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会
顾  问:钟世镇
名誉主编:徐达传
主  编:欧阳钧
主  任:黄美贤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订  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46-108
邮  购: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地  址:广州市沙太南路1023号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515
电  话:(020)61648203
E-mail:journal@chjcana.com
国内刊号:CN 44-1153/R
国际刊号:ISSN 1001-165X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0-09-25
      
    述评
    穿支皮瓣及相关术语的专家共识
    张世民, 唐茂林, 穆广态, 徐达传, 徐永清, 柴益民, 章一新, 唐举玉, 郑和平, 侯春林
    2010, 28(5):  475. 
    摘要 ( 17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穿支皮瓣的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1997年起,国际上每年均召开一次穿支皮瓣学术交流会。国内曾两次(2005 银川,2007 昆明)召开了穿支皮瓣专题研讨会。2006年《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曾组织出版一期穿支皮瓣专题。但对穿支皮瓣的定义、穿支血管的分类、穿支皮瓣的命名等相关名称还相当混乱。为了规范穿支皮瓣的学术交流,推动穿支皮瓣的发展,《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与中国解剖学会临床解剖学分会邀请了部分从事穿支皮瓣研究的基础与临床专家,就穿支皮瓣及相关术语,于2010年7月30日-8月2日在银川召开了穿支皮瓣研讨会,与会专家经热烈讨论达成了基本共识。钟世镇院士由于有其他会议未能与会,但他对“专家共识”提出指导意见,并进行了修改补充。欢迎同道对“专家共识”提出商榷, 在适当时间再召开穿支皮瓣研讨会,使之不断完善。

    畸形与变异
    掌浅弓、拇指尺侧动脉变异1例
    肖 聪, 刘国明, 檀臻炜, 张定伟, 陈家磊, 刘 刚, 滕 林, 黄富国
    2010, 28(5):  477. 
    摘要 ( 12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腰椎椎弓根轴心线与椎板外缘夹角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余 霄, 庞清江, 俞光荣
    2010, 28(5):  478. 
    摘要 ( 18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测量腰椎的椎弓根轴心线与椎板外缘所成的夹角,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计算机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测量100例成人志愿者和15具成人尸体腰椎标本的椎弓根轴心线与椎板外缘夹角。 结果 志愿者的X线片上所测夹角L1~5分别为90.7°±3.0°,92.8°±3.0°,94.6°±2.3°,96.6°±2.6°,100.5°±3.2°;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性别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尸体标本上所测夹角分别为89.8°±3.3°,91.9°±2.7°,93.8°±2.4°,95.1°±2.4°,99.2°±3.6°,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左右侧无显著差异(P>0.05)。X线片上与尸体标本上测量的L1、L2、L3的角度无显著差异(P>0.05),而L4、L5的角度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手术时将椎弓根螺钉按椎弓根轴心线与椎板外缘所成的夹角置入,可以提高螺钉置入的准确性。

    侧隐窝横、矢径测量在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意义
    陈 通, 李林宏, 钱学华, 周庭永, 李彦彦, 徐 伟, 张 慧, 吕发金
    2010, 28(5):  483. 
    摘要 ( 15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侧隐窝狭窄的原因及其横、矢径测量在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意义。 方法 利用30例横断面、8例矢状面标本,观测侧隐窝、黄韧带、椎间盘等结构。 结果 (1)L3-5骨性侧隐窝矢径为(6.97±0.95)、(6.46±0.86)、(6.37±0.54)mm,盘黄间隙矢径为(7.21±0.82)、(7.20±0.79)、(7.01±0.59)mm;(2)椎间盘横径、矢径均存在性差,各椎体间的椎间盘也存在差异;黄韧带厚度、侧隐窝横径及矢径均无侧差,但黄韧带厚度存在性差,侧隐窝横径、矢径均无性差;(3)椎间盘前缘高度大于后缘, L4~5前、后缘高度之比较L5~S1小。 结论 ⑴不同性别、不同腰椎间的形态数据存在显著差异;⑵椎间盘、黄韧带数据均可作为诊断侧隐窝狭窄的参考指标;⑶侧隐窝狭窄是导致腰椎管狭窄的一个重要因素。

    计算机软件测定股骨头坏死的体积及其意义
    窦亚栋, 赵德伟
    2010, 28(5):  487. 
    摘要 ( 16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计算机软件测定股骨头坏死体积比的准确性。 方法 20个比格犬(40髋)通过液氮冷冻法制成双侧股骨头坏死模型,对股骨头坏死区域体积比通过二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①通过液体测量法测定股骨头体积和坏死股骨头体积,二者相除即为体积比;②将坏死模型的MRI图像以Dicom导入Minics,重建坏死区与股骨头的三维图像,通过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处理后,导入Ansys软件划分单元,计算所有坏死单元的体积与整个股骨头单元体积比。 结果 计算机软件计算的体积比结果为(26.4±10.2)%,实体测定的体积比为(25.8±10.6)%,通过SPPS11.0 分析,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计算机软件能准确评估股骨头坏死区域体积比,是一个可以提倡的新方法。

    肱肌止点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在钢板固定尺骨冠突骨折中的应用
    马俊峰, 张世民, 王 欣, 饶志涛, 李 兵, 楼国祥
    2010, 28(5):  490. 
    摘要 ( 14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测量肱肌止点的相关数据,为临床准确、安全地放置冠突钢板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8例正常新鲜成人肘关节标本,解剖观察肱肌止点的位置,并测量肱肌止点的长度、宽度、与内侧副韧带前束附着的间隙宽度及近端距离冠突尖的长度。 结果 肱肌止点大部分位于尺骨鹰嘴尖与冠突尖连线的内侧,长度为(21.79±2.70)mm,分深浅两头:浅头止点为腱膜组织,宽度(4.11±1.12)mm;而深头止点由两侧的腱膜和中间的肌肉构成,宽度(11.25±3.07)mm。其中,桡侧腱膜宽度(1.77±0.46)mm,尺侧腱膜宽度(2.75±0.57)mm,两者夹持的肌肉宽度(6.82±2.08)mm。肱肌止点与内侧副韧带前束附着的间隙宽度(4.14±0.49)mm,近端距离冠突尖的长度(9.30±1.51)mm。 结论  (1)肱肌止点与内侧副韧带前束附着的间隙可用于放置尺骨冠突钢板。(2)松解肱肌深头止点的尺侧腱膜可使该间隙的宽度达到6.89 mm,继续松解中间的肌肉可达到13.71 mm,足以安放冠突钢板。

    肱三头肌的解剖特点及其在臂后中部桡神经显露中的意义
    单建林, 姜 恒, 高维涛
    2010, 28(5):  493. 
    摘要 ( 18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肱三头肌与桡神经的位置关系,改进臂中后部桡神经的显露方法。 方法 尸体标本31具(62侧),在臂中部将肱三头肌外侧头自臂外侧肌间隔上钝性剥离达肱骨,继续向内侧钝性分离肱三头肌外侧头,显露桡神经,观察肱三头肌外侧头和内侧头融合的位置、融合前二者分界是否清晰, 观察肱三头肌内侧头起点和外侧头起点与桡神经的位置关系。 结果 肱三头肌内、外侧头融合近端与桡神经穿过臂外侧肌间隔处距离(6.7±2.6)cm,约在鹰嘴窝上缘水平,融合前肱三头肌内、外侧头分界清晰。肱三头肌外侧头全部起自桡神经沟近端肱骨骨面的为79% (49侧),部分起自桡神经沟以远肱骨骨面的为21%(13侧),其中腱性的9例,肌性的4例。 结论 利用臂中部肱三头肌内、外侧头的解剖特点,可使臂后中部桡神经的显露更安全、合理。

    胫骨近端骨折“T”入路术式的解剖学研究
    彭伟雄, 梁洁红, 白 波, 张 志
    2010, 28(5):  496. 
    摘要 ( 16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胫骨近端骨折“T”入路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 灌注红色乳胶于4例成人下肢标本,对胫骨上段的血供和神经的分布进行研究,另在4例标本上摹拟手术。 结果 (1)胫骨上段血供由骨骺干骺血管、滋养血管和骨膜血管系统构成;小腿上段神经由隐神经髌下支和胫前返神经分支分布;(2)“T”入路术式仅见膝降动脉的髌下支断裂,未见明显的神经分支,各层组织均有大量红色塑料溢出,切口均能充分暴露胫骨近端及关节面。 结论 (1)胫骨上段和切口周围血供丰富;(2)“T”入路术式对胫骨近段血运和神经无影响,且骨折端暴露充分、直视下手术操作安全方便。

    肝脏第IX段临床应用解剖及恶性肿瘤的介入栓塞化疗
    蒲淼水, 霍 枫, 钟世镇
    2010, 28(5):  500. 
    摘要 ( 19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脏第IX段临床应用解剖及其占位性病变的介入治疗。 方法 对50例肝脏进行解剖观察;对6例肝脏第IX段占位性病变进行介入栓塞化疗。 结果 肝脏第IX段动脉主要来源于肝右动脉,部分来自肝中动脉或肝左动脉;门静脉主要来自门静脉右前叶上段支,小部分来自门静脉左支横部;胆管汇入右肝管;静脉血由数支细小静脉经第3肝门直接汇入肝后下腔静脉,部分汇入肝右静脉。第IX段肝脏肿瘤通过血管介入治疗后,肿瘤显著缩小;其中4例合并黄疸患者肝功能明显缓解。 结论 肝脏第IX段是一个结构上较为独立的区域,有其特殊的管道系统和引流系统,位置深隐,单独或联合手术切除较困难;通过介入技术可以对该区段进行相应的治疗。利用微导管采用超选技术,可以对肝脏第IX段的病变进行精确的治疗,微创、副作用小、可重复操作,能够弥补外科手术的局限性,达到甚至超过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  

    畸形与变异
    大网膜包囊虫病1例
    候利华, ??山, 贾元利, 武金虎, 郑 皓, ??治
    2010, 28(5):  503. 
    摘要 ( 7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解剖
    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与肾旁前间隙通连关系的解剖学研究
    崔 慧, 辛顺宝, 刘凤杰, 徐 敏, 董 鹏
    2010, 28(5):  504. 
    摘要 ( 16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与肾旁前间隙的通连关系。 方法 对4具尸体标本进行肾旁前间隙乳胶灌注,然后进行尸体标本CT扫描,并制作断面标本。将CT图像及断面标本进行对照观察,记录灌注剂在肾旁前间隙和横结肠腹膜下间隙内的弥散情况。 结果 4具尸体标本中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内的灌注剂包绕横结肠系膜血管,向右至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右侧体部和/或系膜缘,未超过结肠肝曲;向左分布于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左份,均未到达边缘部;灌注剂向下至小肠系膜根部。 结论 横结肠系膜腹膜下间隙与肾旁前间隙通连,通过标本间隙内灌注后行断面标本制作和灌注标本CT扫描图像可以良好的显示二者的通连关系。

    桡骨茎突解剖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
    肖 亮, 刘 强, 李义凯
    2010, 28(5):  507. 
    摘要 ( 19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测桡骨茎突部骨性结构的特点及分型,为临床局部封闭及针刀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61例成人桡骨茎突部的沟、嵴、掌侧骨嵴最高点至背侧骨嵴最高点的宽度、掌侧骨嵴最高点至桡骨茎突尖的垂直距离进行观测并对桡骨茎突部的骨性形态进行分型。 结果 双沟型占63.93% (39例),表现为骨沟较深,且中央有细小的纵行骨嵴将其分成两条骨沟;单沟型占27.88%(17例),表现为其中央无骨嵴,而融成一整体较宽的骨沟;平坦型的占8.19% (5例),表现为其间无明显的骨沟,呈平坦状。所有标本的掌侧骨嵴较背侧骨嵴明显凸起。掌侧骨嵴最高点到背侧骨嵴最高点的宽度为(11.48±1.36) mm,掌侧骨嵴最高点到桡骨茎突尖的垂直距离为(17.00±2.02) mm。 结论 桡骨茎突部的掌侧骨嵴在桡骨茎突部最突出,该骨嵴可作为临床操作的定位标志。

    臀部肌肉注射数字化解剖学研究
    叶霞燕, 戴开宇, 姜荣邦, 金培声, 胡斯旺, 唐茂林
    2010, 28(5):  510. 
    摘要 ( 19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临床上确定臀部肌肉内注射的最佳部位及深度提供数字化解剖学依据。 方法 (1) 23具防腐标本,解剖观测臀肌注射位置与血管干、坐骨神经的距离及软组织厚度;(2) 6具明胶-氧化铅灌注的新鲜整尸标本,CT扫描后,行盆部三维重建。 结果 三分法臀部肌内注射点处的软组织总厚度为(6.63±1.06)cm,臀肌间隙至髂骨翼骨膜的距离为(4.37±0.62)cm,注射针体距臀上血管主干和坐骨神经的距离分别为(5.87±0.93)cm和(7.46±0.94)cm;十字法臀部肌内注射定位点距坐骨神经的距离为(3.63±0.68)cm。 结论 连线法臀部肌内注射简易而安全,但目前成人常用的注射针头(2.7~4.9 cm)普遍偏短,建议选择针梗长6 cm以上的针头。

    兔面神经乳突段神经纤维的空间构筑及其意义
    吴彩琴, 戴培东, 杨 琳, 张天宇, 王克强, 张红旗
    2010, 28(5):  514. 
    摘要 ( 14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三维重建技术研究面神经乳突段神经纤维的空间配布规律。 方法 取5只新西兰大白兔面神经全段及周围颞骨、脱钙、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后神经三色染色,观察拍照、经图形配准后,利用Mimics软件重建显示面神经纤维的空间构筑。 结果 兔面神经乳突段神经纤维聚集成簇,但周围无明显神经束膜;神经纤维之间相互交叉,重组,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 结论 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可显示面神经乳突段神经纤维的空间配布规律,为研究面神经显微解剖形态提供参考。

    断层影像解剖
    视神经管手术入路断层与应用解剖学研究
    吕杨波, 赵立武, 吴 樾, 王 平, 荆 洋, 高仕杰
    2010, 28(5):  518. 
    摘要 ( 14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喉组织切片与喉CT图像的对照研究及三维重建
    汪 超, 王斌全, 单云官
    2010, 28(5):  523. 
    摘要 ( 16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侧颅底的矢状和冠状断层解剖及临床意义
    付升旗, 王 华, 苗莹莹, 范锡印, 陶 晶, 岳学强, 欧阳钧
    2010, 28(5):  529. 
    摘要 ( 19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膝关节交叉韧带和侧副韧带的断面解剖学研究及其意义
    盛华均, 徐 伟, 周庭永, 钱学华, 刘本菊, 张 慧, 李林宏, 吕发金
    2010, 28(5):  533. 
    摘要 ( 17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膝关节交叉韧带和侧副韧带的断面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律,为诊断膝部韧带病变提供更为详尽的形态学资料。 方法 利用27例正常成人膝关节标本制作连续断面,其中矢状断面9例,冠状断面12例,横断面6例。通过横、矢、冠状断面标本,观测膝关节韧带的断面形态特征及定量测量。 结果 矢状面上测量前、后交叉韧带长度分别为(29.66±4.21)mm、(40.26±6.81)mm,厚度分别为(10.03±1.97)mm、(11.24±3.50)mm。冠状面上前、后交叉韧带长径分别为(15.18±3.25)mm、(18.79±3.35) mm,短径分别为(6.37±1.32)mm、(8.03±1.46)mm;胫、腓侧副韧带长度分别为(102.85±19.64)mm、(45.52± 14.91)mm,厚度分别为(2.63±0.72)mm、(3.43±1.04)mm。髁间隆起的横断面上胫、腓侧副韧带长径分别为(21.98±11.95)mm、(5.25±1.93)mm,短径分别为(2.03±0.59)mm、(2.87±0.64)mm。 结论 (1)观测交叉韧带最好的断面是膝关节正中矢状面,其次是正中旁开1个矢状断面。除厚度外,在矢状面上前后交叉韧带长度、股、胫骨附着区宽度均有明显差异。(2)胫、腓侧副韧带在连续的冠状断面及横断面上均可显示,以冠状断面配合横断面相对为佳。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舌动脉CT成像测量及其意义
    李树华, 石洪金, 吴大海, 暴继敏, 杨本强, 董卫东, 吴 迪
    2010, 28(5):  538. 
    摘要 ( 16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间舌动脉CT血管成像(CTA)特点,为临床中线舌部分切除手术提供参考。 方法 对93例OSAHS患者进行舌咽区上呼吸道CT扫描和舌动脉CTA成像测量,比较不同舌腭关系分型的OSAHS患者组各项测量参数的差异。 结果 4组不同舌腭关系分型的OSAHS患者间年龄、AHI、LSaO2和舌宽无明显差别,但BMI、舌后区呼吸道截面积、舌宽、舌长和舌厚度存在明显差别。4组间舌动脉长度(mm)分别为93.6±15.84、95.9±16.39、99.6±15.19、110.0±12.16;舌盲孔区舌动脉深度(mm)分别为27.4±5.81、27.3±4.28、28.0±4.43、31.2±6.38;舌动脉间距(mm)分别为21.7±3.57、23.1±4.90、22.8±5.53、25.6±4.60,组间差异均显著。舌动脉深度和间距分别与舌厚和舌宽显著相关。 结论 不同舌腭关系分型的OSAHS患者间舌动脉走行和测量参数存在明显差别,差别的原因与舌体肥厚等解剖改变有关。

    头颈联合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椎-基底动脉成窗变异
    刘银社, 袁 飞, 董少义, 顾 欣, 冯凯琳
    2010, 28(5):  543. 
    摘要 ( 19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成窗变异的CT血管成像(CTA)表现,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经头颈联合64排CTA诊断为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成窗病人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椎-基底动脉及分支成窗的出现部位、形态、与周围血管及骨质的关系等特征及其合并症。 结果 2051例行头颈联合64排CTA检查的病人中发现椎动脉、基底动脉或其分支成窗变异占 4.2% (86例病人的88支血管),其中基底动脉为2.34%(48例),椎动脉1.8%(37例),大脑后动脉3例,小脑上动脉1例。48例基底动脉成窗中,31例位于基底动脉干,16例位于基底动脉起始部。37例椎动脉成窗中,颅内型19例,颅外型16例,颅内-外型2例。15个成窗的“窗”径小于2 mm,呈孔状;73个“窗”径较大者中,37个成窗的分支粗细不等,呈“OK”手势征;36个病变分支粗细基本一致,呈部分重复走行。1例伴基底动脉成窗近端动脉瘤,3例伴其他血管的动脉瘤。2例伴大脑前动脉成窗;5例伴左侧椎动脉起源异常。 结论 头颈联合64排CTA能快速、直观、准确地诊断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成窗变异及其合并症,熟悉椎-基底动脉成窗的CTA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相应治疗中的安全性。

    腰骶移行椎与骶骨之间椎间盘的MRI影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杜心如, 赵玲秀
    2010, 28(5):  547. 
    摘要 ( 15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腰骶移行椎与骶骨之间椎间盘的MRI影像特点。 方法 对52例腰骶移行椎患者的MRI及X线片影像学进行分析。 结果 Ⅰ型23.1%(12例)、Ⅱ型17.3%(9例)、Ⅲ型48.1%(25例)、Ⅳ型11.5%(6例)。Ⅰ型腰骶移行椎与骶骨间椎间盘的形态与正常腰椎的L5/S1椎间盘相同;Ⅱ型与正常相近,但有发育不良现象;Ⅲ型和Ⅳ型则明显发育不良。 结论 Ⅰ型的椎间盘具备与正常L5/S1椎间盘相同的功能;Ⅱ型其椎间盘接近正常L5/S1椎间盘;Ⅲ型和Ⅳ型则为残存椎间盘,几乎不具备椎间盘功能,无退变发生。

    蝶窦体积与蝶窦内颈内动脉隆凸相互关系的CT研究
    朱习文, 孙佳琦, 李月峰, 顾丙新, 徐 金, 姜 平
    2010, 28(5):  551. 
    摘要 ( 14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高分辨率CT影像学研究,探讨蝶窦内的颈内动脉隆凸与蝶窦体积的关系。 方法 利用无鼻旁窦异常的350例进行螺旋 CT扫描,观察蝶窦内的颈内动脉隆凸出现率,然后将观察的结果分成无颈内动脉隆凸、单侧隆凸和双侧隆凸3组,每组30例,测量每组的蝶窦体积,分析蝶窦体积与颈内动脉隆凸的关系。 结果 蝶窦内无颈内动脉隆凸的占70.75%(258例);蝶窦内有一侧隆凸的占8.49%(31例);有二侧隆凸的占20.74%(108例)。无颈内动脉隆凸的蝶窦体积(11.16±1.60)cm3;单侧隆凸的蝶窦体积(14.20±1.80)cm3;双侧隆凸的蝶窦体积(25.03±2.21)cm3;其组与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蝶窦体积与蝶窦内隆凸出现率有直接相关关系,蝶窦体积小,隆凸出现率就低;蝶窦体积大,隆凸出现率就高。

    数字人体头部的坐标转换及断面重建
    陈 禹, 韩 锋, 王 伟, 郝嘉南, 李幼琼, 牛松青
    2010, 28(5):  554. 
    摘要 ( 8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研究
    ATMFS对犬骨盆弓状线骨折愈合及骨钙蛋白和骨唾液酸蛋白表达的影响
    牛云飞, 许硕贵, 张春才, 刘欣伟, 曹烈虎, 王攀峰
    2010, 28(5):  557. 
    摘要 ( 16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骨盆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cetabular tridimensional memory fixation  system,ATMFS)对犬弓状线骨折愈合及骨钙蛋白和骨唾液酸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用15只成年杂种家犬,双侧髋臼臼顶上方1.5cm处横形截骨,分别采用ATMFS前柱固定器和6孔重建钢板内固定,于术后2、4、6、8、12 周行影像学检查、大体观察、骨钙蛋白及骨唾液酸蛋白原位杂交、骨钙蛋白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评价骨盆弓状线的骨愈合特征及骨钙蛋白和骨唾液酸蛋白的表达特征。 结果 ATMFS侧骨折端无凌乱骨痂,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快于钢板侧。双侧骨折端组织中骨钙蛋白和骨唾液酸蛋白表达与正常比均明显增强。术后4~8周,ATMFS侧骨钙蛋白和骨唾液酸蛋白表达量明显大于钢板侧,两侧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术后6周双侧差异最为显著(P<0.01)。 结论 ATMFS固定后于骨折端产生的持续顺应生理力线的压应力能够刺激骨钙蛋白及骨唾液酸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骨折早期愈合。

    内毒素血症所致脑血管痉挛与体液及神经内皮素-1表达的关系
    万丽丹, 林雪群
    2010, 28(5):  562. 
    摘要 ( 14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内毒素血症大鼠内皮素-1与脑血管痉挛发生与发展的关系。 方法 96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内毒素血症组(注射内毒素第3、6、12、24、48 h),以放射免疫检测血浆内皮素 -1水平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大鼠大脑中动脉内皮素-1能神经纤维进行染色观察。 结果 内毒素血症后3、6、12 h大鼠血浆内皮素-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内毒素血症后24和48 h已趋于正常(P>0.05)。对照组和内毒素血症大鼠大脑中动脉可见棕褐色、呈细线状内皮素-1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以内毒素血症后第6、12 h大鼠大脑中动脉内皮素-1免疫反应最为显著(P<0.05)。 结论 内毒素血症后,大鼠内皮素-1合成和释放入血水平升高,脑血管神经纤维内皮素-1的表达水平上调,这两种因素可能同时参与了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发展。

    一种新型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龙厚清, 温春毅, 胡 勇, 李广盛, 刘少喻, 李佛保
    2010, 28(5):  566. 
    摘要 ( 16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一种新型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症动物模型。 方法 20只SD大鼠经颈后路手术、于C5~6水平椎板下植入吸水性聚氨酯胶片,植入体内逐渐吸水胀大,形成对脊髓的慢性持续压迫。术后6个月,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微焦点CT(Micro-CT)、组织学(H-E染色)和组织化学(Luxol Fast  Blue,LFB染色)等检测。 结果 20只造模大鼠脊髓侧后方出现明显压迫性形态学改变,Micro-CT显示脊髓灰质和白质扭曲变形,14只出现SEP异常,其中波幅减低5例、潜伏期延长5例、二者均异常4例。SEP反应异常者与正常者组织学、组织化学比较,脊髓后索髓鞘染色显著减少(102±13 vs. 138±7; P<0.05),脊髓后索的对比剂密度有显著性差异(98±5 vs. 88±6; P<0.05),后角内神经元也明显较少(23±8/mm2  vs. 27±6/ mm2; P>0.05);造模大鼠脊髓出现基质海绵样变和静脉扩张、血管增生。 结论 该方法提供了一种操作方便、稳定性好、成功率高、评价指标完整的慢性压迫性脊髓症动物模型。

    临床生物力学
    基于2D/3D配准技术的正常膝关节运动还原在体稳定性参数研究
    李凭跃, 尹庆水, 黄华扬, 沈洪园, 王 庆, 王泽锦, 李鉴轶
    2010, 28(5):  571. 
    摘要 ( 13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2D/3D图像配准技术进行运动还原以获得正常膝关节韧带的在体稳定性参数。 方法 在生理负重下利用两台C型臂X线机采集8名志愿者健、膝关节屈曲0°、15°、30°、60°和 90°时的两幅相互垂直的X线影像(2D),与由CT重建的三维图像在虚拟X线投射系统进行2D/3D图像配准,还原膝关节不同角度时的股骨和胫骨相对3D位置关系,并通过韧带止点还原的方法对ACL、PCL、 MCL、LCL进行韧带长度分析。 结果 随屈曲角度的增大,ACL长度逐渐缩短,从0°(27.73±1.34)mm至90°(23.34 ±1.48)mm;PCL长度逐渐增加,从0°(26.5±1.65)mm至90°(33.80±1.97) mm;MCL长度逐渐减小,从0°(38.17±1.40)mm至90°时(35.98±1.50) mm。LCL长度同样逐渐减小,从0°(52.56 ±1.64) mm至90°(50.22±1.41)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2D/3D图像配准技术可获得正常膝关节生理屈曲过程中韧带长度的变化规律。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螺钉固定强度的生物力学评价
    吴 峰, 尹庆水
    2010, 28(5):  575. 
    摘要 ( 14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内固定钢板(transoralpharynge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 TARP)进行固定螺钉拔出力实验,评估TARP系统枢椎前路椎弓根和关节突下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强度。 方法 6例C1、C2椎体新鲜标本左右双侧均行螺钉固定,寰椎螺钉固定于侧块,枢椎螺钉分别采用椎体、前路椎弓根及关节突下固定,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通过传感器测定TARP系统寰椎和枢椎固定螺钉的最大拔出力、钉道长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寰椎(546.45±85.07)N与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593.14±97.77)N的最大拔出力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拔出力明显强于枢椎椎体和关节突下螺钉,枢椎关节突下螺钉(469.94±73.32)N拔出力明显强于枢椎椎体螺钉(395.15±75.07)N。 结论 TARP系统枢椎螺钉固定采用前路椎弓根及关节突下固定优于枢椎椎体固定,固定安全可靠。

    颈椎拔伸旋转手法内在应力的实时监测
    邬黎平, 陈 曦, 樊继宏, 焦培峰, 钟世镇
    2010, 28(5):  578. 
    摘要 ( 15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颈椎拔伸旋转手法内在应力的分布特点。 方法 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在颈椎CT片基础上逐步重建C3/4~C6/7颈椎模型并网格化。将颈椎拔伸旋转手法分解后的各项力学参数代入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模型内在应力的变化。 结果 拔伸过程,模型应力集中的区域及大小呈由大减少再增大的趋势,应力主要在C3/4关节突关节;拇指向左推C4棘突过程中,C4棘突的左下部、根部、棘突左侧根部与椎弓根结合处先后出现应力集中,最大应力为9.627 kPa;颈椎向右旋转 40°的过程中,C3~6双侧关节突关节,C4~6的椎弓、棘突根部、二者结合处及椎体侧方等都先后出现应力集中,右侧C3/4关节突关节应力最大,为363.6 kPa。颈椎快速返回中立位,模型应力集中的区域及大小均快速减少。 结论 颈椎拔伸旋转手法下的颈椎有其独特的应力变化规律。关节突关节在颈椎活动中承受主要应力。右旋40°时模型所受压力最大,但不会损伤正常颈椎骨性结构。

    畸形与变异
    正中动脉型掌浅弓变异1例
    魏贤飞, 庞家胤, 彭浩, 陈卫军
    2010, 28(5):  581. 
    摘要 ( 15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临床生物力学
    自制加锁梅花针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的生物力学测试
    刘 阳, 张明胜, 曾凌风, 毕振宇, 赵卫东
    2010, 28(5):  582. 
    摘要 ( 15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自行研制的用于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加锁梅花针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为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基础。 方法 用6例新鲜成人股骨标本,制作股骨中上段骨折模型两种,梅花针固定;然后制作股骨下段骨折模型两种,加锁梅花针固定;最后利用股骨下段骨折模型交锁钉固定,每次作下一骨折模型前,用钢片张力带固定前一次的骨折线。依次对正常股骨标本、梅花针固定后的标本、加锁梅花针固定的标本、交锁钉固定的标本进行扭转测试、垂直压缩试验、4点弯曲试验,分析4组试验的实验数据。 结果 梅花针固定股骨中上段骨折、加锁梅花针固定股骨下段骨折和交锁钉固定的股骨下段骨折抗扭转测试中,均可以达到4 Nm抗旋转刚度;轴向压缩试验中最大应变正常组和梅花针组、加锁梅花针组无明显差异,4点弯曲试验中梅花针与加锁梅花针和正常标本的弯曲刚度相近,交锁钉的抗弯曲刚度明显高于其他3者。 结论 加锁梅花针冶疗股骨中下段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固定效果可靠。

    综述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研究进展
    陈彦名, 唐举玉
    2010, 28(5):  586. 
    摘要 ( 8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畸形与变异
    双干型肱动脉变异2例
    李 梁, 霍东升, 罗永胜
    2010, 28(5):  588. 
    摘要 ( 9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技术方法
    聚乙烯醇-氧化铋人体血管3D可视化
    张惠爱, 姜秀艳, 石小田
    2010, 28(5):  589. 
    摘要 ( 16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于CT显影的乳腺管道铸型标本的设计和制作
    刘 畅, 石 瑾, 李泽宇, 钟光明, 李忠华
    2010, 28(5):  591. 
    摘要 ( 8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畸形与变异
    右冠状动脉畸形1例
    王连祥, 李淑英, 张丽萍, 侯应龙
    2010, 28(5):  592. 
    摘要 ( 9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动脉和肾动脉变异及不完全输尿管重复畸形1例
    王 政, 李贵宝, 李振中
    2010, 28(5):  59300. 
    摘要 ( 8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