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7-25
      
    应用解剖
    髂后上棘的解剖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
    祁冀, 李静, 王海洲, 陈平, 林定坤, 陈海云, 平瑞月, 徐燕笑, 李义凯
    2022, 40(4):  377-38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1
    摘要 ( 1003 )   PDF (3716KB) ( 1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髂后上棘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80例干燥人体髋骨标本,以髂后上棘为A点,髂前上棘为B点,坐骨结节为C点,髂棘最高点为D点,耻骨结节为E点,耳状关节面后缘中点为F点,髂后上棘尖端A点的宽度为W0,A点的厚度为H0。髂嵴后部最大宽度为Wmax,其与A点的距离为D0,分别距离A点0.5、1.0、1.5、2.0 cm测量髂嵴的宽度,记为W1、W2、W3、W4,以髂嵴转折部为G点,G点宽度记为W5,分别测量AB,AC,AD,AE,AF,G,CD长度。  结果    髂后上棘形态大致分为4型:Ⅰ型“V”形(38.2%),Ⅱ型“U”形(43.2%),Ⅲ型“W”形(11.1%),Ⅳ型“增生型”(7.5%)。Ⅰ型的AB长度显著小于Ⅲ型和Ⅳ型,Ⅰ型的AF距离显著小于Ⅱ型和Ⅲ型,Ⅰ型的W0、W1、H0显著小于Ⅱ型、Ⅲ型、Ⅳ型,Ⅲ型的W0大于Ⅰ型Ⅱ型和Ⅳ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髂后上棘有4种形态变异,以“U”形为主,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成年男性脐动脉的应用解剖
    霍介超, 杨美, 郑银, 张杲黎, 万珊珊, 刘辉
    2022, 40(4):  383-38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2
    摘要 ( 489 )   PDF (3229KB) ( 4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男性标本脐动脉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膀胱癌切除术中结扎脐动脉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随机选用福尔马林液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19具(38侧),解剖观测脐动脉的起点、走行、起始端外径及分支,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脐动脉均起自髂内动脉。脐动脉起始端外径为(3.02±0.30)mm。脐动脉均发出膀胱上动脉,其分支有5种类型:数支膀胱上动脉型,占总标本量的52.6%(20侧);数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膀胱下动脉型,占28.9%(11侧);2支膀胱上动脉、1支膀胱下动脉与闭孔动脉的共干动脉型,占5.3%(2侧);数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闭孔动脉型,占7.9%(3侧);2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精囊动脉型,占5.3%(2侧)。  结论    脐动脉起始位置固定,起始端外径狭小,分支数目变异较多,对膀胱手术有重要意义。
    基于Sihler’s技术的踝和足背皮神经的整体分布模式研究
    赖柏安, 李慧, 杨胜波
    2022, 40(4):  387-39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3
    摘要 ( 128 )   PDF (4420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揭示踝及足背皮神经的整体分布模式,为皮瓣移植感觉重建提供形态学指导。  方法    成年尸体24具,紧贴肌表面摘取含皮下脂肪的踝及足背皮肤,用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显示并观察皮神经整体分布模式。  结果    在Sihler’s染色的标本中,肉眼可见隐神经支配踝前区(40.01±7.6)%、踝后区(30±6.7)%、以及部分足背内侧缘。腓浅神经支配踝前区(60.03±6.8)%,其足背内侧皮神经支配足背内侧区、第1、2趾背及第3趾背内侧半;95.83%的足背中间皮神经分布到第3趾背外侧半、第4、5趾背。腓肠神经支配踝后区(70±5.3)%,其足背外侧皮神经支配足背外侧缘皮肤。腓深神经分布到第1、2趾背相对面。初级神经支密度以踝前区最高,次级及以下神经支密度和总的神经支密度均以足背内侧区最高。  结论    在踝或足背的皮瓣移植中,建议把踝前区或足背内侧区设计为利于感觉重建的首选供区或感觉需求较高的受区。
    股骨头内吻合断裂支持带动脉重建血供的可行性研究
    张松强, 周广良, 邓伟, 张向南, 居发新, 李雷, 鞠文, 周正虎, 李关兴, 巨积辉, 侯瑞兴
    2022, 40(4):  394-39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4
    摘要 ( 213 )   PDF (1503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模型动物股骨头内吻合断裂支持带动脉重建血供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20例成年家猪髋关节标本,用硫酸钡悬液通过囊外动脉环对股骨头进行灌注,观察各支持带动脉的分布及入股骨头后的走行特点。另20例标本建立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模型后,在股骨头表面凿一个三角形骨槽,显露头内最粗支持带动脉与股骨颈侧的血管断端进行端端吻合。用硫酸钡悬液检测吻合血管的通畅情况和股骨头的灌注情况。  结果    20例灌注标本可观察到有3组支持带动脉为股骨头供血,各支持带动脉入头后的起始部分沿皮质下走行。向20例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模型动物的头内吻合的支持带动脉灌注硫酸钡悬液,均能顺利通过吻合口且在持续灌注后股骨头内的其它动脉均有硫酸钡悬液充盈。  结论    股骨头内吻合断裂支持带动脉的方法可行,可以恢复股骨头血供。
    断层影像解剖
    青少年骶骨骶髂螺钉钉道增龄变化的数字化评估
    阿拉木斯, 张元智, 胡旭锋, 刘刚, 刘亚欧, 莫伟鹏, 郝晓东, 李严兵
    2022, 40(4):  398-40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5
    摘要 ( 155 )   PDF (6355KB) ( 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数字化分析、测量青少年骶骨安全骨性螺钉钉道并观察钉道增龄变化的规律。  方法     收集160名10~17岁健康青少年志愿者骨盆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测量S1、S2横向骶髂螺钉最优置钉通道的轴向狭窄处的宽度,测量S1、S2最优钉道经“骶骨经髂骨”(trans-sacral trans-iliac,TSTI)螺钉通道长度,测量S1、S2 TSTI通道投影长短轴长度并观察通道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  结果    S1骶髂螺钉安全通道宽度,男性:左(8.96±2.02)mm,右(9.03±2.24)mm;女性:左(8.26±1.96)mm,右(8.37±2.11)mm。S1处TSTI螺钉长度,男性(141.25±5.92)mm,女性(134.37±5.68)mm。S2骶髂螺钉安全通道宽度,男性:左(6.49±1.98)mm,右(6.38±1.88)mm;女性:左(6.21±1.76)mm,右(6.14±1.55)mm。S2处TSTI螺钉长度,男性(126.28±4.94)mm,女性(122.31±5.13)mm。  结论    青少年在S1、S2均存在影像学上安全的骨性髂骶螺钉通道,随着年龄的增长,通道投影长短轴比例逐渐加大,高度的增长速度快于宽度的增长速度。
    内蒙古地区成年人下颌骨三维CT测量及分析
    张凯, 王一丹, 戴丽娜, 于静红, 张云凤, 金凤, 王海燕, 李筱贺, 温彦鑫, 温鑫, 樊建进, 谢宇轩, 倪敏, 张铁馨
    2022, 40(4):  404-40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6
    摘要 ( 187 )   PDF (2028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成人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重塑面部骨骼整体形态提供解剖学参数。  方法     招募志愿者49例(男21例,女28例),收集71例下颌骨干骨标本进行CT扫描,使用Mimics软件建立内蒙古地区人120例下颌骨三维模型,测量120例内蒙古地区人下颌骨指标,并将下颌骨数据作两侧比较、男性与女性比较以及与现代华北地区下颌骨数据比较。 结果   男、女志愿者双侧所有测量数据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骨各项测量数据除下颌角外均为男性大于女性,下颌角女性大于男性。  结论   内蒙古地区人群较华北其他地区人群下颌骨更宽、下巴更为突出,下颌角小,咀嚼肌力量大;为内蒙古地区人群设计下颌骨假体时,设计为下颌体厚,矢状面横截面积较大,体高与下颌支高较小的形态更为合适。
            【关键词】 下颌骨;    三维测量;    内蒙古地区
    CT图像和重组技术在骶椎临床影像解剖学研究中的应用
    王诗鸣, 肖智博, 陆云峰, 廖军义, 金瑞, 李巧琳, 何谐
    2022, 40(4):  410-41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7
    摘要 ( 184 )   PDF (1262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骶椎的解剖形态及其与耻骨联合的位置关系,为骶椎正位X线摄影体位的优化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回顾性随机收集1000例患者骨盆腔CT影像,借助CT图像重组技术观测骶椎的解剖形态及其与耻骨联合的相对位置关系。  结果   骶椎均为前面凹陷、底朝上、尖向下后方走行,骶椎上下端中点连线M与人躯体长轴之间的夹角A均为锐角,耻骨联合位于骶椎的前正中偏下位置,其与骶椎下缘的连线N和躯体长轴垂线间夹角B>0 °(即耻骨联合上缘低于骶椎下缘的位置)占89.7%(897/1000);青少年组(14~45岁)角A为(35.86±6.88)°,明显低于中年组(46~69岁)(37.82±6.34)°和老年组(>69岁)(37.60±6.65)°(P<0.05),青少年组角B为(10.27±7.02)°,明显高于中年组(8.88±7.23)°和老年组(7.83±6.93)°(P<0.05),而中年组和老年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角A(36.12±0.27)°和角B(6.27±0.25)°,均明显低于女性(38.03±0.33)°和(12.79±0.33)°(P<0.05)。  结论    CT图像重组技术可用于观察和分析骶椎的解剖形态及其与耻骨联合的位置关系,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者骶椎与耻骨联合的相对位置情况差异显著,可为骶椎正位X线摄影检查体位的优化设计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正常左侧肾旁后间隙的CT解剖学研究
    李玉标, 任安利, 丁宁, 赵喆, 董小涵, 李志敏, 董鹏
    2022, 40(4):  414-41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8
    摘要 ( 366 )   PDF (1682KB) ( 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正常左侧肾旁后间隙(left posterior pararenal space,LPPrS)的CT表现。  方法   对1具尸体标本行左侧肾旁前间隙乳胶灌注制作断面标本,观察双侧肾旁后间隙的解剖学特点并记录灌注剂在LPPrS的弥散情况;分析50例正常成人腹部CT资料,观察LPPrS的形态及脂肪厚度、LPPrS血管显示情况及其与左侧肾后筋膜的关系;测量左侧肾静脉水平LPPrS脂肪厚度的最大值以及第2腰椎体水平腹壁皮下脂肪面积,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   (1)标本轴位断层灌注剂进入左侧肾后筋膜间平面后沿LPPrS的纤维分隔蔓延。肾旁后间隙呈弯月状,见多条血管。(2)轴位CT图像上LPPrS可见多条血管影,主要位于左肾外侧、后方;血管可穿过肾后筋膜。LPPrS可见纤细的分隔,显示欠清。LPPrS的形态呈弯月状;左侧肾静脉水平,LPPrS脂肪最厚处位于左肾外侧、后方,平均厚度为0.77 cm。第2腰椎体水平皮下脂肪面积平均为112.37 cm2,二者具有正相关性(r=0.283,P<0.05)。  结论    LPPrS具有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关注LPPrS的CT表现有助于LPPrS病变及其邻近脏器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
    实验研究
    小肠缺血时间与GRP78表达的相关性研究及意义
    臧成昊, 杨金伟, 马微, 梁宇, 刘矿嫔, 刘伟, 刘洁, 王国栋, 张丝嘉, 吴红杰, 朱科威, 郭建辉, 李力燕
    2022, 40(4):  418-42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09
    摘要 ( 153 )   PDF (3605KB) ( 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缺血时间下小肠组织细胞凋亡程度与GRP78表达量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用4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缺血20、40、60、80和100 min),于再灌注6 h后处死,检测血清中DAO的表达水平,取小肠组织检测细胞凋亡情况以及GRP78表达情况,并观察大鼠两周内的存活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损伤组GRP78的表达量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在80 min时达到峰值;与损伤组缺血80 min时相比,在100 min时GRP78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与损伤组缺血80 min时相比,在100 min时GRP78蛋白表达水平略有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损伤组随着缺血时间的增加,细胞凋亡程度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缺血时间越长大鼠的两周存活率越低。  结论    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大鼠小肠组织细胞绒毛层及粘膜层的细胞凋亡程度逐渐增加;在80 min之前随着大鼠小肠缺血时间的延长,GRP78表达水平逐渐升高,100 min时虽然小肠组织损伤程度较80 min时增大,但GRP78表达水平较80 min时降低,GRP78的表达水平与不同缺血时间小肠组织细胞凋亡程度密切相关。
    Urantide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脾组织中ERK1/2及P38表达的影响
    胥玉行, 李英, 谢云鹏, 王途, 崔海鹏, 赵娟
    2022, 40(4):  425-43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10
    摘要 ( 104 )   PDF (24515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Urantide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大鼠脾组织中MAPK信号通路ERK1/2和P38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究Urantide抗AS大鼠脾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1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Urantide 3 d、7 d、14 d组。HE染色观察大鼠胸主动脉、脾组织;免疫组织荧光染色、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脾中ERK1/2、P38蛋白表达。  结果   AS组与正常组相比,大鼠胸主动脉内出现典型AS病变,脾中央动脉出现玻璃样变,大鼠脾中p-ERK1/2、p-P38蛋白阳性表达升高(P<0.05)。Urantide各组与AS组相比,脾组织中玻璃样病变减轻,脾内p-ERK1/2、p-P38蛋白阳性表达降低,其中以Urantide 14 d组最明显(P<0.05)。  结论   Urantide可通过抑制ERK1/2、P38的表达,发挥抗AS作用,进而改善AS大鼠脾组织病变程度。
    吸食安钠咖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李建忠, , 郝兴华, 吴海平, 武志兵, 张丽芳
    2022, 40(4):  432-43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11
    摘要 ( 88 )   PDF (5570KB) ( 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吸食安钠咖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方法    取33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安钠咖小剂量组(A-LD)和安钠咖大剂量组(A-HD),每组11只,连续60 d灌胃给药1次/日(C组予生理盐水1 mL,A-LD组予安钠咖溶液60 mg/kg,A-HD组予安钠咖溶液120 mg/kg)。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和突触后致密蛋白95(postsynaptic density 95,PSD95)表达,Golgi染色检测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透射电镜和体视学方法检测海马CA1区突触数密度(Nv)和面密度(Sv)。  结果    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与C组比较,A-LD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A-HD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A-LD组海马SYN和PSD95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A-HD组海马SYN和PSD95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olgi染色和透射电镜技术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A-LD组树突棘密度、Nv和Sv无统计学差异(P>0.05),A-HD组树突棘密度、Nv和Sv都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大剂量吸食安钠咖可降低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导致学习记忆能力受损。
    利用软骨外植体进行小分子化合物Kartogenin递送渗透能力的研究
    温才宁, 欧阳侃, 周晓莹, 秦转, 王大平, 段莉
    2022, 40(4):  438-44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12
    摘要 ( 261 )   PDF (2512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猪关节软骨外植体模型,为药物递送修复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病损的作用提供一种简单经济的研究策略。  方法    体外无菌解剖分离猪膝关节软骨,使用活检组织穿孔器取直径为40 mm的小圆柱体。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外植体,荧光标记的Rhodamine B - Kartogenin(KGN)进行小分子药物渗透测试。药物渗透试验12 h、24 h、48 h,每个时间点设置3个重复组,获取外植体进行冰冻切片,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外植体的结构及其体外培养系统中小分子药物在软骨层的渗透情况,通过Image J分析荧光强度。  结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软骨外植体无血清培养模型在体外12 h、24 h、48 h均可维持正常的形态结构,小分子药物Rhodamine B-KGN呈红色荧光,48 h组荧光信号明显增强(P<0.01),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不断渗入软骨外植体,进入外植体的药物逐渐增多。  结论    本研究建立一种猪软骨外植体模型,检测了小分子化合物KGN在软骨外植体中的渗透分布情况,为探讨药物递送对骨关节炎软骨病损的修复作用提供一个简单经济的评价模型。
    银杏内酯B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
    丁旭, 殷紫, 邓祥敏, 张艳军, 宋晓莉
    2022, 40(4):  442-44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13
    摘要 ( 118 )   PDF (4180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银杏内酯B(ginkgolide B,GB)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  方法    采用脑内定位注射6-OHDA建立大鼠PD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模型组、美多芭组(20 mg/kg)和GB低、中、高剂量组(15、30、60 mg/kg),另将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Model组、GB 60 mg/kg组、LY294002组和(GB 60 mg/kg+LY294002)组,旋转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试剂盒检测MDA、SOD、GSH水平,ELISA检测IL-6、IL-1β、TNF-α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黑质和纹状体组织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治疗后,美多芭组和GB中、高剂量组大鼠旋转圈数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MDA和IL-6、IL-1β、TNF-α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SOD、GSH水平、p-PI3K、p-Akt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与LY294002组比较,(GB 60 mg/kg+LY294002)组大鼠p-PI3K、p-Akt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MDA和IL-6、IL-1β、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SOD、GSH水平明显升高(P<0.05)。  结论    高剂量GB可改善PD大鼠行为学,增强抗氧化应激能力,减轻炎性损伤,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时间与缺血程度对皮瓣延迟效果的影响探讨
    陈绍锋, 荆幸, 方芳, 范莹娟, 庄跃宏
    2022, 40(4):  447-45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14
    摘要 ( 113 )   PDF (5720KB) ( 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时长及缺血程度的延迟术式对皮瓣存活的影响。 方法   125只成年ICR小鼠随机等分为5组。对照组切取以髂腰血管为蒂的4.5 cm×1.5 cm皮瓣。4个延迟组按照延迟时间与切断胸背动脉尾侧支与否分为留血管7 d组与14 d组及切血管7 d与14 d组。在延迟结束后,建立与对照组同样的皮瓣模型。之后,计算皮瓣的坏死率,并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仪测量皮瓣的动脉管径及血流灌注、以及利用CD31抗体标示皮瓣内的血管。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   术后7 d各延迟组的皮瓣坏死率均小于对照组(P<0.001)。4个延迟组蒂部与choke动脉管径及灌注强度都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切血管组皮瓣存活率、蒂部与choke动脉管径、血流灌注强度均显著大于两留血管组(P<0.05);延迟7 d组之间与延迟14 d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 d,4组延迟皮瓣的血管密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但术后7 d各组皮瓣的血管密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883)。  结论    延迟只需要7 d便能达到最佳效果。此外,延迟期间应尽量使皮瓣处于缺血最严重但不致组织坏死的状态。
    临床生物力学
    空心螺钉联合“8”、“0”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横行骨折模型的有限元分析与比较
    蔡昊, 周海波, 虞嘉欢, 胡凯, 孟洪明, 寿泽榆, 陈春, 白植标,
    2022, 40(4):  454-45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15
    摘要 ( 138 )   PDF (2633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比较空心螺钉联合“8”或“0”张力带钢丝内固定系统治疗髌骨横行骨折模型的稳定性。 方法    采集1名48岁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首先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系统中建立髌骨几何模型,导入到Ansys系统中,建立不含软组织和软骨的髌骨有限元模型。髌骨横切面与髌骨正中横切面相交,构建髌骨横行骨折模型。固定髌骨近端,在髌骨远端施加牵引力。模型设置在非负重伸展时膝关节屈曲90°的条件下,髌骨关节面中部与软骨覆盖的股骨远端接触。  结果    在牵引力200 N条件下,采用“8”或“0”张拉带钢丝固定系统固定时,螺钉的最大相对位移分别为0.32 mm和0.20 mm,钢丝的最大相对位移分别为0.36 mm和0.21 mm,髌骨的最大相对位移分别为0.35 mm和0.22 mm。两组螺钉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778.01 Mpa和941.88 Mpa,钢丝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311.51 Mpa和336.24 Mpa,髌骨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3.81 Mpa和3.66 Mpa。两组螺钉和钢丝均存在应力集中。 结论    基于有限元分析,“0”张力带钢丝比“8”固定系统联合空心螺钉治疗髌骨横断骨折时更稳定。
    临床研究
    电磁导航引导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
    陈波涛, 樊效鸿, 陈日高, 余洋, 蒋雷明, 李黔春
    2022, 40(4):  460-46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16
    摘要 ( 127 )   PDF (3462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电磁导航引导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我院骨科2018年9月~2019年9月椎间孔镜治疗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3例,分为导航组(27例)和常规组(36例)。记录两组人口学特征及手术相关指标,采用VAS、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两组人口学和术前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透视次数、穿刺及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评分、JOA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电磁导航引导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以减少透视次数、穿刺和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术中辐射暴露,提升穿刺定位效率。
    膝关节镜下取自体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分析
    李炳坤, 张磊, 夏章容, 周鑫, 唐小高, 扶世杰, 汪国友, 黄文华
    2022, 40(4):  466-470.  doi: 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17
    摘要 ( 18 )   PDF (1600KB) ( 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腓骨长肌腱和半腱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手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  方法    选取本院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33例,予以关节镜下取自体腓骨长肌腱和半腱肌腱重建PCL治疗。比较术前、术后3、6、12个月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胫骨后移距离,对患者膝关节的综合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患者术后12个月X线片和MRI显示螺钉位置固定可靠,无断裂、松脱及骨道愈合,后抽屉实验转阴性。术后12个月胫骨后移距离较术前明显缩短,(11.33±1.45)cm VS(3.27±0.80)cm,P<0.05;术后3、6、12个月胫骨后移距离有缓慢增长趋势,分别为(2.94±0.90)、(3.18±0.84)及(3.27±0.80)cm,无统计学差异。与术前(50.33±3.31)相比,术后3、6、12个月IKDC评分分别为(70.97±2.59)、(86.18±1.78)、(92.67±2.13),P<0.05;Lysholm评分术前(51.82±3.95),术后3、6、12个月分别为(73.52±2.59)、(87.12±1.93)、(93.94±1.98),P<0.05;Tegner评分术前(1.97±1.10),术后3、6、12个月分别为(5.21±0.74)、(7.67±0.85)、(8.52±0.57),P<0.05。功能明显改善,且评分比较均逐步提高,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在镜下应用自体腓骨长肌腱和半腱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较少,可显著改善膝关节的功能、疼痛和稳定性,值得推荐。
    腓骨瓣支撑空心钉固定与腓骨截骨锁定钢板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的疗效比较
    郑加法,  李荣俊,  宋秀锋
    2022, 40(4):  471-47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18
    摘要 ( 184 )   PDF (3470KB) ( 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腓骨瓣支撑联合空心螺钉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与腓骨截骨联合锁定钢板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 2019年6月我院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的患者87例,41例患者采用腓骨瓣支撑联合空心螺钉固定胫距跟关节融合术(腓骨瓣组),46例采用腓骨截骨联合锁定钢板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锁定钢板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引流量、融合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引流量腓骨瓣组(253.6±34.7)ml,锁定钢板组(212.8± 20.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周融合率腓骨瓣组95.1%(39/41),明显高于锁定钢板组73.9%(3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融合率,术后12个月AOFAS、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切口Ⅰ期愈合,锁定钢板组3例患者出现腓骨截骨端激惹表现。  结论 应用腓骨瓣支撑或锁定钢板均可实现胫距跟关节融合,腓骨瓣支撑联合空心螺钉固定保留了腓骨的部分血运,可以更快地实现融合,不易引起腓骨截骨端激惹症状,融合后踝关节的外形较优。
    缝线Nice结张力带结合拉力螺钉固定简单横形尺骨鹰嘴骨折疗效分析
    王天放, 蔡丽, 施海峰, 殷渠东, 吴永伟
    2022, 40(4):  476-47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19
    摘要 ( 234 )   PDF (1705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缝线Nice结张力带结合拉力螺钉固定简单横形尺骨鹰嘴骨折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2月本院23例简单横行尺骨鹰嘴骨折采用缝线Nice结张力带结合拉力螺钉固定患者,其中Mayo IIA型14例,IIIA型3例,肱骨髁间粉碎骨折行尺骨鹰嘴横形截骨手术6例。记录骨愈合、患肢功能恢复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获12~28个月、平均(17.5±2.7)个月随访,无螺钉断裂和退钉刺激产生明显不适症状,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2.3±0.5)个月。术后3个月和1年,肘关节平均屈伸范围为(103.5±22.0)°和(127.1±34.0)°,平均旋前为(72.2±7.0)°和(80.8±7.5)°,平均旋后为(70.9±6.7)°和(78.2±8.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Mayo肘关节评分为(90.7±8.3)分,优良率91.30%,内固定取出率为26.1%,其中需要取出率为4.35%。  结论    缝线Nice结张力带结合拉力螺钉固定简单横形尺骨鹰嘴骨折方法简便,关节功能恢复较快、较好,并发症少,内固定取除率较低。
    经胆囊板入路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肖乐, 江宗兴, 罗皓, 王涛, 谭震, 汪涛
    2022, 40(4):  480-48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20
    摘要 ( 359 )   PDF (3039KB)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经胆囊板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优势。  方法    回顾2016年7月~2019年12月我中心完成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80例,其中经胆囊板入路110例(实验组),传统入路17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结石大小数量、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量、生物夹使用数目、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引流液体总量。  结果    两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中出血量(P=0.004)、生物夹使用数目(P=0.000)、术后引流液体总量较少(P=0.005),术后疼痛较轻(P=0.015)。  结论    经胆囊板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理论上具有规避术中胆道损伤风险的优势。
    术前低白蛋白血症与后路腰椎融合术后不良结局发生率的相关性
    李鑫, 张国炜, 万江涛, 仇显帅, 张福, 戴景兴, 闵少雄
    2022, 40(4):  485-49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21
    摘要 ( 157 )   PDF (2388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术前低白蛋白血症与后路腰椎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不良结局发生率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珠江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372例,男597例,女775例,平均年龄(58.11±12.56)岁,根据术前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分为低白蛋白组(ALB<35 g/L,n=91)和正常白蛋白组(ALB≥35 g/L,n=128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发生的不良结局(术后转ICU监护、术后特定并发症、再次入院、切口感染、愈合不良等),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及混杂因素调整来评估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术后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及术前低白蛋白血症与术后不良结局发生率的相关性。  结果   术前白蛋白水平与术后不良结局的发生密切相关(OR=0.94;95% CI:0.90~0.98;P<0.05),术前低白蛋白组患者发生术后不良结局的风险是术前正常白蛋白组的2.15倍(OR=2.15;95% CI:1.21~3.79;P<0.05)。  结论   术前低白蛋白血症患者会显著增加PLIF术后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可作为预测PLIF术后不良结局发生的重要参考指标。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指标影响
    李锐, 许财元, 孙贺, 张义龙
    2022, 40(4):  491-49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22
    摘要 ( 131 )   PDF (1700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DLSS患者103例,按手术方式分为OLIF组(n=51,行OLIF),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PLIF)组(n=52,行PLIF)。对比两组手术情况、疗效与围手术期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脊髓功能、腰腿疼痛(VAS)、腰椎功能(JOA)。  结果    OLIF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1年疗效优于PLIF组(P<0.05);OLIF组术后1 d、3 d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低于PLIF组(P<0.05);OLIF组术后1 d、3 d血清晚期蛋白氧化产物、丙二醛水平低于PLIF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于PLIF组(P<0.05);OLIF组术后6个月、1年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JOA评分高于PLIF组,潜伏期、腰腿疼痛VAS评分低于PLIF组(P<0.05)。  结论    OLIF治疗DLSS效果显著,创伤更轻微。
    综述
    下丘脑主要核团对机体血糖的影响
    周立, 冉雪蕊, 王志勇
    2022, 40(4):  497-49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23
    摘要 ( 157 )   PDF (493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二甲双胍通过SHH通路对髓母细胞瘤抑制机制的研究进展
    章钟鼎, 方黄毅, 盛汉松
    2022, 40(4):  500-50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24
    摘要 ( 178 )   PDF (495KB) ( 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畸形与变异
    双侧肾门位置变异
    邓汝东, 黎晖, 王逸三, 陈懿燃, 黄俊廷
    2022, 40(4):  45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25
    摘要 ( 119 )   PDF (636KB) ( 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中神经双束变异引起腕管综合征1例
    陈步国, 吴贞志, 董自强, 吴尧, 郑大伟, 朱辉
    2022, 40(4):  50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2.4.26
    摘要 ( 266 )   PDF (1156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