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2-07-25
      
    应用解剖
    三叉神经移行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徐佳鸣, 漆松涛, 张喜安, 石瑾, 陆云涛, 潘军
    2012, 30(4):  367-370. 
    摘要 ( 15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三叉神经中枢髓鞘部、周围髓鞘部与移行区的结构特点。 方法 在15例尸头标本上进行解剖学研究。通过不同的颅底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三叉神经的走行。然后将三叉神经脑池段(三叉神经从脑干端至美克氏腔开口的部分)完整取下,制作成组织学切片并用Luxol fast blue髓鞘染色,观察三叉神经移行区的结构特点,并测量各项数据。  结果 三叉神经的中枢髓鞘伴随三叉神经出脑干,前行在脑桥小脑角池内;中枢髓鞘出脑干后(2.34±0.81)mm开始向周围髓鞘部移行,在距脑干(3.78±0.69)mm左右截止。中枢髓鞘占脑池段全长的(30.5±5.6)%,周围髓鞘占脑池段全长的(81.1±8.1)%,移行区出现在脑池段(18.8±6.5)%~(30.5±5.6)%的位置。  结论 三叉神经的移行区与神经根进出脑干端处于两个不同的位置。三叉神经的中枢髓鞘部和移行区位于脑桥小脑角池内,该区域受到的血管压迫可能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之一。

    腰椎前路手术中保护生殖股神经的临床解剖学
    王永为, 高亚贤, 马泉, 孔祥玉
    2012, 30(4):  371-374. 
    摘要 ( 11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腰椎前路手术中避免生殖股神经(Genitofemoral nerve, GFN)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15具成年尸体标本上选择易于触及的椎间盘中点为标志,观察GFN在腰大肌中走行、分支的形态特点及穿出点位置,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GFN穿出腰大肌的位置主要集中在L3~4节段;GFN自腰大肌内穿出前未分支者占83.33%(25侧),穿出前已分支者占16.67%(5侧);根据GFN的走行分3型: Ⅰ型,在腰大肌内远离腰椎体走行;Ⅱ型,紧贴腰椎体走行;Ⅲ型,生殖支和股支分别穿出腰大肌,且两支在腰大肌内隔有肌纤维组织。  结论 在显露L2-4椎体前外侧时容易损伤GFN。Ⅰ型剥离腰大肌时紧贴椎体并向外侧牵开肌肉;Ⅱ型及Ⅲ型采用经腰大肌入路劈开肌纤维束,可避免损伤GFN。

    股骨髓内钉进针点对股骨近端血供影响的解剖学研究
    黄祖成, 梅炯, 窦帮, 欧毅, 张鹏, 熊文峰
    2012, 30(4):  375-378. 
    摘要 ( 10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推导股骨髓内钉进针点对股骨近端血供的影响。  方法    正常成人防腐髋关节标本68侧,观测旋骨外侧动脉、旋骨内侧动脉、臀上动脉和臀上动脉在股骨近端的分布、位置及与肌肉的关系,以及在股骨近端的血管吻合情况。  结果    10.3%(7侧)在臀小肌附着处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与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吻合, 89.7%(61侧)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与臀下动脉相吻合,70.6%(48侧)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与臀上动脉相吻合。  结论    当旋股内侧动脉损伤时其血供可由臀上、臀下动脉吻合补偿,而并非为旋股外侧动脉代偿。

    畸形与变异
    上腔静脉变异1例
    乔一娴, 刘营, 谭叶
    2012, 30(4):  378. 
    摘要 ( 9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距腓前韧带与踝间后韧带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许涛, 刘志刚, 宋良松, 陈雷
    2012, 30(4):  379-381. 
    摘要 ( 13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距腓前韧带和踝间后韧带的解剖学特点,探讨其功能与临床意义。  方法 10侧成人踝关节标本解剖观测距腓前韧带和踝间后韧带起止、走行和比邻,并分析其作用。   结果 10侧标本中,有7侧的距腓前韧带呈双束结构,占70%,在此结构中,两束宽度之和大于单束结构的韧带的宽度。双束呈类“人”字形走行,两个束支在足处于不同的位置时呈不同的状态,当足跖屈时,下束松弛,上束绷紧;背屈位时则反之。踝间后韧带起自外踝腓骨尖后下缘向内侧走行,大体分为3束,分别止于胫骨后下缘、胫后肌腱腱鞘、距骨后结节及其内侧,此韧带对维持踝关节稳定,防止距骨后脱位有重要的作用。  结论 距腓前韧带的双束结构能加强其强度,踝间后韧带的生物力学及其参与踝后软组织撞击综合征的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趾长屈肌的亚部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李寿田, 吴小艳, 薛黔
    2012, 30(4):  382-384. 
    摘要 ( 1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趾长屈肌的亚部划分,为临床外科“半肌”移位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大体解剖法、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 染色法。 结果 ①可依劈开趾长屈肌肌内腱板,把该肌分为胫侧和腓侧两个亚部;②胫侧亚部各构筑学值大于腓侧亚部;③两亚部存在单独神经支配。  结论 ①趾长屈肌可分为胫侧亚部和腓侧亚部,两亚部有独立的神经支配;②趾长屈肌的两个亚部均为半羽肌,胫侧亚部产生的肌力大于腓侧亚部。

    断层影像解剖
    人丘脑及相关重要结构的断面解剖学研究
    张华, 周庭永, 钱学华, 郑登儒, 刘智华, 白桂芹, 吕发金
    2012, 30(4):  393-397. 
    摘要 ( 10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丘脑及其相关重要结构的影像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和相关测值。  方法    采用30例正常成人头颅标本(男17例,女13例),取平行于眦耳线平面制成片厚5 mm的连续横断面。各选取丘脑及其相关重要结构所在的3个连续断面,对其进行观测,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进行相关统计处理。  结果    丘脑面积、横径和矢径在性差和侧差方面未见显著性差异。丘脑面积与尾状核头面积、以及与尾状核头横径呈负相关(P<0.05),丘脑横径与尾状核头面积、矢径呈负相关(P<0.05);丘脑长与端脑长、丘脑宽与端脑宽分别呈正相关(P<0.05),左丘脑长与脑型呈负相关(P<0.05),左丘脑型与脑型呈正相关(P< 0.05),丘脑夹角与脑型呈正相关(P<0.05),丘脑长与右三角区至前角间距存在相关关系(P<0.05)。  结论    丘脑形态学是否存在性差与侧差需要进一步探讨,丘脑参数与其相关重要结构参数存在线性关系,相关测值变化可为丘脑形态学变化提供信息。

    椎弓根钉━髂骨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骶髋关节脱位的CT影像解剖学研究
    杨运平, 陈鸿奋, 王富明, 贾谊, 王钢
    2012, 30(4):  404-407. 
    摘要 ( 12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基于CT数据建立腰-骶-髂复合体的数字模型,应用数字骨科技术为临床上采用联合椎弓根钉-髂骨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40例正常骨盆CT平扫数据,用mimics10.0软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并在虚拟的髂骨上模拟髂骨钉的置入,测量不同进钉方向时进钉角度及髂骨钉的解剖参数。  结果    进钉方向Ⅰ:髂骨内外板之间的距离(即容纳髂骨螺钉的最大直径)(6.00±0.84)mm,能置入螺钉的长度(59.97±7.99)mm,TSA(12.48±7.16)°,CSA(56.41± 6.47)°,SSA(29.91±5.55)°。进钉方向Ⅱ:髂骨内外板之间的距离(即容纳髂骨螺钉的最大直径)(6.95± 0.50)mm,能置入螺钉的长度(106.69±8.74)mm,TSA(43.93±6.09)°,CSA(39.25±6.11)°,SSA(19.24± 3.78)°。  结论 数字骨科模型能更好的指导临床上采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骶髋关节脱位。

    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临床解剖及MRI特点
    梁秋发, 王文军, 刘文松, 王麓山, 孟红旗, 陈圣??
    2012, 30(4):  408-411. 
    摘要 ( 1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的临床解剖及MRI特点,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对13例确诊的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解剖、神经电生理特征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平均发病年龄18.6岁,表现为局限于手和前臂的肌萎缩,前臂呈斜坡样;肌电图显示患者双侧上肢远端肌肉均呈神经源性损害,受损节段多在下颈髓前角细胞;屈颈MRI均见下段颈髓前移、变平,硬脊膜向前移位,硬脊膜外间隙增宽,硬脊膜外间隙内半月形信号影;与正常自愿者比较,在C6椎体上沿水平,MRI自然位和前屈位可显示出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患者脊髓前后径明显缩小(P<0.05)。  结论    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可能为下颈段脊髓病变,神经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其早期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患者应早期佩带颈托和避免长时间屈颈位。

    实验研究
    L-NAME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VE-cadherin表达的影响
    杨宝林, 伍校琼, 罗明英, 朱武, 叶峰, 刘丽华, 关莹露, 蔡维君
    2012, 30(4):  412-416. 
    摘要 ( 10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eNOS、V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HUVEC传代培养并用CD31特异性抗体进行鉴定,实验分为对照组、0.1 mmol/L L-NAME组、1.0 mmol/L L-NAME组,运用MTT比色法检测L-NAME对HUVEC细胞活性的影响,并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或Western blot检测实验各组HUVEC细胞的eNOS、VE-cadherin等蛋白的表达,以观察L-NAME对HUVEC的eNOS蛋白、VE-cadherin蛋白的影响。  结果    95%以上传代后的细胞为CD31免疫阳性细胞。MTT比色法结果显示,随着L-NAME的浓度增加,HUVEC的细胞活力值逐渐减弱。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0.1 mmol/L L-NAME组和1.0 mmol/L L-NAME组 HUVEC中eNOS的表达减弱(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降低;与对照组比较,0.1 mmol/L L-NAME组和1.0 mmol/L L-NAME组 HUVEC中VE-cadherin的表达增强(P<0.01),呈剂量依赖性增加。  结论    L-NAME能抑制HUVEC 的eNOS表达和细胞活性,并影响细胞粘附连接的主要蛋白—VE-cadherin的表达。

    褪黑素对AD模型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崔卫刚, 李君艳, 王庆志, 彭裕文, 李瑞锡
    2012, 30(4):  417-420. 
    摘要 ( 2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GAPDH在EPO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损伤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金秀东, 郭冉, 念红, 关艳中
    2012, 30(4):  421-425. 
    摘要 ( 2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反式维甲酸促鼠胚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中BMP-2的表达及意义
    钟德君, 李森, 康敏, 徐双, 魏书一, 王清, 王松
    2012, 30(4):  426-430. 
    摘要 ( 1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acid, ATRA)体外促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过程中,BMP-2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1.0 μmol/L ATRA诱导体外培养的鼠胚神经干细胞,诱导3、5、7、 9 d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qPCR、Western-Blot检测BMP-2表达变化。  结果    无ATRA干预时BMP-2表达量较高,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BMP-2表达逐渐降低,分化7~9 d时表达最低。  结论   BMP-2在 NSCs体外分化的的早期表达较高,在NSCs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逐渐下调,表明ATRA诱导NSCs向神经元的分化与BMP-2信号的抑制有关。

    人与狗迷走/交感干的比较解剖及其喉上神经外支纤维成分
    许士叶, 董剑平, 孙善全, Kannaiyan Vijesh, Ramnarayan, Joyeeta Sengupta
    2012, 30(4):  431-434. 
    摘要 ( 2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人与狗的颈段迷走/交感干进行比较解剖,并鉴定狗的喉上神经外支的纤维成分。方法    随机解剖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人尸体颈部(n=50)及狗的颈部(n=10),暴露其颈交感干与喉上神经及其外支间的交通;并取狗的喉上神经外支,甲醛固定,明胶包埋,恒冷切片后用Karnovsky AchE组化方法染色并观察。  结果     狗的迷走神经结状神经节与颈上神经节完全或部分融合,迷走神经干与交感神经干完全或部分融合为迷走-交感干;而人的结状神经节与颈上神经节互相分离;颈上神经节与喉上神经及其分支之间存在交通,其中颈上神经节与喉上神经外支相交通者占86%。AchE染色显示:狗的喉上神经外支含AchE阳性有髓神经纤维、AchE阴性有髓神经纤维和AchE阳性无髓神经纤维。  结论    喉上神经外支呈袢状,而非干式,含躯体运动、交感神经节后及躯体感觉纤维,因此喉上神经外支为一混合神经。

    改良双干静脉动脉化皮瓣的实验研究
    李德平, 刘学贵, 毛波, 郑胜, 杨俊贵, 崔建德, 杨帅智, 黄昱
    2012, 30(4):  435-437. 
    摘要 ( 3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双干静脉动脉化皮瓣与改良双干动脉化静脉皮瓣存活过程,对比成活率及探讨其成活机制。  方法 将 20只新西兰大白兔40侧后肢制成包含2根纵行的浅静脉2.5cm×3.5cm皮瓣,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侧。对照组:将皮瓣直接移植同侧耳背2.0cm×3.0cm创面,制作双干动脉化静脉皮瓣模型。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皮瓣进行改良。观察皮瓣的成活过程,并进行比较。  结果 实验组皮瓣存活70%(14个),部分存活20% (4个),坏死10%(2个)。对照组皮瓣存活20%(4个),部分存活25%(5个),坏死55%(11个)。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干静脉动脉化皮瓣经改良后有利于皮瓣内血液进入微循环,改善动脉血灌注量与静脉回流量平衡,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小鼠哮喘模型颈静脉-结状神经节内参基因的筛选
    林敏娟, 刘晓妍, 马洪明, 刘升明
    2012, 30(4):  438-442. 
    摘要 ( 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12个常用看家基因在正常小鼠和哮喘小鼠颈静脉-结状神经节的表达变化,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为进一步基因表达分析研究得到可信数据提供依据。  方法 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哮喘模型组和对照组,制备哮喘模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经geNorm及Normfinder程序分析,评价了12个常用看家基因CYC1、UBC、RPL13、YWHAZ、18srRNA、B2M、SDHA、ATP5B、CANX、 ACTB、EIF4A2和GAPDH在小鼠颈-结状神经节的表达稳定性。  结果    12个候选看家基因在小鼠神经节的表达差异较大,其中GAPDH、18srRNA、CANX、ACTB和EIF4A2表达相对稳定,而CYC1、UBC和RPL13的表达在两组小鼠神经节变化幅度较大,结合两种分析证实GAPDH是其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   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GAPDH是研究哮喘小鼠和正常小鼠颈静脉-结状神经节基因表达的最佳内参基因,同时也为进一步认识在不同实验模型确定适宜内参基因的重要性提供依据。

    临床生物力学
    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与体位关系的生物力学研究
    邹明, 张焱, 柏广富, 骆宇春, 刘树坤, 赵卫东
    2012, 30(4):  443-446. 
    摘要 ( 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与体位的关系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探讨下胫腓联合各韧带在踝关节何种体位上更容易损伤。  方法 8只(左、右各4只)新鲜成人小腿,完全暴露下胫腓联合各韧带后自踝关节上方20 cm横断,上端用牙托粉包埋模拟上胫腓关节。足底自跟骨前方横断,保留距下、距舟、跟骰关节,同样用牙托粉平行足底板包埋置于生物材料实验系统上。固定踝关节于中立、背伸(15°)、跖屈(20°)、内翻(15°)、外翻(20°)、内旋(10°)、外旋(5°)7个体位,逐步缓慢轴向加载500N和外旋方向5N.m扭矩后测出各韧带相对于中立位未受力时的长度变化,计算出各韧带的应变。  结果 下胫腓前韧带在踝关节处于内翻、跖屈位时应变最大和次最大,分别为(0.1294±0.0030)、(0.1150±0.0018);下胫腓骨间韧带也在踝关节处于内翻、跖屈位时应变最大和次最大,分别为(0.1331±0.0030)、(0.1138±0.0053);下胫腓后韧带(包括深层的下胫腓横韧带)亦在踝关节处于内翻、跖屈位时应变最大和次最大,分别为(0.0427± 0.0016),(0.0285±0.0015),统计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下胫腓前韧带在内翻位或内翻、跖屈复合体位(即旋后位)时应变最大因此受力最大更易损伤,同理下胫腓骨间韧带、后韧带也均在内翻位或旋后位时更易损伤。

    四角融合器改良前、后有限元分析对比研究
    齐保闯, 唐辉, 范新宇, 张美超, 朱跃良, 李川, 徐永清
    2012, 30(4):  447-451. 
    摘要 ( 2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运用有限元方法对镍钛记忆合金腕骨四角融合器(NTMA-FCAC)进行力学性能分析,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 方法    应用有限元方法(FEM)建立NTMA-FCAC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根据腕关节掌屈背伸时NTMA-FCAC受力情况模拟加载,分析模型各部分的应力、应变值及分布和压缩刚度。 结果    在模拟NTMA-FCAC受力的情况下,应力集中在体臂交界处,其他部分应力分布较为均匀;NTMA-FCAC改良前、后的刚度值接近, 在一定范围内均能满足术后腕关节功能锻炼。NTMA-FCAC的刚度较强,能满足四腕骨融合的力学要求。 结论    NTMA-FCAC在体臂交界处应力较为集中容易产生疲劳,其厚度加强后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

    畸形与变异
    双侧腓肠肌额外头伴起点异常1例
    韩嘉熠, 杨瑞, 王宇, 王斯南, 吴樾
    2012, 30(4):  451. 
    摘要 ( 3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研究
    指动脉背侧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金光哲, 巨积辉, 李雷, 周荣, 侯瑞兴
    2012, 30(4):  452-455. 
    摘要 ( 3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指动脉背侧支皮瓣血管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经验。  方法 5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并解剖,观察指动脉背侧支的起始处外径,走行距离及吻合支情况。1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经氧化铅灌注,分别于灌注后2、4h行X线片摄影,观察指动脉背侧支走行、分布情况。临床上设计切取以指动脉背侧支为蒂的游离皮瓣修复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共6例6指。  结果 指动脉背侧支发出部位比较恒定,分别在近节指中段、近节中远1/3、中节中段及远指间关节平面,其中以近节中远1/3处的皮支发出最为恒定,起始处外径约为0.2mm。临床设计游离皮瓣6例6块修复指腹软组织缺损,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8月(平均12月),皮瓣血运、质地、弹性良好,外形美观,感觉恢复S3,对供区损伤小。  结论 指动脉背侧支解剖恒定,供血可靠,以指动脉背侧支为蒂的游离皮瓣修复指腹创面是一种理想的方法,临床上可依具体情况选择来修复。

    甲状腺假被膜的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檀谊洪, 杜国能, 肖玉根, 陈庞州, 严国标, 谭东兴, 王昆
    2012, 30(4):  456-458. 
    摘要 ( 5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甲状腺假被膜的解剖学形态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在95例单侧甲状腺叶切除术中,观察甲状腺假被膜的解剖学形态,甲状腺假被膜与真被膜、甲状腺血管、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的关系。  结果    在甲状腺下静脉、中静脉和上血管附着于腺体的部位,甲状腺假被膜呈“系膜”样结构附着在腺体上,切除腺叶后观察“系膜”呈“C”型的延续平面,甲状腺下静脉、中静脉和上血管分别自系膜缘穿出,喉返神经、甲状腺下动脉、甲状旁腺位于“系膜”的“C”型圈内。  结论    对甲状腺假被膜的解剖新认识,有助于术者安全的完成甲状腺手术,特别是被膜解剖技术的应用。

    关节镜下TightRope绊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彭亮权, 朱伟民, 欧阳侃, 柳海峰, 李皓, 冯文哲, 陆伟, 王大平
    2012, 30(4):  459-461. 
    摘要 ( 3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ammotome 乳腺手术入路的临床分析与解剖学基础
    刘晓珑, 金一怡, 肖刚, 于晓园, 刘立新
    2012, 30(4):  462-465. 
    摘要 ( 2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选择Mammotome手术入路以减少乳房相关并发症的可行性。  方法 30例有哺乳需求女性患者根据就近原则采用放射状入路;11例无哺乳需求女性患者根据就近原则及美容原则采用水平状入路;观察各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72 h皮肤瘀血、乳腺局部血肿形成情况,术后6天乳房皮肤感觉。术后哺乳期乳腺分泌受影响情况。  结果 采用放射状入路可有效减少乳腺损伤,减少对术后泌乳的影响;采用水平状入路可有效控制血管、神经损伤。  结论 选择麦默通手术入路可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但针对乳晕处肿物的手术方案仍需进一步研究。

    沿下颌缘支逆向解剖面神经在腮腺肿瘤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吴文艺, 张丽婷, 王朝阳, 朱世泽
    2012, 30(4):  466-468. 
    摘要 ( 1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无柄髋关节置换治疗中青年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中近期疗效分析
    吴春辉, 邓洁瑜, 李建赤, 陈小磊, 蔡跃波, 罗玉琛
    2012, 30(4):  469-472. 
    摘要 ( 2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无柄髋关节置换治疗中青年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中近期疗效。  方法 对19例中青年股骨头坏死患者19髋采用无柄髋关节置换术,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述分析。  结果 19例患者疗效满意,术后随访6~65个月,按Harris评分为平均(89.4±6.5)分。优13例,良5例,中1例。优良率为 94.7%。  结论 无柄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晚期患者,中近期疗效好,能有效保存骨量,但远期效果有待长时间观察。

    畸形与变异
    肝总动脉及腹腔干共同缺如1例
    方建超, 马建军, 李德媛, 何巍, 曹学辉, 李亚, 段嘉, 杨璐璐
    2012, 30(4):  472. 
    摘要 ( 2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研究
    肿瘤型假体置换治疗老年复杂股骨远端骨折及文献回顾
    周植森, 谭平先, 沈靖南, 侯之启, 叶淦湖, 任绍东, 周国新
    2012, 30(4):  473-475. 
    摘要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代替骨折复位、固定重建治疗老年股骨远端骨折伴有骨质疏松和膝关节炎疾患的临床效果。  方法 给1例61岁老年女性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骨质疏松严重,既往膝关节有骨性关节炎僵直于15°伸直位,一期行左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切除,肿瘤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时复查,左膝关节无明显疼痛,屈曲度较约80°左右,已经弃拐行走,步态稍有跛行。 结论    应用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代替骨折复位、固定重建治疗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和膝关节炎疾患,术后早期恢复关节活动、负重行走,同时也一期治疗了既往膝关节炎疾患,手术疗效满意。避免了骨折愈合、康复时间长给老年患者不能早期活动、负重行走所致的并发症的发生。

    综述
    关节软骨损伤临床治疗新进展
    陈康, 王大平, 朱伟民
    2012, 30(4):  476-478. 
    摘要 ( 1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脊柱硬脊膜外腔“膜椎韧带”的研究进展
    史本超, 丁自海
    2012, 30(4):  479-481. 
    摘要 ( 4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技术方法
    前下壁入路听小骨标本的设计制作
    陈红浩, 马建军, 潘子涵, 王俊魁, 王小芳, 王 鹏, 张佩佩, 曹学辉
    2012, 30(4):  482-483. 
    摘要 ( 3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畸形与变异
    双侧三角肌多肌腹伴肱骨附着位置异常1例
    杨瑞, 韩嘉熠, 王斯南, 王宇, 吴樾
    2012, 30(4):  483. 
    摘要 ( 2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拇主要动脉变异1例
    熊胜, 巨积辉, 李友, 侯瑞兴
    2012, 30(4):  484. 
    摘要 ( 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1例
    程功文, 江会勇, 张腊喜, 向海鸿, 黄纪木, 高华
    2012, 30(4):  485. 
    摘要 ( 2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