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3-25
      
    穿支皮瓣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名词术语与定义
    唐举玉, 章伟文, 张世民, 章一新, 陈宏, 唐茂林, 汪华侨, 徐达传, 梅劲, 王欣, 张春, 黎晓华, 徐永清, 王春梅, 谢松林, 廖华, 刘小林, 侯春林
    2013, 31(2):  121-122. 
    摘要 ( 10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鞍膈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梁金, 漆松涛, 樊俊, 石瑾, 陆云涛, 颜小荣
    2013, 31(2):  123-126. 
    摘要 ( 30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鞍膈的解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成人15例尸头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  结果    视交叉偏向蝶鞍左侧20%(3例),居于中线上66.7%(10例),偏向右侧13.3%(2例)。鞍隔孔完全被视交叉覆盖73.4%(11例),未被完全覆盖26.6%(4例)。鞍隔孔相对于视交叉的位置偏向左侧26.7%(4例),居于中线上66.7%(10例),偏向右侧6.6%(1例)。从上面观,鞍膈呈下凹型80%(12例),平坦型13.3%(2例),上凸型6.7%(1例)。鞍隔孔测量前后径为2.20 ~ 12.10 mm,左右径为3.10 ~ 13.40 mm;依据鞍隔孔的大小将鞍膈分为3种类型:紧密型,占13.3%(2例);常见型,占73.4%(11例);扩大型,占13.3%(2例)。垂体柄靠近鞍背前缘占53.3%(8例),居中占40%(6例),6.7%(1例)位于鞍结节后缘。  结论    鞍隔孔大小的变异可影响垂体瘤的生长方式,熟悉鞍膈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对鞍区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经口咽下颌骨劈开扩大入路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
    何玥, 尹庆水, 夏虹, 艾福志, 王智运
    2013, 31(2):  127-131. 
    摘要 ( 11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经口咽下颌骨劈开扩大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6例新鲜成人头颈部标本,以模拟手术方式,依次行经口下颌骨劈开(保留舌体)和经口下颌骨、舌体劈开扩大入路解剖至颈髓,依次测量并记录两种入路的显露范围,探查性操作范围及重建性操作范围,测量双侧椎动脉相关解剖数据。  结果 两种扩大入路的显露角度分别为(63.67±3.50)°和(74.14±1.47)°。最大探查性操作范围分别为斜坡下1/3→C5上终板和斜坡下1/3→C6上终板,最大重建性操作范围分别为C2下1/2→C5上终板和C2下1/2→C6上终板。椎动脉距中线C2/3为(16.88±0.75)mm;C3/4为(16.48±1.47)mm,C4/5为(16.30±1.09)mm;距门齿垂直深度C2/3为(96.44±3.59)mm;C3/4为(97.94±4.51)mm,C4/5为(99.83±4.77)mm。  结论 经口咽下颌骨劈开扩大入路是处理张口受限和颈脊髓腹侧长节段病变的安全、有效的入路,需据手术范围确定是否劈开舌体。

    畸形与变异
    高位桡动脉并桡神经-尺神经交通支1例
    柳新平, 徐旭东
    2013, 31(2):  131. 
    摘要 ( 7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大脑半球顶叶外侧面隆凸与颅顶骨顶结节相关关系的观察
    黄亦美, 覃石磊, 玉洪荣, 蓝玲, 龚健古, 廖章鼎, 劳明
    2013, 31(2):  132-134. 
    摘要 ( 13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人颅顶骨顶结节与其内面脑结构的相关关系。  方法    32例福尔马林固定教学用头部标本,锯开颅骨,取脑后,肉眼观察确定颅顶骨顶结节和大脑半球顶叶外侧面隆凸,游标卡尺和软尺分别测量左右顶结节之间、两侧大脑半球顶叶外侧面隆凸之间的直线距离和实际距离,测量数据作相关性分析。  结果    大脑半球顶叶外侧面有一隆凸,由缘上回及附近脑回构成。与颅顶骨顶结节之间存在相关关系(r=0.639,P<0.05)。  结论    大脑半球顶叶外侧面存在一个恒定的隆凸,其位置相当于颅顶骨顶结节的内面。

    复杂性枕颈部畸形损伤三维可视化模型建立及手术模拟
    李森, 傅栋, 曹加明, 王清
    2013, 31(2):  135-139. 
    摘要 ( 10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寻求建立复杂性枕颈部畸形三维可视化模型及手术模拟方法。  方法 取1名颅底凹陷症伴延髓受压,陈旧性寰枢关节脱位病人连续CTA动脉造影和MR脊髓造影断面图像,Mimics软件基于不同阈值对骨骼、动静脉、气管、甲状腺、喉软骨、脊髓等不同组织进行半自动分割和重建,三维化显示枕颈部畸形及周围相关解剖结构。并按经口咽入路寰枢关节松解复位,后路枕颈融合植骨内固定术进行术前模拟。  结果 建立枕颈部畸形相关结构三维可视化模型,显示颈部重要组织结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成功模拟复杂性枕颈部畸形前后路联合手术,并和临床手术结果得到验证。  结论 枕颈部畸形三维可视化模型为临床手术提供直观的解剖形态学和术前模拟参考。

    畸形与变异
    左位下腔静脉合并奇静脉变异1例
    崔春爱, 崔林
    2013, 31(2):  139. 
    摘要 ( 8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第2骶椎骶髂螺钉最佳进钉通道的分析
    谭培勇, 项舟, 张加劲, 宋彬, 李佳兵, 黄子星
    2013, 31(2):  140-143. 
    摘要 ( 13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数字化仿真技术确定并测量第二骶椎骶髂螺钉最佳进钉通道参数。  方法 将2011年4月至2011年7月入院的8例无骨盆病变患者(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25~53岁)的CT数据集导入Mimics10.01进行三维重建,利用数字化仿真技术生成骶椎阴模,利用透视骶椎阴模确定S2骶髂螺钉最佳进钉通道,利用空间解析几何测量相关参数。  结果 8例共16侧资料的S2骶髂螺钉最佳进钉通道均能以此方法确定。最佳进钉通道参数:最大半径男性为(6.38±0.54)mm,女性为(4.9±0.74)mm;深度男性为(68.93±3.49)mm,女性为(58.43±8.16)mm;与矢状面夹角男性为(73.48±8.57)°,女性为(79.93± 5.29)°;与横截面夹角男性为(14.07±6.22)°,女性为(6.95±4.81)°;与冠状面夹角男性为(7.12±7.11)°,女性为(5.87±5.01)°。最佳进钉点及最佳进钉终点的确定方法为:在骨盆出口位X线透视图像上,作一边长分别水平及垂直并恰好包围骨盆的矩形,以左下角顶点为原点,左上角顶点为(0,1),右下角顶点为(1,0)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进钉点坐标男性为(0.5±0.26,0.52±0.04),女性为(0.49±0.24,0.47±0.10);进钉终点坐标男性为(0.5±0.01,0.59±0.07),女性为(0.5±0.02,0.49±0.14)。在骨盆入口位X线透视图像上,用相同的方法作一矩形并定义坐标系,进钉点坐标男性为(0.5±0.26,0.52±0.04),女性为(0.49±0.24,0.47±0.10),进钉终点坐标男性为(0.5±0.01,0.78±0.01),女性为(0.5±0.02,0.81±0.03)。S2骶髂螺钉最佳进钉通道参数男女对比“最大半径”、“深度”、“与横截面夹角”、“进钉点前后相对位置”有统计学差异(P<0.05),余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数字化仿真技术能精确确定S2骶髂螺钉最佳进钉通道参数。

    第1掌骨背桡侧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李桂石, 阚世廉, 尹梦帆, 周强, 王晓刚, 高燕新
    2013, 31(2):  144-146. 
    摘要 ( 10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提供第1掌骨背桡侧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依据。 方法 解剖 20具防腐固定成人手标本,观测第1掌背桡侧皮支血管链的起源、外径、长度及吻合。1例新鲜成年手标本动脉造影。  结果 在拇长展肌腱止点深面可见一条粗大皮支起始,39侧来源自桡动脉浅支,1侧来源于桡动脉主干。该皮支主干沿拇短伸肌腱桡侧向远端走行,相距2 mm。在掌指关节平面,与指掌侧动脉穿支吻合。  结论 以第1掌骨背桡侧该皮支为轴心血管设计轴线,切取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在解剖上具有可行性。

    腘肌肌构筑和肌内神经的研究
    李寿田, 吴小艳, 唐谦, 龙胜, 薛黔
    2013, 31(2):  147-149. 
    摘要 ( 10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腘肌肌构筑学特征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特点。  方法    大体解剖法、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 染色法。  结果 腘肌为三角形扁肌,肌中间有两块并排的冠状位腱板。肌重(15.13±0.41) g,肌长(9.09±0.31) cm,肌纤维长(1.93±0.09) cm,羽状角(11.5±0.82)°,肌生理横切面积(7.17±0.13) cm2。支配腘肌的神经于该肌外侧缘入肌,入肌后分成上、下支2支,上支较细,支配该肌前上部,下支较粗,支配该肌前下部和后部。  结论  腘肌是羽肌,倾向力量型设计,肌内神经主要分布于肌的中下部。

    畸形与变异
    阴部内动脉起点及分支变异1例
    杨璐璐, 马建军, 岑艳灵, 岳亚辉, 马向群, 魏士翔, 邢勇杰, 陈昊
    2013, 31(2):  149. 
    摘要 ( 7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层影像解剖
    足月孕妇腹盆部的矢状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
    孔凡镇, 赵冬梅, 王晓静, 金昌洙, 李振平, 刘树伟
    2013, 31(2):  150-153. 
    摘要 ( 1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给围产期孕妇腹、盆部B超、MR诊断提供矢状断面解剖学基础。  方法 将1例足月妊娠尸体做腹盆部MR扫描,获取图像数据。用电动带锯按等距法制成与正中矢状面平行的腹、盆部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并获取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图像数据。  结果 足月孕妇腹盆部矢状断面的解剖结构在标本和MR图像上均得到了很好地显示;胎盘和宫内胎儿主要脏器显示层面与母体椎骨之间的有较为固定的对应关系。  结论 足月孕妇连续矢状断层标本、MR图像分析结果能够为围产期孕妇腹、盆部B超、MR诊断提供正常的形态学资料。

    大脑中动脉M1段的显微解剖与血管造影对照观测及临床意义
    韩晓红, 李晓鹏, 李培, 付升旗, 范锡印, 牛杰
    2013, 31(2):  154-157. 
    摘要 ( 27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选择血管支架的类型和放置部位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选取头部标本20例,经双侧翼点入路解剖观测大脑中动脉M1段及其分支、穿支血管。(2)选取无病变的全脑血管造影像100例,观测大脑中动脉M1段的走行及其穿支的开口部位。  结果    大脑中动脉M1段的长度和外径分别为(13.14±3.62) mm、(3.41±0.38) mm,血管造影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0.65±5.61) mm、(2.30±0.35) mm,显微解剖与血管造影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脑中动脉M1段中央支的内侧群动脉发自大脑中动脉M1段的上壁和内侧壁,较细小;外侧群动脉发自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处动脉干的上壁和内侧壁,较粗、长。男、女性大脑中动脉M1段血管造影的长度、直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较女性的大脑中动脉M1段长,直径粗。  结论    大脑中动脉M1段的显微解剖与血管造影对照观测对选择血管支架的类型和放置部位,避免血管支架阻塞中央支开口处,防止术后中央支供应区域缺血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应力位影像评估拇指腕掌关节松弛性的研究及意义
    张波, 阚世廉
    2013, 31(2):  158-160. 
    摘要 ( 9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应力位影像技术评估拇指腕掌关节松弛性,并评价其一致性。  方法    选择66例无拇指腕掌关节外伤史、骨关节炎史和手术史的患者进行应力位投照,由两名手外科医生对每张图片分别测量两个参数:第1掌骨基底桡偏宽度(RS),第1掌骨基底关节面的宽度(AW),并计算两者之间比值(R),用独立样本t检验评估男性、女性之间的关系,用配对t检验评估测量者之间数据的一致性。  结果    RS的平均测量值为(4.27±1.83)mm(1~8 mm),AW的平均测量值为(13.52±1.89)mm(10~17.3 mm),平均比率(R)为(0.32±0.11),性别之间有显著差异(P=0.026),女性桡偏率比男性显著高,测量者之间数据无明显差异(P=0.23)。  结论    应力位拇指腕掌关节影像可以评估关节松弛性,一致性比较高。

    Toldt’s间隙的CT影像解剖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欧阳满照, 陈小伍, 丁自海, 朱达坚, 剧永乐, 伍锦浩, 陆光生, 李泳
    2013, 31(2):  161-164. 
    摘要 ( 7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术前通过CT影像识别Toldt’s间隙,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寻找正确的外科平面,从而制订具有前瞻性的个性化术式。  方法 通过对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顺德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246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术前CT影像及术中镜下所见对照观察,确认Toldt’s间隙的位置、沟通和毗邻关系。  结果 术前CT影像观察到:升降结肠系膜后叶与肾前筋膜融合成的线影即为Toldt’s线。结直肠癌术前CT所显示的Toldt’s筋膜间隙与术中所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18)。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时沿此线切开,以肾前筋膜为参照面,即可建立正确的外科平面。  结论 ①术前CT影像可指导术中构建正确的Toldt’s间隙外科平面,保持肾前筋膜的完整性;②CT可提示肿瘤是否侵犯Toldt’s间隙平面,对于制订个性化术式和预后评估具有前瞻性意义。

    实验研究
    大鼠颈椎骨折错位致脊髓损伤模型的继发性损伤研究
    姜杰, 丁寅, 周剑, 黄志平, 吴秀华, 陈建庭, 朱青安
    2013, 31(2):  165-169. 
    摘要 ( 3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大鼠颈椎骨折错位致脊髓继发性损伤模型。  方法 2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1)和对照组(n=6),3只处死取颈椎测量C4/5水平椎管和椎体矢状径。实验组利用颈椎骨折错位脊髓损伤装置在C4/5之间快速(200 mm/s)错位1.65 mm,造成颈椎骨折错位和颈脊髓损伤,采用自制器械固定颈椎。对照组除未行错位外与实验组相同。术后进行行为学(前肢运动和梳理试验)评价8周,和病理学检查。  结果    实验组行为学评分各个观察时间点均较对照组低。脊髓HE染色切片见实验组脊髓萎缩,灰质破坏,空洞,对照组未见明显异常。实验组损伤中心残留面积(2.79±0.98)mm2,明显小于对照组(6.36±0.08)mm2(P=0.034)。  结论 成功建立了大鼠颈椎骨折错位脊髓继发性损伤模型,大鼠C4/5骨折错位1.65 mm导致明显的脊髓组织损伤和运动功能障碍。

    siRNA沉默TAp73对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力的作用研究
    薛剑, 靳安民, 吕海, 闵少雄
    2013, 31(2):  170-173. 
    摘要 ( 3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通过siRNA沉默细胞TAp73蛋白表达对骨肉瘤Saos-2细胞的增殖、周期以及侵袭力的作用研究。  方法    以骨肉瘤Saos-2细胞系为研究对象,设计合成沉默TAp73的siRNA片段,转染入Saos-2细胞,用Western-blot法检测干扰后TAp73蛋白的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结果    Western-blot检测显示siRNA对TAp73蛋白表达有显著下调作用;CCK-8检测实验组细胞增殖明显(P<0.05);细胞周期检测显示细胞处于DNA合成期(S期)的细胞比例上升;穿过人工基底膜的细胞数量也明显增加,由(84.17±1.35)增加为(92.67±2.80 )(P<0.05)。  结论    抗癌基因TAp73在骨肉瘤的增殖、凋亡和侵袭过程中发挥有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控制肿瘤增殖和转移的关键性因素。

    同种异体BMSCs、ADSCs移植后的抗原性差异
    李磊, 秦书俭, 包翠芬, 马刚, 李季, 刘宇卓
    2013, 31(2):  174-179. 
    摘要 ( 4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 from bone marrow, BMSCs)与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SCs,ADSCs)体内移植后的抗原性差异。  方法    体外培养WKY大鼠BMSCs、ADSCs,经成骨诱导后植入wistar大鼠桡骨缺损区,分别于植入后1、2、4、8周进行缺损区HE染色,于1、2、4、8周免疫组化检测缺损区IL-2、TGF-β、TNF-α、CD4、CD8,采用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液上清IL-2、TGF-β、TNF-α的含量。  结果    BMSCs、ADSCs移植术后1~2周有少量淋巴细胞、白细胞浸润,IL-2、TGF-β、TNF-α、CD4、CD8蛋白少量表达;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BMSCs、ADSCs体内移植后所致的抗原性无显著性差异。

    二苯乙烯苷对沙鼠脑缺血/再灌注引发海马损伤的保护作用
    王齐, 陈晓宇, 刘梅梅, 王栋, 孙玉花, 陈晓蓉
    2013, 31(2):  180-183. 
    摘要 ( 4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二苯乙烯苷(tetrahydroxy stilbene glucoside, TSG)对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沙鼠脑海马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采用结扎沙鼠双侧颈动脉缺血30 min,再灌注5 d复制沙鼠全脑I/R模型。沙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TSG大、中、小剂量(6、3、1.5 mg/kg)组和阳性对照药依达拉奉注射组(3 mg/kg)。5 d后通过Morris水迷宫测定沙鼠学习记忆功能;Nissl染色观察沙鼠大脑海马CA1区神经元结构和数量的变化;TUNEL染色法观察沙鼠大脑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active-caspase-3的表达。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沙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降低,海马CA1区神经元大量丢失,结构紊乱。同时,I/R组沙鼠CA1区神经元凋亡数量明显增加,脑组织中caspase-3显著活化。TSG中、高(3、6 mg/kg)剂量组和依达拉奉阳性对照组均可以显著改善I/R引发的沙鼠学习记忆能力的降低,抑制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丢失,改善神经元结构;抑制CA1区神经元的凋亡以及caspase-3的活化。而TSG低剂量组对上述变化均没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结论 TSG对于I/R引发的脑损伤,尤其是海马区神经元迟发性凋亡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这种作用与其抑制caspase-3的活化相关。

    大剂量地塞米松诱导的脑细胞死亡机制
    包翠芬, 袁静, 梁佳, 赵颂
    2013, 31(2):  184-187. 
    摘要 ( 5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诱导的大鼠的脑细胞死亡机制。  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包括7、9、11 d,3个时间点)。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连续腹腔注射5 mg/kg地塞米松, 每日1次。利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大脑组织形态结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大脑顶叶皮质Active Caspase-3、PARP-1、pULK1的表达情况。  结果 (1)对照组大鼠大脑组织结构清晰,脑细胞排列整齐,形态完整,染色清晰;7d实验组大鼠大脑组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9d实验组部分脑细胞死亡;11d实验组部分脑细胞可见凋亡和胀亡。(2)对照组Active Caspase-3、PARP-1、pULK1均呈阴性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脑细胞胞质内可见明显的Active Caspase-3、pULK1表达,细胞核内可见明显的PARP-1阳性表达,各实验组脑组织内Active Caspase-3、PARP-1、pULK1表达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结论 地塞米松诱导的脑细胞死亡可能通过Active Caspase-3、PARP-1、pULK1的活化所致。 

    高原急性缺氧对大鼠交感神经节内TH表达的影响
    韦淑萍, 徐健, 单娜娜, 刘未, 王永阔, 杨德慧, 单云官, 徐鹏霄
    2013, 31(2):  188-191. 
    摘要 ( 2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急性高原缺氧大鼠交感神经节内交感神经元细胞超微结构及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的变化,为探讨TH在高原高血压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方法 WKY大鼠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C)、缺氧1d组(H1)、缺氧3d组(H3)、缺氧7d组(H7)4组。应用电镜技术,观察低氧环境下交感神经节内交感神经元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应用qPCR和Western blot法,研究大鼠交感神经节内TH表达的变化。  结果 与同周龄的C组大鼠相比较,缺氧组大鼠血压明显升高(P<0.05);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同周龄的C组大鼠相比,H1组、H3组大鼠交感神经节内TH表达降低,H7组大鼠TH表达增高(P<0.05);电镜结果显示:高原低氧环境下交感神经细胞的形态、细胞器的数量和结构均有改变。  结论 急性高原低氧对大鼠交感神经节内交感神经元细胞形态结构存在一定影响,并影响TH表达的变化,从而影响高血压的形成。

    改良阴茎海绵体压力测定方法在建立糖尿病性ED大鼠模型中的应用研究
    吴子云, 何书华, 张涛, 刘路浩, 韦安阳
    2013, 31(2):  192-195. 
    摘要 ( 3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改良阴茎海绵体压力(intracavernous pressure, ICP)测定方法在建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 ED)大鼠模型中的应用。  方法 将4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检测大鼠ICP及颈动脉压力(arterial pressure, AP),改良法采用带倒刺的穿刺针刺入阴茎脚。  结果 在糖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中,与传统方法比较,采用改良阴茎海绵体压力测定方法所测的ICP与AP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改良法穿刺针不易脱出,保证了实验顺利进行,成功率大大提高(传统法成功率75%,改良法100%)。   结论 改良的带倒刺的穿刺针刺入阴茎脚测定大鼠阴茎海绵体压力具有稳定、准确、方便和不易脱出的特点,对筛选糖尿病性ED大鼠动物模型、评价大鼠阴茎勃起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兔肝脏及附属管道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蔡强, 高则海, 喻智勇
    2013, 31(2):  196-199. 
    摘要 ( 6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兔肝脏及其附属管道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  方法 对20只日本大耳兔分别进行活体和离体形态学观察,制作门静脉和肝静脉管道铸型标本观察其分支与走行,测定各肝叶质量及其所占肝脏百分比。  结果 兔肝肝裂明显,依据肝叶形态、肝裂走行和门静脉主干分支形式将兔肝脏分为五叶,分别为尾状叶、左外叶、左中叶、右中叶、右外叶,各肝叶质量分别为(g):3.93±1.13、15.93±3.50、14.83±3.31、15.08±4.34、12.08±3.55。左中叶和右中叶根部肝组织融合,其余各肝叶相对独立,尾状叶包括相对独立的乳头突和尾状突两部分。各肝叶有相对独立的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走行于肝蒂内。  结论 兔肝解剖学特点与多数哺乳类实验动物肝脏解剖相似,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特点,适合于肝脏外科疾病动物模型的制作。

    临床生物力学
    柔性和动态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抗压缩性能的生物力学研究
    林周胜, 黄志平, 陈建庭, 童杰, 周若舟, 朱青安
    2013, 31(2):  200-204. 
    摘要 ( 2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3种柔性和动态固定在8个不同方位上承受轴向压缩载荷时的椎间盘高度,并与完整节段和传统的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以评价柔性和动态的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抗压缩性能。  方法  采用新鲜成年家猪L2~5腰椎标本8例。切除后部结构后,L3~4分别行3种柔性和动态固定,以及常规的椎弓根螺钉固定。在8个压缩点分别对标本施加400N的前屈压缩、后伸压缩、左/右侧弯压缩、左/右侧前压缩、左/右侧后压缩载荷。通过Optotrak测量脊柱三维运动,计算L3~4椎间盘前缘高度变化。测试状态包括:完整状态,损伤状态下5.5 mm钛棒固定、3.0 mm钛棒固定、滑动棒固定、球窝连接固定。  结果    在前屈、侧弯、侧前压缩方向上,完整状态与各固定组间的抗压缩能力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在后伸压缩方向上,3.0 mm棒固定组的压缩高度与完整状态、5.5mm固定组间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余组间的压缩高度无显著性差异;在侧后压缩上,损伤状态下各器械固定组均与完整状态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3.0 mm固定组与球窝连接组之间的压缩高度值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论    柔性及动态固定后脊柱的抗压缩性能都得到提高。滑动棒固定整体上取得了与传统坚强固定相当的抗压缩性能。球窝连接固定在侧前或前屈压缩时抗压缩性能较差,但在后伸和侧后压缩上较好。细棒固定在后伸及侧后压缩方向上抗压缩性能相对不足。

    畸形与变异
    3支肝动脉伴胆囊动脉起始及走行变异1例
    陶伟, 王灿, 王安民, 纪召祥
    2013, 31(2):  204. 
    摘要 ( 2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生物力学
    枢椎齿突II型骨折中空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王志坤, 夏虹, 张余, 马立敏
    2013, 31(2):  205-209. 
    摘要 ( 2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枢椎齿突Ⅱ型骨折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材料螺钉内固定对齿突Ⅱ型骨折术后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通过CT扫描获取枢椎的空间结构信息,建立其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齿突骨折螺钉固定术后的受力情况,比较镁合金、钛合金两种材料螺钉固定下骨折端前后位移和骨折面及螺钉所承受的应力大小。  结果 (1)所建枢椎有限元模型外形逼真,几何相似性好,共包含为 32929个四面体单元、59265 个结点;(2)头部后伸、前屈活动时,钛合金螺钉最大应力分别为42.3MPa、 62.8 MPa,上骨折端最大位移分别为0.028mm、0.040 mm,;镁合金螺钉最大应力分别为33.6 MPa 、52.1  MPa,上骨折端最大位移分别为0.036mm、0.056mm。  结论 应用CT 扫描获取枢椎空间结构信息建立的枢椎模型可用于生物力学实验,两种材料的螺钉固定枢椎齿突II型骨折时其最大应力均小于其材料的屈服强度,骨折端应力镁合金组大于钛合金组。

    畸形与变异
    肝中动脉发出2支胆囊动脉1例
    邢勇杰, 马建军, 曹学辉, 陈昊, 马海燕, 王鹏, 魏士翔, 方建超
    2013, 31(2):  209. 
    摘要 ( 2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研究
    吻合血管的趾甲移植修复拇、手指指甲缺损
    李秀平, 巨积辉, 刘新益, 侯瑞兴
    2013, 31(2):  210-213. 
    摘要 ( 3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吻合血管的趾甲移植修复拇、手指指甲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3年2月~2011年2月,采用吻合血管的母趾趾甲移植修复拇指指甲缺损23例,采用吻合血管的第2趾趾甲移植修复2~4指指甲缺损40例。足部供区采用植皮或邻近皮瓣转移修复术。 结果 术后移植的23例母趾趾甲、40例第2趾趾甲均成活。63例患者获随访5~30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患者修复后的手指外形满意,指甲生长良好,可以协助指腹完成抓、掐、捡针等动作。拇指指间关节屈曲达50°~90°,平均为65°;2~4指远指间关节屈曲达30°~70°,平均为50°。48例供足植皮者,2例在足背远端出现线状瘢痕挛缩,再次手术给予瘢痕切除改形后挛缩解除,余植皮区皮肤松软,质地可。 结论 应用吻合血管的母趾趾甲、第 2趾趾甲移植修复拇、手指指甲缺损,可以很好地恢复指端的外形,并重建指甲的功能

    母趾腓侧皮瓣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效果
    王旭东, 杨瑛艳, 巫文强, 胡湘元, 王文刚, 陈伟练
    2013, 31(2):  214-216. 
    摘要 ( 2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母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05年8月至2011年8月17例采用拇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7例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12~36 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形逼真,有罗纹,两点辨别觉4~6 mm,手指功能恢复满意,供足行走无障碍。  结论    母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疗效确切、外观功能恢复满意,是一种理想的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微创髓芯减压植骨支撑治疗非塌陷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疗效观察
    蔡树鹏, 刘尚礼, 唐勇, 陈燕涛
    2013, 31(2):  217-219. 
    摘要 ( 2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一种简便的髓芯减压和植骨治疗非塌陷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效果。  方法 对46例(58髋)Ficat Ⅱ和Ⅲ 〈A〉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治疗应用了髓芯减压、病灶刮除、松质骨植骨和自体或异体腓骨的支撑术。  结果 随访2~5年,按Harris标准其优良率为83.3%。 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61 分增加到术后5年时的平均 85 分。  结论 髓芯减压、病灶刮除、松质骨植骨及自体或异体腓骨支撑、治疗非塌陷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使中青年患者推迟人工关节置换年龄。

    腋路臂丛3种神经定位方法阻滞效果的比较
    王德明, 侯书健, 张元信, 屈志刚, 孙乐天, 何旭
    2013, 31(2):  220-224. 
    摘要 ( 19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传统一点法、神经刺激器法这3种定位方法应用于腋路臂丛阻滞的效果进行比较。  方法 75例拟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病人被随机分为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定位组(VTP组);传统的腋动脉旁一点法定位组(TOP组);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组(PNS组),每组25例。局麻药皆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45 ml进行腋路臂丛阻滞,阻滞后观察对肘部远端5支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比较3组在臂丛阻滞成功率、时效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 VTP组、PNS组的阻滞成功率高于TOP组(96%、100%对72%, P<0.01);VTP组和PNS组的麻醉起效时间(T2)短于TOP组(P<0.01);VTP组手术等待时间(T3)短于TOP组和PNS组(P<0.05);PNS组操作时间(T1)长于TOP组、VTP组(P<0.05)。  结论 变体位、变角度两点法腋路臂丛阻滞是一种良好的阻滞方法,弥补了传统一点法的不足,能给手和前臂手术提供快捷、简单、有效又相对经济的麻醉。

    血管抑素联合丝裂霉素C防止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观察
    许丹丹, 刘海俊, 李燕, 刘子彬
    2013, 31(2):  225-228. 
    摘要 ( 3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血管抑素(Angiostatin AS)联合丝裂霉素C(Mitomycin MMC)防止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365例(369眼)原发性翼状胬肉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A组行逆行性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121眼),B组行逆行性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血管抑素(122眼),C组行逆行性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及血管抑素(126眼)等方法治疗,随访12~18个月,比较其复发率。  结果    3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C组复发率(0.8%, 1/126)最低,其次是B组(5.7%,  7/122),最后是A组(7.4%, 9/121)。  结论    逆行性翼状胬肉手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血管抑制素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其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综述
    颅内静脉窦与相关静脉的解剖及影像学意义
    李世清, 王守森
    2013, 31(2):  229-231. 
    摘要 ( 1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股骨远端旋转力线的研究进展
    李虎, 李军, 史占军
    2013, 31(2):  232-235. 
    摘要 ( 3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技术方法
    用脱钙法制作中枢神经整体标本
    许广威, 李泽宇, 刘畅, 洪辉文, 吴坤成, 肖钊明, 贺善礼, 骆承恩
    2013, 31(2):  236. 
    摘要 ( 2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畸形与变异
    左冠状动脉开口畸形1例
    王连祥, 董少鹏, 李淑英, 侯应龙
    2013, 31(2):  237-238. 
    摘要 ( 3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拇、示指动脉合并掌浅弓、掌深弓多发变异1例
    何巍, 马建军, 李亚, 杨璐璐, 方建超, 王逸鹤, 王鹏
    2013, 31(2):  239. 
    摘要 ( 2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