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3-25
      
    应用解剖
    后交通动脉池及相关蛛网膜的显微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宋海民, 漆松涛, 樊 俊, 黄广龙, 黄理金, 冯文峰, 李伟光, 陆云涛
    2011, 29(2):  119-123. 
    摘要 ( 24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后交通动脉池(PComA池)及相关蛛网膜的显微解剖特点进行描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察PComA池及相关蛛网膜的膜显微特点。  结果 PComA池出现率60%(12侧)。组成PComA池前壁为后交通膜,若此膜缺失,则与与颈内动脉池(ICA池)相通;后壁为liliequist膜间脑叶和中脑叶;内侧壁为颈内动脉内侧膜以及liliequist膜中脑叶和间脑叶发出的纤维或束带;外侧壁前段为ICA外侧膜或颞叶内侧面,后段为liliequist膜中脑叶发出的许多附着于动眼神经和PComA上的蛛网膜小梁;上外壁为脚膜;底壁为颅底蛛网膜和liliequist膜间脑叶,各个膜的特点各不一样。  结论 明确了PComA池及相关的膜的组成和特点及临床意义。

    内镜下远外侧髁后锁孔手术入路至岩下斜区的应用解剖学
    彭志强, 田广永, 徐达传, 付万新
    2011, 29(2):  124-127. 
    摘要 ( 13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内镜下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治疗岩下斜区及周围疾患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0具尸体头标本于乳突后作纵向“S"型、约7 cm长头皮切口,上缘起自乳突中点向后2 cm处,下界至C2水平。做直径约2 cm的骨窗,牵开小脑半球,内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  结果 内镜下可以观察到后组脑神经的出颅部位,包括颈静脉孔和舌下神经管内口,此外,还可以显露脑干腹侧面的结构及椎动脉的末端。神经与血管间复杂毗邻关系亦可得以显示;骨窗外缘至颈静脉内口的距离为(1.75±0.29) cm。  结论 内镜的使用,可缩小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的骨窗;副神经的脊髓根及颈静脉孔内口均可以作为经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内镜下岩下斜区结构的定位标识。

    神经内镜下经纵裂胼胝体侧脑室入路的应用解剖
    吴春富, 陆 华
    2011, 29(2):  128-130. 
    摘要 ( 15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临床开展神经内镜下经纵裂胼胝体侧脑室入路到达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  方法 对10例成人尸头标本经纵裂胼胝体前部侧脑室入路在神经内镜下观察侧脑室、第三脑室结构并测量数据。  结果 (1)胼胝体厚度(6.1±1.2)mm,室间孔长、宽径为(5.6±1.4)mm、(3.0± 1.6)mm,中间块长、宽径(6.3±1.8)mm、(3.4±1.2)mm;(2)冠状缝前5cm引流静脉很少;(3)神经内镜观察侧脑室前角、侧脑室体部及室间孔的Y形结构,且可以通过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进行较好的暴露和观察;(4)胼胝体切开1.5 cm,硬质内镜操作空间和观察范围受限,胼胝体切开2.0 cm时,适合神经内镜操作和观察。  结论 经纵裂胼胝体前部侧脑室入路按生理间隙进入,操作距离短,内镜直接指向室间孔,可同时显露对侧脑室,是处理双侧脑室、室间孔区及第三脑室病变的理想入路。

    面神经乳突段的应用解剖
    王君玉, 党瑞山, 卢亦成, 廖建春
    2011, 29(2):  131-134. 
    摘要 ( 22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侧颅底手术中面神经乳突段的定位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  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8例16侧,电动磨钻轮廓化乳突,暴露3个半规管、面神经乳突段全长。测量面神经乳突段的长度、宽度、面神经乳突段始端及末端与周围重要结构的距离,并观察面神经乳突段与周围毗邻结构的关系。  结果 面神经乳突段的长度为(11.04±1.03)mm,宽度为(2.29±0.39)mm。面神经乳突段起始部到乙状窦、外耳道后上棘、颅后窝硬膜、岩上窦-乙状窦-横窦交点、后骨半规管的最近距离分别为(9.41± 2.06)mm、(15.61±2.11)mm、(5.96±1.51)mm、(20.20±3.44)mm、(3.84±0.14)mm。面神经乳突段末端-乙状窦 、外耳道后上棘、乳突尖、颅后窝硬膜、岩上窦-乙状窦-横窦交点的最近距离分别为(7.05±2.01)mm、(20.32±2.69)mm、(16.48±2.48)mm、(7.97±2.61)mm、27.38±4.21)mm。  结论 外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二腹肌嵴是面神经乳突段定位的重要标志,面神经乳突段走行于外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二腹肌嵴前端形成的三角形内。

    喉部动脉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谢拥军, 罗天友, 吴少平
    2011, 29(2):  135-139. 
    摘要 ( 17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喉部动脉分布的形态学特点,为喉部肿瘤的三维放射治疗、喉移植及喉部修复重建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10例(男,女各5)结构完整的喉部标本铸型,用盐酸腐蚀,观察喉部动脉分支,游标卡尺测量血管粗细大小;(2)20例(男,女各10)结构完整的喉部标本用过氯乙稀和硫酸钡混合铸型,采用美国GE Signa MR/i型1.5T等全身MR扫描仪进行水平面和矢状面的扫描,获得得到喉部血管的的影像学数据;(3)20例(男,女各10)结构完整的喉部标本铸型,进行1mm/片磨铣,进一步确定喉部动脉与周围器官组织的位置关系,对供应喉部血液的血管进行定位分析;10例(男,女各5)动脉铸型的喉部标本在体视显微镜(coic xtl 23:7.5-30倍)下进行观察。对喉部动脉分支分布走行进行分析定量。  结果 喉部血供主要来自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分支,左、右甲状腺上动脉的长度为(4.2±0.2)cm和(4.0±0.2)cm,起始点的口径为(1.5±0.3cm),甲状腺上动脉入喉后分出7个主要分支,分别为甲状腺上动脉第1分支--第7分支;左、右甲状腺下动脉的长度为(2.3±0.27)cmm和(2.2±0.27cmm),起始点的口径为 (1.6±0.37)mm,入喉点口径为(1.4±0.3) mm和(1.3±0.3) mm。甲状腺下动脉入喉后分出4个主要分支,分别为甲状腺上动脉第1分支--第4分支。  结论 采用这4种不同的形态学研究方法对喉部动脉分支分布走行特点的观察分析和定量研究,较详细的获得了喉部动脉的走行分布大小及分布位置,以及喉各部位的血管分布情况。

    肘管与滑车上肘肌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贾科锋, 丁 实, 翟丽东, 袁 武, 刘庚辰, 李云生
    2011, 29(2):  140-144. 
    摘要 ( 25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治疗肘管综合症的原位松解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14 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肘部标本,11例行大体解剖观察肘管特点,3例分别制成1mm厚的水平、冠状和矢状位火棉胶切片。并利用水平切片的图像对肘管等结构进行三维重建。  结果 肘管的底由肘关节囊和尺侧副韧带前、后及横束构成,顶由肘管支持带或滑车上肘肌和尺侧腕屈肌的肱尺两头之间的筋膜构成。滑车上肘肌起自内上髁,其上部以筋膜止于鹰嘴内侧缘;中下部分直接止于鹰嘴内侧缘。在尺神经沟水平,有一筋膜蒂将尺神经连于底的后外侧部分。  结论 对于滑车上肘肌引起的尺神经卡压者,合理切除此肌肉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筋膜蒂可能有防止尺神经过度运动以及半脱位的作用。

    尺动脉近段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基础
    陈超勇, 岳素琴, 魏在荣, 林加福, 郑和平, 张发惠
    2011, 29(2):  145-148. 
    摘要 ( 17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尺动脉近段穿支蒂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①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走行与分布;②尺动脉近段穿支与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  结果 ①前臂内侧皮神经前支较粗长,与贵要静脉伴行,在前臂沿尺侧腕屈肌内侧缘或尺侧腕屈肌与掌长肌肌腱之间的浅筋膜中下行,分布于前臂掌面尺侧,远侧可达腕横纹;②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其中尺动脉近段穿支的位置相对恒定,自尺动脉起始后,先经指浅、深屈肌之间,后沿指浅屈肌与尺侧腕屈肌之间下行,在肱骨内上髁下8.7 cm处穿过深筋膜浅出至皮下组织中,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前臂内侧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在指浅屈肌与尺侧腕屈肌之间形成顺沿肌间隙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纵轴的血管丛。穿支蒂干长( 2.0±0.2) cm, 外径( 0.9±0.2) mm。  结论 可形成尺动脉近段穿支蒂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肘部软组织缺损。

    畸形与变异
    腋神经走行变异1例
    王洪羽, 陈旭东, 晏发隆
    2011, 29(2):  148. 
    摘要 ( 8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的血供研究
    葛军委, 黄 东, 张惠茹, 吴伟炽, 江钦文, 黄国英
    2011, 29(2):  149-151. 
    摘要 ( 17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与肌皮瓣血供之间的关系。  方法 17例新鲜成人小腿标本,16例灌注红色乳胶,1例灌注明胶氧化铅。解剖观测小腿后区各层中血管的解剖特点,重点观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与肌皮动脉穿支之间的交通吻合。  结果 (1)外踝尖上10 cm内,后外侧肌间隔内腓动脉发出0~3支穿支,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及其延续的跟外侧动脉,共发出2~3条皮肤穿支;(2)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在深筋膜下与两侧的腓肠肌肌皮动脉穿支间有2~7个吻合支,在深筋膜上与两侧的腓肠肌肌皮动脉穿支间各有2~3个吻合支。在腓肠肌的腱腹交界近侧2~4 cm内,与1~3支肌皮动脉穿支血管恒定交通吻合。  结论 (1)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与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皮动脉穿支之间有恒定的交通吻合,是远端蒂腓肠神营养血管肌皮瓣血供的基础;(2)在没有较粗的血管穿支的个体可将蒂部相邻的两个穿支包含在蒂内。

    带监测皮岛的胫前动脉穿支骨膜瓣设计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江钦文, 黄 东, 吴伟炽, 葛军委, 黄国英
    2011, 29(2):  152-154. 
    摘要 ( 15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处临床解剖学研究
    何国超, 汪青春, 向孝兵, 胡星荣
    2011, 29(2):  155-158. 
    摘要 ( 15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股内侧肌髌骨止点形态分布对选择TKA股内侧肌下入路的临床意义
    黄保华, 高兴华, 林宇进, 侯之启
    2011, 29(2):  159-161. 
    摘要 ( 14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下胫腓联合稳定复合体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刘增君, 李 军, 孟 臻
    2011, 29(2):  162-164. 
    摘要 ( 18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下胫腓联合稳定复合体的解剖研究,分析下胫腓关节损伤的机制,为临床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8侧标本上,对下胫腓稳定复合体进行层次解剖及通过暴力实验制作下胫腓关节损伤模型以模拟临床多见的下胫腓关节损伤症状。  结果    下胫腓稳定复合体由四条韧带组成,分别为胫腓下联合前韧带、胫腓下联合后韧带、胫腓下联合横韧带及胫腓骨间韧带组成。模拟实验中,足向外翻向后旋转时,胫腓下联合前韧带首先撕裂而胫腓下联合后韧带和胫腓下联合横韧带保存完整。  结论    当下胫腓稳定复合体损伤时,会出现下胫腓关节分离,对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患者应将完全断裂的韧带早期修补重建。

    股四头肌腱的临床应用解剖
    张新潮, 朱行飞, 戴正寿, 谭德炎
    2011, 29(2):  165-167. 
    摘要 ( 18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临床应用股四头肌腱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提供临床解剖学资料。  方法 在1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20只膝关节)解剖观察股四头肌腱的形态和走行关系以及在髌骨附着点的解剖学特点,测量股直肌腱起止点宽度、长度以及髌骨上极的厚度。  结果 股直肌止点的宽度为(3.20±0.33)cm。起点的宽度为(1.28±0.25)cm。完全为腱性组织的长度为(6.96±0.80)cm。股直肌腱近侧端约4/5完全游离,远侧端约1/5与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融合,共同构成股四头肌腱,附着于髌骨上极前方约3/4部分。髌上极的平均厚度为(2.22±0.14)cm。  结论 股四头肌腱的的解剖学特点,完全使其可以作为临床上行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的供区之一。

    畸形与变异
    肝总动脉分支变异1例
    郦婷婷, 黄剑飞, 金婷婷, 贾圆圆, 金荣盘, 刘文庆
    2011, 29(2):  167. 
    摘要 ( 9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安全区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意义
    朱乃锋, 张 睿, 陈云丰, 陆 叶, 何鸿陶, 陆义安
    2011, 29(2):  168-170. 
    摘要 ( 13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测量旋肱前动脉和腋神经解剖学数据,为寻求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安全区提供必要的解剖学依据。  方法 20具成人尸体标本,用游标卡尺测量肱骨近端旋肱前动脉、腋神经相对于手术切口和骨性标志的距离。  结果 肩峰锁骨端下缘与旋肱前动脉上缘垂直距离为(5.1±0.2) cm(4.6~5.5 cm)、小结节顶点与旋肱前动脉上缘垂直距离为(2.5±0.2)cm(2.0~3.0 cm)、旋肱前动脉的横径为(2.6±0.2)mm (2.2~3.1 mm)、旋肱前动脉与肱骨干长轴的夹角为(14±4)°(5~22°)、肩峰前下缘与腋神经上缘的垂直距离为(6.3±0.5)cm(5.2~7.0 cm)、大结节顶点与腋神经上缘的垂直距离为(3.5±0.2)cm(3.2~4.1 cm)、腋神经与肱骨干长轴垂线的夹角为(22±7)°(8~37°)、三角肌前外1/3间隙处腋神经横径为(4.2±0.8)mm(3.7~5.5 mm)。  结论 本研究得出了旋肱前动脉和腋神经上方相对于手术切口和骨性标志的安全区,以避免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时损伤旋肱前动脉和腋神经。

    鼻唇沟还原式手术设计的解剖学基础
    周冬根, 丁自海, 韩颖, 曹志明, 王木生, 刘志勇, 熊晓林
    2011, 29(2):  171-173. 
    摘要 ( 14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鼻唇沟区域的还原式美容手术设计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采用经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红色乳胶动脉灌注的成人女性尸头10例,应用显微手术器械,沿着颞部发际线、耳屏内侧、下颌角下颌骨体边缘连线作切口,分层显微解剖。  结果 ①在提上唇鼻翼肌上外缘和眶下缘之间皮下肌腱膜系统(SMAS)下可见一自外上向内下的组织疏松间隙,可作为提紧软组织,改善鼻唇沟的分离腔隙;②起自颧骨与上颌骨交界处骨膜,终止于颊部的SMAS筋膜和皮肤上的韧带—颊上颌韧带,该韧带上部脂肪组织较多,韧带以下脂肪较少,是鼻唇沟皱襞形成的解剖要素。  结论 鼻唇沟的加深与衰老所致皮肤、脂肪、韧带松弛和肌肉运动、重力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分析不同个体的鼻唇沟形态学结构特点,采用符合解剖结构和运动特点的术式矫正,可以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殷永芳, 聂诗鑫, 涂植涛, 郭 璐, 孙善全
    2011, 29(2):  174-178. 
    摘要 ( 22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解剖肝动脉,分析其变异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随机选取74具尸体,充分解剖暴露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对肝动脉的起源、行径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  结果 本研究观察到Hiatt六种分型中的三种: Ⅰ型正常型占77.02%(57例):肝总动脉起于腹腔干,分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肝固有动脉,后者又分为肝左、中、右动脉;Ⅱ型占9.47%(7例):替代性或副的肝左动脉起于胃左动脉;Ⅴ型占1.35%(1例):肝总动脉起于肠系膜上动脉。除此之外,还观察到三种罕见的类型:Ⅶ型占6.76%(5例):替代性肝左动脉起于肝总动脉;Ⅷ型占2.70%(2例):替代性肝右动脉起于胃十二指肠动脉;Ⅸ型占2.70%(2例):替代性肝左动脉与胃及食管的动脉分支共干,在本研究中,称其为共干动脉,起于腹腔动脉。  结论 本研究在小样本中观察到3种罕见的变异类型,提示肝动脉变异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偶然性。临床医生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畸形与变异
    颈升动脉自主动脉弓发出变异1例
    兰志浩, 王浩, 刘文庆
    2011, 29(2):  178. 
    摘要 ( 8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层影像解剖
    术前应用螺旋CT个体化测量在骶髂关节置钉中的意义
    刘新园, 黄继锋, 刘 忠, 赵卫东, 田龙海, 段连鸿
    2011, 29(2):  179-183. 
    摘要 ( 15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前应用螺旋CT个体化测量健侧螺钉钉道参数,指导术中置钉的可行性。  方法 ⑴对10例冰冻正常成人骨盆标本进行螺旋CT扫描与多平面重组,在不同重组图像中依次测量左右侧S1螺钉的进针方向、进针点与髂后上、下棘的距离、钉道的长度与安全角度等参数;⑵将10例骨盆标本左右侧骶髂关节制成垂直不稳定贩折模型,然后左右侧骶髂关节分别根据对侧的CT测量结果进行个体化置钉验证。  结果 ⑴进针方向与冠状面、水平面的夹角分别为(25.95± 1.39)°与(19.61±2.97)°,进针点与髂后上、下棘的距离分别为(37.17±2.90)mm与(38.23±1.69)mm,冠、轴状面上的安全角度分别为(19.87±1.61)°与(23.84±2.08) °;⑵左侧骶髂关节所置10枚螺钉均安全、准确地到达S1椎体预定位置;右侧骶髂关节所置螺钉除1枚偏离突出骨质外,其余9枚均安全到达S1椎体预定位置。  结论 切开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前应用螺旋CT个体化测量健侧螺钉钉道参数,指导术中置钉的方法是可靠的。

    成人CT血管成像横窦体表定位研究及其意义
    盛 波, 吕富荣, 肖智博, 欧阳羽, 吕发金, 邓金木, 刘 楠
    2011, 29(2):  184-187. 
    摘要 ( 25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于64排螺旋CT确定横窦和乙状窦的体表定位,评价采用上项线和颧弓-枕外隆突连线作为横窦标志的准确性,为横窦区入路相关手术的骨窗定位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回顾性重建100例进行过64排螺旋CT头部CTA检查患者的横窦和乙状窦影像,对比观察体表骨性标志与静脉窦的位置关系,确定横窦的体表定位。  结果    星点主要位于横窦和乙状窦连接部的横窦侧;星点位于横窦和乙状窦连接部前上方占4%,星点恰好位于连接部占81%,星点位于连接部后下方占15%。颧弓-枕外隆突连线和上项线走行不完全一致,它们与横窦的关系多样;上项线与横窦走行不一致;颧弓-枕外隆突连线可作近段横窦的定位标志,但是随着它们向外移行,颧弓-枕外隆突连线则主要位于横窦下方,并且它们的距离越来越远。  结论    上项线不能代表颧弓-枕外隆突连线的走行,同时它们都不是定位横窦的可靠标志,64排螺旋CT的头部减影CTA检查可作为常规术前检查来明确个体解剖资料从而定位横窦和乙状窦,以便指导横窦区相关手术入路设计。

    应力负荷下兔肩袖急性断裂重建术后腱-骨修复过程中MRI评价
    李 森, 靳安民, 刘成龙, 王 清, 张 辉, 闵少雄
    2011, 29(2):  188-192. 
    摘要 ( 18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力刺激对肩袖腱-骨修复的促进作用。  方法 选取26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术前随机选取2只白兔行MRI检查,检查后处死,以熟悉解剖结构及正常对照用,余24只白兔建造兔肩袖腱-骨急性断裂止点重建术后动物模型。随机分为2组:应力负荷组与非应力负荷组。非应力负荷组正常笼养,应力负荷组术后2周进行双侧肩关节被动活动训练。分别于术后第2、4、6、8周训练结束后随机选取各组中3只白兔行肩关节MRI检查。  结果 术后2周,T2WI相可见所有兔冈上肌腱止点重建处呈现高信号。术后4周,T2WI相应力负荷组止点重建处低信号显示面积较非应力负荷组稍大。术后6周,T2WI相应力负荷组肌腱止点处腱样组织信号区域稍显宽大,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8周,T2WI相显示腱-骨断裂高信号,但高信号较前明显减少。组间比较,应力负荷组愈合肌腱中低信号面积稍显宽大,滑囊液性信号已无明星差别。  结论 MRI对肩袖断裂诊断及其修复过程中的监测敏感性相对较高,且一定的应力刺激在兔肩袖急性断裂术后腱-骨修复过程中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畸形与变异
    左肾发育不全伴多动脉供应变异1例
    冯 琪, 连艳艳, 何跃斌, 郑月霞, 杨嫣青, 高贵山
    2011, 29(2):  192. 
    摘要 ( 10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层影像解剖
    CT三维重建青少年胸椎椎弓根断面测量的解剖学研究
    王振锋, 李志军, 李筱贺, 蔡永强, 李庭斌, 王 星
    2011, 29(2):  193-196. 
    摘要 ( 18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青少年胸椎椎弓根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数据。 方法 多排螺旋CT对正常青少年(14~17岁)46例自愿者进行胸椎扫描,三维重建后,测量椎弓根高、椎弓根宽、椎弓根骨松质宽及椎弓根骨松质高,观察椎弓根内部骨质分布情况。 结果 椎弓根宽呈两端大、中段小的变化趋势,T4最小(3.85±0.77)mm,T1最大(8.12±1.39)mm;椎弓根高为逐渐增加的波浪形曲线,T3小峰:(10.93±0.88)mm, T12最大:(15.68±1.25)mm;椎弓根骨松质宽为先减小后增大,T11最大(5.24±1.3)mm;椎弓根骨松质高T4最小(5.74±2.4)mm,T11最大(13.18±2.3)mm。 结论 青少年胸椎真正能决定螺钉直径的是骨松质宽,椎弓根螺钉置入时应结合影像学资料,选择合适的螺钉及进钉部位和方向。

    畸形与变异
    罕见先天性第1掌骨缺如并重复拇指畸形1例
    齐树青, 陈渊辉, 陈明源
    2011, 29(2):  196. 
    摘要 ( 8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研究
    犬左心房与肺静脉自主神经的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高崇瀚, 汪飞, 姜蓉, 张 进, 殷跃辉
    2011, 29(2):  197-201. 
    摘要 ( 14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定量研究犬左心房(LA)及肺静脉(PV)不同区域心脏自主神经的分布,并探讨其在心房颤动中的意义。  方法    8只健康成年杂种犬于急性生理实验后立即处死,分别收集左心房后壁(PLA)、左心房顶(LAR)、左心房前壁(ALA)、房间隔(IAS)、左心耳(LAA)及肺静脉(PV),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标记交感、副交感神经,定量测定不同区域交感、副交感神经密度。  结果    交感、副交感神经在左心房和肺静脉不同区域间的分布相似。不同区域交感神经密度,除PV vs. PLA(P= 0.211), IAS vs. LAR (P =0.140)及 LAR vs. ALA(P=0.204)外,其余区域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 P<0.01);不同区域副交感神经密度,除PV vs. PLA (P= 0.256), IAS vs. LAR (P= 0.130), LAR vs. ALA (P= 0.238)及 ALA vs.  LAA (P= 0.124)外,其余区域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 P<0.01),不同区域交感、副交感神经密度由高至低依次均为:PLA>PV>IAS>LAR>ALA>LAA。交感、副交感神经密度从心房及肺静脉组织外层、心肌层至内层呈梯度下降,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肺静脉近端交感、副交感神经密度明显高于远端(P<0.001)。  结论    心脏自主神经在LA及PV呈区域异质性分布,这与房颤的发生及维持密切相关,在房颤的消融治疗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人脐血MSCs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效果及机制的初步探讨
    孙 丽, 于 丽, 张华芳, 王 力, 魏志新
    2011, 29(2):  202-207. 
    摘要 ( 16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分离纯化人脐血MSCs;制备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在术后3 d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培养液和BrdU标记的MSCs。移植后7、14、21、28 d,采用BBB评分法评估各组大鼠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MSCs在脊髓内的迁移、存活和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炎症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核因子(NF-κB)在脊髓损伤部位的表达规律。  结果 移植后28 d,MSCs移植组大鼠肢体功能恢复明显,与生理盐水组和培养液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7、14、21d,脊髓损伤区及周边均可见大量Brdu+细胞,其中BrdU+GFAP+细胞约占53.3%,BrdU+NSE+细胞约占 22.15%。相同时间点MSCs移植组HMGB1和NF-κB的阳性表达率远低于生理盐水组和培养液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人脐血MSCs移植后可替代损伤的神经细胞,并可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从而促进大鼠脊髓功能的恢复。

    CK19和TGF-α在大鼠肝纤维化部分肝切除后残肝中的表达
    岳学强, 施相空, 李娜娜, 臧卫东, 刘恒兴
    2011, 29(2):  208-212. 
    摘要 ( 15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肝纤维化大鼠部分肝切除后不同时间点CK19及TGF-α的表达,了解其胆管再生情况。  方法 雄性SD大鼠,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只。实验组腹腔注射CCl4制备肝纤维化模型,两组均进行肝部分切除术。进行免疫组织化学、HE染色,图像分析和数据统计。  结果 验组和对照组术后随时间延长CK19表达均呈增强趋势; 实验组术后各时间点CK19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随时间延长TGF-α表达均呈上升趋势,但实验组上升速度明显较对照组缓慢; 实验组术后 0d、1d、3d的TGF-α表达高于对照组。  结论    (1) 肝纤维化大鼠肝部分切除后CK19呈现高表达,提示肝纤维化部分切除可以促进肝卵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2) TGF-α对肝纤维化大鼠肝部分切除后肝卵圆细胞增殖及胆管再生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的体外相容性研究
    张 凯, 王大平, 朱伟民, 刘建全
    2011, 29(2):  213-216. 
    摘要 ( 16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与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支架材料的相容性,进一步验证nano-HA材料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 将rBMSCs与nano-HA支架材料在体外复合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材料的复合情况,用MTT法、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法检测材料对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结果 rBMSCs可以在nano-HA支架材料表面及孔隙中良好的黏附、迁移、增殖和分化,复合培养5 d后nano-HA支架材料对rBMSCs的增殖分化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论 rBMSCs与nano-HA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nano-HA支架材料可以作为rBMSCs良好的载体。

    临床生物力学
    无症状扁平足与正常足的足底压力和足弓形态对比研究
    王 亭, 王继松, 李 静, 刘一骏, 林若兰, 黄永红, 吴立军
    2011, 29(2):  217-221. 
    摘要 ( 17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与正常足青年女性对比分析得出无症状扁平足足底压力和足弓形态的特征。  方法 利用Zebris足底压力测量仪对正常足组(12例)和扁平足组(12例)进行直立状态和行走状态下的足底压力测试,并拍摄其负重位和非负重位的侧位X线片进行足弓形态测量,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双足直立时,扁平足组与正常足组的足底压力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单足直立时,扁平足组的前足负重比例增大;步行时,扁平足组与正常足组足底压力中心运动轨迹有明显区别。扁平足组负重位与非负重位的足弓形态各参数有显著差异(P<0.05),而且扁平足组负重位与正常足组负重位的足弓形态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无症状扁平足单足直立和行走状态的足底压力和足弓形态与正常足相比有明显区别,为评价、诊断和预防无症状扁平足提供定量化数据。

    以有限元分析为目标的Mimics颈椎建模的新思路
    樊继宏, 钟世镇, 焦培峰, 邬黎平, 张美超, 赵卫东, 李鉴轶
    2011, 29(2):  222-224. 
    摘要 ( 20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以有限元分析为目标的使用Mimics软件三维重建颈椎的方法。  方法 导入CT断层图像到Mimics软件,选取合适的灰度阈值,确定仅含C3~6四个颈椎整体的断层图像,使用单象素编辑擦除工具区分相邻椎骨的间隙,采用三维重建命令建立各个颈椎模型。  结果    C3~6三维模型中椎体和椎体之间的间隙呈现出前后低、中间高的特征,两两相邻椎骨的关节突间隙为一个象素甚至为零,4个颈椎三角片数量为78 300,节点数量为39 133,所获得颈椎C3~6模型边界清晰、关节突间距微小适合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和分析。  结论    在Mimics中先包含整体然后区分相邻颈椎边界的方法所建立的颈椎模型其边界清晰且间距微小,适合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和分析。

    新型双向锁定骨外固定器的生物力学评价
    郑 伟, 赵卫东, 李绍刚, 陈 春, 卢 巍, 黄文华
    2011, 29(2):  225-228. 
    摘要 ( 13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研究
    技术方法
    一种适用于冷冻切片的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鼠脑样本的制备技术
    李 晶, 薛松超, 冯 杭, 韩 道, 刘 谦
    2011, 29(2):  232-234. 
    摘要 ( 13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真空包装技术在人体断层标本保存中的运用
    王 淼, 王晓晟, 胡建光, 杨科球, 李广意, 谢正兰, 饶利兵, 潘爱华
    2011, 29(2):  235. 
    摘要 ( 12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畸形与变异
    先天性颈内动脉缺如1例
    赵 军, 袁 飞, 刘银社
    2011, 29(2):  236. 
    摘要 ( 10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右小腿及足多处畸形1例
    孟新文, 边 江, 安勤德
    2011, 29(2):  2361. 
    摘要 ( 8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