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4-09-25
      
    应用解剖
    侧裂池蛛网膜结构及其与大脑中动脉分级关系的解剖学研究
    陆云涛, 漆松涛, 刘忆, 陈铭, 潘军, 石瑾, 刘亚伟
    2014, 32(5):  505-50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01
    摘要 ( 8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颅内侧裂池蛛网膜层次及其和大脑中动脉(MCA)各级分支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取成人尸头6例(12侧),显微镜下观察外侧裂膜性结构层次及侧裂池构成,解剖MCA各支分布及其和膜性层次间的关系。  结果 侧裂池由外向内共有4层蛛网膜结构,分别是远外侧侧裂膜(FLSa)、外侧侧裂膜(LSa)、中间侧裂膜(MiSa,内层和外层)和内侧侧裂膜(MeSa)。12侧标本中,4层膜性结构均完整的6侧。FLSa通常菲薄,覆盖在侧裂浅静脉表面,和静脉外膜粘连紧密;LSa相对致密,构成了侧裂池的真正外侧壁,并分隔MCA M3和M4段;沿MCA M3段走行,有相对菲薄的MiSa浅层覆盖并将其固定在侧裂池内;在M2和M3段交汇处,见相对致密的MiSa深层,包绕M3段起始部,并将侧裂池分为前后两部,3侧标本中该层菲薄稀疏,呈网眼状;而在M1和M2段间有非常致密的MeSa,分隔侧裂池和颈内动脉池,5侧标本中,该膜菲薄呈网眼状。  结论 侧裂池蛛网膜的分层分布和MCA各级动脉关系密切,掌握其解剖特点有利于术中充分解剖侧裂池和颈内动脉池。其膜性分布的个体化差异,可能影响MCA动脉瘤的出血方式。

    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辅助内镜下斜坡对比解剖
    何海勇, 叶卓鹏, 李文胜, 王辉, 蔡梅钦, 罗伦, 张保豫, 郭英
    2014, 32(5):  510-51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02
    摘要 ( 3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分析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model, 3D-DM)辅助下内镜经鼻入路对下斜坡及其相关区域解剖,探讨个体化3D-DM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血管灌注后的12例头颅标本行320排螺旋CT扫描得到DICOM格式图像导入3DView软件重建颅底骨质、血管,整合为3D-DM。模拟内镜经鼻入路下斜坡骨质磨除,明确并测量相关解剖标志间的距离,并行内镜解剖,对比3D-DM与实际解剖相关测量数据,计算骨质磨除的实际完成率。  结果 个体化3D-DM可模拟手术操作,与实体解剖所见一致。3D-DM测量与实际解剖相关测量间无统计学差异。个体化3D-DM可术前明确重要结构的部位、形态、走行及毗邻,可模拟下斜坡骨质磨除并定量测量。内镜经鼻入路可显示下斜坡双侧结构。髁上沟是下斜坡最重要的定位标志。磨除枕髁骨质,可增加侧方暴露。磨除颈静脉结节可暴露后组颅神经的远侧脑池部分。  结论 个体化3D-DM辅助下,内镜经鼻入路可以暴露下斜坡腹侧结构,可术前明确下斜坡的主要解剖标志及其解剖结构位置、特点和变异,为术中安全骨质磨除提供保障。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应用解剖
    金义超, 杨绍峰, 聂友华
    2014, 32(5):  515-51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03
    摘要 ( 4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内镜下行经鼻蝶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用12例成人尸颅标本,模拟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观察视神经管及其周围结构。磨除视神经管,暴露并打开管内视神经鞘膜,观察鞘膜内视神经及眼动脉。  结果    视神经隆突是蝶窦内相对恒定的解剖标志,通过它可以确定视神经管眶口;眼动脉多走行于视神经的腹内侧,切开视神经鞘膜时应在外上壁进行。  结论    视神经隆突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应在外上壁切开视神经鞘膜。

    畸形与变异
    应用解剖
    颈静脉孔区不同手术入路显露结构的对比分析及显微解剖研究
    孙守元, 潘亚文, 任军, 高俊玮, 张海林, 唐博
    2014, 32(5):  519-52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04
    摘要 ( 6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枕下远外侧入路、耳后乙状窦前经颞入路、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对颈静脉孔区显露范围与结构的区别。  方法 用10%的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湿标本6具(12侧),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具标本,在高倍显微镜下模拟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其中A组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B组模拟耳后乙状窦前经颞入路、C组模拟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进行显微解剖研究,比较各条手术入路所显露的结构及范围。  结果 枕下远外侧入路对颈静脉孔区颅内结构显露良好;耳后乙状窦前经颞入路对颈静脉孔孔内结构、鼓室、乳突气房及颈动脉鞘周围的结构显露良好;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则通过后、外、上、下等多个角度对颅内外结构均显露良好。  结论 不同的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范围及结构各不相同,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能够更好的从多角度对颅内外结构显露,从而达到一期全切肿瘤。

    颈椎前路减压手术解剖标志定位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林永绥, 王万明, 张发惠, 郑和平, 王春
    2014, 32(5):  523-52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05
    摘要 ( 5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在有限显露术野中达到安全、有效减压提供更科学的减压标志。  方法 在15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C3~7节段相关解剖数据,以所测量的数据为基础,计算:(1)椎体钩前脚至颈长肌内侧缘的距离/颈长肌内侧缘至正中矢状面的距离(AULD/MLPD); (2)椎体钩前脚至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椎体钩前脚至颈长肌内侧缘的距离(AUTD/AULD); (3)椎体钩前脚至硬膜囊外侧缘的垂直距离/椎体钩后脚至硬膜囊外侧缘的距离(AUDD/PUDD)和(4)椎体钩与神经根最近点和椎体钩前脚的垂直距离/椎体钩前后脚的垂直距离(UNAD/APUD)。  结果 AULD/MLPD在C3的平均值为0.83,在C4的平均值为0.55,在C5的平均值为0.20,在C6的平均值为0.34,在C7的平均值为0.27;AUTD/AULD的平均值为2.71;AUDD/PUDD的平均值为0.28;UNAD/APUD的平均值为0.34。  结论 椎体钩前脚是颈椎体前部恒定的解剖标志,可作为颈椎前路手术的稳定、可靠的骨性减压标志,依据AUDD/PUDD、UNAD/APUD和AUTD/AULD的比值,有助于术中判断硬膜囊、颈神经根和椎动脉的位置。

    下颈椎经前路椎弓根置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李瑞峰, 吴一民
    2014, 32(5):  529-53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06
    摘要 ( 3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 ATPS)的推广提供相关应用解剖学参数。  方法 随机选取30例成人正常颈椎CT影像学资料,将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3.0软件,测量C3~7椎体相关解剖学参数及颈前路椎弓根内固定(ATPS)的置钉参数,并统计分析。  结果    得到选择最佳进钉点及通过最佳进钉通道所测得的置钉参数。经测量得出,C3~7椎弓根的高度要大于宽度,可以容纳最大直径4.5 mm的螺钉,进钉长度可达30 mm。  结论    ATPS作为一种新的内固定技术可以应用于下颈椎疾患的治疗中。对某些颈椎疾患如肿瘤、严重骨质疏松及颈椎三柱损伤等疾患的治疗,可能提供更好的帮助。

    寰椎上关节面形态与分型
    柴瑜, 李仕, 李义凯
    2014, 32(5):  533-53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07
    摘要 ( 8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寰椎上关节面的解剖形态学特征。  方法 对125例寰椎上关节面的形态进行分型,并测量关节面的长短轴,深度及长轴与前结节、后结节连线的夹角。  结果 根据寰椎上关节面的解剖学形态可分为4型:Ⅰ型是两侧椭圆,占57.6%(72例);Ⅱ型两侧哑铃,占23.2%(29例);Ⅲ型左椭圆右哑铃,占12.0%(15例);Ⅳ左哑铃右椭圆,占7.2%(9例)。  结论 寰椎上关节面存在多种解剖学形态,以两侧均为椭圆形为主,以往对其认识并不全面。

    畸形与变异
    背阔肌额外肌束变异1例
    徐育, 贺善礼, 王小芳, 刘宇茵, 杨洋
    2014, 32(5):  53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32
    摘要 ( 2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肋横突关节关节面的形态特点及其意义
    胡哲, 张少杰, 王星, 李志军
    2014, 32(5):  538-54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08
    摘要 ( 5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成人肋横突关节骨性关节面的形态学测量,探讨其形态特征规律为临床诊疗、置钉设计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40套(80侧)成人胸廓干骨标本,进行相关指标观测,并按不同节段统计分析。  结果 横突肋凹横槽形仅见于T1和T2,凹面形T1~4渐增,平面形T5~9渐增,T11、T12基本无肋凹;横突肋凹上位T4~8渐增,中位T1~4渐增,T5~9由63.7%渐减到11.3%,下位T1~7渐减;肋结节关节面平面型呈正态分布,凸面型除R7外,均占23.0%~50.0%,凹面型R1、R2分别为27.5%、33.8%,其余分布极少,R11、R12基本无关节面;肋结节关节面仅R1出现上位,占10.0%,中位R1占80.0%,R3~11占3.8%~26.3%,下位R2~10占60%~96.2%。  结论 椎骨横突肋凹由凹到平、位置逐渐上移;肋结节关节面由凸变平位置逐渐下移;临床应用应根据1~12肋的相关参数选取适合的治疗方案。

    畸形与变异
    右锁骨下动脉起点变异1例
    李永胜, 李亚南, 左欢, 李合平, 徐四元
    2014, 32(5):  54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33
    摘要 ( 4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股神经和闭孔神经肌支转位的解剖学测量和神经纤维定量
    张永, 王国亚, 杨胜波
    2014, 32(5):  544-54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09
    摘要 ( 3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股神经肌支转位修复闭孔神经损伤与闭孔神经肌支修复股神经损伤的应用解剖。  方法 游标卡尺测量20具成人尸体股神经和闭孔神经肌支的长度;6具死亡3~10 h内尸体,其股神经和闭孔神经的肌支经Karnovsky-Roots法染色后,图像分析仪测量它们的横切面积和神经纤维数量。  结果 股神经肌支中股内侧肌长支最长,近端横断面积最大;闭孔神经肌支中股薄肌支最长,大收肌支近端横切面积最大。每条肌支内均以躯体运动纤维含量最高,股神经肌支中股内侧肌长支躯体运动纤维数量最多,而闭孔神经肌支中大收肌支最多,其次是股薄肌支。各肌支中γ-薄髓神经纤维的含量,股神经的肌支中以股内侧肌短支和股直肌支较高;而闭孔神经肌支中短收肌支含量最高。  结论 基于各肌支长度、近端横断面积和神经纤维数量的综合考虑,股神经和闭孔神经损伤修复中,股内侧肌长支和股薄肌支宜为供体神经;股内侧肌短支和股直肌支以及大收肌支宜为受体神经。

    手指淋巴管的应用解剖
    曾凡强, 潘伟人, 王德广, 陈渊
    2014, 32(5):  548-55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10
    摘要 ( 7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人体指淋巴管的解剖特征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2具新鲜成人尸体4例手标本,指尖两侧皮内,注入少量双氧水墨水混合剂。于真皮下找到淋巴管,将显影剂经30G注射针注入。追踪指淋巴管的行程并进行照像和X线记录。1例标本作指截面研究。  结果 各指两侧皮下各分布淋巴管1支,近指根处偶见多支。它们始于远侧指间关节两侧真皮下、沿指中轴两侧皮下组织蜿蜒起伏地行走。管径0.2~0.8 mm,近端较粗,远端较细。除拇指桡侧和小指尺侧淋巴管各自在掌背尺、桡侧汇入手背淋巴管外,其他指淋巴管在指蹼处与邻近淋巴管吻合,再汇入掌背淋巴管。指横截面显示指淋巴管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结论 详细描述了各指淋巴管的解剖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血管神经的关系,为临床和科研提供解剖学基础。

    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重建距腓前韧带的基础与临床
    俞立新, 范启申, 陈学强, 吴群峰, 郭松华, 冯炜, 于健
    2014, 32(5):  553-55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11
    摘要 ( 8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带血供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重建距腓前韧带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6例经防腐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及6 例新鲜标本上观测距腓前韧带起止点及行径,第2跗跖背侧韧带的解剖形态与起止点,在新鲜标本上模拟重建手术。  结果 第2跗跖背侧韧带位置恒定,解剖层次表浅,切取方便,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的背侧韧带长度(4.1±0.4) cm,距腓韧带长度(2.4±0.5) cm。(1)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的背侧韧带具有足够的长度,可形成移植供体;(2)带血供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复合体两端分别与骨创面固定,容易成活和恢复功能;(3)临床应用12例,全部病人随访4月~2年,重建后距腓前韧带可纠正踝内翻畸形,骨瓣愈合时间为2~3个月,踝关节功能满意,无再断裂并发症。  结论 骨瓣修整后的背侧韧带重建距腓前韧带有术式简单,重建韧带结构接近正常,受区损伤小等优点;采用带血供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重建距腓前韧带具有可行性。

    断层影像解剖
    额-鼻额管区断层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吴婷婷, 吴樾, 王红光, 杨瑞, 于涌, 王平
    2014, 32(5):  557-56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12
    摘要 ( 4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临床开展额-鼻额管区手术提供精确的形态学依据。  方法 用改进火棉胶包埋技术,制作三维连续超薄切片(0.25 mm),同时对成人脱钙尸头标本及干燥骨进行观测。  结果 鼻额管形态有斜行狭长形,直线形,弧形,倒“L”形,“S”形,其下口开口于额隐窝、筛漏斗上方、筛漏斗、筛泡上方及侧窦上方。鼻额管长度左侧为(19.81±2.56)mm,右侧为(19.90±2.60)mm。额窦形态多样,主要为三角形,额窦前壁厚度左侧为(22.48±1.72)mm,右侧为(22.63±1.38)mm。  结论 经鼻额管行额窦手术,可从中鼻道进入,找到鼻额管下口,经鼻额管直接进入额窦,手术安全可行。

    眶腔通道的CT三维重建及临床意义
    李晓鹏, 韩晓红, 甘新平, 李培, 付升旗, 范锡印
    2014, 32(5):  562-56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13
    摘要 ( 6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眶腔及其周围区域病变相互蔓延的临床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取头部无眶腔及眶腔通道病变者100例,在螺旋CT机上以眶耳线(CML)为基线连续扫描,将原始影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沿各眶腔通道长轴和垂直于各通道长轴分别进行CT图像重建。观察眶腔通道的位置、形态及毗邻结构,测量其径线。  结果 眶腔通道的骨性鼻泪管、眶下管、眶下裂、眶上裂和视神经管的长度(或长径)分别为(13.72±1.56)、(24.62±2.03)、(28.16±1.03)、(19.02±2.43)和(6.20±0.44)mm。男、女性骨性鼻泪管的长度和左右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骨性鼻泪管的长度大于女性,女性骨性鼻泪管的左右径均大于男性。视神经管眶口、中部和颅口的面积分别为(25.22±4.89)、(18.72±3.79)和(24.88±4.23)mm2,视神经管中部的面积最小,是视神经管狭窄的好发部位。  结论 CT三维重建可直观地显示眶腔通道的微细结构,对眶腔及其周围区域恶性肿瘤、炎症等相互蔓延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肱骨头扭转角简易二维CT测量方法的建立及其准确性比较研究
    潘昭勋, 张志成, 崔岩, 孙超, 张洪鑫
    2014, 32(5):  567-57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14
    摘要 ( 5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肱骨头扭转角两种不同测量方法的准确性以及在肩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方法 随机选取20例成人肱骨干标本(完整标本,无骨折及病理性损害),应用传统二维CT法及简易二维CT法测量肱骨头扭转角度,并与直接解剖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验证两种测量方法的临床准确性,并指导其在肩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结果 传统二维CT法测得数据为(32.1±13.9)°、简易二维CT法测得数据为(30.2±14.3)°、解剖测量法测得数据为(32.1±13.6)°。3组间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行LSD-t检验分析,两组二维CT测量方法与直接解剖测量法比较P值分别为0.667、0.995,均大于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论 两种方法测得结果均能较准确反映实际扭转角度数,而简易二维CT法操作简便、直观、快捷,实用性更强。肱骨头扭转角的个体差异较大,术前准确评估其数值,对患者的个性化肩关节置换手术有重要意义。

    基于MRI快速建立前交叉韧带三维数字化模型初步报道
    吴冰, 陆伟, 田毅, 王大平, 朱伟民, 欧阳侃, 柳海峰, 彭亮权, 李皓, 冯文哲, 叶建平, 张吉帅
    2014, 32(5):  571-57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15
    摘要 ( 4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利用MRI二维图像快速建立前交叉韧带(ACL)三维数字化模型的方法,并评估模型的真实可靠程度。  方法  选择 20 例临床诊断为ACL断裂患者的术前健侧MRI图像资料,导入自主开发的ACL快速分割技术软件(3D MIA )进行图像分割,再以面绘制方式进行三维重建,建立膝关节及ACL三维数字化模型,测量模型的ACL长度、宽度、厚度及与人体三个解剖平面的角度,所得数据与前期解剖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的分析对比,评估模型的可靠程度。   结果    造模包括膝关节各骨性结构及前后交叉韧带,平均造模时间18 min,测量得到ACL长(39.80±1.86)mm、宽(5.80±1.83)mm、厚(9.96±1.26)mm;ACL与冠状面夹角(27.58±3.64)°、与矢状面夹角(39.82±4.01)°、与水平面夹角(22.27±4.23)°。与前期研究获得的相应数据对比,经独立样本t 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利用自主开发的ACL分割技术及三维重建软件可以快速且较准确地建立健侧 ACL三维数字化模型,为计算机辅助ACL手术系统及实现ACL临床仿真个体化解剖重建提供了参考基础。

    足第2~5跖板的影像测量研究
    郁耀平, 陈大伟, 俞光荣, 李兵, 杨云峰, 张鹏, 戴工华, 宋烨
    2014, 32(5):  576-57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16
    摘要 ( 3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跖板在MRI和超声中形态学特征,以提高对跖板临床诊断价值的认识与水平。  方法    采用新鲜足标本19足(76例跖板)以MRI及超声扫描,观察跖板的形态并测量跖板长、宽、中间及旁侧厚度。  结果    MRI显示中,跖板在质子密度(PD)像显示最为清晰,表现为光滑圆弧结构。超声在动态及灵活性更具优势,呈现等回声带。足第2~5跖板影像学各项数值中,MRI测量长度依次为(18.36±1.30)、(17.88±0.89)、(16.67±1.22)、(14.26±1.11)mm;宽度为(10.98±0.71)、(10.10±2.21)、(10.07±0.52)、(9.07±0.65)mm;旁侧厚度为(2.07±0.13)、(2.05±0.12)、(1.87±0.22)、(1.79±0.24)mm;中间厚度为(1.34±0.16)、(1.32±0.14)、(1.13±0.14)、(1.05±0.13)mm。超声测量长度依次为(17.24±1.25)、(16.98±1.12)、(15.77±1.80)、(12.18±1.38)mm;宽度为(12.19±0.74)、(11.63±0.79)、(11.08±0.77)、(10.44±0.86)mm;旁侧厚度为(1.83±0.17)、(1.76±0.21)、(1.61±0.27)、(1.48±0.21)mm;中间厚度为(1.14±0.14)、(1.06±0.15)、(1.04±0.15)、(0.94±0.12)mm。MRI的各项测量指标结果与超声扫描对比显示两者存在差异, 参数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RI与超声都可清晰地显示跖板,对跖板损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实验研究
    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变化规律初探
    胡斯旺, 庄跃宏, 崔怀瑞, 黄美贤, 唐茂林, 徐达传
    2014, 32(5):  580-58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17
    摘要 ( 3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设计可对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进行直视观察的模型,并进一步探索choke血管扩增的规律。  方法 制作皮肤血管观察窗套件,选择左、右髂腰动脉穿支体区间的微血管吻合(即choke血管)作为目标观察区,并分时间点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choke血管的扩增,测量并计算微血管在各时间点的“扩增率”,总结其扩增规律。  结果 设计的皮肤观察窗套件可清楚观察到大鼠皮肤血管的扩增过程,该观察窗套件还可根据观察对象的大小调整尺寸进而观察不同动物的choke血管。通过对大鼠背部穿支体区间choke血管观察发现第1h、1d、2d、3d、4d、6d、10d、16d目标观察区choke血管的“扩增率”分别是(1.00±0.00)、(1.11±0.08)、(1.25±0.17)、(1.36±0.22)、(1.85±0.33)、(1.82±0.38)、(1.54±0.39)和(1.83±0.45)。  结论 对于皮肤微血管的活体动物研究,皮窗结合体视显微镜观察是方便、有效的直视观察手段。大鼠两髂腰动脉穿支体间的choke血管在第4~6天时处于扩增高峰,逐渐减弱后在第10~16天出现二次扩增。

    载ADM-PLGA纳米微球的ADM-PLGA-NHAC制备及其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的抑制作用
    杨联军, 荣子杰, 张赞杰, 伍国峰, 张西兵, 王健, 朱立新
    2014, 32(5):  585-58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18
    摘要 ( 3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制载阿霉素(ADM)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微球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支架(ADM-PLGA-NHAC),研究其性质及体外释药特点,探讨其体外抑制人骨肉瘤MG63细胞的作用,为骨肉瘤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方法 以纳米羟基磷灰石及胶原为原料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支架并在其中加载ADM-PLGA纳米微球,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体外释放行为等手段评价载药支架材料的性能。以CCK8法、活-死染色评价该复合支架的浸提液在体外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株的抗肿瘤活性。  结果 复合支架的孔径多在100~200 μm,孔隙率约为82%,微球与支架间结合较为紧密。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缓释特性,28 d内能持续缓慢释放阿霉素。复合支架的浸提液对骨肉瘤MG63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结论 制备的ADM-PLGA-NHAC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特性及抗肿瘤效应,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抗骨肉瘤骨修复材料。

    Nix和miR-520h对神经胶质瘤发生的影响及相互作用
    胡晓芳, 王永魁, 邱小忠, 王国保
    2014, 32(5):  590-59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19
    摘要 ( 4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综合分析肿瘤标本中基因和蛋白表达,及体外生物学作用的检测,来评价胶质瘤中Nix蛋白的作用以及Nix蛋白与miR-520h的关系。  方法 选取46例胶质瘤标本,RT-PCR检测miR-520h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Nix 蛋白的表达;培养U251胶质瘤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Nix蛋白的表达;构建靶向Nix基因的shRNA敲除U251细胞中Nix基因(Nix-kn), Western blotting检测Nix, IKKα, i-κBα和p-NF-κB/p65 等蛋白的表达水平; has-miR-520h抑制剂转染U251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Nix, IKKα, i-κBα和p-NF-κB/p65 等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胶质瘤标本的基因和蛋白检测表明,miR-520h的高表达伴随着Nix蛋白的高表达;体外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培养的U251相比,缺氧培养的U251细胞Nix表达较高;与Nix-kn组相比,Nix-wt组胶质瘤细胞Nix和p-NF-κB/p65表达均明显增高,而NF-κB活性抑制剂蛋白i-κBα表达降低;200 nmol/L的has-miR-520h抑制剂处理细胞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Nix蛋白表达显著减少,而p-NF-kappaB/p65蛋白表达显著增加。  结论 在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miR-520h与Nix蛋白的表达相关;miR-520h可能通过促进Nix合成,从而成为一个强大的肿瘤激活剂。

    Bax、Bcl-2在培养新生鼠皮层神经元中的表达及L-NAME的干预作用
    宋海岩, 高志涛, 邓晓慧, 连辉, 任铭新, 付升旗
    2014, 32(5):  595-59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20
    摘要 ( 3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Bax与Bcl-2在体外培养的皮层神经元的表达及非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G-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的干预作用。  方法 原代培养SD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并采用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免疫荧光方法进行细胞纯度鉴定。神经元随机分为正常组、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组、NG-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组,分别采用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中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的表达,采用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Bax、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  结果 NSE免疫荧光大多数细胞为NSE阳性细胞,神经元纯度高达90%;L-NAME组中NOS及Bax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而低于NMDA组, Bcl-2的表达低于正常组而高于NMDA组。  结论 L-NAME对NMDA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发挥作用。

    地塞米松诱导的危重病性肌病大鼠骨骼肌p62和泛素的表达
    屈惠莹, 包翠芬, 于迪, 李季, 宋欧荻, 秦书俭
    2014, 32(5):  599-60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21
    摘要 ( 3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危重病性肌病大鼠骨骼肌自噬相关因子p62和泛素的表达情况。  方法 将健康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7、9、11 d 3个时相点(n=10)。实验组采用5 mg/kg地塞米松连续腹腔注射,每天1次,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肌功能缺损评分判定肌功能缺损情况。利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自噬相关因子p62和泛素的表达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肌肉功能缺损症状,以11 d时大鼠缺损程度最为严重。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骨骼肌纤维可见少量泛素阳性表达细胞,无p62阳性细胞表达,实验组肌纤维胞质中可见明显p62和泛素表达,随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减少,以11 d时相点降低表达最为明显。 Western blot也证实了同一趋势。  结论 地塞米松诱导的大鼠CIM可能通过抑制p62和泛素的表达从而发挥对细胞自噬的调节作用。

    畸形与变异
    尺浅动脉变异1例
    徐金山, 钱阳阳, 王一然, 王康安, 袁野, 党瑞山, 刘芳
    2014, 32(5):  60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34
    摘要 ( 4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研究
    茶多酚预防慢性酒精中毒对精子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汤银娟, 王建钧, 王祥海, 文锦坤, 潘梦婕, 钱长晖, 康伟祥, 陈卓
    2014, 32(5):  604-60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22
    摘要 ( 4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茶多酚预防慢性酒精中毒对精子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4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酒精损伤组(CA组)、茶多酚低剂量组(TP-L组)及茶多酚高剂量组(TP-H组)每天先喂服酒精,8 h后再分别喂服纯水、或浓度为1%或2%的茶多酚悬液。正常对照组(NC组)以同样方式和剂量每天2次喂服纯水。90 d后取材制备精子悬液用于精子密度、精子活动率及畸形率的检测。同时,取睾丸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cl-2和Bax的表达。  结果 与NC组比较, CA组的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动率明显下降,精子畸形率明显增加。相对于CA组,TP-L组及TP-H组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动率增高, 精子畸形率降低,其中TP-H组的效果比TP-L组更显著。CA组睾丸组织中Bcl-2的阳性细胞比NC组显著减少,Bax的阳性率却明显升高。喂服茶多酚却能明显逆转由酒精导致的上述变化。  结论 茶多酚能预防酒精对精子的损伤,这可能与精子发生过程Bcl-2及Bax的表达变化有关。

    临床生物力学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内固定物力学分析
    李苏皖, 陆斌, 张国桥, 何仿, 张美超, 焦培峰
    2014, 32(5):  609-61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23
    摘要 ( 3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腰骶椎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有限元力学模型,并对椎弓根螺钉和融合器的应力分布进行生物力学评价。  方法 通过CT扫描、Mimics三维重建、Freeform表面处理和Ansys前处理等方法建立正常腰骶椎L4~S1节段有限元模型,并据此建立去除L5~S1椎间盘后椎弓根钉后路固定加椎间融合模型固定。并对模型进行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加载分析,观察模型的钉棒结构、Cage在4种加载状态下的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 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加载时椎弓根钉应力主要集中在钉的尾部和钉棒交界处。 Cage在旋转加载时应力集中在中部,在其它三种状态下的应力集中在前缘。在4种加载状态下棒钉结构和椎间融合器的最大应力值分别如下,前屈:2.96×107  N/m2 ,  5.65×106 N/m2 ; 后伸:2.98×107 N/m2 , 6.08×106 N/m2;侧弯:3.06×107 N/m2 ,9.71×106 N/m2;旋转:2.96×107 N/m2, 1.00×106 N/m2;    结论 本实验成功建立了L4~S1节段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的有限元模型,模型加载后的内固定应力分布符合临床观察,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临床研究
    经伤椎植骨短节段固定非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分析
    陈子华, 陈建威, 陈鑫营, 刘丹, 曾红生, 游军, 方磊
    2014, 32(5):  613-61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24
    摘要 ( 4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胸腰爆裂骨折短节段固定附加伤椎置钉内固定并椎体内植骨不融合临床疗效。  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8月选择5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给予附加伤椎固定的三椎体固定,并经伤椎椎体内植骨,不融合进行临床研究。  结果 51例随诊3~26个月,平均18个月,椎体高度和后凸角无明显丟失,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术后CT片显示椎管狭窄得到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恢复程度,按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平均改善2~3级。  结论 胸腰椎爆裂骨折行伤椎固定使术后脊柱稳定性増加,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保留了胸腰椎运动节段,可有效防止创伤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有利于脊髄功能恢复。

    肝癌破裂出血围手术期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林浩铭, 朱颉, 李国林, 闵军
    2014, 32(5):  616-61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25
    摘要 ( 3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破裂出血急诊治疗的策略及其预后。  方法 回顾分析60例肝癌破裂出血急诊治疗经验。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肿瘤,经肝动脉介入栓塞(TAE)和非手术治疗。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影响本组患者30 d死亡率的风险因素。  结果 全组患者30 d死亡率为28.3%(n=17),单因素分析显示Child C级肝功,休克,大量输血及肿瘤体积巨大是影响患者30 d死亡率的风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休克和大量输血是影响手术切除患者30 d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TAE患者,较大的肿瘤体积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论 肿瘤破裂出血是原发性肝癌的严重并发症,肝功能较差,病期较晚以及出血的严重程度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根治性切除以及TAE治疗在严格选择的病例中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综述
    基于国内外比较的我国遗体捐献工作的问题及对策解析
    陈旦, 李建平, 黄菊芳, Daniel O Graney, 潘爱华
    2014, 32(5):  626-62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28
    摘要 ( 5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畸形与变异
    右肾动脉多分支及多肾副动脉变异1例
    任建陆, 马建军, 卓静静, 高晓, 陈飞雄, 白玉林, 孙茹茹, 王长召
    2014, 32(5):  63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05.030
    摘要 ( 5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