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3-25
      
    应用解剖
    经坐骨小切迹髋臼后柱打钉入路的应用解剖与导向器研究
    史增元, 尹维刚, 毛海蛟, 汪海清, 左荣跃
    2014, 32(2):  121-12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16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经坐骨小切迹髋臼后柱打钉入路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用66侧成人髋骨标本,男36侧,女30侧;CT扫描男、女各30例骨盆,图像用Mimics软件行三维重建。根据坐骨小切迹的形态进行分型。   结果 髋骨标本分型:男性“)”型44.4%;“C”型30.6%;“『”型16.7%;“丿”型8.3%。女性“)”型73.3%;“C”型占3.3%; “『”型占6.7%;“丿”型1%。Mimics三维重建分型:男性“)”型56.7%; “C”型26.7%; “『”型13.3% “丿”型3.3%。女性“)”型76.7%;; “C”型10.0%; “『”型6.7%;“丿”型6.7%。   结论 坐骨小切迹“C”型时,坐骨小切迹的下端影响打钉,要用骨刀切下坐骨小切迹下端,打入导针;如坐骨小切迹为“『”型时,打导针易打滑,需要在坐骨小切迹的进钉点做一个台阶。

    髋前外侧肌间隙入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应用解剖
    李斌华, 戴闽, 丁志辉, 张斌, 周祝建
    2014, 32(2):  125-12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5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髋前外侧肌间隙手术入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2侧成人尸体下肢标本,模拟髋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对相关结构和神经血管进行解剖观测。  结果    臀中肌阔筋膜张肌间隙髂嵴附着处距髂前上棘距离(5.13±0.52)cm(4.25~6.30 cm),在该间隙内常见臀上神经最下支以及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穿过,臀上神经最下支穿臀中肌阔筋膜张肌间隙处至股骨大转子外侧最凸点距离为(8.15±0.67)cm(7.13~9.56 cm);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走行至该间隙处距离股骨大转子外侧最凸点距离为(5.57±0.39)cm(5.05~6.62 cm)。  结论    髋前外侧肌间隙入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安全、暴露充分、软组织损伤小等特点,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背阔肌复合组织瓣转位重建上肢运动功能的解剖学研究
    秦小勇, 沙轲, 赵劲民, 郭小文, 孙宏志, 张银龙
    2014, 32(2):  129-13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
    摘要 ( 5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背阔肌复合组织瓣转位重建上肢运动功能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通过解剖16侧10%福尔马林液固定成人尸体标本,观察背阔肌形态变化及其起点处与腰背肌的解剖结构关系。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结果 背阔肌起点处肌质薄,肌束分两大部分,肌束方向不一致,胸背神经分两支分别支配。背阔肌起点处与腰背肌表面的胸腰筋膜愈着紧密,此处胸腰筋膜腱膜增厚;背阔肌起点处与腰背肌之间有血管、神经自肌肉深面穿过,解剖位置恒定。  结论 背阔肌解剖形态特点及胸背神经支配特点是肌肉转位后前臂力量不足的主要原因;背阔肌携带起点处的浅层腰背肌肉的背阔肌复合组织瓣可以增强转位术后前臂肌力,且无需吻合血管。

    骨盆骨折髂腹股沟入路避免神经血管损伤的临床解剖学
    王永为, 高亚贤, 王小杰, 房亮, 马泉, 孔祥玉
    2014, 32(2):  133-13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6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髂腹股沟入路在骨盆骨折手术中避免神经血管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15具(男9具,女6具)30侧成尸标本上选择髂前上棘、耻骨结节和腹股沟韧带为标志观测股外侧皮神经(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rve,LFCN)、髂腹股沟神经(Ilioinguinal nerve,IN)、股神经耻骨肌支和闭孔动脉(Obturator artery,OA)的走形特点,所测数据统计学处理。  结果     ① LFCN在髂前上棘内侧穿出腹股沟韧带占96.67% (29/30侧),距髂前上棘中心点(20.01±0.32)mm;被腹股沟韧带纵横纤维所包裹的占33.33% (10/30侧);在阔筋膜形成的筋膜鞘中走行占46.67%(14/30侧)。② IN穿出腹内斜肌部位距离髂前上棘中心点为(5.41±0.50)mm,穿出腹外斜肌腱膜部位距离耻骨结节中心点为(18.04±0.21)mm。  结论 在显露髂骨翼内侧面和骶髂关节时,应在LFCN走行的阔筋膜和腹股沟韧带部位进行显露和预防性松解,以免牵拉损伤;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时应从腹股沟韧带两端上方5 mm处开始,防止损伤深面的IN。在显露髂耻隆起时先寻找和结扎闭孔血管耻骨支,以免引起不可控制的出血。

    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链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刘鹏, 郑有卯, 李宏亮, 郑雪峰, 王宇龙, 丁自海
    2014, 32(2):  137-14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6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链岛状皮瓣修复前臂和手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2侧肘关节以上部位截肢的上肢新鲜标本,10侧采用乳胶灌注肱动脉,2侧用乙酸乙酯和塑料灌注肱动脉制作铸型标本,解剖观测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的起始、走行、分布和吻合情况,并对其外径进行测量。  结果 以尺骨茎突尖端到手背尺侧第5掌指关节部位作为一个单位长度。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发出的远段皮支2.3支,远段皮支血管聚集点约在第5掌骨颈部,到第5掌指关节的距离占总单位长度的(18.2±7.0)%; 近段皮支4.4支,近段皮支血管聚集点约在第5掌骨基底部,到第5掌指关节的距离占总单位长度的 (66.4±16.7)%。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在桡尺侧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在手背尺侧浅筋膜内相互吻合,形成与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相平行的皮支链,并营养相应的皮肤。  结论 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链岛状皮瓣可用于修复手指或前臂较小的皮肤缺损,而且不损伤其主干血管。

    足内侧穿支皮瓣设计的解剖基础
    欧阳海洋, 牟勇, 吴伟炽, 黄东, 毕志伟, 牛国庆
    2014, 32(2):  141-14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7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足内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基础。  方法 对8侧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足内侧区进行显微解剖,观测各穿支血管的位置、数目、外径、蒂长及吻合等情况。  结果 足内侧区皮肤的血供有:足底内侧动脉、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和母趾胫侧动脉。足底内侧动脉浅支穿母展肌在舟骨粗隆附近浅出,外径(1.08±0.20)mm;深支从母展肌和趾短屈肌的间隙内向足底内侧平均发出5.3支穿支,平均外径(0.63±0.25)mm,蒂长(0.93±0.31)cm;内侧深支的内侧支由舟骨粗隆前(1.92±0.61)cm处从母展肌上缘浅出至足内侧。母趾胫侧动脉从第一跖趾关节近侧(2.03±0.56)cm处穿出至足内侧。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内侧深支的内侧支与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吻合形成展肌上缘动脉弓,动脉弓的远端与母趾胫侧动脉相吻合。  结论 足内侧穿支皮瓣可设计以不同的穿支为蒂进行带蒂转移,修复前足、踝部及足跟周围软组织缺损,也可设计游离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

    畸形与变异
    小指尺掌侧动脉起始异常1例
    李舣婷, 马建军, 钱宇, 周晓丹, 宋佳睿, 高晓, 赵海龙, 王可
    2014, 32(2):  14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6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全手指脱套伤皮瓣修复系数的实验研究
    张广亮, 巨积辉, 金光哲, 李祥军, 唐林峰, 廖观祥, 宋二发, 侯瑞兴
    2014, 32(2):  145-147.  doi: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一种修复全手指皮肤脱套伤时既简便又能精确设计皮瓣的新方法。  方法 利用20具新鲜尸体,建立40例中指全手指脱套伤的分区皮瓣修复模型。分别测量模型指掌、背侧皮肤与创面的长度和远、近端宽度。分别计算掌背侧创面的长度与远近端宽度的比值,经统计学处理后获得皮瓣系数。  结果 手指脱套伤撕脱皮肤与创面之间存在一个恒定的比例关系,我们暂命其为皮瓣系数。皮瓣长度系数定为1.2,宽度系数定为1.6。  结论 皮瓣系数能为临床修复全手指皮肤脱套伤提供一个既简便又能精确设计皮瓣的新方法,为临床真正做到缺多少补多少提供基础。

    导航辅助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斜坡区的内镜解剖学研究
    陈浩东, 罗正祥, 杨坤, 赵鹏来, 钱春发
    2014, 32(2):  148-152.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导航辅助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斜坡区的显露,为经鼻蝶入路切除斜坡中线区域病变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 方法 10例成人头颅湿性标本,导航辅助模拟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观测斜坡中线区域重要解剖结构暴露情况。 结果 打开蝶窦前下壁,磨除鞍背及斜坡骨质,剪开硬膜,可显露双侧动眼神经、三叉神经节、展神经,基底动脉及分支,小脑下后动脉及后组脑神经;导航辅助下可精确行数据测量及定位,扩大经鼻蝶入路可完全暴露斜坡,最短距离为(88.90±2.62) mm;蝶窦前下壁和下斜坡磨除范围分别以两侧翼管和破裂孔为界,各自距中线距离为(9.22±0.48) mm和(10.60±0.82) mm。 结论 斜坡中线区的病变,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是一个适当的方法。导航辅助有助于对重要结构的定位,可提高安全度。

    畸形与变异
    应用解剖
    两种经口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手术入路的解剖学比较研究
    黄毅祥, 蔡诚忠, 张逖, 柴丽, 王刚, 常涛, 石林祥, 房林
    2014, 32(2):  153-15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
    摘要 ( 8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经口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不同手术路径的解剖学结构,评价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对5具新鲜人体标本口底结构进行解剖,明确经口颈前正中路径(eMIT)和经口气管旁路径(TOPP)的解剖通路及其相关结构,模拟经口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术后观察相关解剖结构的损伤情况。   结果 eMIT经口底肌中线能够顺利到达颈前区,手术路径无重要血管、神经组织。口腔前庭切口需注意颏神经的保护。TOPP术中需注意舌下神经的保护。eMIT和TOPP均能成功实施甲状腺切除,术后解剖标本观察,无重要神经、血管等相关解剖结构损伤。TOPP手术创伤更小,但限于单侧手术,手术视野小,手术耗时(3h)较eMIT(1h)明显延长,对手术技术及器械要求较高。  结论 经口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具有解剖学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合理地选择手术路径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eMIT目前更适合临床推广。

    畸形与变异
    伴腓总神经单肌束变异1例
    洪逸莲, 陈崇钏, 单世冲, 乐蒙娜, 戴桥奇, 刘文庆
    2014, 32(2):  15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动脉导管三角的应用解剖 
    姚国庆, 孙善全, 钟源, 张沪勤, 左尧彬
    2014, 32(2):  158-16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8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动脉导管三角区的临床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随机选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50具,解剖观测动脉韧带(AL)、左迷走神经、左喉返神经(LRLN)等相关结构,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1)有94%(47例)AL连于主动脉弓和左肺动脉(LPA),即经典的动脉导管三角内,6%(3例)AL连于降主动脉与LPA之间。(2)根据AL与主动脉弓和LPA附着关系的不同,可分为6种类型:Ⅰ.附于主动脉弓下缘和LPA上缘之间(76%); Ⅱ.附于主动脉弓前壁与LPA上缘之间(8%); Ⅲ.附于主动脉弓前壁与LPA前壁之间(8%); Ⅳ.附于降主动脉内侧缘与LPA上缘之间(4%); Ⅴ.附于降主动脉内侧缘与LPA后壁之间(2%); Ⅵ.附于主动脉弓下缘与LPA前壁之间(2%)。(3)LRLN在主动脉弓下缘由左迷走神经发出者占36%;在主动脉弓前壁下1/3、中1/3和上1/3段发出者分别占30%、14%和14%;在降主动脉内侧缘发出者占6%。(4)AL中轴与LPA中轴的夹角平均为(45.08±19.06)°,其中6%(3例)夹角仅为0°,4%(2例)夹角为90°。(5)所有LRLN均贴近动脉韧带主动脉端由左迷走神经发出并向后上方返折。  结论 AL的附着关系与经典描述之间存在差异。由于附着关系的不同,使其与LPA、LRLN等周围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亦发生了改变。熟悉这些变化,对防止动脉导管结扎术并发症的发生有指导意义。

    畸形与变异
    左椎动脉双起源及其静脉多属支1例
    孙兆霞, 贾方华, 宋育泽
    2014, 32(2):  16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层影像解剖
    实时超声在介导评估可注射CS/nHAC骨支架材料中的应用
    阎禹廷, 李鹤, 袁月, 李松建, 陈彦
    2014, 32(2):  162-16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5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在介导可注射骨材料的注入过程和评估其原位成骨情况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可注射性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CS/nHAC)支架材料注入大鼠皮下组织,分别于注射后1、14、28 d进行超声成像检查,定量测定支架的灰度值,半定量监测支架的体积及内部血供情况。 结果 在实时超声的监测下,支架材料准确注入骨缺损部位,并且在通过超声对材料的体内评估中发现,与壳聚糖/胶原(CS)支架相比,CS/nHAC支架表现出较大的硬度,较稳定的体内降解率及较好的血供。  结论 实时超声可直观、安全、准确地介导骨支架材料的注入过程,并能无创地评估可注射性骨支架材料在体内的固化过程、降解过程和血供情况,在评估可注射性骨材料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先天性纠正性大动脉换位的病理特点分析
    陶子瑜
    2014, 32(2):  167-16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分析先天性纠正性大动脉换位的病理分型和合并畸形,研究该病病理特点。  方法  2000年1月-2012年6月,40例经心血管造影或CT或手术证实为先天性纠正性大动脉换位(CCTGA)的患儿纳入研究,首次诊断年龄2天~4岁7月(平均年龄1.6±1.3岁),采用节段诊断法进行诊断。  结果 S.L.L(心房正位,心室左袢,主动脉左位)28例,均为左位心,I.D.D(心房反位,心室右袢,主动脉右位)12例,4例为左位心,8例为镜像右位心;合并畸形中最常见的是三尖瓣畸形导致的关闭不全(27例,67.5%),其次是室间隔缺损(15例,37.5%)和肺动脉瓣狭窄和/或肺动脉瓣下狭窄导致的左室流出道狭窄(14例,35%);室间隔完整25例的患儿全部合并三尖瓣畸形导致的关闭不全,无1例合并左室流出道狭窄;室间隔缺损的15例患儿14例(93.3%)合并肺动脉瓣狭窄和/或肺动脉瓣下狭窄导致的左室流出道狭窄,仅2例合并三尖瓣畸形导致的关闭不全(13.3%)。  结论 S.L.L是先天性纠正性大动脉换位最常见的分型、三尖瓣畸形导致的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瓣狭窄和/或肺动脉瓣下狭窄导致的左室流出道狭窄是最常见的合并畸形,室间隔完整的CCTGA最常合并三尖瓣畸形导致的关闭不全,伴有室间隔缺损的CCTGA最常合并肺动脉瓣狭窄和/或肺动脉瓣下狭窄导致的左室流出道狭窄。

    实验研究
    羟基磷灰石形貌对RAW264.7细胞破骨分化影响研究
    曾慧君, 曹标, 刘幸卉, 陈荣, 史丹丹, 术蓉, 欧阳钧, 廖华
    2014, 32(2):  170-17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6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羟基磷灰石(HAp)不同形貌对小鼠单核RAW264.7细胞破骨分化性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水热合成及pH调节的方法获得不同形貌羟基磷灰石微米颗粒,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材料形貌。将不同形貌HAp与RAW264.7细胞共培养,通过Live/Dead活性染色检测HAp对细胞活性有无影响;并在RANKL破骨诱导因子的作用下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分析不同形貌HAp对RAW264.7细胞破骨分化的影响。  结果 24h Live/Dead活性染色证实微棒与微球HAp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qRT-PCR结果表明,两种形貌HAp均抑制RAW264.7细胞的破骨分化,而相对于微球HAp,微棒HAp抑制作用较显著。  结论 羟基磷灰石形貌的差异能够引起RAW264.7破骨分化性能的差异表达。

    ZHX3基因转染BMSCs及对体外成骨能力的实验研究
    李季, 秦书俭, 包翠芬, 桑瑶采, 屈惠莹
    2014, 32(2):  174-17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
    摘要 ( 4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转录抑制因子-锌指蛋白和同源框3(zinc fingers and homeoboxes 3,ZHX3)基因过表达对BMSCs体外成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ZHX3过表达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BMSCs,同时设空载病毒转染BMSCs作为阴性对照及不做任何处理的BMSCs做空白对照。采用荧光显微镜计数细胞转染率,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ZHX3蛋白表达状况。于体外培养,经定向成骨诱导21d后采用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观察各组细胞成骨能力。  结果 (1)贴壁法获得的细胞具有BMSCs表型。(2)转染后,ZHX3过表达组和阴性对照组均表达绿色荧光,空白对照组不表达荧光,且ZHX3过表达组ZHX3基因表达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3)ZHX3过表达、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可见碱性磷酸酶阳性表达的细胞。Kaplow评分显示前者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后两者(P<0.05)。ZHX3过表达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可见明显的矿化结节。前者矿化结节的数量和体积均大于后两者。  结论 ZHX3基因过表达可促进BMSCs体外成骨能力。

    脊髓挫伤速度对颈脊髓原发性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
    周剑, 王晓萌, 刘祺, 姜杰, 黄志平, 吴秀华, 朱青安
    2014, 32(2):  179-18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确定脊髓挫伤速度是脊髓损伤的因素,探讨不同速度的脊髓挫伤对大鼠颈脊髓原发性损伤的影响。  方法    2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快速组(500 mm/s,n=8)、慢速组(5 mm/s,n=8)和对照组(n=4)。用直径为4 mm的平头圆锥打击头在C5水平产生1.5 mm的挫伤位移。损伤后即行心脏固定,切取以挫伤部位为中心长约1.5 cm的脊髓组织。行连续矢状位冰冻切片。HE染色观察脊髓大体形态,计算出血量。β-APP免疫组化后观察轴索损伤程度。  结果 挫伤后观察到脊髓表面有一带状出血,且快速组出血带颜色更深。快速组挫伤位移为(1.50±0.05) mm,最大力为(5.3±1.2) N;慢速组挫伤位移为(1.51±0.04) mm,最大力为(2.8±0.6) N,两组间最大力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HE染色显示脊髓出血大部分都集中在灰质,白质相对较少。快速组脊髓总出血量、灰质出血量和白质出血量分别为0.94、0.71和0.23 mm3,慢速组分别为0.55、0.43和0.12 mm3,其中两组间总出血量和灰质出血量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β-APP免疫组化观察到快速组轴索断裂比慢速组更为严重。  结论 脊髓挫伤速度是影响脊髓原发性损伤的因素,快速的脊髓挫伤导致的原发性脊髓损伤更为严重,导致更多的脊髓出血和轴索断裂。

    BMP-2通过诱导RBP4表达调控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的成骨分化
    邹学军, 汪金生, 左昕, 米海鹏
    2014, 32(2):  184-18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中的作用。  方法 用重组人源BMP-2(rhBMP-2)诱导小鼠BMSCs成骨分化,采用Western-blot和qPCR检测成骨分化过程中RBP4表达情况;RNA干扰技术抑制RBP4表达,检测小鼠BMSCs成骨分化情况。  结果    q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rhBMP-2诱导小鼠BMSCs细胞7 d后,成骨分化明显,同时细胞RBP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转染RBP4 siRNA 24 h后以rhBMP-2诱导7 d,小鼠BMSCs细胞成骨分化被显著抑制。   结论    BMP-2通过诱导RBP4表达,促进小鼠BMSCs的成骨分化。

    载NGF海藻酸凝胶-聚乳酸复合导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实验研究
    段永畅, 田广永, 郑伟, 张珊珊
    2014, 32(2):  189-191.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载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s, NGF)海藻酸凝胶-聚乳酸复合导管修复面神经缺损的作用。  方法    建立白兔面神经缺损模型,将面神经断端植入制备好的载NGF海藻酸凝胶-聚乳酸复合导管内2 mm,使面神经两断端之间距离为10 mm,将导管两端与神经固定缝合皮肤。再随机将12只大白兔分为术后4、8、12周组。实验结束后切开大白兔面神经吻合部位,选取神经导管近、中和远端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神经生长及导管降解情况。  结果    实验白兔手术伤口Ⅰ期愈合,无局部坏死、移植物排出及全身不良反应。术后4周导管壁有巨噬细胞浸润,导管近端雪旺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新生小血管丰富;8周可见导管壁变薄,有成纤维细胞附着,巨噬细胞浸润,导管内有神经束样结构,束间纤维分隔,外层纤维包膜增厚,新生小血管减少;12周可见神经导管壁进一步分解,胶原纤维增生,导管内神经纤维结构接近正常,轴突样结构增粗,外层纤维包膜变薄。  结论    载NGF海藻酸凝胶-聚乳酸复合导管能较好的引导面神经再生,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成年小鼠嗅觉功能与嗅上皮中成熟嗅觉神经元数量的实验研究
    曾宪平, 陈合新, 付清玲, 徐睿, 文卫平, 史剑波, 许庚
    2014, 32(2):  192-19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5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成年BALB/C小鼠维持嗅觉功能所需嗅上皮中成熟嗅神经元的数量,研究小鼠嗅上皮中嗅神经元数量与小鼠嗅觉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    用0.7%的Triton X-100灌注8~10周大小的BALB/C小鼠鼻腔以诱导小鼠嗅觉障碍,分别于灌鼻后第3,7,21,49,56天行觅食实验检测小鼠觅食行为的改变,并联合免疫荧光染色(IFC)的方法,检测小鼠嗅上皮(OE)中成熟嗅神经元(ORNs)的数量与其嗅觉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小鼠经Triton X-100灌注鼻腔后第3、7天,其觅食时间明显延长(F=32.04,P<0.001),Bonferroni法两两比较示第3,7天觅食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及造模后第21、49、56天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嗅上皮中成熟嗅神经元(ORNs)的数量亦于第3、7天为低(F=223.97, P<0.001),觅食时间与嗅上皮成熟ORNs的数量呈负相关(r=-0.757,P<0.001)。小鼠嗅觉障碍于造模后第21天左右开始恢复,此时嗅上皮中OMP(+)细胞占28.66%。  结论 小鼠嗅觉功能与其嗅上皮中成熟ORNs数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当成年BALB/C小鼠嗅上皮中成熟ORNs数量恢复至对照组的28.66%时即可使小鼠嗅觉功能得以恢复。     

    中空羟基磷灰石复合rhBMP-2修复骨缺损过程的再血管化研究
    罗鹏刚, 熊龙, 曾建华, 熊浩, 吴增志, 凌华军, 夏雄超
    2014, 32(2):  196-20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5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和观察中空羟基磷灰石复合rhBMP-2在骨缺损修复过程的再血管化。  方法 将48只成年的新西兰雄性大白兔制作成桡骨骨缺损模型,随机分3组,各组分别植入以下材料:中空HA/ rhBMP-2复合人工骨、单纯中空HA人工骨、单纯rhBMP-2。植入后于4、8、12、16周分别注射99mTc-MDP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并监测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再血管化情况,同时进行大体、X线、组织学观察。  结果 术后各时间段,中空HA/ rhBMP-2复合人工骨组在X线及放射性核素聚集强度明显高于单纯中空HA人工骨组(P<0.05) ,表现为成骨代谢活跃及早期的再血管化能力。  结论 中空HA/ rhBMP-2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成骨活性持久,再血管化能力强,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临床生物力学
    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蒂部血管扭转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研究
    陶友伦, 张世民, 陈文龙, 张英琪, 王欣, 刘天一, 马飞, 顾玉东
    2014, 32(2):  201-20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5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牵张力、伴行静脉数量和动静脉间距对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蒂部血管扭转的影响。  方法 应用LSDYNA软件建立穿支血管蒂三维非线性数字化模型,分3组进行实验:(1)等长和等张扭转;(2)血管蒂为1支和2支伴行静脉;(3)穿支动静脉间距分别在0、2、4、6 mm的情况下扭转。3组实验均从0°扭转至180°,通过血管最窄处横截面积变化,反映血管的通畅性。  结果 (1)等张扭转组血管蒂通畅程度明显大于等长扭转组;(2)1支管腔通畅程度大于2支,但2支静脉的管腔截面积之和仍大于1支;(3)穿支动静脉间距加大,管腔的狭窄程度也逐渐增加。  结论 (1)在血管蒂扭转的同时施加牵张力,将使血管的通畅性明显降低;(2)在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中, 2支伴行静脉的通畅性仍较1支为好;(3)穿支动静脉间距越大,扭转后绞窄越明显,甚至发生管腔闭塞。

    临床研究
    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王大平, 熊建义, 朱伟民, 黄江鸿, 段莉, 陈洁琳, 张巨峰
    2014, 32(2):  206-20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5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Nano-HA)修复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9月~2012年6月采用Nano-HA人工骨治疗的27例骨缺损患者,骨缺损范围为0.3cm×1.0cm ~3.0cm×6.5cm,人工骨植入量为3~15 g。部位包括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胫骨、跟骨。骨缺损原因包括骨折22例,骨肿瘤5例。分别在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临床和X线片检查,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 随访时间11个月~26个月,平均18.5个月,骨缺损区Nano-HA与宿主骨直接愈合,相容性好,与原骨界面间无间隙,术后观察未见不良反应。  结论 Nano-HA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半椎体所致中重度脊柱侧凸的解剖特点分析及手术选择
    李波, 余雨, 王群波, 屈一鸣, 钱邦平
    2014, 32(2):  210-213.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6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影像学方法分析单个半椎体所致的中重度脊柱侧凸的解剖特点,根据解剖特点设计手术方案并评价初期手术效果。  方法 中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16例,术前行X线、CT检查,分析半椎体位置、生长潜质、类型以及脊柱的侧后凸Cobb角、柔韧度,根据解剖特点选择后路截骨矫形、后路截骨矫形加前路植骨支撑术,评价术后临床疗效。  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8.0 h,平均5.8 h ;术中出血量500~4000 mL,平均1350 mL。术前侧凸(67.8±8.4)°,术后(25.3±6.8)°,矫正率(63.1±6.1) %。术前后凸Cobb角为(73.5±10.7)°,术后(29.1±5.6)°,矫正率(60.1±6.2)%。无脊髓神经损伤、深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随访X线片证实植骨均融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获得的矫形均无丢失。  结论 脊柱解剖特点对手术操作有指导意义,采用经后路矫正术对中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是一有效、可行的方法,如果半椎体相邻椎体楔形变严重,前路植骨支撑融合术是必要的。

    不同植骨融合方式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椎间高度的影响
    管俊杰, 张烽, 赵剑, 陈晓庆
    2014, 32(2):  214-216.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6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植骨融合方式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椎间高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65例2010年5月~2012年7月间于我院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将20例在术中接受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例在术中接受无端盖钛网植骨患者作为无端盖钛网组,25例在术中接受有端盖钛网植骨的患者作为有端盖钛网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高度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3组术前、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融合节段椎体前后缘高度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端盖钛网组术后融合节段椎体前后缘高度的降低值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无端盖钛网组(P<0.05),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其余两组(8% vs 45%, 40%; χ2=8.236, 6.583; P=0.004, 0.010)。  结论    组配式端盖的钛网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更好地维持了椎间高度,降低了钛网沉陷的发生率,故值得推广。

    撑开型融合器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症比较性研究
    刘恩志, 尹庆水, 郭东明
    2014, 32(2):  217-22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后路撑开型融合器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93例腰椎不稳症行后路撑开型融合器及椎弓根固定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3例行撑开型融合器治疗(A组),50例行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B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数据及随访数据。  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随访发现使用撑开型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症与椎弓根钉固定组相比, 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4 d及术后1~3年随访JOA评分、椎间融合率、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两种手术方法均可有效治疗腰椎不稳症,术前对病例进行慎重选择,术中可能保留较多的腰椎后路稳定结构,撑开型融合器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Wallis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郑晓青, 顾宏林, 郑超, 郑秋坚, 詹世强, 曾时兴, 昌耘冰
    2014, 32(2):  221-224.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简称Wallis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5月,应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27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1年随访时下腰痛JOA评分、腰腿痛VAS 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情况( ODI)及X 线片上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 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IDH)变化。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70 min,术中出血量100 ml,术后住院时间4 d,术后未发现假体移位、棘突骨折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周、3 个月及1年随访时下腰痛JOA评分、腰腿痛VAS 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情况( ODI)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周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个月及1年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Wallis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创伤小、恢复快,临床效果满意,为腰椎管狭窄疾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耳内窥镜经鼻观察泪囊前泪道阻塞鼻泪管下口的形态
    王婷婷, 陶海
    2014, 32(2):  226-227.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6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30o斜耳内窥镜镜头经鼻观察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鼻泪管下口的形态,总结内窥镜下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鼻泪管下口的影像解剖形态特征,为临床开展经鼻泪管下口逆行插管造影检查打下基础。  方法 选取患有泪囊前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54例(75眼),上下泪点闭锁3例(5眼)、上下泪小管阻塞15例(24眼)、泪总管阻塞18例(28眼)、陈旧性上下泪小管断裂18例(18眼),均应用30°斜耳内窥镜镜头观察鼻泪管下口,总结活体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鼻泪管下口的形态特点。  结果 54例(75眼),66眼鼻泪管下口开放,开放率88%,其中1例鼻泪管下口开放者,受刺激后,Hanser瓣膜完全遮盖鼻泪管下口,导致其呈线形关闭;9眼鼻泪管下口闭锁,占12%。根据鼻泪管下口开放的形态将其分为椭圆形宽大状(30眼,45.45%)、三角形裂隙状(12眼,18.18%)、条形裂隙状(24眼,36.36%)三种类型。21例(42眼)双眼患病的患者,双侧鼻泪管开口形态不同者15例(30眼,71.42%),双侧鼻泪管开口形态相同者6例(12眼,28.57%)。  结论 应用30°斜耳内窥镜镜头经鼻观察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的鼻泪管下口的可行性好,对于鼻泪管下口开放的患者有进行内窥镜引导下的逆行插管造影检查的解剖基础。

    腰椎椎弓根应力性骨折: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孙振中, 顾三军, 殷渠东
    2014, 32(2):  228-230.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腰椎椎弓根应力性骨折诊断和治疗特点。  方法 回顾分析1例腰椎椎弓根应力性骨折。男性,36岁,柔道运动爱好者,一次柔道练习时感腰痛和腰部活动受限,无神经根刺激症,X线平片未见明显椎弓根骨折,经CT诊断为第五腰椎右侧椎弓根不全性应力性骨折,ODI评分为46%,采取佩戴脊柱支具保守治疗。  结果 6个月后椎弓根骨折愈合,腰痛消失,恢复脊柱正常功能,ODI评分恢复至4%。随访至24个月,患者ODI评分无改变。  结论 腰椎椎弓根应力性骨折发生于脊柱活动量大和重复性多的年轻人,主要外力是扭转力。对于无神经根刺激症的腰椎椎弓根不全性应力性骨折,佩戴脊柱支具保守治疗,效果良好。

    综述
    技术方法
    小鼠局灶性脑缺血线栓进入路径解剖研究
    方莹莹, 肖钊明, 刘畅, 王祎媛
    2014, 32(2):  237-238.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4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畸形与变异
    左甲状腺下动脉缺如伴右锁骨下动脉多分支1例
    杨豪琛, 马建军, 赵晓楠, 余川, 李亚, 朱武安, 鲁亚明, 程雪梅
    2014, 32(2):  239.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4
    摘要 ( 5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