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4-05-25
      
    述评
    3D打印技术
    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数字化虚拟重建及在矫形手术设计中的初步应用
    梅刚, 吴卫东, 欧阳钧, 金丹, 付苏, 邹振吕
    2014, 32(3):  243-24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数字化虚拟重建的技术方法及其在矫形手术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 利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病例患侧、健侧足踝部CT扫描图像及其数据收集,应用Mimics14.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重建出三维数字化模型及相关测量基础上,进行虚拟截骨及内固定等手术设计,并将虚拟截骨后的相关解剖学参数与健侧进行对比及拟合,据此进行手术治疗。  结果 重建出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三维数字化可视模型,制备出相应的3D实物模型,可进行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相关解剖学参数的测量,可在个人计算机上初步实现截骨、内固定等矫形手术设计的可视化与可操作化。  结论 数字化虚拟重建技术能够为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术前判断、临床诊治方式的选择等提供更为精准的解剖学及影像学依据, 并可望用于跟骨畸形愈合截骨治疗手术的设计。

    3D打印应用于髋臼骨折数字化设计的实验研究
    吴章林, 林海滨, 张国栋, 陆俭军, 陈宣煌, 黄华军, 黄文华
    2014, 32(3):  248-25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
    摘要 ( 3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数字化设计及实施的可行性方案并以3D打印技术进行验证。  方法    采集52例临床髋臼骨折薄层CT扫描数据,在Mimics14.0中进行三维建模和虚拟骨折复位并在复位模型上优化预设植入钢板位置和虚拟钉道模拟、测量钉道长度,三维切割预设植入钢板部位骨块并3D打印,据此进行钢板折弯。将所有骨折块进行3D打印为实体模型结合折弯钢板进行内固定植入模拟。将钢板现实位置、螺钉方向和长度同数字化设计比较。  结果    总植入61根重建钢板,螺钉424颗,钢板植入位置和螺钉植入方向均与数字化设计高度吻合,钉道长度与数字化设计进行配对t检验,P=0.325。  结论    (1)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能在术前完成重建钢板折弯并进行手术模拟,折弯钢板模拟植入位置、螺钉植入方向、长度和虚拟设计高度一致。(2)术前折弯重建钢板对骨折复位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3D打印导航模块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精确植入的实验研究
    严斌, 张国栋, 吴章林, 许靖, 杨洋, 黄文华
    2014, 32(3):  252-25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5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数字化设计和3D打印技术研制个体化导航模块,实现个体化的微创下腰椎椎弓根螺钉精确植入。  方法 建立37例正常人体腰椎(L1~5)三维模型,设计导航杆使其恰好穿过椎弓根中心。基于导航杆,通过布尔运算获得导航模块。3D打印出导航模块和腰椎标本实体,在导航模块的辅助下植入椎弓根螺钉,观察螺钉的进钉点、进钉方向和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  结果    总共应用导航模块辅助植入椎弓根螺钉228枚,全部螺钉的进钉点,进钉方向都与虚拟方案相一致,螺钉在椎弓根内位置良好,无一例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  结论    基于数字化设计的3D打印导航模块,可以实现个体化的微创下腰椎椎弓根螺钉精确植入。

    新型肝脏管道模型的数字化制造研究
    孔祥雪, 聂兰英, 肖菊姣, 游辅宇, 李鉴轶
    2014, 32(3):  256-25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5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设计并制作内部管道与肝实质外形兼备的新型肝脏管道模型。  方法 选取一具新鲜的人体肝脏标本,肝静脉及门静脉灌注后行64排螺旋CT扫描,利用Mimics软件重建门静脉、肝静脉及肝实质三维模型。在Magic4.0软件中设计肝脏管道与肝实质外壳模具的装配结构。将设计好的模型通过快速成型机进行模型的三维打印,并进行组装形成管道铸模模具。将融化的透明果冻蜡注入铸模模具内,待蜡凝固后,除去肝实质壳模具,获得新型肝脏管道模型。  结果 本研究通过三维重建、快速成型及模具技术成功地制作了内部管道与肝实质外形兼备的新型肝脏管道模型。模型清晰地显示肝内管道的分布情况,位置关系,分支关系,管道直径等,快速成型管道的最小直径约为1.2 mm。由透明果冻蜡制作的肝实质外形良好,清晰透明,质地与肝实质相近。   结论 新型肝脏管道模型表现力丰富,容易保存。它拓展了铸型标本在医学教育,科研,临床上的应用。

    应用解剖
    腓血管蒂腓骨嵌合组织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
    谢志平, 庄跃宏, 郑和平, 章一新, 梁成, 郝攀登, 张发惠
    2014, 32(3):  259-26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
    摘要 ( 4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腓血管蒂腓骨嵌合组织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以腓骨头和外踝为标志,将小腿分为上、中、下3区段解剖观测:①腓动脉起源、走行与分支;②腓动脉各区段肌(隔)穿支、骨膜支数目与分布。另1侧新鲜标本摹拟手术设计。  结果    腓动脉源于胫后动脉,移行为跟外侧动脉,中下段贴腓骨后面走行,沿途分支至邻近骨、肌肉和小腿外侧皮肤。其中:①腓骨骨膜支:(2~8)支、外径0.5~1.1 mm,分布腓骨中下1/3段骨膜:②胫骨骨膜支:(1~3)支、外径0.6~0.8 mm,营养胫骨中、下1/3段后面骨膜; ③肌(隔)穿支:(4~8)支、外径1.0~1.6 mm,支配小腿外侧中下段皮肤,并与胫前、胫后动脉皮支吻合。  结论 以腓动脉为蒂可设计腓骨嵌合组织瓣,依需要选择一种或多种嵌合组织瓣修复骨合并软组织缺损。

    胸腔镜下胸导管结扎术的应用解剖
    张小文, 杨劼, 刘文国, 黄峰, 王跃建, 张斌, 吴校连, 古卫权, 叶俊, 王飞
    2014, 32(3):  264-26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
    摘要 ( 5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胸腔镜下结扎胸导管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观察10例成人尸体标本的乳糜池、肠干、左右腰干及胸导管在胸腔内的走行及毗邻关系,在T4~12各肋骨平面测量胸导管距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主干的距离。  结果 ①胸导管多起始于T12~L2椎体右前方,但其中1例起于T10。胸导管起点处距右膈脚起始端距离(74.63±38.30)mm。胸导管、各属支间及与奇静脉、半奇静脉等存在广泛交通;②胸导管到奇静脉最小距离(0.94±0.62)mm和到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主干最大距离(34.92±0.98)mm均在T8水平,向上向下肋水平延伸距离分别逐渐增大、减小。  结论    胸导管在T5~10间多为单干,走行规律,电视胸腔镜胸导管结扎术经右胸入路,在脊柱前奇静脉下方,降主动脉上方仔细分离出胸导管,经左胸入路,则需在降主动脉下方、脊柱前、奇静脉上方分离出胸导管。

    畸形与变异
    肩胛上动脉异常1例
    张琦, 李信晓, 付峰, 杨鑫, 肖培, 代晓燕, 付升旗
    2014, 32(3):  26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2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大隐静脉旁淋巴管的应用解剖
    潘伟人, 王德广, 陈渊, 曾凡强
    2014, 32(3):  269-27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5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大隐静脉周围淋巴管的解剖学特征,为治疗下肢继发性阻塞性淋巴水肿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择成年新鲜尸体3具,截取3对下肢。在内踝后皮内,注入少量双氧水,于真皮下找到淋巴管,将显影剂经30G注射针注入淋巴管。在下肢内侧沿显影之淋巴管进行追踪解剖、照像及X线记录。  结果 从内踝后区至腹股沟可见不同数量、大小的淋巴管,呈向心性、蜿蜒起伏地与大隐静脉伴行于下肢内侧的皮下组织内。管径在0.2 ~1.8 mm之间。在行程中淋巴管分叉或合流、或与附近淋巴管交叉通过。汇入腹股沟淋巴结前分成许多小分支。解剖过程中,发现了淋巴管壁的营养血管。  结论 详细描叙了从内踝后区到腹股沟淋巴结的淋巴通路。为治疗继发性淋巴水肿和其他与下肢淋巴系有关的疾病时提供形态学基础。

    经腹膜后间隙抢救骨盆骨折大出血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刘振新, 史增元, 尹维刚, 毛海蛟, 左荣跃?
    2014, 32(3):  275-27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髂腹股沟入路腹膜后间隙的解剖要点及在抢救骨盆骨折大出血中的应用。  方法    37具国人尸体标本左右两侧髂腹股沟入路显露腹膜后间隙,观测血管、输尿管走行关系及肠系膜下动脉和输尿管、睾丸(卵巢)动静脉的前移距离。并临床应用该入路抢救12例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男10例,女2例。  结果    腹膜后间隙内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髂总动静脉等紧贴盆壁与壁腹膜间有腹膜外脂肪相隔;肠系膜下动脉、睾丸(卵巢)动静脉与壁腹膜之间有致密结缔组织连接,易随壁腹膜掀起,输尿管上部与壁腹膜有连接,下部连接松弛;在L4椎体平面肠系膜下动脉可前移19.3 mm,睾丸(卵巢)动静脉可前移26.4 mm(右)和28.0 mm(左);输尿管可前移37.0 mm(左)和41.0 mm(右)。临床应用该入路抢救12例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术中对腹主动脉临时压迫阻断控制出血,抢救休克,修复或结扎损伤血管,复位固定骨折。11例成功,1例死亡;无血管、神经再损伤发生。  结论    经髂腹股沟腹膜后间隙入路手术可充分显露盆腔大血管,对腹主动脉临时压迫阻断可快速控制出血,纠正休克,提高了骨盆骨折大出血抢救成功率,是救治骨盆骨折大出血的理想入路。

    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的腰骶椎轴向融合术入路的相关解剖学测量
    李阳, 刘燕, 孙超, 丁自海, 吴立军
    2014, 32(3):  280-28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腰骶椎轴向融合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利用Mimics10.01对选取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以STL格式导入Geomagic studio 12对三维模型进行简单优化,测量相关数据。  结果    以尾骨尖为切口,将轴向融合螺钉固定于腰骶椎体中轴的AxiaLIF手术方式,导针从尾骨尖到钉道入口的距离,男、女性分别为(101.7±9.5)mm,(100.2±9.0)mm(P>0.05);以尾骨切迹为切口,将轴向融合螺钉固定在腰骶椎中柱的AxiaLIF手术方式,导针从尾骨切迹到钉道入口的距离,男、女性分别为(82.4±9.5)mm,(83.1±10.6)mm(P>0.05);两种不同通路的AxiaLIF手术,导针到S3/4横线的垂直距离EF和EG,男性分别为(24.4±5.3)mm和(14.5±2.8)mm(P<0.05),女性分别为(27.0±5.6)mm和(17.0±3.8)mm(P<0.05),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结论    经尾骨尖为手术切口的AxiaLIF的危险度较高,以尾骨切迹为切口置钉于腰骶椎中柱的手术通路符合骶前间隙安全范围,有待进一步由生物力学研究验证。

    胫骨近端后侧数字化三维形态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熊然, 张潇, 李涛, 王华, 麦奇光, 燕华, 黄海, 樊仕才
    2014, 32(3):  284-28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
    摘要 ( 5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胫骨近端后侧数字化形态学测量的方法,探讨其对胫骨后侧平台骨折诊疗的意义。  方法 对60例健康成人胫骨干燥标本进行CT扫描,图像导入Mimics 10.01软件建立数字化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参数,分析其分布规律与相关关系。  结果 后侧正中高度(8.46±1.62)mm,后内侧高度(12.27±1.93)mm,后内侧斜坡长度(14.71±2.27)mm,后内侧平台斜坡角(132.02±11.62)°,后内侧斜坡骨干角(147.28±10.72)°,后外侧高度(11.31±1.74)mm,后外侧斜坡长度(14.45±2.26)mm,后外侧平台斜坡角(124.01±9.81)°,后外侧斜坡骨干角(141.88±9.09)°,所有测量参数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正中高度、后外侧高度和后外侧斜坡长度与胫骨全长具有相关性(P<0.01)。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胫骨近端数字化三维模型仿真度高,解剖参数测量结果精确度高,能为胫骨后侧平台骨折临床治疗和内固定物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断层影像解剖
    弹簧韧带的解剖观测和MRI分析研究
    喻永新, 刘凯, 邵红岩, 尚如国
    2014, 32(3):  288-29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8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解剖学研究了解弹簧韧带的解剖特点并探讨其功能作用,同时应用MR观察弹簧韧带,分析其在MRI上的显示情况。  方法 解剖并观察弹簧韧带,了解其起止、走形及形态特征等情况,测量相关数据。同时对弹簧韧带不同扫描平面的MRI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 弹簧韧带起于跟骨的载距突,由上内跟舟韧带,内下斜行跟舟韧带和下跟舟韧带3部分组成,分别止于舟骨的上内侧面,舟骨粗隆下和舟骨喙突。MR可以清楚的显示弹簧韧带的各部分结构,在T1及T2加权图像上呈中低信号表现,以矢状面和横断面显示较佳。  结论 弹簧韧带是足底部承载距骨头的一重要韧带复合体结构,对足纵弓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MR可作为弹簧韧带损伤时的诊断工具。

    钩突与泪囊窝影像解剖关系及其在泪囊鼻腔开放术中的意义
    陈学华, 谢民强, 王瑾瑜, 蔡小剑, 方挺松
    2014, 32(3):  292-29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
    摘要 ( 8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钩突与泪囊窝的影像解剖及其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开放术中的意义。  方法 分析80例鼻窦薄层CT扫描的影像资料,测量泪囊窝骨质厚度,观察钩突与泪囊窝、泪骨的解剖关系; 18例泪囊炎患者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开放术,通过钩突中、下部附着定位泪骨,行泪骨入路向上扩大开放泪囊,记录手术过程,观察其可行性。  结果 泪囊窝前上部及后下部骨质的厚度为(2.96±0.33)mm, (0.02±0.01)mm(P<0.05),泪囊窝前上部骨质厚度大于后下部,差异有统计意义;在泪囊窝下端,钩突往往附于泪囊窝后部,往上逐渐靠前,于中部连接于泪骨或上颌骨额突,上部连接于中鼻甲外侧或眶纸板上。16例慢性泪囊炎患者在钩突前方成功经泪骨切开向上扩大暴露泪囊,2例钩突上部附于上颌骨额突太靠前者予钩突上部切除后暴露泪囊。  结论 准确认识钩突与泪骨、泪囊窝的解剖关系,有助于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开放时定位、暴露泪囊,避免手术并发症。

    实验研究
    Notexin对小鼠体内CD8+ T淋巴细胞活性的干扰作用
    马平, 术蓉, 刘幸卉, 史丹丹, 曾慧君, 曹标, 廖华
    2014, 32(3):  296-29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肌肉注射Notexin是否影响C57BL/6小鼠骨骼肌引流淋巴结内的外源性CD8+ T细胞(OT-I细胞)的活性和增殖。  方法 分别采用Notexin注射或机械挤压法制备B6小鼠的胫骨前肌(TA)急性肌损伤模型,并获得性转移(adoptive transfer, i.v.)OVA特异的OT-I细胞(CFSE标记),随后肌注可溶性OVA蛋白。收集损伤侧TA引流淋巴结 (腘、腹股沟淋巴结),流式分析OT-I细胞的增殖程度。OVA静脉内注射免疫B6鼠,收集激活的脾脏树突状细胞(cDCs),与CFSE标记的OT-I细胞体外联合培养,并添加不同稀释度的Notexin, 流式检测OT-I细胞的活性和增殖。 结果 CFSE的荧光递减结果证实,机械挤压损伤鼠TA引流淋巴结内OT-I细胞迅速活化增殖,但Notexin诱发的肌损伤小鼠引流淋巴结内OT-I细胞在4 d时无增殖反应,7 d的增殖率与非注射组无显著差异。与活化的cDCs细胞共培养的OT-I细胞活性良好,增殖显著,但即使添加高度稀释(1:1000)的Notexin也会严重干扰OT-I细胞的活性和增殖。  结论 肌内注射Notexin注射将干扰CD8+ T细胞的活性,这表明蛇毒血清诱导的骨骼肌损伤模型不适用于肌损伤诱发的T细胞功能改变的相关研究。

    NF-κB信号通路对BLP耐受巨噬细胞iNOS表达的影响
    李雪, 王义乾, 罗海华, 钟玙沄, 雷烨铭, 雷山, 蔡军伟, 姜勇, 刘靖华
    2014, 32(3):  300-30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3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检测细菌脂蛋白(BLP)耐受巨噬细胞感染细菌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情况及其表达是否受NF-κB信号通路调控,探讨BLP耐受巨噬细胞对细菌清除能力增强的机制。 方法     比较BLP耐受和非耐受(Naive)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M)对大肠杆菌的吞噬及杀灭情况,评价BLP耐受巨噬细胞的细菌清除能力;用定量PCR技术检测BLP耐受的BMM内iNOS mRNA表达情况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观察p65从胞质向胞核的移位情况;最后观察抑制NF-κB通路活化对iNOS mRNA表达的影响。    结果     BLP耐受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和杀灭细菌的能力较Naive细胞显著增强(P<0.05);iNOS mRNA表达水平较Naive细胞显著(P<0.05);如果抑制BLP耐受巨噬细胞NF-κB通路活化对iNOS mRNA表达有显著影响(P<0.05)。    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细菌脂蛋白耐受通过NF-κB通路活化增强细菌感染巨噬细胞iNOS表达。

    miRs在力学拉伸促进成肌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作用
    张马辉, 王永魁, 蒋兴禄, 余磊, 欧阳钧, 邱小忠, 王乐禹
    2014, 32(3):  306-31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3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3种miRs在力学拉伸促进C2C12成肌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周期性拉伸的各种力学条件通过 BioFlex 加载系统实现。 采用CCK-8检测不同拉伸频率对成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对促增殖拉伸组和对照组进行高通量测序, 反转录定量 PCR(qRT-PCR) 验证高通量基因测序结果,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0.125 Hz拉伸组明显促进C2C12成肌细胞增殖(P<0.05),而0.25 Hz 和0.5 Hz相比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11种miRs表达于对照组和0.125 Hz拉伸组,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为3种:mir-44,mir-36,mir-20;qRT-PCR证实这3种miRs的表达改变与测序结果一致;这3种miRs参与了多个信号通路的调控。  结论 高通量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3种miRs在应力诱导的C2C12成肌细胞增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MCT2在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的表达变化
    宋开琴, 康承巧, 孙善全, 黄娟, 徐进, 李文娟, 蒋锦
    2014, 32(3):  312-31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3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疼痛应激时,大脑第一躯体感觉皮质后肢区(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hindlimb region,S1HL)神经元单羧酸转运蛋2(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s 2,MCT2)的表达变化,以探讨MCT2参与疼痛调制的机制。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Western blot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法检测福尔马林致痛大鼠模型大脑S1HL内MCT2的表达变化。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鼠S1HL内MCT2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及IOD在1 h时增加,3 d时达高峰,到7 d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正常水平(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CT2蛋白表达变化与MCT2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IOD变化趋势一致。  结论 在疼痛应激状态下,大脑S1HL神经元MCT2的表达增强,提示MCT2参与了疼痛的产生、传递和调制过程。

    绿原酸对Aβ25-35诱导的大脑皮层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
    周静, 赵宏, 秦书俭, 姚素艳, 郑德宇
    2014, 32(3):  316-32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3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绿原酸(CHA)对淀粉样β蛋白25-35(Aβ25-35)激活巨噬细胞导致大脑皮层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生后0~3 d左右的Sprague-Dawley(SD)大鼠乳鼠,取出大脑皮层细胞然后做体外培养。培养8 d后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共同培养2 d,再加入10 μmol/L Aβ25-35制作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实验分为单独培养组、共同培养组、单独培养Aβ组、共同培养Aβ组和共同培养CHA组分别作用0.5、1、2、4、6 h后检测各组的结果。细胞损伤程度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和记数判定。p38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有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活化的蛋白激酶2 (MAPKAPK-2)和热休克转录因子(HSP27)三种蛋白磷酸化的表达水平由Western blot检测。通过免疫荧光观察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  结果 CHA显著抑制Aβ25-35处理所致的颗粒细胞密度的减少并且改善细胞的形态。Aβ25-35可以使p38MAPK的磷酸水平明显增加,在2h的时候磷酸化水平达到最高峰,4h后就逐渐下降,而使MAPKAPK-2和HSP27的磷酸化水平降低,2h降低最明显。  结论 CHA通过抑制Aβ25-35诱导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激活的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可以起到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低频电磁场影响毛囊生长及KGF表达的实验研究
    王鑫, 李新平, 叶燕, 白利明, 白文芳, 朱洪翔, 许伟成, 张鸣生
    2014, 32(3):  321-32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
    摘要 ( 3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低频电磁场(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LFEMF)对毛囊生长期中再生毛囊的形态学及该过程中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KGF)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用雌性C57BL/6成年鼠制作毛囊生长期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FEMF组。LFEMF组采用50 Hz、5 mT磁场,30 min/d,连续作用16 d。取两组小鼠脱毛处的全层皮肤,HE染色法观察毛囊生长期中毛囊形态学的改变,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blot检测KGF表达情况。  结果 HE染色显示:3 d时,对照组中未见球状基质包绕毛乳头, LFEMF组球状基质部分包绕毛乳头,毛乳头上部有黑色素形成;9 d、16 d时,LFEMF组中毛囊的长度显著增加(P < 0.05)。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LFEMF组较对照组的KGF基因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均上调。  结论 LFEMF能促进毛囊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KGF的分泌增加有关。

    PNGF导管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12 mm坐骨神经缺损
    张伟才, 黄继锋, 严琼娇, 李世普
    2014, 32(3):  325-32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RGD多肽接枝聚(乳酸-羟基乙酸-L-赖氨酸)/聚乳酸/β-磷酸三钙/神经生长因子(PRGD/PDLLA/β-TCP/NGF,PNGF)缓释导管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大鼠12 mm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  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0只, 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左后肢制作12 mm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分别行单纯PNGF导管桥接(A)、PNGF导管复合BMSCs桥接(B)、自体神经移植(C),所有大鼠左侧为实验侧,右侧为正常自身对照侧。术后3个月行大体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电生理检测、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测量、新生神经及靶肌肉组织学观察等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3个月取材时见导管管壁变薄,表面血管化良好,管内有再生神经通过,直径较正常神经细。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的检测结果显示PNGF导管复合BMSCs高于单纯PNGF导管组(P<0.05),PNGF导管复合BMSCs组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和直径均优于单纯PNGF导管组(P<0.01),取得与自体神经移植组相似的效果。  结论 PNGF缓释导管复合BMSCs桥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 能够有效促进神经再生, 效果接近自体神经移植。

    去细胞输尿管移植至膀胱壁后的再生
    邵营宽, 林刻智, 余雅玲, 饶志恒, 李若冰, 梅劲
    2014, 32(3):  330-33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6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去细胞技术,将带一部分膀胱壁的大鼠输尿管去细胞后,移植于另一只鼠膀胱壁上,在不重新种植细胞的情况下,利用机体作为“自体反应器”来重构支架,最终使输尿管再生。  方法 20只SD大鼠的输尿管经过Triton-x100和SDS去细胞后用去离子水漂洗并经过杀菌,支架经过形态学鉴定后移植入其他鼠中,行膀胱修补术同时远端结扎,经过1、2、3、4周获取移植物进行HE染色,免疫荧光法观察分析。  结果 移植输尿管被分成3个部分:粘附于膀胱的部分(B)、中间部分(M)、游离端(D)。发现4周后B部分有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M部分有脂肪细胞,D部分被纤维化并且在4周后仍然无细胞。B部分在1~2周后,上皮细胞出现,4周后,平滑肌细胞出现。  结论 未播种输尿管在接合区域也能实现再生,并且先出现上皮层后出现肌层。

    骨膜联合同种异体骨治疗兔骨缺损模型的实验研究
    毕志伟, 黄东, 张大卫, 牛国庆, 欧阳海洋, 李宇明
    2014, 32(3):  335-33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
    摘要 ( 3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实验动物研究观察骨膜联合同种异体骨治疗骨缺损的效果,探讨其可行性及修复机制。  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即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通过X线、HE染色及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骨膜联合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及其可能机制。  结果 X线检查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骨缺损处均已修复,空白组骨缺损处未修复;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新生骨小梁排列良好,仍有少量异体骨残留,对照组新生骨小梁排列整齐,空白组未见明显新生骨小梁;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术后实验组Spp-1、BMP-2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ColⅠα1基因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骨膜联合同种异体骨能够有效地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尿道下裂尿道成形材料的Masson染色组织学特点
    谢起根, 苏诚, 李作青, 徐哲, 孙俊杰, 周李
    2014, 32(3):  340-34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5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观察尿道下裂尿道成形材料的组织学特点,指导手术材料的选择。  方法 收集2011年9月-2013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重型尿道下裂患者阴茎阴囊皮肤标本共20例,每例均取包皮内板、阴茎体腹侧皮肤、阴囊中隔皮肤、阴囊周边皮肤四份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超薄切片,Masson染色,置于高倍显微镜下由非本实验研究者利用正立显微成像系统随机拍取5个视野,由研究者观察并计算毛囊、皮脂腺、皮下血管密度以及测量皮肤厚度。  结果 毛囊及皮脂腺密度比较:阴囊中隔皮肤<阴囊周边皮肤(P<0.05),而包皮内板及阴茎体腹侧皮肤未见毛囊及皮脂腺。血管密度比较:包皮内板>阴茎体腹侧皮肤>阴囊中隔皮肤>阴囊周边皮肤(各组比较P<0.05)。皮肤厚度比较:包皮内板<阴囊周边皮肤<阴茎体腹侧皮肤<阴囊中隔皮肤(各组比较P<0.05)。  结论 包皮内板及阴茎体腹侧的皮肤是理想的尿道成形材料,材料不足时可适当使用阴囊中隔皮肤,阴囊周边皮肤一般不应用于尿道成形。

    临床生物力学
    髋臼发育不良者全髋置换中臼杯置入位置的力学分析
    许杰, 马若凡, 蔡志清, 李登, 丁悦, 刘尚礼
    2014, 32(3):  343-34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5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髋臼发育不良患者加深磨锉假体置入部位的髋臼骨床、使臼杯假体内移置入对髋臼假体-骨界面间的应力分布情况的影响。  方法 选取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骨盆为实验对象,螺旋CT做全长连续扫描,然后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建立髋关节发育不良骨盆模型。在计算机环境中对重建模型进行髋臼磨锉,臼杯假体不同程度内移植入的模拟手术,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olidWorks对重建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化及力学分析。  结果 臼杯假体的内移使臼杯上缘处获得骨床包容,臼杯接触面积更大,单位面积所受应力相对较少。随内移程度加大,髋臼内壁骨质突破更为明显,使髋臼顶部应力集中及其余部分应力不均愈趋明显。  结论 髋臼加深磨锉臼杯内移植入有助于改善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例行髋关节置换臼杯的骨床包容,但随内移程度的加大,髋臼内壁突破,髋臼面的应力集中,髋臼的应力分布情况明显改变,应尽量减少穿破的程度。

    畸形与变异
    腕关节尺骨茎突旁籽骨1例
    田野, 张英泽, 陈伟
    2014, 32(3):  34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
    摘要 ( 6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生物力学
    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的力学稳定性评价
    张皓南, 尹庆水, 刘桂英, 杨涛, 黄文华
    2014, 32(3):  348-35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
    摘要 ( 4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在前路经口寰枢椎复位固定钢板(TARP)及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后路C1-C2钉棒)固定下的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经口前路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将6具新鲜上颈椎标本,随机分为完整对照组(M)、前路TARP+髂骨块组(A1)、前路TARP+cage组(A2)、后路C1-C2钉棒+髂骨块组(B1)、后路C1-C2钉棒+cage组(B2)。 利用Motion Analysis, co.6 Eagle系统对屈伸、侧屈、旋转方向运动范围(ROM)进行测量,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相同固定方式组间比较,cage组比髂骨块组运动范围更小,屈伸方向稳定性依次为A2>B2>A1>B1, 其中A1与A2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P=0.0125), B1与B2比较, 有显著性差(P=0.0132);相同置入物组间比较, 前路TARP与后路C1-C2钉棒固定力学稳定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寰枢椎融合术中使用cage比髂骨块具有更好的三维稳定性、理论上能够提高寰枢椎融合率,减少并发症。

    临床研究
    耻骨肌孔的空间分离解剖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应用及意义
    华伟, 梁志宏, 赵象文, 丁纪伟, 汤治平, 丁自海
    2014, 32(3):  351-35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腹腔镜技术对耻骨肌孔的空间分离解剖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TEP)中的意义。  方法 我院自2005年至2013年开展TEP手术272例,术中将腹膜外耻骨肌孔区域分为初始空间、耻骨空间、髂窝空间和髂血管空间4个空间,依次解剖分离4个空间,在空间内安全操作。  结果 术中寻求相应解剖标志分别界定4个空间,最终融合为一个大范围空间。所有病例均应用耻骨肌孔的空间分离解剖技术指导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8 min(28~60 min),术后住院时间5 d(3~8 d)。术后随访2~60个月,其中2例出现阴囊血肿经抽吸后治愈,无疝复发病例,无切口及补片感染,无慢性疼痛、睾丸萎缩、射精痛等并发症发生,无疝复发。  结论 耻骨肌孔的空间分离解剖技术可以缩短TEP手术的学习曲线,加深对其复杂的耻骨肌孔及其后方解剖结构的学习和理解,提高手术效率和手术质量,减少手术并发症。

    肱骨头的相对高度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潘昭勋, 崔岩, 孙超, 马海盟, 张洪鑫
    2014, 32(3):  354-35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5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测量肱骨头的相对高度,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肱骨侧致病因素。  方法 应用MSCT及计算机软件测量26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实验组)的肱骨头相对高度,与随机选取的26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肱骨头相对高度进行对比,比较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与正常人群的肱骨头相对高度数值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实验组肱骨头相对高度为(0.88±0.18)cm,对照组肱骨头相对高度为(1.07±0.20)cm,经配对资料的t检验示P<0.01,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组与健康成人组肱骨头相对高度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肱骨头相对高度明显小于健康成人,肱骨头相对高度可以作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微创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吴锋, 叶劲, 莫茅, 邹仲兵
    2014, 32(3):  357-36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3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微创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30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从掌侧入路实施微创技术置入锁定加压钢板。AO/ASIF分型:A2型3例,A3型5例,B1型5例,B3型6例,C1型6例,C2型5例。  结果 25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平均时间为12个月(8月~14个月)。患者当中发生腕管综合征1例,大鱼际肌麻痹1例,腕部切口延迟愈合1例,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未见桡骨不愈合。采用改良Mcbride评分进行评定:优18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达88%。  结论 经掌侧入路微创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创伤小,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为较理想的固定方式。

    比较纤维支气管镜和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崔海燕, 梁振宇, 张达成, 全国莉, 曾聪
    2014, 32(3):  361-36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5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两种肺活检方法在肺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严格选择我院及南方医院呼吸科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经胸片或CT诊断为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192例。其中126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行活检取组织,另66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观察胸片、CT及纤支镜下肺占位病变大小形态,同时比较两种肺活检方法的确诊阳性率。  结果 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可直接观察到病变部位大小形态;纤支镜肺活检和经皮肺穿刺活检两种方法肺部病变确诊阳性率分别为83.1%和88.7%,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纤支镜和经皮肺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1%和12.12%,后者显著高于前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均对肺占位病变有诊断价值,但纤支镜检查相对安全。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应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张建杏, 邓恋, 王研, 李红英
    2014, 32(3):  365-36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2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应用于膝关节镜的术后镇痛作用。 方法 60例择期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椎管内麻醉下完成手术,B组术毕在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A组不予任何处理。记录术后6、12、24 h患者静息与活动时VAS疼痛评分及24h内镇痛药补充给予人次、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评分。 结果 A组患者术后6、12、24 h VAS评分及24 h内镇痛药补充给予人次明显大于B组(P<0.05);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应用于膝关节镜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患者舒适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

    综述
    拇指皮肤套状撕脱伤的治疗进展
    宋二发, 巨积辉, 侯瑞兴
    2014, 32(3):  368-37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3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畸形与变异
    右位主动脉弓伴前交通动脉瘤1例
    刘彦超, 段传志, 李西锋, 何旭英, 张炘
    2014, 32(3):  37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3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