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11-25
      
    应用解剖
    单一改良腹直肌旁切口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合并对侧前环损伤的解剖研究
    陈柱宏, 李严兵, 黄华军, 林羲疆, 曾参军
    2023, 41(6):  633-63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01
    摘要 ( 78 )   PDF (4711KB) ( 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解剖实验验证单一改良腹直肌旁切口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合并对侧前环损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    收集大体标本3具,采用改良入路单切口显露同侧前后环并延伸至对侧前环,观察显露范围及对侧死亡冠、髂血管,收集相关数据,模拟复位固定,评价安全性及有效性。  结果    显露范围:同侧内侧可至腹中线,后内侧可至S1椎体对侧缘,头侧延伸至L5椎体,真骨盆内可达S1孔,外侧显露同经典入路;对侧外侧可至对侧髂耻隆起,头侧可至对侧四方体上前方,深部达闭孔外上1/2。改良入路可显露同侧骶髂关节及对侧耻骨上支,直视下处理后环及对侧前环损伤。切口总长(7.84±0.18)cm,对侧死亡冠、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的距离分别为(57.07±1.04)、(67.43±0.87)cm。    结论    单一改良腹直肌旁切口治疗同侧骨盆后环损伤合并对侧前环损伤安全、有效,有显著的微创及视野优势。
    椎神经节麻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吴文斌, 胡雨田, 代琳曦, 吕旺轩, 吕丰均, 尹袁杰, 杨红梦, 畅君达, 李文奇, 郭义威
    2023, 41(6):  640-64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02
    摘要 ( 79 )   PDF (7039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测椎神经节的解剖特征,为临床颈部交感干神经节麻醉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30具(60侧)成人大体标本进行解剖,根据出现的形式区分颈中神经节与椎神经节,观测椎神经节的形态、位置、大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  结果    椎神经节出现率为83.33%,测得椎神经节长,右侧:男(5.06±2.64)mm,女(4.72±2.56)mm,左侧:男(4.43±2.76)mm,女(4.28±2.43)mm;宽,右侧:男(3.31±1.57)mm,女(2.86±1.96)mm,左侧:男(3.14±0.93)mm,女(3.08±1.56)mm;厚,右侧:男(1.52±1.07)mm,女(1.88±1.56)mm,左侧:男(1.57±0.98)mm,女(2.14±1.21)mm,左右侧椎神经节的长、宽、厚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椎神经节的形态多为椭圆形(50%),其主要位于椎动脉起始部稍上方,发出分支与颈胸神经节的节后纤维共同分布于相应部位。两侧椎神经节至颈前正中线的距离及至皮肤的深度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椎神经节为颈部交感神经节的一部分,可能为低位颈中神经节,是颈胸神经节的辅助神经节,与其共同发出节后纤维至靶器官,颈胸神经节阻滞时的不完全阻滞和副反应可能与椎神经节的纤维联系有关。
    畸形与变异
    肝的动脉变异1例
    任一杭, 范璟源, 肖君昊, 李岩
    2023, 41(6):  64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24
    摘要 ( 73 )   PDF (1144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层影像解剖
    肝静脉引流形式的双源CT三维成像研究
    陈瑞欣, 苗靖榆, 张翼, 柳澄, 孟海伟, 刘树伟
    2023, 41(6):  647-65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03
    摘要 ( 51 )   PDF (4096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CT三维重建描述肝静脉引流形式,为肝外科的术前规划与术中操作提供影像解剖学参考。  方法    回顾性随机收集406例腹部增强CT图像,使用容积重建(volume reconstruction,VR)、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与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图像后处理技术观察肝静脉解剖形态,对其进行细致分型。  结果    (1)肝静脉3大主干汇入下腔静脉的方式分为4型:分别汇入型23.2%(94例),左中合干型75.1%(305例),右中合干型0.7%(3例),共干型1%(4例);(2)肝左静脉分为3型:I型7.1%(29例),II型80.6%(327例),III型12.3%(50例);(3)肝中静脉分为4型:I型93.1%(378例),II型3.5%(14例),III型1.2%(5例),IV型2.2%(9例);(4)肝右静脉分为3型:I型44.1%(179例),II型50%(203例),III型5.4%(22例)。  结论    肝静脉解剖类型多样化,VR、MPR及MIP能很好地显示肝静脉属支及其走形,为肝手术的术前规划和术中操作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慢性胰腺炎脾门假性囊肿分类及其与SPH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徐浩铜, 徐万宇, 吴毅, 何明静, 雷秀兵, 田伏洲
    2023, 41(6):  652-656. 
    摘要 ( 51 )   PDF (4468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鉴别脾门假性囊肿与脾内假性囊肿、脾周局灶性积液,运用影像学和2号中国可视人(second Chinese Visible Human,CVH2)数据库归纳脾门假性囊肿分类,探究脾门假性囊肿和左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sinistral portal hypertation,SPH)的潜在关系。  方法    采集2019年291例慢性胰腺炎患者CT或MRI图像,归纳脾门假性囊肿分类,在CVH2图像上模拟本影像学脾门假性囊肿分类法,分析脾门假性囊肿与SPH之间的潜在关系。  结果    脾门假性囊肿可分为3类:胰尾假性囊肿扩张至脾门,并进一步伸入脾实质形成脾门假性囊肿;主胰管瘘发展成脾门假性囊肿;胰尾假性囊肿和胰瘘共同形成脾门假性囊肿。脾门假性囊肿是SPH的重要风险预测指标(OR=7.88,P<0.001)。  结论    运用可视化技术归纳并虚拟展示脾门假性囊肿分类法,对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起指导作用。
    MSCT对肝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与引流静脉特征和关系分析
    张海涛, 柏劲松, 舒圣婕, 张驰, 李红英, 张国华, 宋瑞祥, 竺玮
    2023, 41(6):  657-66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05
    摘要 ( 42 )   PDF (3706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肝镰状韧带旁假性病灶(falciform ligament pseudolesion,FLP)与引流静脉的MSCT特征,探讨两者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行肝CT平扫或增强的病人,各96例,评价FLP及引流静脉的显示率和影像学特点。MSCT肝Ⅲ、Ⅳ段引流小静脉分3型:A型,为上下两支,上支起自膈肌与肝之间的脂肪区向下前走行进入肝Ⅲ、Ⅳ段,下支起自脐水平稍上方的前腹壁或局部腹腔脂肪区向上后走行进入肝Ⅲ、Ⅳ段;B型,同A型上支;C型,同A型下支。  结果    CT平扫和增强显示的FLP形态均以楔形为主(57.1%、63.4%),最常见于肝Ⅳ段前内缘(93.8%),增强CT门静脉期FLP显示率最高(42.7%);CT平扫和增强对FLP的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肝Ⅲ、Ⅳ段引流小静脉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病例中有FLP和无FLP引流小静脉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病例中有FLP和无FLP引流小静脉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T增强5例FLP未见引流小静脉显示,29例引流小静脉显示的病例未见FLP。  结论    FLP有一定的CT特征,较易与真性病灶鉴别;MSCT肝Ⅲ、Ⅳ段引流小静脉以C型最常见;CT平扫显示的FLP与肝局部组织学异常有关,与引流小静脉无直接相关性,CT增强显示的FLP与引流小静脉有关,可能由引流小静脉和局部肝实质内血供两种因素共同影响。
    腹膜后间隙孤立肿块性淋巴瘤的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
    高峻, 李玉标, 吴航, 葛艳明, 李嫣然, 董鹏
    2023, 41(6):  662-66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06
    摘要 ( 56 )   PDF (2638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表现为腹膜后间隙孤立性肿块的淋巴瘤的CT特点及其解剖学基础。  方法   回顾40例病理诊断明确的表现为腹膜后间隙孤立性肿块的淋巴瘤的CT资料,探究其影像解剖学特点。 结果   本研究中的淋巴瘤有两种类型:单纯肿块型(n=13)和单发肿块伴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型(n=27),两种类型肿块在有无包绕血管(P=0.004)、主动脉漂浮征(P=0.001)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其短径(P=0.230)、解剖位置(P=0.427)、CT强化程度(P=0.184)、强化均匀度(P=0.933)、肿块边界(P=0.408)等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CT对腹膜后间隙孤立肿块型淋巴瘤的诊断及其解剖学细节的显示具有重要作用,可为腹部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MRI三维观察血管压迫神经根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和非疼痛人群中差异
    刘展, 陶胜忠, 卢慧鹏, 王在斌, 睢豫擘, 牛光明
    2023, 41(6):  667-67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07
    摘要 ( 50 )   PDF (6118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以影像解剖学论证血管神经根冲突(neurovascular conflict or compression,NVC)是引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主要病因,完善NVC理论。  方法    对PTN组(n=48侧)和无痛侧组(n=84侧)脑干区MRI进行多模态影像融合及三维体绘制重建,观察两组血管和神经接触比率,测量接触点与神经根距离、接触点血管袢弯曲程度以及血管袢平面与神经长轴的夹角。  结果    疼痛侧动脉和神经接触的比率高于无疼痛侧,接触点较集中于三叉神经出脑干区。疼痛侧接触点血管袢曲率0.21中位数(0.07四分位间距)mm^-1,血管袢平面神经夹角线-面角36.18°中位数(12.47°四分位间距),线-线角36.68°中位数(15.67°四分位间距);非疼痛侧曲率0.12中位数(0.03四分位间距)mm^-1,夹角24.56°中位数(12.09°四分位间距)和26.28°中位数(17.49°四分位间距),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疼痛和接触点位于入脑干区(root entrance zone,REZ)、血管袢曲率及血管袢神经夹角相关(P<0.05)。  结论    责任动脉在PTN患者疼痛侧以更弯曲的弧度和更大的血管神经夹角,更集中地压迫三叉神经REZ区,这种特异性压迫与疼痛相关。
    儿童及青少年颈椎生理弯曲相关指标测量及临床意义
    李琨, 张博然, 张宇, 韩可铭, 冯杰, 吴思瑶, 苏欣, 苏娜, 王超群, 张少杰, 李志军, 王星
    2023, 41(6):  675-67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08
    摘要 ( 95 )   PDF (1540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CT测量儿童及青少年颈椎曲度的相关基础参数,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到364例CT影像资料,以性别分组后,又按年龄分为1~3岁、4~6岁、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各6组。将扫描的颈椎断层影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存贮,并导入Mimics 16.0,采用基于距离(Borden氏、颈椎曲度指数、椎体质心)和基于角度(C1~C7 Cobb角、C2~C7 Cobb角、Harrison氏)共6种测量方法分别测量儿童及青少年的颈椎曲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Borden氏与椎体质心测量法测量值显示13~15岁组与前4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1~C7 Cobb角测量法测量值显示16~18岁组与前5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arrison氏与椎体质心测量法测量值显示4~18岁之间的5组都与1~3岁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间比较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基于角度的曲度测量方法组内相关系数一致性较差,但各指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颈椎曲度的测量方法较多,每个指标具有各自优势,临床可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采取不同的测量方法,为儿童及青少年颈椎曲度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藏族成人肾动脉血管变异多层螺旋CT观测
    次旦旺久, 洛桑多吉, 拉孜, 拉巴顿珠, 尼玛
    2023, 41(6):  680-68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09
    摘要 ( 41 )   PDF (1090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观测藏族成人肾动脉变异,为临床肾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    回顾1218例接受全腹MSCT增强检查的藏族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明确有无副肾动脉及肾动脉过早分支并计数,按性别及侧别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受试人群中副肾动脉检出率为32.59%(397例,95% CI 29.90%~35.22%),男性检出率为34.59%(247例,95% CI 32.10%~38.08%),女性检出率为29.76%(150例,95% CI 25.77%~33.75%),男、女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Z=-1.771,P=0.077)。397例患者中共计519支副肾动脉,右侧53%(277/519),左侧46%(242/519)。右副肾动脉平均直径为(0.30±0.89)cm,左副肾动脉平均直径为(0.30±0.90)cm,双侧副肾动脉直径无统计学差异(t=0.045,P=0.964)。肾动脉过早分支检出率为25.86%(315例,95% CI 23.40%~28.32%),315例患者中共计358支肾动脉过早分支,右侧44%(161/358),左侧55%(197/358)。副肾动脉及肾动脉过早分支入肾位置均以肾门最为多见,分别占50.29%和55.87%。  结论    藏族人群中肾动脉变异占一定比例,术前明确肾动脉解剖变异对肾外科手术、肾移植以及介入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研究
    hERG钾通道介导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对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曾纤, 周颖, 殷雅楠, 谢婷, 李树基, 袁春华
    2023, 41(6):  684-69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10
    摘要 ( 43 )   PDF (5144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马钱子碱和士的宁通过阻断hERG通道发挥抗肿瘤作用。  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及选择性培养基构建hERG转染CHO细胞和载体转染CHO细胞的稳定细胞株;CCK-8检测共培养24、48、72 h后马钱子碱及其结构类似物对癌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共培养48 h后马钱子碱及其结构类似物对hERG-CHO细胞增殖的影响,以载体转染CHO细胞作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马HT29、A549细胞周期;免疫印迹法检测HT29、PC9、A549细胞中hERG蛋白表达。  结果   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抑制HT29、PC9、A549细胞增殖,这种抗增殖作用与癌细胞中hERG蛋白表达正相关;而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氮氧化物仅在高浓度对hERG通道有较弱的阻断活性,对肿瘤细胞也仅在高浓度表现出较弱的增殖抑制作用。马钱子碱对稳定表达hERG的CHO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高于载体转染的CHO细胞。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将HT29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对A549细胞周期没有明显影响。马钱子碱不影响癌细胞的hERG蛋白表达。  结论   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对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可能与hERG通道阻断相关,该研究将为hERG通道阻断剂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重要的指导和依据。
    CaMKIV信号缺失促进肌损伤炎症并影响肌再生
    王涵, 厉洋洋, 菅晓婷, 黄静雯, 蓝海强, 胡稷杰, 廖华
    2023, 41(6):  692-69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11
    摘要 ( 50 )   PDF (7477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CaMKIV信号对肌损伤炎症反应及肌修复的调控作用。  方法    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CaMKIV基因缺失(CaMKIV-/-)小鼠,PCR表型鉴定。心脏毒素(Cardiotoxin ,CTX)诱导野生B6鼠及CaMKIV-/-鼠急性肌损伤。HE染色观察损伤肌内炎症程度及肌修复过程。Dystrophy、F4/80免疫荧光双标,观察损伤肌内巨噬细胞渗出差异。F4/80、Ly-6C、CD206、Ki67染色及流式检测,分析损伤肌内M1、M2巨噬细胞的数量和比例,以及M1、M2巨噬细胞的局部增殖能力。  结果   成功构建并繁殖CaMKIV-/-鼠。HE及荧光染色观察证实小鼠体内CaMKⅣ信号缺失可致肌内炎症加剧、肌修复延迟。CaMKⅣ-/-小鼠损伤肌内再生的中央核肌纤维(Dystrophin+)数量低于WT鼠,巨噬细胞(F4/80+)数量显著高于WT鼠,以M1细胞(F4/80+Ly-6C+)为主,M2细胞(F4/80+CD206+)比例低于WT鼠。CaMKⅣ-/-鼠损伤肌内增殖巨噬细胞(F4/80+Ki67+)数量显著高于对照鼠,但以增殖的M1细胞为主(Ly6C+Ki67+),M2细胞(CD206+Ki67+)的增殖与对照鼠无显著差异。  结论    CaMKⅣ信号缺失可致肌损伤炎症加剧、促进损伤肌内M1巨噬细胞的渗出及增殖,延误肌修复。
    TBI大鼠Claudin-5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变化及CBD干预研究
    康丽, 曹艳, 李恒希, 李佳丽, 凌腾晗, 尹爱平, 张瑞林, 李坪
    2023, 41(6):  698-70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12
    摘要 ( 43 )   PDF (5331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表达的时序性规律,探讨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的干预作用。  方法    采用改良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SD大鼠TBI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组)、模型组(TBI+vehicle组)和干预组(TBI+CBD组),每组分8 h、1 d、2 d、3 d、5 d和7 d 6个亚组(n=3)。运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实验,观察CBD干预对TBI后Claudin-5阳性表达与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T)激活的影响。  结果    PCR结果表明:TBI后不同时间段Claudin-5的mRNA表达下降,CBD干预后,其表达有明显回升。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结果表明,Sham组Claudin-5蛋白表达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连接处,呈点状、线条状,AST胞体较小、突起少呈细长状;TBI后Claudin-5阳性细胞线条断裂,其表达显著减弱且呈下降趋势,以2 d组表达最低(P<0.05),此外,AST被激活,胞体变大、突起增多肿胀;CBD干预后Claudin-5阳性表达显著升高,AST激活状态明显减弱,胞体有所回缩,足板肿胀减轻。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的AST和Claudin-5蛋白不存在共表达,但是AST伸出的足板与微血管内皮细胞直接相贴附。  结论    TBI后AST激活并参与Claudin-5蛋白表达的调节;CBD可能通过调控AST的激活状态调节Claudin-5阳性表达,进而改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四氢生物蝶呤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
    马文婷, 张晨, 谢青
    2023, 41(6):  704-70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13
    摘要 ( 40 )   PDF (4130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四氢生物蝶呤(tetrahydrobiopterin,BH4)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    细胞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根据BH4浓度(2、4、8、12 μM)分为4组,采用CCK-8、Hoechst及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凋亡和迁移能力,RT-qPCR检测细胞中Notch1 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E-Cadherin与N-cadherin表达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随着BH4浓度的增加,HPAC与BxPC-3细胞的活性与迁移能力逐渐下降,细胞凋亡率逐渐增高,且8 μM、12 μM浓度的BH4作用有显著意义(P<0.01,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12 μM BH4组细胞中Notch1 mRNA显著降低(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P<0.05),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  结论    BH4可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有关,而Notch1在EMT发生过程中改变,提示Notch1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该过程的调控。
    电针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帕金森大鼠脑组织自噬改善行为学反应机制#br#
    王飞, 李亚楠, 张小蕾, 胡梦妮, 李含章, 马骏
    2023, 41(6):  709-71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14
    摘要 ( 40 )   PDF (4564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电针治疗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影响帕金森大鼠的行为学反应和脑组织自噬机制。  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帕金森组、电针组、西罗莫司组、电针+PI3K激活组,每组12只。制备帕金森大鼠模型,斜板实验、旷场实验评估大鼠运动行为学功能;免疫组化检测黑质内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表达;提取脑组织线粒体,荧光素酶标记法检测ATP合成酶活性,线粒体呼吸检测仪检测线粒体活性;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PI3K、AKT、mTOR、p-PI3K、p-AKT、p-mTOR及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B-II/LC3B-I、Beclin1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帕金森组大鼠斜板停留最大角度、跨格次数、站立次数、脑组织RCR、ATP合成酶活性、黑质内TH平均光密度显著降低,α-syn、Beclin1蛋白表达量、LC3B-II/LC3B-I和PI3K、AKT、mTOR蛋白磷酸化程度显著升高(P<0.05);与帕金森组相比,电针组、西罗莫司组大鼠斜板停留最大角度、跨格次数、站立次数、脑组织RCR、ATP合成酶活性、Beclin1蛋白表达量、LC3B-II/LC3B-I、黑质内TH平均光密度显著升高,α-syn蛋白表达量和PI3K、AKT、mTOR蛋白磷酸化程度显著降低(P<0.05);与电针组相比,电针+PI3K激活组大鼠斜板停留最大角度、跨格次数、站立次数、脑组织RCR、ATP合成酶活性、Beclin1蛋白表达量、LC3B-II/LC3B-I、黑质内TH平均光密度显著降低,α-syn蛋白表达量和PI3K、AKT、mTOR蛋白磷酸化程度显著升高(P<0.05);与电针组相比,西罗莫司组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电针治疗可通过抑制PI3K、AKT、mTOR蛋白磷酸化,激活自噬,改善大鼠运动行为功能,从而治疗帕金森临床症状。
    消炎止痛膏对脂多糖诱导的C2C12分化肌管影响
    钟伟兴, 谌祖江, 李俊桦, 邝珊珊, 王宁, 张璇, 李义凯
    2023, 41(6):  716-72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15
    摘要 ( 41 )   PDF (3745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消炎止痛膏对脂多糖诱导的C2C12肌管的作用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C2C12细胞,用2%马血清诱导分化C2C12为成熟肌管,设置空白组、模型组、双氯芬酸钠组、消炎止痛膏组。非空白组加入不同浓度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探究LPS对C2C12的最佳致炎浓度和作用时间,复制体外骨骼肌炎症细胞最佳模型;探究消炎止痛膏和双氯芬酸钠对C2C12肌管炎症模型的最佳干预浓度。采用CCK-8测定细胞活性,ELISA检测加入消炎止痛膏后LPS诱导的C2C12中IL-1β和IL-6浓度,SOD和MDA含量。   结果   ①分化实验:经2%马血清诱导,C2C12第4~5 d分化明显,肌管形成,第9~10 d达高峰。②C2C12炎症模型:在1 μg/mL LPS作用24 h后C2C12炎症反应最明显,且CCK-8显示细胞活性无明显改变。③药物浓度:消炎止痛膏溶液1.25 mg/mL、双氯芬酸钠溶液6.25 μg/mL作用24 h下C2C12炎症反应最轻,且CCK-8显示细胞活性无明显改变。④机制:与模型组比较,1.25 mg/mL消炎止痛膏显著抑制LPS诱导的C2C12肌管细胞IL-1β(P=0.006)和MDA水平(P=0.002),提高SOD水平(P=0.0001);与双氯芬酸钠组比较,1.25 mg/mL消炎止痛膏抑制LPS诱导的C2C12肌管细胞IL-1β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188),但提高SOD(P=0.0001)和抑制MDA水平(P=0.014)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消炎止痛膏成分可降低LPS诱导的C2C12肌管炎症模型IL-1β、IL-6和MDA水平,提高SOD水平,可能与减轻组织炎症反应、降低机体氧化应激损害有关。
    临床生物力学
    三维有限元对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中的力学稳定性评价#br#
    欧阳北平, 马向阳, 罗春山, 邹小宝, 陆廷盛, 陈啟鸰
    2023, 41(6):  721-72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16
    摘要 ( 50 )   PDF (7711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不同连接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1-C2 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1-C2 PSR)中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最佳模式hS-S CL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分别建立寰枢椎有限元模型:正常组为A组,失稳组为B组,B组+C1-C2 PSR为C组,C组+新型钉尾横连(C1-C2 PSR+hS-S CL)包括:上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为D组、下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E组、斜形横连(左上右下为F组,左下右上为G组)、交叉横连H组。对各个有限元模型加载 1.5 N/m 的扭矩,计算出正常组、失稳组、六种内固定组在屈伸、侧屈、旋转的活动度及横连应力峰值,并提取内固定应力云图。   结果   ①在6种工况下,正常组和内固定组的ROM较失稳组均明显降低;在屈伸状态下:全部内固定组的ROM基本一致,在侧屈和旋转状态下:D-H组ROM较无横连C组分别减少34%~44%和79%,36%~46%和76%~80%,39%~47%和78%~79%,40%~46%和78%~79%,49%~50%和91%~93%其中H组ROM在旋转状态减少最为明显。②内植物模型应力峰值:钉尾横连组最大应力总体上小于无横连组,所有内固定组在后伸时应力峰值最小。③内植物的应力云图显示:横连组应力分布区域基本一致,未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应力分布区域为螺钉根部与骨质结合部,横连两端与螺钉尾槽结合部。  结论    交叉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具有最强的抗旋转稳定性,但横连两端的应力分布明显,该部位可能易发生横连的断裂。
    临床研究
    前方腹直肌外侧入路在儿童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分析
    叶书熙, 杨晓东, 李涛, 麦奇光, 王华, 樊仕才
    2023, 41(6):  728-73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17
    摘要 ( 60 )   PDF (5851KB) ( 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腹直肌外侧入路(lateral-rectus approach,LRA)治疗儿童髋臼骨折的可行性、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4例经LRA手术治疗儿童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女性3例,男性1例,平均年龄12.5岁(10~15岁),严重车祸伤3例,高处坠落伤1例,Letournel-Judet分型横形骨折1例;双柱骨折2例,前方伴后半横行骨折1例,合并骶髂关节脱位2例,合并骶骨骨折1例,合并耻骨联合分离3例。评估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时机,4例均采用LRA治疗,术后按照Matta影像学复位评估标准评价复位效果,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  结果    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4~72个月,按照Matta影像学复位评估标准4例均解剖复位,4例患者骨折在2个月内均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及影像学愈合标准,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优4例。4例末次随访髋臼形态结构正常,发育未见明显影响,行走及日常生活无异常,均已取出骨折内固定。  结论   需手术治疗的儿童髋臼骨折发生率极低,手术方法应选择尽可能微创的方式进行,本组4例均采用LRA完成手术,取得较好短期临床疗效。
    新型“开放+桥基”式3D导板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穿刺中的研究
    王佳妮, 郭文杰, 彭荣阳, 夏媛, 刘晶晶, 饶利兵, 万星光, 李莉
    2023, 41(6):  733-73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18
    摘要 ( 39 )   PDF (1948KB) ( 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新型“开放+桥基”式3D导板在精准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应用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8月~2021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3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进行穿刺引流手术,对照组(n=16)采用传统CT定位下穿刺。实验组(n=16)在新型“开放+桥基”式3D导板引导下穿刺。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靶点偏移距离及术后3日血肿清除率。  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36.54±3.52)min、靶点偏移距离(0.30±0.03)cm、术后3日血肿清除率(91.16±2.22)%,优于对照组(40.52±3.50)min、(0.49±0.03)cm、(81.93±3.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新型“开放+桥基”式3D导板引导下行穿刺术,定位精准,操作方便,安全可行,理论上可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推广意义。
    使用大圆针行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儿童巨大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应用及解剖要点
    彭永辉, 赖泽如, 张文杰, 聂向阳, 吴凯, 杨六成
    2023, 41(6):  738-74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19
    摘要 ( 41 )   PDF (3621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使用大圆针行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治疗儿童巨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及该方法的安全性和优势。  方法    回顾分析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使用大圆针行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巨大腹股沟疝患儿191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单孔腹腔镜下大圆针体外一次缝合加筋膜闭合器二次缝合手术,即经脐部设置5 mm腹腔镜监视下,在内环口投射体外位置使用普通开放手术针持夹持大圆针,由体外刺入潜行于腹膜外,以外科缝合的方式缝合内环口下半周径,然后使用筋膜闭合器穿刺缝合上半周径,使缝线在内环口腹膜外形成完整线环高位结扎疝囊,以关闭疝环口。  结果   191例患儿均在单孔腹腔镜下成功施行疝囊高位结扎,无中转开放手术。其中术前诊断右侧95例,左侧50例,双侧46例,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疝56例。单侧平均手术时问18 min(10~35 min),双侧疝平均手术时间25 min(18~45 min)。平均住院时间16 h。术中精索血管损伤至腹膜外血肿2例,术后随访时间1-15个月,复发1例。  结论    使用大圆针行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治疗儿童巨大腹股沟疝安全有效,更加贴合外科医生的缝合操作习惯,减少手术并发症,且取材简单、便宜,值得临床上推广。
    父方高龄因素对妊娠不良结局的影响
    夏珣, 唐华贵, 林上福, 夏薇, 于晔, 刘倩
    2023, 41(6):  742-74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20
    摘要 ( 39 )   PDF (488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父方年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南山区分娩且父方年龄有记录的产妇185104例,母方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校正后,使用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generalized linear model分析父方高龄与妊娠不良结局的关系。  结果    父方年龄15~85岁,中位数31岁(四分位差,27~34岁),母方年龄14~51岁,中位数29岁(四分位差,26~32岁)。未经校正的分析显示,父方40~49岁组和≥50岁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父方<40岁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校正母方年龄和其他危险因素之后,父方年龄的增长与胎儿结构畸形、子痫前期、子痫、妊娠糖尿病、胎盘早剥、产后出血(≥500 mL)、早产、胎膜早破、死胎发病率的显著增加没有关系。  结论    校正分析结果提示,父方年龄对不良妊娠结局无独立影响,观察到的父方年龄的影响主要归因于母方年龄。
    综述
    椎动脉枕下段走行变异分型及其临床应用综述
    练沛荣, 陈虎, 易红蕾, 冯治滨, 涂强, 夏虹
    2023, 41(6):  746-75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21
    摘要 ( 62 )   PDF (2980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内固定治疗成人股骨颈骨折的研究进展
    黄海, 欧阳钧
    2023, 41(6):  751-75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23.6.22
    摘要 ( 47 )   PDF (564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