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9-07-25
      
    应用解剖
    腰椎椎间静脉的形态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苏志海, 赵庆豪, 王敏, 刘恩情, 刘斌, 丁自海, 吕海
    2019, 37(4):  361-365.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01
    摘要 ( 4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腰椎椎间静脉的解剖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观察12具防腐的腰椎标本两侧椎间静脉属支的走行、分布及其与神经根的关系,并测量其外径以及长度。其静脉外径以及长度由观察者反复采用游标卡尺(精确度0.01 mm)测量所得。  结果 腰椎椎间静脉在12具标本中120个椎间孔内均存在。根据其属支在椎间孔内的走行、分布及其与神经根的关系,大致可以分4种类型。199条腰椎椎间静脉的外径平均为(2.13±0.58)mm,最大外径为4.16 mm。  结论 腰椎椎间静脉是腰椎比较重要的解剖结构,当椎间孔镜技术在安全三角操作时,可能会导致椎间静脉的破裂。应注意椎间静脉的存在,提前结扎或者术中充分止血,有可能会降低术后神经感觉迟钝等相应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脊柱微创手术医生,充分了解掌握腰椎椎间静脉的解剖结构有一定的临床辅导意义。
    变异肝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侯燕红, 崔爱玲, 刘学敏, 李建斌, 李明, 曹靖
    2019, 37(4):  366-37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02
    摘要 ( 9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变异肝动脉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相关血管影像学检查、手术及介入治疗等提供形态学资料。  方法 按常规方法解剖25例成人尸体标本,沿肝总动脉追踪、寻找肝固有动脉的分支并观察分布情况。  结果 本组肝固有动脉及其分支变异率为28%。其中有2例属Hitta分型外的变异肝动脉,肝固有动脉右侧壁未见胃右动脉,而是在左侧壁发出1支动脉主干,远端分支分布于肝和胃,本文称为“肝胃动脉(HGA)”;其中标本2从HGA主干后壁发出1分支,远端也分布于肝和胃,本文称为“肝胃副动脉”。  结论 本组2例起于肝固有动脉左侧壁的HGA,是胃小弯右侧的主要动脉来源,并有分支营养肝和胃的其他部位。此种变异补充了变异肝动脉的形态学资料,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断层影像解剖
    高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牙齿倾斜位置特征
    丁琪, 贾莹, 刘娟, 杨桦
    2019, 37(4):  371-37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03
    摘要 ( 10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高角Ⅲ类错牙合  畸形患者全牙轴倾及转矩特征,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角骨性I类(13名)及Ⅲ类(11名)错牙合  畸形共计24名患者头颅CBCT影像Dicom数据,利用invivo 5.1软件进行全牙轴倾度及转矩测量。  结果 (1)高角I类及Ⅲ类左右同名牙倾斜度一致性较好,P>0.05,此后左右同名牙数据一并处理。(2)高角Ⅲ类与I类矢状向比较:①高角Ⅲ类,上前牙根舌向转矩增大趋势,但仅在上尖牙表现统计学差异,P<0.05;②高角Ⅲ类,下前牙根舌向转矩减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 高角Ⅲ类,上后牙近中轴倾、下后牙远中轴倾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高角Ⅲ类与I类横向比较:①高角Ⅲ类,上前牙远中轴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前牙轴倾变化趋势不明,仅下中切牙表现远中轴倾(P<0.05);② 高角Ⅲ类,上后牙根舌向转矩增大,有统计学差异;下后牙根舌向转矩减小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高角I类及Ⅲ类与Andrews正常牙合  矢状向及冠状向各牙倾斜位置比较:① 矢状向:高角I类Ⅲ类上下前牙根舌向转矩增大,上下后牙明显近中倾斜;② 冠状向:高角I类Ⅲ类上下前牙远中倾斜增大,上下后牙根舌向转矩加大。  结论 (1)高角骨性Ⅲ类牙齿位置在垂直方向的代偿表现强于矢状方向;(2)高角骨性Ⅲ类上下前牙唇舌向倾斜移动风险较高,移动时更应注重牙齿的整体移动;(3)高角骨性Ⅲ类上颌后牙明显颊向倾斜,上牙列横向扩展范围减小,扩弓后稳定性可能降低。
    突发性聋与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及颈静脉球形态学关系的研究
    杨静雅, 田广永, 徐飘
    2019, 37(4):  377-38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04
    摘要 ( 6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及颈静脉球的形态特点与突发性聋的关系。  方法 选取单侧起病突发性聋患者80例(80耳),36例健康成人(72耳),分别设为突聋组(80耳)和对照组(72耳),回顾分析其内耳MRI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观察以下指标:(1)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是否突入内听道;(2)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的位置关系;(3)颈静脉球与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  结果  (1)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突入内听道:突聋组35耳(43.8%)、对照组29耳(40.3%),P=0.6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的位置关系分型:突聋组上位型9耳(11.3%)、中间型53耳(66.3%)、下位型11耳(13.8%)、前位型7耳(8.8%)、后位型0耳,对照组上位型8耳(11.1%)、中间型46耳(63.9%)、下位型11耳(15.3%)、前位型7耳(9.7%)、后位型0耳。P=0.7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颈静脉球位置分型:突聋组I型2耳(2.5%)、Ⅱ型40耳(50.0%)、Ⅲ型36耳(45.0%)、Ⅳ型2耳(2.5%),对照组I型0耳、Ⅱ型19耳(26.4%)、Ⅲ型46耳(63.9%)、Ⅳ型7耳(9.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突发性聋与颈静脉球的位置相关,与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是否突入内听道无关,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的位置无关。颈静脉球Ⅱ型(后上型)较其它类型人群患突发性聋的比例更高。
    三叉神经脑池段的扩散张量成像观测及临床应用
    李培, 李品品, 祖向阳, 付升旗
    2019, 37(4):  381-38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05
    摘要 ( 6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诊断提供微细结构变化的影像依据。  方法    选取颅脑部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检查正常者150例和原发性单侧三叉神经痛患者100例,按照病变程度分为A组(接近或接触组)、B组(轻度压迫组)、C组(重度压迫组)、D组(压迫变形且萎缩组),在工作站划分三叉神经脑池段和三叉神经痛病变部位的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三叉神经脑池段不同年龄、部位和三叉神经痛患侧、健侧及不同病变程度的ADC值和FA值。   结果    35岁以下组、35~55岁组、55岁以上组的三叉神经脑池段,除距离脑干6 mm、9 mm处的ADC值外,其他ADC值和F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叉神经脑池段距离脑干0、3、6、9 mm处,除6 mm、9 mm处的FA值外,其他FA值和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叉神经痛患侧组与健侧组、正常组的ADC值和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健侧组与正常组的ADC值和F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叉神经痛患侧A组、B组、C组、D组的ADC值和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三叉神经脑池段的ADC值和FA值与年龄、部位及三叉神经痛的患侧受血管压迫程度等密切相关,DTI为三叉神经脑池段的微细结构变化提供了客观影像诊断依据。
    腹盆腔段输尿管及其周围结构的数字化解剖研究
    郑丽梅, 玉洪荣, 徐晓武, 潘智越, 李严兵, 黄文华
    2019, 37(4):  386-38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06
    摘要 ( 10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输尿管腹盆腔段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学特征,为广泛性子宫切除术中安全游离输尿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女性盆腔CTA数据65例,对盆部动脉、输尿管、子宫进行三维重建,测量输尿管到盆腔动脉、子宫的间距,观察输尿管腹盆段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  结果 输尿管跨越髂动脉有3种类型:左侧:髂总动脉(33.84%)、髂总动脉分叉处(13.85%)、髂外动脉(55.38%);右侧:髂总动脉(27.69%)、髂总动脉分叉处(20.00%)、髂外动脉(52.30%)。“输尿管隧道”入口处对应宫颈旁占66.15%,输尿管进入膀胱处对应阴道占70.7%。腹主动脉分叉处与输尿管间距:左侧(32.45±6.24)mm,右侧(39.3±5.78)mm;髂总动脉分叉处与输尿管间距:左侧(10.55±4.85)mm,右侧(13.34±5.49)mm;输尿管隧道入口处与宫体间距:左侧(16.94±6.83)mm,右侧(18.11±6.53)mm;输尿管与宫颈内口外侧缘间距:左侧(19.26±7.62)mm,右侧(22.5±7.41)mm;输尿管与宫颈外口外侧缘间距左侧(17.06±6.19)mm,右侧(22.49±4.94)mm。以上左右两侧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熟悉腹盆段输尿管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对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中预防输尿管损伤十分重要。
    实验研究
    N-乙酰半胱氨酸通过海马区Notch1/hes1通路改善丙戊酸孤独症模型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项哲, 张应花, 何雪玲, 王丽君, 崔卫刚
    2019, 37(4):  390-39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07
    摘要 ( 4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能否改善孤独症模型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利用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建立孤独症模型,通过三箱实验鉴定造模成功,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模型鼠海马区Notch1/hes1通路信号分子Notch1、Notch1胞内活性结构域(Notch intracellular domain,NICD)、Hes1、Jagged1变化,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该通路信号下游靶基因Hes1的表达;然后用NAC干预,检测模型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变化及Notch1/hes1信号通路关键信号分子的改变。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VPA组大鼠找到平台的时间增加,跨越平台的次数及在靶象限的时间均减少,同时Notch1、NICD、Hes1、Jagged1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而NAC干预以后,与VPA组相比,VPA+NAC组大鼠找到平台的时间减少,跨越平台的次数及在靶象限的时间均增加,同时海马脑区NICD、Hes1的蛋白表达均下降。  结论 NAC可以改善VPA孤独症模型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Notch1/hes1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有关。
    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功能和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
    李嫚, 王振军, 刘洁云, 秦雷
    2019, 37(4):  397-40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08
    摘要 ( 3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文研究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Sodium tanshinone IIA sulfonate,TIIA)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大鼠心功能和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随机分成5组:Ctrl组、I/R组、I/R+TIIA(0.5 mL)组、I/R+TIIA(1 mL)组和I/R+TIIA(2 mL)组;测定平均动脉压(mean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MAP)、左室收缩压(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和心率(heart rate,HR);采集血清Elisa检测心损标记物表达水平和氧化应激指标含量;HE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心肌损伤情况;流式分选外周血CD4+iNOS+,CD4+IL-10+凋亡变化;蛋白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和P65、IL-8及TNF-α表达情况。    结果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能上调MAP、HR和LVSP水平以改善I/R模型大鼠心功能(P<0.01);降低血清中CK-MB、cTnΙ和Mb的表达上调;减少MDA、LDH表达,增加SOD水平;改善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上调Bcl-2、下调Bax蛋白表达(P<0.01);减少iNOS+和增加IL-10+细胞凋亡而改善Th1/Th2平衡(P<0.01);抑制P-P65、IL-8和TNF-α的表达下调(P<0.01)。    结论    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改善心功能,调节免疫反应有关。
    党参多糖介导Nrf2通路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
    马竞, 何文龙, 高重阳, 余瑞云, 薛鹏, 牛永超
    2019, 37(4):  403-40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09
    摘要 ( 4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党参多糖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Rice法建立HIBI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模型加药组灌胃给予党参多糖。分别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观察脑积水量,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水平,抗氧化和神经保护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党参多糖能显著改善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脑水肿(P<0.01)和病理改变,降低细胞凋亡率(P<0.01)和Bax表达(P<0.01),降低LDH和MDA含量(P<0.01);同时,上调Bcl-2表达(P<0.01)和SOD活性(P<0.01),增加bFGF、BDNF、PSD95、SYP、Nrf2和HO-1表达(P<0.01)。  结论 党参多糖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介导Nrf2信号通路相关。
    内痔粘膜及血管上皮细胞VEGF/FGF2的表达与内痔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王琪, 经芳艳, 邓永键
    2019, 37(4):  409-41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10
    摘要 ( 5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观察人体内痔不同分期粘膜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的表达,探讨内痔的发生及发展机制。  方法    收集南方医院肛肠科门诊手术切除的Ⅰ、Ⅱ、Ⅲ期内痔标本134例(Ⅰ期42例,Ⅱ期45例,Ⅲ期47例),内痔周围正常肠壁组织40例作为对照,采用HE染色观察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VEGF及FGF2的表达。   结果    正常组及Ⅰ期内痔黏膜层被覆上皮完整,未见扩张血管;Ⅱ期内痔黏膜层被覆上皮破坏,黏膜肌层破坏,黏膜层内见新生血管;Ⅲ期内痔黏膜层被覆上皮破坏,见血管管壁增厚迂曲,管腔扩张;与正常粘膜成纤维细胞相比VEGF在粘膜层成纤维细胞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并随分期增高而增高(F=883.961,P<0.01),FGF2也存在相同表达(F=656.013,P<0.01);与正常组相比VEGF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并随分期增高而增高(F=776.561,P<0.01),FGF2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水平存在相同趋势(F=1066.458,P<0.01)。   结论    VEGF及FGF2在内痔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和粘膜下成纤维细胞增生的作用,同时可作为内痔发生发展的分子标志物。
    miR-30a-3p靶向NOD1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
    刘建花, 雷大洲, 周凡, 齐俊杰, 李世勋
    2019, 37(4):  414-42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11
    摘要 ( 4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miR-30a-3p与NOD1的靶向关系,及其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和机制。  方法 将细胞分为Ctrl组、H/R组、miR-30a-3p mimic组和miR-30a-3p inhibitor组,经过缺氧复氧处理后,转染相应的miRNA处理细胞,RT-PCR检测miR-30a-3p和NOD1基因表达水平,荧光素酶报告检测miR-30a-3p和NOD1靶向关系,Western blot检测NOD1、p-RPI2、p38 MAPK、NF-κB(p65)、cl-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Hoechst检测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LDH、CK、MDA、T-SOD水平。  结果 miR-30a-3p表达水平随缺氧复氧处理时间增长而下降,NOD1基因表达水平随缺氧复氧处理时间增长而升高。在荧光素酶报告实验中,NOD1 WT+miR-30a-3p mimic荧光素酶活性显著低于NOD1 WT+NC组。与Ctrl组比较,H/R组miR-30a-3p基因表达水平、细胞活性、T-SOD水平降低,NOD1、p-RPI2、p38 MAPK、NF-κB(p65)、cl-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LDH、CK、MDA水平、细胞凋亡率升高;与H/R组比较,miR-30a-3p mimic组miR-30a-3p基因表达水平、细胞活性、T-SOD水平升高,NOD1、p-RPI2、p38 MAPK、NF-κB(p65)、cl-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LDH、CK、MDA水平、细胞凋亡率降低,miR-30a-3p inhibitor组miR-30a-3p基因表达水平、细胞活性、T-SOD水平降低,NOD1、p-RPI2、p38 MAPK、NF-κB(p65)、cl-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LDH、CK、MDA水平、细胞凋亡率升高。  结论 miR-30a-3p可靶向作用于NOD1,缓解心肌细胞缺氧复氧造成的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信号通路有关。
    NF-κB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调节作用
    张敏, 吴聃, 刘黎星, 侯赛榕, 蔡丽希
    2019, 37(4):  421-424.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12
    摘要 ( 2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病理过程中TLR-NF-κB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机制及核因子-κB(NF-κB)对嗜酸性粒细胞聚集的调节作用。  方法 50只大鼠随机分成A组(对照组)、B组(AR组)、C组(AR+PGN)、D组(AR+PGN+Pam3CSK4)、E组(AR+PGN+BEL),应用卵清蛋白建造AR模型,HE染色观察鼻黏膜形态改变并计数炎症细胞浸润数,ELISA法检测鼻腔清洗液IFN-γ、IL-4、嗜酸性粒细胞主要碱性蛋白(MBP)及IgE的含量,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Toll样受体2(TLR2)、NF-κB的表达情况。  结果    B组变应性损伤明显,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多于其他组,IL-4、MBP及IgE的表达较A组增高(P<0.05);C组鼻黏膜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IFN-γ、TLR2及NF-κB的表达较B组增高(P<0.05);D、E组炎症细胞浸润数、IL-4、MBP及IgE的表达较B组降低(P<0.05)。  结论 调控TLR-NF-κB传导通路的表达即抑制NF-κB的过度表达,有利于调节变应性鼻炎病理过程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值聚集。
    过表达miR-138抑制TCF-4对甲状腺癌细胞CAL-62增殖,凋亡和运动的调节作用
    吴闽, 侯慧珍, 司廷林
    2019, 37(4):  425-43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13
    摘要 ( 5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过表达miR-138抑制T细胞因子4(TCF-4)对甲状腺癌细胞CAL-62增殖,凋亡和运动的调节作用机制。  方法 转染miR-138 mimic于CAL-62细胞,使用RT-PCR检测miR-138的表达;使用TCF-4构建pcDNA过表达载体转染CAL-62细胞,使用Westen blot检测TCF-4、增殖核抗原67(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半胱天冬酶3(caspase-3)、半胱天冬酶9(caspase-9)、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靶基因cycD、c-Myc的表达;使用ED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使用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结果 相比空白组,miR-138转染+TCF-4组caspase-3、caspase-9、Vimentin蛋白表达显著减少,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Ki67、PCNA、E-cadherin、cycD、c-Myc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甲状腺肿瘤细胞凋亡受到显著抑制(P<0.01),增殖、侵染受到显著的促进(P<0.01)。相比TCF-4组,miR-138转染+TCF-4组caspase-3、caspase-9、Vimentin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Ki67、PCNA、E-cadherin、cycD、c-Myc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抑制了甲状腺肿瘤细胞增殖、侵染(P<0.01),凋亡受到了显著的促进(P<0.01)。  结论 表达miR-138抑制TCF-4使得甲状腺癌细胞CAL-62的增殖、侵染受到显著抑制,凋亡受到显著促进。
    临床研究
    CT预测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回顾性研究
    康丽丽, 陈俊宏, 何雪婷, 李庭杰, 高飞, 杨美
    2019, 37(4):  431-43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14
    摘要 ( 4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CT预测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MIBUC)伴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40例MIBU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CT检查的盆腔淋巴结情况与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1)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CT检查发现MIBUC伴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90%,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93.8%;(2)临床分期为T1、T2、T3、T4期的MIBUC患者,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0、9.1%、45.5%、100%。  结论 (1)CT影像学检查可较好地预测MIBUC是否伴盆腔淋巴结转移;(2)随着MIBUC临床分期的进展,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相应增高(P<0.05)。
    子宫腔内人工授精成功率的精子参数影响因素的研究
    李青, 胡少飞, 王丽华, 黄毅, 邓诸秀, 朱茂灵
    2019, 37(4):  436-441.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15
    摘要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精液浓度、活力、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和精子形态等参数对子宫腔内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IUI)临床妊娠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696个周期由于男性因素或不明原因行IUI治疗的临床资料,按精液检查阶段和行IUI当天优化处理前后对各精液参数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临床妊娠率。  结果 优化处理前精液浓度达到30×106/mL时,IUI临床妊娠率高于<15.0×106/mL组和15.0×106~29.9×106/mL组(15.2% vs 6.1%,8.3%),P<0.05;精子活力在21%~30%时,行IUI后获得的临床妊娠率最好,高于11%~20%组和>30%组(21.6% vs 4.2%,12.6%),P<0.05;优化处理前、后的前向活动精子总数显著影响IUI的临床妊娠率,其阈值分别为10×106和5×106。不同检测者对精子形态评估的一致率为42.9%。精液检查阶段的各个参数如精子形态、精液总量、精液浓度、精子活力和前向运动精子总数与IUI临床妊娠率均无相关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优化处理前精液浓度、成熟卵泡数和子宫内膜厚度显著影响IUI妊娠率。  结论 优化处理前精液浓度、成熟卵泡数和子宫内膜厚度是影响IUI临床妊娠率的独立因素。而精液检查阶段各精液参数对IUI的成功率没有影响。精子形态检测结果可能受个人因素影响。
    根管荡洗后不同根管湿润度对根充效果的影响
    马会青, 郑乾坤, 张权, 付颖, 古亦夫
    2019, 37(4):  442-445.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16
    摘要 ( 7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根管治疗中不同的根管湿润度对根管充填效果的影响。  方法 收集完整的单根管离体牙50颗,沿颈部截牙冠使根尖孔距截面10 mm。根管预备至30#,常规冲洗配合超声荡洗后用不同的根管干燥方法,根管水分测量仪测量根管内水分,分5组,A组:0,完全干燥;B组:0.1~5,C组:5.1~10;D组:10.1~15;E组:>15,完全湿润(15为牙根管水分测量仪饱和值)。即刻侧向加压法充填根管,X-线片检查无欠充和超充,确保充填完善。横劈,扫描电镜观察牙胶尖和根管侧壁的密合度,缝隙宽度测量法测量充填间隙。  结果 根管荡洗后,根管在不同的湿润度,牙胶尖和根管侧壁之间均有缝隙。缝隙宽度A和B无统计学差异(P>0.05),C、D和E与A、B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荡洗后根管湿度在0.1~5,缝隙较小,密合度较高,根管充填效果最佳。
    膝关节封闭实验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微创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胡宗元, 张亮, 张计成, 霍玉辉, 杨颖
    2019, 37(4):  446-44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17
    摘要 ( 5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膝关节封闭实验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微创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71例行微创治疗的KO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封闭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治疗不同时期VAS评分,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分析两组术后肢体肿胀、关节活动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差异。  结果 封闭有效组患者封闭后及微创术后1个月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关节Lysholm评分及SF-36评分均优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关节肿胀度小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患者封闭指数与关节肿胀度呈负相关,与Lysholm评分及SF-36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 有效的膝关节封闭能够提高KOA患者行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降低疼痛程度,改善关节功能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肝切除术后急性疼痛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樊俊赟, 陈冰莎, 周全, 秦再生
    2019, 37(4):  450-45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18
    摘要 ( 7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肝切除术后急性疼痛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1~8月于我院行择期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24例,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腰方肌组采用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两组术后镇痛方案均为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麻醉期间常规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采用腰方肌阻滞的患者在阻滞完成后15 min记录阻滞平面。分别于术前、术后2 h、术后8 h、术后12 h、术后24 h和术后48 h对患者进行VAS评分。记录患者术中和术后PCIA阿片类药物消耗情况及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尿潴留、瘙痒和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腰方肌组患者在术后2、8、12 h 3个时间点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方肌组12名患者最高阻滞平面为T6(T6~10),最低阻滞平面为L1(T12~L1)。与对照组相比,腰方肌组术中和术后PCIA阿片类药物消耗均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腰方肌阻滞能够有效缓解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术后急性期疼痛,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
    改良腓动脉中低位螺旋桨穿支皮瓣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
    邓长华, 孔繁福, 伍真, 聂萌, 祁占军
    2019, 37(4):  454-456.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19
    摘要 ( 2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改良腓动脉中低位螺旋桨穿支皮瓣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从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收治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8例,采用改良腓动脉中低位螺旋桨穿支皮瓣修复,术前便携式多普勒探测穿支并定位,设计改良螺旋桨皮瓣,以腓动脉主干为皮瓣轴线,以穿支为界分为较大的皮瓣头部(大桨)和较小的皮瓣尾部(小桨),将旋转点至创面距离作为大桨长度,皮瓣宽度为大桨长度的1/2~2/3,大桨的长宽比不超过2:3。以大桨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小桨修复大桨创面。术中保留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踝周软组织缺损创面范围为3.0 cm×3.0 cm~10.0 cm×4.5 cm,腓动脉中低位穿支皮瓣面积为5.0 cm×3.0 cm~23.0 cm×5.0 cm。术后观察受区及供区的外形及功能,评价临床效果。  结果 18例皮瓣均I期成活,16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7~21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两点辨别觉7~11 mm,供、受区外形满意。患者穿鞋及行走不受影响,足外侧感觉及足部回流正常,患足AOFAS评分92~97分,平均94分。  结论 改良腓动脉中低位螺旋桨穿支皮瓣血供可靠,避免皮瓣远端坏死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了供区,是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式。
    尺动脉腕上穿支下行支flow-through皮瓣在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指创面的应用
    肖容, 王建华, 吴毓强
    2019, 37(4):  457-459.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20
    摘要 ( 2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报道应用尺动脉腕上穿支下行支flow-through皮瓣修复手指指腹软组织缺损伴指固有动脉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6例手指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指固有动脉、神经缺损患者。创面面积(清创后面积)为2.0 cm×1.0 cm~3.5 cm×2.4 cm,动脉缺损0.8~2.2 cm,神经缺损0.8~2.7 cm。急诊采用尺动脉腕上穿支下行支flow-through皮瓣修复创面,切取皮瓣面积为2.3 cm×1.2 cm~4.3 cm×2.8 cm。  结果 6例手指及皮瓣完全成活。5例患者获随访8~24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观满意,质地柔软,稍臃肿,弹性佳。手指感觉恢复S2~S3+,两点辨别觉5~11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3指,良2指,功能恢复满意。所有患者供区仅可见一线形瘢痕,腕关节屈伸活动、肌力及感觉均正常。  结论 尺动脉腕上穿支下行支flow-through皮瓣可用于修复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软组织缺损,能较好地重建手指血运,恢复感觉。
    动静脉转流术结合拔甲治疗幼儿Ishikawa Ⅱ区手指离断伤
    印飞, 芮永军, 沈小芳, 陆征峰, 林伟枫
    2019, 37(4):  460-46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21
    摘要 ( 5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动静脉转流术结合拔甲在小儿Ishikawa II区断指再植中的疗效。  方法 2013年7月至2018年11月对27例29指幼儿Ishikawa II区断指进行再植,断指远端均无静脉吻合条件,手术均采用动静脉转流术结合拔甲来解决静脉回流问题,术中行血管移植修复静脉9例、修复动脉5例。  结果 术后29指均存活,其中6例出现回流障碍,经侧切口挑治后成活。所有患儿获随访,随访时间5~18月,平均10.2个月。末次随访均指尖外形尚可,指腹饱满,指甲生长近平整。其中2例指体轻度萎缩。  结论 应用动静脉转流术结合拔甲治疗无静脉吻合条件的幼儿Ishikawa II区手指离断伤能提高再植成活率,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
    技术方法
    使用碱性蛋白酶去除人体骨骼标本软组织的技术研究
    肖钊明, 李泽宇, 刘畅, 马梓玮, 吴坤成, 许广威, 梁海彬, 骆宝华 , 骆世文, 骆建恒, 李忠华, 戴景兴, 欧阳钧
    2019, 37(4):  463-46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22
    摘要 ( 4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前臂浅静脉的灌注与解剖
    蒲勇华, 谭克, 欧阳思奇, 周章福
    2019, 37(4):  466-46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23
    摘要 ( 8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内镜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苏宝科, 王威, 张云凤, 王利东, 李志军, 许阳阳, 王海燕, 李筱贺
    2019, 37(4):  469-47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24
    摘要 ( 7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下牙槽神经前袢的解剖及手术风险评估
    武媛, 万晓文, 王伟, 蒋琳, 李婉晴, 邵益森
    2019, 37(4):  471-47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25
    摘要 ( 8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畸形与变异
    双侧腋动脉变异1例
    孙伟杰, 吴林穗, 文敏, 贺桂琼
    2019, 37(4):  478.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28
    摘要 ( 2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固有动脉分支和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分支同时变异1例
    王帝, 宋亮, 孙亚飞, 梁云鹏, 单崧, 李小刚, 刘志安
    2019, 37(4):  47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29
    摘要 ( 5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单侧小指展肌变异1例
    冯宇鹏, 白浩淼, 孙煜博, 杨罡, 李辉
    2019, 37(4):  36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30
    摘要 ( 3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