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3-25
      
    应用解剖
    面神经颞骨内段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杜长生, 王社军, 王建祯, 吴建广
    2010, 28(2):  119. 
    摘要 ( 24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面神经颞骨内段进行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 方法 应用10%福尔马林充分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漂白干颅骨10例20侧。结合手术入路对面神经及其毗邻结构进行测量和拍照。 结果 面神经颞骨骨质内分支分为四段,即内耳道段、迷路段、鼓室段和乳突段,分别长为(10.11±1.41)、(3.81±0.74)、(10.51±1.44)、(15.51±1.94)mm。内耳道段与位听神经伴行,鼓室段与骨迷路和中耳关系密切,经茎乳孔出颅。 结论 (1)经岩前入路中可利用弓状隆起和岩大神经定位。(2)经迷路入内耳道底的Bill嵴是寻找面神经内耳道段的重要标志。(3)岩大神经起点内侧5 mm的垂直线是定位耳蜗方便、可靠的标志线。(4)弓状隆起和岩大神经的夹角平分线是从颅中窝寻找内耳道的最好的解剖标志。

    畸形与变异
    双侧茎突异常1例
    卢诗军
    2010, 28(2):  122. 
    摘要 ( 13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宽鼻缩窄截骨术的临床应用解剖
    安 阳, 柳大烈, 陈 兵, 单 磊, 王竞鹏, 王 飏, 袁继龙, 周 智, 杜本军
    2010, 28(2):  123. 
    摘要 ( 26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更好地开展鼻背缩窄截骨术并减少其并发症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0例20侧防腐成人头部标本用局部解剖的方法观察鼻背骨结构与周围组织的比邻关系。 结果 鼻背骨结构由鼻骨、上颌骨鼻突、额骨鼻突组成。其中:(1)鼻骨间缝合长度(25.2±2.91) mm;(2)鼻颌缝合长度(29.2±2.51) mm;(3)上颌骨鼻突厚度①梨状孔起点处(1.86±0.22)mm,②眶下缘平面 (2.18±0.22)mm, ③内眦平面 (2.78± 0.10) mm;⑷鼻颌沟到鼻泪管之间的距离①顶部 (3.52±1.22)mm,②中部 (5.10±1.48)mm,③底部 (5.62± 1.26) mm;⑸内眦韧带止点与鼻颌缝的距离 (2.87±0.08)mm。 结论 鼻背缩窄的侧鼻安全截骨线为:截骨术要从下鼻甲上部的附着部位开始,于骨膜下沿鼻颌沟进行,避开鼻外侧静脉,于眼窝内下方大约相距 3.5 mm左右,到鼻根点部位于内侧截骨线相遇。

    正中神经合并肌皮神经变异1例
    夏春波, 蒋常文, 秦小云, 周 思, 兰羚元
    2010, 28(2):  126. 
    摘要 ( 13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腰椎间孔侵入性操作的应用解剖
    袁仕国, 李义凯, 王华军, 潘长卿
    2010, 28(2):  127. 
    摘要 ( 25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腰椎间孔的侵入性操作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10具防腐尸体上,解剖观测走行于L1~5椎间孔的血管、韧带和神经及其毗邻关系。  结果 腰椎间孔出口区几乎被神经血管封闭,在相邻两横突根(或横突根与骶翼)连线的中点紧贴椎板外缘,以及横突根(或骶翼)上缘存在2个相对无神经血管区(三角工作区),但有12%腰横突根上缘三角工作区出现腰升静脉或(和)椎间静脉下支至腰静脉的交通支。  结论  ⑴“三角工作区”为相对无血管区;⑵腰椎侧后方手术要注意入路区可能存在血管;⑶腰椎间孔穿刺时,针尖宜从两横突根中点,并紧贴椎板外缘刺入;⑷由于椎间孔出口区几乎被神经血管封闭,针刀在此处盲切危险性较大。

    改形 趾甲皮瓣与第2足趾联合移植再造拇指术的解剖学基础
    牟 勇, 黄 东, 吴伟炽, 张惠茹, 丁自海
    2010, 28(2):  131. 
    摘要 ( 24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改形 趾甲皮瓣与第2足趾联合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对 10例20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足标本(其中新鲜足标本5例10侧)进行显微解剖,观测营养 趾甲皮瓣、第2足趾骨皮瓣血供。  结果  趾甲皮瓣的血供为多源性,主要为 趾腓侧趾底动脉和 趾趾背动脉,二者外径分别为(1.5±0.3)mm、(0.9±0.2)mm; 趾甲皮瓣静脉为大隐静脉-第一跖背静脉- 趾腓侧趾背静脉;神经为 趾腓侧固有神经和腓深神经。剔除第2足趾甲皮瓣的第2足趾骨皮瓣血供为第2足趾胫侧趾底、趾背动脉,外径分别为(0.7±0.1)mm、(0.3±0.1)mm;静脉为大隐静脉-第一跖背静脉-第2足趾胫侧趾背静脉;神经为第2足趾胫侧趾底固有神经。 结论  趾腓侧趾底动脉、 趾趾背动脉及第2足趾胫侧趾底、趾背动脉起始、走行恒定,外径较粗,有较多皮肤穿支和恒定血供范围,可为改形 趾甲皮瓣与第2足趾联合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提供理想的血供。

    畸形与变异
    左侧肾、输尿管不完全型重复畸形 1例
    顿爱社, 孙丰刚, 李 跃, 刘 帅, 安淑红, 吕伯实
    2010, 28(2):  134. 
    摘要 ( 9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层影像解剖
    胎儿小脑发育的MRI研究及其意义
    刘 菲, 李振平, 刘树伟, 张忠和, 林祥涛, 耿鹤群, 徐君海
    2010, 28(2):  155. 
    摘要 ( 18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胎儿标本MR图像测量小脑的径线和体积,获得小脑发育指标的正常范围。 方法    87例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胎儿标本,胎龄为14~40周,行3.0TMR扫描,使用Amira软件分别测量小脑径线:横径(TCD),前后径(A-PD)、上下径(小脑蚓长度)及小脑体积(CV),并分析它们与胎龄的关系。 结果 小脑横径、前后径、上下径均随胎龄呈直线增长趋势,TCD=0.165FA-1.410(r2=0.929, P<0.05); A-PD=0.091FA-0.717(r2=0.833, P<0.05); (vermis length)=0.108FA-0.832(r2=0.859, P<0.05);小脑体积随胎龄增加呈指数曲线增长,CV=0.034 exp (FA/5.918)(r2=0.915,P<0.05),小脑体积的倍增时间为4.1周。 结论 胎儿标本MR图像可以清晰并准确的显示胎儿小脑大小的发育变化,所得测量结果可为临床宫内胎儿小脑发育状况的诊断与评估提供解剖和影像学依据。

    额窦气化与嗅凹深度关系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赵春红, 冯云海, 杨秀军
    2010, 28(2):  159. 
    摘要 ( 18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分析额筛区与额窦高度气化之间相关性的影像解剖学。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患者200侧的鼻窦CT,在冠状位上测量眶板垂直切线与前颅底交点,此点与中鼻甲骨质筛板附着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眶板垂直切线与中鼻甲骨质筛板附着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结果    眶板垂直切线与前颅底交点,此点与中鼻甲骨质筛板附着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在嗅凹深度≤3mm的角度是(34.52±5.09)°;在嗅凹深度4~7 mm的角度是(42.80±6.19)°;在嗅凹深度≥8 mm的角度是(52.80±4.89)°。眶板垂直切线与中鼻甲骨质筛板附着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左侧(10.12±1.44)mm、右侧(11.18±1.45)mm。 结论    额窦高度气化与眶板垂直切线与前颅底交点,这点与中鼻甲骨质筛板附着点的连线与水平线夹角的大小有关,这个夹角越大额窦高度气化发生的几率越大、同时嗅凹也较深。

    正常女性下颌角区多层螺旋CT解剖学研究
    罗 奇, 柳大烈, 韩路军, 张 劲, 王竞鹏
    2010, 28(2):  162. 
    摘要 ( 22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测量下颌骨后缘、下颌角、下颌骨下缘骨皮质的厚度,为下颌角缩小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60例正常青年女性的下颌骨,MPR重建后测量双侧下颌骨后缘、下颌角、下颌骨下缘三段内外板及边缘骨皮质厚度。所得到的结果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左侧下颌骨后缘内外板及边缘骨质厚度分别为(2.13±0.29) mm,(2.89±0.35) mm,(4.40±0.66) mm; 左侧下颌角内外板及边缘骨质厚度分别为(2.15±0.35)mm,(2.91±0.36)mm,(5.80±1.23) mm; 左侧下颌骨下缘内外板及边缘骨质厚度分别为(2.20±0.41)mm,(3.02±0.42)mm,(4.31±0.68)mm。右侧下颌骨后缘内外板及边缘骨质厚度分别为(2.14±0.25)mm,(2.73±0.29) mm,(4.17±0.59) mm; 右侧下颌角内外板及边缘骨质厚度分别为(2.25±0.25)mm,(2.76±0.32)mm,(5.60±1.06)mm; 右侧下颌骨下缘内外板及边缘骨质厚度分别为(2.40±0.39)mm,(2.99±0.41)mm,(4.15±0.65) mm。双侧下颌骨后缘外板、下颌角外板及下颌骨下缘内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侧各段骨皮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层螺旋CT对下颌骨后缘、下颌角、下颌骨下缘骨皮质厚度的测量对下颌角缩小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确保手术精确实施、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手术的并发症。 

    腰骶神经根变异的三维MR-PROSET影像观察
    冉鹏程, 柴晓明, 李松柏, 李 琳, 刘 波, 刘玉品
    2010, 28(2):  166. 
    摘要 ( 29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T三维重建对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不同置钉技术的安全性评估
    段 扬, 靳安民, 闵少雄, 胡孔和, 张 力
    2010, 28(2):  170. 
    摘要 ( 23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偏角对颈椎理想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刘庆余, 高 明, 陈建宇, 苏培强, 黄东生
    2010, 28(2):  174. 
    摘要 ( 22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胫骨远端后内侧CT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洪加源, 丁真奇, 康两期, 翟文亮, 练克俭, 延净德, 郭林新
    2010, 28(2):  178. 
    摘要 ( 29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研制国人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型钢板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将40例成人活体胫骨进行螺旋CT扫描并重建三维图像,测量胫骨远端后内侧后翻角度、扭转高度、置钉安全区高度等解剖学指标并与整体信息作相关分析。 结果 胫骨远端后内侧后翻角度由外向内逐渐增大,而扭转高度由外向内则逐渐降低。胫骨远端后内侧后翻角度与身高、性别及年龄无显著性相关,胫骨远端后内侧置钉安全区高度、扭转高度与身高有正向直线相关,与性别、年龄无显著性相关。 结论 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学指标及测量的数据对国人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型钢板的设计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解剖学指导意义。

    胆囊管低位的MRCP诊断
    袁 飞, 刘银社, 赵 军, 袁 滨, 张忠强, 艾克文
    2010, 28(2):  181. 
    摘要 ( 34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胆囊管低位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方法 搜集 2004年4月~2009年6月期间行MRCP检查的304例病人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胆总管末端到左右肝管分叉处的距离(a)和从胆总管末端到胆囊管汇合处的距离(b),其比值(b/a)小于0.33(或1/3)者为胆囊管低位。同时确定胆囊管的汇合方位、长度、直径及其并发症。  结果 304例病人中诊断胆囊管低位者占3.6%(11例),其中72.7%(8例)的胆囊管低位者的胆囊管汇入点位于胆总管左侧壁,后侧壁为18.2%(2例),右侧壁为9.1%(1例)。除1例10岁儿童的胆囊管长为38.5mm外,其余均大于40mm的正常最大值。63.6%(7例)的胆囊管低位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  结论 MRCP是确定胆囊管低位的一种快速、有效及无创性检查方法,对手术设计及避免胆道损伤起着重要作用。

    实验研究
    sTβRⅡ拮抗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内TGF-β1诱导的Smad信号和肌成纤维细胞分化
    廉瑞青, 陈跃杰, 许增禄, 张晓东
    2010, 28(2):  184. 
    摘要 ( 17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可溶性转化生长因子-β1Ⅱ型受体 (sTβRⅡ) 对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内TGF-β1诱导的Smad信号和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的抑制效应。  方法 培养新生大鼠的心肌成纤维细胞,随机分为4组:PBS对照组、TGF-β1 (5 ng/ml)组、sTβRⅡ (50 ng/ml)组和TGF-β1+ sTβRⅡ组。30 min、1 h和2 h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P-Smad2和Smad3的表达;24 h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α-SMA的表达。  结果 与PBS对照组相比,TGF-β1组P-Smad2、Smad3(核阳性率)和α-SMA的表达显著性升高  (P<0.05);与TGF-β1组相比,TGF-β1+sTβRⅡ组P-Smad2、Smad3(核阳性率)和α-SMA的表达明显降低 (P<0.05)。 结论  sTβRⅡ可拮抗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内TGF-β1诱导的Smad2/Smad3蛋白的磷酸化与核转位,阻断Smad信号转导通路,抑制肌成纤维细胞分化。

    IGF-1在股骨头再造关节软骨化生中的作用
    于晓兵, 赵德伟, 王铁男, 王本杰
    2010, 28(2):  188. 
    摘要 ( 18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分析大转子骨瓣表面骨膜及腱膜等纤维结缔组织向关节软骨转化的规律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软骨化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制备液氮冷冻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ONFH)的动物模型。左侧股骨头造模后即缝合关节囊,右侧股骨头根据分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A 组(骨瓣治疗组):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进行股骨头再造; B组(骨瓣加Ad-IGF-1基因治疗治疗组):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股骨头再造,关节内注入表达IGF-1的腺病毒载体(Ad-IGF-1);两组动物分别于3,6,12,18,24周每批4只处死,对骨瓣进行大体观察,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  结果    所有动物左侧冷冻区组织坏死,纤维状物覆盖,碎片样组织修复。组织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证实A组右侧骨瓣区自6周出现透明软骨细胞,B组右侧骨瓣区自3周出现透明软骨细胞,B组较A组修复效果好。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大转子表面的骨膜及腱膜能够向关节软骨化生,IGF-1对大转子表面的骨膜及腱膜向关节软骨化生有促进作用, 为ONFH的外科治疗及生长因子的应用提供基础。

    EphA5介导胚胎中脑神经上皮干细胞向纹状体投射的实验研究
    房 芃, 杨 昆, 刘文静, 杨淑华, 杨 洁, 张 静, 李振华, 杨 琳, 孙晋浩
    2010, 28(2):  193. 
    摘要 ( 16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轴突导向分子EphA5在胚胎中脑神经上皮干细胞向靶组织纹状体特异性投射中的作用。 方法    自孕11 d大鼠取材胚胎中脑神经上皮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应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EphA5在神经上皮干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取材鼠脑纹状体组织,应用冰冻切片、RT-PCR 及Western-blot等方法检测EphA5的配体Ephrin-A5的特异表达情况;将胚胎中脑神经上皮干细胞与新生鼠纹状体组织块联合培养,观察细胞的靶向生长情况。 结果 体外培养的胚胎中脑神经上皮干细胞可明显向纹状体生长并呈EphA5阳性,靶区纹状体组织中可检测到其配体Ephrin-A5高表达。  结论    轴突导向分子EphA5受体及其配体Ephrin-A5可介导胚胎中脑神经上皮干细胞向纹状体组织的靶向生长。

    骨骼肌成肌干细胞体外三维与平面培养的比较研究
    艾鹤英, 秦建强, 余 磊, 廖 华
    2010, 28(2):  198. 
    摘要 ( 23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三维与平面培养C2C12细胞形态及功能差异。  方法 I型胶原和Matrigel  Matrix修饰Sylgard 184铸槽和普通培养皿,分别接种C2C12细胞悬液,细胞增殖至80%融合时换含2%马血清的DMEM/F12诱导分化获取成熟的肌管;倒置显微镜观察肌管形态,RT-PCR和免疫荧光检测。  结果 Sylgard 184铸槽表面的C2C12细胞诱导分化5d出现多核、极性肌管,17 d时肌管增粗成熟、极性平行,融合形成肌组织类似物,厚0.15 mm,有自主收缩性;扫描电镜见肌管之间排列紧密、重叠,具有三维性;而平面培养肌管小而排列紊乱。RT-PCR表明三维培养的MyoD、Myogenin mRNA表达更为显著; Myogenin、Desmin、F-actin、MHC和nAChR蛋白检测显示,极性肌管内荧光蛋白的表达更密集。  结论 三维培养更有利于成肌细胞的体外极性分化和肌管间细胞连接的形成,分化肌管的存活时间较长,有利于成肌分化因子和收缩蛋白的表达, 是骨骼肌的发生发育、应力加载和骨骼肌肌病良好的体外研究模型。

    外周血基质干细胞培养鉴定及其向施万细胞的诱导分化
    戴 翔, 占小多, 江沿文, 汤银娟, 张丽华, 刘忠英, 董为人, 郭家松
    2010, 28(2):  203. 
    摘要 ( 17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体外分离培养大鼠外周血基质干细胞(PBMSCs)并诱导分化为施万细胞的潜能。 方法 从SD大鼠取血分离培养PB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对其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检测与鉴定,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rdU作用4h后BrdU的阳性率。PBMSCs经β-巯基乙醇、全反式维甲酸及复合条件培养基等三个步骤向施万细胞定向诱导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S-100和P75的表达。 结果 流式细胞术显示培养获得的PBMSCs中 CD11b、CD29、CD45、CD49d 、CD90及CD106的阳性率分别为19.97%、99.96%、46.62%、5.46%、71.22%和10.76%。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PBMSCs呈CD34阴性,而BrdU阳性率为(34.1±4.3)%。PBMSCs经定向诱导后S-100和P75的阳性率分别是(75.2±4.1)%和(78.9±4.6)%。 结论 从外周血分离获得的干细胞符合基质干细胞的特性,这些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诱导分化成为施万细胞。

    畸形与变异
    右侧不完全重复肾输尿管并左侧重度积水马蹄肾1例
    张际青, 张 勇, 张 鹏, 王 飚, 王 勇, 张小东
    2010, 28(2):  207. 
    摘要 ( 12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研究
    兔脊髓压迫器的研制及其评价
    孙宇星, 唐文静, 黄海霞, 王兴路, 刘桂勇, 孙善全
    2010, 28(2):  208. 
    摘要 ( 23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一种新型、可靠的脊髓压迫动物模型,为探索脊髓受压后的分子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根据兔椎骨及脊柱的形态特点,设计一种新型的兔脊髓压迫器,并用以制作兔脊髓急性压迫模型。运用改良Tarlov法、TTC、HE及Nissl染色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 结果 脊髓受压后,兔后肢的肌力减退、行动迟缓;TTC结果显示压迫段及其相邻节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压迫后段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及组织坏死;脊髓受压后出现组织水肿,神经元肿胀、核固缩,尼氏体减少甚至消失等病理改变。 结论 ①用自行设计的压迫器制作兔脊髓压迫模型具有方法简便、科学、重复性强等特点;②本实验制作的兔脊髓压迫模型是用于研究脊髓压迫性损伤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理想模型。

    临床生物力学
    下胸椎前路单钉棒固定系统有限元分析
    李筱贺, 由 博, 李少华, 李志军, 王 星, 陈海芳, 张业辉, 徐达传
    2010, 28(2):  214. 
    摘要 ( 24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T11~12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单钉单棒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单钉单棒所受应力对其进行改进。  方法    对一名成年男性进行螺旋CT扫描,将所得数据导入计算机,通过Mimics13.0软件和Ansys11.0有限元软件建立T11~12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单钉单棒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在椎体上表面施加500N压力和10Nm的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四种生理载荷,观察不同载荷下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并对其进行比较。  结果   下位椎体钉尾部与连接棒下段为应力较集中部位,两部位在侧弯时最小,旋转时最大,旋转运动容易导致这两部位疲劳性断裂。  结论    侧前方单钉棒固定系统应增粗螺钉尾部与连接棒的下端或术后严格限制腰椎的各方向活动尤其是旋转,以减小两部位的应力,降低螺钉疲劳断裂的可能性。

    肘后正中尺骨鹰嘴矢状面薄片截骨入路的可显露范围及其生物力学评价
    郑干轩, 胡奕山, 林慰光, 施彦璋, 赵卫东, 林本丹
    2010, 28(2):  218. 
    摘要 ( 28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肘后正中心的手术入路,即尺骨鹰嘴矢状面薄片截骨入路的可显露范围以及缝线固定后的效果,探讨其用于肱骨髁间骨折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    在18具新鲜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上, 行肘后正中尺骨鹰嘴矢状面薄片截骨,观察测量此入路对肱骨远端的可显露范围,用PDS-Ⅱ缝线原位间断缝合所截两侧肌骨瓣,以MTS 试验机模拟持续被动运动进行屈伸疲劳试验,检测固定效果。 结果    ①所有标本均能完全显露向内至肱骨内髁及髁上的内侧面,向外至肱骨外髁及髁上外侧面,屈曲肘关节至 100°以上则可将髁间窝、滑车及肱骨小头的后、下关节面完全显露。②疲劳试验前后横向距离差值、纵向距离差值分别为:(0.025±0.009)mm、(0.030±0.009) mm,均不超过0.05 mm(P<0.001)。  结论    肘后正中尺骨鹰嘴矢状面薄片截骨的新入路显露肱骨髁间满意,缝线固定两侧肌骨瓣后完全能满足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要求,此新的手术入路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理想入路。

    临床研究
    带腓肠肌肌腱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皮瓣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
    董忠根, 王志华, 刘立宏, 倪江东, 何爱咏
    2010, 28(2):  222. 
    摘要 ( 24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带腓肠肌肌腱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皮瓣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的效果。 方法    复合皮瓣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6例,其中3例跟腱背侧部分缺损,2例跟腱内侧部分缺损,1例跟腱完全缺损。切取带腓肠肌肌腱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皮瓣时,保持肌腱与皮瓣深筋膜的联系。皮瓣大小7 cm×5 cm~11 cm×10 cm, 腓肠肌肌腱大小为5 cm×3 cm~9 cm×4 cm。  结果     6例皮瓣均完全成活,感染控制;6例术后随访3~50个月,皮瓣外观满意,无跟腱再断裂者。患侧踝关节屈伸范围基本正常,功能评定,优5例,良1例。 结论    带腓肠肌肌腱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复合皮瓣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后跟腱粘连轻,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双蒂腓肠肌皮瓣修复跟腱复合缺损的改进及其解剖学依据
    朱跃良, 徐永清, 李 军, 杨 军, 何晓清, 范新宇
    2010, 28(2):  225. 
    摘要 ( 26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改进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术式,细化其修复跟腱复合组织缺损适应证,减少供区创伤。方法  0侧成人下肢标本,模拟只切断比目鱼肌近端附着点、保留跟腱远端完整性的双蒂腓肠肌V-Y推进皮瓣,测定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下皮瓣下滑的距离。结果  在膝关节屈曲0°、30°、60°、90°时,上述方法后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3.83±5.31)mm、(25.00±2.83)mm、(32.67±4.41)mm、(39.50± 4.85)mm。结论  双蒂腓肠肌V-Y下滑术式中只切断比目鱼肌近端附着点后重建,保留跟腱远端完整性的这一改进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适用于40mm以内的成人跟腱复合组织缺损。

    畸形与变异
    双侧示指短伸肌1例
    陈 波, 高 云, 廖新品, 刘建川
    2010, 28(2):  227. 
    摘要 ( 11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Choke vessels 与穿支皮瓣的扩展
    毛以华, 唐茂林
    2010, 28(2):  228. 
    摘要 ( 12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计算机辅助设计重建下颌骨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李 燕, 张美超, 殷学民
    2010, 28(2):  231. 
    摘要 ( 10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畸形与变异
    异位脾并血管变异的多层螺旋CT检查
    刘 鹏, 李 坤, 李春燕
    2010, 28(2):  233. 
    摘要 ( 7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SCT诊断复杂下腔静脉畸形1例
    陈光文, 宋 彬
    2010, 28(2):  235. 
    摘要 ( 10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双上腔静脉伴胸导管变异1例
    朱俊宇, 田 由, 朱星红
    2010, 28(2):  236. 
    摘要 ( 14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胎儿静脉导管及肝静脉注入部位变异1例
    杨 铭, 马玉祥, 胡金秋, 于翠萍, 李泽宇, 刘 畅, 吴坤成, 钟光明
    2010, 28(2):  237. 
    摘要 ( 13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