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3-25
      
    应用解剖
    指背多级推进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陈京国, 仇申强, 朱明昇, 郝丽文, 王增涛
    2022, 40(2):  121-12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01
    摘要 ( 278 )   PDF (5123KB) ( 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皮肤的延展性、皮下浅筋膜的滑动性、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的角位移及指固有动脉的弹性等多级推进的方式来增大指背带蒂皮瓣的推进距离修复指背创面。  方法 新鲜成人手标本11侧34指,在手指的中节与近节的背侧分别设计皮瓣,皮瓣的内容包括指背皮肤、皮下浅筋膜、手指一侧指固有动脉以及指固有动脉发出的背侧支。将皮瓣向指背远端推进,皮肤的延展性、皮下浅筋膜的滑动性、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的角位移与指固有动脉的弹性,这4个因素都各自对指背皮瓣推进起到一定作用,通过这4种作用的多级叠加作用增大皮瓣推进距离。  结果 在新鲜标本上模拟的指背多级推进皮瓣的最大推进距离中节指背皮瓣为2.4 cm,近节指背皮瓣4.5 cm。  结论 多级推进式指背皮瓣推进距离明显增加,最大推进距离为4.5 cm,平均距离为2.5 cm,其手术操作安全、简便,是修复指背中小型创面的理想皮瓣之一。
    成人前臂前群肌的神经入肌点定位及意义
    周家宇, 周国燕, 杨胜波
    2022, 40(2):  126-13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02
    摘要 ( 210 )   PDF (3152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准确定位成人前臂前群肌神经入肌点(NEP)的体表位置和深度。 方法    成人尸体12具,仰卧。紧贴皮肤连接肱骨外上髁和内上髁间的曲线为横向参考线(H),肱骨外上髁和桡骨茎突间的曲线为纵向参考线(L)。解剖暴露NEP,硫酸钡标记,螺旋CT扫描与三维重建。将NEP在体表上的投影点记为P点,P点通过NEP后投射至前臂后体表上的点为P'点。P点投射到H线与L线上的位置分别记为PH和PL。Syngo系统下确定PH和PL在H和L线上的位置及NEP的深度。 结果    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拇长屈肌、指深屈肌(正中神经支)、指深屈肌(尺神经支)、旋前方肌NEP的PH分别位于H线上的58.08%、64.17%、75.14%、61.14%、62.26%、52.07%、50.81%、63.38%和51.37%处;PL分别位于L线上的9.79%、3.97%、16.37%、4.42%、17.88%、34.17%、30.27%、11.48%和75.32%处;穿刺深度分别位于PP'线的26.80%、25.06%、27.68%、28.13%、37.30%、39.85%、49.26%、70.86%和44.25% 处。以上数据均为平均值。 结论    这些NEP的体表穿刺位置与深度的界定可为提高前臂前群肌痉挛肌外神经溶解术靶点阻滞的效率、手术切断神经肌支治疗肌痉挛的微创切口设计、作为供肌的功能评估、以及肌移植术中对神经的保护等提供形态学指导。
    肋头关节骨性关节面的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胡哲, 王星, 和雨洁, 李志军
    2022, 40(2):  132-137.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03
    摘要 ( 296 )   PDF (6332KB) ( 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肋头关节骨性关节面的形态学测量探讨其形态特征规律,为临床诊疗、置钉设计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40套(80侧)成人胸廓干骨标本,进行相关指标观测,并按不同节段统计分析。  结果 T1~9的肋凹大部分为上位椎骨平面形、下位椎骨凹面形,T10~12单肋凹多为平面形;椎骨肋头关节肋凹的位置C7~T3上、下肋凹均在椎体上;T4开始肋凹逐渐后移, 出现根-体各半型,从T7出现根为主型,并渐增多, T12全部是根为主型;R1、R2、R11及R12均为单肋头关节面,从R3~10均既有单肋头又有双肋头关节面,后者出现率先渐增高后又渐降低;R1~5单肋头关节平面型从52.1%降至15.0%,而R6、R7、R9未见平面型;凹面型:R1~6从47.5%渐降至6.3%,而R8~12则从8.8%渐升至48.7%。双肋头关节均以上平下凹型为主,其次为上下双凹型。R3~8双肋头关节中,上平下凹型出现率从8.8%增至66.2%,而R8~10该型出现率渐低;R4~10上下双凹型出现率小于上平下凹型。  结论 临床应用应根据第1~12肋的相关参数选取适合的诊疗方案。
    腹主动脉分叉解剖位置的影响因素
    陈卿安, 钟涛, 赵博厚, 武钢
    2022, 40(2):  138-14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04
    摘要 ( 324 )   PDF (3034KB) ( 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分叉解剖位置影响因素。  方法    在CT影像下分别观测腹主动脉分叉与L4下缘和正中线垂直距离、在正中矢状面用3种不同方法测量腰椎前凸角度,记录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等。  结果 随着年龄增长,腹主动脉分叉呈现逐渐下降,右侧移动趋势。男性主动脉末端持续下移,而女性65岁后才出现明显下移。腰椎前凸角度、性别、BMI与腹主动脉末端位置无相关性(P>0.05)。腰椎前凸与年龄密切相关(P<0.01)。   结论    腹主动脉末端下降,右移与年龄有关,这些发现对低位阻滞有指导作用。 
    断层影像解剖
    不同年龄正常人群骶髂关节间隙的CT影像解剖学观测
    肖平, 李杨涛, 言羿文, 侯德淼, 张坤木, 徐准, 李义凯
    2022, 40(2):  143-14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05
    摘要 ( 121 )   PDF (5591KB) ( 1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测不同年龄段正常人群骶髂关节间隙宽度的CT解剖学特征,为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对480例无骶髂关节病变受检者的骶髂关节CT影像进行观测,分别比较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层面及不同区域的骶髂关节间隙宽度的差异。  结果   (1)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骶髂关节间隙宽度有明显的差异,随着年龄增大,间隙宽度逐渐变窄;(2)女性骶髂关节间隙宽度稍大于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不同层面的骶髂关节间隙宽度有明显差异,下部间隙宽度最小;(4)同侧前、中、后3个区域的骶髂关节间隙宽度有明显差异,但同一区域的左侧和右侧无明显差异。  结论    骶髂关节间隙宽度存在年龄相关性、空间不均匀性和多样性。本研究可为不同年龄人群骶髂关节间隙宽度提供影像解剖学参考。
    基于CT三维重建的肩胛骨关节盂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
    胡定祥, 李长辉, 陈亮, 马晨曦, 黄河, 郑瑞清
    2022, 40(2):  150-15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06
    摘要 ( 271 )   PDF (1260KB) ( 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的肩胛骨关节盂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搜集290例关节盂三维重建影像资料,观察关节盂形态特点,测量关节盂上下径、前后径及关节盂窝深度,关节盂倾斜角、扭转角的度数。  结果    CT三维重建图像显示,肩胛骨关节盂大致有4种类型:引号型56.90%(165例)、椭圆型22.41%(65例)、水滴型17.59%(51例)、葫芦型3.10%(9例)。椭圆型的关节盂上下径、盂窝深度及关节盂倾斜角、扭转角与引号型、水滴型及葫芦型有统计学差异;水滴型的关节盂倾斜角大于引号型;葫芦型的关节盂上下径小于引号型及水滴型;椭圆型及水滴型的关节盂前后径长于引号型及葫芦型;引号型的关节盂前后径长于葫芦型;引号型的关节盂窝深度小于水滴型及葫芦型;关节盂上下径、前后径、关节盂窝深度、关节盂倾斜角,不同性别有统计学差异,以上差异均P<0.05。  结论    基于CT三维重建结果,肩胛骨关节盂可分为4个类型,以引号型为主,葫芦型少见,其形态学分型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双下腔静脉的MSCT表现及临床意义
    程诚, 赵明泽, 江岷芮, 张春来, 王毅
    2022, 40(2):  154-15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07
    摘要 ( 257 )   PDF (3263KB) ( 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双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表现及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经腹部MSCT多期增强扫描发现的18例双IVC患者,采用MPR、MIP和VR等血管成像技术显示IVC解剖,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讨论双IVC影像学特征、胚胎学机制及临床意义。  结果 18例双IVC的MSCT表现为3种类型。Ⅰ型83.33%(15例)表现为左侧IVC上行至左肾静脉汇入,再以左肾静脉正常方式经主动脉前方右行,汇入正常的右侧IVC。Ⅱ型11.11%(2例)表现为右侧IVC上行达腰2椎体平面,经腹主动脉后方左行汇入左侧IVC,后者再上行延续为半奇静脉,然后经奇静脉和上腔静脉汇入右心房;右肾静脉主要汇入右侧肾上段IVC,但存在侧支与右侧肾下段IVC相连。Ⅲ型5.56%(1例)表现为右侧IVC全程行径正常,左侧IVC垂直上行接收左肾静脉汇入后,于主动脉后方向右上走行与奇静脉连接。  结论 双IVC有多种复杂的变异类型,对于腹膜后手术及下半身静脉血栓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左肺上叶静脉解剖分型MSCT评价及临床应用
    王娟, 郭龙军, 滕佳岐, 贺文
    2022, 40(2):  159-16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08
    摘要 ( 192 )   PDF (3879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对健康人左肺上叶肺静脉解剖及引流模式分型,为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提供帮助。  方法 收集200例肺无异常胸部CT影像资料,通过容积重建(volume reconstruction,VR)获得静脉解剖及引流模式图,统计各静脉分型出现率;重建5 mm轴位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density projection,MIP)图,辨识对应各分型。  结果    左肺上叶静脉根据共干情况不同可分为:V1+2型,V2+3型,及V1+2a V2+3bc型,其出现率分别为69%(138/200)、17.5%(35/200)、13.5%(27/200)。其特点为:V1+2为V1与V2共干,其各自发出属支相互无联系;V2+3型中V2与V3共干,V1与V2+3分别汇入左上肺静脉干;V1+2a V2+3bc型,此型主要是V2变异较大。左肺上叶舌段静脉V4、V5共干时,其属支各自无联系,V4存在与V3b共干的情况,并各自具有不同的引流特点。  结论   左肺上叶因舌段的存在,其静脉分型更为复杂,MSCT所得静脉解剖及引流模式图结合5 mm轴位MIP图可清楚显示肺静脉解剖分型,作为其解剖识别常规手段。
    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颞骨CT解剖学研究
    胡瑞利, 张晓辰, 邹殿俊, 张青俊, 林彦涛, 梁占东
    2022, 40(2):  164-16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09
    摘要 ( 107 )   PDF (2197KB) ( 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颞骨CT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单侧非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侧颞骨(病例组)与健侧颞骨(对照组)CT影像资料,比较两组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直径、咽鼓管骨部长度、咽鼓管骨部最大径与咽鼓管骨部长度之比,及乳突气化程度(良好、差)等解剖参数。  结果    患侧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分别是(137.4 ± 8.1)°、(52.5 ± 3.8)°,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最大径分别是(0.29±0.08)cm、(0.18±0.07)cm,咽鼓管骨部长度为(1.07±0.15)cm,咽鼓管骨部最大径与骨部长度之比为(17.1±5.4)%;健侧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分别是(138.3±7.7)°、(53.1±4.3)°,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最大径分别是(0.35±0.07)cm、(0.21±0.07)cm,咽鼓管骨部长度为(1.17±0.17)cm,骨部最大径与骨部长度之比为(20.9±14.3)%。患侧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最大径、咽鼓管骨部长度较健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4.37、3.09、-3.17,P<0.05)。患侧乳突气化较健侧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6.34,P<0.05)。患侧与健侧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及咽鼓管骨部最大径与咽鼓管骨部长度之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侧颞骨存在解剖变异。咽鼓管骨部小、乳突气化差及乳突窦入口狭窄与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相关。
    惯量主轴在桡骨粗隆精确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王发圣, 陈杰, 谢昀
    2022, 40(2):  168-17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10
    摘要 ( 119 )   PDF (2583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根据CT图像测定水平面上桡骨粗隆相对于桡骨长轴的旋转角度。  方法 44例桡骨标本(左侧17例,右侧27例)CT扫描图像,观察桡骨粗隆形态,选择标志点。根据CT原始图像信息应用Mimics21.0构建桡骨三维模型,分别计算生成桡骨的惯量主轴,建立惯量主轴参考坐标系。统计每例标本桡骨粗隆后侧嵴标志点在水平面上相对桡骨长轴的旋转角度。  结果 桡骨粗隆后侧嵴普遍存在。桡骨的惯量主轴与桡骨的相对位置是稳定的。桡骨粗隆后侧嵴在该水平面坐标参考系上相对桡骨主旋转轴的角度为(82.93 ± 5.55)°。  结论 基于惯量主轴建立的解剖参考坐标系稳定性好,可精确定位桡骨粗隆。
    实验研究
    CDMNP-PEG-CD磁纳米颗粒诱导的骨骼肌反应性分析
    菅晓婷, 王涵, 黄静雯, 蓝海强, 廖钊宏, 柯渔, 廖华, 诸春敏
    2022, 40(2):  173-18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11
    摘要 ( 93 )   PDF (18279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SOMNP、CDMNP及CDMNP-PEG-CD磁性纳米颗粒置入小鼠骨骼肌所诱发的免疫反应性。  方法 以磁性Fe3O4与SiO2复合制备SOMNP, 将聚乙二醇(PEG)、环糊精(β-CD)分子链接SOMNP合成CDMNP,进一步添加聚假单胞烷(polypseudorotaxanes)合成CDMNP-PEG-CD磁性纳米颗粒。分别将3种纳米颗粒置入B6小鼠腓肠肌。组化染色、免疫荧光及FACS分析,分别评估不同置入时段SOMNP、CDMNP和CDMNP-PEG-CD纳米颗粒所诱发的肌毒性及肌内炎性渗出特征。 结果 SOMNP链接β-CD、PEG/β-CD及polypseudorotaxanes将限制纳米颗粒的肌内扩散,导致CDMNP和CDMNP-PEG-CD在肌内的滞留时间延长、材料邻近区肌细胞坏死、肌内单核/巨噬细胞聚集。较之CDMNP-PEG-CD, CDMNP纳米颗粒吸引更多T细胞进入肌组织。 结论 SOMNP、CDMNP及CDMNP-PEG-CD纳米颗粒均为潜在的体内免疫诱导物。polypseudorotaxanes修饰赋予CDMNP-PEG-CD纳米颗粒较好的体内相容性。
    阻断DLK/MKK4/JNK/c-JUN通路对ITON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的影响
    褚晓琦, 吴峥, 范丽婷, 陶春梅, 马越, 葛宇松
    2022, 40(2):  181-18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12
    摘要 ( 131 )   PDF (5803KB) ( 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阻断DLK/MKK4/JNK/c-JUN通路的表达能否促进间接性创伤性视神经病变(ITON)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存活并比较阻断不同位点产生的阻断效果。  方法 使用能够产生创伤性轴突损伤(TAI)的撞击加速(IA)模型对6~8周龄的小鼠进行处理模拟间接性创伤性视神经病变,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小鼠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IA组,IA+sunitinib组,IA+SP600125组。在实验要求的各个时间点留取标本,进行γ-synuclein或p-c-JUN免疫荧光染色、TUNEL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IA组相比,IA+sunitinib组和IA+SP600125组存活的RGCs密度显著升高、p-c-JUN(+)RGCs密度显著降低(P<0.05);TUNEL检测结果显示,与IA组相比,IA+sunitinib组和IA+SP600125组凋亡的RGCs密度显著降低(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IA组相比,IA+sunitinib组和IA+SP600125组DLK/MKK4/JNK/c-JUN通路中的相应下游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  结论 DLK/MKK4/JNK/c-JUN通路的激活与ITON小鼠中RGCs的存活率相关,应用DLK抑制剂或JNK抑制剂可有效阻断该通路的蛋白表达,并促进RGC的存活,且后者效果更佳。
    长链非编码LncRNA-MEG3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蔡昊, 陈春
    2022, 40(2):  187-19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13
    摘要 ( 105 )   PDF (2505KB) ( 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MEG3(lncRNA-MEG3)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股骨颈骨折患者股骨头组织(30例)和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股骨头及其旁组织(30对)中LncRNA-MEG3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结果   激素性坏死的股骨头骨组织中lncRNA-MEG3的含量最高,其次为其旁组织,股骨颈骨折患者骨组织中含量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60岁或≥60岁)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股骨头坏死组,服用不同种类激素(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的患者间lncRNA-MEG3含量无显著差别(P>0.05);在不同ARCO分期(III期或IV期)患者中,IV期lncRNA-MEG3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III期(P<0.05)。  结论    长链非编码RNA-MEG3的表达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关系密切,且它的表达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ARCO分期相关。
    HMGB1抑制剂对脓毒症小鼠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作用机制
    赵旭, 陈昭芳
    2022, 40(2):  192-19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14
    摘要 ( 318 )   PDF (4553KB) ( 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dility groupbox 1,HMGB1)抑制剂对脓毒症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3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依次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抑制剂组。模型组、抑制剂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手术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假手术组小鼠仅暴露盲肠后即进行伤口缝合,不结扎。抑制剂组小鼠术后腹腔注射HMGB1特异性抑制剂甘草酸(10 mg/kg),每6 h注射1次,连续4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处死小鼠后,无菌分离小鼠的胸腺组织,常规提取胸腺中的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MTT法与流式细胞术测定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凋亡情况,Transwell趋化实验与ELISA法测定单核细胞的趋化活性以及分泌炎性因子TNF-α、IL-6及IL-10的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胸腺组织中HMGB1和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chromosometen,PTEN)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胸腺组织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凋亡率、单核细胞的趋化活性和TNF-α、IL-6、IL-10蛋白的表达、HMGB1和PTEN的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胸腺组织T淋巴细胞凋亡率、TNF-α、IL-6蛋白的表达、HMGB1和PTEN的表达明显降低,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单核细胞的趋化活性、IL-10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  结论    HMGB1抑制剂可降低脓毒症小鼠胸腺T细胞的凋亡率,增强T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单核细胞的趋化活性,提高单核细胞抗炎因子IL-10的分泌,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的分泌。
    临床生物力学
    重度骨质疏松条件下后路枢椎三种内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
    姚文君, 李才, 许刚, 叶雨辰, 朱坤, 王艳丽, 张长春
    2022, 40(2):  198-20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15
    摘要 ( 127 )   PDF (3425KB) ( 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重度骨质疏松(Severe osteoporosis,SOP)条件下后路枢椎不同植钉方式在上颈椎中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 对1例健康成年男性进行上颈椎CT扫描,获得图像。结合有限元前处理软件,设置材料属性模拟出SOP的寰枢椎(C1~C2)失稳模型,依据手术方案建立后路寰椎双侧椎弓根螺钉(B-C1PS)+枢椎3种不同植钉方式固定: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B-C2PS,模型A);枢椎双侧椎板螺钉(B-C2TL,模型B);B-C2PS联合B-C2TL(模型C)。分析3种模型屈伸、侧弯和轴向旋转工况下的C1~C2关节活动度、C1位移以及C2螺钉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   在SOP的C1~C2失稳有限元模型上,模型C在不同工况下C1~C2关节活动度和C1位移最小。C2联合固定时螺钉受到的最大应力较单一固定小:模型C枢椎椎板钉在各个工况下最大应力值小于模型B,模型C枢椎椎弓根螺钉在各个工况下最大应力值小于模型A。模型C应力主要集中于C2PS根部及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与钉棒连接处。  结论    在SOP条件下采取模型C内固定方式较模型A、B稳定性更好。枢椎螺钉受到的应力产生分散,枢椎螺钉更加不容易产生术后疲劳性松动脱出。
    临床研究
    颗粒植骨,钛网植骨和髂骨植骨在后入路单节段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中的疗效研究
    蒋官印, 欧云生, 朱勇, 罗伟, 杜兴, 张威, 秦万元
    2022, 40(2):  204-21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16
    摘要 ( 75 )   PDF (6031KB) ( 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颗粒植骨,钛网植骨和自体髂骨植骨在后入路单节段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15年7月至2020年9月接受后入路单节段腰椎结核病灶清除 + 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98例患者,其中32例自体髂骨植骨,32例钛网植骨,34例颗粒植骨。主要的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血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次要参考指标:矫正和丢失Cobb角,植骨融合时间。记录所有参考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8月(14 ~ 53月)。颗粒组手术时间(192.6±42.2)min,植骨融合时间(5.2±1.1)月,均优于髂骨块组(229.2 ± 61.6)min,(8.0 ± 2.9)月和钛网组(233.1±51.1)min,(8.6±5.6)月,P<0.05。术中出血量颗粒组(385.3±251.8)ml,少于钛网组(660.9 ± 486.4)mL,P<0.05;与髂骨块组(534.4 ± 395.4)ml无统计学差异,P=0.122。术后末次随访患者腰椎节段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丢失及矫正Cobb角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余指标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与髂骨块植骨和钛网植骨相比,颗粒骨植骨简单易行,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植骨融合快,应用于后入路单节段腰椎结核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植骨方式。
    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与不愈合危险因素分析
    马志华, 付宏伟, 陈晓华
    2022, 40(2):  211-21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17
    摘要 ( 73 )   PDF (2111KB) ( 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同侧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造成骨折不愈合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行闭合复位髓内固定治疗同侧股骨干骨折合并髋部骨折的31例患者,男23例,女8例,年龄(46.4±15.7) 岁(21~73岁)。观察并记录股骨干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阻挡钉数量、手术时间、失血量、愈合时间、肢体短缩、髋关节HHS功能评分。对可能造成骨折不愈合的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0.1个月。对所有造成骨折不愈合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阻挡钉数量和骨折类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因素如损伤机制、手术时间等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对上述两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阻挡钉数量(OR=2.845, 95% CI 2.164~3.741)和骨折类型(OR=3.388,95% CI 1.966~5.840)为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阻挡钉数量少、股骨干粉碎型骨折是引起骨折不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安全有效、可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老年早期声门型喉癌的远期疗效及其对嗓音声学影响
    台勇, 吉昱姿, 马季青, 臧艳姿, 刘飞, 徐定远, 裴莹莹, 郝慧娟
    2022, 40(2):  216-22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18
    摘要 ( 92 )   PDF (1697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老年早期声门型喉癌(early glottic cancer,EGC)的远期疗效及其对嗓音声学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1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95例EG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6例行CO2激光切除术,研究组49例行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嗓音学指标(基频微扰、标准化噪声能量、振幅微扰)、术后生活质量(躯体疼痛、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评分)及远期疗效(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  结果    VAS评分研究组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嗓音学指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研究组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老年早期声门型喉癌临床疗效较好,具有嗓音恢复快、术后疼痛感轻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D打印患手模型指导个性化选择皮瓣治疗虎口挛缩的效果研究
    郭礼平, 巨积辉, 周荣, 王健, 余新水
    2022, 40(2):  221-22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19
    摘要 ( 127 )   PDF (2546KB) ( 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利用3D打印患手模型指导个性化选择皮瓣治疗虎口挛缩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对10例虎口中~重度挛缩者,术前3D打印患手模型,依据模型设计虎口开大后创面的形状及面积,个性化选择合适的皮瓣修复创面,术中比对验证,术后随访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 术中发现创面形状及面积与术前模拟设计基本一致,皮瓣选择与术前模拟一致,10例皮瓣均成活,供区及受区创面Ⅰ期愈合,随访6 ~ 12个月,皮瓣外形满意,感觉部分恢复,拇指恢复外展及对掌功能,虎口角度增加50~60 °(平均53.4 °),虎口宽度增加18 ~ 35 mm(平均31.3 mm),虎口修复评定:优7例,良2例,中1例。  结论 术前3D打印患手模型可指导个性化的皮瓣,使虎口挛缩开大的创面达到精准修复,减少手术时间,术后虎口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
    改良动脉化游离静脉皮瓣临床应用研究
    刘学贵, 杨俊贵
    2022, 40(2):  225-22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20
    摘要 ( 88 )   PDF (1171KB) ( 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进一步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的手术方式。 方法 在双干静脉之间“开沟”,切开脂肪层至真皮下血管网,将双干之间交通支断口结扎; 根据皮瓣大小,对动脉化静脉属支进行选择性结扎,控制皮瓣供血入量使之供血均匀。  结果 本组48个皮瓣,25例皮瓣术后红润。16例术后出现少量散在水泡,7例术后3~7 d出现淤血肿胀,48个皮瓣全部成活,优良率达到85%(41例)。  结论 经过双重改良设计切取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有临床推广应用意义。
    两孔法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完整系膜切除术技术要点及短期疗效
    胡伟贤, 王俊江, 吴德庆, 吴伍林, 吕泽坚, 李勇, 蔡观福, 姚学清
    2022, 40(2):  228-23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21
    摘要 ( 109 )   PDF (4645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两孔法腹腔镜辅助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手术要点及短期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两孔法腹腔镜辅助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手术指标和疗效。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5.6±3.1)cm、手术时间(126.0±27.8)min、术中出血量(21.2±14.9)mL、清扫淋巴结(33.8 ± 11.2)枚,阳性淋巴结75%分位数为1枚(0 ~ 9枚)。术后首次排气时间(1.5±0.6)d,首次进流质饮食时间(1.3 ± 0.6)d,首次进半流质饮食时间为(4.1±2.3)d,术后并发症5例(淋巴漏3例、腹腔出血1例、肺部感染1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9±4.5)d。  结论 两孔法腹腔镜辅助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安全可行,术中淋巴结清扫时应注意避免损伤胃-结肠静脉干。
    4D-HyCoSy结合造影剂逆流时宫腔压力测量评价输卵管通畅度的诊断价值
    常叶, 王琳琳, 蔺春红
    2022, 40(2):  234-23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22
    摘要 ( 139 )   PDF (1234KB) ( 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四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4D-HyCoSy)结合造影剂逆流时宫腔压力测量评价输卵管通畅度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 2019年12月于我院行4D-HyCoSy检查的不孕症患者150例,观察发生逆流者的声像图特征,对不同输卵管通畅度患者的逆流发生率及造影剂推注压力进行比较。  结果    4D-HyCoSy诊断输卵管通畅度与腹腔镜通液检查符合率为74.67%,二者结果具有一致性(P<0.05)。150例患者中发生逆流有37.33%(56例),包括子宫肌层逆流67.86%(38例),宫旁静脉丛逆流32.14%(18例)。双侧通畅、双侧阻塞、不完全通畅或一侧通而不畅一侧阻塞两两比较,输卵管注药压力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图结果显示,联合诊断AUC、灵敏度、约登指数均高于单一4D-HyCoSy诊断结果(P<0.05)。  结论    4D-HyCoSy结合造影剂逆流时宫腔压力测量能够提高对输卵管通畅度的诊断率。
    综述
    TIVS在周围血管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单长蒙, 徐永清
    2022, 40(2):  239-24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23
    摘要 ( 200 )   PDF (510KB) ( 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畸形与变异
    臂丛上干缺如致肩胛上神经走行变异1例
    张松, 方杰, 董自强, 吴尧, 郑大伟, 朱辉, 陈步国
    2022, 40(2):  14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26
    摘要 ( 106 )   PDF (1203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双侧前臂正中动脉对称性变异合并掌长肌缺如1例
    陈亦儒, 庞婉霞, 郭金华, 张剑凯
    2022, 40(2):  246-24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2.27
    摘要 ( 111 )   PDF (2833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