与三尖瓣膜相关的数据。  结果 三尖瓣环周长为(109.4±14.2) mm,长径为(43.5±6.5)mm,短径为(29.3±5.4)mm。前瓣游离缘到附着缘最大距离为(22.3±4.1)mm,后瓣游离缘到附着缘最大距离为(20.5±3.8)mm。   结论 钳夹装置的大小和形状的设计应根据三尖瓣区解剖特点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来决定,钳夹三尖瓣的前后瓣叶可行。

    嗅神经的形态学特点及术中保护
    杨允东,李永强,陈宝
    2015, 33(5):  517-51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06
    摘要 ( 7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进一步明确嗅神经的显微解剖学特点,为手术入路中嗅神经保护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1) 15例(30侧)颅骨干标本,进行筛板区的观察和测量;  (2) 15例(30侧)头颅湿标本,显微镜下解剖嗅球、嗅束及嗅三角区,对嗅神经的显微解剖学特点进行观察、拍照。  结果 筛孔分布在颅前窝中线两侧长(19.77±1.23)mm、中点处宽(3.15±0.45) mm的蝶形陷凹内;鼻甲侧筛孔数目明显多于鼻中隔侧,鸡冠两侧筛孔相对密集。嗅神经由嗅鞘包裹,于嗅窝内终止于嗅球,嗅球后极延续为嗅束,走行在额叶底面直回与内侧眶回之间。嗅束于前穿质前部分为内侧嗅纹、外侧嗅纹进入脑实质。  结论 熟悉嗅神经的显微解剖特点,有利于提高手术中嗅神经的保护,从而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对颈动脉鞘解剖的再认识及其意义
    聂政,单建林,姜恒
    2015, 33(5):  520-52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07
    摘要 ( 13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颈动脉鞘与颈筋膜关系的解剖观察,探讨对颈动脉鞘的正确认识。  方法    福尔马林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20具(40侧)。解剖观察构成胸锁乳突肌筋膜后鞘的颈筋膜浅层与颈动脉鞘是否联结、联结的紧密程度;解剖观察颈动脉鞘与颈筋膜中层、椎前筋膜浅层、深层之间的关系、联结的质地与紧密程度。  结果    颈筋膜浅层与颈动脉鞘相联结,但较疏松,钝性分离可将二者分开;颈筋膜中层由舌骨下肌群各肌肉筋膜鞘汇合后向外侧续行汇入颈动脉鞘前部;椎前筋膜浅层向外侧分为浅、深两层,浅层包绕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深层不参与构成颈动脉鞘。颈筋膜中层和椎前筋膜浅层与颈动脉鞘的联结质地韧厚,联结紧密。  结论    颈动脉鞘与颈筋膜各层存在密切的联系,颈筋膜中层和椎前筋膜浅层是构成颈动脉鞘的主体。

    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基础与临床上的准确性评价
    刘丙根,庞清江,余霄,郭宗慧,陈先军
    2015, 33(5):  523-52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08
    摘要 ( 7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在尸体标本与临床上辅助固定跟骨载距突的准确性。  方法 (1)采用30例成人新鲜及防腐足部标本为研究对象,用2.5 mm克氏针沿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植入载距突内,每具标本打入1枚克氏针,观察克氏针打入载距突情况; (2)在临床上收集跟骨骨折25例(28足),根据Sanders等分型,II型9例,Ⅲ型11例,IV型8例,采用该载距突螺钉辅助治疗跟骨骨折,通过X线检查螺钉打入载距突情况。  结果 (1)所有标本均置入1枚固定载距突的克氏针,其中1枚穿过载距突前下,其余29枚均从载距突的中间通过,精确率达96.7%。(2)临床病例X线片显示共置入28枚固定载距突的螺钉,其中1枚穿过载距突前方,其余27枚均从载距突的中间通过,精确率达96.4%。  结论 采用该导向器辅助固定跟骨的载距突,明显提高螺钉或克氏针植入载距突的准确性,在临床病例上,避免载距突螺钉位置偏差导致人为医源性并发症的发生,使用方便,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断层影像解剖
    大脑中线结构的断层解剖与三维重建研究
    麻雯熠, 王单单, 张晓阳, 王春妹, 李云生
    2015, 33(5):  527-53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09
    摘要 ( 7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大脑中线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第三脑室体积测量分析,为第三脑室前中部肿瘤切除的手术方法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取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大脑标本(男、女各5例),经火棉胶包埋,分别制成厚500 μm 的水平位和冠状位火棉胶薄层切片,并对其进行观察、图像采集,选取其中一组女性水平位切片图像应用Amira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对10例标本第三脑室进行体积测量。  结果 三维重建结果清晰显示了大脑中线结构胼胝体、穹窿、前连合、第三脑室、丘脑及丘脑间粘合的形态及毗邻关系,男性第三脑室平均体积为(1170.03±148.04) mm3,女性为(854.64±43.59)mm3,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大脑中线结构的三维重建清晰的展示各个结构的立体形态和毗邻关系,为胼胝体-穹窿间手术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同时排除丘脑间粘合影响的第三脑室体积测量及男女体积差异性分析为脑室内镜手术操作空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前路经寰枕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匹配性研究
    李明,蔡贤华,黄卫兵,张中
    2015, 33(5):  531-53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10
    摘要 ( 4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新型前路经枕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与枕颈复合体的匹配性,探讨此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 对枕颈部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通过数字化模拟手术进行解剖学匹配实验。通过观察钛板枢椎椎体前表面的切合性及螺钉的走行,测量经关节螺钉的理想钉道参数,评估此内固定系统与枕颈复合体的匹配性。  结果 钛板与枢椎椎体前表面相匹配;经关节螺钉均穿过寰枕关节及寰枢关节进入枕骨髁,无穿出骨质者,螺钉均未损伤舌下神经管。椎体固定螺钉均位于枢椎椎体骨质内,未进入椎管及椎间隙。经关节螺钉钉道理想钉道参数与内固定系统实际钉道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前路经寰枕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与枕颈复合体解剖学匹配性较好,具有临床应用可行性。

    利用三维测量手段验证二维影像引导术中股骨颈骨折复位的局限性的研究
    汪松,张弢,张弸羽,马信龙,吕广水,韩哲
    2015, 33(5):  535-54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11
    摘要 ( 4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三维测量方法测量股骨头残留空间移位程度,验证二维影像资料引导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术是否具有局限性。  方法 纳入9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骨折类型分为移位和非移位型两组。建立术后近端股骨三维模型,测量股骨头残留移位量,评价复位效果。测量参数:股骨头中心移位量(d)、股骨头小凹-中心连线偏转角度(α)、股骨头自旋角度(β)、股骨颈短缩量(L)。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性。  结果 d和α在移位型、非移位型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62;P=0.70)。β和L在移位型和非移位型骨折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47;P= 0.019)。  结论 利用二维影像方法在术中引导股骨颈骨折复位存在明显的复位不良现象,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畸形与变异
    双喙肱肌1例
    安月勇, 冯建坤, 周燕, 于宁
    2015, 33(5):  54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31
    摘要 ( 4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层影像解剖
    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在拇指再造中的应用
    许靖,张国栋,谭海涛,严斌,吴章林,杨洋,黄文华
    2015, 33(5):  541-54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12
    摘要 ( 5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实现拇指缺损再造供区面积准确、个性化及优化的选择。  方法 采集7例拇指受伤缺损患者双手及双足CT扫描数据,在Mimics软件中重建双手模型,根据左右手互为镜面投影的原理,利用Mimics软件自带“Mirror”功能生成健侧手的镜像,利用生成的镜像实现对拇指缺损的部分的虚拟形态学上的恢复,再进行数字化模拟对比和切割等操作,可以得到缺损拇指部分的三维形态模型;利用3D打印技术将生成的缺损模型打印出来,在缺损部分实物模型上贴上医用胶布包裹修剪,制作好的样布可以准确地指导供区的选择。   结果 7例拇指缺损患者均采用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进行拇指再造供区面积的选择,再造后拇指外观形态高度接近未受伤前,功能恢复快、效果好,患者反映良好。  结论 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拇指缺损供区面积准确、个性化及优化的选择。

    实验研究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对骨骼肌损伤再生的影响
    赖桂华,余磊,张翔
    2015, 33(5):  545-54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13
    摘要 ( 5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骨骼肌损伤再生中的细胞形态学变化和损伤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的表达水平;观察巨噬细胞上清液对iNOS表达水平和骨骼肌再生的影响。  方法    制备SD大鼠骨骼肌损伤模型,损伤3 d后获取骨骼肌,进行HE染色、iNOS免疫组化分析;利用原代培养的巨噬细胞上清液处理小鼠C2C12成肌细胞株,RT-PCR技术探讨巨噬细胞和成肌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结果    HE染色可见,骨骼肌损伤处有新的血管产生并进入损伤的骨骼肌内;损伤部位iNOS表达强阳性,生发区iNOS表达呈阳性,正常与损伤细胞表达差异明显;巨噬细胞上清液处理小鼠C2C12成肌细胞株能够促进iNOS和成肌细胞因子MyoD的表达。  结论    骨骼肌损伤过程中,iNOS的表达增加能够促进骨骼肌的再生,加快骨骼肌的损伤修复。

    孕期应激对子代雌鼠成年后钙结合蛋白Parvalbumin和Calretinin表达的影响
    伍校琼,王岐本,蔡维君,罗明英
    2015, 33(5):  549-55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14
    摘要 ( 4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孕期应激对子代雌鼠成年后钙结合蛋白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 方法 6只SD孕鼠随机分为孕期应激组(PS组)和对照组(CON组)。PS组孕鼠在妊娠晚期接受限制性应激,CON组不给予孕期应激。子代成年后,PS组和CON组雌性子代随机分别又分为PS-S组,PS-NS组,CON-S组和CON-NS组(n均=6)。PS-S组和CON-S组动物先后接受限制性应激和冰水应激。动物在接受应激后均给与水和酒精喂养,用Western blot检测海马钙结合蛋白Parvalbumin(PV)和Calretinin(CR)蛋白的表达,进一步结合共聚焦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V和CR在海马CA1、CA3区和齿状回(dentate gyrus,DG)的表达。 结果 与CON-NS组相比,海马区PV和CR的蛋白表达在CON-S,PS-NS和PS-S组下降,以PS-S组表达最低。PV在海马CA1、CA3区和DG的免疫荧光结果与PV的蛋白表达呈一致性,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减少;而CR的表达除了在海马CA1区的PS-NS组略有升高外,在其余各组的表达均较减少。与CON-NS组相比,PV和CR在其它各组的蛋白表达和免疫阳性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PS-S组的表达降低最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孕期应激可影响子代雌鼠成年后海马结构钙结合蛋白PV和CR的表达。

    猪胆总管脱细胞基质构建组织工程胆管的生物力学评价
    李文春, 李静, 唐杰, 张亮, 王飞虎, 陈秀英
    2015, 33(5):  553-55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15
    摘要 ( 4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用不同的脱细胞方法对猪胆总管进行处理,比较脱细胞前后的生物力学变化,筛选适宜的脱细胞方法,为组织工程胆管支架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30例猪胆总管,随机分为5组,A组:对照组, B组:0.05 % 胰蛋白酶+核酸酶,C组:0.1 % SDS+核酸酶,D组:1.0 % Triton X-100+核酸酶,E组:1.0 % Triton X-100+0.1 % SDS +核酸酶。在Test Resources生物力学试验机上进行加载一卸载试验和极限抗张强度试验。计算出生物力学材料常数(α1、β1、α2、β2)、弹性模量、极限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指标。  结果 D组、E组的生物力学材料常数(α1、β1、α2、β2)与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2.21, P = 0.06),B组、C组比A组、D组和E组的小(P < 0.01);D组、E组的弹性模量比A组的稍增大,但差异不明显(P > 0.05),B组、C组比A组的小(P < 0.05);D组、E组的UTS值和SOF值与A组差异不明显(P > 0.05);B组、C组的UTS值明显小于A组(P < 0.05),SOF值明显大于A组(P < 0.05)。  结论    应用1.0 % Triton X-100+核酸酶和1.0 % Triton X-100+0.1 % SDS +核酸酶的脱细胞效果好,且不会影响猪胆总管的生物力学特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猪胆总管脱细胞方法。

    长期高脂饮食对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弓状核PGC-1α表达的影响
    陈金虎,于美佳,王微,管振龙,王艳芹
    2015, 33(5):  558-56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16
    摘要 ( 4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高脂饮食对下丘脑腹内侧核、弓状核PGC-1α表达的影响。  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及高脂饮食组,喂养8周后,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脂肪变性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法染色,观察PGC-1α在下丘脑腹内侧核、弓状核的表达变化。   结果    8周后正常饮食组大鼠肝组织的肝索排列整齐,肝索、肝血窦、肝细胞之间均界限分明,细胞核清晰,胞浆均匀,未见肝细胞脂变和坏死;而摄取高脂饮食的大鼠的肝脏组织表现为肝索排列紊乱、肝血窦腔隙极小、细胞界限不清、肝细胞肿胀,胞浆中出现了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有严重脂肪变性特征。正常饮食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测定区域面积下PGC-1α的细胞数为199.96±42.95,高脂饮食大鼠腹内侧核PGC-1α的细胞数为(256.08±39.25),二者具有统计差异P<0.05;正常饮食大鼠弓状核PGC-1α的细胞数为(173.25±47.19),高脂饮食大鼠弓状核PGC-1α的细胞数为(200.48±51.44),二者具有统计差异P<0.05。  结论    高脂饮食导致下丘脑腹内侧核、弓状核PGC-1α表达增高,可能与能量代谢平衡调节功能有关。

    畸形与变异
    外伤性异位睾丸3例报道
    项华, 陈冠峰, 许景东, 耿杰
    2015, 33(5):  56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32
    摘要 ( 5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研究
    电针对SAMP8小鼠行为学及APP mRNA和BACE-1 mRNA影响
    郎尉雅,张海燕,刘忠锦
    2015, 33(5):  563-56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17
    摘要 ( 3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电针对SAMP8 小鼠行为学及淀粉样前体蛋白(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 和APP切割酶1(B site APP cleaving enzyme1, BACE-1)的影响,为临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病提供新的途径。  方法 将快速老化模型小鼠(SAMP8) 60只随机分成模型组、电针组和西药组,每组20只,正常老化小鼠 (SAMR1) 20只作为正常组。电针组电针刺激“百会”、 “肾俞”、“内关”、“大椎”穴;西药物组给予石杉碱甲 0.02 mg/kg剂量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不给予治疗。治疗 20 d 后,用 Morris 水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定性检测小鼠海马APP和 BACE-1蛋白的表达,进一步实时荧光定量 PCR法测定APP mRNA和 BACE-1 mRNA 的表达。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与电针组逃避潜伏期缩短,有效区停留时间和及跨越平台次数均显著增加(P<0.05),电针组APP mRNA 和 BACE-1 mRNA 相对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 。  结论 电针可能抑制 SAMP8 小鼠脑内APP mRNA and BACE-1 mRNA表达,减少Aβ 生成,改善其学习记忆障碍。

    临床生物力学
    经口寰枢椎前路钢板固定有限元分析及临床意义
    王海燕,李筱贺,李志军,高尚,张少杰,王星,蔡永强,王志强,马界荣,张琪
    2015, 33(5):  568-57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18
    摘要 ( 3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经口寰枢椎钢板前路固定力学参数进行有限元分析,为该节段手术的开展及改进提供参考。  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1月来本院就诊检查的非颅底-寰枢椎疾患病例1例,男性,36岁,体质量64 kg。对颅底-寰枢椎进行0.625 mm薄层扫描,采用Mimics 16.01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重建,利用Pro/ENGINEER 4.0软件对经口寰枢椎前路钢板进行重建,将重建后的钢板螺钉三维模型导入Mimics 16.01中按照经典经口寰枢椎前路手术要求进行配准,并对模型进行面、体网格划分和材料赋值,将模型导入ANSYS14.0软件内,垂直方向加载80 N,表面施加15 Nm力矩,模拟前屈、后伸和侧弯3种运动状态,测量螺钉和棒的应力。  结果    寰枢椎三维重建模型共划分39 842个体网格,对模型进行加载后,上位螺钉根部前屈最大应力为(62.34±5.52)MPa (F=73.23,P<0.05); 下位螺钉根部和顶端侧弯最大应力分别为(78.42±5.5.14)Mpa(F=112.32, P<0.05);(95.48±7.12)Mpa(F=62.32,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屈和后伸状态下上位螺钉根部应力大于下位(t前屈=12.2,t后伸=9.23,t侧弯=-22.98,均P<0.05),而在侧弯时下位螺钉根部应力大于上位;下位螺钉顶端与根部在相同运动状态下比较,顶端大于根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前屈=23.14,t后伸=22.01,t侧弯=8.13,均P<0.05)。  结论    经口寰枢椎固定系统应力分布较为合理,能承受正常寰枢椎运动承载的应力,但术后患者要减少前屈和侧弯运动,以降低固定系统疲劳断裂的风险。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踝关节韧带复合体损伤的生物力学评价
    董伟强,余斌,白波
    2015, 33(5):  573-57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19
    摘要 ( 6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踝关节3个韧带复合体同时损伤的生物力学特征。  方法 选用6例成年新鲜正常踝关节,建立3组模型:A组:模拟内、外侧韧带损伤后予以形态和张力完全修复,下胫腓联合不固定。B组:模拟内、外侧韧带损伤后予以形态和张力完全修复,固定下胫腓联合。C组:模拟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后予以形态和张力完全修复,固定下胫腓联合,内侧韧带损伤不修复。 6例踝关节按A 、B、C顺序分别入组,分别在背伸10°等5种状态下加载压力,记录和比较各组标本的峰值压力。  结果 各状态下应力比较:B组<C组<A组;B组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比较在背伸、外翻位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其他位置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当踝关节3个韧带复合体同时损伤时,内、外侧韧带同时完好(或修复),并且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手术方式能使踝关节应力减至最低。

    临床研究
    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
    刘强,刘会仁,王岩
    2015, 33(5):  577-58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20
    摘要 ( 5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2009年11月~2014年6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52例,男性41例, 女性11例。年龄最小5岁, 最大64岁,平均37.3岁。软组织缺损面积4.0 cm×4.5 cm~6.0 cm×12.0 cm,皮瓣切取面积4.5 cm×5.0 cm~7.0 cm×15.0 cm。受伤至手术时间为9~45d。利用已经损伤的腓肠神经切取皮瓣21例。52例皮瓣蒂部均未结扎小隐静脉。   结果 术后皮瓣无水肿、淤血、起水泡等静脉瘀滞表现,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39例,3例出现皮瓣下轻度感染,经换药治疗控制。伤口无再破溃,皮瓣颜色正常,外形满意,皮瓣质地良好。随访8~24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感觉恢复,无溃疡, 色泽好,功能良好。  结论 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并且无论腓肠神经损伤与否均可利用。

    踝管动脉穿支小腿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
    张发惠,谢昀,张朝春,林松庆,郑和平
    2015, 33(5):  581-58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21
    摘要 ( 5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踝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的软组织缺损效果。  方法    在踝管动脉穿支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间临床采用踝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的软组织缺损36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4例,砸伤12例。损伤部位:足背14例,足内侧2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 cm×3 cm~16.5 cm×10.0 cm。皮瓣切取面积最小为6.0 cm×4.0 cm,最大为本组皮瓣切取范围为7 cm×5 cm~18 cm ×12 cm,远端蒂旋转点位于平内踝。  结果    临床修复36例,创面Ⅰ期愈合33例,Ⅱ期愈合3例。所有病例经5~15个月随访,皮瓣色泽正常,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供区创面植皮愈合良好,对功能无不良影响。  结论    踝管动脉穿支皮瓣,可以修复足部远侧创面,效果好。

    保留残端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恢复的临床意义
    许锦煌,黄建荣,尹萍,郑沛中,张玮琼,叶培,欧阳振华,黄生辉,刘贵旺
    2015, 33(5):  584-58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22
    摘要 ( 5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78例患者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的评价,探讨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对患者术后韧带功能恢复中的临床作用。  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1月,取保留前交叉韧带残端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78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29.2岁,受伤至手术平均时间为3个月,随访时间均大于12个月,全部病例均采用同种异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78例患者均存在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包括30例体部断裂,44例股骨起点断裂,ACL胫骨止点断裂4例,尽量保留残端。术后对患者膝关节的稳定性及膝关节功能进行随访,通过相关检查来判断临床效果。  结果 取末次随访数据进行分析,末次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25个月。有76例患者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对比术前,膝关节前后稳定性、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及IKDC综合评分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保留残端对ACL重建术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统一解剖标志徒手胸椎椎弓根置钉技术的初步应用
    唐绍锋,姚女兆,夏曦,王辉
    2015, 33(5):  588-59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23
    摘要 ( 6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与传统的胸椎徒手置钉方法比较,评价统一解剖标志徒手胸椎椎弓根置钉技术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在我科接受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25例患者,其胸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右侧采用Fennell提出的统一解剖标志新型置钉法,左侧采用Kim提出的传统置钉法。术后根据Heary分级,对比评价左右侧椎弓根螺钉钉道位置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结果    25例患者共有133枚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其中Fennell新型置钉法徒手置钉67枚,置钉准确率为89.55%(Heary分级Ⅰ级),安全率97.01%(Heary分级Ⅱ级以上),共有7枚(10.45%)螺钉出现钉道位置不良(Heary分级Ⅰ级以下),平均置钉时间5.75 min;传统置钉法徒手置钉66枚,置钉准确率为75.76%,安全率为89.39%,16枚(24.24%)螺钉出现钉道位置不良,平均置钉时间8.95 min。两中方法在置钉准确性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置钉钉道安全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在操作时间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传统置钉方法相比,两者安全性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统一解剖标志徒手胸椎椎弓根置钉技术,钉道位置更准确,且操作更简单,更易接纳、学习及交流推广。

    畸形与变异
    拇指桡掌侧动脉变异1例
    王帅军,马建军,何京,王可,薛刚,徐丹丹,杨晨曦,徐思源
    2015, 33(5):  59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33
    摘要 ( 5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研究
    MIS-TLIF与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效果比较
    陈文昊
    2015, 33(5):  593-59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24
    摘要 ( 7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传统开放性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微创通道(LUXOR)辅助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  方法 选择采用LUXOR通道辅助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34例,回顾性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和术前及随访时的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和影像学检查资料,并与同期行传统开放PLIF手术的30例患者进行比较。  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病变节段、术前腰背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PLIF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3,6月时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PLIF组(P<0.01)。术后随访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手术节段均在术后半年内获得良好的节段融合。  结论 与传统PLIF手术比较,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腰背疼痛轻等优点。

    解剖倾斜位X线成像判断桡骨远端螺钉位置
    徐可林,顾三军,孙振中,刘军,殷渠东
    2015, 33(5):  597-60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25
    摘要 ( 6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腕关节解剖倾斜位X线成像判断桡骨远端螺钉位置的可靠性和临床价值。 方法 对标准X线平片可疑桡骨远端螺钉穿破关节31例患者的螺钉位置分别行CT扫描和腕关节解剖倾斜位X线摄片(简称ATX)检查。选择二位观察者依据ATX独立判断螺钉位置,并与CT扫描结果比较,计算ATX判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预估值,用一致性检验计算判断的可靠性。67例可疑螺钉穿破关节患者应用ATX判断螺钉位置穿破28例、未穿破39例。术中发现穿破者,立即更换螺钉位置;术后发现穿破者,骨折愈合后早日取出螺钉。 结果 观察者首次判断的敏感性为88.24%~94.12%,特异性为87.50%~106.25%,预估值为87.50%~100.00%;观察者间可信性Kappa系数为0.81~0.94,可重复性Kappa系数均为0.87,具有高度可信性和高度可重复性。随访16~30个月。末次随访,未穿破组腕关节功能(Sarmiento标准)优14例、良19例、可5例、差1例,穿破组优10例、良13例、可4例、差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TX判断桡骨远端螺钉位置简便、实用、较可靠。

    畸形与变异
    临床研究
    呼气末正压通气对全麻患者颈内静脉横截面积及穿刺置管术的影响
    郭远波,王研,雷迁,徐金东,王晟
    2015, 33(5):  601-60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26
    摘要 ( 6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全麻患者颈内静脉横截面积及穿刺置管术的影响。  方法 304例择期心脏手术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PEEP=0 cmH2O)、B组(PEEP=5 cmH2O)、C组(PEEP=10 cmH2O)、D组(PEEP=15 cmH2O)。超声测量颈内静脉横截面;记录误穿动脉例数、进针回抽血液通畅情况、血肿形成及穿刺失败例数、心动过缓及低血压情况。  结果 C、D组PEEP后颈内静脉的横截面积均较PEEP前明显增加(P<0.05)。PEEP后,C组与D组横截面积较其A组与B组明显提高(P<0.05)。C组及D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及B组(P<0.05);在误穿动脉、局部血肿形成及穿刺失败方面,C组与D组均明显低于A组与B组(P<0.05);在心动过缓及低血压次数上,D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  结论 适当的PEEP可以明显增加颈内静脉横截面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技术方法
    Wistar大鼠口腔颌面部微血管铸型制作
    毕振宇,刘阳,孙培栋,杨宇超,欧阳钧
    2015, 33(5):  604-60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27
    摘要 ( 3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Wistar大鼠头面部微血管铸型标本制作与扫描电镜观察,旨在建立毛细血管真实的三维空间显示方法,以便于毛细血管三维数字化重建。  方法 8周龄Wistar大鼠从腹腔以下断除,从主动脉插管冲洗后,灌注树脂材料。恒温水浴箱放置24 h后,解剖大鼠头颈部,形成皮肤标本、舌标本、下颌骨标本、上颌骨标本。将标本腐蚀、冲洗、干燥。用离子镀膜机进行喷镀金,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血管铸型的解剖形态、走形、以及毗邻结构。  结果 成功制备了Wistar大鼠的皮肤标本、舌标本、下颌骨标本、上颌骨标本的毛细血管铸型,清晰显示局部毛细血管的形态与走形结构,扫描电镜下可显示微观毛细血管三维空间结构。  结论 建立了Wistar大鼠头面部的毛细血管铸型方法,为研究微血管的形态学三维重建提供了方法,也为毛细血管的3D打印奠定了基础。

    综述
    股骨头内螺旋刀片与拉力螺钉的特点对比和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
    张立智, 胡孙君, 杜守超, 马卓, 张世民
    2015, 33(5):  608-61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28
    摘要 ( 9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类项韧带的结构及其意义
    于胜波,苑晓鹰,隋鸿锦
    2015, 33(5):  612-61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29
    摘要 ( 7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畸形与变异
    左椎动脉及甲状颈干与胸廓内动脉共干双变异1例
    傅文学,齐爱青,程功文,陈惠,黄小林,江会勇
    2015, 33(5):  61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5.05.030
    摘要 ( 4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