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7-09-25
      
    应用解剖
    儿童旋前圆肌及指浅屈肌的肌内神经分布模式:为BTX-A的注射提供解剖定位
    徐燕,杨方玖,谢夏丹,杨胜波,罗怀香,谢鹏
    2017, 35(5):  481-48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5.001
    摘要 ( 6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儿童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的肌内终末神经密集区的分布范围,为注射BTX-A治疗脑瘫患儿前臂肌痉挛提供解剖定位。   方法 使用改良的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儿童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模式。   结果 旋前圆肌的神经入肌点有上、下两个,下部的神经支较粗大、分布更广,其肌内神经分支呈扫帚状,相邻各神经分支末端可见明显的“O”和“Y”型吻合,该肌的肌内终末神经密集区位于肌腹中部;指浅屈肌的神经入肌点有上、中、下3个,肌内终末神经密集区可分上、中、下3部,其中以中部最为密集,各终末神经间可见“Y”、“O”吻合。   结论 鉴于两肌的肌内终末神经密集区均位于肌腹中部,当脑瘫患儿旋前圆肌、指浅屈肌痉挛时,使用BTX-A治疗肌痉挛的最佳注射靶区应选择在肌腹中部。

    畸形与变异
    低位腹腔干伴脾动脉起源变异1例
    林检生, 余清平, 殷坚, 刘华金, 陈安
    2017, 35(5):  48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5.027
    摘要 ( 4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大圆肌的神经入肌点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王猛,王国亚,杨胜波
    2017, 35(5):  486-48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5.002
    摘要 ( 9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准确定位大圆肌神经入肌点(NEP)的体表位置和穿刺深度。 方法 12具中国成年人尸体。设计紧贴皮肤连接颈静脉切迹最低点至肩峰尖为横向参考线(H线)、颈静脉切迹最低点至剑胸结合处为纵向参考线(L线)。解剖暴露大圆肌NEP,涂抹硫酸钡,逐层复位缝合,CT扫描与三维重建。Syngo系统下确定大圆肌NEP的体表投影点(P);P通过NEP投影至背部皮肤上的点为P'点;经P的垂线与H线的交点记为PH,经P的水平线与L线的交点记为PL;分别测量PH和PL在H和L线上的百分位置及NEP的百分深度。   结果 大圆肌NEP的PH位于H线的(9.59±1.24)%处,PL位于L线的(39.37±2.45)%处;NEP深度位于PP'线的(41.83±2.98)%处。   结论 这些参数可为提高大圆肌痉挛的神经阻滞效率和疗效提供指导。

    前锯肌间隙阻滞的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秦志祥,李春雨,邢柏春,牛香兰,呼彪彪,杜星辰,陈维英,唐兴明,郭星,贾晋太
    2017, 35(5):  490-49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5.003
    摘要 ( 16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测量前锯肌间隙美兰溶液扩散范围及神经分布, 为该间隙神经阻滞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用4具尸体,应用超声引导技术,采用Blanco穿刺入路,在胸壁两侧腋中线4、5肋间,注入含美兰染料的液体(0.4 ml/kg)至前锯肌间隙,约10 min后逐层分离至该间隙,观察美兰液体的扩散范围、染料沉积后界限以及该范围内的神经分布。   结果 观察8侧前锯肌,逐层掀开胸大肌和胸小肌后,清晰显露前锯肌间隙的蓝染区域及区域内蓝染的2~6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中位数M(P25, P75)描述8个前锯肌筋膜间隙注射扩散范围测量结果,腋前线11.35(10.45,12.15)cm,腋中线12.6(12.12,13.15)cm,腋后线11.1(10.70,12.05)cm,平乳头线9.8(9.12,10.65)cm。头侧扩散至第2肋腋前线占75%,腋中线占87.5%,腋后线占87.5%;扩散至第3肋腋前线占25%,腋中线占12.5%,腋后线占12.5%。  结论 前锯肌间隙美兰溶液扩散范围解剖测量研究提示临床应用此方法进行前锯肌间隙神经阻滞,可阻滞前锯肌间隙内的2~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满足胸前外侧壁手术的麻醉和镇痛。

    多模态辅助下经纵裂-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第三脑室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李玉呈,陶存山,王友伟,曹德茂,齐文涛,武永康
    2017, 35(5):  494-50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5.004
    摘要 ( 6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在导航引导下经纵裂-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第三脑室的解剖入路,探讨神经导航在优化此入路的操作方法及其具体应用价值。  方法 选用5例成人尸头标本,模拟经纵裂-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第三脑室的入路,并在神经导航下通过神经内镜及显微镜对入路途径中的相关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以及相应数据的测量,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通过将5例标本的标本解剖测量数据与导航上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其所得P值均大于0.05,这说明标本解剖测量数据与导航上测量数据并无统计学差异,也说明神经导航可以精确指导该入路。  结论 导航引导下可以实现对胼胝体的精准切开、对透明隔及穹窿等重要解剖结构的可靠识别和精细操作,优化先前的手术入路,以减轻脑组织损伤,提高手术的可靠性。

    畸形与变异
    应用解剖
    桡动脉掌浅支蒂腕横纹皮瓣的应用解剖
    张文龙,赵刚,方杰,孙文弢,王建
    2017, 35(5):  501-50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5.005
    摘要 ( 10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临床设计切取腕横纹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取6只新鲜手标本进行红色乳胶灌注,解剖观察桡动脉掌浅支的走行及皮支分布规律和特点。  结果 桡动脉掌浅支于桡骨茎突掌尺侧自桡动脉发出,起始处直径(1.26±0.36)mm,向鱼际肌走行。桡动脉掌浅支于舟骨结节近侧中间腕横纹处发出皮支,皮支发出处直径(0.23±0.06)mm,供养腕横纹皮肤。  结论 以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支供血,以腕横纹皮肤为供区切取游离皮瓣或带蒂转移可以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该术式具有血供可靠、不牺牲主干血管,切取安全等优点。

    断层影像解剖
    后交通动脉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研究
    兰慧,胡英,吕发金,李康
    2017, 35(5):  504-50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5.006
    摘要 ( 5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运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 )对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进行形态学研究。  方法 收集我院在2016年3月至12月期间行头颈血管VCTDSA 检查158例被检者,并行VR、slab MIP图像后处理。观察158例(316侧)被检者PCoA的变异、走形、有无漏斗样膨大,测量PCoA直径、基底动脉(basal artery,BA)直径、漏斗直径、PCoA发出角度。  结果 (1)PCoA变异和走形:缺如52.8%,发育不良8.9%、胚胎型17.1%、成人型21.2%。PCoA弯曲64.5%、平直35.5%。胚胎型更多呈平直,成人型更多呈弯曲(χ2=7.5,P=0.006)。(2)PCoA直径和发出角度男女、左右均未见统计学差异。总平均BA直径与总平均PCoA直径呈明显负相关,(r=-0.998,P=0.000)。(3)漏斗发生率为26%(32/121),漏斗组与非漏斗组间的PCoA变异(χ2=10.2,P=0.001)、PCoA直径(t=-5.7,P=0.000)及发出角度(t=-3.2,P=0.002)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1)PCoA直径和BA直径呈明显负相关。(2)成人型、直径更小、发出角度越小的PCoA越容易发生漏斗。

    动脉插管造影CTA与普通CTA显影股前外侧穿支的比较研究
    贺继强,唐举玉,卿黎明,李文政,易小平,周征兵,吴攀峰,俞芳,曹哲明
    2017, 35(5):  508-51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5.007
    摘要 ( 5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动脉插管造影CTA活体显影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拟定切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患者15例。实验组运用选择性动脉插管技术将导管置入旋股外侧动脉开口处,证实导管达到预定位置并固定可靠后将患者转移至CT室。经导管注入造影剂20 ml,同时手动触发CT扫描。选取普通CTA作为对照组。将两组获得的二维图像以CT-DICOM输入到Mimics 17.0软件,收集两组旋股外侧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解剖学参数。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P值≤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组15例患者中,1例患者导管脱落至股深动脉,予以排除。其余14例患者中,旋股外侧动脉起源于股动脉3例(占21.43%),起源于股深动脉11例(占78.57%)。实验组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内径大于对照组。实验组升支、横支及降支长度均大于对照组,升支、横支及降支的末端最小内径均小于对照组。实验组显影穿支数目多于对照组。  结论 动脉插管造影CTA可清楚的显示旋股外侧动脉分支及其穿支,效果优于普通CTA。

    超声测量跖筋膜的数字化评价
    吴静,高阳,王晓磊,张元智
    2017, 35(5):  513-52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5.008
    摘要 ( 5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数字化分析评价超声测量跖筋膜的准确度。  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50名健康成人志愿者,男25名,女25名;年龄为18~51岁,平均(31.6±3.5)岁,身高155~181 cm,平均(172.3±7.6) cm;体重49~90 kg,平均(78.3 ±3.6) kg,分别行双足CT断层、MRI断层与超声检查,记录超声图像上的跖筋膜厚度,将CT、MRI原始图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aterialise Mimics Innovation Suite 16.0软件,进行数字化分析、测量,比较三者的相关性。  结果 超声、CT、MRI三者之间的测量在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性别的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一侧在男、女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种检查结果跖筋膜平均厚度男性大于女性,(P<0.05)。   结论 超声检查能够为跖筋膜厚度的测量提供相对简便的方法而且准确度较高。

    实验研究
    纳米载体SWCNT投递Bcl-2 siRNA促进U251细胞凋亡
    胡晓芳,邱仁杰,余磊,刘茂生,杨琳,王国保
    2017, 35(5):  521-52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5.009
    摘要 ( 3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设计和构建特异性siRNA纳米载体SWCNT-siRNA,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其对脑胶质瘤的作用。   方法 设计合成特异性Bcl-2 siRNA,利用超声技术合成SWCNT -siRNA复合物,动态散射粒度分析仪进行粒径分析;体外培养U251胶质瘤细胞,SWCNT -siRNA复合物处理细胞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追踪siRNA进入细胞的分布。PCR检测靶基因Bcl-2沉默情况,Annexin-V FITC与PI联合标记细胞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 通过粒径分析证明siRNA成功缠绕到SWCNT上形成稳定的复合物siRNA- SWCNT。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标记红色荧光的siRNA进行追踪,发现siRNA成功投递到细胞内。PCR验证了被投递到胞浆的siRNA很好的沉默目标基因Bcl-2。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发现其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促进肿瘤细胞早期凋亡。  结论 SWCNT作为纳米载体投递Bcl-2 siRNA进入U251胶质瘤细胞,通过降解Bcl-2 mRNA抑制Bcl-2的表达并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凋亡。

    跨区皮瓣切取后choke血管管径的定量分析及MMP-2与MMP-9的表达
    陈永中,黄俊英,薛兰,张锦裕,刘胜伟,董国强,钱升,蔡俊雄,王燕亭
    2017, 35(5):  526-53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5.010
    摘要 ( 4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MMP-2与MMP-9在Choke血管演变过程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 SD 大鼠40 只,体重(310±10)g。在大鼠背部一侧切取髂腰动脉穿支为蒂,宽3 cm,长10 cm的皮瓣。术后将皮瓣分如5个时间点,在每个时间点切取髂腰动脉与肋间后动脉穿支之间的Choke区组织,利用Western blot、明胶酶谱法及免疫组化对MMP-2与MMP-9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利用皮窗技术对Choke血管管径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检测表明皮瓣术后MMP-2、MMP-9的表达量均有所增高,MMP-9以术后1 d增高最为显著;明胶酶谱结果显示,术后MMP-9的活性明显增高,以术后1 d增高最为显著,而MMP-2的活性没有显著差异。MMP-2免疫阳性细胞主要表达在血管内皮,MMP-9主要表达在血管腔内及血管内皮。PGP9.5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皮瓣切取后3d皮瓣内的轴突已经完全退变。  结论 通过对皮瓣内血管演变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在形态学上验证了跨区皮瓣术后前3 d静脉血“迷宫式回流”,之后主要通过轴型静脉进行回流的假说。在跨区皮瓣术后血管的形态学演变中MMP-9可能扮演比MMP-2更重要的角色。

    矿化胶原与镁钙合金的复合材料用于犬拔牙位点保存的实验研究
    于晴,王程越,杨静馨,郭昌武
    2017, 35(5):  532-53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5.011
    摘要 ( 4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矿化胶原复合镁钙合金用于犬拔牙位点保存的可行性。   方法 拔除8只杂种犬下颌双侧第4前磨牙,共32个拔牙窝(近中和远中牙槽窝各16个),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植入矿化胶原复合镁钙合金材料,B组仅植入矿化胶原材料,于术后12,24周处死实验犬,制备组织标本,通过大体观察、CBCT、肝肾组织学切片观察以及X射线显微镜检测评价拔牙窝愈合情况及肝肾组织的损伤情况。   结果 两组材料在拔牙窝愈合过程中,逐渐被降解吸收,新生骨组织不断形成。术后12周,实验A组的相对骨密度值以及新生骨组织数量均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A、B两组的新生骨组织数量逐渐增多,两组相对骨密度值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 矿化胶原与镁钙合金的复合材料可用于犬拔牙位点的保存,可促进新骨再生,减缓牙槽嵴的吸收。

    临床生物力学
    颈部推拿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病变的#br# 血管拉伸力学特性的影响 颈部推拿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病变的血管拉伸力学特性的影响
    祁冀,张少群,平瑞月,张磊,李义凯
    2017, 35(5):  537-54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5.012
    摘要 ( 5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颈部推拿手法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CAS)重度狭窄的血管拉伸力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 4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颈椎旋转组(n=12)、推桥弓组(n=12)、模型对照组(n=12)和空白对照组(n=9),在颈椎旋转组、推桥弓组和模型对照组建立左侧CAS模型,并分别接受颈椎旋转手法、推桥弓手法干预3周,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不作手法干预。取左侧颈动脉进行单轴拉伸试验和病理观察,比较四组兔颈动脉的拉伸力学特性。 结果 (1)26只兔造模成功,其中颈椎旋转组、推桥弓组、模型对照组兔颈动脉的最大载荷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同时最大应变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2)颈椎旋转组兔颈动脉的弹性模量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推桥弓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而推桥弓组兔颈动脉的弹性模量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致兔颈动脉血管拉伸力学特性下降,而颈部旋转推拿治疗可导致严重粥样硬化病变并重度狭窄的兔颈动脉弹性下降,为临床安全应用颈部推拿手法提供了参考。

    不同推拿手法对食蟹猴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影响
    张磊,李义凯,平瑞月,覃波,周鑫,汪国友,关钛元,曾胜强,扶世杰
    2017, 35(5):  543-54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5.013
    摘要 ( 5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颈椎推拿手法对食蟹猴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模型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将18只食蟹猴建立轻度CAS模型,并以高脂饲料喂养8周,用彩超证实其造模成功。再将18只食蟹猴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是:颈椎旋转组、推桥弓组和模型对照组。分别对颈椎旋转组和推桥弓组的食蟹猴进行相应的手法干预,共干预30 d,模型对照组不做特殊干预。最后将动物麻醉后处死,取颈总动脉分别进行HE染色、拉曼实验和压力实验。  结果 HE染色可见颈总动脉血管内壁损伤严重,有斑块形成。拉曼试验中,3组均有明显的1450 及1660 脂质特征峰,但三组特征峰的相对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压力实验中,三组中食蟹猴颈动脉斑块破裂压力检测结果显示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 在食蟹猴轻度CAS病变中,短期内施用颈椎旋转手法和推桥弓手法并不会改变斑块的稳定性。

    益母草碱对大鼠肠系膜动脉的力学效应及其机制探讨
    许云飞,吴昀,李文春
    2017, 35(5):  548-55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5.014
    摘要 ( 4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益母草碱对大鼠肠系膜动脉的力学效应及其机制。  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益母草碱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另外10只做离体实验。益母草碱组给予益母草碱生理盐水悬浊液,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灌胃。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NO和血浆中ET-1含量,分离肠系膜三级动脉HE染色。用微血管测定系统观察益母草碱对内皮完整和去内皮的离体实验组肠系膜三级动脉环舒张效应,以及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抑制剂(NS-2028)和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硝苯地平孵育后益母草碱对动脉环的舒张效应。  结果 益母草碱灌胃组大鼠血清中NO和血浆中ET-1含量较对照组低,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效应,ET-1较NO降低的更快;HE染色显示益母草碱组血管壁较对照组薄,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效应。益母草碱对内皮完整的动脉环有直接舒张作用,对去内皮和L-NAME、NS-2028、硝苯地平孵育之后的动脉环舒张效应均明显减弱。  结论 益母草碱灌胃对大鼠肠系膜动脉具有保护作用,益母草碱对离体大鼠肠系膜动脉环具有浓度依赖性和内皮依赖性的舒张效应,这种舒张效应可能与NO-sGC-cGMP信号通路及L型钙离子通道有关。

    临床研究
    改良小切口肌间隙入路双侧固定单侧减压TILF手术临床疗效分析
    陈毅,崔新刚,吴恙,倪东亮,林平
    2017, 35(5):  554-55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5.015
    摘要 ( 4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改良小切口肌间隙入路双侧固定单侧减压TILF手术解剖学特点,及分析与传统术式对比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应用改良小切口肌间隙入路双侧固定单侧减压TILF手术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病变患者30例(改良组)。传统术式组30例(传统组)。研究改良组TILF手术解剖学特点,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周VAS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   结果 改良组采用双侧小切口,一侧通过Wiltse间隙入路单纯置钉固定,一侧通过改良肌间隙入路(多裂肌偏中心处间隙)置钉,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小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前VAS 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组术后VAS 评分小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与传统术式相比,改良组TLIF术通过肌间隙入路更适应人体解剖学特性,手术视野佳,手术操作更容易。同时改良组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少、术后疼痛轻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畸形与变异
    胆囊动脉多分支及肝固有动脉位置变异1例
    程胜,马建军,徐佳瑶,吴迪,白吉彦,卢光辉,李文晋,覃安琪
    2017, 35(5):  55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5.029
    摘要 ( 4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研究
    膝关节脱位的早期诊断及微创治疗方法
    刘海龙,丁晶,甘煜东
    2017, 35(5):  559-56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5.016
    摘要 ( 5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膝关节脱位的早期诊断及微创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10月收治的90例创伤性膝关节脱位患者,一期行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关节囊不予修复,腘动脉损伤修复后推迟3周进行韧带重建,若小腿肌肉已坏死,则取胫骨前肌肌腱或跟腱进行韧带重建,神经行探查、松解或缝合术,Lysholm膝关节评分来评价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  结果 本组90例患者中,7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9~24个月)。末次随访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为78~91分,平均85.6分。前后抽屉试验I°阳性各75例,Lachman试验I°阳性75例,内外翻试验均阴性,3例腘动脉损伤导致小腿肌肉坏死者术后出现Ⅱ°松弛1例,Ⅲ°松弛2例。  结论 物理与影像学检查对判断创伤性膝关节脱位有积极意义,单纯一期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重建的方法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与非保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比较
    黄媛霞,段永壮,陶金刚,明海武
    2017, 35(5):  564-56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5.017
    摘要 ( 4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保留及非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的疗效。  方法 选择我院2014.03~2015.05收治的64例有韧带残端残留的ACL断裂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关节镜下四股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技术,随机分为两组,即保留残端组和非保留残端组,每组32例,非保残组给予切除残端行常规关节镜手术重建ACL,保残组在保留残端的基础上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记录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关节稳定性及功能评分进行对比,术后1年测本体感觉,部分患者二次手术时探查重建韧带。  结果 64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7个月。术后1年Lysholm评分,非保残组平均91.9分,保残平均93.2分;IKDC 评分功能在A、B级非保残组29例,保残组30例;抽屉试验阴性非保残组29例保残组31例,Lachman 试验阴性两组均为30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本体感觉重复试验无差异,患者自述关节稳定性及位置觉以观察组稍优,术后共有9例患者二次行关节镜手术,对照组4例,观察组5例,镜下见对照滑膜覆盖率及韧带表面光滑度较观察组稍差,因例数太少,未行统计学分析。  结论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与非保留残端单束重建术重建 ACL ,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关节镜下保留残端患者有更好的自我感觉,可能和保留残端有利于移植物的再血管化及本体感受器的恢复有关,需要更多的数据来进行统计学分析。

    附加钢板技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外侧钢板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适应症和应用原则
    李海峰,顾三军,殷渠东,孙振中,吴永伟,芮永军,胡辉东
    2017, 35(5):  567-57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5.018
    摘要 ( 4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应用附加钢板技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外侧钢板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适应症、应用原则和效果。   方法 对30例股骨远端骨折外侧钢板内固定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应用附加钢板技术治疗。均为萎缩型骨不连。通过内侧小切口行重建钢板内固定,同时自体髂骨植骨。术后早期康复活动。记录骨愈合和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术后随访膝关节活动范围,按Schatzker-Lambert股骨远端骨折功能评分评价患肢功能恢复。   结果 切口均I期愈合。获12~32个月、平均16.3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6个月。无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无钢板松动和断裂。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范围(100.10±23.31)°,较术前(55.29±23.01)°明显改善(t=-13.112,P=0.000),患肢功能恢复优9例、良16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3.33%)。  结论 附加钢板技术适合股骨远端粉碎骨折外侧钢板内固定术后无内固定失效的非感染性骨不连,按相应原则应用,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可早期康复、骨愈合率和功能恢复满意率均较高等特点。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和DHS内固定术疗效的临床研究
    李建赤,刘岗,薛小华,谭加群,徐自强,吴春辉
    2017, 35(5):  571-57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5.019
    摘要 ( 4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解剖学特点分型,选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不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3年07月至2015年05月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9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根据不同的内固定分为PFNA组:44例,DHS组:48例。对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变化情况和并发症进行测量记录、比较分析。  结果 DHS组的较PFNA组的平均放射时间更短,平均隐性出血量更少,而PFNA组的较DHS组的平均术中出血量更少。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中如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DVD)、近端螺钉头颈部切割及髋内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近端螺钉退钉、髋外侧或大腿部疼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骨折的分型选择PFNA或DHS内固定手术治疗,各有优缺点,但只要达到有效的固定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能减少并发症,患侧髋关节活动功能均能恢复良好。

    经髂骨开窗手术入路治疗骶髂关节感染
    陆维举, 褚立涛, 闫韵飞, 李波, 曾晓峰, 李斌
    2017, 35(5):  576-57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5.020
    摘要 ( 10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经髂骨开窗入路行骶髂关节感染手术的优势及可行性。  方法 2013-2015年,我院采用经髂骨开窗入路治疗5例骶髂关节感染患者,其中3例骶髂关节结核,另2例骶骨感染累及骶髂关节。依据CT测量骶髂关节在髂骨外板的投影数据,结合病灶的具体位置确定髂骨开窗位置,充分暴露病灶行清创手术。术后随访感染治疗效果及该入路对骶髂关节功能的影响。   结果 本组5例患者均获得大于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骶髂关节感染消除,并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平片及CT检查未见骶髂关节脱位、不稳征象。  结论 经髂骨开窗入路显露充分,避免损伤关节周围韧带及前侧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减少对关节稳定性影响,手术风险小。与经典的前、后侧入路相比优势明显,可以作为骶髂关节手术入路的新选择。

    畸形与变异
    临床研究
    双环乳晕切口在多中心乳腺良性肿瘤中的应用优势探讨
    张明亮, 金功圣, 王岗, 潘成武, 张松, 钱军
    2017, 35(5):  579-58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5.021
    摘要 ( 4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采用双环乳晕切口在多中心乳腺良性肿瘤临床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优势。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肿瘤外科2016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45例行“双环乳晕切口”治疗的“多中心乳腺良性肿瘤”的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并发症以及术后3个月美容效果、6个月后复发率进行评价。   结果 切除肿瘤数量单侧(5±1)个(2~8个),双侧(8±2)个(3~13个)。肿瘤长径单侧(5.3±1.3)cm(1.5~8.5 cm),双侧(3.0±1.5)cm(1.2~6.5 cm)。术中出血量单侧(8.0±2.8)ml(5~15 ml),双侧(15.4±3.1)ml(10~25 ml)。术后3个月通过门诊和微信随访美容效果,患者满意度在93.3%。术后6个月有37例患者进行彩超复查,其中单侧病变患者22例,复发3例,复发率13.6%;双侧病变患者15例,复发2例,复发率13.3%。   结论 双环乳晕切口在处理分布在不同象限多发性肿瘤、以及有塑形需求的患者人群中具有一定优势。手术安全性高,操作方便,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余纯斌, 汪庆红, 曾德庆, 江吉勇, 卢文景, 钟少开
    2017, 35(5):  584-58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7.05.022
    摘要 ( 5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7月,采用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6例。于第一掌骨桡侧背设计皮瓣,以鼻烟窝至第1掌指关节桡背侧的连线为轴线,切取的皮瓣内含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及桡神经浅支拇指桡背侧支,与创面指动脉神经吻合,重建皮瓣血供及感觉。切取面积2.5~4.0 cm×1.5~2.5 cm。  结果 6例全部成活,随访2~8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耐磨,外观理想,皮瓣感觉恢复至S3~S3+级,两点辩别觉5.0~8.0 mm。供区创面直接缝合呈线形瘢痕,拇指活动正常,供区以远部分皮肤感觉减退。患指指间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  结论 该皮瓣具有轴心血管较固定,供区损伤小,切取方便,质地良好,血供可靠等优点,重建手指感觉恢复满意,为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较理想方法之一。

    综述
    畸形与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