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1-09-25
      
    应用解剖
    口腭咽入路的解剖基础及手术中应用
    陈晓雷, 江力, 刘宁
    2011, 29(5):  481-484. 
    摘要 ( 20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口腭咽入路相应的解剖学结构和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在15具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头上模拟口腭咽入路,在显微镜下观察腭大孔、切牙孔的位置,骨嵴的比例,腭大动脉的走行,硬腭部软组织的结构特点并测量颅底重要解剖结构间的距离;对2006年3月至2010年6月经口腭咽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的18例颅底中线区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切牙孔距牙槽嵴前端的距离为(5.18±2.44)mm,骨嵴的比例为93.3%,54支腭大动脉走行于硬腭半宽的中内2/3侧,术式的暴露范围主要受限于双侧的视神经、颈内动脉、舌下神经管内口等结构;本组18例中12例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并发症包括1例脑脊液鼻漏,1例构音不良,无死亡、偏瘫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口腭咽入路切除颅底中线区肿瘤具有暴露充分、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该入路是切除颅底中线区肿瘤的较佳入路。

    颅眶孔和眶外侧沟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虞昊, 张毅, 金国华, 杨洪滨
    2011, 29(5):  485-488. 
    摘要 ( 14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颅底外科提供颅眶孔和眶外侧沟的解剖学资料。  方法    取100例(200侧)成人干颅骨和30例(60侧)成人尸头标本,观察和测量颅眶孔及其邻近结构,在形态学上对其进行分类,观察其变异情况。  结果 颅眶孔的出现率为65.5%(131侧),颅眶孔位于蝶骨的大翼,额骨或是位于或接近于蝶额缝。颅眶孔可为1~3个。眶外侧沟的出现率为24%(48侧)。在湿标本中,颅眶孔内未见动脉。脑膜中动脉眶支的走行可分为3型:Ⅰ型:脑膜中动脉的眶支经颅眶孔与泪腺动脉交通;Ⅱ型:脑膜中动脉的眶支呈双干经颅眶孔和眶上裂与泪腺动脉交通;Ⅲ型:脑膜中动脉的眶支经眶上裂与泪腺动脉交通。  结论 颅眶孔和眶外侧沟及其周围结构复杂,且国人颅眶孔和眶外侧沟具有高度变异性;处理该区域病变术前需关注颅眶孔和眶外侧沟变异情况。

    畸形与变异
    单左冠状动脉1例
    薛志琴, 杨文清, 王水泉, 刘旭, 高雯, 甘子明
    2011, 29(5):  488. 
    摘要 ( 8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内镜视神经管减压的解剖与影像学研究
    王涛, 康庄, 杨钦泰, 刘贤, 张革化, 李源
    2011, 29(5):  489-493. 
    摘要 ( 13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临床应用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20侧尸头视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解剖和测量,并用多层螺旋CT扫描和影像工作站测量,将两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视神经管的类型:管型5%(1侧),半管型10%(2侧),压迹型55%(11侧),无压迹型30%(6侧)。视神经管的毗邻关系:筛窦型15%(3侧),蝶窦型35%(7侧),蝶筛窦型45%(9侧),蝶鞍型5%(1侧),60%(12侧)与后筛窦相关。眼动脉在颅口80%(16侧)走行于视神经内下方,在眶口85%(17侧)走行于外下方。70%(14侧)颈内动脉管在蝶窦外壁隆起,而95%(19侧)与视神经管存在隐窝。视神经管内壁长度(10.23±1.31)mm。解剖测量视神经管眶口、颅口、视神经与颈内动脉隐窝到鼻小柱-鼻翼交界点的距离及夹角的结果与影像测量结果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  结论 本研究结果为经鼻内镜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了解剖学参数。采用CT影像工作站能对视神经管重要解剖标志进行准确的测量。

    畸形与变异
    甲状腺异常及甲状腺下动脉缺如1例
    岳恺, 荆洋, 池嘉栋, 赵立武, 杨瑞, 吴樾
    2011, 29(5):  493. 
    摘要 ( 9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TFCC损伤导致腕尺侧痛的解剖学研究及其意义
    张锋磊, 刘志刚, 陈雷
    2011, 29(5):  494-497. 
    摘要 ( 16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TFCC的解剖构成,明确TFC周围韧带的组成及神经分布,为开展支配神经切除术治疗腕尺侧痛的术式奠定基础。  方法    对30例成年男性腕关节标本进行解剖,首先观察腕尺侧组织及TFCC的神经支配,之后观察TFC周围韧带的组成及起止。  结果 (1)TFCC的韧带组成除包括国内外报道的尺月韧带、尺三角韧带(均抵止于对应腕骨掌侧)、桡尺骨远端韧带、尺侧副韧带、尺侧腕伸肌腱鞘之外,还包括新观察到的尺月、尺三角背侧韧带。(2)腕尺侧及TFCC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于尺神经手背支的腕关节支。  结论    (1) TFCC的尺月、尺三角韧带不仅止于对应腕骨的掌侧,同时也发出纤维抵止于对应腕骨的背侧。(2) 腕尺侧及TFCC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于尺神经手背支的腕关节支,因此TFCC或尺神经手背支腕关节支损伤为腕尺侧痛的解剖学基础。

    肘部尺神经及其血供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胡忠林, 彭田红, 王莉, 吕运成, 陈胜华, 王爱平, 周小兵
    2011, 29(5):  498-501. 
    摘要 ( 19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肘部尺神经及其血供,为临床带血供尺神经前移术治疗肘管综合征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①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并防腐固定的30侧成人上肢标本,观测肘管段尺神经及其血供情况;游离1侧肘部尺神经及其供血动脉,观察神经与供血动脉的位置关系。②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悬液的成人新鲜标本6侧,游离尺神经及其营养血管,行X线摄片,观察尺神经营养血管的吻合情况。③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并防腐固定的3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模拟临床尺神经前移术,测量带血供尺神经无张力前移距离。  结果 肘部尺神经血供来自尺侧上副动脉(SUCA)、尺侧下副动脉(IUCA)和尺侧返动脉背侧支(PURA),3条营养血管与尺神经平均伴行长度分别是15.7、5.0和5.9 cm;至肱骨内上髁距离分别是15.0、4.5和5.0 cm;带血供尺神经无张力性平均前移距离为1.8 cm。尺神经在肘部发出1~2支关节支,2~3支肌支。  结论 带血供尺神经前移术治疗肘管综合征切实可行,能很好的保护尺神经及其血供。

    腕关节镜掌侧入路安全区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邢树国, 谢仁国, 王古衡, 徐静, 汤锦波, 侯建伟, 陈延荣
    2011, 29(5):  502-505. 
    摘要 ( 14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腘窝囊肿形成的解剖学因素
    朱敏, 丁晶, 徐永清, 朱跃良, 刘宗良, 邬江
    2011, 29(5):  506-507. 
    摘要 ( 15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腘窝囊肿形成的解剖因素。  方法 对30个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1)观察半膜肌与腓肠肌内侧头滑液囊(GSB)是否存在,GSB与膝关节滑膜囊的关系;(2)是否存在GSB与膝关节滑膜囊的通道口;(3)向膝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当关节腔内压力增大后,关节内液体是否向GSB内外流。  结果 (1)所有标本均存在GSB,40%(12个)标本的GSB与膝关节滑膜腔相通,其余60%(18个)均存在与膝关节滑膜腔相关联的薄弱区;(2)当膝关节腔内压力增大时关节液流向GSB内。  结论 半膜肌与腓肠肌内侧头滑液囊(GSB)是形成腘窝囊肿的解剖基础。

    浅层腹壁静脉系统的血管构造研究及其意义
    方柏荣, 王先成, 王乃利, 李文婷
    2011, 29(5):  508-512. 
    摘要 ( 14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放射学及解剖学方法研究腹壁浅层静脉系统的血管构造。  方法 取10个新鲜尸体腹壁标本(20侧),从腹壁浅静脉将X线显影剂灌注入皮瓣,在灌注过程中应用三维CT进行扫描,将所获得的数据在CT工作站上进行图像重建与分析。在CT扫描完毕后对标本静脉进行蓝色颜料灌注及解剖,并与放射学研究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 ⑴腹壁浅静脉起源于脐周,斜向外下走向大隐静脉或股静脉;⑵腹壁浅静脉走行层次位于Scarpa筋膜浅层,靠近皮肤,走行深度为0.27~0.41;⑶腹壁深浅静脉吻合主要集中在脐周区域,可见腹壁下静脉的直接穿支与腹壁浅静脉相吻合。  结论 ⑴腹壁浅静脉是浅层腹壁的优势回流静脉;⑵了解浅层腹壁静脉系统对腹部皮瓣尤其是DIEP皮瓣的选择、修薄有指导意义。

    前交叉韧带重建股骨足迹精确定位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陆伟, 王大平, 肖德明
    2011, 29(5):  513-516. 
    摘要 ( 15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CL)个性化解剖重建术中韧带止点足迹精确定位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 ①15侧膝关节尸体标本,标记ACL股骨足迹,观察ACL足迹长轴与股骨干角度、前内束(AM)中心位点距后软骨缘距离、后外束(PL)中心位点距下软骨缘距离。②15例行ACL重建患者,术中采用三入路观察与导航定位方法明确ACL股骨足迹,测量AM与PL连线与股骨干夹角、AM距后软骨缘距离、PL距下软骨缘距离。  结果 15例膝关节尸体标本ACL股骨足迹长轴与股骨干角度为(18.5± 2.5)°、AM与股骨外髁内面后缘距离为(6.1±1.8)mm、PL距离下软骨缘距离为(6.2±2.2)mm,但每个标本均不相同。导航显示,ACL股骨足迹长轴与股骨干夹角为(19.3±3.1)°,AM与股骨外髁内面后缘为(5.8±1.2)mm、PL距离下软骨缘为(5.9±2.5)mm,各数据相差较大。  结论 ①ACL股骨与胫骨解剖足迹变异较大,应根据每例ACL足迹不同进行精确的个性化解剖重建。②以同一个标准进行所有ACL重建难以达到真正的解剖重建。

    畸形与变异
    第1指掌侧总动脉合并拇主要动脉异常1例
    杨秀林, 杜昆峰, 王刚阳, 付海真, 马建军
    2011, 29(5):  516. 
    摘要 ( 9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肋间臂神经切断术治疗腋臭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可行性探讨
    印国兵, 郭丹, 刘长安, 吴诚义, 杨露, 范盛浩, 林子晶
    2011, 29(5):  517-519. 
    摘要 ( 12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s,ICBN)切除治疗腋臭的可行性,并提供相关解剖学基础。  方法   对25具成人尸体的50侧腋区进行解剖,观测腋窝被毛区的神经支配情况;另对合并腋臭的20例乳癌患者分两组进行切除或保留ICBN的手术,观察切除ICBN对腋臭的影响。  结果    ICBN可分为缺如型(4%)、单干型(10%)、单干分支型(50%)、双干型(28%)及3干型(8%);95.83%的 ICBN均参与腋窝被毛区的支配,其中,单干型全部分支进入腋窝被毛区,单干分支型及多干型者则由下支或下干支配腋窝被毛区,其上支、上干单独或与臂内侧皮神经汇合进入上臂内侧;34%的第3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可发支达腋窝被毛区。乳癌根治术中切除ICBN可消除腋臭,保留ICBN者腋臭无变化。 结论    切除ICBN或其上支、上干,从而消除腋窝被毛区汗腺的分泌以治疗腋臭是可行的。

    合并腰骶移行椎时应用骶髂螺钉的临床解剖测量
    柳伟, 杜心如, 杨立辉, 王瑞, 张继宗, 孔晓川, 安立琨
    2011, 29(5):  520-523. 
    摘要 ( 10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合并腰骶移行椎时骶1、2椎弓根的形态学特点,为应用骶髂螺钉固定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选取生前资料完整的标本共79例。对骶1、骶2椎体前后径、椎体高度、椎体横径、椎弓根前高、椎弓根后高、椎弓根宽度、进针深度、进针角度进行测量。  结果 正常骶1椎弓根前高(18.1±  3.8)mm,后高(20.6±3.6)mm,宽度(27.7±3.1)mm;Ⅱ型骶1椎弓根前高(19.9±2.0)mm,后高(19.2±2.6)mm,宽度(29.9±2.2)mm;Ⅲ型骶1椎弓根前高(18.5±3.0)mm,后高(16.9±3.1)mm,宽度(27.8±2.2)mm。正常骶2椎弓根前高(12.4±2.3)mm,后高(14.34±2.9)mm,宽度(22.2±3.1)mm,Ⅱ型骶2椎弓根前高(10.4±1.5)mm,后高 (14.4±2.4)mm,宽度(19.5±2.7)mm;Ⅲ型骶2椎弓根前高(9.5±2.0)mm,后高(14.0±3.0)mm,宽度(18.6±3.4) mm。Ⅱ型骶1椎弓根大于正常,Ⅲ型与正常接近。正常骶2椎弓根大于Ⅱ型和Ⅲ型。  结论 合并腰骶移行椎时可应用骶髂螺钉固定,骶1椎弓根可容纳1~2枚螺钉,骶2椎弓根可容纳1枚螺钉。

    心肌桥的形态特点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
    刘云, 唐任宽, 李剑波
    2011, 29(5):  524-526. 
    摘要 ( 1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心肌桥(MB)存在及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法医尸解中发现的87例心肌桥的形态特点与AS的关系。  结果 MB检出率34.7%,并随年龄呈阶梯样增加,心肌桥主要出现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右主干, 单个MB最多,占90.8%(79例)。MB桥前段发生AS有43.7%(38例),管腔狭窄程度大多在Ⅲ级以上占86.8%(33例);桥后段有8%(7例)发生AS,管腔狭窄程度均在Ⅱ级以下,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桥下段无AS;存在AS的MB长度大多2.0cm以上。  结论 大多数MB是解剖变异,随着年龄增加可导致桥前段和桥后段AS,桥前段更易发生AS。

    断层影像解剖
    激光扫描多平面动态测量下颈椎椎间高度退变后椎间孔的变化
    杨睿, 黄霖, 李卫平, 唐勇, 王鹏, 宋斌, 陈铿, 殷德振, 沈慧勇
    2011, 29(5):  527-531. 
    摘要 ( 1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激光扫描三维重建后动态测量下颈椎椎间高度退变时相应节段椎间孔的变化,为临床诊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方法    选用6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以C5/6单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作为研究对象。椎间盘切除后将C5/6椎间高度置于基准高度状态,激光扫描仪扫描收集该状态下C5/6 FSU的空间关系信息,再对骨性单椎体进行全面扫描,在Geomagic Studio8.0软件中再现 C5/6基准状态,并模拟6种椎间高度退变模型,即C5椎向C6椎椎体面趋于平行移动基准高度的10%、 20%、30%、40%、50%和60%。多平面动态测量方法(MPDM)分别测量椎间孔容积、中间面积、内口以及外口面积。  结果    测量数据显示随着椎间高度持续的下降,椎间孔的容积和面积逐渐减小,当椎间高度丢失基准高度30%时,椎间孔中间面积首先开始与基准状态有显著性差异(P=0.003)。  结论    激光扫描三维重建原貌再现骨性表面,是获得精确测量数据的前提;动态测量的方法较为客观准确,是测量椎间孔的理想方法;测量发现在下颈椎骨性椎间孔随着椎间高度在下降而缩小,其中间面积首先发生显著缩小,提示此处容易发生狭窄而引起临床症状。

    人脑海马结构的形态测量
    刘智华, 钱学华, 周庭永, 李林宏, 徐伟, 张慧, 郑登儒, 吕发金
    2011, 29(5):  532-535. 
    摘要 ( 13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与海马结构形态改变相关的疾病提供线性测量指标。  方法 选取31例成人头部横断面标本,观测海马面积、海马矢径、海马横径、颞叶钩回间距,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分析海马矢径、海马横径、颞叶钩回间距与海马面积的相关性。  结果 海马结构横径标准化前后性别间有差异(P<0.01);数据经方差齐性检验后,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海马矢径标准化前后与海马面积显著正相关(P<0.01);海马横径标准化前后与海马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钩回间距标准化前后与海马面积呈显著负相关(P<0.01)。  结论 海马矢径、海马横径、钩回间距可以作为研究海马形态变化的线性参考指标。

    实验研究
    犬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实验研究
    岳素琴, 陈超勇, 黄连花, 郑和平, 张发惠
    2011, 29(5):  536-540. 
    摘要 ( 10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管外径与皮瓣成活面积的关系。 方法 采用成年家犬后肢,制备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测量皮瓣蒂部血管外径,于一侧后肢观察不同时间点皮瓣成活情况,测量皮瓣成活比例,在另一侧后肢灌注造影,测量皮瓣造影墨染比例。 结果 犬下肢腓动脉内踝上穿支外径为(1.0± 0.1)mm,皮瓣面积为(287.0±44.2)cm2 ,成活区面积为(156.6±13.6) cm2,成活比例为(55.9±9.1)%,墨染面积为(168.2±16.4)cm2,占皮瓣面积的(59.9±10.0)%。 结论 血管外径变大,血流量相对增加,皮肤血供范围增大,相应皮瓣成活面积也增大。该方法建立的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可以较好的通过灌注造影面积预测出外径与皮瓣成活面积之间的关系。

    畸形与变异
    罕见右侧肋颈干分支1例
    李灿锋, 赖利丹, 何咏, 潘三强
    2011, 29(5):  540. 
    摘要 ( 11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研究
    构建与制备RhoA-GTPase 突变体慢病毒
    李良平, 顾晶晶, 王斌, 李娟, 张磊, 张琳, 张璐
    2011, 29(5):  541-545. 
    摘要 ( 1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RhoA显性负效突变体(RhoAN19)和组成型活性突变体(RhoAL63)慢病毒。  方法 构建RhoAN19和RhoAL63慢病毒表达质粒,并以酶切及序列测定方法进行鉴定。利用ViraPowerTM 慢病毒表达系统包装制备RhoA突变体慢病毒上清,用其感染大鼠前皮质神经元,分别进行RhoA生物学活性检测、细胞转染效率鉴定与神经元形态学观察。  结果 构建的RhoAN19和RhoAL63慢病毒表达质粒经酶切与测序鉴定正确,包装的慢病毒滴度为1×106 TU/ ml。用制备的慢病毒上清感染原代培养的前皮质神经元,生物学活性检测结果显示RhoAN19慢病毒显著抑制溶血磷脂酸(LPA)诱导的RhoA活性的升高,而RhoAL63慢病毒感染神经元后RhoA活性显著升高。感染效率鉴定结果显示病毒上清可感染80%以上的前皮质神经元。形态学观察显示经慢病毒感染后的神经元其胞体与树突分支清晰可见。  结论 成功制备了RhoA突变体慢病毒,并成功实现了慢病毒感染前皮质神经元,为进一步研究Rho蛋白家族信号通路提供了研究工具。

    炎性疼痛致大鼠海马CREB结合蛋白的表达变化
    李花, 曹文宇, 徐杨, 罗雁威, 钟小林, 张建伟, 李昌琪, 罗学港, 戴茹萍
    2011, 29(5):  546-549. 
    摘要 ( 19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致大鼠炎性疼痛后海马区CREB结合蛋白(CREB Binding Protein,CBP)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左侧足底皮下注射CFA和生理盐水混合溶剂100 μl,建立炎性疼痛模型,分为注射CFA后6 h、1 d、3 d、7 d和14 d组。采用Von Frey纤维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 PWT)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BP的表达变化。  结果 足底注射CFA后1 h PWT即下降,并在6 h后达到最低值,3 d后逐渐上调,至14 d仍低于基础值。正常组大鼠海马各区均可见CBP大量表达。实验组大鼠两侧海马各区尤其是CA1区和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域CBP的表达随时间点变化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双相表达趋势,即注射CFA后6 h、1 d,CBP表达下降,至注射CFA后3 d,CBP表达明显上调;7 d时CBP表达再次出现下调,持续至14 d。  结论  CFA能诱导大鼠产生为期2周以上的炎性痛病程;炎性疼痛时海马区CBP的表达呈现出双相性表达趋势,提示海马区的基因表达变化在炎性疼痛的产生和持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纳米晶重组类人胶原基/聚乳酸复合支架材料的表征及细胞相容性研究
    吕玉明, 程立明, 裴国献, 王玉, 崔福斋
    2011, 29(5):  550-556. 
    摘要 ( 12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重组类人胶原基/聚乳酸复合支架材料 (nano-hydroxyapatite/ recombinant human- like collagen/polylactic acid,nHA/RHLC/PLA),观察材料的形貌特征,探讨材料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增殖、黏附及分化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 制备nHA/RHLC/PLA复合支架材料,应用X 光衍射分析(XRD)、红外光谱分析(FTIR)、ZWICK Z005 测试机对样品的化学成分、机械性能测试和压缩强度进行测试,通过扫描电镜检查等方法观察材料的表征;将犬骨髓基质细胞(BMSCs)接种在支架材料上培养,检测材料-细胞的黏附情况及材料对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  结果 nHA/RHLC/PLA复合支架材料压缩强度均大于1MPa,达到了天然松质骨的最低强度。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支架材料呈三维多孔结构,孔为不规则多边形,孔的走向多样,纵向和横向孔隙互为交通,孔径在几十微米到300微米不等,孔隙率为75%~83%。nHA/RHLC/PLA复合支架材料表面BMSCs的黏附、生长良好;而BMSCs的增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nHA/RHLC/PLA复合支架材料符合组织工程骨支架的力学要求,具有良好的微观结构,无细胞毒性,细胞与支架生物相容性良好。利用重组类人胶原代替动物源性胶原制备纳米晶骨修复材料,规避了动物胶原交叉感染的风险,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Toll样受体2和4在髋关节滑膜巨噬细胞中的表达
    曾展鹏, 丁悦, 许杰, 黄健斌, 秦础强, 文淑萍, Barden Bertram
    2011, 29(5):  557-560. 
    摘要 ( 13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TLR2和TLR4在髋关节滑膜巨噬细胞中的表达。  方法 收集2007年至 2010年因髋关节疾病在我院行髋关节手术患者的髋关节滑膜标本共47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4例(A组),股骨头坏死18例(B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5例(C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LR2和TLR4在3组的髋关节滑膜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在高倍镜(×400)视野下对阳性的巨噬细胞的进行观察及计数,并作统计分析。  结果 各组用histoscore计算阳性巨噬细胞百分数得分,每高倍视野下A组中TLR2(0.27±0.33),TLR4 (0.69±0.18);B组中TLR2 (0.31±0.19),TLR4 (0.71±0.31);C组中 TLR2 (1.78±0.18),TLR4 (2.00±0.39)。TLR2和TLR4在C组中表达较A组、B组高(P<0.001),而且3组中TLR4均较TLR2表达要高(P<0.001)。  结论 TLR2及TLR4在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患者的假体周围组织巨噬细胞中表达明显增多,可能参与了巨噬细胞介导的假体无菌性松动过程。

    腺病毒介导的KGF基因修饰促进表皮干细胞增殖
    李新平, 白利明, 白文芳, 吴志东, 吴博, 张鸣生
    2011, 29(5):  561-564. 
    摘要 ( 10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KGF腺病毒表达载体并转染表皮干细胞,观察其对表皮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  RT-PCR自人成纤维细胞中扩增KGF基因片段,pAD-easy I腺病毒系统构建KGF腺病毒表达载体,以MOI=50感染表皮干细胞;MTT法检测表皮干细胞增殖,流式分析细胞周期变化。  结果  RT-PCR成功扩增KGF基因片段,成功构建的KGF腺病毒质粒经Pac I内切酶酶切获得4.5 kbp的特异条带,MOI=50的病毒转染效率超过90%;KGF基因修饰后的表皮干细胞增殖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G2/M期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结论 成功构建腺病毒KGF表达载体,腺病毒载体介导的KGF基因修饰促进了表皮干细胞的增殖。

    复方丹参对严重烫伤大鼠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
    刘曾旭, 余庆, 王向东, 周聪发, 李耀斌, 刘德明
    2011, 29(5):  565-567. 
    摘要 ( 1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严重烫伤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脑内ZO-1mRNA影响,探讨复方丹参对严重烫伤大鼠血脑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成假烫伤组、烫伤组、复方丹参治疗组。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内伊文氏蓝的含量,RT-PCR检测严重烫伤大鼠脑内ZO-1 mRNA表达变化。  结果 大鼠严重烫伤后3~48 h脑内ZO-1mRNA表达下降。脑内伊文氏蓝(EB)含量从烫伤后3h开始升高,在6~12 h显著升高。用复方丹参治疗后, 严重烫伤大鼠脑内EB含量降低,以3、6 h下降最明显(P<0.010);脑内ZO-1mRNA表达升高,以烫伤3 h治疗组最为明显。  结论 复方丹参注射液可防止严重烫伤大鼠脑内ZO-1mRNA的下降,减轻严重烫伤对大鼠血脑屏障的损害。

    临床生物力学
    下颌开闭口运动的三维数字化虚拟还原
    王辉, 刘阳, 赵卫东, 焦培峰, 欧阳钧, 黄文华, 毕振宇
    2011, 29(5):  568-571. 
    摘要 ( 15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Motion capture运动捕捉及分析系统,获得下颌开闭口运动的6个自由度,结合上下颌骨三维数字化模型,实现下颌运动轨迹还原,为下颌运动虚拟仿真奠定了基础。  方法 1例咬合关系正常的健康成年男性,Motion capture运动捕捉及分析系统采集开闭口运动过程,获得下颌运动的6个自由度。CT图像重建上下颌骨独立的三维数字模型,在Autodesk 3dsmax 8.0中实现下颌开闭口运动还原。  结果 在Autodesk 3dsmax 8.0中,还原了下颌开闭口运动,清楚显示上下颌骨的位置变化关系,上下颌牙列在开闭口运动中的变化,颞下颌关节结构对应变化关系。  结论 Motion capture运动捕捉及分析系统采集6个自由度结合CT重建的上下颌骨三维数字化模型准确还原了下颌开闭口运动,量化可视化了下颌运动过程。

    临床研究
    一期原位修薄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末端创面
    朱跃良, 徐永清, 李军, 梅良斌, 王毅
    2011, 29(5):  572-574. 
    摘要 ( 13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一期原位修薄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远端创面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足终末端创面9例。术中皮瓣切取根据创面需要,或原位保留深层皮下脂肪和深筋膜于供区(6例),或保留全层脂肪和深筋膜于供区(3例)。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中厚皮片植皮。 平均手术时间为4.0 h。皮瓣大小为12 cm×8 cm~16 cm×10cm。  结果 本组1例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探查后好转。其余8例愈合顺利,未有无边缘坏死,全部病例皮瓣供区植皮未出现坏死。随访3~16个月,皮瓣质地外观良好,比常规切取的游离穿支皮瓣厚度减少一半,术后双足穿同样尺码的鞋,患者无再次修薄的要求。  结论 应用一期原位修薄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终末端创面,血供可靠,外形更好,无需二期修薄。

    低位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
    刘永平, 曾海滨, 林松庆, 张发惠
    2011, 29(5):  575-577. 
    摘要 ( 11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报道低位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足背组织缺损临床效果。  方法 在应用解剖研究的基础上,2010年1月以来,临床采用低位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治疗踝足背外伤患者11例。  结果 修复足背、跟腱区创面计11例,皮瓣完全成活,皮瓣面积最大11.0 cm×6.0 cm,最小7.0 cm× 4.0 cm.。经6~10个月随访,皮瓣柔软,可塑性好,色泽与受区接近,部分病例感觉有不同程度恢复。  结论 小腿内侧远端的血供具有多源性、纵向性和营养血管同源性的解剖学特点,是构成低位远端蒂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可以设计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低位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适宜踝足部及其远侧的组织缺损修复。

    改良膝降动脉为蒂大收肌腱骨皮瓣修复跟腱复合组织缺损
    王海文, 顾荣, 江新明, 曾德庆, 江吉勇
    2011, 29(5):  578-580. 
    摘要 ( 13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改良膝降动脉为蒂的大收肌腱骨皮瓣修复跟区跟腱复合组织缺损方法及效果。  方法 对3例外伤致足跟区跟腱止点伴跟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以膝降动脉为蒂的隐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跟区皮肤缺损,以膝降动脉关节支为蒂的大收肌腱骨瓣移植修复跟区复合组织缺损。其中跟区皮肤缺损面积为7 cm×9 cm~5 cm×7 cm ,跟腱缺损长度为6~8 cm,切取皮瓣面积为8 cm×10 cm~6 cm×8 cm ,大收肌腱切取长度为7~9 cm。  结果 3例复合组织瓣全部顺利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感觉恢复S3~4,双足提踵试验及单足提踵试验均阴性,步态恢复均正常。  结论 应用隐动脉穿支设计皮瓣,皮瓣设计于大腿内侧, 改良了隐动脉皮瓣设计于小腿内侧,造成切口过大,分离血管蒂较长等缺点,疗效可靠,是目前较理想修复方法。

    椎板关节突螺钉两种不同置钉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
    曾忠友, 陈国军, 汤永华, 严卫峰, 吴鹏, 张建乔
    2011, 29(5):  581-584. 
    摘要 ( 13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椎板关节突螺钉两种不同置钉方法的优缺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8年6月,采用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病变47例,其中开放置钉21例,瞄准器引导下经皮置钉26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史时间、疾病类型、病变部位、疾病严重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结果 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输血,术中、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两组病例术中导针穿刺次数、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和术后螺钉位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9个月,两组病例融合率无差异。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现象,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最后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改善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开放置钉相比,瞄准器引导下经皮置钉具有创作小、操作简单、准确性和安全性高等优点,同时缩短了手术时间,因此,瞄准器可作为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置钉的较好选择。

    微创三角肌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李松建, 陈彦, 于博
    2011, 29(5):  585-587. 
    摘要 ( 12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关节镜下自体骨-髌韧带-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效果评价
    叶劲, 董伟强, 邹仲兵, 白波, 严广斌
    2011, 29(5):  588-590. 
    摘要 ( 12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关节镜下用自体1/3髌骨-髌韧带-骨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技术和疗效。  方法 自2003年1月至2010年1月对35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自体髌骨-髌韧带-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23.0岁(20.0 -28.0岁),左膝关节18例,右膝17例。35例患者均为急性损伤,受伤前均为体育运动爱好者。  结果 随访1-6年,平均3.0年,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术前平均59.40分(45-81分),术后平均91.80分(72-100分),术后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5)。35例患者术后均无前叉韧带再断裂,术后34例恢复受伤前运动水平,1例运动水平较受伤前降低。术后1年有2例患者在膝极度屈曲位时有轻微膝前疼痛,但对运动水平无显著影响。  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髌骨-髌韧带-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尤其对年轻、活动量大、要求早期恢复高强度运动的患者是一种较佳的选择。

    乳腺癌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
    韩中保, 周羽, 韩扣兰
    2011, 29(5):  591-593. 
    摘要 ( 1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照研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腋淋巴结清扫术中对肋间臂神经的保留与否,探讨该术式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    在以往对I期、Il期乳腺癌患者实施乳腺癌根治术Anchincloss术式的基础上进行保留肋间臂神经改良,随机选取了 150例Ⅰ、Ⅱ期女性乳腺癌患者 ,随机均分为保留组和切除组。  结果    保留组的上臂后内侧感觉异常和疼痛等不良主诉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随访期内两者的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I期、Il期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减少了患者术后疼痛综合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临床应用具有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

    区域性肝门阻断在Ⅲ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中的应用-附49例报告
    张国伟, 周杰
    2011, 29(5):  594-596. 
    摘要 ( 1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区域性肝门阻断在Ⅲ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010年11月收治的49例III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其中治疗组24例解剖第1、2、3肝门后进行区域性阻断后,行根治性切除;对照组25例不解剖第2、3肝门,行常规根治性切除。  结果 治疗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术后发生胆漏2例,肺部感染2例,均经积极非手术治疗恢复。对照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肝断面出血1例,胆漏2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获得随访40例,随访率为82%,平均生存时间26月(2~65月)。总胆红素≥300μmol/L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胆红素<300μmol/L者(P<0.05)。  结论    当总胆红素≥300 μ mol/L时,手术前应作减黄处理;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的方法,区域性肝门阻断可明显降低手术出血量、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述
    子宫颈周围组织损伤的研究进展
    阚菲菲, 李若葆
    2011, 29(5):  597-598. 
    摘要 ( 9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畸形与变异
    对称性双手多指、双足多趾畸形1例
    金德山, 崔 虎
    2011, 29(5):  598. 
    摘要 ( 7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