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7-25
      
    应用解剖
    颈椎椎间孔外口区韧带的解剖学观测
    高强, 范磊, 李晓彬, 蔡腾, 赵健军, 赵庆豪, 刘涛
    2021, 39(4):  375-37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01
    摘要 ( 640 )   PDF (546KB) ( 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颈椎C2~7椎间孔外口区域的韧带进行解剖学描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10具成人尸体标本的 100个椎间孔进行解剖观测。鉴别所有出现的韧带,观察并记录C2~7椎间孔外口区域椎间孔外韧带的数量、形态、分布和起止位置。并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每条韧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结果 在100个椎间孔外口区域共发现252个椎间孔外韧带。椎间孔外韧带可以分为放射型韧带236 个(93.7 %)和横跨型韧带16个(6.3 %)两种。放射型韧带将神经根连接到周围结构,可分为上方韧带(25.0%),下方韧带(60.2%),前方韧带(6.3%)和后方韧带(8.5%);横跨型韧带与神经根相垂直并横跨于神经根上,其中,横跨型韧带在C4~5节段最为常见,在C4~5节段的平均长度为横跨型韧带长度为(8.12±1.38) mm(6.28~9.93 mm),厚度最厚可达1.04 mm,每个颈椎椎间孔最多只有一条横跨型韧带。 结论 椎间孔外韧带是椎间孔正常的生理结构,可能与颈椎减压术后C5神经麻痹的发生有关。在颈椎减压术后,横跨型韧带可能是造成神经根卡压而引起神经损伤的潜在原因之一。而放射型韧带可以限制脊神经移位,可能因此牵拉神经引起损伤。
    椎动脉和第1颈神经穿经硬膜处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与高血压颈枕痛的关系
    杜心如, 孔祥玉, 郭森, 王佳佳
    2021, 39(4):  379-38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02
    摘要 ( 378 )   PDF (5015KB) ( 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椎动脉和第1颈神经穿经硬膜处的形态特点及毗邻结构,探讨高血压合并枕颈部疼痛的发生机制。  方法 头颈部标本18具,解剖剥离法暴露,观察椎动脉穿经硬膜处部位及毗邻结构、椎动脉与第1颈神经(C1)的位置关系。  结果 椎动脉在寰枕外侧关节内后侧穿经硬膜,穿经处形成边缘光滑的圆孔,直径6.5~9.0 mm,硬膜与椎动脉外膜由纤维结缔组织连结。C1神经前后根自脊髓发出向外侧走行于椎动脉内侧并在其下方相伴共同穿经硬膜孔(100%),其中与动脉壁相贴者66.7%(12例);神经嵌入动脉壁者22.2%(4例);隔有硬膜组织者11.1%(2例)。C1神经根出孔后走行于椎动脉与椎动脉沟之间。  结论 椎动脉穿经硬膜孔处位置固定,孔边缘致密,限制椎动脉扩张,利于颈椎活动时维持椎动脉供血,当全身血压波动时椎动脉管径不会产生明显变化,以维持后循环血液动力学稳定,但血压升高有可能将C1颈神经根卡压在硬膜边缘,椎动脉搏动刺激C1颈神经根导致椎枕肌痉挛,出现枕颈部疼痛。这可能是高血压合并枕颈部症状的形态学基础。
    经腋中线胸腔入路显露T2~5椎体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侯俊, 施冬冬, 潘青, 陈昌成, 陈前芬
    2021, 39(4):  384-38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03
    摘要 ( 805 )   PDF (2352KB)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胸椎体T2~5与毗邻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探讨经腋中线胸腔入路显露T2~5椎体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10具(20侧)胸廓及上肢完整的福尔马林处理的尸体标本,分别从左侧、右侧经腋中线胸腔入路模拟T2~5椎体手术,逐层解剖至胸椎侧前方,观测该入路皮肤切口长度、肋骨离断处纵向撑开宽度,撑开口上下两端、主动脉弓上缘、奇静脉弓最高点及胸导管平椎体位置,胸交感干至肋头关节前缘的距离,模拟T3椎体切除+肋骨植骨+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手术。  结果 腋中线皮肤切口的长度为(11.63±0.50)cm,第3肋处撑开宽度为(7.04±0.47)cm;撑开口上下缘分别平T2、T5,主动脉弓上缘平T3者占70%,奇静脉弓最高点平T4者占60%,胸导管从前方跨过T5者占70%;胸交感干至第1 ~ 4肋头关节前缘距离分别为(6.84±0.55)mm、(6.99±0.51)mm、(6.98±0.56)mm、(7.07±0.47)mm;模拟手术野可显露T2~5椎体,各毗邻结构位置相对固定,可安全完成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重建胸椎稳定的手术操作。  结论 经腋中线胸腔入路可显露T2~5椎体。
    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
    魏瑞鸿, 庄永青, 刘英男, 温桂芬, 柯燕娜, 刘志东, 陈纯玲, 黄杰滔, 刘兆康, 徐滔, 劳杰
    2021, 39(4):  388-39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04
    摘要 ( 374 )   PDF (4703KB) ( 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报道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成人标本,对颈外侧区及颈前区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并经锁骨上入路模拟内窥镜手术,确定该术式的最佳路径。根据解剖研究结果,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应用于临床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  结果 解剖研究表明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最佳手术入路点为头偏向健侧60 °轻微后仰时,胸骨头至乳突全长60%处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点;颈横动脉为镜下操作的解剖特异标志。临床完成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5例,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12~36个月),按照Roos评定标准,优4例,良1例。  结论 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有其解剖学基础,临床应用安全可行,能有效解除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
    成人大圆肌肌内神经密集区中心的定位及在肌痉挛阻滞中的意义
    罗怀香, 季松岭, 杨胜波
    2021, 39(4):  392-39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05
    摘要 ( 423 )   PDF (3494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确定大圆肌肌内神经密集区中心(centers of intramuscular nerve dense regions,CINDR)的位置和标记方法。  方法 选取24具成人尸体。设计紧贴皮肤连接肩胛上角和肩峰及肩胛下角的曲线分别为横向(H)和纵向(L)参考线。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显示一侧大圆肌肌内神经密集区,解剖暴露另一侧肌的肌内神经密集区相应位置,硫酸钡标记其CINDR,螺旋CT扫描确定CINDR在背部和胸部的体表投影点(P和P'点)。Syngo系统确定通过P点的垂线分别与H和L线的交点(PH和PL点)的位置和CINDR的深度。  结果 大圆肌内仅有1个肌内神经密集区,其CINDR的PH位于H线的(86.71±0.85)%处,PL位于L线的(72.07±1.08)%处。CINDR的深度位于P-P'线的(40.06±2.44)%处。  结论 这些结果可作为肌内注射肉毒毒素A阻滞大圆肌痉挛的指导依据。
    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小鱼际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徐丹, 刘鹏, 郑雪峰, 曹敏, 丁自海, 艾旭光
    2021, 39(4):  396-39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06
    摘要 ( 588 )   PDF (2232KB)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小鱼际皮瓣修复手掌心皮肤缺损提供临床解剖学基础。 方法 自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采用42侧上肢新鲜标本,其中28侧经肱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并进行解剖,14侧经肱动脉灌注ABS后制作铸型标本,解剖观察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在小鱼际区的分支、走行、分布、交通和吻合形式,测量其外径。  结果    从豌豆骨到环、小指指蹼间画一连线,并将其分成3等份。结果显示每侧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发出14.5条分支,其中在远、中、近1/3段共发出皮支6.8支,交通支7.7支。各皮支在小鱼际浅筋膜内相互吻合,形成1~2级皮支链,皮支长(1.80±0.60)cm,直径(0.23±0.10)mm。交通支分别与深部的尺动脉掌深支、掌浅弓尺侧缘、尺侧指掌侧总动脉或小指尺掌侧动脉吻合,交通支长(1.60±0.50)cm,直径(0.16±0.06)mm。在近、远1/3段各有1~2支较大的交通支,是转位较理想的血管蒂。  结论    小鱼际皮瓣的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血管蒂位置恒定,皮瓣内皮支链丰富,皮肤结构与手掌心部位同源,是修复手掌心小面积皮肤缺损的较理想的供区之一。
    无症状成人颈椎管狭窄年龄相关性参数的研究
    胡柳, 吕永曼, 林阳
    2021, 39(4):  400-40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07
    摘要 ( 388 )   PDF (2253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无症状成人颈椎侧位X线片上椎管狭窄相关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及其变化规律。  方法 选取无颈椎症状成人100例,按初次检查时年龄分为3组:第1组(20~39岁),第2组(40~59岁),第3组(60岁以上),分别在2011年与2017年进行标准颈椎侧位X片检查。测量椎管狭窄参数:椎管矢状径,椎体中矢径,退变椎体矢状径,颈椎管率及有效颈椎管率。分析颈椎管率及有效颈椎管率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各组所有参数两次检查结果的差异。  结果 C3~7节段颈椎管率及有效颈椎管率均与年龄之间存在负相关;各组所有参数前后两次检查结果比较:椎管矢状径仅在组3中C3节段有统计学差异;椎体中矢径仅在组2中C5节段及组3中C6节段有统计学差异;退变椎体矢状径在组1中C5节段、组2中C3~7节段及组3中C4~6节段有统计学差异;颈椎管率在组1中C5节段、组2中C3~5节段及组3中C3~7节段有统计学差异;有效颈椎管率在组1中C5节段、组2及组3中C3~7节段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成人颈椎管率及有效颈椎管率与年龄相关,其在60岁以上人群中随年龄增长变化明显;有效颈椎管率判断椎管狭窄的进展更敏感。
    断层影像解剖
    前交叉韧带弥散张量纤维示踪成像观测及临床应用
    王长青, 杨荣丽, 付升旗
    2021, 39(4):  405-40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08
    摘要 ( 525 )   PDF (1958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程度的分级诊断提供影像学数据。  方法 选取新乡医学院附属医院膝关节弥散张量成像扫描检查的正常者100例和单侧前交叉韧带撕裂伤患者100例,按照损伤程度分为Ⅰ~Ⅳ级,在工作站划分前交叉韧带不同部位及损伤处的感兴趣区,生成纤维示踪图像,测量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比较前交叉韧带不同部位及不同程度损伤处的FA和ADC数值。  结果 前交叉韧带上端、上中部、中部、下中部、下端的FA值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随前交叉韧带部位自上而下逐渐降低呈负相关,ADC则逐渐增高呈正相关;组间比较,上端与上中部FA值和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部位之间FA值和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叉韧带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损伤处FA值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随损伤程度增高而逐渐降低,ADC则逐渐增高;组间比较,Ⅰ级与Ⅱ级FA值和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损伤分级之间FA值和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前交叉韧带的FA和ADC与部位、损伤程度等密切相关,弥散张量纤维示踪成像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微细结构变化提供了客观影像诊断依据。
    垂体腺瘤患者蝶窦结构的三维CT研究
    秦勇, 赵琳, 魏梁锋, 王守森
    2021, 39(4):  410-41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09
    摘要 ( 579 )   PDF (2934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三维CT观察,探讨垂体腺瘤患者蝶窦解剖结构改变及其经鼻蝶手术意义。  方法 选择东风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51例垂体腺瘤患者影像学资料。术前行鼻窦CT扫描,将CT扫描图像输入计算机,应用Mimics 15.0软件重建蝶窦分隔,观察并记录其数目、形态、偏向,术中所见与之对比;观察蝶窦的气化类型、颈内动脉隆突及裂隙和Onodi气房的出现率。  结果 本组51例患者中,蝶窦呈鞍前型3例,半鞍型12例,蝶鞍型18例,鞍枕型18例。蝶窦内无分隔1例,1纵隔36例,2纵隔11例,3纵隔2例;肿瘤充满窦腔、分隔数目无法判断者1例;横隔2例,斜型隔1例。分隔的前缘居中19例,偏左14例,偏右16例,分隔前缘遭肿瘤破坏,无法判断者1例。有5例共7侧蝶窦分隔的后缘附着于颈内动脉隆突。观察到颈内动脉隆突双侧12例,单侧2例;颈内动脉隆突裂隙5例。5例9侧存在Onodi气房。所有患者术中所见蝶窦内骨性分隔与术前三维重建图像一致,在蝶窦分隔的导引下均快速、准确地实现了鞍底的定位。  结论 CT三维重建技术能良好显示蝶窦内骨性分隔及蝶窦侧壁的隆突,有利于指导经鼻蝶手术中快速、准确定位。
    基于CT三维重建的肩胛冈解剖形态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余浩, 邓晚秋, 桑鹏, 刘毅
    2021, 39(4):  415-41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10
    摘要 ( 540 )   PDF (1760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基于CT三维重建的肩胛冈解剖形态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对患侧肩胛骨进行CT平扫的319名患者(左肩179例,右肩140例),进而对患侧肩胛骨三维重建形态并分型。假设肩胛冈内侧端与肩胛骨内侧缘交点为A点,冈盂切迹与肩胛冈上缘的交点为B点,冈盂切迹为C点,肩峰内侧缘为D点,肩峰外侧缘为E点,AB的内1/3点为F ,AC的内1/3点为G,AB的外1/3点为H,AC的外1/3点为I,FG的中点为J,HI的中点为K,BC的中点为L。研究参数:AB、AC、AD、AE、BC、HI、FG的距离;B、H、F、L、K、J、E、I、G的厚度。  结果 CT重建下肩胛冈形态分为6型:大梭型、小梭型、木棒型、粗杆型、S型和细杆型。AE、BC、AC以及AD的长度大梭型、木棒型和粗杆型长于小梭型,S型和细杆型 (P<0.05)。AB的长度大梭型长于木棒型和细杆型 (P<0.05)。FG的高度大梭型高于小梭型 (P<0.05)。HI的高度大梭型高于其他所有类型 (P<0.05)。B、C、H、K、I、F、J以及G的厚度,大梭型以及粗杆型厚于细杆型以及小梭型 (P<0.05)。  结论 CT三维重建下肩胛冈分为6型:大梭型、小梭型、木棒型、粗杆型、S型和细杆型。不同的肩胛冈形态分型为临床医生选择内固定以及手术方式提供解剖学依据。
    实验研究
    核纤层蛋白Lamin A/C负性调控ASCs增殖促进应力诱导脂肪再生的实验研究
    任婧, 万玲玲, 鲁峰, 陈曦航
    2021, 39(4):  420-42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11
    摘要 ( 410 )   PDF (5565KB) ( 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核纤层蛋白Lamin A/C对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 cells, ASCs)机械敏感性的调控作用,及其在应力诱导脂肪再生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构建大鼠预扩张脂肪瓣(Expanded Prefabricated Adipose Tissue,EPAT)负压吸引模型,于术后1、4、8周取材制备标本,行组织免疫印迹及免疫化学检测核纤层蛋白(Lamins)表达量变化,用以分析核纤层蛋白表达与应力诱导脂肪再生的相关性;构建体外Lamin A/C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转染ASCs,行体外静态拉伸ASCs处理并采用细胞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检测ASCs增殖程度,用以明确Lamin A/C对ASCs增殖的调控作用。  结果 体内实验发现,负压作用早期,大鼠EPAT内ASCs增殖增多,与此同时,脂肪瓣内Lamin A/C表达量明显下降,Lamin B1、Lamin B2的表达则无明显差异;体外实验发现,过表达Lamin A/C可显著抑制体外静态机械应力对ASCs增殖的促进作用。  结论 新型力学感受器核纤层蛋白通过负性调ASCs增殖参与应力诱导脂肪组织再生过程。
    硫化氢对氧糖剥夺/复氧神经元细胞自噬和凋亡的作用研究
    蒋文武, 洪岳, 邬力祥, 邓吕红
    2021, 39(4):  426-43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12
    摘要 ( 333 )   PDF (3333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外源性硫化氢(H2S)对氧糖剥夺/复氧(OGD/R)诱导的神经元细胞自噬和损伤的影响,明确H2S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  方法 以大鼠神经元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的OGD/R诱导细胞损伤,硫氢化钠(NaHS)作为H2S的供体预处理后观察H2S对OGD/R诱导的细胞自噬抑制蛋白mTOR、AMPK及其磷酸化AMPK的影响。为明确AMPK在H2S调节PC12细胞自噬中的作用,采用AMPK过表达质粒进行干预,并观察其对H2S减轻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  结果 OGD/R处理的PC12细胞mTOR磷酸化水平降低、AMPK活性增强,NaHS预处理可部分逆转上述改变。而AMPK过表达后,可消除NaHS对OGD/R诱导的自噬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结论 H2S可通过抑制AMPK活化,进而抑制缺血再灌注时大脑神经元过度的自噬和凋亡,最终减轻神经元损伤。
    颞叶外侧癫痫患者脑组织NHE1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吴旭玲, 董楝, 彭爽, 叶兰, 徐祖才, 冯占辉
    2021, 39(4):  431-43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13
    摘要 ( 203 )   PDF (3651KB) ( 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颞叶外侧癫痫患者手术切除脑组织标本中钠氢交换体1(Na+/H+ exchanger-1,NHE1)的表达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初步探讨其致病机制。  方法 收集16例颞叶外侧癫痫患者手术切除脑组织标本作为癫痫组,10例颞叶肿瘤和脑出血患者手术切除脑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以及免疫荧光法检测NHE1表达特点,Western blot等方法半定量分析NHE1蛋白表达特点,并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与Bax表达特点。  结果 HE染色可见癫痫组颞叶组织中神经元明显减少,吞噬现象明显增多,小胶质细胞过度活跃,而对照组标本无类似表现;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染色提示NHE1定位于神经元上,癫痫组NHE1染色较对照组增强(P<0.05);癫痫组NHE1蛋白半定量表达较对照组增高(P<0.05);凋亡相关蛋白检测显示癫痫组Bcl-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Bax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高(P<0.05)。  结论 NHE1与颞叶外侧癫痫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是NHE1增高参与调控神经元凋亡。
    肌肽对高糖诱导的大鼠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张丹妮, 王洪新
    2021, 39(4):  437-44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14
    摘要 ( 316 )   PDF (2103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肌肽对高糖诱导受损的大鼠心肌细胞(H9C2)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用含50 mmol/L葡萄糖的高糖培养液建立高糖损伤模型,实验观察组给予5、15 mmol/L肌肽进行保护。MTT检测各组H9C2心肌细胞活力;ELISA测定培养液中IL-1β、IL-6和TNF-α炎症因子浓度含量;试剂盒检测细胞中SOD、MDA、AST和LDH活性;二氢乙锭测定细胞中活性氧含量;免疫印迹测定细胞中bax、bcl-2、p65和IκB-α的蛋白表达。  结果    肌肽预处理组细胞内活性氧含量下降,SOD活性升高,AST和LDH活性减弱,MDA含量降低;其培养液中炎症因子含量明显降低,细胞核中p65蛋白水平降低,胞浆中IκB-α蛋白水平升高,bax和bax/bcl-2比值降低。  结论    肌肽能够减轻高糖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降低细胞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ROS/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临床生物力学
    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有限元模型构建及分析
    吴晓薇, 李鉴轶, 杜冰冉, 杨巧华, 范天成, 李路韬
    2021, 39(4):  443-44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15
    摘要 ( 339 )   PDF (5403KB) ( 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有限元模型,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并进行有限元分析。  方法 建立1例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第6颈椎至第5腰椎的有限元模型,从几何形态及力学两方面对该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分析该有限元模型在模拟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6种运动状态下,各椎体的应力变化。  结果 成功构建了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有限元模型,模型总节点数为2561811个,总单元数为1547806个,并验证了该模型有效。模拟后伸、旋转活动时,畸形最明显处的椎体应力变化趋势与静态时相反。  结论 本实验所构建的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有限元模型有效,可进一步用于该疾病的相关研究。
    临床研究
    腰椎前纵韧带在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手术中的重要意义
    王簕, 曾裕威, 刘松, 张清顺, 梁达轩, 胡玮, 吴增晖
    2021, 39(4):  449-45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16
    摘要 ( 258 )   PDF (2225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以腰椎前纵韧带外侧缘为参考,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手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中融合器放置位置的准确性。  方法 前瞻性研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脊柱外科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实施的66例XLIF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融合器放置常规定位组(术中C臂定位)33例和改良定位组(术中C臂结合前纵韧带定位)33例,比较两组的基本临床特点,术后融合器所在的位置,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共对114个腰椎节段进行了XLIF手术治疗,两组病例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依据本研究建立的融合器位置评价法比较发现,改良定位组能明显降低融合器放置偏前或偏后的情况(P<0.00)。围手术期并发症统计,两组均有髂腰肌乏力或大腿前外侧麻木的记录,但均未出现重要神经、血管及内脏损伤;常规定位组出现1例因融合器位置偏后需要二次手术减压。  结论 以前纵韧带外侧缘与纤维环的交界确定为融合器放置的前界可以提高融合器放置的精准性,有效防止融合器放置偏前或偏后,这在XLIF的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置入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
    吴铭杰, 庄伟达, 郑杰, 李修往, 陈敏, 樊晓海, 吴家昌, 桑宏勋
    2021, 39(4):  454-45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17
    摘要 ( 335 )   PDF (4816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置入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59例,根据是否用计算机手术导航系统分为导航组29例,非导航组30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钻孔次数、总手术时间、术中人员流动情况及术后患者正侧位X线片任意2枚螺钉的夹角、2枚最远距离的螺钉在股骨颈的离散程度等指标。  结果 导航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导针钻孔次数、总手术时间及手术相关人员出入人次均少于非导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正侧位X线片任意2枚螺钉的夹角及2枚最远距离螺钉在股骨颈的离散程度优于非导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置入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安全精准,值得推广实践。
    外侧副韧带松弛的内翻膝患者在TKA术中的胫骨截骨量分析
    戴章生, 林晓聪, 方凯彬, 施少坚
    2021, 39(4):  460-46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18
    摘要 ( 304 )   PDF (1104KB) ( 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合并外侧副韧带松弛的内翻膝患者的截骨量是否受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至2018年行膝关节置换的内翻膝患者92例,其中25例合并外侧副韧带松弛的患者为观察组;其余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等量截骨法进行截骨。术中测量股骨远端外髁、股骨后外髁、胫骨外侧平台截骨量,随访测量胫股解剖角(anatomic tibiofemoral angle,ATFA)、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股骨后髁偏距(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PCO)。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以及关节活动度评价关节功能。  结果 两组股骨远端外髁截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胫骨外侧平台截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周、6个月及12个月ATFA、PTA、PCO、AKS评分、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合并外侧副韧带松弛的内翻膝患者的胫骨外侧平台截骨量较小。
    重建C2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累及C2 OPLL的临床观察
    葛黁黁, 樊成虎, 齐兵献, 唐仲海, 路凯
    2021, 39(4):  465-46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19
    摘要 ( 243 )   PDF (2124KB) ( 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重建C2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累及C2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对本院19例采用重建C2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累及C2的OPL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评估其临床疗效。  结果 1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31个月。大部分患者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症状获得良好改善。术后2例出现轴性症状,1例并发C5神经根麻痹症,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前JOA评分为(8.26±1.63)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4.19±3.27)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VAS评分为(6.85±0.91)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06±0.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采用JOA评分标准判定:优11例,良5例,可3例。术后末次随访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8.96±12.83)%。  结论 重建C2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累及C2的OPLL手术操作难度低,并发症少,短期疗效显著。
    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在颅咽管瘤手术的应用
    蔡梅钦, 罗伦, 何海勇, 郑文汉, 张保豫, 李文胜, 郭英
    2021, 39(4):  469-47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20
    摘要 ( 325 )   PDF (3618KB) ( 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颅咽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本院16例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手术视野好,均在直视下显露及切除肿瘤。肿瘤全切除87.5%(14例),次全切除12.5%(2例)。12例术前视力损伤患者中,术后视力好转83.3%(10例)、无变化16.7%(2例)。术后出现新垂体功能低下56.3%(9例)、新尿崩37.5%(6例)。并发嗅觉减退25%(4例),脑脊液漏(12.5%)及肥胖(12.5%)各2例,颅内感染(6.3%)、脑积水(6.3%)及记忆力下降(6.3%)各1例。随诊2~59个月,无肿瘤复发。  结论 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颅咽管瘤具有手术视野好,肿瘤全切除率、视力好转率高的优点;脑脊液漏及嗅觉下降的发生率较高,术中应重视颅底重建及对鼻腔黏膜的保护。
    真菌性蝶窦炎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分析
    谢铠鹏, 康渊春, 刘海斌, 邹柳凤, 彭浒, 纪振华, 程寅, 杨子轩, 陈进璜, 张国民, 伍小琴
    2021, 39(4):  473-47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21
    摘要 ( 938 )   PDF (1645KB) ( 2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真菌性蝶窦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评估鼻内镜手术治疗该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1月3家医院收治的67例真菌性鼻窦炎侵及蝶窦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所有患者接受鼻内镜下蝶窦开放、病灶清除术,术后随访6~12月,评估手术疗效,主观症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客观体征采用Lund-Kennedy评分,比较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的差异。  结果 本组67例均经1次手术痊愈,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VAS评分术前为(8.34±1.36)分,术后持续下降,术后3个月为(2.45±1.06)分,术后6个月为(1.65±1.24)分,术后12个月为(1.21±0.66)分。Lund-Kennedy评分术前为(8.42±1.16)分,术后3、6、12个月分别下降为(2.56±0.86)、(1.74±1.16)、(1.15±0.76)分。两种评分术前与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真菌性蝶窦炎以头痛为主要症状,无特殊规律性,内镜检查可见蝶筛隐窝黏膜水肿、窦口有干酪样分泌物及黏脓性分泌物,CT影像特征为蝶窦腔内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其内有高密度斑片状钙化影,窦壁骨质有硬化增厚。根据不同范围的病变,采用全麻下鼻内镜或鼻内镜辅助开放手术治疗真菌性蝶窦炎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正畸微种植钉压低上颌伸长磨牙的临床研究
    赖玲芝, 吴欣帆, 陈空, 梁志超, 徐会勇, 郭薇
    2021, 39(4):  477-47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22
    摘要 ( 485 )   PDF (1775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颊腭侧微种植钉压低上颌伸长磨牙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5名需要压低伸长磨牙(后续进行种植修复)的患者,利用微种植钉分别粘结在过长的磨牙颊舌两侧辅助加力进行压低。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  结果 25名患者的30枚伸长磨牙均获得良好的压低正畸治疗效果,平均压低(2.52±0.76)mm,压低治疗的平均时间为(5.7±2.8)个月。  结论 应用微种植钉压低伸长磨牙,为长期缺失牙获得种植修复提供位置,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正畸手段。
    3D打印技术在快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医患沟通中的应用
    梁国光, 付茂庆, 刘永明, 黄冠就, 唐理英, 徐亚非
    2021, 39(4):  480-48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23
    摘要 ( 162 )   PDF (2498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快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医患沟通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4月本院老年髋部中心3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拟行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经签署知情同意书,利用随机数表将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实验组采用3D打印模型进行术前沟通,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前沟通方法,分别进行术前医患沟通调查问卷信息采集,记录手术时机(入院到手术的间隔天数)、手术时间、出血量等,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术前应用3D打印模型进行医患沟通,患者对病情、手术方案、护理等方面的理解有明显优势,患者满意度较高;实验组从入院到手术间隔时间明显较短,为(2.92±1.16)d,对照组(4.36±2.10)d,P<0.05。  结论 3D打印技术在快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医患沟通方面有显著效果,缩短术前间隔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基于PRISMA原则的对比Masquelet技术与骨搬运修复下肢大段骨缺损疗效的meta分析
    文虹杰, 陈仲, 杨华刚, 李俊男, 徐永清
    2021, 39(4):  484-49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24
    摘要 ( 188 )   PDF (8082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Meta分析评价Masquelet技术与骨搬运技术修复下肢骨缺损的疗效差异。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NKI、万方、CBM数据库,收集1950年1月至2019年10月国内外正式刊物发表的有关Masquelet技术与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骨缺损病例对照研究的中英文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提取相关资料,运用RevMan 5.3软件统计分析数据。  结果 共纳入7项研究,包含325名患者。资料分析显示,在Paley骨愈合优良率(RR=0.99,95% CI:0.85,1.15,P=0.93)、肢体功能优良率(RR=1.23,95% CI:0.90,1.67,P=0.19)、Iowa膝关节评分(SMD=0.45,95% CI:-0.05,0.94,P=0.08)、Iowa踝关节评分(SMD=0.10,95% CI:-0.39,0.59,P=0.69)等方面,Masquelet组与骨搬运组无显著性差异。与骨搬运组相比,Masquelet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RR=0.55,95% CI:0.38,0.79,P=0.001),感染控制率较高(RR=1.15,95% CI:1.03,1.30,P=0.02),手术次数较少(SMD=-0.47,95% CI:-0.81,-0.14,P=0.005),治愈时间较短(SMD=-1.19,95% CI:-2.15:-0.22:P=0.02),术后SF-36评分较高(SMD=2.33,95% CI:1.81,2.85,P<0.01)。   结论 与骨搬运技术相比,Masquelet技术修复下肢大段骨缺损在并发症发生率、感染控制率、手术次数、治愈时间、术后SF-36评分方面可能更有优势,而在Paley骨愈合优良率、肢体功能优良率、Iowa膝踝关节评分方面两者并无差异。有待多中心、高质量、长期随访的研究进一步评估。
    综述
    儿童下颈椎内固定术主要术式研究进展
    周建强, 张少杰, 李志军
    2021, 39(4):  492-49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25
    摘要 ( 245 )   PDF (1693KB) ( 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喙突的形态变异与相关疾病
    胡健, 禹宝庆, 刘丙立
    2021, 39(4):  496-50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26
    摘要 ( 611 )   PDF (1808KB) ( 3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畸形与变异
    椎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并后交通动脉变异1例
    秦泗佳, 苏军龙, 严喜章, 娄鸣, 杨吉平
    2021, 39(4):  38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27
    摘要 ( 453 )   PDF (1276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双肝固有动脉变异1例
    李思涵, 曹姗, 崔津榕, 庞伊菲, 吴佑龙, 薛亚雄, 张凤仙, 刘环宇, 秦向征, 全贵红
    2021, 39(4):  50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1.04.028
    摘要 ( 293 )   PDF (918KB) ( 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上腔静脉及其属支变异1例
    杨吉平, 李浩旭
    2021, 39(4):  501. 
    摘要 ( 652 )   PDF (1724KB) ( 3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